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法勘探
ELECTRIC SURVEY
绪论 第一章:电阻率法 第二章:充电法和天然电场法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第四章: 电磁感应法 一、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定义:它是以地下介质间电学、电磁学、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 究人工的、或天然的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规律,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异 常与地电介质分布的对应关系,达到勘查目标体的一组物探方法。 1、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电性差异 Ω⋅ M (1)电阻率: ρ ,单位: 定义式: R = ρ
本章基本要求: 1. 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2.了解电法勘探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3.熟悉电法勘探的分类
3
第一章 电阻率法
直流电阻率法—以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 通过观测和研究地下人工稳定电流场的空 间分布规律,达到勘查目的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简称电阻率法。 强调: 地球物理前提条件:勘查目标物与围岩存在着电阻率(或电导)差异。 属主动源法,即需人工接地方式建立地下稳定电流场。 §1.1 电阻率法基础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 从物理学中可知: 导电介质中的稳定电流场的分布将受到电流源形状与强度, 不同导电 介质的空间分布和边界条件等因素制约。 当人工场源和工作场地确给定后, 勘探有效空间内 的介质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和空间分布形态,将决定着电流场的分布状态。为此,开展电阻率 法首先要了解各类岩(矿)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 1、各类岩、矿石电阻率分布规律 ① 矿物电阻率:金属导体,半导体,电介质,
0.1 − 1.0Ω.Μ 。而雨水较高可达103 Ω.Μ 以上。
5
电阻率近似关系式: 式中 e, n, v 分别为正、负离子的带电量,数量,单位体积和运移速度。 ③ 温度 物理学实验表明:
ρ水 =
1 e n v + e −n −v −
+ + +
ρ电子 = ρ( 0 1 + αt )
ρ离子 ∝ T −1
其规律:金属矿电阻率比造岩类矿物偏低,而每一种矿物变化范围很大 ②岩石电阻率 一般规律为: 沉积岩电阻率较低:100—105ΩM 火成岩与变质岩较高:102—105ΩM
2、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诸主要因 素: (1)成分和结构:胶结物,矿物颗粒 的电阻率, 矿物颗粒形状和相对含量 和胶结物连通形式
4
(a)球形颗粒
UA =
Iρ 1 4π rA
UB → 0
∆ U MN I K = 4π AM . AN MN
类似的推导方式,可得到电阻率计算式: ρ = k
(4)测定数据的统计整理 电阻率测定中的常用统计量如下: ①几何平均值 n<30 ②常见值 将 n 分为若干组,每组计算出相应百分值 △ni/n , 绘制直方图,确定常见值 ③ 若岩、矿石存在着各向异性,需分不同方向统计整理ρ∥和 ρ⊥。 二、视电阻率与电阻率法的实质 1、视电阻率 测定岩、矿石真实电阻率,待测岩、矿石必须满足:下半 空间岩、矿石均匀各向同性,地表水平。 实际地形和地下介质的分布并不能满足其条件,仍利用该 方法测得的电性参数。将其称之为视电阻率值,记作 ------Apparent resistivity 。可视为等效理想条件下的电阻率 。 决定视电阻率的因素 ① 地电空间分布、或地电断面分布; ② 观测位置; ③ 地形条件:水平,正地形,负地形; ④ 电极装置类型(K) :电极间的排列形式和极距大小。 强调:与 I 值无关,但影响其观测精度和电场的有效作用范围。 2、电阻率法的实质 利用 E = j ρ , ∆ U MN = 视电阻率的分析式:
以水为例:
α = −5 ×10 −4
碳
α 金 = 0.004
T=-200C , ρ 水 = 10 6 ΩΜ
2 T=150C, ρ 水 = 10 ΩΜ
