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穿越千年时光,体味古人细腻情丝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读完《楚辞》,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魅力。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悲欢离合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离骚》中,屈原以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追求。
在《天问》中,屈原以对天地万物的探索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热爱。
在《九歌》中,屈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古代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读完《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楚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自然、人生和国家的深刻理解。
在这些古老的篇章中,我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也看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珍视。
通过阅读《楚辞》,我不仅对古代楚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
独特魅力所打动,也被其中对生命、自然和国家的思考所启发。
《楚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关于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关于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内容梗概《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博大精深的古籍与经典。
其中,《楚辞》是一部具有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的典籍,读后令人深思。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屈原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整部《楚辞》通过其丰富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内心的感受、对世界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作为一部以楚国为背景的作品,这本书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对楚国政治乱象的谴责与抒发。
在《离骚》中,屈原讲述了自己的沧桑遭遇和人生坎坷。
通过描写自己流亡逃难的心路历程,他抒发了自己对时政的愤慨,对社会不公的深恶痛绝。
屈原借助生动的形象描写,笔触流畅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
《离骚》中的一句名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经典。
这句话用独特的表达方式, 展现出屈原感叹自然之壮丽景色, 突出自然之美、独立之态,同时也抒发了屈原对逆境人生的豁达与坦然。
这句话的韵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出屈原对世界之壮丽景色的感受,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思考。
《楚辞》的另一部分,以《九歌》为代表,以华美的词藻展示了屈原对神话世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部分作品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九歌》中的“东方未明,露不沾我衣”以及“女曰:君子交游以言和”等诗句,充满了朦胧之美和细腻的情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反思。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感受到屈原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屈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将他对命运、个人苦难和国家困境的感受真挚地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从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经历,升华为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家的独特魅力。
《楚辞》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诗歌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这部典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之一,《楚辞》作为典籍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楚辞》,深受其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感染。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楚辞》的理解和感受。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楚国文人通过吟咏、抒发情感的形式创作的。
作为一部古代诗歌集,它不仅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入了许多楚国特有的文化和思想。
首先,我深受《楚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触动。
在这些篇章中,楚人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情厚意,对楚国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尤其是《九辩》一篇,通过对九种动物的寄语,表达了楚国抵抗强敌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爱国情怀不仅令人感动,也呼唤着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楚辞》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它采用了独特的辞章和丰富的形象语言,以及独特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离骚》这篇作品,通过以长句和隔句相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激情,读来令人如痴如醉。
同时,通过运用象征与意象,如飞雪、流水等,赋予了文字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者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
与此同时,《楚辞》也通过创作将爱情和思乡等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中。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以田园生活为梦想,追求真挚而纯粹的感情体验。
《离骚》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折花寻欢感旧恩”以及《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等句子,都将古人对爱情和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思乡的描绘,都给人一种纯净而又深沉的感受。
最后,《楚辞》中展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离骚》中的“人生几何,而无穷也!”以及《离骚》中的“乱离所思,想极而愈牵”等,都表达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辨。
这种对人生及理想的追求,使《楚辞》成为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存的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诗歌集,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瑰丽的情感描写,抒发着古代人民的深情和浪漫情怀。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背景内涵以及浪漫主义情怀三个方面对《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行解析。
