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和品德的培养。
显性教育是指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和理念;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潜在的、不显而易见的教育内容,包括教师的行为、态度和言谈等。
隐性教育在课堂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时候比显性教育更为有效。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一、隐性教育背景隐性教育在教育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就提出了“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这一概念,认为教师的态度、行为和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不言而喻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远比书本知识深远。
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区别1. 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教师明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念,是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显而易见的内容。
显性教育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材料、学习目标等。
显性教育可以通过教科书、课堂讲授、课外作业等途径进行,是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教育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行为、言谈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塑造。
教师的行为、态度和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态度、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一些价值观念、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
三、隐性教育的重要性1. 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隐性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知识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公平、真诚、关爱等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他们接触到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
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明确的、直接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被量化、被观察到的教育效果。
而隐性教育,则是在学生的品格修养、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塑造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等方式,来传授学生关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那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思政课要注重显性教育,加强理论知识的教授。
毕竟,思政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来教育的。
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
这就是显性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思政课要注重隐性教育,重视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和感悟,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人生、改造自我。
这样的隐性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过分强调显性教育,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死记硬背、空洞的理论学习;而过分强调隐性教育,又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等综合素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灌输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教导学生的思政课内容。
它主要通过讲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事务、社会问题等,传授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接触思政课的入口。
在显性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和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所作为。
显性教育还应该注重注重让学生具备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隐性教育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情感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隐性教育内容。
在隐性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在学生的心智层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原则。
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显性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素质,才能在隐性教育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师的引导;反过来,隐性教育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显性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显性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而隐性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显性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在教育中,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形式。
隐性教育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隐性暗示、示范、引导和塑造,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品质、情感情绪和文化修养。
显性教育则是指被故意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明显的教育活动。
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融,互相渗透。
那么,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1. 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隐性暗示、示范、引导和塑造,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品质、情感情绪和文化修养。
隐性教育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校风学风、教材文化内涵、教学资源、校园环境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展现出来。
隐性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传之不尽、弥久不息、成效难测。
显性教育是指被故意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明显的教育活动。
显性教育的特点是明确、直接、目的性强、效果可见。
1. 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在显性教育中,隐性教育常常是显性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的思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而隐性教育中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也往往是显性教育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2. 互相影响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影响。
隐性教育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会对学生的认识观念、学习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显性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通过讲述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可以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1.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隐性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导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除了显性教育外,还存在着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为隐蔽,但同样重要。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以期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所启发。
一、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指明确规划和实施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传授和强化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中,显性教育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直接教导和指导,例如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
显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通常通过教学计划和教材来实施。
显性教育的优点在于其明确性和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显性教育还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指导。
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过度注重显性教育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显性教育还可能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
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是隐性教育,它是指通过课堂以外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的教育。
隐性教育常常是无意识的,它并不是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和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发生的教育影响。
在课堂中,隐性教育可以体现在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中,体现在学习氛围和校风中,甚至体现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聆听和关怀、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等,都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