强调 高寒地区冻土层 ,其中冰呈高阻; 地温与深度呈正比,一般梯度为: 1C0/40m 。 h=1600m ,T≥400C:金属矿物电阻率增加 20%,含水岩石电阻率减少 50%。 3、岩、矿石电阻率的测定 (1)标本测定 条件:岩性均一,形状规则。 电阻率计算式:
2
三、应用领域 1.地球科学研究,查明地壳结构与构造分布; 2.矿产资源勘查,查明金属、非金属、煤田、石油、天然气、稀有元素等矿产分布; 3.水资源勘查,查明地下储水构造和含水层及地热分布; 4.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勘察,查明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5. 工程质检,建筑物、路面、桥涵、堤坝、灌浆及地基加固处理质量检测; 6. 环境检测,污染分布、地质灾害调查。
l s
l 、s 分别为长度和截面积 式中 R 为电阻, 其导电率: σ = 1 S/m;
ρ
(3) 磁导率:
µ = µ r µ0
r r
定义式 : B = µH r r 式中 B 、 H 分别为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矢量 其中
µ 0 = 4π × 10−7 H / M
0.159 [氧化态] ------电化学性质 lg n [还原态]
h1 + h2
h1 + h2 h1 h2 +
可得出: 垂直方向: 平行方向:
ρn =
ρt =
ρ1
ρ2
Si = 定义:
ρi
hi
------纵向电导
Ti = ρ i h ---------横向电阻
推论:只要
ρ1 ≠ ρ , h1 ≠ 0 , h2 ≠ 0 ,则 ρ n > ρ 。
分析结论:①对于(a) ,(b), (c)模型,若 V<60%, ρ 主要决定于 ρ1 ,而 ρ 2 影响很小。 即:胶结物的连通程度直接影响 ρ 值,如:砂层含水与非含水的电阻率变化很大。 ②岩、 矿石内的矿物颗粒定向排列和层状分布条件下,ρ 呈各向异性特征, 并有 ρ n > 引入表征参量:λ =
ρt ,
λ = 1.41 − 2.25
ρn ρ t ——各向异性系数;如:层状粘土 λ = 1.02 − 1.05 ,页岩
ρ m = ρ n ρ t ——平均电阻率。
(2)含水量: 由 于 水 含 有 一 定 成 分 的 盐 离 子 , 所 以 电 阻 率 一 般 偏 低 . ρ 水 < 10 2 Ω.Μ , 有 的 可 达
(5)电极电位:ϕ = ϕ 0 标准值 +
其中 ϕ 0 标准值 为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浓度为 1 摩尔/升的电位,如:锌元素为:-0.763(v), n 为氧化还原过程的交换电子数。 [氧化态]、[还原态]为氧化还原物质的浓度。 、 2、研究对象:电场、或电磁场 (1)人工场: a、直流电场:
1
接地供电方式的点电流源产生的稳定电流场,可组成 :二极、三极、五极点电流源场 和偶极电流源场。 b、交变电磁场 接地方式:电偶极场和异性二电极场 非接地方式:电偶极发射场、平板点源耦合场、线圈磁偶极发射场、大回线圈感应电磁场; c、阶跃场 接地:电偶极源阶跃电场、二极异性点电源阶跃电场 非接地:磁偶极线圈阶跃磁场、大回线圈阶跃磁场 (2)天然场 交变电磁场:周期交变电磁场、随机交变电磁场 稳定电流场 3、电场异常、或电磁异常场 由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均匀而引起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或随时间变化状态的相应变化, 它与地下介质电性分布有关,但并非具有唯一性。 4、地电分布 由地下介质某种电性参数差异所划分的介质单元的分布。 或理解为以某类电性界划分的介质 空间分布。 强调:地电分布与地质分布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常存在不一致现象 二、电法勘探的分类 1、按场源性质分类 人工场(主动源)法、天然场(被动源)法 前者信噪比高,后者经济(信噪比低,具有随机性) 2、按观测空间分类 航空电法、地面电法、地下(包括坑、孔、隧)电法、海洋电法 3、按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分类 稳定直流电法(时间域电法) 、交变电磁法(频率域电法) 、过渡场法、电化学场法 4、按产生异常电磁场的机制分类 (1)传导类: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 (2)感应类: 电磁剖面 (n×10 ~ n×104 Hz) 、 大地电磁法 ( n×10-2Hz ~ n×103 Hz ) 、 电磁测深法 ( n ×10Hz~n×104Hz ) 、 瞬变电磁场法、探地雷达法( n×10MHz ~ nG Hz ) 、无线电透视 法( n×102Hz ~ nkHz ) 、甚低频法(nkHz ~ n×10MHz) 5、按观测异常成分分类:纯异常法和综合场法。 6、按其原理分类:电阻率法、自电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