一、语言艺术《楚辞》以其独特的诗歌体裁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对仗、押韵和修辞手法,诗人们将诗歌表达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意象等,将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安石潇湘,歌以咏志”、“使我奋发,愉快忘食。
”等句子展示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号召楚国的人民们为祖国献身。
除了屈原,其他的楚辞诗人们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给予读者强烈的浪漫情怀。
二、背景内涵《楚辞》流传的时代背景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而楚国自然也被卷入其中。
楚辞即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它以其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引领着民众的心灵。
在这个时期,人们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他们通过《楚辞》寻求心灵的慰藉,表达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古人云:“割股无忧,捐家无悔。
”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超越了个人的牺牲,更是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浪漫主义情怀《楚辞》中既有对家园的思念,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展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人们通过描绘社会、个人的不幸遭遇和人性的善恶斗争,表达了对世界的看透与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天问》中屈原道出了关于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卜居》则表达了对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
而在爱情方面,楚辞诗人们以才子佳人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展示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让人们在读完《楚辞》后,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楚国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洗礼。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
《楚辞》,是由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家、史学家、诗词大家屈原所著
的十三篇楚辞集,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瑰宝,被誉为古代文学万古
绝唱,一直传唱至今。
那么,《楚辞》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古,主要有
以下几个原因:
一、优秀的文学性。
《楚辞》整体风格优美,文学素养卓越,语言富
有韵味,巧妙地结合了诗体表达出感情,以及抒发情怀和拼贴音乐,
贴近古代抒情诗歌的传统表达方式。
二、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楚辞》中可以体味出楚国社会文化风貌,它充满诗情画意,赋予了古人追求自然、舞动生命的思想和精神,表达出对往古人高贤厚重朴素价值的追求,浓厚的古代楚文化的气息。
三、带来美好的人生感悟。
《楚辞》为人们传递着重视精神生活的提示,超越国土、政权与利益,实现人生价值,指出一个有灵魂的人关
心家国、敬畏天地、独立自由是一种孤独精神的旅行者。
四、显现先秦文学的历史地位。
整部《楚辞》都反映着先秦时代的社
会现实,涉及的范围较广泛,语言生动形象,与其社会语言表达更多
的是朴实和韵感,大大提升了先秦文学的历史地位。
五、让社会正能量不断发散传播。
《楚辞》的诗歌手法和风格形式,
都能唱至人心,让社会各阶层都可以有所感受,使正义正能量的哲学思想向全社会广泛传播,起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积极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楚辞》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古,归根结底在于它极具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思想意蕴,它展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步,渗透了精神文化主题,给社会正能量不断带来启迪和洗礼,令人深受鼓舞。
《楚辞》的诗歌艺术独特之处
《楚辞》的诗歌艺术独特之处简介《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汉字读传世佳作。
它由屈原等人创作,以楚国乐府民谣为基础的一部集政治、军事、哲学、爱情等多元主题的诗歌集合。
本文将探讨《楚辞》在诗歌艺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1. 感情真挚《楚辞》以其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被广泛赞誉。
作者通过文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愤、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体验。
这些真挚的感情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起伏和动荡。
2. 形象生动《楚辞》中呈现出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形象描写。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细腻入微的描写技巧,使得作品中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景色和人物。
3. 反思人生《楚辞》所传达的诗歌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生问题的深刻反思上。
作者通过对战争、政治、爱情等不同主题进行探讨,深入剖析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人性、命运和宿命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及社会现实的反思。
4. 音乐性饱满《楚辞》是以楚国民谣为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在诗歌艺术方面具有浓厚的音乐性。
诗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使用了各种比喻和修辞手法来增强音乐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动听婉转。
这种音乐性不仅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还体现在整个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心灵共鸣上。
5. 灵感源于民间《楚辞》的诗歌艺术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回归到民间的艺术表达。
相较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楚辞更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与国家、家庭等关系的纠葛。
这种源自民间的灵感使得《楚辞》具有了强烈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结论《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诗歌艺术方面独具特色。
其真挚的感情、形象生动的描写、对人生问题的反思、丰富音乐性以及源自民间的灵感都使得它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产。
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还是深入人心层面,《楚辞》都给读者带来了独特而珍贵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我国极为精彩的文化历程。
