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的关系_刘正奎

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的关系_刘正奎
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的关系_刘正奎

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的关系

刘正奎 1 程 黎2 施建农1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教系,北京,100875)

摘 要 创造力可以看成是先前无关的心理成分之间的联结。注意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影响着个体心理成分之间产生远距离联系的可能性以及对已形成的联系做出新颖性的选择。文章分析了有关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分别阐述了去焦注意和集中注意这两种不同的注意分配模式在创造性观念或想法的产生和形成中的作用。关键词:创造力 去焦注意 集中注意

创造性的想法向我们揭示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却被错误地认为相互无关的事实间意想不到的联系 。彭加勒(Poincare)对创造性过程的自我内省式的描述恰好反映了现代创造力的内涵,即创造力(creativit y)是先前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心理成分(mental element)之间所发生的新颖的和有效的联系[1,2]。这种心理成分之间的远距离联系构成了个体创造力活动的心理基础[3]。注意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在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影响着个体心理成分之间产生远距离联系的可能性,也影响着对已形成的各种联系做出新颖性的选择。通过两种不同的注意分配模式:去焦注意(defo cused attention)和集中注意(focused attention),注意在创造性观念或想法(idea)的产生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的关系

去焦注意(defocused attention)是注意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模式。它具有注意范围广,注意刺激数量多,注意的内容更具跳跃性等特点[4,5]。一般说来,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以去焦注意的方式来分配注意资源。因为去焦注意增加了心理成分之间远距离联系的可能性[3,5],从而使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出新颖的观念和想法。

1.1 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关系的现象学研究

从大量伟人传记和个案研究中可以发现,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4]。例如,达尔文(Charles Darw in)曾反复提及,很少有什么事能逃脱他的注意范围。这包括一些无关的或偶然的刺激,而叔本华(Schopen hauer)[6]则在 论噪音 的散文中,流露出他长期被周围偶然发生的无关声音所困扰。在文中,他还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他这种易受外界无关刺激影响的现象是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特征。实际上,这反映了这些具有杰出创造性的伟人们在注意的模式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注意范围广泛,注意刺激数量很多,注意的内容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即他们是以一种典型的去焦注意来分配注意资源。这种注意的模式常常使他们无法过滤大量的无关的外界刺激。在创造性活动中,这些无关刺激和联想有利于他们生成更多的、新颖性的观念和想法。但同时,他们的生活或工作也常常会受到这些无关刺激困扰。

G hiselin 等(1964)[7]采用自陈式开放问卷,对科学家群体的注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创造性的科学家在回忆自己解决过的问题时,常常用 弥散性的 和 扫描式的 来描述他们在解决问题初期时的注意状态,而相对较低创造性的科学家则用 集中 和 明确 来描述自己的注意。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结论,例如,高创造性的大学生在人格自我评价中,常常用 分心 一类词来描述自己(Domino,1970)[8]。Ward(1969)[9]发现,在发散性思维任务中,流畅性得分高的儿童在丰富的环境中测验的得分要高于贫瘠的环境。而在发散性思维任务中流畅性得分低的儿童在两种环境中的测验得分没有差异。这些结论与现实中高创造性个体自我描述基本是一致的。

1.2 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有关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采用双耳分听任务(dichot ic listening tasks)直接比较不同创造性水平的个体在不同听觉通道中的作业成绩。Dy kes 和M cGhie(1976)[10]采用单词和散文两种条件下的双耳分听任务,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创造性被试和普通被试的注意分配模式。结果发现,与高创造性被试或普通被试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两种条件下均将注意更多地转换到无关的通道上。而高创造性的被试只有在单词条件下比普通被试更有可能将注意转换到无关的信息上。这表明了高创造性的人和低创造性的人在常用注意分配模式上的差异。高创造性的人能够更多地对非注意的外部刺激进行加工。即他们可以更好地完成那些需要去焦注意的任务。Rawlings (1985)[11]则分别采用了 集中 和 分散 的双耳分听任务,进一步比较了高创造性的人与低创造性的人的注意模式。结果发现,高创造性的人只有在被要求试图记住无关通道的信息时,他们才表现出更多地将注意转换到无关的信息上。最近,V artanian(2002)[12]采用 集中 双耳分听任务,系统地探讨了个体的创造性与在双耳分听任务中的作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创造力测验中得分高的被试能够更好地再认非追随耳中高联想的单词。这表明,即使要求被试完全集中于某个通道的作业,高创造性的个体对非追随耳中的信息再认仍然要高于低创造性的个体。

通讯作者:刘正奎:男。E mail:liuzk@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700045)、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基金支持。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 ence 2007,30(2):387-390387

