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化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推进策略的研究
开展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
开展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全面推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所面临挑战越来越多,参与教学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教科研员和骨干教师,难以满足课程改革需求。
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成为新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双重角色,才能让新课程的实施得以真正落实。
为此,许多地方纷纷构建校本教研机制,启动校本教研,形成了学、研、教一体化体系。
但是,笔者在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校本教研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没有真正有序、高效地展开,达不到预期目的。
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
其显著特点是其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本校教学中的问题;其二,研究的主体是基于学校的教师;其三,研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实践与反思;其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校本教研改变了以往那种接受型的研究而成为主动寻找型的教学研究形式,要求在对发生于本校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使问题转化为课题,突出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我认为可以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展开。
一、发现问题,拟定课题。
校本教研是从对问题的研究开始的,发生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研究的基础。
所以,发现和搜集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并把它们拟定成课题就是首要事情。
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由学校领导或其他什么人提出来,经过讨论而得到教师的认同后,都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呢?我认为:一是要对照新课程的要求,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
如形成集体备课制度,在课前设计时发现问题;组织听课,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组织评课,从课后案例反思中发现问题;组织测评,从评价分析中发现问题等。
二是要在教学比较中发现问题。
如通过组织同课两人或多人上活动,在新旧课程理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的比较中发现问题等。
学校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经验总结
学校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经验总结一、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学校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成为了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总结学校在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
二、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重视度提升随着对校本教育教学研究的认识加深,学校开始重视并提升其研究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层明确了校本教育教学研究的战略地位,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
三、研究团队建设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团队,由教育专家、科研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
这个团队负责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四、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学校注重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学校还设立了一些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
五、深化课程改革学校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开设了一些创新型课程,如科学探究课程、艺术创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六、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学校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创新研究。
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文化艺术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建立校际合作机制学校与其他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机制,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学校组织了校际交流活动、教研研讨会等,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
八、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学校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了教育教学研究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交流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九、组织教师研究项目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小型研究项目,鼓励教师进行实证研究。
学校为教师提供了项目申报和经费支持,促进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十、建立评估机制学校建立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估机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认可。
学校还设立了一些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教材校本化研究策略
七十六中教材校本化研究策略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物理组张书艺一、基本情况我们物理教研组的特点是“老中青”三结合,结构合理,传帮带是我们组的特色。
共有13名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6名。
虽然女同志较多,但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可喜的。
学校为了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组织了“师徒结对”,我组张书艺结对李阳,马睿华结对王永琴,赵红花结对魏晓君,李娟结对冯晓等,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是一支素质高、理念新、能力强、有朝气、并充满人文精神的团队。
