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以广州市为例_孙彬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纷纷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成为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面临的入学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对策两方面来探讨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一、现状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往往进入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城中村和农村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通常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条件与城市其他学校相比差距较大。
这导致了随迁子女在教育上的不公平现象。
2. 缺乏入学机会很多城市的户籍政策对随迁子女的入学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对随迁子女的入学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城市对非户籍居民子女的入学条件较为苛刻,让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
3. 适龄随迁子女辍学率高由于户籍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原因,一些随迁子女在适龄入学时无法及时完成入学手续,导致了辍学和失学现象的出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也对社会问题的产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策1.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当加大对城中村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条件,让随迁子女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城市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而是能够向城市边缘地区和乡村地区延伸。
2. 放开入学限制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户籍政策,放开对随迁子女的入学限制,让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城市的教育体系,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相同的教育权利。
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入学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随迁子女教育管理机制,及时跟踪随迁子女的入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可以加强与户籍地的教育部门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的共享和对接,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4.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民工辗转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子女也随之随迁到城市。
随迁子女入学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城市教育管理者和随迁家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出发,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1.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涌入,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城市边缘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学校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低下、教学设施简陋,难以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2.学籍落户难问题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籍落户难。
由于要求提供就业证明、住房证明等条件,很多农民工家庭无法满足,难以让子女在城市合法就读。
这导致了一部分随迁子女无法正常享受教育资源,甚至有的成为了“失学儿童”。
3.文化适应问题由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随迁子女在城市学习中可能会面临很多文化适应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4.学校管理难题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学校招生、教师调配、课程设计、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严重影响了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也给城市的教育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这是因为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有些地区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无法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3.城乡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城乡差异导致了一些随迁子女在城市学习中遇到了文化适应问题。
城市的学校、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与农村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以上分析表明,随迁子女入学的问题是一个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社会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农民工成为推动这一过程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适应性问题以及社会认同感缺失等方面,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改善其教育融入状况。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城乡发展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往往面临学校招生难、升学难等问题。
他们往往只有接受质量较低的教育资源,缺乏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这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受到了严重限制。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设施和师资水平。
此外,可以建立教育扶贫基金,用于支持和奖励那些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和机构。
同时,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引导,鼓励优质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应的学籍待遇,提高他们的升学机会。
其次,学校适应性问题也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主要难题。
他们在城市的学校环境与农村有很大差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
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学校中往往感到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遭到打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适应性课程,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尽快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中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自信心。
最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认同感缺失也是教育融入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差异和城乡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在城市中融入社会,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的缺乏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认同感,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促进他们和城市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摘要】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旨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教育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和教育策略初探的角度展开讨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影响。
结合存在问题总结和未来展望,提出了在随迁子女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家庭教育参与度,提高学校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度等具体教育策略,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影响因素、教育策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问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的子女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
这些随迁子女生长在城市环境中,与城市孩子接触更多,但由于家庭背景的限制,他们面临着许多教育上的困难和挑战。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对他们的教育成就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随迁子女的教育状况也逐渐凸显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个人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教育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随着中国城乡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常常在城市的环境中与父母分离,需要面对城乡差距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其教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变化的加剧,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家庭来到城市,孩子们也随之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
