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05dc3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a.png)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引言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建筑遗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面临着持续的破坏和挑战。
因此,建筑遗产保护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一、建筑遗产保护的背景和意义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建筑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它可以让后代子孙了解和认识历史,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保护好建筑遗产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建筑遗产众多,保护资源有限,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保护。
其次,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些建筑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此外,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来解决。
三、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学、建筑学、文化学等学科。
历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保护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
建筑学的研究可以探讨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
文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保护工作提供文化保护的理论指导。
四、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物鉴定、维修保护、数字化保护等。
实地调查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对建筑遗产进行实地勘查和调查,了解其具体情况;文物鉴定是判断建筑遗产价值与重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人员的鉴定,确定保护的重点和方向;维修保护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包括材料和结构的保护、病害修复、环境保护等方面;数字化保护是近年来新兴的保护方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建筑遗产的信息数字化保存,使其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
浅谈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浅谈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89ea421ca6c30c2258019e16.png)
术 保 护 的重 要 手 段 。
= .建筑遗产的类型介绍
我 国 现 有 的 建 筑 遗 产 主要 可 以分 为 三种 类 型 , 具体包括 :
度 ,也 会 增 加 保 护 的成 本 。
对建 筑遗产 的预防性保 护 ,切实 解决建筑遗 产保 护与现代 化 建设 之间 的矛 盾 。基 于此 ,加强 对建筑遗产 预 防性 保护 的研
究 具 有 十 分 现 实 的意 义 。
一
.
预防性保护概述
预 防 性 保 护 起 源 于 罗 马 ,到 2 O世 纪 8 0年 代 得 到 了 广 泛 的发 展 ,并 逐 渐 发 展 称 为 一 个 独 立 的学 科 。2 0世 纪 9 O 年代 ,
预 防性管理 理念下 ,要 求管 理者 、用户 、所 有者 以及周 边 民众 的共 同参 与性 ,同时还需要 积极引进 先进 的现 代化技
术 。现 阶段 ,我 国对于预 防性保护 是从社会 民众参 与 、技术
层面 、经 济层面 、法律层 面进行展 开 ,而监测是 建筑 遗产技
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 a l E x p o 2 2 3
够给人 留下深刻 印象 的事物。对建 筑遗产 的保护 ,能够保持传 统的城 市风貌 ,同时赋 予新 的城 市
功能 ,还能够 改善人们 的生活环境 。预 防性保护理念在建 筑遗产保 护 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
首 先 对 预 防性 保 护 进 行 简 单 的 介 绍 ,然 后 提 出建 筑 遗 产 的 主要 类 型 ,最 后提 出建 筑遗 产预 防 性保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6d606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f.png)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收藏文物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而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预防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进行探究,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文物受到破坏和损害。
一、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和意义预防性保护,是指在文物收藏和保护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预防文物受到破坏、损害和失窃的行为。
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价值,确保文物能够永久保存下去,并且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和文化。
预防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通过预防性保护,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物受到破坏、损害或失窃的行为,保障文物的完整性和价值。
2. 促进文物的传承和传播。
预防性保护可以确保文物得以保存下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促进文物的传承和传播。
3. 提高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效率。
通过预防性保护,可以减少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成本,提高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效率。
为了有效地实施预防性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包括物理保护、技术保护、管理保护等方面。
1. 物理保护物理保护是指通过建筑、设施、设备等物质手段来保护文物的安全。
这包括选址建筑、设施的抗震、抗火、防盗防潮等设计和设施建设,以及采取安保措施、安装监控设备等手段,确保文物在物理层面得到有效的保护。
2. 技术保护技术保护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文物的安全。
这包括应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控设备、安全门禁系统等技术设备,以及数字化保护、虚拟展示等技术手段,提高文物的防护能力和保护效果。
管理保护是指通过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手段来保护文物的安全。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进行定期的文物巡查和检测,加强文物保管人员的监督和培训,确保文物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1. 制定预防性保护计划制定预防性保护计划是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基础。
这包括对文物的类型、数量、价值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文物存在的潜在危险和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和计划,明确责任人和具体要求,确保预防性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实施。
意大利视野下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初探
![意大利视野下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cbb6b0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a.png)
意大利视野下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初探摘要: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在意大利有着曲折发展历程。
切萨雷·布兰迪于二战后提出的“预防性修复”为更新遗产保护流程和实践提供了最早和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品保护,将其应用于建筑保护则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较之馆藏艺术品领域,建筑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往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计划性保护;建筑遗产;一、遗产理论保护之父——萨雷·布兰迪近年来,布兰迪在意大利境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主要观点是:破损遗产的处置,需要通过慎重的补救措施而不是简单的重制。
