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所揭示现实悲哀之源
小说《摸彩》主题分析
小说《摸彩》主题分析【摘要】《摸彩》是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的是某个小村镇全体居民参加一年一度的抽彩,最后众人一起用石头把中彩者砸死的骇人故事。
作品不含主观色彩,情节也不复杂,在结尾处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给人重磅一击。
《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广泛用在美国的教材中。
它在美国的家喻户晓与它颇有争议的主题思想是分不开的。
《摸彩》主题中最刺激眼球的是人性的暴力与残忍、愚昧与无知、对传统与习俗的盲从。
文章从一片祥和中开始,以杀戮收尾,让人震撼并深刻反思人性。
【关键词】人性;冷漠;黑箱子;传统;摸彩美国女作家舍丽·杰克逊(1919.12.14-1965.8.8)是一位天才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幽默俏皮。
她的幽默是不动声色的,节制、含蓄而不张扬,因此更需心领神会。
她的小说常以峰回路转的方式结尾,即“意外的”或“迂回的结尾”,让人有意外的收获。
《摸彩》在著名杂志《纽约客》(1948年6月28日)一刊出,就引起无数关注。
天真的人来信询问哪里举行这种仪式,是否可以前往观看;而为之愤怒的数百名“右翼”或“左翼”的读者,则来信取消了对《纽约客》的订阅。
一、人性的冷漠与残忍小说一开始以祥和为基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人们聚集到广场上等待着一年一度的摸彩,小孩在玩耍,妇女,男人也都聚集在一起,一切都很平静,大家似乎在等待一件幸运的事情,村上的人都在期待自己成为那个中奖的人。
其所营造的氛围迅速让读者抱着一种对田园般静谧境界的期待,同时也让读者期待在这样的恬谧境界中故事能有一个很美满的结局。
这就为文中人性的冷漠与残忍,垫下了基础,因为所谓摸彩并不是抽幸运而是抽噩运,按照常理,一件悲痛的事情发生,总是夹杂着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事态的恶劣。
而摸彩中从一开始,就像是要写一篇祥和的文章,这正如小说中的村民一样,明明知道被选中的人要被砸死,还是毫无感觉,有说有笑,照常生活毫无影响,如约而至。
《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
《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作者:薛艺丽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9-1965)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于1948年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该小说的发表一经发表便惹得全纽约乃至全美国都为之震动。
故事讨论了涉及人性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的怒潮,使其成为现代最具争论的美国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同时,也使作者跻身于文学大师行列。
本文通过细读其深刻的寓意来分析作者想要揭示的“人性之恶”这一主题。
关键词:《摸彩》;寓意;人性之恶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22-01一、备受争议却不失为经典《摸彩》(The Lottery)在1948年6月26日一发表,便引起巨大争议。
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的怒潮,杰克逊和杂志社都惊讶于文章所引起的负面反响。
很多读者要求作者解释故事中的情形,还有很多为之愤怒的读者取消了他们的订阅。
甚至整个夏季,都不断有读者寄来表示厌恶的信件。
尽管故事“缺乏人物性格发展”,因此“不真实,不可信”,然而,《摸彩》得到的肯定更多,几年当中,受到众多批评家阐释,被多个媒体所转用,文章从此被视为经典之作而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几十年里一直被收在美国学校的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七十年来,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短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新批评派的名家罗伯特·潘·沃伦和克林斯·布鲁克思曾对其明确肯定,并指出《摸彩》属寓言故事,与《圣经》中的寓言相似,其形式就是在“事件、人物等细节上,同所要说明的道理完全一致”。
他们评价《摸彩》的情节发展“是非常有技巧的”,而且“产生了非常强有力的效果”。
申慧辉视其为一个关于“多数统治”的政治寓言:即使在集体参与的民主形式下,在所谓的人人有份和机会平等的社会活动中,民主方法也仍然可能是摧残个体乃至杀人的集体暴行。
虚伪的民主
虚伪的民主作者:刘诗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6期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摸彩》最为人所称道。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父权制下的女性地位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揭露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得出摸彩仪式源于人性中的邪恶,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村民们既是行凶者也是受害者,最后的结局是人性的泯灭。
关键词:雪莉·杰克逊;《摸彩》;主题;民主;虚伪雪莉·杰克逊(1916.12-1965.8)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二部回忆录,五十五篇短篇小说等。