这些孩子在城市生活,有了城市的生活环境,但却因为父母工作的繁忙,往往陷入了教育资源匮乏、就学问题等方面的困境。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教育策略,应该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焦点。
1. 教育资源不足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
很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陈旧、教学条件较差。
由于家长的收入有限,私立学校的高昂费用也难以承担,因此这些孩子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2. 就学问题较为复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夫妇工作时间较长,在他们的照顾下孩子们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而且由于户口迁移和学籍问题,这些孩子在城市的入学问题也较为复杂。
许多城市的学校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要求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材料和缴纳高昂的学杂费,而这些要求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缺乏良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工子女生活环境的变迁,个别孩子面临心理压力大、学业成绩不理想等问题。
这些困难也进一步制约了他们的教育发展。
1. 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解决他们的学籍问题。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经济援助力度,建立专门的资助体系,减轻农民工家庭的教育负担,以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
2. 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和教育质量。
这包括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3. 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迁移加剧,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逐渐增多。
其中,随迁子女指的是伴随着父母在外地工作或居住的子女,他们通常需要在异地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所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随迁子女入学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问题1. 学位紧张。
常常出现学校招生人数大于可安置学生人数的情况。
尤其是大城市,限制人口总量和空间造成新公办学校的建设难度增加,教育资源总体短缺。
2. 学籍流动不便。
由于户籍迁移和居住证规定的限制,进入公办学校的门槛变高。
这导致很多随迁子女只能就近选择私立学校,相较于公立学校,其教学设施、教师队伍、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资源要差很多,而且学费也更贵。
3. 家庭经济压力。
大多数随迁子女的父母是工薪阶层或农民工,收入水平有限,随迁子女入学无法享受城市户籍子女同等待遇,不少家庭需要支付额外的学费、住宿费用和交通费用,对家庭经济造成极大的压力。
4. 学习生活不适应。
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的不同,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和交流难度较大。
而且,随迁子女往往需要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问题,与父母分离,父母缺乏监护、教育和关心,影响其学业和成长发展。
二、原因分析造成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的人越来越多,随迁子女人数相应增加,导致教育资源配比严重失调。
2. 根本制度不合理。
户籍制度是中国的基本制度之一,但其长期保持的限制性和静态性质,使得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同等教育资源和待遇,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监管,社会和家庭责任制不到位。
3. 学校招生制度不合理。
学校招生现行制度以城市居民为主,随迁子女其性质区别的存在造成与就近入学原则相悖,在学籍转移、学科选修等方面尤其不适合随迁子女的特殊需求。
4. 教育资源不足。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讨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其中不少是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已超过2亿人,其中不乏带着随迁子女一起来到城市打工的家庭。
这些随迁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教育问题及对策等方面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近千万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享受到城市公共教育资源。
主要原因是户籍、学籍、生活证明等方面的限制。
由于缺乏学籍,随迁子女无法参加公办学校的招生考试,只能选择在民办学校或者补习班学习,但这些教育资源质量往往较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由于父母最常见的工作是低技能的劳动力,收入也比较低,因此,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随迁子女在更好的学校学习。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无法照看孩子,因此随迁子女通常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陪伴。
这将会对随迁子女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学籍问题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教育的最大原因是学籍问题。
由于随迁子女的父母来自农村,没有迁入城市,因此没有城市户籍,随迁子女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学籍。
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允许随迁子女获得城市学籍。
教育资源问题由于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教育,他们只能选择在民办学校或者补习班学习。
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随迁子女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民办学校质量,同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家庭环境问题随迁子女通常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陪伴,这将会对随迁子女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使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结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
只有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民办学校质量和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才能让随迁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从而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的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困难,民工子弟学校问题重重,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等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各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高速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规模、不稳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潮”现象。
相关资料显示:1995年离开本地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总数为8000万[1];200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约为1.2亿[2];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6亿。
[3]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众多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也随行进入城市学习、生活。
这些未成年的农民工子女虽然生活在城市之中,但是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并没有取得城市户口,不是城市市民,他们的身份被限定为“城市流动孩童”。
他们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型边缘群体,一些社会学者把这些城市流动孩童称为“民工第二代”、“城市新市民”或者“城市新生代”[4]。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城市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部分。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比城市里的适龄孩子,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民工子弟学校接受的多是低质量的学校教育,这种低质量教育严重束缚了他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兴趣特长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上价值观念和成长环境不同,使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成为了非城非乡的“边缘人”。
