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就像一棵深深扎根的大树,枝繁叶茂,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予我们温暖与依靠。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就说去年春节吧,我回了趟老家。
那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却有着浓浓的年味。
一进村,就能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有的春联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写着“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
这些春联不仅仅是几个字,更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走进家门,奶奶正在厨房里忙活着。
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映红了奶奶满是笑容的脸。
她熟练地包着饺子,一边包一边跟我唠叨着:“这饺子啊,就得一家人一起包,才有味道。
”我看着奶奶手中的饺子皮,在她的巧手下瞬间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心里满是温暖。
到了晚上,年夜饭端上了桌。
满桌的菜,都是我平日里想念的味道。
有爸爸最爱吃的红烧肉,妈妈拿手的糖醋鱼,还有我心心念念的炸丸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爷爷举起酒杯,说道:“新的一年,咱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大家纷纷举杯,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体现啊。
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春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歌舞、小品、相声。
当看到那些精彩的节目时,我们一起欢笑,一起鼓掌。
特别是当一首充满民族风情的歌曲响起时,那种悠扬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广袤的草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外面的鞭炮声吵醒了。
我赶紧起床,穿上新衣,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说上一句“新年好”。
我们挨家挨户地串门,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拿出糖果、瓜子招待我们。
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拜年的过程中,我发现村里的老人们特别注重传统礼仪。
他们会教导我们这些晚辈要尊敬长辈,要懂得感恩。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一、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多个方面构成的。
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中华民族的人们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还能够在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儒家思想等众多元素。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道德观念,提倡人际关系和谐、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士前来学习和欣赏。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美德包括孝顺、尊老爱幼、勤劳、诚信、谦虚等。
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孝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行为,人们认为孝顺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此外,尊老爱幼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人和孩子被视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因此人们应该尽力保护和关怀他们。
四、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集体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构成的。
这个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归宿,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在。
1.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能够有效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一体感。
1.3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原则2.1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2 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2.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2.4 坚持以团结和包容为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交融互鉴的局面。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途径3.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大力弘扬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释道合一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儿女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3.2 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传承,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3.3 推进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和融合进程。
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培养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和实干精神。
通过培育和宣传中华民族的创新典型和实干楷模,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挑战和对策4.1 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挑战。
要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和传统魅力,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4.2 面临当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
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时尚文化等新元素,更新和完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家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目标,然后通过教育、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推动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的归属地。
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何种行业,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
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加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同时,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密切互动,在家庭和社区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次,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持久存在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包括经典文献的研究、古代诗词的欣赏、传统艺术的传承等。
同时,要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鼓励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要建立全国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形成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第三,社会实践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倡导全民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心和温暖。
要鼓励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社会实践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社会,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出发。
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先贤智慧和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