隐性教育的优点在于它的渗透性和全面性。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更能够全面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隐性教育还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和身体感知等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隐性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由于隐性教育的无形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工作者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
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这为教学实践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需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直接传授给学生大量政治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
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间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
只有将这两种教育方式相统一,才能达到思政课的目标,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政治理论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政治和社会的认识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抽象难懂的政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思政课要注重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类讲座、展览等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情感修养。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学习环境。
思政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思想体验和实践操作的统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政治素质训练、领导力培训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思政课要重视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咨询工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明确的教育。
其优点是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渗透式的教育。
其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明确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隐含的方式中接受教育。
2、创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
通过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教育是一种长期、渐进的过程,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育中,除了显性教育,也存在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通过比较隐蔽、间接、不易被观察到的方式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在学生身上萌发多方面的影响,具有深刻的长远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探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一、隐性教育的定义和特征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通过比较隐蔽、间接、不易被观察到的方式进行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在于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整体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隐性教育并不是故意掩盖的教育,而是一种由于条件限制,或是教育者无意间与学生发生的,不易被察觉、不易被评估的教育。
常见的隐性教育包括师生之间的相处、教师的语调、身体姿势、眼神交流、教学材料的选择、课堂布置和氛围等。
1.隐蔽性:隐性教育往往以暗示、引导、促进的方式进行,不是直接的、直白的夸夸其谈,而是采取了更为隐晦、隐蔽的方式。
2.多样性:每个人在接受隐性教育的过程中都可能引领出不同的因素。
因此,隐性教育的作用往往是多元、多样的。
3.潜移默化:隐性教育不是单次的、短暂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长期不断地发生和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接受一些在无意识中熏陶下形成的、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关乎于个人认知、态度和价值等。
4.难以衡量:由于隐性教育过程不是直接而明显的,很难进行明确的评测和量化。
因此,这种教育的效果、作用往往很难直接衡量。
显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正式的方式,通过明确规范的讲授、较为清晰的知识传授、课程设置和标准的教学方式等,进行的教育。
显性教育通常遵循一些既定的体制,是完全公开和可见的。
显性教育的特征在于:1.明确性:显性教育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明显的教育方式,能够比较直接地传达规定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理念。
2.结构化:显性教育是有关程序和结构的,每一个课时、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安排,都需要教师的刻意设计和计划。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在教育领域,教育者除了针对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教学外,还会通过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人生观等,而显性教育则是指专门设置的课程内容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一、隐性教育1. 隐性教育的表现形式隐性教育是指那些教育者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的一些态度、价值观念、人生观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教育者的言行举止、课堂氛围的营造等。
教育者常常会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比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团队合作等。
课堂中的教育者还会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来传递一些隐性教育,比如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等。
隐性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隐性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通过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念等,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隐性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技能,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有着积极的影响。
隐性教育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者在日常的言行中,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习惯和性格产生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良好习惯。
隐性教育虽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隐性教育容易被忽视。
由于隐性教育通常是不经意的传递给学生的,学生往往难以察觉到这些教育的存在。
隐性教育可能受到教育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者可能会传递不同的隐性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自身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
隐性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
隐性教育的传递通常是不经意的,而不是经过系统的设计和严格的控制,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意义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微妙的言行间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显性教育则是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也可以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管理。
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而显性教育则是直接明确的教育方式,通常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
两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和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影响,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隐性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接受形式教育的无意识地学习和获得的教育内容和技能。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明确显性教育的重要性。
显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明确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在思政课教育中,显性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内容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确保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关键。
要坚持显性教育,就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全面系统地传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也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和师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管理制度、老师的言行举止、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隐性教育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加深入、持久,因为它是潜在的、难以察觉的。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善于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能量,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偏废、不偏颇,使思政课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
思政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批判能力。
要着力创设有利于隐性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学校制度、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等。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人人尊重师道、学生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校园学习环境。