农民工随迁子女正处在接受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年龄,这个年龄是他们三观塑造和人格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受到歧视,就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阻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有子女随迁的家庭。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给随迁子女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迁子女由于户籍迁移等原因,在城市入学时面临的难题较多。
很多城市的学校拒绝接收随迁子女,或者要求随迁子女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办理繁琐的手续,增加了随迁子女入学的难度。
由于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长期逗留,教育需求与城市居民的子女有很大的差别。
随迁子女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与城市居民的子女存在较大差距,给随迁子女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其教育水平和发展前景。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存在差异化。
许多随迁子女只能进入农村学校或办学条件较差的城市学校,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较为欠缺,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导致随迁子女在学业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城市学校对随迁子女入学持观望态度,担心引入随迁人口会加大教育资源压力,可能损害城市居民子女的权益。
由于随迁子女多为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无法支付城市学校高额的学费和杂费,使得城市学校不愿接收他们。
也存在部分随迁子女缺乏必要的入学证明,或者户口迁移手续不完备,导致无法顺利入学的问题。
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应建立统一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和制度,明确权责,并且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随迁子女入学的统一政策,明确学校对随迁子女的招生标准和相关手续,杜绝随意拒绝随迁子女入学的现象。
还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管,确保学校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不得歧视随迁子女。
应加大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支持力度,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在城市学校新增随迁子女班级或教学资源,提高随迁子女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也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其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使得农村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随迁子女的学习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工作,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成长。
这部分孩子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常常面临着城市教育资源不足、适应问题、教育机会不公等种种困难。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进行浅析,并尝试提出一些教育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出生在城市,他们在城市上学,但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和学校数量有限,导致他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很多随迁子女只能就读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条件落后,师资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2. 适应问题随迁子女长期生活在城市中,但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孩子在价值观、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适应不足,感受着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危机。
3. 教育机会不公随迁子女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他们在城市就读的机会受限,有的随迁子女甚至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机会不仅降低了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严重阻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凸显了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问题和适应挑战等方面的困境,对于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策略初探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相关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城市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增加城市学位配额,改善城市学校设施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随迁子女的资助力度,提高他们的就学补助和奖助学金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
专题论坛2019 年 1 月185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陈素兴(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90年代后逐渐出现的农民工,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笔者,将对他们的受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 随迁子女 教育现状 教育策略在如北、上、广等一系列较发达地区,90年代后逐渐出现的农民工,进入二十一世纪,他们的子女也进入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纷纷踏入校园。
在社会制度和教育政策的保障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年幼时享受到更多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那么,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他们的子女是否就完全摆脱了农民味,融入了这些地区,实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笔者是来自国家一线城市的义务教育一线工作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占半数甚至以上,长期接触作为家长的农民工及其作为学生的随迁子女,面对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笔者更多虑及的是他们的教育策略。
本文,笔者将就自己触及的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期求探索一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能帮助外来工及其子女摆脱困境的教育策略,并与读者分享。
[1]首先,从学习方式方面分析学生课堂常规要求和家庭作业完成程度现状,论及相应教育对策。
[2]在较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这些地区的市民学历渐高,生活素质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
所以,在较发达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受教育方式方面从以前单一的面授形式,逐渐加入了网络、电子化学习。
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具备的学习设施设备,对于原著市民通常是家用常用设备,但对于未能拥有固定居住条件的农民工们,这些设施设备却不是必然的。
课前预习,不论是小学中、高年段还是中学阶段,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搜查与课题相关资料,堂上小组分享和讨论。
原著市民学生在高学历父母指导下,使用着先进的城市化、电子网络化设备,很快完成相关资料搜索,课堂上主动分享,大方自然地与同学进行讨论,教学效果贴近甚至高于教师预期的教育目的。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教育资源整合:广州市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如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为农 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社会参与:广州市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如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 同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 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环境不佳,影响子女教育效果
04
问题成因分析
制度性障碍
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
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存在困难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得 到有效解决
03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 育现状
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差距大 教育质量差异:城市学校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学校 家庭教育缺失: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社会支持不足: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不够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不足
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差距大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实践等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生活习惯。
家校共育的意义: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 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06
