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CASA模型的呼伦贝尔地区NPP估算研究

基于CASA模型的呼伦贝尔地区NPP估算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CASA模型的呼伦贝尔地区NPP估算研究姓名:杜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指导教师:胡引翠20100307摘要呼伦贝尔市处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属于西北干旱区向东北湿润区和华北旱作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地植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性生产者,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本论文根据CASA模型估算呼伦贝尔地区的NPP,采用遥感数据,以草地植被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主体,对草地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计算和评价。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量。

NPP作为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源/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在全球变化及碳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3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效应等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的时空变化成为一项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CASA遥感模型,利用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及相关资料,估算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NPP,并将估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从而验证CASA模型的精度,并改进该模型。

CASA模型从其产生开始就是基于大尺度甚至全球的空间验证,模型中的许多参数均是从区域甚至全球给定的,本论文拟应用CASA模型来模拟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并利用该生态系统的野外实测地上生物量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旨在验证CASA模型的动态模拟能力,以评价CASA模型反映NPP空间变异特征的准确性及阐释程度。

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一) CASA模型的改进及实现以CASA模型的基本结构为基础,考虑到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在不同的地表植被类型中存在的差异,结合呼伦贝尔地区存在不同植被类型的实际情况,对CASA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通过对NPP结果与实测数据及其他模型的对比验证,发现改进后的CASA模型对小尺度植被NPP的模拟效果较好。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循环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循环

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升高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即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性降水增加但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显著等。

气候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土壤系统产生的重要影响,使土壤碳库和碳流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揭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对精确理解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综述了此领域近十几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机制及过程,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于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本论文侧重探讨气候变化对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包括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等。

这些影响究其本质与碳源碳汇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论文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概述,并未对具体的模型和控制流程进行探讨。

这些措施和方法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未在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壤碳循环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greatly increase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That the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of melting glaciers, rising sea levels, glob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changes. Climate chang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o bring the enormous influence on soil system,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soil carbon, and carbon flow varied significantly. Thus reveals the climate change in soil carbon cycle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formul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ten years this field of research work, and summarizes the soil carbon cycle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i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soil carbon cycl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d on climate change to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the influence of soil tillage soil including forest soils, etc. These effects in its essence and source of carbon carbon closely rela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on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not for specific model and control process were discussed. Thes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doubt is very important, but not in this research area.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soil carbon cycle1.引言土壤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大自然客体,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反过来,从土壤及其风化壳也可论证气候变迁。

我国科技计划基本框架

我国科技计划基本框架

能源领域支持的项目

2002CB211600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姚强


2002CB211700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宋岩
2002CB211700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张新民 2002CB211800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吴锋 2003CB214500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郭烈锦 2003CB214600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刘池阳 2005CB221200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谢克 昌
任务: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 公共安全关键科学问题,在科学前沿取 得突破,攀登高峰,提高创新能力 原则:择需、择重、择优 公开、公平、公正 自主创新、学术民主Βιβλιοθήκη 973计划的领域




农业 能源 信息 资源环境 人口与健康 材料 综合与前沿
能源领域

我国能源领域基础研究的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我 国是世界上极少数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环境污染已 十分严重。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我国巨大的 能源供应,必须开展化石燃料的高效洁净燃烧和污染防治 方面的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二、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局势 下,应充分考虑我国未来液体燃料资源的短缺问题,开展 大规模煤炭气化、液化的基础研究,保证我国能源供应的 安全性并保护环境;三、为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因能源供应 不足给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探索发展大规模非化石能源的基础性研究应及早部署。
初审
同行专家书面评审
大陆境内具有 法人资格科研 机构、大学
复审
同行专家分领域评 审会议 不同领域专家答辩 评审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的建设和发展
维普资讯
/ … ——…



—— …


~、 、
( \ 科海 ・ 技术TC NLG EHOOY)

