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读《鞋狗》有感创业启示录人生教科书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鞋狗》有感:创业启示录,人生教科书创业启示录,人生教科书

——读《鞋狗》有感

曹定

每晚睡前阅读耐克联合创始人菲尔·奈特的自传《鞋狗》是一次心灵浮潜。

尽管名人自传也读过不少,这也不是一部最新的热销书,但这本书深深触及了我的内心,激发我再次愿意挤出睡前零散时间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

这本自传写得真切自如,极少吹嘘自捧,更多的是反思,情节起伏跌宕,内容发人深省,语言老练幽默。

也许创业者和商界精英是最佳读者——本书译者毛大庆先生想必就是深受感慨才愿投入宝贵时间担当重任,但我觉得奈特的传奇经历,不仅是一篇创业者的启示录,也是一本普罗大众思考人生意义的教科书。

这本书在当年出版后,比尔·盖茨在网站发表了书评。

我写书评肯定拼不过他,而且对书的本身和奈特的溢美之词很多人已经说得够多了,所以我侧重分享书中的内容引发我的三点感悟。

在分享之前,先斗胆班门弄斧一下。

我第一眼读到本书的中文书名《鞋狗》,心生蹊跷,因为在我中文的学习字典,"狗"字好像没有什么褒义的用法。

原著中作者多次提及某某人是,咨询了一位哈佛毕业的老美,原来这里是指的那些行家里手,他说我就是但我一时很难接受"市场营销狗"的称呼。

结合全书的意境,我想书名应该叫做《匠鞋人》更贴切。

尽管,中文版的书做了很好的篇章标题,我建议有一定英文基础的读者还是尽量选择阅读英文原著。

留言后可借阅

思考一创业和疯狂

在当下,很多人都把创业与创新甚至疯狂关联起来。

创业很多来自疯狂的想法吗?创业成功的人必定有一段疯狂的经历吗?我看完奈特的故事,感觉疯狂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远见,疯狂并不是想法本身荒谬,而是在当时的自身条件下,暂时很难实现而已。

奈特的创业源自自己的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要去日本的制鞋公司推销他的斯坦福商学院的毕业论文——一篇论述日本品牌的运动鞋可能会像日本相机对抗德国相机一样,抗衡被德国阿迪达斯品牌主导的美国市场。

他希望成为日本运动鞋进入美国市场的代理。

其实,这并非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想——这和柳传志他们当年代理电脑如出一辙。

但要实现这个想法,对于奈特当时自身的条件来说的确是"疯狂的想法"

我观察到一些创业者的疯狂,是基于一厢情愿的狂热的想法,是盲目的跟风,而奈特的想法源自一篇斯坦福毕业论文的精华,只不过相对于他的家境和当时日美关系的水平来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第一次出国,要去谈判代理日本鞋类品牌进入美国,的确是一笔大赌注。

我原以为奈特在拿到日本"鬼冢虎"代理后,会像现在很多创业的人一样放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但让我惊讶地是,他竟然一边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一边做进口鞋的创业,直到业务量达到不得不依靠团队来支撑的程度。

这让我想起亚马逊的创始人索贝斯,也是在其创业初期,并没有完全放弃现有工作,抛家舍业,而是在业务相对成熟后,才全情投入。

所以,我认为,理性才是创业的基石。

头脑发热,孤注一掷地依靠"疯狂的想法"去创业,九死一生。

思考二价值和价值观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以金钱为标的的价格作为衡量价值的基准。

抛开人情关系因素,如果你为一个市场化的商业机构创造了多少价值,就会得到多少物质的汇报。

而当我读到耐克至今沿用的竟然出自一位研究生学生之手,而且奈特只花了35美元就买下了这个设计时,我不禁感叹价值显然不能用量化的历史价格去评判。

就像教师的价值怎能以工资去评判?

用什么去评判价值,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奈特的价值观很少被量化的物质重要性所影响,这也是他创业初期长期保持极低的现金流,且不愿上市,不愿早日致富,而绝不丧失对产品和企业文化的掌

控。

在商业上的价值观上,我更欣赏奈特,产品和企业文化才是根本核心,短期的销量和盈利并不能作为重要考量。

所以,在70年代,奈特就能做出召回问题产品的举措。

而在企业文化方面,耐克的半年度核心高层会议叫做""尤为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一场"没有哪个观点是神圣不可驳斥的,没有哪个人是不能随便挖苦的"的会议。

这类会议用奈特的话来说,也体现着耐克企业的精神、使命和气质

奈特自己也承认,企业的成功必定有幸运的成分。

好几次耐克度过了资金链断裂或面临致命的法律诉讼危机,都有幸运的成分在内。

但我很同意奈特的观点,人越努力,越坚持,他的幸运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这些年在职场的跌宕起伏,我对此深有感悟。

思考三遗憾和遗愿

在整本书的最后一章,奈特给自己列了这么多年里的一张"遗憾清单",语言中伤他人,某些年份的大量裁员等等,但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能够多陪陪英年意外早逝的儿子。

其实奈特还是一位给儿子读睡前故事的爸爸,这个陪伴标准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亲人的陪伴,尤其是陪伴孩子的遗憾我也经常听到,不仅在那些"空中飞人"的高管和企业家中,在工薪阶层中也比较普遍。

但陪伴的价值是最容易被稀释,省略和低估的。

如果你被要求支付一个月的薪水,一年只能一次,来陪伴你需要陪伴的人30分钟,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遗憾有时是错失了难得的机会,而有时是失去了最寻常的经历。

为了不留遗憾,到了临终或老年时,便会想到遗愿。

而《遗愿清单》是奈特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在书中的结束部分多次提及。

奈特说了自己没有太多的遗愿,最主要的还是教育和医疗方面,这和巴菲特与盖茨,包括刚刚宣布退休的李嘉诚一样。

而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无法去依靠积累的财富去做这类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类

健康的大事业,那我是否也思考过遗愿清单呢?是否只有到了临终或年老的时候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呢?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说过的话如果你活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做的事基本就不会错了。

,’

尽管很难坚持每天去想这个念头,但过段时间,放空脑子想想,还是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的。

想这个问题,不是假设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而是真正去,寻找心声。

我对此迷茫过,但随着阅历和学习的深入,我感觉我已接近找到自己的心声。

追随自己的心声,便会有了真正的遗愿清单,完成那些真正的遗愿清单,也就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