案例研究--以广州 市为例
广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
广州市的政策与实践创新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积分入学”、“随迁子女教育保障”等,为农民工随 迁子女提供教育保障。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共3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共3篇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1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中包括许多农民工以及他们的随迁子女。
这些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如就学难、择校困难、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本文借鉴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结合实际情况,从教育机会、教育条件、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
教育机会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就学难的情况。
与城镇居民的子女相比,他们更加缺乏获取优质教育机会的途径,大多数选择低档次的公办学校,而私立学校又因为更高的学费和要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随迁子女的教育成本。
而对于一些类似于非编制教师、社区教育志愿者等的夜校教师,由于身份认证等问题,很难获取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育条件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着种种困境。
他们往往生活在相对拥挤和不卫生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仅仅在公共设施建设之后才会逐渐完善。
许多随迁子女甚至不具备良好的饮食和休息环境,这导致他们的身体健康长期处于一种不健康状态,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育质量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主要问题是拟定他们的教育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这些目标通常无法与公立教育的学习方式和规范相匹配,导致他们的学习经历被削弱或损失,或者根本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一些学校和老师缺乏关爱和教育的精神,因此无法把随迁子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并真正给予他们同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结果方面,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随迁子女学习的成果和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
虽然有些随迁子女有高成就,但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许多随迁子女仍然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子女相当的教育成果,而学习成绩也会影响之后升学上的选择。
结论:发展主义理论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这一研究提供了框架。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短期和长期计划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并通过更好的督导体系激发幼儿和少年的潜能和能力,这样才能够尽量提高百姓的教育水平,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文献述评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文献述评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五个视角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签: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凸现出来。
确保每一位适学儿童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等。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已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不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视角(一)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问题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因此,一部分学者对于相关政策文本以及政策实施的现状、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史柏年在《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中分析了自1986年—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总结致使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有: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有些地方政府集政策主体和利益主体于一身,以及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背后的理念。
〔1〕葛新斌(2009)对2001年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
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
因此,厘定政府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钱再见、耿晓婷(2007)提出有效推进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些主要现实路径:完善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权力分配体制;消除城乡差别,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消除执行中的梗塞;采用各种资金筹措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教育资金的落实,让农民工子女从此可以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旁边夹杂的也是一个个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
近年来,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展开讨论。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是社会的一般现象,他们面临的教育问题涵盖了方方面面,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困境。
1. 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机会较少,很多孩子不仅无法接受早期的学前教育,而且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很不利。
因此,这些孩子在就读初中或更进阶的阶段会遇到大量的学习困难,这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业生涯。
2. 非正常升学由于居住的城市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距离,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中小学往往不能按照规定正常上学,而是去低档次、私立或越级上学,给经常搬迁的渐年造成了极大的教育压力,这种非正常升学带给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很多的不便和不利。
越级上学其衔接必然会造成原有的学校与新的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
3. 缺乏适宜的教育资源在良好的教育资源方面,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都面临无法优质教育的困境。
由于城市的拓展和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很多传统的小学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服务,但在其他方面缺乏适宜的、高品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文体设施、图书及阅读、电脑辅助学习等。
4. 没有可靠的师资来源在教育资源方面,一定要具备教育资源。
无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中心,还是交通设施方面,都需要培养、及时提升师资队伍。
现在许多师资队伍源于流动,感知上难度大,对孩子未来的学业成果和发展不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救助对策研究从救助对策研究的角度,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所制定的有效救助方案有哪些?需要怎样助力他们发展?1. 推广开展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方面,可以加大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以充足的教育渠道解除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的担忧,提高这些孩子的教育质量。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
这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随之而来的便是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稳定发展。
我们有必要对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解决这一难题。
一、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一线城市和发达的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而东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县城、乡镇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使得随迁子女的入学难度加大。
2. 学位紧缺:在一些热门城市,学位紧缺是随迁子女入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加之城市教育资源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很多随迁子女无法顺利入学,甚至出现了“入学难”现象。