UN = Iρ 1 1 ( − ) 2π AN BN
地表两个异性点电流源场
UM =
Iρ 1 1 ( − ) 2π AM BM
∆ U MN = U M − U N =
③ 由△UMN 式可解出
6
1 1 1 Iρ 1 ( − − + ) 2π AM AN BM BN
ρ=k
式中
∆ U MN I
---------电阻率计算公式。
ρ=
∆ U MN S I L
式中 ρUMN—标本两端电位差; I—供电电流强度;S—标本等截面积;L—标本长度。 (2)露头测定 条件:露头岩石表面视为电性均匀、各向同性的下半无限大空间平面 。 电阻率计算公式: ① 地表点电流源电位式:
UA =
②
Iρ 1 2π rA
UB = −
Iρ 1 2π rB
ρ=n
∏ρ
i
n
i
r
r
r r ∆ U MN E ⋅dl , ρ s = k N I j j + ∆jMN ρ s = MN .ρ MN = 0 ρ MN j0 j0
∫
M
7
注意:该式仅适用于 MN 测量电Hale Waihona Puke Baidu间电场和电性均匀的条件下,理论上 MN→0。 由上式可知: (1)地下岩、矿石的导电性呈现不均匀分布和地表起伏,相对均匀介质分布、地表水平条 件下的电流场,其地下电流场将产生扰动量 △jMN 或δUMN , △j 或δUMN 既是地电 分布和位置的函数,又是测量方式(装置类型、供电强度)和地形条件的函数。 (2) 电阻率法以视电阻率作为地电分布消息的载体 , 综合反映了地下电流场有效作用范围 内的电性分布和地形特征。即:ρs= ρo+ ρs 地形+ ρs 不均。 在不考虑地形影响的条件下,地下为均匀介质时ρs> ρ0 若地下存在高阻体将向地表排斥 电流,使△jMN 或δUMN 增大,ρs> ρ0 的高阻异常;相反,若地下存在低阻体将向地下 吸引电流,使△jMN 或δUMN 减小,ρs< ρ0 的高阻异常。 (3)不同测量装置类型,对地下电性分布的反映有不同侧重。 一般点电流源不同测量装置类型侧重反映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地电目标体。 有效作用范围: 指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类型条件下, 地表可观测到地下人工电流场中不均匀电阻率介质所 引起的扰动电流场δUMN 的最大探测范围。 影响有效作用范围的主要因素有: 仪器测量精度, 装置类型, 地电分布, 目标体形状和大小, 场源强度。 视电阻率异常原理示意图 思考题 :
四、产生与发展 1、电法产生历史 ▲1835 年 P. 佛克斯在康瓦铜矿矿上观测到了硫化矿产生的自然电场 ; ▲1893 年 费歇建立了电阻率法; ▲1920 年 施仑贝格发现了激发极化效应的电化学过程,1949 年赛格尔提出了激发极化法; ▲1917 年 康克宁提出电磁法 ; ▲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先后研究出远区和近区瞬变电磁场法 ; ▲1960 年 J.C.Cook 利用雷达在矿井中做了实验 。 2、电法发展 (1) .三维地电理论的研究 (2) .大信息量与网络采集系统 (3) .高精度、抗干扰仪器研制 (4) .电磁法为主导 (5) .实用专业软件的开发 (6) .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
石英砂岩模型
ρ = ρ1
( ρ1 + 2 ρ 2 ) − ( ρ1 − ρ 2 )V ( ρ1 + 2 ρ 2 ) + 2( ρ1 − ρ 2 )V
ρ1:胶结物电阻率; ρ2:矿物颗粒电阻率; V : 矿物颗粒百分比。
(b)针状(拉长椭圆体)颗粒:——流纹岩模型 ( ρ1 + ρ 2 ) − ( ρ1 − ρ 2 )V 垂直方向: 平行方向: ρ t = ρ1
ρ n = ρ1
( ρ1 + ρ 2 ) + ( ρ1 − ρ 2 )V
ρ1V + (1 − V ) ρ 2
ρ1 ρ 2
(c)圆片状颗粒: ——片麻岩模型 垂直方向: ρ n = ρ1 (1 − V ) + ρ 2V (d)层状结构 —— 页岩或土层模型
平行方向: ρ t =
ρ1 ρ 2 ρ1V + ρ 2 (1 − V ) ρ1h1 + ρ 2 h2
k=
2π
-----------测量装置系数
1 1 1 1 − − + AM AN BM BN
强调:测量电阻率值与测量装置类型和电流强度无关。 (3)钻孔测定 条件: 孔内待测岩、 矿石分布范围相对测量极系分布尺度视为 无穷大全空间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 。 由: 全空间均匀、 各向同性的介质 内的电电流源电位表达式:
ELECTRIC SURVEY
绪论 第一章:电阻率法 第二章:充电法和天然电场法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第四章: 电磁感应法 一、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定义:它是以地下介质间电学、电磁学、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 究人工的、或天然的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规律,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异 常与地电介质分布的对应关系,达到勘查目标体的一组物探方法。 1、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电性差异 Ω⋅ M (1)电阻率: ρ ,单位: 定义式: R = ρ
本章基本要求: 1. 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2.了解电法勘探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3.熟悉电法勘探的分类
3
第一章 电阻率法
直流电阻率法—以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 通过观测和研究地下人工稳定电流场的空 间分布规律,达到勘查目的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简称电阻率法。 强调: 地球物理前提条件:勘查目标物与围岩存在着电阻率(或电导)差异。 属主动源法,即需人工接地方式建立地下稳定电流场。 §1.1 电阻率法基础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 从物理学中可知: 导电介质中的稳定电流场的分布将受到电流源形状与强度, 不同导电 介质的空间分布和边界条件等因素制约。 当人工场源和工作场地确给定后, 勘探有效空间内 的介质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和空间分布形态,将决定着电流场的分布状态。为此,开展电阻率 法首先要了解各类岩(矿)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 1、各类岩、矿石电阻率分布规律 ① 矿物电阻率:金属导体,半导体,电介质,
0.1 − 1.0Ω.Μ 。而雨水较高可达103 Ω.Μ 以上。
5
电阻率近似关系式: 式中 e, n, v 分别为正、负离子的带电量,数量,单位体积和运移速度。 ③ 温度 物理学实验表明:
ρ水 =
1 e n v + e −n −v −
+ + +
ρ电子 = ρ( 0 1 + αt )
ρ离子 ∝ T −1
其规律:金属矿电阻率比造岩类矿物偏低,而每一种矿物变化范围很大 ②岩石电阻率 一般规律为: 沉积岩电阻率较低:100—105ΩM 火成岩与变质岩较高:102—105ΩM
2、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诸主要因 素: (1)成分和结构:胶结物,矿物颗粒 的电阻率, 矿物颗粒形状和相对含量 和胶结物连通形式
4
(a)球形颗粒
UA =
Iρ 1 4π rA
UB → 0
∆ U MN I K = 4π AM . AN MN
类似的推导方式,可得到电阻率计算式: ρ = k
(4)测定数据的统计整理 电阻率测定中的常用统计量如下: ①几何平均值 n<30 ②常见值 将 n 分为若干组,每组计算出相应百分值 △ni/n , 绘制直方图,确定常见值 ③ 若岩、矿石存在着各向异性,需分不同方向统计整理ρ∥和 ρ⊥。 二、视电阻率与电阻率法的实质 1、视电阻率 测定岩、矿石真实电阻率,待测岩、矿石必须满足:下半 空间岩、矿石均匀各向同性,地表水平。 实际地形和地下介质的分布并不能满足其条件,仍利用该 方法测得的电性参数。将其称之为视电阻率值,记作 ------Apparent resistivity 。可视为等效理想条件下的电阻率 。 决定视电阻率的因素 ① 地电空间分布、或地电断面分布; ② 观测位置; ③ 地形条件:水平,正地形,负地形; ④ 电极装置类型(K) :电极间的排列形式和极距大小。 强调:与 I 值无关,但影响其观测精度和电场的有效作用范围。 2、电阻率法的实质 利用 E = j ρ , ∆ U MN = 视电阻率的分析式:
以水为例:
α = −5 ×10 −4
碳
α 金 = 0.004
T=-200C , ρ 水 = 10 6 ΩΜ
2 T=150C, ρ 水 = 10 ΩΜ