— 一 — — — — — — … — — 一 — — — — — — 一

中 国陆 地 生 态 系 统 通 量 观 测
研究 网络 ( h n F UX)的 C ia L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碳 循
观 测研究网络 ( L F UXN T E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并带动了中国区域通量观测事
业的蓬勃 发展 。 自 2 0 0 2年 始 建 至 今 , C ia L X先 后组 织 了 5 通 量 观 测 技 hnF U 次
C l a L x发 起 的 “ 国区 域 通 量 观 测 ln F U i 中 研 究 网 络 建 设 与 发 展 座 谈 会 ” 中 国科 在
全球气候资源及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 所 采 取 的 重 大 而 具 体 的 行动 。
11 GHTE NOL HI CH 0 OGYAN DU T A IA I J N20 DI N S RILZ TON A 7 0
维普资讯
托, 在中国科 学院 知识 创新工程重大计 划 “ 中国陆地和近 海生 态系统碳 收支研
究 ”和 科 技 部 9 3计 划 “ 国 陆 地 生 态 7 中 系统 碳 循环 及其 驱 动 机 制 研 究 ” 两 个 这 项 目的 支持 下 , 中 国 科学 院地 理科 学 由

而 分别于 19 年和 19 年 出台 的 9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7
环 和 碳 收
支 的 研 究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 。 议 会

97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97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项目名称: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首席科学家: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围绕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我国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基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实验,研究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碳固定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分析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与调节功能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理,揭示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扰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的驱动因子,为准确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和尺度转换基于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所代表区域同一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与尺度转换方法;选择典型区域,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方法,揭示景观和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表征、相互作用和时空变异规律,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传输过程的景观连通性和景观动态过程,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转换构架和区域集成模型。

(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综合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和遥感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基于遥感反演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分析近30年来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和服务功能动态趋势,评估全国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特征与空间格局,绘制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图。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评价方法。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研究人类福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依存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分析区域发展政策、土地利用变化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9.09.27•【文号】国科办基[2009]58号•【施行日期】2009.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基〔2009〕58号)各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开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基〔2008〕142号)的要求,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1998-2003年立项并通过验收的24个项目向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数据汇交中心)提交了项目数据,2004-2007年立项的23个在研项目也制定了数据汇交工作计划,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工作安排,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2008-2009年立项项目(附件1)和2009年(含)以后参加验收的项目(附件2)须先完成数据汇交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数据汇交暂行办法》)的要求,2008年立项的项目须补交项目数据汇交工作计划。

请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尽快确定一名专门负责数据汇交工作的联络员,在10月31日前制定完成数据汇交工作计划(格式见附件3),并将纸质版(一式3份)和电子版提交给数据汇交中心,同时提供项目任务书(电子版),用于数据汇交工作计划审核时参考。

2. 请2009年新立项项目按照《数据汇交暂行办法》的要求,在编制项目任务书的同时,制定数据汇交计划;在提交项目任务书时,按照上述要求同时提交数据汇交计划。

3. 从2009年开始,凡申请验收的项目在正式结题验收前必须完成数据汇交工作。

未汇交数据或汇交的数据未通过审核的项目将不得进行项目结题验收。

请2009年申请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在10月20日前提交数据汇交工作方案(格式见附件4),将纸质版(一式3份)和电子版提交给数据汇交中心,同时提供项目任务书(电子版),用于数据质量审核时参考。

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doc

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doc

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附件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度重要支持方向一、农业领域1.主要作物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高产和优质性状的遗传机理,鉴定出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分子靶点,通过常规和分子育种手段的结合,创制在产量、品质等目标性状上表现突出的育种材料,建立多基因组装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研究提高粮食作物主产区大面积产量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集中阐明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以及相关资源(土、肥、水、光、热等)的利用现状和问题,为提高相关资源综合利用率及制定各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产量持续增长集成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养殖品种遗传分析与优良品种培育,主要养殖对象营养需求分析与高效无公害饵料研制,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与病害防控,以及安全优质产品保障等高效集约化养殖的关键科学问题。

4.农业生防微生物和设施农业的基础研究(1)研究重要微生物生防基因结构、功能与代谢调控,生防活性物质分子改造及制剂优化相关基础研究。

(2)研究设施园艺作物在亚适宜环境中生长发育、代谢适应及其调控;设施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控制;农药和营养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的行为和调控。

5.畜禽产品有害物质形成机理及控制途径研究研究畜禽产品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机制、演化规律和控制原理,为生产安全畜禽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6.林木生长和纤维素合成的机理研究开展速生优质树种培育的遗传基础及生长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过程基因的功能和细胞壁各类多聚物合成代谢的调控机理,探索培育细胞壁生物质高效转化植物的途径。