3. 社会融合问题:随迁子女因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背景,在城市学校中往往会面临社会融合问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对部分随迁子女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口大流动的地区,增加学校的建设和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性,以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
2. 完善学位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的学位分配机制,对城市学校的学位进行合理调配,避免出现学位紧缺的情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入学。
3. 加强社会融合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向学生宣传和普及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包容性和关爱意识,帮助随迁子女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4.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制度逐步融合,实现随迁子女在城市的教育权利平等化,打破户籍壁垒,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5. 建立多元化的入学渠道:除了传统的学校入学渠道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入学渠道,例如开办“流动学校”、设立“流动教育中心”等,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王光光赵鹏程[摘要] 近几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以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路径,,学者们提出弱化户籍制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要求,适度放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条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教育经费转移机制,扩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渠道等有效策略。
通过对本世纪以来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弱势群体教育[作者简介]王光光,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充637009);赵鹏程,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南充637009)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地位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受到阻碍,有可能成为社会上新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研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学者们瞩日焦点之一。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2000-20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如下:(1)检索项(主题).检索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全部期刊共有130篇,核心期刊共有53篇;(2)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全部期刊共有63篇,核心期刊共有31篇。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他们的弱势表现,以及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支持。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将深刻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一、研究的视角和路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及其完善:以广东为例
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及其完善:以广东为例傅晨;刘梦琴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和实施情况。
广东省基本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人人有书读”,但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学校的比例依然较高,入读公办学校的歧视依然存在,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能彻底消除,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总页数】10页(P148-157)
【作者】傅晨;刘梦琴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社区发展研究--以上海浦东为例 [J], 熊竞
2.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条件分析——以25座大城市相关政策文本为例[J], 单成蔚;秦玉友
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遭受的政策排斥研究\r——以南京市义务教育政策为例 [J], 吴文文;徐思杰;刘思雨;范敏;张静
4.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r——以哈尔滨市为例 [J], 赵丽
5.完善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思考 [J], 陈恒;邬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孙彬
【期刊名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教育既是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们首当其冲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程度。
从政策层面看,随迁子女的教育体制设计基本游离于城市和社区之外,教育部门在给予他们同等的入学、升学等教育机会方面作为甚少。
政府和社会必须联动起来,从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关怀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扶。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孙彬
【作者单位】广州市团校,广东广州 5106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2.3
【相关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范式与服务莫式研究 [J], 阮菊红
2.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 [J], 刘雪梅;刘霞
3.基于社会福利政策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究 [J], 王一珂
4.社区教育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思考 [J], 于秀玲
5.社区教育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策研究 [J], 谭中利;黄志坚;陈丽霞;利素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583/ki.issn1004-3780.2015.03.01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孙彬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成为“新市民”,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
作为农民工流入地的主要城市之一——广州,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及问题和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目前,随迁子女基数大、增长快,同时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构成了广州地区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两大主要特征,为此,必须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落实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政策等配套政策措施,并大力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新型城市化;广州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5)03-0086-06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普遍现象。
2012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1]中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进城的农民工,面临着如何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特指“80后”“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越来越多地选择把子女带到城市,而不是把他们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教育既是随迁子女们首当其冲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程度。
随着随迁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相关政策的滞后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显突出,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意义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工进城开始由原来分散的、单个的方式向拖家带口的方式转变。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开始爆炸式地增长,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农民工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和谐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我国文化中一直有重视家庭的传统,“安居”是“乐业”的前提。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核心问题。
从城市融入的角度来看,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关乎农民工及其家庭能否在城市立足、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况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