第二种范式,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探讨创造力与去焦注意之间的关系。M endelsohn等(1976)[13]采用解决字谜的任务,探讨了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外界信息提示对不同创造性水平的作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创造力测验中得分越高的被试,越有可能使用外界的信息提示去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这表明,高创造性的个体比低创造性的个体更有可能受无意呈现的线索启发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Ansburg(2003)[14]采用类似的任务,着重分析了外部提示信息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成绩和一般分析性问题解决的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 RA T得分能够较好地预测被试使用无意呈现线索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而分析能力测验的得分则不能预测这种能力。这表明,个体的创造性越高,他们就更有可能从先前无意呈现的线索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去焦注意有利于被试建立远距离的联结,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2 创造力与集中注意之间的关系

高创造性的个体在面对创造性问题情境中,他们常常以去焦注意的方式来分配注意资源。但是,一些研究也发现,当他们面对需要集中注意的任务时,也能很好的地将注意集中起来。

Raw lings(1985)[11]采用双耳分听任务发现,虽然高创造性的个体比低创造性的个体在遮蔽任务中表现出更多的干扰错误。但是,对于追随耳中信息的记忆,高创造性的个体仍然要好于低创造性的个体。这表明,集中注意也是区分个体不同创造性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Ncecka(1999,被Ansburg 引用,2003)[14]采用分心任务,结果发现,被试的创造性越高,他们在分心任务中辨别靶词的速度越慢;然而在简单的选择性注意任务中,高创造性被试与普通被试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参与的反应时范式的研究中也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在明确的概念判断任务中具有较快的反应时,而在负启动任务(例如,Stroop效应)中反应时较慢[15]。明确概念判断需要被试集中注意去理解相关的明确规则,并做出反应。而负启动任务则是通过抑制反应,使无关的刺激单词成为对后面任务再认和理解的负启动。个体注意到前面任务中的无关刺激越多,那么在后面任务的再认和理解中发生的冲突就会越大,也因而反应时越慢。因此,创造性的个体在不同性质反应时任务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当在明确要求集中注意参与的任务中,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完成。V ar tanian和A lbert(2003)[12]实验的结果发现,在双耳分听任务中,在创造性人格上得分高的被试在掩蔽耳中能更好地记住所呈现的单词。这表明,高创造性的人能够很好地进行集中注意,除非任务需要转换到去焦注意模式上。

一些来自精神分裂症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提示,具有典型去焦注意模式的个体,只有同时具有很好的集中注意(聚合思维)能力才可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或成为创造性的人。反之,则可能导致精神病倾向和精神分裂症[16,17]。L ubow等(1999)[18]的研究也表明,去焦注意产生广泛的联想倾向并不足以一定产生创造性成就;它需要其他的因素参与,特别是集中注意的参与。例如,能去除新颖联系中不适合的联系的能力就是诗人的诗篇和精神分裂者的语言的区分标志。

3 创造力与去焦注意、集中注意之间关系的实质

创造性过程一般包括新颖想法生成和选择,这两种过程分别体现了创造性产品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新颖性和适合性。在新颖想法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表现出自由联想的、无拘束、新异、模糊、外显、不一致和发散等特点。而选择过程,思维则伴随着对问题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合乎逻辑的评估,对各种可能的想法进行抽象的解释,将各种可能观念进行综合等。通过上述有关创造力与去焦注意、集中注意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去焦注意可能更多地参与了新颖想法的生成,而集中注意则更多地参与了对各种想法的选择过程。这两种注意模式在创造性过程中交替变化,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而从行为上看,高创造性的个体常常采用去焦注意的方式来分配注意资源,但当情境需要时,他们也能很好地集中注意。这个结果反映了去焦注意和集中注意在创造性力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首先,去焦注意促使个体更有可能产生新颖性的观念和想法。去焦注意能让更多的想法或观念在意识中同时存在。这使得高创造性的人能在更广泛的概念间分配他们的注意资源。从而增加了新的联系的可能性。相比那些注意过于集中的个体,具有典型去焦注意特点的个体,在创造性问题的情境中,更容易捕捉到意料之外的线索[14,19]。M endelsohn[13]认为,保持同时进行几种认知加工的能力,可以增加不同的思维成分间产生内在联系的可能性。当这些思维成分被同时注意到或使用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被更好地提出来或发现。因此,内在注意的容量越大,就越有可能出现思维上跳跃性的联结,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M artindale(1999)[5]认为,产生创造性想法或观念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在注意的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心理成分或单元。 一个同时聚焦的成分越多,就越有可能导致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因为能被注视的成分越多,联结的各种可能性就越多 。Simonton(1988)[20]曾提出,相对分析性的思考,直觉思考 具有更大范围的联想,这种联想几乎很少突破注意的阈限 ,这意味着创造性需要更大的注意容量和阈限以下的加工。总之,去焦注意增加了心理成分之间远距离联系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出新颖的观念和想法。