我们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物理课的知识传授,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政治思想进步,堪称表率全组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政策法规,恪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
”他们却说,师不可以不德高。
没有高尚的品德,岂能安贫乐道?没有高尚的品德,岂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须“师廉”,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全组老师没有一人收费给学生补课,人人都在无私地、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心田。
该组全体教师不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个个都是“工作狂”。
每个人都把教学工作自觉地看成是教书育人的终生奋斗目标,当作是一项事业来干,而不只是当成养家糊口谋生的手段。
为了工作,每个人是小病连医院都不去,有了比较严重的病也尽可能地一拖再拖,坚持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马睿华老师曾经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一度带病工作,直至住院,身体未痊愈又坚持回到讲台继续工作;从不舍得耽误学生的一节课!这些老师真的做到了青春无悔,人生无悔!用各自的汗水和热血,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来续写着人生的新篇章!三、教研组的工作特色与经验1、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我校领导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集体教研,还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当然,也经常组织外出学习。
思品与社会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架构与实践
值 观念的引导 与学 生独立思考 、 积极 实践相统一是
课 程的基本原 则。基于这样 的课程性 质和理念 , 联
r ≥
带 I ' ” 4 第期 2 一 国 一
一
一
◆
一
观念 。
系生 活 、 理解 生活 、 学会生 活无 疑是思 想 品德 课教
学 的实质和追求 。根据对学科 特质的这一理解 , 我 们构建 了这样的富有生 活气息 的教学范式 。 这 一范 式 既符合 思想品德 的形成规律 , 也符合 由具体 到抽
研室 提 出的教学新 范式 就是 在“ 学 为 中心 , 教学 生
匦 匾 圆 匿 圃 匡 匾 圆 銮 圆 匿疆 一 匾
I 各模块按课堂学习 活动可 分为 j 种 课型: 情景式课型、 破题式谍型、对 话式课型 I I 备模块按教学内容 程序町 分为三种 课型: 新授课课型、 复习课课型、讲评 课课型 l
象再 到具体 的学 习规律 。 ( 1 ) 情境导入 , 激发兴趣 。 这是众多学科 的共性 做 法 ,而在思想 品德课 教学 中则显得更 为重 要 。 通 过 创设 与学生生 活有 密切联 系而又 契合 教学 主题 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 有 利于拉近教学 内容与学生 的距 离 , 有利于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如在《 网络上
生 活
信心 。 但 这些学校 “ 一 校一模 ” “ 一科 一模 ” 的课 改模 式, 其不 能体现各学科 特质与各学科 模块化知识 特
质, 这 是课 改前进 必须要 解决 的问题 。 为此 萧 山区
教研 室提 出了各学 科 “ 一 科 多模 ” 教学新 范 式 的架
构与实践 。
思想品德课是 以初 中生 的生活 为基础 、 以促进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研究 运用创新性教研模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研究运用创新性教研模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创立有利于老师专业开展、有利于学校良好教研气氛形成、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教研平台,是须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良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中心小学坚持把校本教研的启程点和落脚点定位于来自老师的亲身实践、老师最急于解决的真实问题和现实问题,采纳了“课例+互动”的创新性教研模式,分层次地开展了四种案例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找出当前评课中存在的误区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根底此时此刻,老师们参与的各级课堂教学观摩甚多,但根本上都是采纳“听课―执教者谈教学设计意图―听课老师评课―专家小结”的形式。
这种“听课+评课”的教研模式,不能很好地将评价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解决,因此老师们感到收获不大。
详细表达在:首先,评课座谈中教师们一般只讲优点,不提缺点,更是抓住课堂中的一个小小的特色大加赞许,即使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只当作教学中的一个小失误,而不去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剖析、探究,达不到提升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就课论课,评课空间凸显个体化,认为评课是个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这就弱化了执教老师、听课老师以及专家的同等对话、互动沟通的时机,不能形成共识,更无法起到示范、辐射、提高、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三,虽供应了优秀案例,但缺乏专业引导。
考虑到气氛,专家的点评也只是简洁地小结看法,从而淡化了存在的问题。
第四,目前很多观摩课只有观赏价值,没有管用价值,更没有推广的意义。
因为整个教学过程经过了老师多数次的反复,是老师完备的预设,大大增加了表演的程度,课堂看似生动活泼,问题却没有了。
因为缺乏专业引导、互动沟通、问题的剖析,最终老老师很难将束缚了自己很多年的老教法与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结合起来,年轻老师甚至不知道新课程下的课该怎样去上。
二、明确新课改下老师的听评课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听课、评课是一种最为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是老师探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常教学新范式推进及实践操作
教学 的本质是要促 进学生 的发展 , 故在教学 的 整个过程 中学生应该是 也必须是 学习的 主体 , 从 而
教学 中要 凸现 学生 的 主体 地位 . 我们 认 为 : 学 生 在
课堂 上 的思维行 为 以无 声思 维 和 出声 思维 两种 形
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 内容特 点.
同样 , 对 于初 中数 学 复习课 而言 , 主要 是要通 过复 习达 到知识横 向联 系 、 纵 向深化 的要求 , 通 过 复 习提 炼数学 解题 方法 , 积累解 题经 验 , 提 升数 学 思维水平 , 故 而在复习课教学模 式建构 中也必须体 现这样 的特点和呈现这样 的课 堂环 节.
二、 构建初 中数学 “ 一科 多模” 课 堂教学新范式
式呈 现 , 其 中无声 思 维 的体 现 就是 呈 现学 生 的 看
( 阅读课 本或 阅读题 目) 、 想( 独立 思考 ) 、 听( 倾 听教 师 的讲 解 或 同伴 的观点 ) 、 做( 动手 操作 、 实 验或 完
成 习题 ) 等 外显行 为 ; 出声思 维 的体现 就是 呈现 说
作 流程 中都强 调 了知识 ( 或方 法 ) 的梳理 、 归纳 ; 在
新授课 和复 习课 中 , 提 m了表格式 的“ 目标反思 ” 环
节, 强调学生学习的 自我评价.