切萨雷·布兰迪的《修复理论》核心关注对象是艺术品,他提出:只有对艺术品,才值得使用复杂的修复方法,其目的是使其物质一致性(传承给未来,并同等尊重其历史和艺术特性。
布兰迪在其理论框架中纳入了“预防性修复”。
更进一步说,布兰迪的“预防性修复”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后来的“预防性保护”。
意大利关于修复和保护关系的讨论,包括两者理念的对立或重叠,都非常明确,不能简单地说“意大利的‘修复’概念包括了修复、‘直接’或‘补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
实际上布兰迪所追求的方法没有一步是简单的:所有行动都必须考虑艺术品的美学和历史双重特性并追求最佳效果。
将用于艺术品修复的复杂方法用到建筑保护上,问题就会变得很棘手,布兰迪的意愿是鼓励科学调查研究、诊断、慎重制定决策和避免制造赝品的风险。
另一方面,若将认知建筑的艺术性作为谨慎保护的先决条件,往往会导致忽略普通历史建筑,从而导致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管理的缺失或立面主义的出现。
在建筑保护领域,布兰迪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其内在的弱点,使其无法预见建筑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他对文物古迹的定义以及将建筑视为艺术品,根本无法应对后来被视为社区遗产的建筑群体的保护需求,比如工业遗产、历史中心、城市聚落、军事遗产等。
另一个非常意大利式的问题就是教堂修复,社区民众在教堂留下的痕迹,从美学和历史角度看往往是不重要的,但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
![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086ba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3.png)
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一、引言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传承和历史象征的重要标志。
然而,时代的消逝和自然环境的侵蚀给古建筑带来很大的威胁。
如何保护好古建筑,让其能够留存传承,成为古迹旅游胜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就古建筑保护技术进行初探。
二、古建筑保护技术的现状1.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古建筑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保护古建筑,不仅可以维护传统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美术史和传统技艺都有极大的价值,而且可以促进城市及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2.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技术古建筑保护技术发展非常成熟,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的技术来保护古建筑。
主要的保护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修缮方法,即传统的手工、工艺修缮古建筑。
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率不高,花费较长时间,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
(2)加固加强方法。
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建筑,加固加强是最基本的古建筑保护手段之一,是通过材料、技术和结构等方面的改进来提高其抗震性能,同时又不影响其文化价值。
(3)复原修缮。
古建筑在岁月的漫长历程中,往往会发生某些部位的倒塌、破损或丧失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复原修缮。
这种方法要遵循原样、原则,原材料、原工艺、原构造,基本实现修旧如旧的效果。
(4)数字化修建法,即利用现代的数码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修缮。
这种方法可以从古建筑的数字化虚拟模型、数字化影像、数字化数据库和数字化复刻等多个方面着手。
3.古建筑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古建筑保护技术虽然发展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古建筑保护的手段和技术不够尽善尽美,修建模式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各种古建筑的不同需求。
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大规模开发建筑项目,大量的环境污染等,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完整性。
三、展望古建筑保护技术的未来古建筑保护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可能涌现出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fb8e4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7.png)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欧洲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大洲之一,拥有着众多珍贵的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欧洲文明的见证,更是对欧洲历史、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宝贵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古老的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欧洲各国开始思考并实行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措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行概述。
一、理论发展1. 保护概念的演变欧洲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欧洲各国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责任。
最早的保护措施是在个别建筑面临拆迁或改建时,引起了一些著名建筑师和学者的关注,他们呼吁应该保留这些建筑,而非毁坏。
20世纪初,建立了专门的建筑保护机构,如法国的“法国古迹协会”、英国的“古迹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开始系统地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
2.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一个跨国、跨地域的问题,因此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将对世界上具有特殊文化和自然价值的遗产进行保护。
欧洲各国积极参与了这一组织,并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
3. 预防性保护的理念提出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在建筑面临拆迁或改建时进行干预措施,往往是事后的保护,难以对建筑进行全面的保护。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建筑遗产,欧洲开始提出了“预防性保护”的理念。
即在建筑面临危险前,提前对其进行保护和干预,以预防可能的破坏和威胁。
这一理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实践,并成为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二、实践概述1. 立法保护为了有效地保护建筑遗产,欧洲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标准、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预防性保护思想下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基本问题探讨
![预防性保护思想下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基本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af7043b10661ed9ad51f3e2.png)
s ys t e m a c c o r di n g t o t 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on t e n t s o f a r c hi t e c t ur a l h e r i t a g e d e f or ma t i o n mon i t o r i ng . I t f i n a l l y p ut s f o r wa r d s ol u t i o ns t o t he b ot t l e n e c k pr o bl e ms t o e f f e c t i v e l y pr o mot e t he de ve l op me nt of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n mo ni t o r i ng o f a r c hi t e c t u r a 1 he r i t a g e i n Chi n a .
经济、 文 化 的 发 展 过程 , 遍 全 国 的文 化 遗 产 是
中华祖 先 留 给 人 类 的 最 宝 贵 精 神 财 富 。建 筑 遗
c hi t e c t ur a l he r i t a g e d e f or ma t i on m on i t or i n g h om e a nd a b r oa d,a n d t he n t r i e s t o c o ns t r uc t a m on i t o r i ng
