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56―― 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 5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的“植根童趣,放飞童心”的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 45 (人)
②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 45 (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 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
学生试着写一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谈话:冈“才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我们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叫运算律。但是自己创造的符号只有自己明白,还要学习
数学界公认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 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 b+a,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
(7).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齐
读。
(8).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3..练习:
96+35 = 35+ ()
204+57 =() +204
a+45 = 45+ ()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齐读问题。你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8+17) +23= 68 (人)
28+ (17+23)= 68 (人)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算式?
板书(28+17) +23= 28+ (17+23)
(5).练习:
下面的O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23045+ (25+23)
(36+18) +220 36+ (18+22)
(6).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3.练习
(45+36) +64= 45+ (□ +□)
560+ (140+70) = ( 560+140) +□
a+ (27+b) = Q +□) +b
三.组织练习
1.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后汇报。
重点讨论第四个等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同时运用了两种加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计算第1小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请学生板演。
评讲,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3.想想做做第4题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做得对又快。
男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1小题,女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2小题。
(2)交换题目再来比一比。
(3).问:如果让你来选,你愿意做哪一题?为什么?
(4).小结:因为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每组中的第2小题都运用了加法运算律,所以第2小题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下面我们来做第5题,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
(2).学生独立连线,同桌互相校对。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
(4).小结: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四.回顾总结
有个成语叫“学有所成”,请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剩下的题目。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自由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