( 一) 关 于新授 课 的 实践 操 作
留 留
引导式探究 环节设计
任务: 思考 下列问题 : ( 1 ) 四边形 的内角 和等于
梳理初 中数学学科 的教学 内容特 点 , 总结 区域性 初
中数 学教 与学 的方法 特征 ; 同时 以湘 湖初 中 、 高桥
初 中等新 范式实践学 校为基地 , 以课 型范式 的建 构 研究为 主要 目标 , 创立 和推进体 现“ 学为 中心 , 教 学
校本教研研究范式探析
校本教研研究范式探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校本教研概述•校本教研的基本范式•校本教研的实践范式•校本教研的多元范式•校本教研的未来发展与挑战•研究案例分析01校本教研概述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的教育研究活动。
定义校本教研具有实践性、自主性、针对性、合作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特点校本教研的定义与特点目的校本教研旨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意义校本教研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研的目的与意义校本教研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国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积极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历史校本教研的历史与发展VS02校本教研的基本范式1传统范式23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
归纳式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寻求普遍性规律或经验。
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或得出结论。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实践。
学为中心:初中科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
学为中心:初中科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作者:陈亮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02期“学为中心”有两层含义,一在角色定位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了问题研究的中心,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方案的设计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
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服务行业,“为学生服务”其实质是将学生看成独立而不是依附于教师的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动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立;二在活动定位上,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领先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我区初中科学课型模式化(即“一科多模”)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目前教师过度教、学生被动学的教与学失衡现状,力求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呈现出“学为中心”的课堂新气象、新特征。
课改已历时两年,现将阶段性成果和思考作如下梳理。
一、“一科多模”的改革来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假设验证阶段。
第一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即“一校一模”)是否成立?第二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即“一科一模”)是否成立?这两个假设验证阶段,我们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和困惑。
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时段甚至不同的学生,很难用同一个模式来套。
美国学者乔伊斯曾说“若干年前,人们曾经期待着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探索出一种适用于任何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优秀的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模式组合而成的”。
实践证明,世上没有一种模式能够一网打尽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面对众多的学科特点、课型特点,需要教师智慧分割、理性组合、尊重课型、多模并存。
正是鉴于以上思考诞生了第三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科课型(即“一科多模”)的教学新范式是否成立?二、初中科学“一科多模”的基本框架2012年上半年,教研室提出了“一科多模”的设想,并且在2012年下半年率先在初中科学进行尝试研究。
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运行的策略
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运行的策略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运行的策略一、背景介绍•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的定义和关系介绍•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二、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特点1.校本教研特点:–基于学校实际需求–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研团队合作2.教育科研特点:–面向整个教育体系–强调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追求教育改革和发展三、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策略1.资源整合策略:–整合学校教研资源和科研资源–搭建教研和科研信息平台2.联动机制策略:–成立校本教研与科研联动机构–建立教师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合作机制3.政策支持策略:–制定政策文件,明确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提供资金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4.评价体系策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教师个人评价和学校整体评价–结合教研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和激励四、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效果和展望•评估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效果•展望未来,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以上是针对“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运行的策略”所写的一份相关策略类型文章。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实施步骤1.制定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计划,明确目标和时间表。
2.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各类教研资源和科研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3.建设平台:搭建教研和科研信息平台,提供教师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教研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4.成立联动机构:设立校本教研与科研联动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教研和科研的工作,组织教师参与相关活动。
5.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教师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的互动和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6.制定政策文件:制定政策文件,明确范明刚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和支持政策,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学为中心:初中科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12页
学为中心:初中科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学为中心”有两层含义,一在角色定位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了问题研究的中心,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方案的设计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
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服务行业,“为学生服务”其实质是将学生看成独立而不是依附于教师的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动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立;二在活动定位上,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领先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我区初中科学课型模式化(即“一科多模”)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目前教师过度教、学生被动学的教与学失衡现状,力求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呈现出“学为中心”的课堂新气象、新特征。