7.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农作物光合作用能量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衔接及调节机理,研究调控光能利用效率重要基因的功能,揭示光能利用效率调控的分子机理,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李圣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朱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1CB013400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
张洪潮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单杰
武汉大学
教育部
2012CB720000
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崔平远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陈清焰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祝之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夏昆
中南大学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
肖瑞平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金生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金生

国,1 台 5.RetschBallMill,德国,1 台 6.RetschCentrifugalMill,德国,1 台 7.Win-Rhizo 根系分析系
统,加拿大,1 台 8.Li-Cor8150 八通道土壤呼吸分析系统,2 台 9.Li-Cor8100 土壤呼吸仪,2 台
10.PicarroCO2/CH4/H2OG2301GHG 分析仪,1 台 11.控温控湿培养箱,4 台◆研究项目 1.国
齿槲栎林的格局和过程"2.2003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贺金生为第 3 完成人 3.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陆地
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贺金生为第 5 完成人 4.2006 年,北京大学“宝洁”奖 5.2007


Sino-SwissScienceandTechnologyCooperationResearchFellowship,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
logy(ETHZurich),Swis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6.2007 年 , 北 京 大 学 优 秀 班 主 任 三 等 奖
7.201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代表性论文 HeJ-S,WangX,SchmidB,FlynnDFB,LiXF,ReichPB,FangJ.2010.Taxonomicidentity,phylogeny,clim ateandsoilfertilityasdriversofleaftraitsacrossChinesegrasslandbiomes.JournalofPlantResearch123:5 51–561 MaW.H.,HeJ.-S.*,YangY.H.,WangX.P.,LiangC.Z.,AnwarM.,ZengH.,FangJ.Y.&SchmidB.2010.Env ironmentalfactorsco-varywithplantdiversity-productivityrelationshipsamongChinesegrasslandsites. 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19:233–243 BaumannF,HeJ-S,SchmidtK,KühnP,ScholtenT.2009.Pedogenesis,permafrost,andsoilmoistureascon trollingfactorsforsoilnitrogenandcarboncontentsacrosstheTibetanPlateau.GlobalChangeBiology15: 3001–3017 YangYH,FangJY,SmithP,TangYH,ChenAP,JiCJ,HuHF,RaoS,TanK,HeJ-S.2009.Changesintopsoilc arbonstockintheTibetangrasslandsbetweenthe1980sand2004.GlobalChangeBiology15:2723–2729 HeJ-S,WangXP,FlynnDF,WangL,SchmidB,FangJY.2009.Taxonomic,phylogeneticandenvironment altradeoffsbetweenleafproductivityandpersistence.Ecology90:2779-2791 HeJ-S,WangL,FlynnDFB,WangX,MaW,FangJ.2008.Leafnitrogen:phosphorusstoichiometryacross Chinesegrasslandbiomes.Oecologia155,301-310 HeJ-S,FangJY,WangZH,GuoDL,FlynnDFB,GengZ.2006.Stoichiometryandlarge-scalepatternsoflea fcarbonandnitrogeninthegrasslandbiomesofChina.Oecologia,149:115-122 HeJ-S,WangZH,WangXP,SchmidB,ZuoW,ZhouM,ZhengCY,WangMF,FangJY,2006.Atestofthegen eralityofleaftraitrelationshipsontheTibetanPlateau.NewPhytologist,170:835-848 BalvaneraP,PfistererAB,BuchmannN,HeJ-S,NakashizukaT,RaffaelliD,SchmidB.2006.Quantifyingt heevidenceforbiodiversityeffectsonecosystemfunctioningandservices.EcologyLetters,99:1146 – 1156 HeJ-S,FlynnDFB,Wolfe-BellinK,FangJ,BazzazFA.2005.CO2andnitrogen,butnotpopulationdensity, alterthesizeandC/NratioofPhytolaccaamericanaseeds.FunctionalEcology,19:437-444 HeJ-S,Wolfe-BellinKS,SchmidB,BazzazFA.2005.Densitymayalterdiversity-productivityrelationshi psinexperimentalplantcommunities.BasicandAppliedEcology,6:505-517 HeJ-S,Wolfe-BellinKS,BazzazFA.2005.Leaf-levelphysiology,biomass,andreproductionofPhytolac caamericanaunderconditionsofelevatedCO2andalteredtemperatureregim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 lantSciences,166:615-622 HeJ-S,BazzazFA.2003.Density-dependentresponsesofreproductiveallocationtoelevatedatmospheric CO2inPhytolaccaamericana.NewPhytologist,157:229-239. HeJ-S,BazzazFA,SchmidB.2002.Interactiveeffectsofdiversity,nutrientsandelevatedCO2onexperim entalplantcommunities.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973 计 划 ) : 中 国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碳 循 环 及 其 驱 动 机 制 研 究