其中,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一部文学佳作,它被誉为“大国之源、浓墨重彩的楚魂、中西诗歌交流的桥梁”等等。
那么,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而且还能够流传至今?我认为,这正是因为《楚辞》的语言深情而饱满,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更是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文化遗产。
首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楚辞》的语言深情而饱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文学审美和文化传统。
作为楚国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楚辞》充满了汉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山川之气,其语言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面貌。
在语言上,《楚辞》很少采用平淡无奇的书面语言,而是多用咏物、咏景等手法去描绘事物的本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入挖掘人性本质中的情感细腻之处,从而引发强烈的感观体验和情感共鸣。
其次,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方面考虑,《楚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品之一。
《楚辞》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卓越杰作,其内涵丰富精深,既有咏物和抒情两个主要方面,又包含了爱国、思乡、忧愁、怀念等多种情感和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深刻地展现出古代文学的内在魅力和精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同时,其体裁多样、风格独特的特点,更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兼备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楚辞》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豪和国家的文化象征。
事实上,长久以来,《楚辞》一直被中国人民奉为美学和文化的代表,其艺术和文化价值被广泛传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天,《楚辞》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广阔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点,成为中华文明伟大成就的重要见证和记录。
《楚辞》的浪漫和悲壮
大概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知道《楚辞》。
语文老师讲,要想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就必须记住一套口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每个时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创立的高峰。
《楚辞》也叫“楚词”,指的是楚地的歌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诗歌体裁。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语句参差,变化无常,多用语助词“兮”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所谓“楚地”,即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所辖之地,包括现在湖南、湖北的大部。
前后800年,影响遍九州。
准确地说,《楚辞》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体裁,即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的诗歌形式;二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
汉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刘向,把屈原和他人的作品收集在一起,编了一本《楚辞》,使这些体裁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
《楚辞》一书共收录辞赋16卷,其中屈原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其他8卷是宋玉、景差及汉代贾谊、东方朔、刘向等人的作品,后来王逸又增入自己作的《九思》,成17卷。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高峰,《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楚辞》里面,神女、天帝、风神、山鬼等,莫不来自丰富的想象。
作者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情于天地鬼神之道,上天入地,南来北往,天马行空,漫游四方。
而且诗中有我,我中有诗,感情炽热、激越、昂扬,笔法缠绵、细腻、深沉,把现实的冷酷无情,与美好理想的差距和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
《楚辞》的另一大特点是悲壮。
《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江》中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等,都充满着孤独、悲愤和壮烈之情。
《楚辞》是一组悲壮的斗士挽歌,也是一部凄凉的楚国兴亡史。
楚辞名篇赏析
楚辞名篇赏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广受赞誉。
本文将重点赏析楚辞中的几篇名篇,带您领略楚辞的魅力。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楚辞之冠"。
它由屈原所作,以饱含激情的词章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对故国沦陷的愤怒。
整篇文章以追溯神话传说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遭遇来抒发作者感慨。
其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疾雷霆之奋迅兮"等经典句子,表达出作者的激情与愤怒,意境独特。
《天问》是屈原的又一经典之作。
它以问答的方式展开,既有探讨宇宙大问题的哲思,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其中"天何言也,斯人何存"的提问,表明了屈原对人类存在与命运的疑惑。
全文以华丽且富有感染力的辞章,展示了屈原的洞察力和对人世间的思考。
《卜居》是宋玉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
这篇诗以描绘宋玉的荒凉贫困之境为主线,通过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抒发出对命运不公的不平之情。
"寄言广文,笃志好学,兼济天下,修身齐家节用"等句子则展现了宋玉追求进步和改变命运的奋斗精神。
《涉江采芙蓉》是宋玉另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宋玉与采芙蓉女的对话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通过描绘采芙蓉女在水中漂浮的形象,宋玉抒发对逝去爱情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其细腻婉转的词章,渲染出一种忧伤而又浪漫的氛围。
楚辞的创作风格独特,多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动人。
它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也有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渴望。
楚辞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其独特的音韵和意境,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通过赏析楚辞的名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备文化价值,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我们应当继续弘扬楚辞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古文阅读楚辞中的爱国情怀
古文阅读楚辞中的爱国情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作。