(二)实现社会公平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数量如此巨大的人群流动,不亚于一次移民(Migrant)运动。
以移民研究的视角来看,在基金项目: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2014年度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4C07)成果。
作者简介: 孙彬,广州市团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志愿服务。
移民群体涌入流入地的过程中,流入地社会成员如果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并接纳移民,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那么本地居民就会形成对于移民群体的巨大心理排斥,甚至会导致两类群体之间的冲突与隔离。
[2]因为户籍制度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获得同本地居民一样的社保、福利等社会保障,其中包括随迁子女的相关受教育权利与保障。
解决好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保障他们的教育权利,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影响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在探讨中国近些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存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人口在近年来第一次出现了绝对数值的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3]为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着力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升级城市未来的群体素质。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是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今天的随迁子女,就是明天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素质必须在父辈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升,才能担负起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任。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务院定位的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伴随经济发展的是人口的增长,广州市流动人口规模和比重较大,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也很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很突出。
2013年,广州市义务教育人数统计显示,非广州市户籍在校生人数达到53万,占总体比例的43.16%,接近一半。
[4]这一数据是“移民广州”现象的一大反映和佐证,同时,也预示着广州必须重视并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当前广州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随迁子女基数大、增长快2013年年底数据显示:广州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有837万人左右。
这个数量,已经超过广州常住人口的数量。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广州常住人口为832万人。
[5]2013学年统计,非广州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学生有53.0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122.89万人)的43.16%,非广州市户籍学生和户籍学生比例接近3∶4。
相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从2007年的43.8万,到2013年的53.04万,义务教育阶段非广州市户籍学生增加约9.2万,6年间年均基本上增加近1.5万人,而且基本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见图1)。
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人数43.8万46.31万统计数据缺51.0953.58万55.59万53.04万图1 2007~2013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非广州市户籍学生增长曲线60万50万40万30万20万10万(二)教育资源短缺通过2012年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大国家中心城市基础教育的相关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广州市基础教育资源是比较短缺的。
表12012年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基础教育的相关数据对比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小学学校数(所)1081843761941在校生数(人)718655532282760377822594专任教师数(人)46783377694806644632学校平均规模(人)664.81631.41999.181874.17生师比15.36114.09315.819418.431初中学校数(所)341317缺354在校生数(人)305510256541432686373481专任教师数(人)19968260553520026675学校平均规模(人)895.92809.28缺1055生师比15.39.846112.2914.001高中学校数(所)289202760124在校生数(人)193505181235157709169536专任教师数(人)37411154401660013407学校平均规模(人)669.57897.2776.8361367.2生师比5.172411.7389.5012.645注:北京数据来源于《2013北京统计年鉴》;上海数据来源于《2013上海统计年鉴》;天津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广州数据来源于《2012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
1.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人口比例最高从图2可以看出,在四大城市中,广州市小学在校生人数排名第一,初中在校生人数排名第二,而总人口数却位列末席。
这个数据反映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人口比例最高。
分析其原因,显然同人口的年龄分布以及来源构成有关。
作为四大城市中唯一的非直辖市,广州市对外来人口准入的政策门槛比较低,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也较高。
劳动力人口比例就更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这部分人口子女当中入学适龄儿童数量的增长。
所以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人口比图2 2012年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以及总人口比较例最高,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的表现。
2.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紧张从教育资源紧张程度的两个参考数据:学校规模和师生比(学校规模为每个学校平均人数,生师比为学校学生同老师人数的比值,数值越大表明教育资源紧张程度越高)来看,广州都处于高位,再结合前文提到的“随迁子女基数大、增长快”的现象,我们可以断定,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非常紧张。
(见图3、4)而占据其中半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状况,更是可见一斑。
3.非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市学生数量锐减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市在校人数遥遥领先,而到了高中阶段,广州市在校学生数量却出现了锐减,同其它三大城市基本持平。
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广州市的非户籍生源比例过大。
因为在义务教育之后的阶段,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国家免费政策,造成部分生源回流至户籍地接受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
这种现状提示我们,对于随迁子女异地中考、乃至异地高考的探索工作必须加大力度,为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继续升学提供便利条件。
因为这种不正常的“回流”现象对于随迁子女的成长和流入地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随迁子女区域分布差异较大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随迁子女的分布区域差异比较大,白云、花都、番禺、天河等四个区非广州户籍学生较多,共占全市非广州户籍学生总数的64.74%。
其中,排名第一的白云区非广州户籍学生有9.84万人,占全市非广州户籍学生总数近五分之一,达到18.54%。
综合实际情况分析,这种分布基本同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分布的情况相吻合:排名前三的白云区、花都区和番禺区都是劳动密集型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天河区则是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新区。
另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小学阶段非户籍学生分别已占当地小学总学生人数的61.03%、68.84%、61.92%。
这种区域性差异大的分布状况,提醒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的时候,要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向相关地区倾斜,不能搞“一刀切”。
(四)部分实现“两为主”目标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政策方向。
从目前广州市的现状来看,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两为主”的目标:随迁子女的教育已经实现了“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但是还未完全实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图32012年北京、天津、广州学校平均规模比较图42012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学校生师比比较因为: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总量均为800多万,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