2002年973项目表

2002年973项目表

2002年度,973计划2002年立项共受理项目申请书125项。

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等程序,科技部批准26个项目立项,其中资源环境领域6项、农业领域3项、能源领域3项、信息领域4项、人口与健康领域4项、材料领域3项、科学前沿3项。

为进一步贯彻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现将2002年度973计划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研究队伍予以公示。

自公布之日起10天内为异议期(2月11日-20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在异议期内对公示的项目研究内容、目标,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承担单位、承担人员向973计划联合办公室提出书面异议。

所提异议应有针对性并有事实依据。

异议材料应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 系 人:韩苍穹 王长锐联系电话:010‐68512086 68512620传 真:010‐68512620电子信箱:zdxmc@973计划2002年立项项目清单农业·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的研究·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能源·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信息·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与电路研究·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现·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资源环境·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人口与健康·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材料·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纳米尺度下材料性能(原位/外场下)的表征及科学问题的研究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基于超导加速器的SASE自由电子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的研究·生命科学若干前沿与交叉问题研究·调控细胞增殖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与过程管理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与过程管理研究
自然界中 的碳元 素主要 以有机 碳的形式 被储存 在地圈、生物圈和水圈之中,或者以 CO 2 、CH 4、CO 、 H 2 CO 、CH 3 OOH 、CH 3 O 2 、CH 3 等气体形式 存在于大 气圈 内,或 者被 溶 解 于水 圈 之中 。地 圈、生 物圈 、大 气圈 和水圈之 间碳的 形态转 化和输 运转移构 成了碳 的自 然循环,它所具 有的环境 学意义 主要表 现为:碳
放量的 增加被 认为是导 致地球 碳平衡 变化的主 要原 因[13 ~15];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改变了
大气状 况并进 而影响气 候。大 量观测 结果和证 据表
明:在过去 140 多年中,全球表面温度上升了 0.6 ±
0.2°C ;20 世纪是过去千年中最暖的一个世纪,20 世 纪 90 年代是过去千年中最暖的一个年代[16]。 2 .2 生 态系统 管理对 全球变化 的调节 作用
资源消耗型社会发展模式的恶性膨胀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变化ecosystemchange成为引起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它使地球生态系统所固有的大气气候系统生态系统过程以及生物圈格局和功能遭到超越自然调节恢复能力的人为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难以认识预测和调控管理的异常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的发生生态系统管理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21生态系统水循环与碳循环的环境学意义自然界中的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于水圈之中
循环是 地球生 物圈 代 谢、自 然界 中 有 机 物 质与 无 机
物质的 形态转 化、太 阳 辐 射 能与 有 机 生 物 能和 热 能
转换的 基本过 程,是 推 动 全 球生 物 地 球 化 学循 环 的
主要动力。生物圈的碳 代谢带动 着其它物 质元素
(H 、O 、N 、P 等)进入或 退出生物圈,转化为生物有 机成分或 环境无 机成分。根据 Cham eides 等[11]的

973计划是什么

973计划是什么

973计划是什么973计划是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推进科学研究和创新。

本文将以3000字为篇幅,详细介绍973计划的内涵、意义、发展历程和成果。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发展计划之一,973计划的出现对于推进科学研究和促进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逐步揭示973计划的内涵与意义,并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成果的梳理,进一步了解这一计划的影响力。

【正文】1. 973计划的内涵973计划指的是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被称为“九七三计划”。

它是我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NSTC)的一部分,由中国科学技术部负责实施。

首次提出于1997年,这一计划旨在推动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提升我国的科研实力。

2. 973计划的意义973计划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其次,该计划还能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

此外,973计划还具备培养研究人才的功能,可以为年轻的科学家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

总体来说,973计划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对于我国的科研事业和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973计划的发展历程自973计划的提出以来,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从1997年到2011年,该计划主要关注的是组织、论证和规划。

在此期间,针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和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讨论,并形成了相应的规划和方案。

接着,从2011年开始,973计划进入了实施阶段。

这段时期内,该计划重点关注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973计划还在布局“未来科学”和“智能科学”等新领域,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

