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读书笔记社会学概论摘抄

读书笔记社会学概论摘抄在阅读《社会学概论》这本书时,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所做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试图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
书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文化、社会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社会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分析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它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文化则是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
社会结构则是社会关系的固定模式,包括家庭、教育、经济和政治等系统。
社会变迁则是社会结构和文化随时间的变化,它可能由技术进步、人口迁移或政治变革等因素引起。
书中还讨论了社会分层和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可能基于财富、教育、性别、种族或其他社会身份。
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因为它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健康不平等和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侧重于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背景,而定量研究则侧重于测量和分析数据。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以验证理论并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还关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通过阅读《社会学概论》,我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运用社会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二:社会学概论(王思斌) 读书笔记】sw g(王思斌)读书笔记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阶级分化、对立;②旧农经济x ;③社会问题大量出现;④旧的社会关系受冲击,人与人间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1、资产阶级内部——改良主义2、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二)社工工作的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社会工作的形成宗教英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德1788,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1852,爱尔伯福市修正改良救济制度;英 1869,慈善组织会社,1884,睦邻组织运动美 1896,“友善访问员”;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社会工作需要明确的价值观和理论指导,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需要有应付新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诊治→预防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封闭亲友圈(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初,大学传教士;农村发展活动,如晏阳初→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三)1949以后的社会工作实行“单位体制”,性质:行政性、非专业化(四)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986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转移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性质:行政性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p8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1、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30c5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d.png)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
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本书旨在
提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社会的本质和
运作方式。
第一章: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 社会学通过观察、调查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
-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第二章: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 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交互主义。
- 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
-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的影响。
- 符号交互主义关注个体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
第三章: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 社会化是个体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 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 社会结构是由角色、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构成的。
-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
-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 社会阶层是按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划分的群体。
-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个体机会和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以上是《社会学概论》第2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品笔记5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成功考上学姐学长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不管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首先自己的心态就得放好,只有打败自己才能打败别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指:(1)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代表的分层理论;(2)以M?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代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1)阶级的涵义。
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地揭示了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同时,阶级还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已从“自在阶级”过渡为“自为阶级”相联系,阶级意识的形成和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是这种过渡的重要标志。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之间具有敌对的一面,这种敌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它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新中间阶级”。
社会学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考研笔记整理一、社会学的定义与性质1.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它探讨社会成员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形成和影响社会结构。
2.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跨学科的学科。
它综合了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
二、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维持整个社会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2.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社会的影响。
3.互动理论: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和过程,以及这些方式和过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1.定量研究:使用数字和统计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
2.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来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社会现象,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过程。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和比较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反应,以确定因果关系。
四、社会结构与分层1.社会结构: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包括家庭、组织、社区等。
2.分层:指社会成员因财富、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等级。
3.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包括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五、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1.社会互动: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合作、竞争、冲突等。
2.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同事关系等。
3.社会网络: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包括家庭、社交圈等。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社会学概述第一节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个人是无法组成社会的,数量:2个以上,这是最低限度。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运行与社会运行运行表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含有运动、变化的含义。
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内部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运行的类型一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
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一类)三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亚非拉低度发展国家)四评价社会运行的原则1综合型 2满足需要 3.协调第三节社会学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此,条件和机制指的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微观层面:可以分析个人购买钻石的社会因素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对个人购买钻石的决定性影响。
宏观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1、产地较为集中:比较好的原产料多产于非洲,特别是南非。
2、加工:初加工(东南亚国家——印度)精、高级加工(欧美发达国家——比利时美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观分析:钻石消费统计可以分析社会分层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01 人口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一)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解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解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解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解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15.1 复习笔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
题 含考研真题》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03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 观分析
02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 观分析
04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 会建设
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本书每章的知识梳理框图,在全方位把握重要考 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整理名校笔记,归纳考点难点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记, 并将全书考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一般了解)至五星(熟练掌握),以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3.解析课 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社会学相关辅导资料,对每章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部分给出了提示。4.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习题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社会学考研真题,并补充了典型习 题。所选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全面,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 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 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 答)!