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要推广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还可以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可以让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要在教育系统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级学校的课程中,通过讲授国家历史、传承革命传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要通过文化创作和媒体宣传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鼓励作家、艺术家等创作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民奋斗精神的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要加强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通过影视剧、纪录片等形式,传递正能量和爱国情怀,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
3. 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通过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要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目标。
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有价值追求。
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
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还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创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咱中华民族,那可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得像个无底洞。
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咱共同的精神家园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稳稳地立在那儿,庇护着咱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就拿我去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的事儿来说吧。
一进村子,那浓浓的年味就像一团热乎乎的雾气,把你紧紧地裹住。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春联贴得整整齐齐,那鲜艳的红色映得整个村子都喜气洋洋的。
我家的老屋也不例外,爷爷奶奶早早就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新年。
我呢,跟着他们忙前忙后,心里头那个乐呵劲儿就别提了。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你看那面板上,白白胖胖的饺子皮,香喷喷的饺子馅,大家一边包一边唠着嗑。
奶奶的手最巧,她包的饺子就像一个个小元宝,好看得很。
我也想学着包,可总是包不好,不是馅露出来了,就是饺子形状歪歪扭扭的。
但大家一点也不嫌弃,还一个劲儿地鼓励我。
包完饺子,就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这时候,爷爷总会拿出他珍藏的老酒,给大家倒上一杯。
我们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春晚,笑声、谈话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等到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
那声音震耳欲聋,感觉整个村子都在欢腾。
我也跟着跑出去,看着满天的烟花绽放,五颜六色的,美极了!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就被一阵敲门声叫醒。
原来是村里的小伙伴们来叫我一起去拜年。
我们一群孩子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嘴里说着吉祥话,长辈们就会给我们塞上红包和糖果。
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笑脸,听到的都是祝福。
那种亲切和温暖,真的让人心里头踏实又满足。
在村子里的这些日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传统习俗里,就在这浓浓的亲情里,就在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里。
它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邻里之间互相帮忙的热情,还有对长辈的孝顺、对晚辈的疼爱。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归属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稳固的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了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力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这个共同体历史形成并发展着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 是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一个文化空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它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等构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形成了强调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亲仁善邻、独立自主为价值取向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它是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
我们党要把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确认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新郑黄帝故里游记作文
新郑黄帝故里游记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新郑黄帝故里游记作文新郑黄帝故里游记作文(精选2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路径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路径近年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概念涵盖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工作路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将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具有民族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精神家园。
这一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具有以下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精神家园角色。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这种民族认同感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了人们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的家园,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承传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和包容的民族,各地各族人民在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里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融合在一起。
中华民族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开放自己的精神家园。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路径为了更好地建设和传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文化传承和精神共融。
需要在教育领域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宣传和教育,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和传播。
文化产业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鼓励创新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传播和弘扬。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一
般说 来 , 民族 的共 同精 神 家 园 由这 个 民族 共
同的文化 根基 、 同的 时代 精 神 和共 同的 价值 目标 共
所构 成 。 因此 , 建 中华 民族 共有 精 神家 园 , 须注 构 必
来 说 , 神 家 园是 民族 生命 力 的精神 之母 、 造力 的 精 创
精 神之 源 、 聚 力 的精 神 纽 带 、 凝 团结 奋 进 的精 神 动 力 。在 经济 全球 化 不 断加 速 、 文化 影 响 力 日益增 强
主义先 进 文化建 设 和精 神文 明建设 的重要 内容 。因 此 , 的 十七 大 明确 提 出 “ 设 中华 民族 共 有 精 神 党 建
韩 振 峰
( 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院 ,河 北 保 定 0 10 ) 河 70 2