楚辞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通过诗人们的笔触和音乐表现,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通过对楚辞中的一些经典篇章进行分析,探究其中流露的爱国情怀。
篇一:《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
全文以离骚为引子,融合了诗人深情厚意的关于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和对家国的忠诚。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与爱国情怀。
曾经沧海难为水,意味着无论离开自己土地多久,心中的祖国情怀永远不会改变。
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味着不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与魂,紧紧依恋着祖国之土。
篇二:《九歌》《九歌》是屈原的另一首经典之作,其中流露出了深深的乡土情思与对祖国的热爱。
在《九歌》中,屈原抒发了对楚国繁荣昌盛的美好向往,对家园的无限眷恋。
诗中写道:“士发其勇,天纵尔将。
”这两句表达了楚国士兵的勇敢与自豪。
屈原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表达了作为楚国人的荣誉感。
篇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是宋玉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思念。
这首诗富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展示了宋玉作为楚国人的情感。
宋玉在诗中写道:“扬子洲头三峡翻,思君如满月。
”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并将思念比作满月皎洁的意象,表现出他的凄切之情。
通过描绘江山壮美景色,宋玉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楚辞中流露出的爱国情怀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楚辞中的经典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楚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种爱国情怀贯穿于整个楚辞,不仅表达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爱国之情,也传递给了后世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敬重。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楚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情怀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楚辞中流露出的爱国情怀,将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
《楚辞》全文及译文
《楚辞》全文及译文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滴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读完《楚辞》,我深受其感染,感慨万千。
《楚辞》中的诗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其中《离骚》以其豪放激昂的词藻和激情澎湃的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作者屈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
而《九歌》则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和令人心驰神往的场景,让人陶醉其中。
读完《楚辞》,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生活、对国家、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忧愁和激情,让后人从中汲取力量,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和平安宁的时光,珍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楚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楚辞》,我深受其感染,对生活和理想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楚辞》能够继
续为后人所传颂,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楚辞的读书笔记
楚辞的读书笔记提起《楚辞》,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愫。
它像是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缓缓展开在眼前,展现出那个遥远时代的风采与韵味。
《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息息相关。
楚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思想情感,都为《楚辞》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于自然、人生、神灵都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感悟。
《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屈原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奸佞小人的愤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透过文字,依然能够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九歌》则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
其中描绘的神灵形象各异,或威严,或温柔,或灵动。
这些神灵的故事,反映了楚国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篇章都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奏响在历史的长河中。
《天问》则展现了屈原对于天地万物的好奇和质疑。
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屈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我们看到了他广阔的思维和深邃的思考。
这种敢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楚辞》的语言艺术堪称一绝。
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极为丰富。
比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通过描绘香草的佩戴,展现出诗人高洁的品质。
而且,《楚辞》的句式灵活多变,长短交错,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古老的楚国。
看到了屈原在汨罗江畔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看到了楚国百姓在祭祀神灵时的虔诚,体会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看到了楚国的山川河流,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楚辞》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借鉴。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经典著作传承至今。
其中典籍《楚辞》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悲欢离合和思想情感。
我最近重新翻阅了《楚辞》,深受感动。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观后感。
《楚辞》是一部描绘楚国时代之音的珍品,它的语言如诗如歌,给人以美的享受。
读《楚辞》之初,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震撼。
周敦颐曾说:“各人自爱其所爱。