课改已历时两年,现将阶段性成果和思考作如下梳理。
一、“一科多模”的改革来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假设验证阶段。
第一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即“一校一模”)是否成立?第二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即“一科一模”)是否成立?这两个假设验证阶段,我们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和困惑。
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时段甚至不同的学生,很难用同一个模式来套。
美国学者乔伊斯曾说“若干年前,人们曾经期待着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探索出一种适用于任何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优秀的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模式组合而成的”。
实践证明,世上没有一种模式能够一网打尽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面对众多的学科特点、课型特点,需要教师智慧分割、理性组合、尊重课型、多模并存。
正是鉴于以上思考诞生了第三个假设验证阶段:适合学科课型(即“一科多模”)的教学新范式是否成立?二、初中科学“一科多模”的基本框架2012年上半年,教研室提出了“一科多模”的设想,并且在2012年下半年率先在初中科学进行尝试研究。
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与对策
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与对策作者:管建林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年第07期一、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一线学校还处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教科分离状态。
主要存在两种现象:1.教而不研的肤浅倾向许多教师虽然对学生满腔热情,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类教师虽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换来平庸的“苦劳”,这对旧的考试制度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削弱德育、影响体育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和科研功利论等错误观点。
2.研而不教的功利倾向部分教师过于倾向科研功利化,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是获取某种荣誉或评职称,其研究呈现“浅尝辄止”的状态。
在课题研究方面,所谓“开题轰隆隆,过程一团空,结题成果丰”,重视开题、结题时的“轰动场面”,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效,教科研似“纸上谈兵”,有行动无研究,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过假的动作,太浓的形式,让人觉得搞科研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装门面不开店、只管注册不营业。
“真科研型”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走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因此,教师、学校、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对策目睹科研分离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
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及实践操作
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及实践操作作者:朱永灿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02期根据区教研室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新范式的工作要求与安排,我们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初中数学教学新范式学科指导小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新范式指导小组成员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梳理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总结区域性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法特征;同时以湘湖初中、高桥初中等新范式实践学校为基地,以课型范式的建构研究为主要目标,创立和推进体现“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新范式.一、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的原则在教学新范式创立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以下原则.(一)切实体现“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实践行为教学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故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行为以无声思维和出声思维两种形式呈现,其中无声思维的体现就是呈现学生的看(阅读课本或阅读题目)、想(独立思考)、听(倾听教师的讲解或同伴的观点)、做(动手操作、实验或完成习题)等外显行为;出声思维的体现就是呈现说(学生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阐述解题的思路、方法等)、议(学生和教师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要体现无声思维和出声思维的外显行为,同时有效组织无声思维和出声思维的互相转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呈现:通过合理安排、适时提供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来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通过清晰、准确、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来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适当的、递进的问题串给予学生启发来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恰当的示范和归纳来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等等.(二)切实体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构建和应用选择必须符合学科特点,初中数学内容主要是以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公式等为主要形态呈现,这部分内容中有些承载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必须要展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从而更好地促进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是事实性知识,这部分知识教学可以通过先告知数学事实,然后去应用,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所以初中数学新课教学的模式建构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特征去进行,同时选用哪种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内容特点.同样,对于初中数学复习课而言,主要是要通过复习达到知识横向联系、纵向深化的要求,通过复习提炼数学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提升数学思维水平,故而在复习课教学模式建构中也必须体现这样的特点和呈现这样的课堂环节.二、构建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知识教学要经历一个新知学习、复习巩固、检测评价的完整过程,根据这个过程,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35”模式,3指的是3种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5指的是5种操作流程.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在5个操作流程中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在课堂中知识(任务)的即时拓展、变式练习;在5个操作流程中都强调了知识(或方法)的梳理、归纳;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提出了表格式的“目标反思”环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一)关于新授课的实践操作1. 模式选择一般对于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重要性质、定理、公式等的教学需要凸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可选择探究型新授课,如负数、无理数、单项式、不等式、函数、锐角三角函数等核心概念,如有理数运算法则、等式(不等式)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判定(性质)定理等重要性质、定理,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等.