Ke y wo r d s :p r e v e n t i v e c o n s e r v a t i o n;d e fo r ma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 g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e r i t a ge ;k e y pr o b l e ms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9030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6.png)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近现代的建筑风格,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1. 保护理念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保护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2. 保护原则的确立在保护理论中,应确立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研究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关系,规范保护行为。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
如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实现对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此外,还有加固修复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的结构安全。
3. 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企业等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古城为例,该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
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2ca06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6.png)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一、现状分析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痕迹。
建筑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遗址、古建筑和传统建筑等,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认知不足等原因,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覆盖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标准,导致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存在漏洞,无法有效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目前我国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不足,导致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再次,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缺乏有效机制的问题。
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但是当前我国对建筑文化遗产传承的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传承体系和培训机构,导致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断代。
二、存在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有效保护建筑文化遗产;2. 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 传承机制缺乏,导致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失传。
三、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加强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和规定,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
2.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应增加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扶持建筑文化遗产的维护修复和保护工作。
3. 建立传承机制,促进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建立传承体系和培训机构,培养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人才,推动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
四、结论建筑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5aa5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1.png)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当前传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传统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和体现。
保护传统建筑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建筑的保护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为城市增添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传统建筑保护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和谐社会氛围。
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可以为城市注入灵魂和个性,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意识,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有益探索和规划。
传统建筑保护关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内容共195字】1.2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1. 资金短缺。
传统建筑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历史建筑的修缮费用高昂,很多地方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展开。
2. 缺乏专业人才。
传统建筑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但是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传统建筑保护水平参差不齐。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保护工作不够规范和有序,很多传统建筑被破坏或者改建。
4. 社会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意识较低,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容易出现对传统建筑的随意破坏和改造行为。
5. 自然灾害影响。
部分传统建筑所处地区常受自然灾害影响,如地震、洪水等灾害,导致传统建筑破坏严重,保护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着资金短缺、缺乏专业人才、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意识淡薄和自然灾害影响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2. 正文2.1 传统建筑保护的现状传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efe1cdd33d4b14e85246883.png)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摘要: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最能给人直接印象的事物。
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原来的老城在现在的城市中都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所以对大中城市来说,应当采取灵活的保护措施来保护现存的历史遗产,使得一座旧城既保持了传统风貌的特色,又获得了新的城市功能,并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旧城获得了新生,尤其是那些广大的片区,就像人的细胞一样,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探讨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关键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策略我国建筑遗产丰富,但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的破坏,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已为数寥寥。
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古城中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遭到破坏。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预防性保护的含义预防性保护为“PvnveConservation”的直译,最早提出是在1930年于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检查和保护科学方法研究的国际会议上。
