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指南解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76d1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6.png)
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策略
01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鼓 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
03
引导积极心态
引导患者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面 对治疗,鼓励他们参与治疗决策
,提高治疗依从性。
02
提供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提 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
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
04
寻求专业帮助
熟练掌握溶栓操作流程,配合 医生完成溶栓治疗。
溶栓后护理观察与记录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记录变化 。
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等并发 症发生。
预防并发症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等 并发症,及时处理。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合理 饮食、休息、运动等。
紧张情绪。
准备溶栓药物
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有效期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溶栓中护理配合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 压、呼吸等变化,发现异常及
时处理。
保持静脉通畅
确保静脉通道畅通,避免药物 外渗、堵塞等情况发生。
观察药物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及时处 理。
配合医生操作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 管疾病,静脉溶栓治疗是其主要的治 疗手段之一,而规范的护理操作对于 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护理。
适用对象
包括神经内科护士、急诊科护士 、重症监护室护士等参与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 护理人员。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25ca3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2.png)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临床证据不足
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支持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时间窗限制
目前替奈普酶的治疗时间窗相对较短,需要在症状出现后尽快给药 ,这对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和患者的及时就医提出了更高要求。
药物可及性与费用
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药,其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 一。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量化、能反映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 况的指标,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
01
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经验,制定 适合中国患者的评价标准,包括治愈、 显效、有效和无效等。
02
03
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确 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目的和背景
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推广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整 体治疗水平。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具体建议和指导,促 进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
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主要 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 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 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 录
• 引言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与评估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及实施细节 • 临床效果评价与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 专家共识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c8f6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0.png)
有效期管理
定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 确保使用前药物在有效期 内。
专人管理
指定专人负责药物的保管 ,建立严格的取用登记制 度,防止药物滥用和丢失 。
药物的配制与核对
配制流程
遵循无菌原则,按照规定 的配制流程进行药物的配 制,避免污染。
核对制度
配制前核对药物的名称、 剂量、有效期等信息,确 保无误。
配制人员培训
快速启动溶栓流程
01
快速通知医生
一旦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人员应立即 通知医生,并准备溶栓治疗所需物品和药物。
02
准备溶栓环境
确保治疗室环境安静、整洁,准备好急救设备和 药品,以便在医生到达前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溶栓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01 建立静脉通道
协助医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药物顺利输注。
02 记录护理措施
详细记录溶栓后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记录、用 药情况、并发症处理等。
03 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 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3
护理人员角色与职责
护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护理人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重 01 要参与者,负责协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 监督和检查,确保护理质量符合
标准。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 和处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
THANKS
感谢观看
吸困难等。
颅内出血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 现颅内出血的症状, 如头痛、呕吐、意识
障碍等。
其他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观察是否有其他不 良反应,如心脏疾病
等。
静脉溶栓护理的质量控制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ffffb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5.png)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0eb1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d.png)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等基础疾病情况,为溶栓 治疗提供参考。
体格检查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包括营养状况、皮肤状 况、肢体活动能力等。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
NIHSS评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损 伤程度进行评分,了解患者病情
的严重程度。
况及内环境稳定性。
凝血功能检查
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状态及溶栓治疗的风险。
04
静脉溶栓护理操作规范及注意 事项
静脉通路建立与维护技巧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首选上肢粗直、弹性好、易于 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
瓣。
使用留置针
建议使用20-24G的留置针,以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GCS评分
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 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判断患者 是否存在昏迷及其深度。
语言功能评估
观察患者的言语表达、理解能力及 书写能力,评估语言功能受损情况 。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
关注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 计数等指标,了解患者的感染及
凝血功能状况。
生化检查
分析患者的血糖、血脂、电解质 等生化指标,评估患者的代谢状
固定留置针
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其移动 或滑脱。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避免血液回流或堵塞。
药物配制、保存及输注过程监控
药物配制
严格按照医嘱和药物说明 书进行配制,确保药物剂 量和浓度的准确性。
药物保存
将配制好的药物放置在阴 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 温,以免影响药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4063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4.png)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发布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一系列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成果的发布,静脉溶栓新药物替奈普酶(TNK)获得了非劣效性证据;血管内治疗适应证得到了有效扩展;基于替格瑞洛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获得了在携带细胞色素P450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AIS 患者中的证据。
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在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扩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基于此背景,我国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023》),对AIS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文将系统回顾这些关键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指南2023》中的重要推荐意见及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导,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
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CATIS显示,发病48 h内的患者在入院24 h后进行降压治疗虽无明显益处,但基本安全。
CATIS-2指出,与延迟至第8日进行降压治疗相比,在轻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48 h内立即行降压治疗并未降低其90 d 的依赖或死亡风险。
针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BP-TARGET研究发现,与标准降压(130~185 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强化降压(100~129 mmHg)并未有效降低患者术后24~36 h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ENCHANTED2/MT表明,与非强化降压组(140~180 mmHg)患者相比,术后1~72 h强化降压组(<120 mmHg)患者的90 d功能预后更差,7 d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更高,且未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dc6066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1.png)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5e67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2.png)
03 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适应 症
静脉溶栓治疗原理介绍
溶解血栓
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使药物 随血液循环到达血栓部位,从而
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改善缺血
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改善缺血区域的 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防止并发症
及时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后 出血转化、脑水肿等并发症的风险 。
