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于”的用法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在什么地方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在什么地方“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
“于”和“与”的用法差别很多。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于和与的用法区别,仅供大家参考!“于”和“与”的用法区别一、与的用法与yǔ1.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2.给:.人方便.3.交往,友好:.国(相互交好的国家).4.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5.赞助,赞许:人为善.与yù 1.参加:.会.二、于的用法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姓.于的用法介绍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下:
1.表示"在、于是",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例:于今已往。
2.表示"对、对于、于是乎",表示关系、态度、对比等。
例:吾与公
相识不久。
3.表示"从、由于",表示原因、动因等。
例:言之无物,于无意中而出。
4.表示"把、将、用、以",表示手段、方法、器具等。
例:乃取镞于
床下。
5.表示"属于、在内",表示范围、範疇。
例:于是寡人封之。
6.表示"表示、指示",用于文言的篇章、题诗、题记等常用,作主语。
例:于汝之前,乐不可言。
7.表示"足够、达到、摆脱"等。
例:几欲不以乐之于身。
总之,“于”的用法非常广泛,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于的古文意思
于的古文意思
"于"这个字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根据
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于"可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 表示时间: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某个时期内。
例如:“于是乎天地开辟。
”(《左传·宣公三年》)。
意思是“于
是(那个时候)天地开始形成。
”
2. 表示介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方向、目的地。
例如:“送君之于边。
白马金鞍将事老,犬戎相攘不夜天。
”(《文选·燕丹子别传》)。
意思是“送君子到边界”。
3. 表示属于:常用于名词前,表示某个事物属于或与之相关。
例如:“于会稽,乃察季姜。
女有美容,必有为乎?”(《左传·哀公九年》)。
意思是“在会稽,就观察季姜。
有人有美貌,必定有所依靠。
”
4. 表示于父母: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追思或哀悼。
例如:“于
经居肆孔傅之间。
”(《左传·定公二十四年》)。
意思是“居
处于经纬之间,以孔傅为师。
”
5. 表示一种思考或判断的动作:常用作副词,表示思考、判断、认为。
例如:“在乎邦国,则君使臣,然后于家君。
”(《礼记·曲礼上》)。
意思是“在国家中,君主先派遣臣子,然后才
能对家庭负责。
”
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句和上下文来判断"于"的准确意思。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说“于乱世中崛起”,就是说在混乱的世道里崭露头角呀,这不是很容易理解嘛!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到”呢!像“于今日抵达”,就是直到今天才到达呀,是不是很形象?
3. 哇塞,“于”也有“对于”的意思哟!“于我而言很重要”,就是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呀,这多直白啊!
4. 哟呵,“于”还能表示“从”呢!“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多简单易懂!
5. 哈哈,“于”能表示“比”哦!“于他更优秀”,就是比他还要优秀呀,这用法很常见吧!
6. 妈呀,“于”甚至还能表示“在……方面”呀!“于绘画方面有天赋”,
就是在绘画这个方面有天赋呀,很好理解吧!
