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海陆变迁》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是海洋板块的是________,格陵兰岛位于________,澳大利亚大陆位于________。
(均填代号
(3)在图中标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火山、地震带在分布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1)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珠穆朗玛峰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交界处。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______________的地带
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2)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3)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4)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5)归纳总结: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学期2.4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根底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海陆分布。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围绕“地形形态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最终到达能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诸多地理现象的才能。
本节内容是?地球的相貌?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表达了地理根本理论和实际的衔接,不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预测探究等地理技能。
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两部分知识后,知道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世界主要地形类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根底。
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才能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本节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观察猜想、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探求证据、演示过程、体验精神等方法打破难点,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导学生猜想、考虑、分析、演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顺利达成学习目的。
能推断出什么变化吗?结论:由此可见,陆地外表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活动,初步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变化的。
承转:地表形态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剧烈的争论。
时机总是垂青擅长观察擅长考虑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陆漂移假说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教材P4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一: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问题二: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问题三: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是怎么做的?(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重、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教材助读自主学习一、地表形态变化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球外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变化之中。
2. 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者:国科学家。
2.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海洋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场破裂、漂移,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根本面貌。
三、板块构造学说拼合而成。
全球主要有大板块。
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的,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的地带,有的,有的,地壳活泼,多和活动。
3.在以下图中填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四、火山与地震1、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
探究一:1.分小组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图片、文字等〕并在课堂上交流。
2.这种爬行恐龙不能远渡大洋,为什么其化石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南美和非洲都曾找到过爬行恐龙化石探究二:读教材P43页图2-55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完成:“←→〞表示,“→←〞表示。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3.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和在地震中自救他救的措施是必须的。
议一议,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在剧院,在商店,在学校等,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1.最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A、翻天覆地B、日新月异 C.南辕北辙 D、沧海桑田2.以下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D.寒潮天气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
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学案1(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1、课题:2.4海陆变迁(1)
2、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3、讨论:从下列地理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A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B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C台湾海峡发现了森林和古河道。
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_的假说。
5.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证明魏格纳的猜想呢?
6.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检查反馈〕
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
B.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C.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的大陆不会再发生移动
D.大陆漂移说是通过研究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似性后提出来的
3.迪拜填海建造世界岛(下图),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还可能是:
A人类活动B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下降D地壳运动
反思栏
三、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读教材P40页解释41 页“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列举海陆变迁的事实
海陆变迁
实例
海洋→陆地
陆地→海洋
3.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他提出的 假说证据是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合作探究】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与_____之中。
2、读下面二则消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学案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地图上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
二、学习重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______(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答案:魏格纳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①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欧洲南部和亚洲的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5. ______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答案:印度尼西亚6.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高山,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裂谷,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碰撞挤压。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碰撞挤压。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张裂拉伸。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张裂拉伸。
(二)合作探究1.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答案:因为生物的相似性特征说明南美洲东岸和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可能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后来破裂漂移分离的。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 学案-精选学习文档

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的类型。
2.知道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
3.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观点是什么?【学习重点】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准备展示1.大多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_____ 的时间,在短时期不易被人们察觉。
2.沧海桑田说的是3.大陆漂移学说是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友或小组合作完成P41、P42活动任务。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学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B.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B.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上来的C.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2.非洲对南美洲说:“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这句话放映的是()A.盖天说B.大陆漂移假说C.浑天说D.日心说3.该学说的提出者是()A.张衡B.哥伦布C.麦哲伦D.魏格纳4.煤的形成需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
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C.大陆漂移D.植被迁移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B.世界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6.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大约()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越飘越远,距今大约()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四、知识清单:1.地表形态的变化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中。
2.地表形态的变化分为漫长缓慢的变化和短期剧烈的变化,漫长缓慢的变化就例如沧海桑田,短期剧烈的变化就例如地震和火山。
3.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的过程,要能举例说明。
4.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见书41页。
2.4 海陆变迁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3)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海陆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 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知道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重点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地表形态的变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页列举海陆变迁的事实海陆变迁实例证据海洋→陆地陆地→海洋知识拓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1.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它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地壳在不断运动着,它使地表有的地方隆起或抬升,有的地方凹陷或下沉,从而引起地形的变化和海陆的变迁。
(2)地震当地壳中的岩体,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或拉伸断裂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发生地震。
(3)火山活动由于地壳运动致使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火山。
2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力,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它们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总是侵蚀地表较高的部分,把侵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相反,要把高的地方削平,把低的地方填平,使地表趋向平缓。
【跟踪练习1】下列海陆变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是()A 荷兰的填海造陆B 大西洋的形成C 冲积岛屿的形成D 三角洲的形成【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课本P33——34页。
自主学习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他提出的假说证据是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知识拓展假说证据:(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龙类动物化石,这表明恐龙生活的时代,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 学案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学案----ad01960c-6ea0-11ec-a72a-7cb59b590d7d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学案12第4节海陆变化(第1节)【学习目标】1.学习并理解表面形态变化的类型。
2.了解地球变迁的过程。
3.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观点是什么?【学习重点】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导学过程】一、自我预览并准备展示1.大多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_____的时间,在短时期不易被人们察觉。
2.沧桑说的是什么3.大陆漂移学说是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
二、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三、课堂实践和测试固定学习指导()师友或小组合作完成p41、p42活动任务。
1.《蒙西碧潭》记载的北宋沈括;在太行山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如海螺和蛤蜊壳。
这张唱片a.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b.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b、海洋中的海螺和蛤蜊来自陆地。
古海螺和蛤蜊生活在陆地上2.非洲对南美洲说:“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这句话放映的是()a、盖田理论B.大陆漂移假说C.亨田理论D.日心说3.这个理论的作者是()a.张衡b.哥伦布c.麦哲伦d.魏格纳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4.煤炭的形成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和大片的森林。
南极洲冰雪覆盖,被称为“白色沙漠”,自然资源丰富a.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c.大陆漂移d.植被迁移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b.世界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c、大西洋两岸古地层的相似性D.中国东部水域发现的古河流遗迹6.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大约()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越飘越远,距今大约()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四、知识清单:1.地表形态的变化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中。
短期剧烈的变化就例如地震和火山。
2.表面形貌的变化可分为长期变化、缓慢变化和短期剧烈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
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
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学生看图回答。
由上节课的知识引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2-48后,(1)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2)做题,要求个别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用色彩鲜艳的图像,并且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加深学生的印象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确答案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思考对所讲内容有整体认识海洋生成和发展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
屏幕用动画演示海洋生成和发展观看动画用动画生动直观地表现板块运动,加强感性认识。
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加深了理解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
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
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看录象通过直观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思想上带来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严重!火山和地震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
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学生看屏幕的图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营造探索、讨论的学习气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知识通过自主讨论来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讲地震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
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
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分发材料——“地震的有关知识”阅读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学生讨论、回答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结本堂内容。
总结、归纳思考、与教师一起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第四节海陆变迁三、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目,将学生分组进行知识竞赛。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A全球分为七大板块B各大板块是稳定的C各大板块都有“内稳边活”的特点D各大板块都朝同一方向运动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B我国人类劳动破坏的结果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A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A褶皱山脉B深海沟C裂谷或海洋D海岭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分布在板块与板块、板块和板块的接触地带。
7、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8、“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A应立即逃跑、跳楼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