强调 高寒地区冻土层 ,其中冰呈高阻; 地温与深度呈正比,一般梯度为: 1C0/40m 。 h=1600m ,T≥400C:金属矿物电阻率增加 20%,含水岩石电阻率减少 50%。 3、岩、矿石电阻率的测定 (1)标本测定 条件:岩性均一,形状规则。 电阻率计算式:
2
三、应用领域 1.地球科学研究,查明地壳结构与构造分布; 2.矿产资源勘查,查明金属、非金属、煤田、石油、天然气、稀有元素等矿产分布; 3.水资源勘查,查明地下储水构造和含水层及地热分布; 4.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勘察,查明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5. 工程质检,建筑物、路面、桥涵、堤坝、灌浆及地基加固处理质量检测; 6. 环境检测,污染分布、地质灾害调查。
l s
l 、s 分别为长度和截面积 式中 R 为电阻, 其导电率: σ = 1 S/m;
ρ
(3) 磁导率:
µ = µ r µ0
r r
定义式 : B = µH r r 式中 B 、 H 分别为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矢量 其中
µ 0 = 4π × 10−7 H / M
0.159 [氧化态] ------电化学性质 lg n [还原态]
h1 + h2
h1 + h2 h1 h2 +
可得出: 垂直方向: 平行方向:
ρn =
ρt =
ρ1
ρ2
Si = 定义:
ρi
hi
------纵向电导
Ti = ρ i h ---------横向电阻
推论:只要
ρ1 ≠ ρ , h1 ≠ 0 , h2 ≠ 0 ,则 ρ n > ρ 。
分析结论:①对于(a) ,(b), (c)模型,若 V<60%, ρ 主要决定于 ρ1 ,而 ρ 2 影响很小。 即:胶结物的连通程度直接影响 ρ 值,如:砂层含水与非含水的电阻率变化很大。 ②岩、 矿石内的矿物颗粒定向排列和层状分布条件下,ρ 呈各向异性特征, 并有 ρ n > 引入表征参量:λ =
ρt ,
λ = 1.41 − 2.25
ρn ρ t ——各向异性系数;如:层状粘土 λ = 1.02 − 1.05 ,页岩
ρ m = ρ n ρ t ——平均电阻率。
(2)含水量: 由 于 水 含 有 一 定 成 分 的 盐 离 子 , 所 以 电 阻 率 一 般 偏 低 . ρ 水 < 10 2 Ω.Μ , 有 的 可 达
(5)电极电位:ϕ = ϕ 0 标准值 +
其中 ϕ 0 标准值 为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浓度为 1 摩尔/升的电位,如:锌元素为:-0.763(v), n 为氧化还原过程的交换电子数。 [氧化态]、[还原态]为氧化还原物质的浓度。 、 2、研究对象:电场、或电磁场 (1)人工场: a、直流电场:
1
接地供电方式的点电流源产生的稳定电流场,可组成 :二极、三极、五极点电流源场 和偶极电流源场。 b、交变电磁场 接地方式:电偶极场和异性二电极场 非接地方式:电偶极发射场、平板点源耦合场、线圈磁偶极发射场、大回线圈感应电磁场; c、阶跃场 接地:电偶极源阶跃电场、二极异性点电源阶跃电场 非接地:磁偶极线圈阶跃磁场、大回线圈阶跃磁场 (2)天然场 交变电磁场:周期交变电磁场、随机交变电磁场 稳定电流场 3、电场异常、或电磁异常场 由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均匀而引起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或随时间变化状态的相应变化, 它与地下介质电性分布有关,但并非具有唯一性。 4、地电分布 由地下介质某种电性参数差异所划分的介质单元的分布。 或理解为以某类电性界划分的介质 空间分布。 强调:地电分布与地质分布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常存在不一致现象 二、电法勘探的分类 1、按场源性质分类 人工场(主动源)法、天然场(被动源)法 前者信噪比高,后者经济(信噪比低,具有随机性) 2、按观测空间分类 航空电法、地面电法、地下(包括坑、孔、隧)电法、海洋电法 3、按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分类 稳定直流电法(时间域电法) 、交变电磁法(频率域电法) 、过渡场法、电化学场法 4、按产生异常电磁场的机制分类 (1)传导类: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 (2)感应类: 电磁剖面 (n×10 ~ n×104 Hz) 、 大地电磁法 ( n×10-2Hz ~ n×103 Hz ) 、 电磁测深法 ( n ×10Hz~n×104Hz ) 、 瞬变电磁场法、探地雷达法( n×10MHz ~ nG Hz ) 、无线电透视 法( n×102Hz ~ nkHz ) 、甚低频法(nkHz ~ n×10MHz) 5、按观测异常成分分类:纯异常法和综合场法。 6、按其原理分类:电阻率法、自电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