直至2O世纪80年代预防性保护才开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在北美部分国家的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领域,概念的提出始于“文物保护不应该只关注单体,而应该关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
不同于以往过分依赖于建筑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强调通过科学记录、定期检测、系统监测和日常维护等方法厦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它包括“所有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应急措施”。
同时,它也强调通过风险评估和科学监测等方法分析损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以避免盲目的保护工程。
预防性保护基于的基本理念是建筑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其相关行动主要包括(1)灾害预防和特殊事件的应急措施——以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侵害。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2608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6.png)
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欧洲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大陆,遍布着丰富的建筑遗产,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建筑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欧洲各国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本文将围绕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进行阐述。
一、理论发展1. 建筑遗产的定义和意义建筑遗产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或者传统价值的建筑物,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延续。
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也可以为城市和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2. 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预防性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通过提前干预和保护措施,预防建筑遗产受到损害。
其核心理念是保护在于预防,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遗产的自然和人为破坏。
3. 国际公约和标准为了促进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和标准,包括《保存历史建筑的准则与标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等,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二、实践概述1. 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各国政府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负责建筑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维护工作。
这些机构在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各种政策和项目,推动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2. 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中,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包括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技术、保护性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参与和合作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居民等各界力量都应当为建筑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
4. 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欧洲各国在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的实践与经验——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例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的实践与经验——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b3a60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6.png)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80Vol.200“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对建筑遗产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深入与技术成熟,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监测工作的要求等因素的推动,建筑遗产监测已经成为各级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古建实时动态科技监测体系的构建,迄今已有十二年之久,系统梳理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将有助于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的持续发展与参考借鉴。
1 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遗产概况保国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灵山山岙。
据清嘉庆《保国寺志》记载,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初年,原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0)重建并获敕今额,后历代屡有扩建修葺,现保存有唐宋以来至民国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址遗存。
保国寺建筑遗产的精华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殿,宋代建成时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厅堂式架构,平面呈罕见的纵长方形,面宽11.9米,进深13.35米。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加建下檐,形成面宽七间、进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
大殿清代外檐的遮盖较好地保护了宋代架构,使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南方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木构建筑,成为见证11世纪初东亚地区木构营造技艺的代表性遗存。
它不仅印证了我国第一部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记载的拼合柱、虾须拱、镊口鼓卯等做法孤例,而且反映了宋朝文化大融合、科技大发展过程中的南技北传,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鼎盛背景下的建筑文化东传海外等史实,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官式建筑体系的发展脉络、传统建筑文化对外交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国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
2 大殿保护监测体系的建构发展基于探索古建科技保护之路的初衷,2007年保国寺保护管理机构提出改变保护手段,从“治”到“防”、从“抗灾损”到“控灾损”,联合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始构建大殿科技保护监测系统,以便更有预见性地做好保护管理工作,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防患于未然”的技术实践,较虎丘砖塔、应县木塔等以修缮为目的的监测更贴近预防性保护理念。
沈阳故宫预防性保护技术初探
![沈阳故宫预防性保护技术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b39741ccc7931b765ce1548.png)
关 键词 : 沈 阳故 宫 ; 预 防性 保 护 ; MD D S ; 木 结构 损毁 中 图分 类 号 : T U1 5 4 . 6 文献标 志码 : A
预 防性 保 护 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出现 在 建 筑
干预替代 抢 救性地 修 补 , 即通过 预 防性 保护 的方
摘 要 : 结合预 防性 保护 的概 念 , 分析 了沈 阳故 宫 的保 护 现 状 , 结合 国外 已有 的 M D D S系
统 结构及 理论 , 整理 出沈 阳故 宫在 监 测 时 需要 重 点把 握 的 内容 和 项 目。即根 据 沈 阳故 宫
内木结构为主、 砖石砌体 围合的材料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 加强对灾害等突发事件 的监 测 , 并结合 木 结构一 般损 毁规律 进行 研 究 , 初 步确 立 了沈 阳故 宫监 测损 毁诊 断 系统 的
