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_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27fb0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0.png)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认识、分析和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方法。
熟悉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防治措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具备制定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案的能力。
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农业资源概述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农业资源的分类方法,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详细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现状。
分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农业社会资源讲述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探讨农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策略。
(二)农业环境概述1、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农业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介绍农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讲解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阐述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c9a62dd4d8d15abf234e7d.png)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035课程名称:农业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30学时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态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使学生毕业后可承担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 环境2) 农业环境3) 农业环境保护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环境保护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三)课后练习了解广东省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结合课堂讨论。
第二章水环境保护(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污染指标2. 了解水污染评价3. 了解水污染治理4. 了解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水污染指标2)水污染统计3)水污染评价4)水污染治理5)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污染指标、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广东省水污染与农业的情况。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24ff3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2.png)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dadd098fad6195f312ba6e5.png)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4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264f62b31126edb6f1a1080.png)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7fc1a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6.png)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现代农业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时代农业人才。
本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栽培技术;4、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5、了解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现代农业概述:定义、发展历程和现代农业的特性;2、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栽培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4、农业环境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6、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2、实践教学:实验操作、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3、互动教学:小组讨论、在线交流和学术沙龙等。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2、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项目报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现代农业相关的项目报告;4、毕业设计: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一学期主要介绍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二学期深入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每个学期均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和实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及时了解现代农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七、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选用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农业教材和参考书籍;2、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教学视频、课件、实验指导等资源;3、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配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4、教师团队:组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的教师团队,确保教学质量。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18bbba011ca300a6c390f8.png)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3.能够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工作4.能够成为新农村新建设带头人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系统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平衡。
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概述1.1.1 生态学概述1.1.2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1.1.3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特点与应用 1.2 环境保护概述1.2.1 人类的环境与环境问题1.2.2 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1.3 单元小结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2.1 系统2.1.1 系统的性质2.1.2 系统的调控2.1.3 系统的类型2.2 生态系统2.2.1 生态系统的组成2.2.2 生态系统的类型2.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3 农业生态系统2.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2.3.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2.4 单元小结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3.1.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3.1.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1.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3.2 能量流动与转换的基本定律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3.2.2 热力学第二定律3.2.3 熵与耗散结构3.2.4 生态金字塔3.2.5 生态效率定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3.3.1 初级生产3.3.2 次级生产3.4 单元小结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4.1.1 物质循环的类型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1.3 物质循环的特点4.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4.2.1 碳循环4.2.2 水循环4.2.3 氮循环4.2.4 磷循环4.3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4.3.1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4.3.2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4.3.3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4.4 单元小结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5.1.1 物理信息5.1.2 化学信息5.1.3 营养信息5.1.4 行为信息5.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5.2.1 取食5.2.2 居住5.2.3 防卫5.2.4 性行为5.2.5 群集5.3 信息传递的人工调控5.3.1 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2 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3 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 单元小结第6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6.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6.1.1 生物圈6.1.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1.3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6.1.4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6.1.5 生物的生态效应6.2 生物种群生态6.2.1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2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6.2.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6.2.4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2.5 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6.3 生物群落生态6.3.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3.2 生物群落的结构6.3.3 生物群落的演替6.3.4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6.4 生物多样性6.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5 单元小结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7.1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7.1.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7.1.2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7.1.3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7.2 生态平衡7.2.1 生态平衡的定义7.2.2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7.2.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7.2.4 生态平衡失调7.2.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7.3 单元小结第8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1 农业资源8.1.1 农业资源的类型8.1.2 农业资源的特性8.1.3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8.2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1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8.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8.3.1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概述8.3.2 农业资源评价与调查的内容8.3.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8.4 单元小结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2cc095cf84b9d529ea7a17.png)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学习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对当前生产中的各种农业模式进行认知、分析。
(二)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现状构建合适的农业工程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和优缺点。
— 1 —(三)素质目标。
能综合所学的生态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及生物学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模式。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当前常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相关技术和模式,并能根据现状和要求构建合适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三)掌握各类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的特点,学会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确立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农业工程理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生态农业工程的工程学原理第四节生态农业工程经济学原理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难点: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思考题:如何理解生态农业工程?及本学科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业:举例分析某一种生态农业工程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第二章农学概论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知识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与品种特征第二节种植制度知识点:轮作、套作、间作、免耕栽培等本章小结— 2 —重点:学习基本的农学概念,了解相关农艺措施。
难点:作物产量构成、种植制度第三章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2学时第一节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知识点:庭院、农场、村镇及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与组装技术知识点:相关技术组装第三节农业区划及其资源、环境利用的生态模式知识点: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本章小结重点:不同层次下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技术的组装、环境和资源对技术的影响难点:技术的组装思考题: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确立相关的技术进行组装?作业: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某一层次上的技术模式。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https://img.taocdn.com/s3/m/eb738c2080eb6294dc886c50.png)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昆明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艺【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总学时:64 实验:20学时总学分:4【开课学期】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一)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主要是面向农学院所有园艺专业开设的基础生态学实验性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性地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性研究、创造性地进行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提高生态学的专业素养。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础生态学、普通生物学、(三)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本实验是根据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