社会学概论边燕杰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中个人、群体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制度、规范和角色等形成的整体结构。
包括家庭、政府、经济系统等。
2. 社会交往: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的各种互动和交流活动,包括语言、非语言沟通、合作和冲突等。
3.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适应社会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4.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的持续变化和演进过程,包括技术革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
5. 社会控制: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包括: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对一定样本进行调查,收集大量数据来分析和描述社会现象。
2. 访谈法: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态度。
3. 观察法:研究者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或行为,从中获得信息和洞察。
4.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和条件,模拟社会现象,观察和测量影响因素和结果。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1. 教育:研究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提出改进教育的建议和方案。
2. 犯罪和社会控制:研究犯罪行为和社会控制机制,为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 社会不平等:研究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和种族、性别等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
4. 健康和医疗: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和医疗的影响,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5. 社会政策:通过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为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这些只是社会学的一部分内容和应用领域,社会学在理解和改善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导论(1)社会是许多个人的集合体,是“群”。
研究社会的学问也就是“群学”。
(2)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有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
3、斯宾塞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
4、迪尔凯姆坚信社会决定个人的存在,他认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就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5、齐美尔和韦伯的形式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把社会互动形式和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赋予自己行动的主观意义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库利、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主张从自我形成入手去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秩序。
7、帕森斯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向放在较大社会结构上面,从功能分析入手建立了社会行动结构理论,并试图用这一庞大理论体系中的抽象概念去分析一切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去解释整个社会的主要特点。
8、霍曼斯和布劳主张以人们之间的交换行为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从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点出发创立了交换理论,重新恢复了社会学微观研究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社会学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各个组成部分极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极其规律的科学。
三、社会学的结构-宏观理论•宏观理论:从总体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此种理论抽象概括,适用范围广,生命力较长久;例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达伦多夫等的冲突理论等均属于宏观理论。
三、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微观理论从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个人入手去阐明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这种理论生动、具体,概念可操作性强,可直接用经验证明;符号互动论、戏剧论、民俗学方法论、交换论等都属于微观理论。
三、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是由默顿提出的概念。
在他看来,关于社会体系的一般理论距离特定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类型太远,它不能详细说明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所以要有一个中间层次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失范与社会结构理论,属于中层理论。
社会学概论笔记

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筹划阶段
第一,选题
第二,建立研究假设
第三,制定调查工具
第四,组织人力
第五,筹集研究经费.
3: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 (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二)社会导向功能 (三)反功能
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
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
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
10:社会网络的形态:(一) 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二) 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三)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
11: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资源 (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 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三)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社会学概论边燕杰笔记

社会学概论边燕杰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社会学的定义和起源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4.社会学的应用和实践
正文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它探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互动和组织方式。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 19 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此之前,社会现象和问题主要是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等各个层面。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
社会学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
例如,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稳定,冲突论则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互动来构建和理解现实。
社会学的应用和实践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还可以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社会学可以用于研究教育、医疗、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社会学还可以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
社会学概论边燕杰笔记

社会学概论边燕杰笔记摘要: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3.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二、社会学的功能与价值1.社会学的功能2.社会学的价值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社会2.文化3.结构与变迁四、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2.社会观察3.社会实验五、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社会结构2.社会变迁3.社会分层4.社会文化六、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1.社会学在我国的兴起2.社会学在我国的研究领域3.社会学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正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规律的科学。
起源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欧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等。
社会学的功能在于解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为我国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学的价值在于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社会、文化、结构与变迁。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