摘 要 : 神 家 园是 民族 生命 力 的精 神 之 母 、 造 力 的精 神 之 源 、 聚 力 的 精 神 纽 带 、 精 创 凝 团结 奋 进 的精 神 动 力 。 中华
民族共 有精 神家 园由中华 民族共 同的文化根基 、 时代 精神和 价值 目标所 构成。构建 中华 民族共有 精神 家园, 必须 坚持 以 中华优 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 以外来健康 有益 文化为 补充 , 大力繁 荣发展 中国特 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 的现 代优秀 文化, 不断增 强中华 文化 的魅 力和生命力。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 展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 的历史条 件 发 下, 构建 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可以进 一步丰 富广大人 民群众 的精 神文化生活 , 推进社会 主义 文化 大发 展大繁荣。 关键词 : 中华 民族 ; 神家 园; 精 中华文 化; 民族精神 ; 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作者:韩振峰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04期摘要: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23—04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并把它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戰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内容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稳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精神在哪里
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精神”是一个深刻的词汇。
它包含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传统和文化。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精神的存在和实质。
那么,中国精神究竟在哪里?是传统文化中?还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精神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道德、忠诚、和谐,这些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人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崇尚和谐,这都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精神也融合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实力的崛起、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都在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中国人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也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中国人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共赢。
这种“自我与他人”的平衡也体现了中国精神的现代内涵。
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精神领域中也得到了转化和传承,如文化创新、价值观念更新、精神文化建设等,这些都成为中国精神的当代表达。
中国精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和市场化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精神已经变得陈旧和过时。
一些社会问题、道德危机、历史虚无主义等也给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在新时代中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中国精神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加以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中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发现根源。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摘要: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并把它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内容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稳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般说来,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由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优秀案例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优秀案例在彩云之南,有一座充满魅力的丽江古城,它可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一、文化底蕴深厚。
丽江古城里的纳西族传统建筑那可真是一绝。
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你能看到那些古旧的木屋,房檐弯弯像月牙儿,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每一道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些建筑风格可是纳西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纳西族的历史记忆。
比如说那些四合院式的布局,反映出他们家族聚居、团结和睦的传统价值观。
还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就像一颗神秘而璀璨的明珠。
东巴文字,那可是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
在古城里,你能看到有些小店把东巴文字印在T恤上、做成小挂件,让游客们在觉得好玩的同时,也不知不觉走进了东巴文化的奇妙世界。
东巴纸的制作工艺也在这里得到传承,那粗糙却充满质感的纸张,仿佛是历史的使者。
二、传承方式多元且有趣。
当地居民在传承文化方面可太有创意了。
比如说那些纳西族的老阿妈们,她们会坐在自家门口,一边绣着精美的纳西刺绣,一边给游客们讲着古老的纳西传说。
那些刺绣上的图案,有象征吉祥的彩云,有守护家园的神兽,一针一线都是文化的传承。
古城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民俗活动。
像火把节的时候,整个古城就像被点燃的热情海洋。
人们手持火把,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穿梭,唱歌跳舞。
游客们也被热情地拉进队伍,大家一起感受着纳西族对火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方式让游客不仅仅是看客,更是参与者,使得纳西文化在欢乐的氛围中传播得更广。
三、创新融合发展。
丽江古城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起来。
许多客栈都把纳西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住宿体验中。
你一走进客栈,就会看到墙上挂着纳西族的传统画作,房间里的床榻、桌椅都是按照纳西族传统风格打造的,就连提供的早餐可能都是纳西特色的粑粑和酥油茶。
而且,丽江古城还利用现代科技来推广自己的文化。
一些文化展馆里有虚拟现实(VR)体验,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纳西族的古老祭祀仪式,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条件,是每个国家都必不可少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传承,重视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为宗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希望能帮到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的精神命脉。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让优秀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点击丰富,流派繁多。
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的,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中国的精神纽带,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一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文明传统文化。
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特别像造纸术,是最早的西汉时期与大x,怎么材料作者不便书写,东汉,宦官蔡伦加以改进,制成了质量较好的纸,人们称他为蔡侯纸还有印刷术雕刻版与印刷发明于6世纪隋唐之际,唐宋时期大量用于印刷佛经农书,医书和字帖等。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所在。
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脉络,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根,感恩祖先,传承文化,让传统文化继续熠熠生辉。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从古代的古建筑到现代的艺术表演,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树生生不息。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包含了多重层次和广泛的内涵。