她的大部分作品经常以和谐美好的田园式场景开头,却逐渐发展为惊悚血腥的结尾。
文字简洁凝练,细致入微。
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赞美她:“雪莉·杰克逊,她从来不需要提高嗓门”[6]1。
《摸彩》(The Lottery 1948)是杰克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刊登便迅速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古老的仪式展开,六月二十七日的早上,晴空万里,花草繁盛,一年一度的摸彩抽签仪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焦急地等待着这次会叫到谁的名字。
当特丝·哈钦森的名字被抽中时,悬念终于结束,村民们开始野蛮地用石头将她砸死,以便尽快结束这场仪式,可以赶回家吃午饭。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性别歧视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揭示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进而思考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
一、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小说中,“邮局、银行、拖拉机和税收、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等词揭示了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村民们为了祈求丰收,每年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摸彩仪式。
所有規则和步骤似乎都非常民主和公平,村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由每个家族的男性族长代表抽签,最终决出谁是最后献祭的人。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实际上暗含社会阶级差异所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摘要:《摸彩》被喻为人性的一个隐喻,是人性的缩影。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出潜藏在小说主人公泰茜内心深处的邪恶本性。
从泰茜对周遭的不幸的冷漠表现、泰茜对他人急于施以酷刑、泰茜自作自受等三方面入手,借助文本自身的线索,揭示出该小说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摸彩》人性邪恶雪莉·杰克逊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1919-1965),美国著名小说家和短篇故事家,其作品大多以邪恶为主题。
发表于1948年的短篇小说《摸彩》是杰克逊的名篇。
该小说用一种令人迷惑的直白方式对人类的残酷和愚昧进行了讽喻,被当做“对人类行为及社会制度的巨大讽刺”(votteler,ssc.vol.9,248)。
小说中心主题包括了“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人性中的残忍及墨守成规的倾向性,邪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votteler,ssc.vol.9,248)。
泰茜是该篇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整个残忍仪式的牺牲品。
她可以被看作是全人类人性的缩影。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本文仔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泰茜身上所体现出的邪恶本性,并以此揭示出暗藏在人类身上的种种邪恶。
作为人性的缩影,泰茜本性中的邪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泰茜对周遭的不幸表现得异常冷漠这样的例子,文中俯首皆是。
毫无疑问,泰茜从小到大参与到这种残忍的仪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她也很清楚地知道,每次摸彩之后,都有一人会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然而,她这次却忘记了时间,“完全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62);她到达摸彩现场以后,她漫不经心地与德拉克洛瓦夫人闲谈,带着邻里间的幽默,她们两个都“很温柔地放声笑着”(62)。
从这些细节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这次摸彩毫不关心,只是把它当成理所应该的事情了。
至于这次会轮到谁去送死,她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她的这种漠然态度并非个例。
所有在场的人都是如此。
死亡马上就会降临到在场的某位村民头上,这人也许是他们的朋友,也许是他们的家人,但都没有人在意这些,所有在场的男男女女,都在愉悦而轻松地谈笑,议论着日常琐事,随意地开着玩笑。
《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
结 尾。可 以说这是一个“另类 ”的摸彩 ,一张通往地狱 的门票 。 反抗之时 ,德拉克柔太太一反 之前 的热情 、友好 的态度 ,幸 灾
故 事 发 生 在 仲 夏 时 节 美 国 的某 个 有 三 百 余 人 小 村 庄 。那 乐 祸 地说 :“别 输 不 起 ,泰 西 ,我们 大家 的机 会 都 是 一样 的 。”不
里 一 直 被 收 在 美 国 学校 的 教 科 书 中 ,由 此 可 见 其 在 文 学 中 的 石 头 在 古 代 就 是祭 祀 的武 器 ,故 事 中的 石 头 也 是 杀 人 的 武 器 。