4. 973计划的成果973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基因、蛋白质、细胞等生命机制的奥秘。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pdfX页)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pdfX页)

第20卷第7期2005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20 No.7Jul.,2005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720778208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3张东秋1,2,石培礼1①,张宪洲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影响土壤呼吸的因子有很多,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不同生态系统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

综述了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土壤C/N等非生物因子,植被类型、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植被凋落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阐述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呼吸的Q10值、关键影响因子及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进行了讨论。

从众多研究中发现土壤温度、湿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建立土壤温度及湿度影响下的土壤呼吸模型更有助于对土壤呼吸进行定量的描述。

但是在土壤温度及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土壤呼吸的误差,给出了如下建议:①加强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自动碳通量的结合研究;②加强对不同生物和非生物生态环境因子的同步测定,特别重视生物因子对非生物因子的调节和影响;③加强典型物候期和不同季节典型天气土壤呼吸的测定;④加强模拟试验研究和模式研究。

总之,土壤呼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因子间交互作用而表现偏离,对其准确估算需要找出关键因子,并综合分析其它因子的影响。

关 键 词: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人类活动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约1500PgC,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约占总量的67%[1]。

土壤呼吸是土壤碳输出的主要途径,每年因土壤呼吸而排放约50~75PgC[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简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简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简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是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依托,以微气象学的涡度相关技术和箱式/气相色谱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水汽、能量通量的日、季节、年际变化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的网。

ChinaFLUX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中国陆地及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2002CB412500)的支持下于2002年建成,拥有8个微气象和16个箱式/气相色谱法观测站。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环境控制作用研究"的支持下,有超过22个森林、草地、农田站结合野外植被、土壤生理生态学实验对碳、水及能量通量进行观测。

截止目前,ChinaFLUX的观测研究站点(网)已达79个(观测塔83座),其中包括18个农田站、19个草地站、23个森林站、15个湿地站、2个荒漠站、1个城市站和1个水域站(网)。

设计理念与科学布局:率先提出通量观测网络与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整合的设计理念,优化ChinaFLUX观测站的空间布局,带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走向国际前沿。

依据欧亚大陆森林和草地的地理分布特征、结合中国区域气候带区划成果,在中国区域原有的东北样带(NECT)和东部南北样带(NSTEC)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草地样带(CGT)、欧亚大陆东缘森林样带(EACEFT)和欧亚大陆草地样带(EACGT)的新概念,构造了亚洲区域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样带体系 (Yu et al., 2006; 于贵瑞和孙晓敏,2006)。

提出了将欧亚大陆陆地样带研究与观测站空间布局进行整合的中国通量网络(ChinaFLUX)设计理念,形成了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计划(CarbonEastAsia)国际合作的基础平台,填补了亚洲季风区观测研究的空白,增强了ChinaFLUX区域代表性,提高了ChinaFLUX在FLUXNET中的地位和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收稿日期:2003205226;修订日期:2003206218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2002CB412500);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主干科学计划(IO GCX 2E02202)) 作者简介:刘纪远(1947-),男,广东惠州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时空格局、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等前沿科学问题,提出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网络观测、生物过程的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河流碳输运过程研究为支撑系统的自下而上途径、与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对地观测数据生态参量反演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经相互验证和尺度转换模型实现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综合观测、调查、比对分析、模拟和评价研究,把握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与过程规律,辨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演变趋势。

关 键 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地球信息科学;全球变化中图分类号:X17111;P595;P208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3)04203972091 前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是定量评价全球碳收支和全球变化的科学基础。

地球信息科学(G eo -Information Sci 2ence )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在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传输网络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交叉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周广胜王玉辉蒋延玲杨利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13(3093)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发展针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特点、具有自主产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重要性。

关键词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碳源/汇全球变化。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年立项183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初步方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年立项183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初步方案