这包括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念、佛教的慈悲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价值观念给予了我们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基础,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气质。
三、保护与传承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后代的我们,更要珍惜传统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只有通过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才能得以永续。
我们可以学习传统的文化典籍,体验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要在现代社会中挖掘、创造新的文化形式。
四、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传统文化不仅是呈现历史的镜子,更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智慧仍然可借鉴于现代社会。
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学到的“和谐”、“仁爱”、“包容”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影响。
五、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丧失、淡化甚至曲解的危险。
我们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结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自觉地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源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文中华民族,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共同创造、传承和守护着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说起这个精神家园,我就想起了每年春节期间的那些事儿。
春节,那可是咱们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
每到这个时候,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有多忙碌,都想着要回家过年。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夕,我跟着父母回到了老家。
还没进村呢,就远远地看到村子里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挂满了枝头,那喜庆的氛围一下子就把我给感染了。
走进村子,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有的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有的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那一笔一划,写的不仅仅是字,更是对新的一年满满的期待和祝福。
一进家门,爷爷奶奶早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奶奶在厨房里炸着丸子、酥肉,那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爷爷呢,则在院子里杀鸡宰鱼,准备着年夜饭的食材。
我也没闲着,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屋子、贴窗花。
那窗花可漂亮了,有喜鹊登枝,有鲤鱼跃龙门,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红烧排骨、清蒸鱼、油焖大虾,还有我最爱吃的梅菜扣肉。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聊着这一年的见闻和收获。
爷爷说起村里新修的公路,让大家出行更方便了;爸爸说起自己工作上的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我也跟大家分享了在学校里的趣事,还拿到了三好学生的奖状。
那一刻,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
春晚可是春节的重头戏,那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我们看得目不转睛。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外面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我和爸爸也赶紧拿着鞭炮跑到院子里,点燃了那一串串红红的鞭炮。
在鞭炮声中,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梦想。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没亮,我就被妈妈叫起来穿新衣、戴新帽。
然后跟着爸爸妈妈去给长辈们拜年。
每到一家,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和满满的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在神性和俗性之间建构中国文化房宁摘要: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
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国内思想界越来越多地谈到传统这个问题,有人甚至在呼吁传统,认为在一个现代化、物质化的时代,需要有一种精神。
党的十七大也指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百年富强的梦想正在变为事实。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又出现了另外的问题,尤其是价值问题。
也许在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一直就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价值问题。
这个看似形而上、也就是超越于物质生活、物质生产之外的问题,在改革前期就不是什么问题,至少很不重要,但现在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问,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或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标准问题,就是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
一、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价值价值问题的出现,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是价值?而进行这样的思考时,必然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传统?因为价值问题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人类自幼年时期开始,就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
千百年来的哲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思考了价值问题,并对我们后人有所启示。
很明显,只要谈到价值,就一定会谈到传统。
但是,问题出现了:人类社会自进入到所谓的现代化或现代社会以来,从总体上来讲,恰恰是对传统的批判乃至拒绝,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是对传统的告别。
对此,可以追溯到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也就是现代化的源头。
从英国的思想家霍布斯开始,西方主流的思想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历史作了阶段性的切割,认为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性质的社会,不同性质的社会就有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价值。
到上个世纪50年代,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又发展出了所谓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层面上的工业化,生活方式方面的城市化,人们价值观上的世俗化。
综上可见,整个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流认为,人类发展是有规律的,即社会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变化的。
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人类发展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形态,强调每种社会形态在每个阶段是不同的,各阶段之变是由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
但是,真理总是相对的。
现在,随着现代社会在全球的展开,人们在更多地意识到并强调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质的不同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社会发展是有联系的,即尽管不同的社会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在很多的情况下可称之为传统,或者说这是传统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完全没有联系了,即彻头彻尾地不一样了,那也就无所谓传统了,而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了价值。
