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三)教材选用建议(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五)教学条件建议(六)师资条件建议(七)教案编写要求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七、其他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码:10070004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3/23
18
05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2024/3/23
19
教材选用原则及推荐书目
选用原则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推荐书目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读本》(高职高专版)、《大学语 文教程》(高职高专版)等。
3
课程性质
1 2
综合性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 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 化素养。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3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2024/3/23
13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024/3/23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与更新
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和 更新,确保课程资源的优质性 和时效性。
2024/3/23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5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教学标准(2010年起执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号 000107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二〇〇九年十一月1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

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

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

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四、总学分: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职业技能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

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本课程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

本课程是为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2.课程任务(1)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2)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3)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后劲,扩展空间。

(二)课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主题的含义,熟悉正确使用主题的技巧。

(2)熟悉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结构安排的原则和技巧。

(3)了解遣词造句的含义,熟悉遣词造句要规范和要领。

(4)熟悉语体的概念和类型,了解预提的规范和风格的特点。

(5)了解说明的概念,熟悉说明文的常用文体。

2. 能力目标(1)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能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主题;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

(2)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结构;写作文章时,能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词句的优劣,能正确运用词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正确分析词句的优劣;写作文章时,能很好地遣词造句。

(4)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的风格特点,能恰当地说出符合特定风格的话语;阅读文章时,能正确感知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写作文章时,能使用恰当语体及风格表达主题。

(5)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叙述的事件,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叙述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文章时,能很好地叙述事件。

(6)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能恰当说明专业活动中接触的事物;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说明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说明文章时,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作者:吕永林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地位“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台。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文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2。

能力目标●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乐章,讲红色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组织实施,最后自己检测效果。

比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行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一系列参考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行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2001001开课系(部):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6 (理论:18 实践:18)学分:2撰稿人:X编写日期:202X年9月一、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一)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

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

汉语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

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

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于它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生改善与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校各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程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阅读、理解、评价、赏鉴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程的任务在中学语文学习基础上,进行母语的高等教育,在中学语文的文字学习层次、文章学习层次基础上,过渡到大学的文学学习层次和文化学习层次,核心任务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有大的提升,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好基本的价值观、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表达技巧,拥有适当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涵育完善的人文品格。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制三年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撰写教师李双双专业负责人王小玲系主任刘河元教务处二○一七年十月课程基本信息表1、课程定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导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更涉及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本标准,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文人才。

二、课程目标1.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各个层次上运用规范、准确、生动、优美的汉语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

2.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了解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使其具备辨析信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汉语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基础保障。

2. 修辞与写作: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文章的逻辑性和表达力。

3. 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和时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4. 人文精神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情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批判性思维教学:通过讲解文本背后的意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作业与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0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

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

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

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熏陶,吸纳优秀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和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最新修订精编版)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最新修订精编版)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最新修订精编版)高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3最新修订精编版)1. 导言- 本标准旨在指导高等教育语文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2. 课程目标- 通过高等教育语文课程的研究,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1. 水平领会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拼音和汉字;2. 能够读懂并理解各类文本,包括文章、新闻、评论和学术论文;3. 具备有效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4.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评估和解读各类语言信息;5. 熟悉和尊重中华文化,理解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3. 课程内容-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语音语调:包括汉语拼音、声调、语音转换等;2. 词汇语法:包括基础词汇、常用表达、语法结构和句型;3. 阅读理解:包括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写作表达:包括写作技巧、写作风格和文体;5. 口头表达:包括演讲、辩论和口语交流技巧;6. 文化意识:包括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俗和礼仪等。

4. 课程实施-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和策略:1. 综合教学:采用综合教学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 多样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和口头表达;3. 实际应用:注重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中;4. 创新探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语文实践的探索。

5. 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 知识掌握: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 应用能力: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3. 表达能力: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4. 批判思维: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分析和评估能力;5. 文化素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6. 总结- 高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沟通和思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南 水 利 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 程 标 准
学 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 程 基 本 信 息 表
课程编码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行动领域
典型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
经典灰音
古今中外优秀诗歌
诗歌鉴赏和诵读能力
佳篇品读
名家名著名篇(散文、戏剧、小说)
阅读理解、文学批评能力
口才魅力
名人演讲、会话名篇(交谈、演讲、说服、答询、介绍、拒绝)
出版日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社,
2015
编 者
谢东华、王华英
教材性质
国家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 )
自编教材( )
教学
参考书
教材名称
主编
出 版 社
大学语文
王珍梅
中国经济出版社
大学语文
任公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经典
张建
科学出版社
高职人文素养
刘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人文基础
李向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应用写作实训教程
语言交际能力
写作指南
生活工作常用的实用文体(简历、计划、总结、调查报告)
应用文写作能力
2.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主要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语文知识、技能水平,水利、电力类等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来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见表3。
51110068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面向专业
三年高职所有专业
归属系部
基础课部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
公共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课程类型
A:纯理论课()
B:理论+实践课(✔)
C:纯实践课()
课程标准
版本
李双双撰写,修订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选用选材
《大学语文》
出版社
素养层面,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还有着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和工匠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培养职业情感和敬业精神;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层面,相较于中学而言,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文学常识,还要建立宏观的文学史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能力层面,优化听说读写技能,着重提升人际沟通、应用写作、鉴赏批评、职业适应等能力;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具有时代必须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李佩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
总课时
48
总学分
3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 “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