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大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

2.分别论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与传统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自西周确立宗法制度而进入封建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社会等级秩序。秦设郡县废井田,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相应代之的是族、家组织形式及其派生的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总体而言,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以宗法为中心,整合于群臣与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宗家合一”、“亲贵合一”,“一体化”观念贯穿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一、高度发展的宗法制度。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

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二、严格的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整个封建制下的社会分工,最初是在一宗一族内完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之于宗族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以社会管理之需要,提出“四民定业”,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按业定居,试图建立有形的职业社区和有序的社会结构。孟子以劳心、劳力来构建社会总体结构,将社会贫富基于其上。韩愈按社会分工将社会分为君、臣、民基本结构,而将民细分为士、农、工、商,相应规定一定等级。在另一方面,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及忠恕孝悌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制“三纲五常”,使儒家伦理居于统治地位。这也从道德伦理方面加深了中国等级制度的烙印。

三、政治权力决定一切,经济依附于政治。在封建社会中,国与家合一的政治结构制约着等级秩序而影响社会结构。如《唐律》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僚、良人(平民地主和自耕农)、部曲诸等级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说明对财富的占有是政治的从属物,每一层次对财富支配权的大小取决于全权力和实力的大小。

西欧社会的教会制、封建制及城市自治制的多种社会结构并存。由于教权集中早于并快于世俗王权集中,教权还为国王们的法制建设、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显示了典范作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教权和王权形成二元对立结构,互为消长“, 二权分立”构成了近世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封建制度“存在严格划分的权力与职责,因而它不仅对经济整体具有稳定效果,对个人财富的分配亦有稳定效果”。在封建制度下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由契约化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法制化的系统性分权制度。“多元化”观念贯穿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一、政教分离的结构。在中世纪,欧洲存在着国家—教会的二元社会结构,王权与教权共享政治权力。其主要特征是,王权执掌国家世俗权力,教会控制人的精神世界。教会势力不仅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的支配权,而且主宰着人的灵魂。既然如此,人们在心理上必然会更加敬畏教会势力,王权的尊严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心理自然会孕育出自由的信念。

二、多元政治结构。封建制下的权力是建立在某种契约基础之上的,而不完全是专断的。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在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产邑,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故而领主不能专断地强加于封臣某种义务。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关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义务,这种义务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荣誉法典所规定的。因此,封臣的典型义务以及封臣利益的实质保障均与其对某一特定统治者的高度个人化关系相联系。西欧封建制所包含的契约性因素,一方面它带有传统型的特征,即其权力个人化的,封臣对领主的服从和效忠;另一方面,它带有某种理性化权威的特征,即权力受契约

的约束。

三、多元经济结构。在土地国家所有制方面,欧洲中世纪实行的是等级所有制。各国君主通过土地的分封,不仅转让了经济支配权,同时也把行政、司法、军事等各种权力转让给了土地所有者。王权统治的政治基础受到了极大影响。同时,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也给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融会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因为土地的分封是带有契约性质的,这种组织形式很容易促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化。在这种情形下,也促使了独立或自治的城市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3.从科学与自然、人与社会、史学三个方面叙述、分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理性特征。

答:菲利普·李·拉尔夫说:“希腊人的文化是第一个以知识第一、自由探究精神至上为基础的文化。没有任何主题,他们不敢去研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认为超出理性范围。对一个以前从未认识到的范围,理智高于信仰,逻辑和科学高于迷信。”希腊人总是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和社会,因而使得理性精神成为希腊文明的主体理念,追求真实和知识则成为希腊文明活动的终极目的。希腊史学是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腊史学中同样渗透了理性精神。这里,就从科学与自然、人与社会、史学三个方面叙述、分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理性特征。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希腊被成为“智者”的人,摆脱古代创世神话和神谱的传统,打破主客不分的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