传统之所以说还能称之为传统,就是因为它有价值,正是价值说明了这个社会虽然在发展上是有区别的,但是发展进程之间相互又是有联系的。
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黑格尔曾经提出,历史总是要重复的,他主要是从现象上来讲的。
而在我看来,实际上历史的转折就是历史主体和价值的改变。
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制,资本主义社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人与人不仅要在法律上、而且要在事实上平等。
价值观在转换的同时,历史的主体也变了,封建社会是君主和贵族,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阶级,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当然,不可否认,尽管主体改变了,但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仍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里面发现得比较早的是钱穆。
他正好是在现代化理论提出的时候,也就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下面的观点:不能割裂传统来看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他当时出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书中对“五四”以来由于我们片面地批判历史而导致历史割裂的做法进行了反思。
至少,在钱穆眼里,在政治规律上古今是一致的,今天不同于古代的是,我们的认识更加丰富了。
从现在看,人类社会确实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化的。
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乃至全人类,也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彻底消失。
换句话说,历史的很多主体是在不断再现的,如果历史的主体再现,那么过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制度乃至于对策都会对今天有所启发。
当然,历史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
正是出自这样的思考,我认为,我们既不可能回避传统,更不可能回避历史的经验,传统或历史的经验恰恰是我们今天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时的资源和财富。
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早在中华文明起始的时候,我们的先贤们仰望着天空发出的疑问,就是在追问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原以为能够“人定胜天”,可以让高山让路,让河水改道,可以改天换地,但实际上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相反,它在更大的范围内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终点在一定意义上又回到了起点。
我们不得不像我们的古人那样仰望天空,再次地发问。
我们不能不怀疑靠着改变自然的办法,人类能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就不得不把目光从对象(自然)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从张扬到内敛,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自己这样的问题。
改变自己,就是一种精神、价值的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从传统那里得到一点温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外表那么坚强。
二、在神性和俗性之间建构中国文化在15世纪以后,西方文明崛起,它的制度特征是资本主义,文化特征是世俗化。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也可以叫做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或“政”“教”分离的世俗化。
因为在西方的历史上,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很重要的文化表达,公元800年,查理曼接受利奥三世的册封,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权”与“政权”的结合,这种结合带来的文化结果就是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信仰活动比较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因果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很密切。
随着西方的资本主义化,或者叫现代化,它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方面的条件就是“政”“教”分离,也就是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信仰剥离了开来,完全变成了两个领域,表现为信仰和科学并立。
也就是说,人们虽然还承认信仰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但很大程度上已将它束之高阁,从而在现实中实现了世俗化。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现代化也被称为世俗化,核心就是发展是硬道理。
人类社会最近500年的历史证明,世俗化给发展经济确实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变化。
西方文明近500年来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和其“政”“教”分离、目的和手段的分离、信仰和现实的分离,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这种分离,给人类的生产力带来释放。
然而,当西方在现代化取得相当成功之后,开始进入了有人所称的后现代社会时代,这时,恰恰是其早期的成功或世俗性,成了问题的所在,成了被人们发问的对象。
在我看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社会,也是一个“异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只要人们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享受,实际上已经衣食无忧。
一个北欧的清洁工考虑的问题不是尽可能地去多挣几个钱,而是要休假,这让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中国人现在就是要挣钱,一天24个小时工作才好,不会吝惜自己的付出。
西方在后现代社会面临物质极大充裕后,陷于困惑之中,找不到答案。
类似的这种困惑在另一个文明当中,也就是伊斯兰文明当中,似乎就有先天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伊斯兰文明当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把价值、科学和手段融为一体了。
当然,需要提出的是,显然历史已经证明,伊斯兰文明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相当的不适应,其现代化进程肯定落在世俗性民族的后面。
但是,在人类的主流正在步入的后现代时代,伊斯兰文明似乎又有了天然的优越性,因为它把西方文明中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早已在自己的文明当中天然地解决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文明强大的压力下,伊斯兰文明至今不仅还能够顽强地生存,甚至还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强大的抗拒力。
尽管美国可以屠杀伊斯兰人民,但是很难去征服伊斯兰人民的心。
在后现代来临的时代,西方基督教的旗帜已经不再像君士坦丁第一次展现给异族的时候那么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也就是转向了中国。
我觉得中华文明在精神和现实之间,似乎是介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从而富有超越性。
相比较而言,应该说伊斯兰民族是一个有“神性”的民族,而西方社会基本上只有世俗性而没有“神性”。
与这二者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性”同时又世俗的民族。
这就是毛泽东当年所说的,他的身上既有虎气,也有猴气。
世界在看着我们,我们自己也在发问:我们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究竟在哪里?简单的解释是没有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回到远古的神性中去,不可能用“四书”“五经”来发展中国。
同样,若我们完全用世俗主义的态度来作为立国之本发展之纲,那就不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
实际上,我们今天正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文化可以建构的话,今天的文化确实需要建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那么我们只能随波逐流。
而要进行文化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综合,至于是三七开还是倒三七开,是四六开还是倒四六开,或者五五开,我当然回答不了,但是只要进行文化再建构,就需要把神性和俗性搀和一下。
这样的做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追求的。
当然,至少在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还滞留在若明若暗之间,在似有似无之间。
也许,这正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文化自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在本刊编辑周仕凭对作者访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