”这句话完美概括了《楚辞》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们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和思想,编织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离骚》一章中,屈原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楚国遭遇的沉浮命运,以及他个人的悲苦经历。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痛苦的抱怨,用深邃的哲理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这种栩栩如生的描写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时光,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甘。
另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离魂赋》中,王粲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他对逝去爱人的无尽思念。
他用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来形容爱的消逝与追忆,给人以深思。
这首诗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爱的宝贵。
《楚辞》的诗歌不仅在情感上给予人以震撼,还在技艺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诗歌中采用了独特的辞章技法,将音律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诗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拟、象征、夸张等,给诗歌增添了层次感和韵味,使其更加生动和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楚辞》中的诗歌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这种质朴之美让我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内敛。
与西方文化强调外在表现和夸张形象不同,中国文化注重内心修养和真实性。
诗歌质朴的表达方式,正是一种对内在情感的真实展示。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精神。
它们生动地展示了世俗之间的愁绪和渴望,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
与当今的快节奏生活相比,《楚辞》更加深沉、持久和有力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苦难。
楚辞原文与解析
楚辞原文与解析楚辞,又称楚辞诗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楚辞原文的解析,带领读者一窥楚辞的魅力所在。
1. 《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首先,诗中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描绘了诗人离开家乡,游荡在外的情景。
这一片段以东南沿海一个小地名“苍梧”开篇,随后将视角拉回到家乡的“县圃”,并以“夕余”来强调诗人的返乡之意。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丰沛的情感。
例如,“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语言细腻动人,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最后,诗中充满了哲理智慧。
譬如“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与规避纷扰的愿望。
通过这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思索。
2. 《九歌》毛发青丝齐上裳,战伐古今常轩皇。
融怡菲畅各有官,寒暑不同日有章。
《九歌》是楚辞中极具战争气息和浩然之气的篇章。
首先,通过“毛发青丝齐上裳,战伐古今常轩皇”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战场上英勇之士的飒爽英姿。
其次,诗中通过“融怡菲畅各有官,寒暑不同日有章”的表述,突出了每个将士在战场上的分工和重要性。
这里的“融怡菲畅”意味着战士们各有各的本领与任务,而“寒暑不同日有章”则表明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避寒暑,时刻为战争效力。
最后,通过这首诗的详细描述,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也能够理解楚辞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 《天问》列宿云河何所极,五岳交错雄峻奇。
我见青天如洗净,细雨送秋兼萧瑟。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抒情篇章。
首先,“列宿云河何所极,五岳交错雄峻奇”表现了作者对天空和山岳的景象的陶醉和赞美。
接着,诗人利用“我见青天如洗净,细雨送秋兼萧瑟”来描绘早晨的景象。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观后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典籍,其中楚辞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楚辞充满了古代楚国人民深情厚意的真挚情感。
在阅读《楚辞》这一部典籍后,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吸引。
《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感情为中心的抒情诗集。
作者屈原是楚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通过诗歌洋溢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使《楚辞》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楚辞》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郁的民族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关怀。
《楚辞》所表达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动人。
作者屈原的抒发的情感,既有对家国、亲友的难舍之情,又有对生死及人生境遇的思考。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离骚》。
这篇诗描绘了屈原被流放之时,他对祖国和亲人的痛苦离别之情。
每当我读到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充满哲理的词句,都不禁让我沉思。
《离骚》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在血脉中激荡,使人产生无限的共鸣。
除了情感表达之外,《楚辞》还赋予了读者丰富的人生哲理。
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为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九章》中,屈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将人生比作江河,警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这些智慧的言辞不仅启迪了古人,也深深触动着我。
《楚辞》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楚辞,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艺术的卓越成就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离骚》中的辞章华丽,意境深远,使人如置身于千年之前的楚国,仿佛亲历了那个郁郁葱葱的时代。
此外,《九辩》、《招魂》等篇章,以独特的形式和对比的手法,将古代楚辞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高潮,使人感觉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综上所述,阅读《楚辞》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之旅。
通过屈原的笔触,我感受到了楚辞所蕴含的深情厚爱、真理追求和艺术魅力。
楚辞典籍里的中 国观后感
楚辞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楚辞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最近看了《楚辞典籍里的中国》,那感受真是如同被一阵清风拂过心灵,又似被一场细雨滋润了心田。
节目一开始,那古朴的画面、悠扬的音乐,瞬间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神秘的世界。
