韩愈《师说》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

摘要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兼具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韩愈以政治家的敏锐,教育家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以《师说》作为宣言,振聋发聩地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其蕴含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已成为艺术瑰宝流传后世。

关键词:韩愈《师说》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是中国中唐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由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他的政治主张与政策主张影响深远,又被公认为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文学史上他是古文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思想领袖,被冠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另一位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美名。在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儒家为文传统,开创性地倡导“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严厉批判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影响深远。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著作丰富,存世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社会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矛盾,盛唐人勤奋好学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日渐消退。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对中唐仍有影响,其中贵族子弟只重“家法”而轻“师道”,凭借着门第的尊贵,

不用刻苦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官位。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轻师”的现象,甚至对于好学者,不是积极鼓励,而是聚在一起嗤笑,这种“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师说》写于贞元十八年,面对时世,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提出“尊师重道”的教学主张。柳宗元曾这样评价他:“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师说》不仅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政论文章,也是一篇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价值

韩愈是历史上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素有“百代文宗”的雅号,其散文恢宏大气,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挥洒自如,时而如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时而如涓涓细流,循循善诱。《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美的艺术价值。

1 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首句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强调古之圣贤皆出于从师学习而有所得,即“亲师友,习礼仪”。由圣贤亲师行为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从解惑的角度提出从师的

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为师者下定义,确定从师的标准,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作用。

第二段针砭时弊,以一声长叹“嗟乎”起笔,指出当时社会不良的求学风气。接下来运用正反对比从三个方面论证师道之不传的严重社会危害。韩愈先是用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众人作对比:接下来用爱自己的孩子,选择优秀的教师跟随老师学习和自己学习却以从师为耻进行对比;最后以民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向老师学习提高医术、技法和士大夫之族向老师学习,教师地位低则蒙羞,教师官位高则有阿谀奉迎之嫌作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圣人愈学习愈具有圣贤之得,而愚人愈不学习愈愚钝无知。在这一段韩愈还着重强调了传其道解其惑的真正意义,解惑、传道是授业的宗旨,即通过授业的过程,解除学生知识理解、人生态度上的困惑,最终使学生“悟道”“学道”,达到对儒家道统的内化与践行。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抨击不良的社会从师风气,揭示错误的从师态度。

第三段循序渐进举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教育主张。这里韩愈提出了“师弟子平等”的师生观。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不过是比学生年长,先于学生学习和领悟知识,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而已。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通过学习,随着知识含量的增长是有可能超过老师的,甚至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师长指导老师,因此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生关系还可以转化,教师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共同进

步。第三段由圣人谦虚从师的事迹,提出道在师在,以有道者为师的主张。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因此由感而发,故作《师说》以阐明自己“尊师重道”教学主张,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2 立意高远,气势雄浑

《师说》作为韩愈的一篇政论文是有感于时世而发,虽篇幅短小仅600百余字却掷地有声,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指士大夫贵族阶层耻师弊端,其深远的立意,雄浑的气势,堪称“千古绝唱”。

《师说》开篇立意高远,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站在历史角度追古抚今,高屋建瓴地概括出师者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间的关系。韩愈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师说》中强调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统思想,即儒道。儒道强调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道德观。做为一个师者,“传道”是其根本职责所在,而传道的途径则是通过“授业”的过程得以实现。“授业”的具体内容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学教材的讲授。在儒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师者价值的就是“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里“解惑”既解学习之惑,又解人生疑惑,韩愈赋予解惑更广泛的意义,并不是狭隘的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解惑。韩愈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三者既是紧密相联的,又体现出

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为辅的顺序。行文至此韩愈以三组对比,纵横开合,针对时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从师弊端进行遣责。气势雄浑,不容置疑。紧扣“古今”“长幼”“贵践”“大小”等进行讽谕式对比,评击了“今愚”者的耻师行径。一唱三叹,整饬庄重,感情色彩浓烈。反面论证之后,正面举出古之圣贤孔子从师典范,以孔子的身教言传,倡导平等的师生观,气势如虹,令人心悦诚服。最后一节由李蟠求学,引出为文目的“尊师重教,复兴儒道”。至此,读者心中豁然开朗。通篇情理融合,浩然正气贯穿始终,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

3 语言练达,论辩有力

《师说》文笔运用自如,语言精巧炼达,论辩雄浑有力。作品整体构思虚实结合,既有铺陈,又有想象,既有实例,又有描模,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情感逐层递进,言辞愈来愈激烈,将论辩推向高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皆成为千古名句。《师说》在句式上,突破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采用排偶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这样既体现出排偶句的整饬,又发挥出散句灵活性的待点,二者奇偶互现,节奏严密,韵律合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美,同时也开创了新一代的文体风格。《师说》中摹拟问答形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的巧妙运用与承转,增强了作品的论辩力度和讽刺效果。

二思想价值

韩愈针对时世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流弊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