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过渡、照应,让文章的形式更完美
知识点透视
1、什么是过渡、照应?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
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也可以这样来说,过渡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的一种结构方法。文章缺少了过渡就会上下不顺,思路跳宕。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须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必要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如《挺进报》一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和照应,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伏笔,那么文章在结构上就不够严谨了。因此,行文中一定要注意到前后左右顾盼呼应。对文章前面提到的人、事、物、问题、原因等,后面一定要做必要的交待亦即照应。文章通过照应,能使所写的事物或问题互相补充,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2、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照应?
(1)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A、文章由景生情,由情入景,情景之间常需要过渡。
B、叙议结合的记叙文,通常在叙述和议论之间加一个过渡段。有时议论本身就是过渡。
如:魏巍《我的老师》中先写“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后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动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便是由议论转入叙述。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和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便是由叙述转入议论。
C、记叙文,特别是参观游览类记叙文常常会遇到视角转换。视角是作者对事件、人物、景物观察的角度。角度间的互相转换需要过渡。
D、记叙文的叙事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一篇记叙文中如果有几种叙事顺序,那么在两种不同的叙事顺序之间需要进行过渡。
E、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
(2)好文章需要有这样的照应:
A、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B、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C、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时间照应也是首尾照应;其中的人物照应和物件照应也是行文中的照应。课文《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小翅膀。”用象征的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上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开头写道:“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文章的开头照应照应了文题。
3、过渡、照应的几种方法:
(1)过渡的方法
A、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落
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B、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
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C、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总之”、“那
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D、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
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
注意: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
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2)照应的几种方法
A、时间照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下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这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有十六年了。”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日子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日子。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B设问照应:用设问照应可以给读者留下悬念,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先设疑问,然后列举了“教我读书”,“谈论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最后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话做结尾,与上面提的问题照应起来。
C、人物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前面提到“工友阎振山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这里照应了后面的“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日被捕的工友阎振山,……”阎振山受了酷刑,并没有供出李大钊。这样的照应,使我们认识到李大钊的革命行动和高贵品质,也教育了工友。
D、心理照应:《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十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舟似的那股劲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农民好不容易遇上丰收的好年景,一大早满怀希望摇船出来,满以为可以多收入一点,生活得到一点改善,可是由于粮价大迭,到头来反而不如往年的景况。这说明即使遇上好年头,农民依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E、物件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里的照应,说明李大钊同志忠于党,在危急时刻,处处为党的利益考虑。
F、设置悬念法:作者在安排情节或描写人物时故意设下卡子,对矛盾不加以解决,让读者牵肠挂肚,然后用照应的方法释疑解难。
【讲练结合】
1、写出下面两段话的过渡部分。
月,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我的头顶是一块嵌着一颗璀璨宝石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