地 位 。
负责摸 彩活动的萨莫思 (Summers),英文 意思 是“夏天”,其复
七十年来 ,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短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 数 形 式 暗 指 年 头 或 日 时 光 的流 逝 ;他 的助 手 格 瑞 午 思
之 恶 ”这 一 主 题 。
关键 词 :《摸 彩》;寓意;人性之 恶 中 图 分 类 号 :I10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5312(2010)04—0022—01
一 、 备 受争 议 却 不 失 为经 典
束 摸 彩 活 动 的人 们 纷 纷 拿 起 石 头 ,甚 至 还 有 人 用 双 手 抱 起 大
《摸彩》rrhe Lottery)在 1948年 6月 26日一发表 ,便 引起 大的石块 ,更有甚者还 向哈太太的,'bJL子手里塞石 子。接着 ,
巨大争议。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 的怒潮 ,杰克逊和杂志社都惊 他们 就一 边听从老沃 内的招呼 “来 ,来 ,一起上”,一边 由亚 当
讶 于 文 章 所 引起 的 负 面 反 响 。很 多读 者要 求 作 者解 释故 事 中 思 和 格 瑞 午 思 带领 着 ,一起 涌 向 哈太 太 。那 第 一 块砸 中 哈太 太
论《迷雾》与《摸彩》互文性
管理观察GUANLIGUANCHA48一、传统价值观的互文性在西方传统价值观中,“上帝创世”和“原罪说”是犹太教教义伦理道德学说的前提。
官方正统化的基督教由于教父哲学家们的理论制作,把“上帝是耶稣的天父”改造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耶稣基督便成了“道成肉身”的上帝本人,或者说为赎救人类而死的耶稣本人“肉成道身”,是直接创造人类的人格化的真神。
从而全能的神灵上帝便是一切善事善行之源,即至善,人类的一切罪恶被归于对上帝的违背,即始祖亚当夏娃不听上帝警告而偷吃禁果的“原罪”:失去善性,趋于作恶,所以人必须世代受苦受难以赎其罪,唯有通过敬畏礼拜上帝、自我忏悔禁欲才能缓解痛苦,求得精神的安慰,以期来世升入天堂回归上帝的至善。
[1]基于此传统价值观,在电影《迷雾》中信仰崇拜上帝的卡莫迪夫人在得知雾中有怪物时,在极度恐惧中独自祈祷上帝,希望得到他的恩惠;当人们在超市中陷入混乱时,她向人们宣扬《新约圣经?启示录》,告知人们这场灾难其实是上帝在替人们完成赎罪——即血祭;在怪物袭击超市后,许多人认为她的话应验,纷纷成为她的追随者,并阻挡主人公戴维一行人去隔壁药店拿药,宣称他们的狂妄自大会引来主的愤怒;在得知“箭头计划”之后,卡莫迪煽动其追随者将无辜的犹太士兵杰斯厄作为祭祀品,以平息上帝的怒火。
卡莫迪夫人的种种行为,直截了当的体现了她骨子里渗透着西方传统的价值观。
她试图以血祭来完成自我救赎,得到上帝的谅解,这恰好证明了万事万物、一切善恶无不表征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全在。
在小说《摸彩》中,这一传统价值观也体现地淋漓尽致。
孩子们在仪式开始前就将石头捡来在广场一角堆积,这不难看出,善良、纯真的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的灌输、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熏陶”,迫不及待地想参加这祭祀活动。
无论男女老少,都早已准备好石头随时待命,等着那个“幸运儿”被抽中,自己则就能够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了。
作者雪莉?杰克逊旨在将这一抽签仪式比做一个古老的宗教仪式:一个人的牺牲去取悦神灵,耶稣基督死于十字架用于赎掉人类的原罪。
《摸彩》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摸彩》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作者:周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作家,《摸彩》是她最有名的小说,该小说甚至被认为是她那个时代最恐怖的哥特式小說。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来解释为什么该小说有如此骇人的恐怖效果。
关键词:《摸彩》;讽刺手法;恐怖效果作者简介:周楠(1996.5-),女,汉族,广西省桂林市人,本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1、引入自从1948年6月 28日该小说刊登在杂志《纽约客》后,作者雪莉·杰克逊收到了300多封读者来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在批判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而这正说明了该小说的成功所在。
而该小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引发读者心中的恐惧则正是因为讽刺手法的完美运用。
2、讽刺手法的运用很多读者批评这部小说太过恐怖。
读者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小说的结局会像开头一样美好,埃德娜-博格特说:“小说的开头是这么的快乐,我以为结局也会是这样的”[1]。
但是小说的结尾却完全出人意料,然而这正应该是一个优秀小说该有的效果,如果一个小说一看到开头读者就能猜出结尾,那么这个小说就很失败了。
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成功地使读者掉入作者在开头设置的圈套,而读者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2.1《摸彩》标题的讽刺在平时生活中,一提到摸彩,大家心中一开始想到的都是奖品、奖金等幸运的事。