而对于一些陈述性知识,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代数式、命题和逆命题、角的度量和计算等等知识,一般适用于预学型新授课.同时,一些技能训练和知识应用性教学(教材中往往以多课时形式呈现)也比较适合预学型新授课,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课时)、二次函数的应用(3课时)等.2.操作要义对于探究型新授课:(1)探究型新授课的操作流程来源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流程;(2)探究型新授课的操作流程中关键在于设计好“探究新知”环节,在问题情境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或引导式探究.如八下5.1(2)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作如下设计.自主式探究环节设计任务:我们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昨天学习了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探求,今天我们探求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要求:(1)先独立探求并梳理你的解决思路;(2)小组讨论,交流探求思路并作简要记录;(3)组间展示.引导式探究环节设计任务:思考下列问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它的探求方法是什么?(2)你能根据已有的方法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请试求.(3)请根据已有方法尝试探求n边形的内角和;请完整地写出你的推导过程.(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再想想.(5)你能根据n边形的内角和求外角和吗?要求:(1)先独立思考完成上述思考题.(2)小组讨论5个问题,并归纳探求思路和梳理多种解法.(3)组间展示.对于预学型新授课,关键在于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做到突出问题式,要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其次,导学案要关注全课时内容,包括例题;最后,导学案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适时归纳.如八上5.7.1逆命题和逆定理导学案可作如下设计.【学习目标】(1)能说出逆命题的概念,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2)会判别两个命题是不是互逆命题;通过具体的事例知道互逆命题间的真假关系.(3)能说出逆定理和互逆定理的概念;能用证明的方法判断一个定理是否存在逆定理.(4)会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阅读思考】请仔细阅读教材120页内容并思考:(1)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命题叫作互逆命题?要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关键是什么?(2)互逆命题的真假有怎样的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练习一:完成书本120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121页“课内练习”的第1题.(3)什么是互逆定理?定理一定正确吗?定理的逆命题一定正确吗?你能举例说明吗?练习二:完成书本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121页“课内练习”第2题.请仔细阅读教材121页例1和例2并思考:(1)对于例1,①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②证明一条直线是线段的中垂线有什么方法?你有哪些经验?③证明时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步骤?④这个例题要告诉我们什么结论?练习一:完成书本122页“作业题”中的第4题.(2)对于例2,①比较例1和例2的命题形式,如何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②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什么?练习二:完成书本122页“作业题”中的第6题.反思:完成上述问题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把它写下来.(二)关于复习课的实践操作上述复习课的模式设计基于预学前置式复习.1.模式选择基础性复习课的操作流程一般应用于平时单元、章节复习,期中、期末复习,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而侧重于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章节复习、期中期末专题性复习以及中考第二轮复习较适合于专题性复习课的操作流程.2.操作要义对于基础性复习课:侧重于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故要突出题组的设计,题组的设计体现知识的关联性、变式化;此块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典例变式”中,选择典型例题,围绕知识的重点展开复习,同时要形成变式;典例可以在导学案中呈现,也可在课堂中即时呈现.对于专题性复习课:侧重于方法的提炼和训练、思想的渗透,故操作时要强调解题方法的提炼和解题经验的总结归纳.“拓展提高”是对于前面方法的进一步应用,一般不在导学案中呈现.“预学交流”和“预学展示”的操作基本与新授课环节的要求类似.上述复习课的操作流程基于预学,复习课也可变式,即在不预学的前提下进行.①基础性复习课操作流程:②专题性复习课操作流程:专题性复习课是指为突出巩固某一知识、方法,或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专门性复习课.此模式基本与基础性知识复习课类似.区别在于通过“训练体悟”来达到“方法揭示”,即要提炼出解决此类专题的一般方法和相应解题经验.限于篇幅,不再举例.(三)关于试卷讲评课的实践操作1.模式选择平时单元、章节、阶段性检测和总结性检测等均适合用此操作流程.2.操作要义(1)“自主纠错”就是自己独立完成对试卷中错题的再思考,梳理、记录错题中反映的知识疑惑点.(2)“组内析疑”相当于“预学交流”,要求学生在教师已给出的题目分类情况下交流各类题目中错误的存在及其正确解答,同时收集共性的问题.(3)“集中解惑”相当于“组间交流”,解答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4)通过“变式迁移”环节,及时进行变式追练、巩固方法,这个环节是试卷讲评课的必备环节.三、反思(一)成功之处(1)通过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和实施,促进了我们教师对“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理念的认识,转变了一些课堂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2)通过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和实施,促进了教师对初中数学内容的本质理解,提高了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二)不足之处(1)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用;同时课堂中对学情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手段;学生的学还是不够充分,教师的教变得有点弱化,尤其是引导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2)在使用导学案的前提下,导学案的设计不到位,普遍存在习题化的倾向.(3)减负与预学的困境.我们很多课堂用导学案前置式体现先学,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和负担,那么如何选择与处理呢?是在课前预学,那作业如何布置与处理?是在课堂中预学,如何把握好时间?这是个难题.。
学为叶心:初中科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
( 三 )区域教 学改革要 为学校 的校本化推 进 留
足 一 定 的 空 间
学校具 有 “ 自组织 系 统 ” 的特 征 , 区域 推进 教 学 新 范 式需 要 学 校 “自组 织 系统 ” 的 自觉 响应 与
区域教育管理 与教师管理制度 , 等等 。
( 二) 区域教 学改革要 发挥教 师的 自主性 、 独 立
攀
初 群
口 陈 亮
瓤
( 杭州市萧 山区教 学研 究室, 浙江杭 州 3 1 1 2 0 0 )
“ 学为 中心” 有 两层 含义 , 一在 角色定 位上 , 以
自立 ; 二在 活动定位上 , 以学生 的学习活动为核 心 , 让学生 的学 习活动领先于教 师的教学活动 , 让 教师 的教学活动 围绕学生 的学 习活动展开。 我 区初 中科学课 型模 式化 ( 即“ 一科 多模 ” ) 的
1 . 组 内交 流 : 组 内对预 习 内容进行 交 流 , 在组
内形 成统一意见后准备在组 问进行展示 。 2 . 组 间展示 : 组 间展 示 时教师 需仔 细倾 听 , 为 学 生点评 、 质疑 等做好 “ 穿针 引线 ” 的工作 , 引发 组 际逻 辑争辩 , 使 知识在 争辩 中越 来越 明晰 。 在学 生
性 与创 造 性
“ 吸收 ” 。 因此 , 我们在 区域教学 新范式 “ 一 科 多模 ”
推进 的过 程 中 , 要 进一 步注重 学校 基于校 本 的“ 新
模 式是路标而不 是 目标 。 一方 面 , 区域 层 面 的
“
一
范 式” 推 进方式 , 掌握 区域推进 “ 新 范式 ” 的边界 与
学 生为 主体 , 学 生成为 了 问题研 究 的 中心 , 成 为 问
校本教研活动策划范式(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校本教研活动作为一种以学校为本的、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教研形式,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文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一种校本教研活动策划范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活动策划应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确保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问题导向原则:活动策划应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 需求导向原则:活动策划应关注教师的需求,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创新导向原则:活动策划应鼓励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四、活动内容1. 教学观摩与研讨:组织教师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2. 教学案例分析:组织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教育教学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 教学技能培训:针对教师的教学需求,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如课堂管理、多媒体教学、教学评价等。