其次,创造性活动最终实现必然要包括注意的集中。虽然去焦注意似乎是决定思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重要原因。但没有注意集中的参与,创造性活动仍然无法表现出来。实际上,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两种机制:鼓励不受约束地进行各种想法的探索;对问题解决方案的适宜性进行聚合式的验证[14]。因此,创造性的个体虽然具有去焦注意的倾向,但是当情境需要时,他们也能很好地利用认知资源,集中注意以便能完成所面临的任务。

M artindale(1999)[5]借用K ris的初级-次级加工理论。他提出,去焦注意主要是与初级加工阶段相联系的。创造性顿悟常常出现在这一阶段。而集中注意是与次级加工阶段相联系的。创造性想法的检验或验证常常出现在这一阶段。能

388

心 理 科 学

在去焦注意与集中注意两种认知阶段中进行自由地转变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总之,创造性个体能够在去焦注意与集中注意两种认知阶段之间自由地进行转换,从而实现对注意资源的灵活分配。

最后,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可能是创造力与注意之间关系的共同生物学变异来源。创造力和注意都是大脑的心理功能,如果这两种心理功能都与特定的大脑生物学特性相联系的,那么,这种大脑的生物学特征即反映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质。M artindale等(1991,1999)[5,21]认为,注意的模式(去焦注意与集中注意)是与大脑皮层的激活水平相联系的,因此,如果注意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那么,皮层的激活水平将影响个体的创造性作业成绩。他们以应激来测量唤醒水平,结果发现高唤醒水平阻碍了创造性问题解决。而且,利用EEG来测量(处在 波状态下的时间百分比)唤醒水平时,结果表明,低唤醒水平(去焦注意)和高创造性问题解决具有相关。然而,低水平皮层唤醒只是在灵感阶段才表现得很明显,而不是贯穿在整个创造性过程中或在基础唤醒水平的测量过程中。另外,他们还采用用途测验(A lternate U ses T est)、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 ciates T est)和智力测验时的 -脑电波对皮层觉醒水平与创造力、智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2]。这三个任务基本反映了个体作业过程中两种注意模式参与的程度。用途测验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测量(去焦注意为主导),远距离联想测验即有发散性也有聚合性思维(去焦注意与集中注意均有),而智力测验则是典型的聚合性思维(集中注意为主导)。结果发现,高创造性的被试在三个测验中表现出不同的皮层活动量,而中等和较低创造性的被试却没有这种表现。高创造性组在进行替换用法测验时皮层觉醒状态最低,在进行远距离联想测验时,觉醒水平有所提高,在进行智力测验时则更高。中等创造性和低创造性的人在三个测验中觉醒水平都是高的。实验结果提示,创造性活动需要去焦注意和集中注意同时参与,并最终决定于皮层的激活水平。

4 研究展望

注意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在新颖想法或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上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创造性与注意之间关系的探讨,有益于人们从基本的认知水平上来理解复杂情境中的创造性行为。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对注意在创造性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然不很清楚,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注意在创造力中作用的神经机制。创造力的神经基础是什么?这是创造性研究领域基本而又前沿性的问题。对于创造性与注意之间关系的探讨为人们探讨创造性的神经机制建起了一座桥梁。从先前的研究来看,注意的神经机制已受到了研究者普遍而深入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这使得有可能通过注意这一基本心理功能将创造性与大脑的变化关联起来。实际上,有研究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去焦注意其本质是和大脑抑制水平有关,抑制的失败会导致典型的去焦注意。而去焦注意是与创造性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大脑抑制水平与创造性应该具有内在联系,M artin dale等[5,21]人开展了系列的研究来系统地检验这个想法,而且结果初步支持了这个推测。

其次,去焦注意作用于创造性的微观认知机制。虽然集中注意和去焦注意在创造性中似乎都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研究者更关注去焦注意对创造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去焦注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颖观念和想法的产生过程中。而这个阶段是创造性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创造力区别于智力的根本所在。因此,探讨去焦注意在创造性中的作用对于理解新颖的想法或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从去焦注意的特征来看,去焦注意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前注意状态,或者是与K ris(1952)初级加工直接相联系的。因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去焦注意是与平行加工、阈下加工联系在一起的。而最近有研究者提出,创造性与其他认知活动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创造性过程需要更多的平行加工或无意识加工。因此,探讨去焦注意在创造性中的微观机制也将加深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第三,注意作用于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高创造性的人不仅与去焦注意这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集中注意的状态有关。高创造性的人具有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灵活转换的机制。那么,哪些因素是影响个体使用何种注意模式的关键?当然问题的类型或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个体在面对聚合性问题时,可能更多使用集中注意的模式。而当面对开放性问题时,个体可能更多地使用去焦注意模式。从个体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的注意使用来看,先前的知识或情境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在顿悟问题解决中,先前经验直接影响个体在问题的初始阶段将注意资源分配到熟悉的单元上。