初 已发 生 了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 周 围 的建 设 活 动 、
、
沈 阳故 宫预 防性保 护现 状
沈 阳故宫 是我 国东 北三 个世 界 遗产 地 之 一 ,
近年 的空气 污 染 、 沙 尘 天 气 对 沈 阳 故 宫 的影 响 , 都 应纳入 保 护工作 的监 测范 围。
遗产保护领域 , 经过 3 0多年 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 门独 立学 科 。其 主要 内容是 风 险 防范 、 损毁 因素 及规律分析 以及预防性文化的构建。在技术方 面, 西方 国家 如 比利 时 、 意 大 利 等 国 已开 发 监 测 及信 息管 理 系统 , 但 监测 内容 主要 针对 当地 的石 质材料。我国遗产保护 的监测工作 已相继在虎 丘 云岩寺 塔 、 应 县 木 塔 的 维 修 中开展 , 近 年 来 在 敦煌莫高窟的环境监测 、 苏州 园林的保护工作 中 也得 以利 用 ; 但针对 我 国木结 构 的建 筑 遗产 监 测
历史建筑保护对策研讨
![历史建筑保护对策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5cae7fd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c.png)
历史建筑保护对策研讨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和风貌。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环境等各种原因,历史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历史建筑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历史建筑还可以推动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保护历史建筑对于维护城市文化地位以及保持城市独特气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建筑还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历史建筑保护能够保留建筑物的风貌和色彩,以及建筑物的建筑材料等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文化非常重要,但保护历史建筑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
这些资源有限,需要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筹集。
其次,历史建筑的保护还需要充分的法律保障,以确保其中的文化遗产不被破坏。
然而,现实却存在很多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违法建设、破坏文化遗产等情况。
最后,保护历史建筑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公众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中来。
历史建筑保护的对策研讨面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挑战,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历史建筑保护对策:1. 制定相关条例和规定,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2. 建立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更新改造,确保历史建筑能得到有效维护。
3. 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如数字化建模、3D打印等新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或仿制。
4. 加强历史建筑的宣传,通过展览、讲座、文化活动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让公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历史建筑,提高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3bff5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7.png)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第一章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意义建筑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人文、艺术、科技等方面价值,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历史、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同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保持城市及国家特色,增进国际交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全球各国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1.资金问题。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但有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很难实现盈利。
因此,如何保障建筑文化遗产的基本保护、修缮和更新换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问题。
建筑文化遗产管理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机构的运作不够高效,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需要更好地落实到实践中。
3.环境问题。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建筑文化本身的保护,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化、工业化及旅游业的发展中,建筑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和街区往往面临破坏和改变,因此需要更好的环境保护策略。
第三章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与措施为了保护建筑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和付出努力。
具体对策和措施如下:1.资金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单独列项,确保资金来源和管理运营机制健全,减少管理成本。
2.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
完善管理机构的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懂得有效的运行和工作流程,持续策划和开发管理规划,在实践中根据情况修订优化。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承。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当地知名工匠、文化专家、技术人才的文化遗产技能传承工作。
将优秀传统技艺纳入教育体系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水平。
4.加强环境保护。
积极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和生态特色。
北京20世纪高校建筑遗产风险识别与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
![北京20世纪高校建筑遗产风险识别与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b9437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5.png)
北京20世纪高校建筑遗产风险识别与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北京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拥有众多的高校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国家历史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见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建筑遗产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需要认识和预防现存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高校建筑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年久失修等。
例如,地震是北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结构和稳定性会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遗产可能会面临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甚至受到不适当的使用和保护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由于维修和保养经费的不足,这些建筑遗产可能会逐渐老化和失修。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为了保护高校建筑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性的保护措施。
首先是加强全面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高校的学生、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公众应该都参与到保护遗产的行动中来。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高校建筑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是加强管理和监督。