5. 教研团队建设:加强教研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6. 教学成果展示:组织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论文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五、活动流程1. 准备阶段:明确活动主题、目标、内容,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 实施阶段:按照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反馈阶段: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反馈意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
4. 持续改进阶段:根据活动反馈,不断优化活动方案,提高活动质量。
初中学校校本教研新举措(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举措,力求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教研平台。
二、校本教研新举措概述1. 教研主题多样化我校校本教研主题涵盖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使教师们在不同领域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教研形式创新我校积极探索教研形式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专家讲座、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教研团队建设我校注重教研团队建设,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形成合力,推动校本教研工作。
4. 教研成果转化我校鼓励教师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论文发表、教学案例分享、优质课评选等形式,推广优秀教研成果。
5. 教研评价体系我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评价体系,对教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评估,确保教研工作取得实效。
三、具体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协调,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有序开展。
2. 制定教研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需求,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明确教研主题、时间、地点、形式等,确保教研活动有序进行。
3. 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1)专家讲座: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2)同课异构: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4)案例分析: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 加强教师培训(1)开展教师业务培训:邀请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能力。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单位,由教师自主发起、研究、实施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采取教师主导、集体合作的方式,开展基于实际教学的研究活动,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校本教研模式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校本教研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模式中,教师的活动往往受到课程安排和学校要求的限制,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研究和创新。
而校本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研究课题,并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从而增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校本教研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合作,导致教师之间的孤立和机会的浪费。
而校本教研模式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经验的共享和教学理念的碰撞,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再次,校本教研模式能够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而校本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们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集体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校本教研模式能够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校本教研模式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教师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推动教育教学的方式。
它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积极推行校本教研模式,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条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实效性研究
“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实效性研究作者:沈燕庆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2期摘 ;要:“学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总的指导思想,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强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研究物理。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建立,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
本文就物理新授课中如何运用实验活动加深学生知识烙印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与广大同行交流。
关键词:新授课教学;实验探究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探究活动有效化,把教学内容从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开始,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物理课堂教学探究过程更有效。
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更符合“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要求,在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提供更好的途径。
一、物理新授课探究教学模式的推进原则(一)切实体现“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实践行为“学为中心”有两层含义:一、在角色定位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了问题研究的中心,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方案的设计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
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服务行业,“为学生服务”其实质是将学生看成独立而不是依附于教师的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动潜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自立;二、在活动定位上,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领先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二)切实体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及实施策略
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及实施策略作者:刘继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第08期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发展。