适应症及禁忌症分析
凝血功能异常等。
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血管再通可能导致再灌注 损伤,表现为脑水肿、颅内压升 高等,危险因素包括溶栓时间窗
、溶栓药物剂量等。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溶栓成功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血管再闭塞,导致症状恶化,危 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血管狭窄
等。
预防措施建议
严格控制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01
在选择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
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疾病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 细胞死亡的疾病。
发病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其中 ,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 险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包 括突然出现的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 等症状。
静脉溶栓治疗发展
阐述静脉溶栓治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3
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重要性
强调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过程 中的关键作用。
指南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规范护理操作,提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 栓治疗的护理质量。
2020年最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解读
![2020年最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75285af12d2af90242e6e5.png)
确诊或怀疑主动脉弓夹层或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卒 中
(1)若确诊或怀疑主动脉弓夹层的卒中患者,不 推荐静脉使 用 rt-PA,且可能是有害的 ( III 级推 荐,C 级证据)。
(2)若确诊或怀疑颅外颈部动脉夹层的卒中患者, 静脉使 用 rt-PA 治疗卒中是安全的,可以推荐使 用 ( Ila 级推荐,C 级证 据)。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
(1)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 起病,应 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2)近期患病史;
(3)既往病史;
(4)近期用药史。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 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在 24 h 内行头颅 CT 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诊断和评估
a. 是否为脑卒中? 根据起病形式、发病时间,辅助检查等排除脑外伤、中毒、 瘤卒中、
C. 体温控制
a. 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 存在感染 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b. 对体温>38°C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D. 血压控制高血压: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 收缩压<180 mmHg、 舒张压<100 mmHg。约 70% 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 ,多数 患者在脑卒中后 24 h 内血压自发降低。
(3)体内存在未破裂和未干预的颅内血管畸形的卒中患 者, 静脉使用 rt-PA 的获益和风险尚不确定 (Ilb 级推荐, C 级证据)。
(4)伴有颅内血管畸形的卒中患者,若其存在严重神经 功能缺损或其死亡风险超过其继发性脑出血的风险,可以 考虑静脉使 用 rt-PA 治疗卒中 (Ilb 级推荐,C 级证据)。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 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 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 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https://img.taocdn.com/s3/m/a8a159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0.png)
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如果INR≤1.7,PT<15s,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相对是安全 有效的。 目前AHA/ASA不推荐使用影像评估方法(多模CT,包括灌注在内的MRI)在醒后卒 中、发病时间不明患者中筛选接受静脉溶栓候选者,但最近公布的wake-up卒中研 究结果有可能改变这一观点,研究结果显示利用DWI/FLAIR失匹配原则来指导选择 发病时间不明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获益。
推荐强 度
II
治疗措施 新增/修改/ 的证据等 未变 级
B
新增
2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4----静脉溶栓
一、静脉溶栓 (五)替奈普酶静脉溶栓
推荐强 度
静脉团注替奈普酶(0.3mg/kg)治疗轻型卒中的安全性及
有效性与阿替普酶相似,但不优于阿替普酶。对于轻度 神经功能缺损且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考
治疗措施 新增/修改/ 的证据等 未变 级
B
修改
2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4----静脉溶栓
一、静脉溶栓
(三)rt-PA静脉溶栓
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0.6mg/kg)出血风险低于标 准剂量,可以减少死亡率,但并不降低残疾率,可结 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II 级推荐,A级证据)
血糖(修
订)
呼吸与吸 氧
(基本相同)
一般处理
心脏监测 与心脏病 变处理
(基本相同)
血压控制
(新增)
体温控制
(基本相同)
13
血压、血糖
新增推荐意见: 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舒张压<100 mmHg。对未接受静脉溶栓而计划进行动脉内治疗的患 者血压管理可参照该标准,根据血管开通情况控制术后血压水平, 避免过度灌注或低灌注,具体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da28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a.png)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千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
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荼萃分析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
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千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千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对千经筛选发病6h以内、ASPECT 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发病超过6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 检查以明确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护理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eacd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6.png)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细胞死 亡和神经功能受损。同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机制也会 加剧脑组织的损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失语、眩晕 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确诊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脑出血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指南护理 课件
目 录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概述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并发
症及处理
目 录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康 复与预防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案例 分享与讨论
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 栓概述
重点介绍溶栓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如 血压监测、病情观察等。
感谢观看
THANKS
过敏反应及处理
过敏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可能出 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处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溶栓治疗,给予抗过敏药 物,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保持 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机械 通气。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其他并发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感染等。
准备溶栓药物和设备
确保药物和设备准备齐全,以 便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
为确保溶栓药物的顺利输入, 需提前建立静脉通道。
溶栓中护理
01
02
03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4869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5.png)
护理评估与准备
在静脉溶栓治疗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护理评估,包括病情、生命体征、溶栓禁忌症等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建立静脉通道、准 备溶栓药物等。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 理支持,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 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溶栓治疗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即处 于低灌注状态的脑组织,避免其进一 步发展为脑梗死。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
目前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 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其中,rt-PA是首选药物,具有更高 的溶栓效率和安全性。
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溶栓药物前,需评估患者的病 情和禁忌症,确保治疗安全。同时, 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避 免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肌力、感觉、 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等。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体温,及时 发现异常变化。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的血糖、血脂、电解质和凝血功 能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排序
护理问题识别
根据评估结果,识别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如颅内压增高、吞咽困难、肢体功能 障碍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而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规范静脉溶栓护理行为
由于缺乏统一的护理规范,不同医疗机构在静脉溶栓护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因 此,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对于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自我管理能 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适应证
•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 2.症状持续3~4.5 h • 3.年龄≥18岁 •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禁忌证 • 同3h内rt-PA静脉溶栓
• 相对禁忌证(在3h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基础
上另行补充如下) • 1.年龄>80岁 • 2.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 3.口服抗凝药(不考虑INR水平) • 4.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
网络在线宣传
社区宣讲
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二、院前处理
脑卒中?