人们都梦想着赢得彩票,所以当读者刚读到标题时就会想当然得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中奖的幸运故事,于是他们就会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这个小说。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中彩意味着死亡。
暗示着幸运的标题和血腥残忍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完全是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于是在小说的结尾读者被深深地震惊,巨大的恐惧快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2.2故事背景的反讽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和谐、平静、风景如画的小村庄。
摸彩的那天早上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草青翠欲滴,尽管此刻是盛夏,但你感到的只是舒适的暖流而不是夏日的酷热。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三 、从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视 角看 《 摸彩>
很 多文学批评家谈到 了故事 中体现 了男女性别 的关系 。
例如 ,rzO hsh ee 在 E sy nLtrue中说 明 , Fi el l gr t ea sasi i a r et 彩 票 的故事 描述了“ 父权 社会对女性性 征的控制 ” 。
社会基础 和思想观念 , 并作为批评 方法 之一成 为“ 1世纪 的 2
显学 ” 。
彩” 活动 。摸彩 活 动具 有悠 久 的历 史 , 已经 连续 进行 了 7 7 年 , 至更久 , 甚 因此 人们 对整 个 活动 仪式 的细节都很 熟 悉 。
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 外 , 切都 同往年 一样 , 一 是那 么 的
人们 从 不 同角 度 对 《 彩 》 行 分 析 评 价 , Gii 摸 进 如 rn f
等 对 文中应用 的象征主义手法 、 刺反语 、 讽 寓言 、 事风格 叙
等写作特点的分析 ,le Af d等 对文章揭示的“ r 暴力与残 忍”
、
“ 牺牲与欺骗 ” 社会 制度 的不公 、 性 的麻木 冷酷 等 主题 、 人
1 .女 性 的从 属 地 位
平静安详。村里 的孩子 、 妇女 、 主持人 Smm r 先生 、 u es 邮局局
长 G ae先生 、 uci o r v H th s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 , 当读者 n 正
满心欢 喜 , 猜测着谁会 中彩 , 会得到什么奖 品的时候 , 中奖 的 H th sn uci o 太太却 大呼“t sufi J令 人一 头雾水 , n i na ” , ’ r 摸不 着头 脑 。读 到 最 后 , 者 才 发 现 , 读 中彩 其 实 是 个 灾 难 :
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论《摸彩》中的意识形态压迫
159名作欣赏 / 小说论丛 >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论《摸彩》中的意识形态压迫雪莉·杰克逊因其作品中哥特式风格及反乌托邦思想而备受争议,但毫无疑问,《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力作,其结构精妙,情节细腻,写作手法娴熟老练,诚如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所评价: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雪莉·杰克逊的名字,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摸彩》。
《摸彩》于1948年发表在知名杂志《纽约客》上,故事很简单,盛夏六月,美国某个小村庄正举行着一项古老的摸彩活动,虽然该活动作为传统延续了好多年,但没有人知道它的由来,即便如此,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年都如期参加,每个家庭的户主作为代表前去抽签,谁抽到了带有记号的纸片就表示这家人中奖了。
中奖家庭的所有成员会进行第二次抽签,谁在第二轮抽到带有记号的纸片就会被村名砸死,最后苔西·赫金逊太太成为牺牲品。
在故事的开头,读者看不出任何的恐怖哥特式色彩,天气和煦,孩子们在广场上玩着石头,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天问好,好一幅乌托邦式的和谐画面,可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悬念的叠加以及对话的诡异让人沉思,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传统仪式呢?直至最后作者峰回路转,随着赫金逊太太的一声尖叫,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一、群氓效应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在其所著的《乌合之众》 一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个人行为会不自觉地服从群体意识。
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在该小说中,“摸彩”作为一种仪式经久不衰,仅仅源于一句古训: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这充分显露出人类轻信无知的愚昧思想。
面对残酷暴力,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替罪羊的摸彩仪式,村民们没有质疑没有反抗,每个人都成为这场荒谬活动中的参与者,即使他们不懂这仪式的由来及意义。
沉默或共谋、文明或野蛮:论《摸彩》与《飞刀表演者》中的集体暴力
沉默或共谋、文明或野蛮:论《摸彩》与《飞刀表演者》中的集体暴力龙思秋【摘要】雪莉?杰克逊的《摸彩》和斯蒂文?米尔豪瑟的《飞刀表演者》在故事内容,主旨深度,及创作意图方面具有极高的参互性与相似度。