校本教研包括四种基本模式、六种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3-2一、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校本教研是在学校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师研究的问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廓清认识,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与协作被视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
课题研究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
二、课例分析模式课例分析模式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
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进行第一轮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更新理念,并与同科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第一次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
然后对新设计进行研讨分析,通过深入访谈,讨论教学行为如何改进,这就是第二次研讨。
在此基础上,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听课人员举行会议,比较分析三个阶段课的差异和变化,进行第三次研讨。
施教者在新教学行为完成后进行第二轮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肯定成果并写出教育反思与体会。
课例分析模式的运作过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期间有两轮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
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究
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究作者:白计明张玉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1年第12期[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还要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得到提高。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同地域和学校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更加贴合本校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的方式,来进行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并将其付诸实践。
文章重点论述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构建;实践[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69-02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三附中)作为走在新课程改革前列的学校,一直都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和个人能力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来进行日常的课程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拥有更佳的状态,獲得更好的体验,北师大三附中开始尝试以“一·生·和”理念来推进校本化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综合素养,还能够成长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校本化课程教学理念分析北师大三附中尝试使用的“一·生·和”校本化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略有不同。
这里的“一”指让校本化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身,使学生感受到教育教学本身的内涵与魅力。
“生”指的是学生、生活和生动。
校本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更加地生动有趣。
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校本化课程的学习。
“和”指的是和谐,这里的和谐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我的和谐。
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有较为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不会在校本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模式
陈丽娇
【期刊名称】《学生电脑》
【年(卷),期】2018(0)7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手段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科多模”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科多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内容进行针对化设置,不仅为实现高效课堂夯实了牢固基础,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一科多模”教学模式,以合理、科学的课堂内容来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总页数】1页(P0149-0149)
【作者】陈丽娇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初中数学“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及实践操作 [J], 朱永灿
2.小学科学“一科多模”的设计与实施 [J], 杨春晖;
3.浅谈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模式 [J], 师加祥;
4.浅谈初中数学\"一科多模\"教学模式 [J], 师加祥
5.“一科多模”背景下科学探究课的实践浅谈 [J], 盛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13G0703校本化“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推进策略的研究一、研究背景(一)课堂教学改革大势所趋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教育做些什么的教育界人士都意识到教育需要在不断改革中前行,涌现了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大量的教改名校。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废除讲台,开放课堂,教师禁言等等手段。
在百度上搜索,关于课堂模式的达960万条之多。
可见,新课改改革教学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之源。
教育工作和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2009年萧山区开始推进“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矛头直指低效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建设“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统一”的课堂,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教学改革主方向科技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成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法则,一切课堂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立论才真正有效,而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学生学”新范式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学生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效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学习效率的问题,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被动学习的局面。
“教学生学”以教会学习为理念,科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教改成功经验的不断出现,我们也意识到教学改革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必将改变整个学校教育大环境。
二、现状分析(一)区域层面推进保障有力区层面从2009年开始建立和推进“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改革,组织骨干教师相关培训,并派出教师到到课改先进学校安吉昆铜中学等进行观摩学习。
到目前为止,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和典型个人,形成了一系列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必须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化和区域推进。
本年度率先提出了“一科多模”的创新范式要求。
其中科学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模式,数学正在积极建模中。
为下面的课改学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实验学校推进基础厚实我校从2010年招标成功后,成为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率先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六步”学习为主线的课堂开始实施。