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 麻木或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双眼向一侧 凝视;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恶心;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处理气道、呼吸、循环问题
急救处 理
心脏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 吸氧
评估有无低血糖
• 禁忌证
• 1.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 2.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 3.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 4.既往有颅内出血
• 5.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 6.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 7.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
• 8.活动性内出血
是否适合 溶栓
病史 体格检查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
• 1.急性起病; •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
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小时以 上(当影像学缺乏责任缺血性病灶时); •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溶栓相关处理
• 3.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 其他溶栓药物(I级推荐,C级证 据)
• 4.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 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 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I级推 荐,B级证据)。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 适应证
•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2.症状出现<3 h • 3.年龄≥18岁 •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4.对于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 进行补救性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发病8 h内)可能是合理的(Ⅱ级推荐,B级证据)。
• 5.机械取栓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情况下单 用或与药物溶栓合用可能对血管再通有 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临床效果 还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对静脉溶 栓禁忌的部分患者使用机械取栓可能是 合理的(11级推荐,C级证据)。
• 使用方法: rtPA 0.9 mg/kg(最大剂量 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h,用 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 2.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 6 h内,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 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 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 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1,持续 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应监护。
• 9.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 其他情况
• 10.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
• 11.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7或PT>15 S
• 12.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各种 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PPT,INR,血小板计数、 ECT;TT或恰当的xa因子活性测定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
西安交大二附院
主要内容
1.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2.院前处理 3.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4. 溶栓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 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 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 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
印刷材料
试听节目
社区教育工具
6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及禁 忌证
• 适应证
•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2.症状出现<6 h • 3.年龄18~80岁 • 4.意识清楚或嗜睡 •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禁忌证
• 同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高血糖:血糖超过10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 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 7.8-10.0mmol/L。 低血糖: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静脉注射或口服,目标是达到正常 血糖值。
静脉溶栓
尿 激 酶
• 指南推荐
• 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 h内(I级推荐, A级证据)和3~4.5 h(I级推荐,B级证 据)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 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 疗。
动脉溶栓
• 1.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I级推 荐,A级证据)。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 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I级推荐;B级 证据)。
• 2.发病6 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 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 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 (I级推荐,B级证据)。
• 3.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 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 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虽目前 有在发病24 h内使用的经验,但也应尽早 进行避免时间延误(Ⅲ级推荐,C级证据)。
• 1.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 2.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
束后2 h内,每15 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 然后每30 min1次,持续6 h;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治疗后 24 h • 3.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 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 4.如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应增加 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 • 5.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应延迟安置 • 6.溶栓24 h后,给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 脑CT/MRI
有条件者进行院前卒中评分
应避免 1.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2.过度降低血 压;3.大量静脉输液
应获取 1.症状开始时间;2.近期患病史;3.既往史;
4.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 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能24小时 进行脑CT检查、具备溶栓条件)
三、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诊断步骤
是否为卒中
缺血性? 出血性?
• 13.血糖<2.7 mmol/L
• 14.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
• 相对禁忌证
•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 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证,但非绝对不 能溶栓):
• 1.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 2.妊娠 • 3.痫性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 4.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 • 5.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 6.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
• 6.紧急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 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 (Ⅲ级推荐,C级证据)。
谢谢
体温控制
对体温升高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 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体温>38摄氏度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治疗。
血压控制
高血压:准备溶栓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80 mmHg以下,舒张压在100 mmHg以下。 约70%患者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多数患 者在脑卒中24h内血压自发下降。
血糖控制
呼吸与吸氧
必要时吸氧,应维持SPO2>94%,气道 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要常规吸氧
心电监测与心脏病变 处理
脑梗死24小时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 病情,有条件者可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或 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房颤或严重心律失 常等心脏病变。
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