我看到屈原,那个身形高大却满怀忧思的诗人,在汨罗江畔徘徊。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和无奈,让我心里一阵揪紧。
说起屈原,我想起以前读他的《离骚》,那可真是一种“挑战”。
诗句里那些生僻的字,复杂的句式,让我读得磕磕绊绊。
可这次通过节目,那些诗句仿佛活了起来。
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把屈原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
就拿屈原被流放那段来说吧。
他独自一人走在荒野之中,脚下的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
他的衣服破旧,头发凌乱,可那挺直的脊梁却始终未弯。
风吹过,他的衣角飘动,脸上的表情既有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又有对自身遭遇的悲愤。
他望着远方,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那种被国家抛弃却依然心系国家的矛盾心情。
还有屈原与渔夫的对话那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渔夫划着小船,悠哉悠哉地过来,看到屈原落魄的样子,便劝他随波逐流,何必如此执着。
屈原却坚定地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
渔夫无奈地摇摇头,划着船走了。
屈原站在江边,身影显得那么孤独,可又那么高大。
节目里对楚国的描绘也十分细致。
那繁华的街市,热闹的人群,精美的建筑,都让人感受到楚国曾经的强盛。
可随着剧情的推进,楚国的危机逐渐显现。
奸臣当道,君王昏庸,百姓生活困苦。
看到这些,我不禁为楚国的命运感到担忧,也更加理解了屈原为何如此急切地想要改变这一切。
再说说屈原投江的那一刻吧。
他一步一步走向江中,江水渐渐没过他的膝盖、腰部、胸口。
他的脸上没有恐惧,只有一种释然。
他最后回望了一眼楚国的大地,然后缓缓闭上眼睛,任由江水将他吞没。
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在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只为了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
典籍里的中 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关于楚辞的那一期,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节目一开始,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我看到了屈原,那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他站在汨罗江边,风吹起他的衣袂,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说到屈原,我就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学到他的《离骚》,那可真是让人头疼。
一堆生僻字,拗口的句子,感觉怎么背都背不下来。
可这次通过节目,我好像一下子就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节目里演绎了屈原从被楚怀王信任,到后来被疏远流放的过程。
那一幕幕,真的让人揪心。
特别是看到他在流放途中,形容憔悴,却依然心系楚国的百姓,还在不断地写诗抒发自己的忧思,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在荒野中独行,脚下的路崎岖不平。
杂草丛生,不时有树枝划过他的衣裳。
他的脚步沉重,却没有丝毫的停歇。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可他的目光却坚定地望着远方,那是楚国的方向。
他看到路边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蔽体。
孩子们在饥饿中啼哭,老人们无奈地叹息。
他的心都碎了,他恨自己无能为力,不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走进一个破旧的村落,村民们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他们围过来,向他诉说着生活的苦难。
屈原听着,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拿出自己仅有的干粮,分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那一刻,他的心更痛了。
他继续前行,路过一片农田。
本该是丰收的季节,可田里的庄稼却稀稀拉拉,颗粒无收。
农夫们愁苦的面容,让他感到无比的沉重。
他知道,这都是因为楚王的昏庸,奸臣的当道,使得楚国的民生凋敝。
夜晚,他躺在简陋的茅草屋里,难以入眠。
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可他心里想的却是楚国的未来。
他起身,借着微弱的月光,又开始奋笔疾书。
他要把自己的悲愤,自己的希望,都写进诗里。
他写着写着,仿佛看到了楚国曾经的辉煌。
那时候,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可如今,一切都变得如此破败。
他问苍天,问大地,为何会这样?但没有回答,只有夜的寂静。
在流放的日子里,他也遇到了一些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穿越千年时光,体味古人细腻情丝
作者:雅言
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9期
在那静静流淌着的湘水中,涌动着一位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他就是战国末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同时《楚辞》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在西汉初期就已出现,到刘向典校经书时才编辑成集,后由东汉王逸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楚辞》原收录屈原、宋玉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后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均承袭屈赋的形式,书中还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俗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的笔法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
此后,中国文坛大约在四五百年间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而打破这种沉寂的正是天才诗人屈原。
屈原一生传奇性的经历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不朽人生,政治上失意而痛心疾首的他内心无比愤懑却无从释放,于是《离骚》这一极具文学价值和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诞生了,它的出现引领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坛。
出生于楚国的屈原对楚国的风土人情乃至一草一木自然了如指掌,这对楚辞这一文体的横空出世以及骚体的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屈原因黜被逐,一腔热血到头来却是满目疮痍的悲怆,心有苦而难言,也许是成就屈原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本。
他以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借助楚国的语言形式,把当地的花草树木或象征、或比拟、或借代、或暗喻,对诗的体裁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
屈原将诗歌带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众所周知,《诗经》是以集体为单位来创作完成,而《离骚》的出现则标志着诗人个体的诞生,完成了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
这一关键性的举措开创了诗歌转向个人咏唱的一个新纪元。
《诗经》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被后人誉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而《离骚》则是中国文坛浪漫主义的开山之笔,它的出现不但为两汉的赋体奠定了根基,更为后世的李白、苏轼等浪漫主义大师提供了不朽的创作素材与活力。
《诗经》多是以四言为主的反复咏唱,而《离骚》则是以参差不齐,灵活多变的句法表达一波多折的曲调。
《诗经》篇幅较短,而《离骚》则为长篇巨制,其所表达的思想不再是单一的现实情绪,而是以多元的空间展示多元的情感。
其中,屈原多方面采用楚国的地方色彩进行了着重描写,使《离骚》带着浓重的楚国民间语言特色。