我觉得“于”字的这些用法都很实用呀,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中于的用法
嘞篇文章,咱们来摆一哈古文中“于”这个字勒用法,说实在点,它就像个多面手,啥子角色都演得转。
首先嘞,“于”字,在古时候,多半时候它是当介词用,好比咱们四川话里头说的“在”、“对”、“到”这些个意思。
你比如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于”就是“在”勒意思,说人嘞忧愁患难里头出生,安逸享乐里头死亡。
再一个,“于”还能表示比较,跟咱们说的“比”差不多。
像“苛政猛于虎也”,就是说那暴政啊,比老虎还凶!听到都让人打抖抖。
还有啊,“于”还可以用来介绍主动者,特别在被动句里头,它就变成了“被”的意思。
比如“受制于人”,就是说遭别个控制了,没得啥子自主权。
当然嘞,“于”也有它特别勒地方,就是它还可以当动词后缀,虽然这种用法不常见,但也不能忽视。
除开这些,还有复音虚词“于是”,它勒用法也多样。
有时候放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嘞承接或者因果关系,跟咱们说的“所以”差不多;有时候又放在谓语前头或者后头,当状语或者补语用。
总而言之,“于”这个字在古文中,真是变化多端,用处广泛。
咱们读古文嘞时候,一定要多留意它,不然嘞话,就可能要闹笑话咯。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与於的用法
“于”和“於”在古代汉语中均可作为介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具体分析:
-“于”:“于”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原因等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之中”。
例如,“生于此郑州”意味着“出生于郑州这个地方”。
此外,“于”还可以作为后缀,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构成词组或短语,如“于情于理”。
-“於”:“於”在古汉语中同样可作介词使用,但其使用比重逐渐增多,直到现代基本用“於”来表示介词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於”通常读作yú,用作介词时与“于”的用法相同,表示位置、时间、条件等,如“他於昨日下午起就一直在这里”。
总的来说,现代标准汉语中主要使用“于”作为介词,而“於”则较少单独作为介词出现。
在古文或文言文中,两者可能有更复杂的用法和区别,需要结合上下文及文献的时代背景来确定其确切含义和用途。
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一)
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一)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1. ’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于’为介词,常用来表示某一行为或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于’可以表示所属关系,表示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
•’于’可用来表示目的、理由和结果。
2. ’之子于归’的意义•‘之子于归’是一个诗句,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意为’儿子要回来了’。
•‘之子’指的是儿子,’于’表示儿子要’归’,即回归家中。
•这句诗意味着父亲在期盼着儿子归来,表达了亲情和思念之情。
3. ’于’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表示时间•’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
•例如:’于朝’表示在早晨,’于夜’表示在晚上。
•’于’可以与具体时间词连用,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如’于昨日’表示在昨天。
表示地点•’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于乡’表示在乡村,’于宫’表示在宫殿。
•’于’可以与具体地点词连用,构成表示地点的短语,如’于山’表示在山上。
表示方式•’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
•例如:’于默默’表示默默地,在默默中。
•’于’可以与具体方式词连用,构成表示方式的短语,如’于轻声’表示以轻声的方式。
表示理由、目的和结果•’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事件的理由、目的和结果。
•例如:’于是隐退’表示因此而隐退,’于是追求’表示为了追求。
•’于’可以与具体理由、目的和结果的词语连用,构成表示理由、目的和结果的短语,如’于心怀’表示出于内心的怀念。
4. 总结•’于’字在古文中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
•’之子于归’所表达的是一种亲情和思念之情。
•在古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以及理由、目的和结果等。
•在阅读和解析古文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和使用’于’字的意义。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于在古文中作为名词的用法(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4)姓。
如明代有于谦。
("于"不同于"於"姓) 于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去、往[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于何(如何)(6)◎依靠。
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
」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于在古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译: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同「乎」。
(5)◎位于句首的语气词,无义。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在古文中,"于" 是一个常见的虚词,通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概念。
一些典型的用法及其意思:
1.表示时间:在古文中,"于" 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在"、"于"。
例句:昔日之人,于今已久。
翻译:古时的人们,到现在已经很久了。
2.表示地点:"于" 也可用来表示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于"。
例句:于古城之中,见古老的建筑屹立。
翻译:在古城中,看到了古老的建筑屹立。
3.表示方向:在某些古文中,"于" 还可以表示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向"。
例句:向东而行,穿越茫茫的原野。
翻译:向东行进,穿越茫茫的原野。
在古文中,"于" 有时也可以作为介词,用于连接宾语,表示处所或动作的方向,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到"。