2013CB835100 遗忘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2013CB835200
2013CB835300 适应性免疫的起源与演化 2013CB836900
2013CB837000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相关科学研究 2013CB837100 2013CB837200
2013CB837300 人类概念认知的脑网络基础 2013CB837800
互联网环境中文言语信息处理与深度计算的基 础理论和方法 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智能感知基础理论与关键技 术
2013CB329500 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2013CB329600 社交网络分析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研究 2013CB336500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与挖掘 2013CB336600 密集立体覆盖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013CB336700 协同异构蜂窝层叠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013CB336800
2013CB531700 “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 2013CB531800 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2013CB531900 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与机体保护机制研究 2013CB532000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 2013CB632100 硅芯片光互连用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 2013CB632200 低成本、高延展性高强镁合金材料基础研究 2013CB632300
重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相关的膜蛋白结 构功能研究
2013CB911600 DNA损伤与抗肿瘤研究 2013CB921700 量子有序现象及其多场调控研究 2013CB921800 基于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 2013CB921900 新型量子材料中电子内禀自由度的调控 2013CB922000 冷原子与偶极量子气体的性质和调控 2013CB922100 分子体系中电子电荷和自旋的量子调控 2013CB922200 原子分子量子态的超快调控 2013CB922300 固态量子器件及电路 2013CB922400 受控超快光场作用下物质的量子特性研究 2013CB932500 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 2013CB932600 低维材料的高效能量转换与器件基础 2013CB932700

“基于973计划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973计划实施成效

“基于973计划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973计划实施成效

“基于973计划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973计划实施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其中,973计划是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致力于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973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严重的污染现象,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安全。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减少,物种的灭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973计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方面的实施意义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本质和影响。

其次,它可以促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研发,提高环保和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它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973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和进展1.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973计划实施了多项研究,如展开了全国地表水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等,开展了多维度信息融合、环境数据挖掘、遥感技术、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环境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2.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

973计划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技术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新型处理技术、提高城市水环境和农村水环境治理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和农村地区水的利用效率和水质安全。

3.土壤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

973计划的土壤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

[精彩]静态箱法测定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时密闭时间的研究

[精彩]静态箱法测定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时密闭时间的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5,27(2):1222124静态箱法测定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时密闭时间的研究3万运帆,李玉娥,林而达,高清竹,秦晓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应用自动观测装置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典型天气条件下密闭箱内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分析了不同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过程,研究了密闭时间对其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测定CO2的密闭时间应不超过25min,测定N2O的密闭时间以15~30min为宜,测定CH4的密闭时间应在30min以内。

此结果对静态箱法测定农田温室气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静态箱法;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定时间;旱地农田 静态箱法是研究农业源温室气体的重要方法,不论是在水田、旱地还是草地,甚至是森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4]。

但测量过程中密闭时间的长短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却不同,密闭时间短,气体排放量小,测定误差大;密闭时间越长,箱内温湿度及气体浓度的影响也越大,和自然条件下的差异也越大[5]。

而且由于箱体材料、箱容积大小、测定作物、土壤状况、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密闭时间长短对排放的影响也不同[5]。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典型天气条件下密闭箱内气体排放通量的连续测定,以探索密闭测定时间长短对温室气体排放速度的影响,为确定静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密闭时间提供参考,对农田温室气体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点位于河北省栾城县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14°40′E,37°50′N,海拔高度5011m),位于太行山山前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试验地土壤母质为粉沙壤质洪积冲积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13g/kg。

土壤全氮为0111%,碱解氮为8912mg/kg,速效磷为2211mg/kg,速效钾为10816mg/kg,土壤容重为1136mg/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编号:2002CB412500
项目名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起止年月:2002年12月-2007年8月
项目首席科学家:
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项目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经费预算:2000万元
一、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为基础,以国家科学创新为主导,以环境外交谈判战略需求为总目标,瞄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时空格局、碳循环的调控和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3大前沿性科学问题,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观测、生物过程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典型河流碳通量及碳输运过程研究为支撑系统的自下而上途径,与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遥感数据库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有机结合的研究思路。

综合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自然调控机理、人为因素驱动机制、生物过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以及碳汇/源时空格局形成的生物地理学机制;综合评价中国陆地碳汇/源的时空格局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和未来情景;分析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潜力、碳库间循环周期、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效果和成本效益、重大林业工程的固碳效应以及河流碳输运在陆地碳循环中的作用;跟踪国际谈判焦点问题,探讨碳汇项目的计量方法学、中国农林业活动碳吸收汇的潜力及其增汇技术的可行性。

建成初具规模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研究的科学平台,发展基于地学空间信息的现代地球系统科学方法论,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参与环境外交活动和履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预期目标
1.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和循环过程的综合观
测网络(ChinaFlux),揭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储量的生物地理规律,
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数据信息系统。