UN = Iρ 1 1 ( − ) 2π AN BN
地表两个异性点电流源场
UM =
Iρ 1 1 ( − ) 2π AM BM
∆ U MN = U M − U N =
③ 由△UMN 式可解出
6
1 1 1 Iρ 1 ( − − + ) 2π AM AN BM BN
ρ=k
式中
∆ U MN I
---------电阻率计算公式。
ρ=
∆ U MN S I L
式中 ρUMN—标本两端电位差; I—供电电流强度;S—标本等截面积;L—标本长度。 (2)露头测定 条件:露头岩石表面视为电性均匀、各向同性的下半无限大空间平面 。 电阻率计算公式: ① 地表点电流源电位式:
UA =
②
Iρ 1 2π rA
UB = −
Iρ 1 2π rB
ρ=n
∏ρ
i
n
i
r
r
r r ∆ U MN E ⋅dl , ρ s = k N I j j + ∆jMN ρ s = MN .ρ MN = 0 ρ MN j0 j0
∫
M
7
注意:该式仅适用于 MN 测量电Hale Waihona Puke Baidu间电场和电性均匀的条件下,理论上 MN→0。 由上式可知: (1)地下岩、矿石的导电性呈现不均匀分布和地表起伏,相对均匀介质分布、地表水平条 件下的电流场,其地下电流场将产生扰动量 △jMN 或δUMN , △j 或δUMN 既是地电 分布和位置的函数,又是测量方式(装置类型、供电强度)和地形条件的函数。 (2) 电阻率法以视电阻率作为地电分布消息的载体 , 综合反映了地下电流场有效作用范围 内的电性分布和地形特征。即:ρs= ρo+ ρs 地形+ ρs 不均。 在不考虑地形影响的条件下,地下为均匀介质时ρs> ρ0 若地下存在高阻体将向地表排斥 电流,使△jMN 或δUMN 增大,ρs> ρ0 的高阻异常;相反,若地下存在低阻体将向地下 吸引电流,使△jMN 或δUMN 减小,ρs< ρ0 的高阻异常。 (3)不同测量装置类型,对地下电性分布的反映有不同侧重。 一般点电流源不同测量装置类型侧重反映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地电目标体。 有效作用范围: 指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类型条件下, 地表可观测到地下人工电流场中不均匀电阻率介质所 引起的扰动电流场δUMN 的最大探测范围。 影响有效作用范围的主要因素有: 仪器测量精度, 装置类型, 地电分布, 目标体形状和大小, 场源强度。 视电阻率异常原理示意图 思考题 :
四、产生与发展 1、电法产生历史 ▲1835 年 P. 佛克斯在康瓦铜矿矿上观测到了硫化矿产生的自然电场 ; ▲1893 年 费歇建立了电阻率法; ▲1920 年 施仑贝格发现了激发极化效应的电化学过程,1949 年赛格尔提出了激发极化法; ▲1917 年 康克宁提出电磁法 ; ▲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先后研究出远区和近区瞬变电磁场法 ; ▲1960 年 J.C.Cook 利用雷达在矿井中做了实验 。 2、电法发展 (1) .三维地电理论的研究 (2) .大信息量与网络采集系统 (3) .高精度、抗干扰仪器研制 (4) .电磁法为主导 (5) .实用专业软件的开发 (6) .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
石英砂岩模型
ρ = ρ1
( ρ1 + 2 ρ 2 ) − ( ρ1 − ρ 2 )V ( ρ1 + 2 ρ 2 ) + 2( ρ1 − ρ 2 )V
ρ1:胶结物电阻率; ρ2:矿物颗粒电阻率; V : 矿物颗粒百分比。
(b)针状(拉长椭圆体)颗粒:——流纹岩模型 ( ρ1 + ρ 2 ) − ( ρ1 − ρ 2 )V 垂直方向: 平行方向: ρ t = ρ1
ρ n = ρ1
( ρ1 + ρ 2 ) + ( ρ1 − ρ 2 )V
ρ1V + (1 − V ) ρ 2
ρ1 ρ 2
(c)圆片状颗粒: ——片麻岩模型 垂直方向: ρ n = ρ1 (1 − V ) + ρ 2V (d)层状结构 —— 页岩或土层模型
平行方向: ρ t =
ρ1 ρ 2 ρ1V + ρ 2 (1 − V ) ρ1h1 + ρ 2 h2
k=
2π
-----------测量装置系数
1 1 1 1 − − + AM AN BM BN
强调:测量电阻率值与测量装置类型和电流强度无关。 (3)钻孔测定 条件: 孔内待测岩、 矿石分布范围相对测量极系分布尺度视为 无穷大全空间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 。 由: 全空间均匀、 各向同性的介质 内的电电流源电位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