最后,通过适当训练改变注意分配模式从而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既然注意模式与创造性具有内在联系。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种训练,使得个体能够更加灵活使用去焦注意和集中注意,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创造性的目的。实际上, F inke(1992)[3]等曾提出,个体要想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分散自己的注意。Ansburg和Dominowski(2000)[2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顿悟问题解决中,对学生进行一种具有去焦注意性质的搜索策略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问题解决的成绩。当然,问题在于集中注意特别是去焦注意是否可以训练?或只是创造性活动的副产品?需要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提出一个可信的训练方法。

5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O Hara,L. A.Creativity and i ntelligence.

In:R.J.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 ty.New York: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51-272

2W ard,T.B.,&Smith,S.M.,Finke,R. A.Creative cognition In:R.J.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 ty.New York: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51-272

3Finke,R.A.,Ward,T. B.,&Smith,S.M.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research,an d applications.Cambridge,M A:M IT Press, 1992

4Kasof,J.Creati vity and breadth of attention.Creati vity Research Journal,1997,10,303-315

5M artindale,C.Bi ological bases of creativity.In:R.J.Sternberg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51-2726叔本华(范进等译).叔本华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

7

Ghiselin,B.,Rompel,R.,&Taylor,C.A creative process checklis t:It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In: C.Taylor(Ed.).Widening hori zons i n creativity.New York:Wiley,1964:19-338

Dom i no,G.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creative persons from the Ad jecti ve Check List.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 n ical psychology,1970,1:48-519

Ward,W.C.Crea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cues in nursery school chil 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69,1:543-547

10Dyk es ,M.,&M cGhie, 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ttentional

s trategies of Schizophrenic and highly creative normal subjects.Bri 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6,128:50-56

11Raw lings,D.Psychoticism,creativity,and dichotic shadow ing.Per 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5,6:737-742

12Vartanian,O.Cogn i tive disinhibition and creativity.doctoral disserta tion,M ai ne university,2002

13M endelsohn,G. A.Associative and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creative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6,44:341-369

14Ansburg,P.I.,Hill.K.Creative and analytic thinkers differ in their

use of attentional resources.Personali 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1141-1152

15Kw iatkow ski,J.,Vartanian,O.,&M arti ndale,C.Creativity and

Speed of M ental Processing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1999,17:187-196

16Eysenck,H.J.(1995).Creativity as a product of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In D.Saklofske &M.Zeidner.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i ntelligence:Perspectiv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New York:Plenum Press,1995:231-247

17Carson,S.,Peterson,J.B.,&Higgins,D.Decreased latent inhi biti on i s associated w ith increas ed creative achievement in high-func tioning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 Di fferences,20,423-427.Journal of Personali 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3):499-50618Lubart,T.I.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s.In:R.J.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39-350

19Dew ing,K.,&Battye,G.Attention deployment and nonverbal flu en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1,17:214-218

20Simonton, D.K.Presidential s tyle:Personality,biography,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928-936

21M artindale,C.Personality,situation,and creativti y.In:J.Glover,R.R.Ronning,& C.R.Reynolds (Eds.).Handbook of creativtiy.New York:Plenum,1991:211-228

22M artindale,C.,&H ines,D.Creativity and cortical activation during creative intellectual,and EEG feedback tasks.Biological Psychology,1975,3:71-80

23Ansburg,P.I.,&Dominow ski,R.L.Promoting insightful prob lem solving.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00,34:30-60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Creativtiy and Attention

Liu Zhengkui 1,Cheng L i 2,Shi Jiannong 1

(1Institute,Psych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Beijing,100101)(2S 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 ing,100875)

Abstract Creat ivity i s commonly defined as the novel and useful combination of mental element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unr elated.As an elemental mental pr ocessing ,attention ca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remote associates w ill be accessed and play an important

r ole in mechanisms that allow for focused tests of solution appr opriateness.T he article first intr oduced the co rrelative studies betw een creativit y and attent ion patterns,discussed the theor etically different roles of defocused attention and focused attention in cr eativ e con cept and ideas.Som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tudies in this field were highlighted,and new orientation di scussed.Key words:creativity ,defocused attention,focused attent ion (上接第418页)

18Brooke J Cannon.An emot ional stroo p effect to malingering

related wor ds.Perceptual and M otor Skills,2003,96(3):

827-834

19张钦,李小花.不同SOA 条件下的情感启动效应研究.应用心理学,2005,11(2):154-159

20杨丽珠,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 效应之

对比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784-787

The Latest Advances of the Stroop Effect

Its theory,paradigms,affecting factors

Chen Jun,L iu H aiyan ,Zhang J ij ia

(Departm ent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Guangzhou,510631)

Abstract T he research on Stroop effects has been a log standing resear ch item.Accor ding to the new est literature,t he authors explore t hree main aspects in this field:(1)the structural theory of Stroop effects;(2)the par adigms of Stroop effects;(3)affecting factors of Stroop effects.