2.初步阐明中国主要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碳循环过
程的生物物理机理,确定驱动碳循环的关键控制因子,揭示全球气候变化
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生态适应机制;构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
循环动力学模型和遥感反演模型,实现两种模型的综合集成。

3.阐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历史演变规律,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
化对碳循环过程的驱动作用,重建过去5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碳源
的时空格局,预测未来50年的变化趋势,辨析自然扰动和人为活动的贡献
及调控机理。

4.阐述典型河口向近海碳输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评价人为活动对河流碳
输运的影响;阐明以多沙和物理输运为主的碳输运规律,揭示河口重点沉
积区的碳的早期沉积作用;定量认识河口碳输运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中的作用。

5.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及其成本效益、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
碳增汇/减排的贡献,跟踪国际有关碳循环的谈判热点,为我国参与气候变
化谈判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课题分解方案:
课题1: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的比对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中国科学院碳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基础,补充2个草地通量观测站以及河流碳输运观测点,完善中国碳通量/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观测体系。

进行碳储量区域调查,对比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和碳循环过程特征,揭示我国典型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以及河流碳输运的基本特征,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格局的分析和碳循环模型的建立、以及增汇措施可行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于贵瑞,孙晓敏
主要承担人员:宋献方,张秀梅,陈淑珠,王绍强,何洪林,王艳芬,石培礼
经费比例:25%
课题2: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物过程适应性实验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
选择水稻/小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温带草地样带不同植物功能群为对象,通过FACE、OTC和降雨/温度控制,实地实验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条件下农田、温带森林和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物过程适应性,揭示碳循环中的光合碳固定、物质形态及土壤呼吸等关键生物过程的适应性机制,确定驱动碳循环的关键控制因子,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潜力的变化。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韩士杰、谢祖彬
主要承担人员:贺金生,刘钢
经费比例:11%
课题3: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型
研究内容与目标:
阐明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农田)碳循环过程的生物物
理机理与过程特征,确定陆地生态系统碳库间的循环周期和碳库的有效保存时间。

在ChinaFLUX的支持下,发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模型方法评价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格局状况、碳增汇/减排潜力及其国际贡献。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吴金水、黄耀
主要承担人员:季劲钧,董云社,延晓冬,刘国华,莫兴国
经费比例:16%
课题4:黄河河口碳通量及向近海碳输运过程
研究内容与目标:
确定经黄河入海输出的碳量和形态。

阐述黄河河口向近海碳输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评价人为活动对河口碳输运的影响;阐明以多沙和物理输运为主的河口碳输运规律,定量认识河口碳输运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承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课题负责人:张龙军
主要承担人员:于增慧
经费比例:5%
课题5:长江河口碳通量及碳沉积过程
研究内容与目标:
阐明长江河口碳的输出通量、形态转化及向近海输运过程,建立河口向近海的碳输运模式,阐述沉积碳的来源和早期成岩作用过程,重建沉积柱中碳埋藏的历史演变,评估人为活动对河口碳输运和沉积过程的影响。

承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潘建明
主要承担人员:陈中原
经费比例:5%
课题6:陆地生态系统碳格局的遥感反演与时空尺度转换
研究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碳循环相关参数的反演算法,确定利用高光谱遥感反演碳循环相关信息的方法论,建立适合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
碳循环遥感反演模型,基于时空尺度转换关系以及遥感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集成,从遥感的角度给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格局。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陈良富、岳天祥
主要承担人员:刘琪璟,刘荣高,赵永超
经费比例:11%
课题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情景
研究内容与目标:
基于中国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的多期LUCC数据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详细分类体系数据,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植被碳/碳通量碳的时空数据库,阐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近期演变的驱动机制,重建过去5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演变历史,综合评价中国陆地碳汇/源的现状,预测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汇/源的可能趋势。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纪远,鞠洪波
主要承担人员:张增祥,高志强,刘明亮,李克让
经费比例:17%
课题8:气候公约谈判和履约对策的综合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
建立人类活动碳吸收汇的估算模型,研究碳汇项目计量的方法学问题,阐述中国人类活动碳吸收汇的潜力与增汇技术的可行性,评价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固碳效应;密切关注国际有关气候公约谈判中的热点科学问题,开展跟踪研究,
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服务。

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课题负责人:李玉娥、张小全
主要承担人员:郭李萍,郭志华,王礼茂
经费比例: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