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教育《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结构图(蔡丽珊)x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增强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5. 欣赏与比较:组织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关于小巷的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3. 拍摄一幅关于小巷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展示小巷的风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6-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6-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6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自主、合作、探究。

2.情景教学法。

态度与情感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重点 1.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课文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聆听、思考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诵读课文正字、正音学生注音齐读生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1.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是谁?什么关系?盲养母与养女.2、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3.我们被深深感动的是什么感情?伟大无私的母爱1、学生默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提出的问题。

故事情节和内容: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了解课文内容小结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背景及相关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巷深处中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小巷深处的兴趣;(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3)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和学习英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巷深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小巷深处》的文章或相关节选;2. 词汇和短语:小巷、深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3. 句型和语法: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4. 交际场景:介绍自己的家乡、谈论喜欢的传统节日等。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小巷深处的相关文化内涵、词汇和句型;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小巷深处;2. 呈现:展示小巷深处的相关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3. 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感受;5. 实践活动: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小巷深处的文化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3. 收集有关小巷深处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源,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学案

小巷深处教学案

《小巷深处》教案一、设计思想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得益于外),创设和谐、活跃的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的设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小巷深处》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文。

本单元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四篇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

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

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都是对前一的延续和深入,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该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生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汇学习: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并造句。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笔记。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写作技巧应用:通过课后作文或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巷的作文。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图片素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巷、邻里等。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教案课题《小巷深处》第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课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所起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谈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加深理解课文的情感,把握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我”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巷和竹棒在全文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活动导师点评一、复习导入,分享感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盲母亲和养女之间的感人故事,相信这个故事在我们心里都记忆深刻,那位母亲善良纯朴、宽容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动,那个女孩的悔悟回头也让我们欣慰。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意。

1、回忆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板书:满足,厌恶,淡忘,悔悟2、检查作业,交流感动还记得上节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写下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感受。

同时请大说出感动的原因。

参考:学生可能说出的是盲母亲对养女爱的任一处表现。

或者是课文结尾处“我”看到母亲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句子。

例如,“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或“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或“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或“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