Key words:Stroop effect,tectonic theory,paradig m,affecting factors

390 心 理 科 学

论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论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智力及其培养 (一)智力的定义 智力历来是心理学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在西方,智力的解释逐一归纳为:个体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智力测验的能力以及综合性能力。 (二)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1、二因素论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的进行,都有共同的一般因素,同时各自又有独特的特殊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必然有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或称心理能力)组合而成:①语词理解能力(V);②一般推理能力(R);③语言流畅性(W); ④计算能力(N);⑤记忆能力(M);⑥空间关系(S);⑦知觉速度(P)。 3、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认为,由于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作产生一定产品(结果)的过程,所以,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区考虑。 4、三元智力理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内在机制则是相同的。基于上述观点,他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三)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概述 1、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其重要特征,创新型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高智力虽非高。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

《论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 班级:初教13 学号:1120313014033 姓名:张必然

论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 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其中,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 创造力与许多因素有关,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又有以下一些特点:1、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带有幻想性的特点,而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思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努力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2、青少年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意见性;3、随着经验和智力的不断增长,跟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逐渐转变为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基于以上对创造力的认识,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来进行,而且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创造力的训练。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创造力:(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二)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的特征;(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正因为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和训练来提高,我们才可以用一些方法和原则来进一步提高培养创造力的效率。在培养和训练创造力的时候,首先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培养良好的创造力,我们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给予学生学习和犯错的机会,同时要改变原有的评定标准,鼓励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持对创造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进行创造的内部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试图发现新问题,并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创设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创造力。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自豪感就会维持他们的兴趣,这种独创性也正是创造活动的本质。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易于开展,并且可以在许多领域开展,在游戏、办黑板报、制作模型等活动中都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丰富刺激环境,通过集体讨论和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来锻炼发散式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在我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些特质会影响到创造性,如独立、勤奋、自信、好进取、好探究等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就要有意去发展这些有利于创造性的个性。 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从自身方面也要注意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征。托兰斯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应该是:(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结合起来。美国创造教育权威史密斯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1)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2)教学生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创造过程中;(3)不仅教给0学生事实和真理,而且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多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特征大致包含以下共性:首先要尊重差异,从自身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其次,要肯定学生观念的价值,引导学生将以前的知识运用到创造活动中;再次,要给予学生很多的学习机会,注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提供;最后,要改变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将

专业技术人员潜能激活与创造力试题与复习资料五

20 发明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分子生物学。 (填空 2.的基本内涵是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生产、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填空 3. (填空 4.. (填空 ) 5. (填空 ) 6. (填空 7.. (填空 8. (填空 9. (填空 10.在创造过程中提出研究的目的或产品时,都会发生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 填空 11.专业技术人员大都从事以()的劳动。 (单选 A体力为主 B教育为主

C脑力为主 D创新为主 12.知识经济能够为()提供动力、指引方向。 (单选 A知识开发 B人才开发 C潜能开发 D创新开发 A政府机关 B企业单位 C生产机构 D产业部门 12.专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的重要生力军. (单选 A社会生产关系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社会生产力发展 D经济良好发展 13.高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指的都是一种以()首要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 (单选 ) A自然资源 B社会资源

C人际资源 D智力资源 14.知识经济从根本上看是(). (单选 A科技经济 B资源经济 C物质经济 D人才经济 15.有效的人才开发是我国经济步入并适应()的基础与保障。 (单选 A科技经济 B资源经济 C物质经济 D知识经济 16.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 (单选 A知识 B潜能 C实践 D创新 17.潜能是蕴含在一个心智健全的()的智能“仓库”中的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智慧总和。 (单选 ) A自然人

B正常人 C社会人 D法人 18.()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和两点论在企业员工潜能开发中的具体运用。 (单选 A岗位匹配法则 B动态管理法则 C时效激励法则 D二八法则 19.激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到了()作用,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或社会的贡献值增长。 (单选 ) A本质 B最关键 C核心 D强化 20.积极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发挥潜能,它就能使你产生(),从而使你如 愿以偿。 (单选 A意识 B思考 C错觉 D行动 21.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在自卑感支配下而采取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 (单选 )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冉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14202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高智力虽非高。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勤奋度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好奇心:当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创造力萌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这股萌芽的风压制下去,我们要做得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启蒙者应该做得事 2、鼓励发散思维:当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题,而不是仅仅从一个