两位作家均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集体暴行。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借助古斯塔夫?勒庞和弗洛伊德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且在文学人类学对于“仪式”的观照视角之下,通过剖析故事中集体暴力的参与者及发生机制,认为故事中村民和观众的集体幻觉及群体认同,以及故事中仪式活动的结构与反结构性共同导致了《摸彩》和《飞刀表演者》中的集体暴力。
而通过叙事仪式化,杰克逊和米尔豪瑟创作上述暴力文本的目的,不仅在于审视群体心理中的消极倾向、揭露仪式的野蛮与暴力潜质,更利用仪式阀限性的特征表达了作家对于社会进步与改善的殷切期待。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研究》【年(卷),期】2019(007)002【总页数】8页(P77-84)【关键词】集体暴力;群体心理;集体幻觉;力比多;仪式;叙事仪式化【作者】龙思秋【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引言尽管相隔半个世纪之久,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于1948年发表的《摸彩》(“The Lottery”)与当代著名小说家斯蒂文.米尔豪瑟(Steven Millhauser)的短篇小说《飞刀表演者》(“The knife Thrower”, 1998),在故事内容,主旨深度,及创作意图方面具有极高的参互性与相似度。
《摸彩》以平淡无奇地口吻叙述了小镇村民的集体行凶——摸彩仪式中抽到特殊标签的人被全体村民投石致死;而《飞刀表演者》也充满了同样的诡异与荒诞——观众在迷幻与狂热中目睹了他们之中的个别被表演大师投掷飞刀致残甚至致死。
虽然《飞刀表演者》中的观众没有像《摸彩》中的村民那样亲自实施暴力,但他们协同性的沉默确是与飞刀表演者达成共谋,促成了暴行的实施。
从对人性的揭示来看小说《摸彩》的艺术风格
On Artistic Style of The Lottery according to Its Revelation of Hu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Nature
作者: 刘胡英 作者机构: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出版物刊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摸彩》 写作风格 杰克逊 象征主义
摘要:�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广泛用在美国的教材 中。它在美国的家喻户晓与它颇有争议的主题思想以及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分不开的。文章 从主题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对《摸彩》进行赏析,指出摸彩的主题涉及人性的暴力与残忍、人性的 愚昧与无知、对传统与习俗的盲从、性别差异及阶级等级制度五个方面,并从五个方面概括了 《摸彩》的写作风格:鲜明对比的场景设置、海明威式的叙述风格、无处不在的象征主义、大 量使用的讽刺反语和哥特式风格的寓言。
从存在主义角度读雪莉·杰克森的《摸彩》
从存在主义角度读雪莉杰克森的《摸彩》
王容宁;林玉鹏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10X
【摘要】《摸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雪莉·杰克森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一个村落中的村民通过抽签的形式杀死中彩者的故事,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人类的道德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村民残忍的行为是符合逻辑的;人如果无法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改变现有的行为,通过选择获得幸福。
【总页数】2页(P215-216)
【作者】王容宁;林玉鹏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从存在主义角度读雪莉·杰克森的《摸彩》 [J], 王容宁;林玉鹏
2.读《紫色》——从话语权角度看茜莉的成长 [J], 程立伟;
3.开始,永远都不迟——读雪莉·艾利斯著《开始写吧》 [J], 何捷;
4.易逝的生命,不朽的精神——读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雪莉角》(Point Shirley) [J], 温松峰
5.雪与火的印象──读潘虹莉诗作 [J], 韩子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权威资料]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摘要:《摸彩》被喻为人性的一个隐喻,是人性的缩影。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出潜藏在小说主人公泰茜内心深处的邪恶本性。
从泰茜对周遭的不幸的冷漠表现、泰茜对他人急于施以酷刑、泰茜自作自受等三方面入手,借助文本自身的线索,揭示出该小说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摸彩》人性邪恶雪莉・杰克逊I106.4 A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1919-1965),美国著名小说家和短篇故事家,其作品大多以邪恶为主题。
发表于1948年的短篇小说《摸彩》是杰克逊的名篇。
该小说用一种令人迷惑的直白方式对人类的残酷和愚昧进行了讽喻,被当做“对人类行为及社会制度的巨大讽刺”(Votteler,Ssc.Vol.9,248)。