高校需要制定相关的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建筑遗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安全和完整。
同时,要加强对建筑遗产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还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和灾害管理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涉及到政府、高校、专家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相关机构和专家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高校制定保护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协助。
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也可以供我们借鉴。
通过加强合作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高校建筑遗产。
总之,北京的高校建筑遗产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也是当代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面对种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应该增强保护意识,识别并预防风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建筑遗产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2c6f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e.png)
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和责任。
建筑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因此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有责任参与到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中。
首先,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建筑遗产的特点和意义。
建筑遗产包括了建筑物、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等方面。
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社会背景。
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深入了解建筑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其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实践中。
这可以通过参观、调研、设计等方式实现。
参观建筑遗产可以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调研建筑遗产可以通过收集建筑遗产的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技术特点,为保护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设计建筑遗产可以通过修缮、改造、再利用等方式,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应当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学术研究中。
建筑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相关学术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研究能力。
学生们可以从建筑史、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保护等不同专业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相关问题,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我们也必须面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专业人才投入,但很多地方都面临着资源有限的情况。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建筑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粗放开发和盲目改造的现象。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3c8fd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1.png)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保护和研究历史文化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首先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法律法规能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法律法规的执行还需要一定的监管机构,为历史文化建筑提供定期维修、修缮等服务。
例如,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如《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中华传统村落条例》等,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还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这些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建筑等知识背景,并拥有维修、修缮、保护等技能。
对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而言,人才的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其维护历史文化建筑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义务维修、捐资建设等方式,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出一份力。
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对历史文化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例如,成立历史文化建筑爱好者协会、组织历史文化建筑参观等方式,都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维修的积极性。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之外,研究历史文化建筑也十分重要。
历史文化建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建筑的建造历程、设计构造、民俗文化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高建筑的保护水平和科技含量。
建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还能提供相关学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
历史文化建筑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等。
其中,建筑学是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构造等进行研究,考古学是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学科,其主要对已被发掘的建筑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社会学则主要关注建筑在特定社会、时代中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在历史文化建筑的研究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日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摘要: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最能给人直接印象的事物。
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原来的老城在现在的城市中都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所以对大中城市来说,应当采取灵活的保护措施来保护现存的历史遗产,使得一座旧城既保持了传统风貌的特色,又获得了新的城市功能,并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旧城获得了新生,尤其是那些广大的片区,就像人的细胞一样,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探讨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关键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策略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但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的破坏,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已为数寥寥。
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古城中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遭到破坏。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预防性保护的含义