更重要的是,楚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从此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离骚》里的物象不仅仅是单纯对自然的描绘,更有着人性化的感情表现力,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被世人所接纳。
后人所学习的除了屈原留下的素材,还有他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从汉赋到唐诗,再到宋词与元曲,不同的文学体裁因为创新而生命长存、活力常在。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着密切关系。
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盛行的地方,从现存的《楚辞》等书中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采菱》《九歌》《薤露》等。
现存的歌谣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還有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期仍十分流行,如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
楚地歌谣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均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源于楚地歌谣,却有着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楚辞》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楚辞》开创性地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重章叠韵的体式。
其次,《楚辞》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如招隐诗、游仙诗等都是直接从《楚辞》中孕育出来的,政治咏怀诗受《楚辞》的影响亦很大。
最重要的是,《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成了它的“苗裔”,阮籍、李白以至于龚自珍等人的作品,正是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完美体现。
楚辞中凛然悲壮的阳刚之美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的代表之作,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成悠远的意境,结构完美而又波澜壮阔,《九歌》《九章》《天问》等篇章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九歌·国殇》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对雪洗国耻寄予的期望,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篇情感真挚热烈,节奏鲜明急促,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祭奠之意,以此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忆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了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勇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赞颂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之时,楚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
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由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驾车的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然后笼住马缰,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
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阴沉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
屈原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强的,不过寥寥数语便将一场殊死恶战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接着更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他们自披上战甲之日起,便没有想过全身而退,此刻他们紧握兵器,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写到此,屈原已无法抑止自己的情绪。
屈原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之情,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或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和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九歌·国殇》在艺术表现上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是有区别的,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语言瑰丽的华章,它通篇直赋其事,挟真挚炽热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扬厉铺张的抒写,传达出了与其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
非吟诵不知其美
古诗词的吟诵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一种是按音节划分,另一种是按语意划分。
也就是说,在吟诵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一般来说,诗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诗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诗有“二二一”节奏和“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和“晨兴/理/荒秽”。
七言诗则有“二二三”节奏和“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和“四三”节奏,如“春蠶/到死/丝/方尽”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意思的连贯性和词语的连读性上。
而词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划分,如“无言/独上/西楼”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按照动宾关系划分的。
此外,还应注意句首引领全句、贯通词义的字,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中,“对”和“渐”字就必须停顿并重读。
吟诵的速度则根据所表达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语速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语速慢。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吟诵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和态度。
一般来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时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时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语句时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时则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
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较快。
同一首古诗词因吟诵节奏的不同就会发生变化,即使同一个人吟诵两遍,也会因其自身理解的变化感受不同,而正也正是吟诵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