小说中心主题包括了“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人性中的残忍及墨守成规的倾向性,邪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Votteler,Ssc.Vol.9,248)。
泰茜是该篇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整个残忍仪式的牺牲品。
她可以被看作是全人类人性的缩影。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本文仔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泰茜身上所体现出的邪恶本性,并以此揭示出暗藏在人类身上的种种邪恶。
作为人性的缩影,泰茜本性中的邪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泰茜对周遭的不幸表现得异常冷漠这样的例子,文中俯首皆是。
毫无疑问,泰茜从小到大参与到这种残忍的仪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她也很清楚地知道,每次摸彩之后,都有一人会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然而,她这次却忘记了时间,“完全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62);她到达摸彩现场以后,她漫不经心地与德拉克洛瓦夫人闲谈,带着邻里间的幽默,她们两个都“很温柔地放声笑着”(62)。
从这些细节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这次摸彩毫不关心,只是把它当成理所应该的事情了。
至于这次会轮到谁去送死,她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她的这种漠然态度并非个例。
所有在场的人都是如此。
死亡马上就会降临到在场的某位村民头上,这人也许是他们的朋友,也许是他们的家人,但都没有人在意这些,所有在场的男男女女,都在愉悦而轻松地谈笑,议论着日常琐事,随意地开着玩笑。
虚伪的民主——雪莉·杰克逊小说《摸彩》主题解读
外国文学虚伪的民主——雪莉•杰克逊小说《摸彩》主题解读刘诗娴湖南师范大学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摸彩》最为人所称道。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父权制下的女性地位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揭露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得出摸彩仪式源于人性中的邪恶,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村民们既是行凶者也是受害者,最后的结局是人性的泯灭。
关键词:雪莉•杰克逊;《摸彩》;主题;民主;虚伪雪莉•杰克逊(1916.12-1965.8)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二部回忆录,五十五篇短篇小说等。
她的大部分作品经常以和谐美好的田园式场景开头,却逐渐发展为惊悚血腥的结尾。
文字简洁凝练,细致入微。
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赞美她:“雪莉•杰克逊,她从来不需要提高嗓门”[6]1。
《摸彩》(The Lottery 1948)是杰克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刊登便迅速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古老的仪式展开,六月二十七日的早上,晴空万里,花草繁盛,一年一度的摸彩抽签仪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焦急地等待着这次会叫到谁的名字。
当特丝•哈钦森的名字被抽中时,悬念终于结束,村民们开始野蛮地用石头将她砸死,以便尽快结束这场仪式,可以赶回家吃午饭。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性别歧视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揭示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进而思考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
一、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小说中,“邮局、银行、拖拉机和税收、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等词揭示了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村民们为了祈求丰收,每年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摸彩仪式。
所有规则和步骤似乎都非常民主和公平,村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由每个家族的男性族长代表抽签,最终决出谁是最后献祭的人。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实际上暗含社会阶级差异所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
《摸彩》中泰西·赫群森命运的解读
《摸彩》中泰西·赫群森命运的解读作者:李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摸彩》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性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泰西·赫群森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以女主人公为例,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女性在父权话语下的处境及命运。