预防性保护为“PvnveConservation”的直译,最早提出是在1930年于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检查和保护科学方法研究的国际会议上。
直至2O世纪80年代预防性保护才开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在北美部分国家的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领域,概念的提出始于“文物保护不应该只关注单体,而应该关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
不同于以往过分依赖于建筑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强调通过科学记录、定期检测、系统监测和日常维护等方法厦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它包括“所有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应急措施”。
同时,它也强调通过风险评估和科学监测等方法分析损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以避免盲目的保护工程。
预防性保护基于的基本理念是建筑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其相关行动主要包括(1)灾害预防和特殊事件的应急措施——以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侵害。
(2)系统监测和传统修葺经验总结——以分析结构和材科的损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
(3)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以及时消除结构隐患,以防止不必要的保护工程。
(4)预防文化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实现预防性保护管理的新模式。
预防性保护需要管理者、所有者、用户、周边居民及其他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介人。
目前对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社会民众参与和经济法律制约等方面展开的。
其中,监测是技术层面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
二、建筑遗产类型
建筑遗产主要有三种类型:
1、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典型性或特例性历史建筑;
2、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意义的历史遗物;
3、有地方标志性或较高艺术价值的古旧建筑。
它们有各种不同的保存价值,其保存与保护也应有不同的方式选择,目前实行的就地全面保护方式固然能将列入保护对象的建筑遗产保存下来(单从保存来说,十分理想),但与城市建筑、商业房地产、业主使用都产生了比较尖锐的矛盾,将妨碍建筑遗产的发现与保护,也使保护成本加大,保护面因之缩小,反面不利于建筑遗产的保存与保护。
三、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1、强化保护意识
依法明确建筑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应切实提高对建筑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将遗产保护与建筑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建立健全相关督察制度,完善相应的建筑价值评估体系,对有价值的建筑,根据建筑的价值,环境、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建筑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积极协调和平衡建筑资源保护关系,实现建筑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建筑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的研究范畴上的探索,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建筑遗产保护,促进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3、合理借鉴成功经验
有些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城市规划建筑,可以采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办法,但是不要造成许多问题与原有景观的协调,不能改变或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建筑文化借鉴更需要谨慎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方案。
同时还要从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上把建筑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得以形成保护,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筑文化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4、建筑遗产的保护措施
(1)保存
保存是指保持建筑遗产的现状不变,通俗的说,就是放在那里不动,主要针对一些价值很高、现存状态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对本体施加直接干预的遗产,采取的措施应仅限于使它不改变现状,除原物归位外,不做任何画蛇添足的举动。
比如英国的巨石阵、我国的兵马俑坑等。
(2)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方法。
通过对遗产本体和环境进行经常、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及时记录、掌握现状情况,发现风险,通过管理和保养措施消除隐患,如及时处理蚁窦鼠穴、清理有破坏性的植物、限制游客人数、轮换开放等。
日常维护是建筑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措施,也最受学界推崇,它不仅是所有手段中最经济实惠的,而且基本不触及遗产本体,把可能的干预降至最低,不影响其价值。
(3)防护
防护,又称预防性保护,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新概念。
它强调在日常科学监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建筑遗产衰老、损毁的规律,进行风险评估(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风化腐蚀、温度湿度等等),以此来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实现灾害预防,从而尽量避免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比如:对江南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宁波保国寺大殿的监测,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殿内微环境(温湿度等)以及木构材质的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并建立了数据采集、信息管理和数据展示三者融为一体的监测系统J。
(4)加固
加固是一种直接的保护方法,指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原有结构构件间的联系(如在建筑的现有组织中注入粘结材料)或恢复材料的强度,以增强原有结构体系的作用;或者在局部施加新的支撑措施、建立新的结构体系以改善现有的受力状态,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
由于是施加于遗产本体上的保护方法,加固只有在确实判明建筑的结构损坏或材料强度已经无法支持时才能使用,并应遵循必要性、可识别、可逆性等原则,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5)修复
修复也是一种直接干预的保护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维修”与“恢复”。
根据现代保护理论,修复是指对于价值较高的建筑遗产,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程和技术手段,使遗产恢复到良好、健康的状态,延续其寿命。
修复部分和使用材料要跟其余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但必须可以明显识别,以保持建筑遗产的历史可读性,不失真实。
建筑遗产修复的典型实例如罗马大斗兽场。
综上所述,一方面量大面广岌岌可危的木结构老房子和破落的旧街区,遍布中国城乡,因年久失修而生存条件欠佳,大多数因保护级别较低甚至迄今尚未被列人保护清单;另方面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开发商在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其觊觎日久。
在如此两厢夹击之下,建筑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险恶。
那么,又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以达到和谐共生?在日益达成共识的保护原则与更新利用的实际操作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仍是进一步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英,谢钧.中国最美的哥特式教堂——广州圣心大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 2011(08)
[2]范文静,陈玲玲,霍斯佳,孙克勤.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
[3]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荷兰XL教堂住宅[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