方面。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像船的东西,不能一刚开始就告诉学生是什么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看是什么,并且鼓励他多想几种样子。就是这种逐步引导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有发散思维,就是不要拘泥与前面的人的想法,学会有自己的一套.3、开发头脑风爆法:(1)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让学生不敢自己去想,反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想。当学生有问题要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去耐心的解答。或者甚至是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学生不懂的话,他在问,就说明他在思考,这样就还是好的。(2)而且要追求数量,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认可学生的方案,让他们有种意识,这样多想是对的。(3)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但是前提是这样的方案是足够多了以后的,而且被选择出的这个方案应该有很大的创造力,即使其他方案不对,也应该对想出这些方案的同学给以嘉奖,鼓励其积极性. 4、教会学生创新方法:什么事都讲究技巧,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例外。(1)远距离联想训练。在彼此距离深远的的观念之间建立联系。(2)鼓励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特别是空间思维的训练,学会去图画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3)摆脱思维定

情绪与时间压力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 13-20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ass /10.12677/ass.2017.61002 文章引用: 邹倩, 杨东. 情绪与时间压力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 13-20. The Emotion and Time Pressure Effects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Qian Zou *, Dong Yong #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19th , 2016; accepted: Jan. 3rd , 2017; published: Jan. 6th , 2017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thinking in problem solving between the valence of emotion and time pressure. Methods: Using 30 items from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Database for Creativity Thinking 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the experiment follows the para-digm of one-on-one “learning test”. Results: Evoked emotional state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group gets the highest score, and the negative condition is the lowest; the time pressure has a re-markable impact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and no time pressure group get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rrect rate than the time pressure group; not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time pressure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contex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eywords Emotion, Time Pressure, Creativity 情绪与时间压力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邹 倩*,杨 东#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Open Acces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想象就是深度。 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雨果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列宁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并不是教育大师,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确实灼见独具,精深不凡,他提出了教育要“少一点功利,多一些探索自然的兴趣。 关于想象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其论述更是精辟、深邃、独到。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从想象力或许是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的能力这点讲,它更是一种能使我们同没有分享过他们经历的人产生共鸣的力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它是在强调知识重要的前提下要求人们更加注重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

想象力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预期的目标现实地展现出来,使目标由不可能变成可能,使目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强;想象力最有效的机能就在于它能突破封锁,扫清障碍,跨越时空使知识不断得到扩充、拓展、延伸、进化、更新和增值;想象力是长了眼的,会说话的,活的知识;它是潜在的、能动的生产力。 想象力和知识密不可分,知识是想象力的载体,想象力是知识的翅膀,想象力是知识的知识。 想象力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无边无际的、最为富有的财富。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 创意是个人化思考演进的过程,是将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及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用的想法,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的问题或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或办法的能力。 创意具有四个特点:思考和行为具有想象力;想象活动有明确的目的;过程具有独创性;结果产生目标性的价值。 因此,创意是想象力的活动并能产生独创的价值。 有人指出,知识经济已为创意经济所取代,因为资源的洗牌及产业链的重新分配,拥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对于拓展商机以及企业的全球布局越具领先地位。 当一种有创意的想法被发现后,它就可以转变成创新产品。 过去人们习惯于用拖把和清水拖地,但马萨诸塞州一家为宝洁公司设计家居清洁产品的公司经过研究发现,拖把上的水实际上更容易使脏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精心整理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师范学院09心理 李美燃 摘要: 创造力 创造力的同时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 (一)社会影响因素 1.在社会影响方面,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总是只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对其他答案的人则给予抨击。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力,并喜欢固定

于一致的模式。正因如此,大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更加趋向于盲目相信权威,而因害怕批评指责很难提出自己大胆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社会的舆论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果人们对富有创造力的人视为与时代不同的怪人,自然也影响其继续的创作。正如同着名的画家梵高,在那个年代里并不被人接受,也并不为人欣赏,这也影响了他继续的发展,导致他的早逝。社会的舆论对于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社会舆论的指向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或者指引人们的行动。如果社会舆论风尚对创造力的发展起鼓舞的影响,人们便会更加愿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 (三)环境影响因素 1.在环境影响方面,国家的科技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人才管理制度。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宣扬下,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势在必得。