结合学校校本培训,教研组科研活动,请进来,走出去。
以实验班的形式开始推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在昆铜学习后,都认识到新范式有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在课堂中,教师的话语霸占现象明显改观。
这是我们教务处长期追踪听课得出的结论。
二是我们的学生,在新范式的实践中,从精神面貌,到学习兴趣,到自信心,到学习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也是学生和家长能够认可我们实践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老师对新范式的认可是我们继续深入推进区域“一科多模”的极大动力和支持。
(三)实践的困惑和难题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要推进新范式教学,道路是很曲折的。
困难和问题是非常多的。
1.是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案的设置时要牵扯老师很大的精力的,导学新作业虽然很好,但却也不具有普适性。
我们的老师其实已经是很辛苦了的,怎样才能拿出高质量的导学案,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是,导学案如果不仅仅是作业前置,那么,是否有更具有“导”的特性的学案模板可供学习。
2.小组建设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教科所来老师曾来做过指导,对我们的小组建设帮助非常大,但现在的学生,情况复杂多样。
总有一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如何能做到全面照顾,不放弃一个孩子,让他们也能主动进入学习。
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3.座位的安排,我们学校小组座位的安排经历了多种形式。
目前采用了的折中的办法,不改变小组的本质,只改变小组的坐法。
这样能更好的兼容传统教学和新范式教学。
三、概念界定一科多模:是指新范式推进过程中,对于同一学科,进行不同课型的划分,针对同一类型的课堂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可模仿的教学流程或教学模式。
每一个类型建立一个模型,使某一门学科能产生几种可进行推广的教学模式。
校本化:是指在区域层面的“一科多模”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特点,对“一科多模”的教学模式进行切合实际的解读和应用。
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学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小组。
从而形成能有效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校本的“一科多模”。
四、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建构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学生通过主动建构过程获取新知识。
他们不是被动接受和复制教师或课本输入的信息。
学生通过联系先前知识来了解新知识。
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考虑知识的意思和含义。
我们的课题着眼的也是让学生通过“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了解先前的知识背景,在课堂中通过联系先前知识来了解新知识,顺利建构知识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学习特征。
它是人区别和超越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核心,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三个基本的本质特征。
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教育、实践和交流形成的。
该理论要求教学形式发生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化”。
(三)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激发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指出,一个人至少具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的阶段,每个人在各种职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和或柔和这八种智能。
该理论要求教师应该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智能成功发展的教育教学操作方法,以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面对学校教师对新范式的认同感,也面临教学改革中的不断反复,纠结,以及广大教师比较浓厚的观望情绪,学校决定借助外力,在教科所的引领和指导下。
把区级层面的“一科多模”的教学新范式在学校进行推广和推进。
以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以下,是我校推进区级模式的研究方案:(一)“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解读策略1.专家引领对于“一科多模”的建立与推进,需要设计者对设计的意图,设计的思想,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的实践经验等方面介绍。
学校决定请每一个学科的“一科多模”设计团队对全校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引领,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对本学科“一科多模”的基本理念,基本划分,基本实施细则,以及基本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校本培训结合学校结合“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校本培训“一科多模”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氛围营造,实现“培训有效”、“教学有向”、“科研有根”的研究目标。
我们将把校本培训课题化,草根化,系统化,使得我们的每一步实践和推进的经验都能得以共享,并且对下阶段的推进和实践进行计划和探讨。
使我们的推进工作在不断的总结中进步,在不断的交流和培训中提高。
3.外出考察由于进行教学新范式尝试实践者很多,其中也不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定的成果的学校。
我校结合自身农村初中的特点,不断的学习可以为我校所用的成功经验。
在组织教师赴安吉昆铜中学进行学习和观摩的同时,也将加大本区内学校的学习步伐,由于本区内共同推进“一科多模”,所以更具有参考性。
结合课堂实际的解读能跳出自己固有的印象,更为深刻的理解新范式的理念。
学校将把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作为一项教师成长的制度建设。
(二)“一科多模”的推进策略研究1.强化机制建设,为“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1)模式引领机制------提供具体办法为引领教师明确“一科多模”如何推进的问题,我们在不断更新教师理念的同时,充分解读模式的操作流程,即教学环节的预设、具体的操作要领(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等,先立后破,为教师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办法。
(2)领导保障机制——将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校长工程”要在全校整体推进“一科多模”的新范式,就必须将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并纳入学校的长期工作计划。
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视导,督促“一科多模”推进步伐,即校长要成为课改的强力推动者;要深入备课组、深入课堂,为新范式的推进把脉导航;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听评课和赛课活动,使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教师全部参与到“一科多模”推进的浪潮之中。
另外,由教务处牵头,设置不同角度和形式的课堂评价量化表,量化“一科多模”推进的力度。
(3)课题引领机制——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基于问题解决,实施“行动研究”。
围绕“一科多模”新范式的推进,老师们根据自身的实践和推进过程,确立出自己的课题和子课题,由备课组或教师个人自愿认领。
通过课题的确立与实施“行动研究”,使全体教师在研究中推进、在推进中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课堂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质量上。
(4)资源共享机制——学案共享,有力推进“一科多模”的有力推进将取决于备课。
而落实学案导学,既是加强集体备课,解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重要手段;又是落实课堂改革的有效载体。
为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我们利用网络实现学案共享、互评和借鉴,助推新范式的推进。
实施电子学案的上传与共享,网上上传各学科的电子学案。
通过实施学案的上传,扎实落实学校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高了备课和学案的编写质量;同时,通过学案的共享,帮助解决老师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整体教学效益,整体推进“一科多模”。
(5)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修正”机制——努力打造精品课堂为及时总结“一科多模”推进的经验,纠正推进中的失误和偏差,创新研讨形式,丰富研讨内涵,推行周公开课、研究课、青年教师比武课、成熟教师展示课、优秀教师观摩课、新范式教学开放周、“一科多模”推进课大观摩、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同课异构等活动;开展课堂观察与诊断以及各种活动后的问题查找与纠正、经验总结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