例句:归于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翻译:回到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中于作为动词的用法(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往;去〖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如;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又如:于何(如何)文言文中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2.又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3.又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
)——清·姚鼐《登泰山记》4.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何有于我。
——《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言于李愬。
——《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6.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7.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8.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苦于多疾。
——宋·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古汉语于字的用法
古汉语于字的用法
“于”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词,与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此外,“于”还有其他一些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于”字的用法,可继续向我提问。
古文里于的用法
古文里于的用法《说说古文里“于”的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要来唠唠古文里“于”的用法。
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在古文里那是相当重要啊,就像炒菜里的盐,没了它总觉得少点啥。
先说说它表示“在”的意思吧。
比如说“于某地”,嘿,这就明确指出了位置,就好像给你指了个路,告诉你这人在啥地方呢。
就好像说“他于长安”,那咱就知道这家伙在长安呆着呢,是不是很形象?还有啊,“于”还能表达时间呢,像“于某时”,这一下子就让咱知道这事儿发生在啥时候啦。
哎呀,古人可真会玩,用这么个小小的“于”字就把时间地点都搞定了。
“于”有时候还表示“对于”“关于”。
比如说“于此事”,那就是针对这件事呗,就像咱现在说“关于这个问题”似的。
这多实用啊,一句话就把事情的范围给划定喽。
它还能表示比较呢!比如说“优于”“次于”,你看,多清楚明白,一下子就知道谁好谁坏,谁前谁后了。
这就好比比赛啊,用“于”字就知道谁拿冠军谁亚军啦。
嘿,你可别小瞧这“于”字,它在古文中用处可大了去了。
要是没它呀,那古文读起来可能就糊里糊涂的。
就好像走路没了指南针,找不着方向喽。
你想啊,要是没有“于”来表示这些个意思,那得用多少字来说清楚啊,多麻烦呀。
古人就是聪明啊,一个“于”字顶好些个字呢。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古文的时候,看到“于”字就头疼,心想这玩意儿咋这么多用法啊。
不过后来呢,学得多了,也就慢慢搞明白了。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老摔跤,后来骑得可溜啦。
其实啊,学古文就得多读多看,慢慢地就会发现这些个字的规律和妙处。
每次看到“于”字,我现在就像看到老熟人似的,嘿,我知道你啥意思!总之呢,古文里的“于”字可是个宝,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它的用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的魅力呀。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大家一起聊聊古文里的其他有趣玩意儿!。
之和于的用法
之和于的用法
“之”和“于”是汉语中的两个常见字,它们有不同的用法:1.之的用法:
表示关系:在古文中,“之”常用于表示关系,如“君之所欲也”(君主所欲之事)。
连接名词和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之”还可用于连接两个名词,表示关系,例如“爱之深,责之切”。
代替的作用:有时“之”可以作为“的”、“之一”等的代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于的用法:
表示时间:“于”常用于表示时间,在古文中表示发生的时间点,如“于昨日”。
表示地点:用于表示在某处,在某地,例如“于山之下”。
表示方式:有时“于”用于表示方式、方法,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表达状态:在一些成语中,如“于事无补”、“于心无愧”中,“于”表示一种状态或境地。
请注意,这只是两个字的一般用法,具体上下文可能会影响它们的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于的繁体字用法
于的繁体字用法
「于」是一個很常見的繁體字,它的用法如下:
1. 作為介詞:
「于」可以表示時間的標誌,如「于昨天」(在昨天)、「于九月」(在九月)等。
它也可以表示地點、範圍,如「于城市中心」(在城市中心)、「于全國」(在全國)等。
2. 作為姓氏:
「于」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例如「于娜」、「于洋」等。
3. 作為助詞:
「于」有時也可以作為助詞,表示動作完成的時間,如「于明天完成」(明天完成)。
4. 作為代詞:
在一些古文中,「于」可以作為代詞,表示人或物的所有關係,如「君父皆商于楚」(君主和父親都在楚國)。
總而言之,「于」在繁體字中有多種用法,包括介詞、姓氏、助詞和代詞等。
且贰于楚也的于的用法
且贰于楚也的于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这里的“于”不就是说在鄢这个地方嘛!这不是很简单嘛!
2. “于”还能表示“向”呢!就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不就是向泰山那样重嘛,多形象啊!
3. 嘿,“于”有时候表示“对”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就是对自己呀,是不是一下就懂啦!
4. 哇塞,“于”也有“到”的意思哟!“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归璧于赵就是把和氏璧归还到赵国呀,这很好理解吧!
5. 哈哈,“于”能表示“与”呢!像“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这不就是和东边的人结交嘛,多直白!
6. “于”也可以用来表示“比”呀!“苛政猛于虎”,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可怕嘛,这多生动!
7. 哟呵,“于”还有“被”的意思呢!“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束缚呀,挺有意思吧!
8. 哎呀呀,“于”的用法好多呀,咱可得好好记住呀!不然读古文都费劲呢!
总之,“于”的用法丰富多样,我们要认真去体会和掌握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译:群臣不为鲁君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