2.在群体环境中,当人们以组织为单位解决问题时,产生的观念会少于单独解决问题的人,在他人在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的成绩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在群体之中,人们难免会收到从众心态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毕竟只在少数人当中,而这少数人很难排除异议,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上级的干扰,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会对个体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在没有上级限制,强加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思维无限的徜徉,从而增强了巧遇创造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创造力的实践。 二、内在因素 3M公 不知道自己耗费了大量时间的重要发现早已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假如他事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就不会做这样多无意义的尝试。由此可见,在没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盲目专研,耗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因此,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 (三)思维风格因素 思维风格决定创造方式,思维风格是运用智力的方式,人们的思维风格既可以促进创意的产生,也可以阻碍创意的发展。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倾向采用何种方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质量的好坏。并且不同的任务情境下,

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课程名称发明创造学 学生姓名谢伟忠 所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所在班级机制1082 邮箱stxieweizhong9999@ 课室号及时间主楼202 星期二第五大节 指导教师汤照职称副教授日期2009年12月15日

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知识是创造的前提,离开必要的知识,不知道别人已经做了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创造。但是,对待知识一定要有客观性和变通性,否则就容易拘泥于书本,不由自主地从书本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以致陷入书山文海中不能自拔。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反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本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去论述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最早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他基于对知识的测量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九个亚类。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分类图如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为我们讨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使我们不仅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且能初步探知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复杂关系。以下就让我们来共同了解其关系所在: 一、陈述性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有突破的。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指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牢固掌握陈述性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果对陈述性知识只知其皮毛,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则会束手无策,这实际上使创造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能力源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土壤。可以说问题解决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情绪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综述

情绪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综述 艾树汤超颖 创造力是创新的根基和源泉,情绪是研究广泛、争议较少的创造力预测变量之一。广泛意义上的“情绪”,包括了情绪和心境。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心境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状态,与情绪相比,心境是相对弥散、普遍的情感状态,缺乏激发某一行为取向的指向关系。已有文献没有对这2个概念达成一致的区分标准。本文所指的情绪包括“情绪”和“心境”。“心境”是低强度的、分散的、相对持久的情感状态,它没有明显的前因,也缺乏认知成分,而“情绪”是一种更强烈的、短暂的状态,一般有明确的前因和认知成分,是对事件的体验与评估的混合物,具有行动意向,情绪与心境可以互相转化。 创造力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从产出角度而言,创造力是指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出成果;从能力角度来讲,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是天赋的产物,不过后天的环境对它有重要影响,不同领域为取得创造性成果对创造性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创造力是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育得到挖掘与提升。 现有研究认为,情绪是影响情境变量、人格变量与创造力关系的中介变量,它是联结领导力、任务绩效等变量与创造力的途径。近年来,国外有关情绪影响创造力的文章不断见诸优秀管理学期刊,分析讨论了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绪激发性、情绪强度等对创造力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作用,且在国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验证,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1.情绪影响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近年来创造力研究中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主题。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在创造性人物的传记中早有描述,对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实验研究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前,国外研究主要从2个维度来划分情绪状态:效价(积极或者消极)和激活水平(兴奋或者抑制),并分别从这2个维度评价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没有在学界达成共识,甚至还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 1.1 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尽管人们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认识积极情绪,但是2000多年来积极情绪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直至近年,随着临床心理学研究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情绪的研究才得到重视。即便如此,积极情绪还是没有形成确切的定义或达成一致观点。Fredrickson 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爱、自豪和感恩。快乐同愉快和高兴等较高激活状态的正向情绪在定义上相近;兴趣可以等同于好奇或疑惑,在具有新鲜感的安全情景下产生;满足可以等同于或类似于平静、放松这样低激活状态下的情绪;爱由兴趣、欢乐、满意等多种正向情绪所组成;自豪是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可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感恩是受益人感知到其他人(施益人)或其他施益源的作用,提高了幸福感而产生的情绪状态。 众多研究提出积极情绪有助于创造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Isen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实验干预所诱发的积极情绪促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并对中性词汇产生更丰富的联想;个体在积极情绪中比在中性情绪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决策也更全面。Madjar等对3个企业开展了问卷调研,A公司涉及495名员工,在B公司的509名员工中随机抽取20%,C公司选择了某一天现场的123名员工参与调研。员工的岗位包括管理岗(如会计)与非管理岗(如售货员)。最终数据来自3个企业的265位员工以及20位主管(评价员工的创造性绩效)。研究发现,员工的积极情绪完全影

英语作文 知识还是创造力重要

Which should be emphasized: knowledge or creativity? Knowledge or creativity, which is primary? So many people have asked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a recently survey, mere 55% parents think essential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point that knowledge is the basic of everything, without which it’s utterly impossible to develop one’s creativity. Besid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is input and output. Last but not least, focusing on the basic will make you patient, make you dig out the essential part of things. But opposed to the parents, 85% educators are for that creativity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Frankly, I agree with them more. The fact that we face demand us to emphasize the creativity. Date back to the past, our ancestors made many wonderful achievements. They discovered some math theories hundreds years before western scientists. The reason why we lag behind today lies in we lack of the creativity today. In schools, students are stuffed with piles of knowledge under the pressure of fierce competition. Many young people lose their chances to enter college just because of one early failure in a stupid examination. But practically speaking, how can they show their true abilities? Creativity is the key to a brighter future. Fortunately we have learned the point, and many workable reforms are being carried out. In most schools, student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lass activities. For sake of the Chinese children, Creativity is in need.