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对生态学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演练,熟练应用到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常见生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当中。
与此同时,掌握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基本内容概要见表1.(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项目实验一植物种群密度及分布型调查一。
目的和要求:1.学会运用样方法,并根据样方法调查获取的数据估算种群数量2.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实地测量收集所需的数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去除取样法三。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5d147d03d8ce2f01662356.png)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05. 建议先修课程《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廖允成,林文雄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2)陈阜.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3)沈亨理.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4)王兆骞.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9. 课外自学要求(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与任务。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要求1.了解光、热、水、土等的生态作用及划分生态类型。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92c99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4.png)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为了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制定了这份生态学教学大纲(二)。
本大纲将聚焦于五个重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正文:一、生态学基础知识1.1 生态学的定义与起源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目标1.3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5 生态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2.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2.5 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价3.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3.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3.4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3.5 生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4.2 农业活动与生态系统4.3 工业化与生态危机4.4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4.5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五、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5.1 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5.2 样地定位与设计5.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5.4 模型构建与模拟实验5.5 科研文献阅读与科学写作总结:通过学习本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学生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能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学会野外调查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为建设美丽的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8a16cf6c175f0e7cd137e0.png)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通过其对物质、能量的运转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调节及社会部门的间接调节控制的作用和关系,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同时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自觉地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以及信息传递的本质上来认识和解析农业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念,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农业问题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变规律。
教学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调节控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的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https://img.taocdn.com/s3/m/a8a48be7102de2bd96058898.png)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ecology课程编号:101823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4学分主讲教师:沈新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cn庄恒扬,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com黄丽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cn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1、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2、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3、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论;还原论;系统论。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1、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3、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系统及其特性*系统的定义及3个条件;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6a27679b6648d7c1c746b8.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37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 27学分: 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目前,全球围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四、教学容及要求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掌握农业环境的概念以及可持续农业的含意。
3、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容第一节农业环境的概念一、环境二、农业环境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农业一、全球农业发展趋势二、可持续农业第三节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一、农业资源锐减二、生态严重破坏三、环境污染加剧四、自然灾害频繁第四节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民的环境意识二、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四、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政策五、建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的考核奖惩机制,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六、发展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第五节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一、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二、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农用化学品污染及其防治(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农用化学品的主要种类和污染途径2、了解农用化学品使用概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农药、肥料的污染和防治(二)教学容第一节农用化学品使用概况及发展趋势一、化学农药的使用概况与发展趋势二、化学肥料的使用概况与发展趋势第二节农用化学品的主要种类和污染途径一、农药二、化肥三、农膜第三节农药的污染和防治一、农药的污染二、农药污染的防治第四节肥料的污染机理和防治措施一、肥料的污染二、肥料污染的防治第三章农业废物控制和资源化(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危害2、了解农业废物的管理3、掌握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途径(二)教学容第一节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危害一、畜禽废弃物二、农作物秸秆三、农村生活垃圾第二节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一、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模式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三、国外农业废物的利用第三节农业废物的管理一、更新观念,强化对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二、强化管理,建立保障体系三、引入市场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四、建立健全技术和人力支持体系五、提高认识水平,增强环境意识第四章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国外污水灌溉概况2、了解污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合理污灌的对策和措施(二)教学容第一节国外污水灌溉概况第二节污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污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二、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三、污泥对土壤的污染第三节污水灌溉的农业生产效益一、提供水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净化污水,缓解环境压力第四节合理污灌的对策和措施一、加强领导,提高环保意识二、全面调查,科学规划三、积极处理,清污分流四、加强污灌水质监测五、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六、污染土壤的改良七、合理利用污泥八、加强宣传,提高法制观念第五章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特点2、了解酸雨对农业的危害3、掌握酸雨污染的防治(二)教学容第一节酸雨的成因及其特点一、酸雨的成因二、酸雨的特点第二节酸雨对农业的危害一、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二、酸雨对树木的影响三、酸雨对土壤的影响四、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节酸雨污染的防治一、减少SO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二、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第六章土地退化与整治(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主要是中国土地资源概况2、了解土地退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3、掌握土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容第一节土地问题概述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二、中国土地资源概况三、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四、我国土地的利用结构五、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土地退化与农业生产一、土地退化的含义与现状二、土地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节土地的保护与整治一、土地生态系统二、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三、土地整治四、土地复垦第四节土地的农业可持续利用一、我国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框架思路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第七章农业环境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污染物的土壤修复2、了解污染物的植物修复3、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二)教学容第一节污染物的土壤修复一、污水资源化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二、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类型三、土地处理系统的减污机制四、土地处理系统的生态效应五、应用前景第二节污染物的植物修复一、植物修复二、污染物的植物净化体系第三节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一、微生物与生物修复二、农业环境的微生物净化第四节农村地下水污染与自净一、农村地下水污染二、地下水污染的自净第八章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农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2、了解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3、掌握土壤侵蚀和农业耕作(二)教学容第一节农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一、全球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我国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的影响三、减灾的基本对策第二节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一、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森林资源危机及对环境影响三、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四、保护森林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第三节土壤侵蚀和农业耕作一、世界耕地利用现状与特性二、土壤侵蚀和耕作制度关系三、我国耕作制度的现状和趋势四、防治农业耕作土壤侵蚀的技术第九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的判识标志3、了解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相关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4、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5、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要求6、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认证与监督管理(二)教学容第一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概述一、无公害农业的缘起二、无公害农业概念的提出三、国外无公害农业发展研究现状和趋势第二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栽培管理技术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施肥技术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三节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要求一、无公害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标准二、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认证与监督管理一、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与认证二、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管理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1.吴东雷,声明等编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化学工业 2005.62.达炳主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导论,:中国农业大学,2003.13.维新编,农业环境保护,:农业、19934.天齐,林肇信,逸农编,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19985.大弟等编著,农药污染与防治,:化学工业,20016.王俊,义生主编,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中国环境科学,19937.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科技,20028.报刊类:科学时报、中国信息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9.农业类: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新华网、九亿农网、人民网、绿色和平网七、其他说明大纲修订人:勇修订日期:2007-10-10大纲审定人:永胜邓金川审定日期: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