要加强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和灌输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
隐性教育则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榜样、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以便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基础,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思政课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释政策法规、社会伦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
思政课要注重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系统的显性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延伸,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思政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塑造,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会从榜样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思政课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思政活动、社团组织、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保证。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教育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显性教育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者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性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的研究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隐性教育的研究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
隐性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德素养。
隐性教育的研究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面的人生态度。
隐性教育的研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隐性教育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隐性教育的研究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隐性教育的研究强调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的营造。
隐性教育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隐性教育的研究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显性教育的研究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显性教育认为,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
显性教育的研究关注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的营造;显性教育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的设计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是大学生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性教育是指明确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本文将从思政课的重要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前沿理论以及统一二者的方式,来探讨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前沿理论。
近年来,隐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隐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以家庭、社会和学校为主要载体的隐性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显性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需要教师不仅要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不断关注最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此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呢?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显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育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多样化。
思政课教学要注意隐性教育的影响和塑造。
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教师需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方法,思政课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个体能力的重要使命。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是一位潜移默化塑造学生思想和品德的引导者。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它不是直接进行的,但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
而显性教育则是指教师直接进行的、有意识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显性教育更加直接和明显,是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课堂教育中起着互补的作用。
教师在实践中需要巧妙运用这两种教育方式,使其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教育者来说,对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字数:288】1.2 研究目的教育是每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而在课堂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理解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它们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二是探究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三是分析影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因素,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两种形式的教育。
通过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000字】1.3 研究重要性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课堂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旨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显性教育(explicit education)和隐性教育(implicit education)两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显性教育指的是通过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氛围等暗示或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探讨它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教学内容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当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友好、尊重和鼓励时,学生就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苛刻或不公平,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隐性教育在课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格。
显性教育是以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通常是以教科书、课件等形式呈现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通过显性教育,学生可以学到课本知识、掌握学科技能和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显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能够有序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隐性教育能够为显性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和探索;而显性教育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并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范例。
两者相互结合,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效果。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直接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国情国史教育、法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典型案例、政策解读、历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国家政治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认识和理解。
在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课外学习、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思政课的隐性教育包括学校文化建设、学习氛围营造、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以及通过学生自治、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思政课的隐性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设立优秀团队、志愿服务项目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外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之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第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显性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教育,隐性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可以使教育效果更加全面。
第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作用。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我们需要坚持显性