知识与创造判断题答案

三.判断题 C.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看,国家日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知识产权问题也一直是我国于发达国家贸易领域的谈判焦点之一。如何设立共同但有区别的法律责任是很必要的。答案:正确 C..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有、新信息、新方法、新工具、新理论都构成创造知识的要素。 C..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不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而是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知识再生产问题;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性问题,而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知识立场的基点是人的生成与发展,它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来处理知识问题。 C.创业者创意,商业创意来自于机会的丰富和逻辑化,并有可能最终演变为商业模式。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 C..创造更倾向于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认知,创新则更倾向于运用某种知识创造而产生了具有应用价值的新鲜事物。但是,从前面我们对知识的定义出发,我们还是将两者都看作是知识创造的范畴。正确错误答案:正确. C.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正确错误答案:错误 C..除了个人和组织知识创造外,行业层面的知识创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这种行业层面的知识创造主要是行业内的知识创造。正确错误答案:错误H.行业层面的知识创造与大工业有关,一个产品往往会由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制造,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产品研发过程及其参与者突破了地域和组织边界,这种基于知识共享平台的行业性知识创造是当今知识创造的一个潮流。资源共享而不是互相封锁给行业带来的是共同发展。正确错误答案:正确J..激励所有利益相关者是使得知识的创造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的基本法则。否则便有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创越来越少,抄袭剽窃者越来越多。答案:正确J..假说(设想、猜想)是人类许多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假说就是新知识的逻辑,或者用这个逻辑构建新的知识。正确错误答案:正确

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1.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低智商的智商水平有可能高、也可能低、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智商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保持好奇心、解除学生答错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逻辑思维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6.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教授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9.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糊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的过程 1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多地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1.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改进教材呈现的方式、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对学生的评价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的策略和水平 1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作业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及时的反馈,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1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15.如何依据性格倾向性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胆机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对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制力关心、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检查,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

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能力比知识重要的资料

知识与能力 上大学,说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不说明大学生能力都很强,知识与能力又有什么区别呢? 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经验结果,它是“死”的东西。比如某一个数学公式、某一段历史等,这些都是知识。人们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加以利用。能力是“活”的,是在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更为普通的东西,比如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知识仅仅影响到人在有限领域中的活动效率。比如语文知识只影响到人在写作、文学领域的活动效率,不影响其他领域。能力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效率。比如记忆力影响人们对许多事情的记忆,创造力影响到人在一切活动中的创造性。 知识比较容易改变,既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和突击背诵而获得,也可能因遗忘而丧失。能力则是相对稳定的、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发生变化的心理特点。知识是快变量,能力是慢变量。 知识是指一个人的现有水平。能力则市一种可能性,它不是一种已经表现的水平和现实,而是一种潜力。知识水平易受环境影响,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知识可以迅速增长。能力水平则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加快或阻碍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但作用时间长,影响较小。 知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呢?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力比较强,仅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并不会最终影响他的成就,他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将会大得多。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容易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们说培养实践能力比学习成绩重要,并不是说要忽略了学习,这一点是几位反方所误会的。作为学生,学习还是需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我们去实践的基础。文化知识是我们实践的基础,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人想高分低能的吧。因此说,培养实践能力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思悟知识才能获得真智慧,这也是毛泽东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知识都是在实践中领悟到真实的道理的。没有把这些知识在中国的现实里通过实践感悟理解检验是否是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那些教条主义书呆子不喜欢用实践检验真理,他们喜欢用圣人权威的名字证明真理,拉大旗作虎皮树立自己的权威。 老师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中国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外国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啊?只是考试能力强,都是只注重学习课本知识,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到了需要自己独立学习的的时候就没有外国学生强了。 中国人只读圣贤书读了2000多年,背诵四书五经,,出口成章全靠背诵,不懂得在实践中检验思悟那些书里的道理,从来不敢跟圣人思想有所不同,没有独立思考和习惯,更不敢思悟创新出什么新思想,那可是大逆不道数典忘祖.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 A.创造性人格 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意识 D.创造性勇气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 A.有结构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简单问题 D.复杂问题 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 二、填空题 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