结构与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关注社会是如何组织、如何发生变化。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观察和社会实验。
社会调查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社会观察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进行定性分析。
社会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分层和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组织形式,如家庭、社区、国家等。
社会变迁研究社会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包括社会转型、社会革命等。
社会分层研究社会成员的地位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的精神生活,如宗教、艺术、教育等。
在我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20 世纪初。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个体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不同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以利他为目的,照顾他人利益;(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3)自愿的;(4)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由交换而形成的交换关系,比如雇主与受雇者的关系,双方都要求回报,有形的或无形的。
许多社会交换关系提供情感回报、感谢或感激、荣誉、认可、赞同、关心等。
◇与目的明确的行动相比,人们更多的是无意识地期待别人感激。
像帮忙行为,隐含着期待别人感激你。
◇在亲密交往中,交换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爱并不完全是基于某种预期的回报,然而期待回报却是这种关系的一部分。
为什么呢?因为多数社会交换遵循的一基本原则是人际互酬或互惠原则,强调相互性。
按照这一原则,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一次让渡或付出都包含着关于某种回报的期待。
这种回报可能是当场兑现,也可能是日后再说的。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能从他或她所付出的爱中获得任何感情或感激的回报,那么其爱的感觉有可能消失。
现实中有些恋爱中人或婚姻中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分手的。
所以说,关于最终可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某种预期指导着整个关系。
◇交换关系是交换理论的研究主题。
哈佛大学教授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对微观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做了最好的阐述。
受同事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霍曼斯指出,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背后,自我利益是一种普遍具有的动机,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小白鼠一样,人们做事情是为了酬赏。
并且,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更有可能出现。
按霍曼斯的观点,人们交往时会计算这样的公式:净收益=收益(所获酬赏)-成本(心理痛苦或时间等),只要所获得的酬赏继续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交换关系就不会终止。
合作的意义: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
我们如何对付诸如洪水、饥荒及疾病等灾害,如何满足单靠自己很难或不可能满足的个人需要,如何保证安全,以防来自环境与其他群体的威胁等,这就需要结成群体和社会,分工协作。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增强,知识信息增多,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合作。
研究者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1、自发合作或互相援助: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况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如在突发事故或灾难现场,目击者参与其中,一起工作以救助伤员。
2、传统合作:有些自发的合作,逐渐变为稳定的社会习惯,因此合作被制度化了。
这种合作叫做传统合作。
美国早期的边疆地区,居民们有一种传统,即大家一起互相帮助搭建谷仓和收获庄稼,我国农村也有一些地区有这样互助的习俗,尤其在农忙时节。
3、指导合作,是现代社会所更多依赖的合作形式。
所谓指导合作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的合作。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领导、雇主(要求属下协力完成某项工作)、有经验的前辈、或体育教练(强调团体胜利的重要)等。
4、契约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的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
大多数职责规定是成文的。
契约合作在现代社会居多,如项目合作,研究合作等均属于此类。
有些年轻父母依据时间决定轮流照顾彼此的孩子,以便各自能抽出时间做别的事情,这也是在进行契约合作,只不过其中的职责是不成文的。
(三)冲突合作的对立面,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和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特点: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
正如冲突论所强调的,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尽力去征服别人以达到自己愿望的满足。
齐美尔概括了冲突的四种主要类型:(1)群体之间的战争,冲突的最高形式;(2)群体内冲突;(3)打官司(指合法处理并且通常是在法院加以解决的冲突)诉讼;(4)理念之间的对立,与由于各种具体财产和物品等的各种冲突相比,理念之间的冲突通常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与封贵族之间冲突是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是从观念到具体形式上的对立。
在今天,世界许多地区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理念上的的差异,掺杂着宗教观念,民族和种族意识。
冲突的另外一些形式如辩论、口角、决斗,械斗等。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一)定义: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或制度行为(institutional behavior)是有区别的。
组织行为是由已确立的规则和程序控制的群体内部行为。
其内部具有角色关系。
制度行为是由制度化规范所控制的行为,二者持续时间长;而集合行为缺乏事先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它持续时间短,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二)性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集合行为的发生有许多种形式,如大灾(地震,洪水,大火等)出现后的现场、自发的集会和游行罢工,种族冲突、抢购、狂欢、恐慌、时尚与流行等等。
所有这些集合行为都有相似之处:(1)参与其中的人们的目标与期望相对不明确;(2)社会情景模糊,不能明确定义;(3)社会控制机制薄弱。
集合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或易受影响性。
请同学们设想这样的场面:电影院着火了,观众们不知所措,他们以前可能从未经历过火灾,缺乏有关知识,对灾情大小,火势蔓延速度以及控制它的措施没有把握。
此刻不存在要求人们遵循的规范,也没有控制手段增进人们对既存规范的遵循,人们争先恐后逃离大火,可能会相互践踏。
(4)集合行为具有相对自发性,但并非完全没有结构和模式。
集合行为显露出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特定角色迅速出现,一些人旁观,一些人帮助恢复交通,另一些人对受伤者提供紧急救护。
在其他一些集合行为中也有一些临时形成的角色地位,有带头做事的,有盲目随从的,但这些角色都是临时的。
(5)集合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源泉。
时尚是一种集合行为,那么今天的时尚可以成为明天的习俗,因此对集合行为的研究,也是对人们探求和实现重大社会变迁过程的研究。
(三)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集合行为的形式多样,不容易概括,下列条件是产生集合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不需要同时具备。
1、环境因素一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人们对某一共同刺激以一种自发的方式产生反应的机会。
一些公共场合如广场、体育场和礼堂、影院;时间如周未、夜晚或闲着时(节假日)。
2、无规范没来得及产生任何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但后来的规范性行为模式可能出现。
3、冲突的价值观与规范比如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加入的对立因素。
价值观的冲突如伊朗,20世纪70年代末,新政府要复兴传统礼教以约束妇女,受过西方教育或参加过革命的妇女以集合行为抗议。
4、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相对剥夺就是人们没有获得他们认为应得之物的情况。
制度没能给他们应得的东西,如经济保障、政治权利、自我实现或社会归属感等。
社会教导人们,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但人们感到现实没有足够进展。
5、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社会控制使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持续发挥功能。
当这种控制机制减弱时,人们可能对现存的制度失去信心,并试图通过集合行为对其进行改革或重建。
二、集合行为的类型集合行为的类型十分广泛,有许多种表现形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行为。
集合行为可以在面对面的群体中发生,这样的群体是集群(crowd);也可以在分散的社会群体中发生。
所以,集合行为可以分为集群行为(crowd behavior)和大众行为(mass behavior)。
(一)集群在集合行为的所有形式中,集群是最普遍和最容易为人们所意识到的一种形式,集群就是有着共同关注点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1、集群的特点◇不确定感和紧迫感是其区别于更为普遍的社会群体的特征;◇集群中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期望,其情境相对模糊不清,目标不明确;◇在集群行为中,参与者可能无视常规的社会约束,更容易受集群情绪所传达的暗示影响。
2、集群的类型(1)偶合集群(casual crowd)结构最为松散,相对消极的集群,参与者投入最低限度的感情和互动。
随进随出,可能相互交谈,也可能互不理睬。
(2)常规集群(conventional crowd)其行为可预料,如观众、乘客,遵守常规,但互动通常是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