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显性教育是指明确的、表达清晰的教育方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显性教育通常采用讲课、讨论、辩论等方式,注重知识的传递与理解。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仅仅重视显性教育还不够,也需要结合隐性教育来开展思政课教学。
隐性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易察觉到的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日常言行和行为模范来进行的
思想教育。
在思政课教学中,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健康的学术氛围、良好的
人际交往等方面来实施。
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加深远,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更好地影响学
生的思想。
例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学习优秀
的校友事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首先,我们要注重
显性教育,开展讲课、讨论、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复杂问题并学习新
的知识。
其次,我们要注重隐性教育,通过传递积极正面的文化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一个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思政课需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
显性教育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提供相关案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中,通过示范、引导和激励来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显性教育在思政课中占据重要地位。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需要系统化、理论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宣泄和道德说教上。
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显性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隐性教育同样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必须能够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一个合格、正直、有担当的榜样。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并通过表扬、批评和奖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政课,能够更好地达到其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目标。
显性教育能够系统性地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而隐性教育则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和日常行为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和品德上的滋养。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并不容易实现。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校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积极正面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正义、公正和道德的力量。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在教育领域中,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即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隐含的或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显性教育则是课堂上教师明确地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进行探讨,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方法。
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理论基础1. 隐性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
社会学上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从正规的教育机构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还从周围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大量的文化资本。
这些文化资本包括语言、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体的意识中,从而影响其行为和认知方式。
心理学上的认知心理学和情感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模仿和感知、接触到的信息的被动吸收,从而构建起一套心智模型和认知体系。
这种通过隐性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被称为隐性教育,它与显性教育相互辅助,构成了个体综合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二、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实践探讨1. 隐性教育的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念。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情感交流、社交活动等方式进行。
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讲人生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启发性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隐性教育的方式,教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智慧。
2. 显性教育的实践探讨显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条不紊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通过课文解读、语言分析等方式教授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通过公式推导、问题解答等方式讲解学生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讲课人:群老师张岩
时间:2012年4月12日
今天的内容以家庭为主。
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组织的,如谈话、座谈、讨论学习、开会等有系统教育体系的,向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的,这种手段就是显性教育。
大家现在接受的也是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目的明确。
孩子在学校上课,大人工作啊、开会啊,这都是显性的。
大家先理解定义我才好往深讲。
举个例子:消防安全知识和地震的自救常识都属于显性的教育,我侧重点讲的是接下来的隐性教育。
中国的教育在逐渐侧向隐性化,但显性教育在学校仍然是为主的。
隐性教育是什么?就是利用环境,情景,去教育孩子,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最主要的是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生活上的、脾气上的、习惯上的、小毛病,有时我们很不解,这都是在哪里学来的?以前孩子不会吐口水怎么最近会了?以前孩子不会说脏字,怎么这个也会了?其实这和隐性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就是生活环境的影响。
再具体点就是生活环境中,孩子的主要代养人,想想你的孩子每天见到的人都有几个,都是谁?每天一定会见到的人,或者2天一见的人,总之是经常见到的,你仔细把这些
人都记下来。
然后,再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和教育方式,再想想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行、遇到事情的态度,就不难得出结论,为什么你的孩子这样子了。
蔡老师在深圳福田区的示范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家长:每天都很热心的帮助老师在门口组织接送孩子,她的孩子在班级里也是很热情的愿意帮助他人。
家长:我儿子喜欢学老师,还喜欢学玩得好的玩伙说话。
张老师:孩子喜欢学习老师,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代养人的一些习惯或者说话的语气,孩子直接就会模仿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孩子身上分析出大人的言行,这就是隐性教育的强大影响力,知道重要性以后,咱们来分析一下,除了老师孩子每天跟谁的时间最长。
再分析一下主要代养人是什么教育类型的,就是我之前一讲的那个4种教育类型,过度保护,骄纵,放任,支配?然后自我调整就行了。
怎样隐性教育,具体怎么做,我来说一下。
我们常说小孩子可塑性很强,如何塑造?幼儿期形成的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就像我们去理发习惯了找一个人帮忙打理一样,家庭的隐性教育就在于成人的态度和做法。
就说今天,北方这里刮沙尘暴,如果爸爸跟孩子说:真烦,这鬼天气。
孩子听到后就会学爸爸说话,时间久了会受到爸爸不良心态的影响,什么都感觉真烦,那就惨了。
但是如果爸爸这样说:啊,起沙尘暴了,这时候
路上的行人就会带好帽子和口罩、、、。
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做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前者消极心态,只会抱怨;后者积极心态,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截然不同,我们要给孩子的正是后者,不是吗。
这些影响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心态对孩子非常重要。
我小时候就总闯祸,但是每次妈妈都会体谅我的心情,第一句话总是,没事,接着就是教育引导了。
正面思想,正能量,这是心中的力量。
决定人命运的正是心态的取向。
要是老师天天在吃饭前说些感恩的话:感谢太阳照耀农作物,感谢厨房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做饭,感谢小朋友陪了老师一整天,感谢大家带给我欢乐,每天如此孩子们慢慢就学会感恩,喝水时会互相帮助,会帮老师拿水杯,会谢谢妈妈。
也许有人会说,这谁不会啊,我教孩子就是这样做的啊。
其实不然,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告诉孩子你要感恩,而是通过自己先做带动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感悟去做,这之间的教育区别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每天说,孩子记不住会忘,自己理解会记很久,这就是为什么自己解决一道题会记住,但是抄别人的很快会忘,一个道理。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用环境去塑造孩子的性格取向和对人对事的态度。
可能影响一生的内在素质就在于此。
最真实的事情,一个家长之前说他的孩子在幼儿园摔倒了,因为没听老师话,老师不让跑孩子非要跑。
结果摔倒了,老师说:活该。
孩子回家问爸爸什么是活该?要是遇到这样
的事情,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生老师气,老师不该那样说对吧。
但是这位爸爸没有当着孩子面发脾气说不好的话,而是问孩子原因,才知道是没听老师话,老师才那样说。
爸爸当时采取正面引导,孩子第二天上幼儿园主动跟老师说会听老师的话,再也不乱跑了。
这件事情不说老师对错,就说这位父亲为孩子做的,这位父亲做事情都是先思考自己有没有错,引导孩子也是先从自身出发,这是一种高境界,自省。
具体就是让孩子选择,问题出现的时候大人先帮着跟孩子一起分析,而不是抱怨。
这个世界上的抱怨太多了,没人愿意听。
孩子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微型的成人的世界,别人都知道的也要让孩子知道。
如小孩子喜欢看喜洋洋灰太狼,适当的正确规定时间看电视,是可以的。
不让看的话,全班都在讨论,你的孩子没看过就没话说,被丢在一边那是什么感受啊?
另外,分清利弊,促进孩子交往,6岁前给孩子一个真善美的种子,之后孩子到小学就会知道社会的负面的东西,孩子就会更有免疫。
就拿挫折来讲,我有个同事家孩子四校联考,都是第一。
最近身体不好请了两个月假没上学,这次月考,考了年级第二名,一下子说受不了了。
这就是学校和家庭给孩子的教育,你一定要第一,什么都第一,结果有一次没得第一孩子就受不了了,这是家庭和老师给了孩子错误的隐性教育。
到现在仍有很多家长引导孩子第一第一,什么
都第一,我见到太多了。
所以教育孩子,家庭的整体环境,气氛,主要代养人的心态和观念一定要正面。
告诉孩子要努力,今天比昨天进步就是成功,每天都进步就会有提高。
我是被老师骗大的,小时候学的是一份付出一份回报,长大发现付出未必有回报,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回报,一样的道理。
因为老师塑造了一个只要你努力就会成功的教育环境,因为我信了,很努力也就成功了。
我们不用绞尽脑汁教孩子1+1=2,那是学校老师做的事情,家长做什么?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永远做孩子的支柱和引导者,我们引导孩子去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最终的判断选择,权交给孩子。
如果这些细节做到了那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细节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这些细节就是生活中的教育元素。
有的妈妈问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最好?我的答案是随时,尤其是当状况问题出现的时候,是最佳的教育时机。
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孩子,如何塑造?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去做。
显性教育适用于讨论,消防安全知识,防震防火自救的方面。
隐性教育多数用于引导孩子犯错,不良消极情绪或错误方面。
如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喜欢乱翻东西,可以在家搞个情景模拟,模仿做客,就像小时候的过家家一样,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游戏情境里解决。
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及处理事情的态度对孩子而言都是隐性
教育。
今天就到这里,下周一中午见。
问与答
Q1:孩子有时作业不会做,就发脾气,我该帮他解决,对吧?A:孩子遇到小困难总会有情绪的,可以理解,大人要做的不是替代,而是引导如何解决面前的问题,作业不会,可以先看看书温故而知新,毕竟作业是依照今天学的知识来的,如果是我不会马上让孩子拿起作业就写,我会提醒孩子先看书复习今天所学内容,再写作业,之后检查,预习下次内容,这样不会的就会减少很多,另外真有不会的,要养成不把3问题留到第二天的好习惯,可以选择给孩子讲解分析,可以选择给老师打电话求助,但绝不是不会发脾气。
Q2:我觉得孩子闯了祸,确实是有事的,当有了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逃避,而是要勇敢的去面对,想办法,去解决问题A:我妈每次当我烦恼时,困惑时,都会先说句“没事”然后就是把问题简单化的开导我,帮我分析出利弊,让我自己选择,每次我遇到困难,妈妈都这样说,所以久而久之,我
也自己摸索出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做,那种心态不再是以前的焦躁。
Q3:我女儿,2岁8个月,现在吃手很严重,怎么办?之前一直吃,一般白天不吃,就睡觉时吃,我也没管,等她睡着了就把手拿开,一个多月前,发现她手也变形了,牙也变形了,开始管了,管的同时正好开始上幼儿园,结果这一个多月,时时刻刻都吃手,哎,怎么办?我分析是我管了,更强化她吃手,第二,刚开始上幼儿园,可能有点焦虑,我现在该怎么办?
A:多数孩子吃手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有时孩子紧张也会吃手。
另外你要知道的是孩子还小在探索这个世界,会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探索这个世界摸东西,吃手吃鞋子,都是常有的事情,不要老是说“不许吃手”孩子小记不住,你每说一次,就会强化一次,孩子不会记得前面的那个“不许”只会记得“吃手”所以看到了不说,把手从孩子嘴里拿出来,找到原因是紧张还是缺少安全感还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还是简单的探知,呵呵要是情况而定才可以真正的解决问题。
Q4:张老师,求助,我女儿4岁5个月了,现在老是喜欢扣肚脐眼,怎么办啊?
A:孩子好奇嘛,你专门搜集关于肚脐的材料,分享给孩子,充分满足好奇心,最后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小肚脐,如:衣服盖好不漏出来,不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