关键词:《摸彩》;女性主义理论;泰西·赫群森;女性命运作者简介:李楠(1992-),女,漢族,河北完县人,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摸彩》是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关于古老传统仪式——“摸彩”恐怖而荒诞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美国小镇每年都会举行“摸彩”,摸中者会作为祭品被村民用石头活活砸死,最终女主人公泰西·赫群森成了替罪羊。
《摸彩》涉及暴力、人性的残忍无知、愚昧的传统和习俗、性别差异、民主虚幻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泰西·赫群森为例,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当时父权制社会中美国女性的处境及悲剧命运。
父权制是指男子在经济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即男性在政治领导,道德权威、社会特权和财产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
在父权制社会,提倡男权至高无上,而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权力更是凌驾于妇女和儿童之上。
总而言之,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很少甚至没有话语权。
女性主义主要指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由于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第二性地位。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定义、建立、实现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个人和社会的权利。
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锋。
《摸彩》的叙事手法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
《摸彩》的叙事手法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
胡开杰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1)006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故事文本的研究,重点讨论故事的叙事手法产生的种种悬念,及其对故事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胡开杰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人性中阴暗面的原始冲动——浅读《黑猫中》的哥特式因素 [J], 彭锐
2.社会百态的深刻揭示人性叙事的温暖回归——读王慧骏22集电视剧本《维权使者》 [J], 周根红
3.从对人性的揭示来看小说《摸彩》的艺术风格 [J], 刘胡英
4.极限境遇下的人性恶--《1984》与《蝇王》人性阴暗面的对照阅读 [J], 仲敏义
5.童贞的泯灭:评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对人性阴暗面的披露 [J], 魏颖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lottery读后感范文
thelottery读后感thelottery读后感范文篇一:the lottery读后感昨天查资料时看到有篇文章这样说Jackson写的这篇故事:美国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这篇文章,即使不知道是谁写的,也应该知道“ The Lottery(摸彩)”这个故事。
我感觉,这篇《 The Lottery(摸彩)》的性质,应该和《皇帝的新装》差不多吧。
看完那篇《 The Lottery》之后,心里嗟吁不已。
那个小镇有个上百年来一直沿袭着的传统,每年六月里的一天,总会把小镇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摸彩。
随着故事散漫地进展,我也散漫地读着。
天气如何地好,女孩子们如何地聚在一起聊些无聊的话,男孩子们如何地搞闹追逐着玩石块。
大人们如何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常,等着摸彩。
镇长如何地捧了大盒子过来,如何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然后怎样一个人一个人地被叫上去摸彩。
故事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进展着。
等所有人都摸了彩以后,镇长才让大家一起打开摸到的纸片。
我呢,仍是不在意地读着。
直到读到结尾,抽到彩的那人原来是要被全村人用石头打死。
于是从刚刚散漫的故事进展中我忽地一惊,吓了一跳。
心里嗟吁不已。
摸彩是这个镇上人上百年来的习俗,每年都要摸彩摸出一个人来,然后其余的人用石块将他打死。
人们在摸彩前后及扔石块时竟没有一点哀痛,只是忙忙碌碌地想快快打完了收工,赶着回家继续各自没干完的活儿。
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传统”,镇上的每个人都已是根深蒂固地习惯了,在他们的概念里,摸彩是理所当然的,摸到彩的人要被众人打死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作为局外人,读完之后只觉的哭笑不得,好不可思议!因为这个传统本身就是如此地没道理,如此地荒谬,也如此地恶心。
我开始时不喜欢这个故事,可后来越想便越感受到它寓意的丰蕴醇厚。
事实自然是如此,坚持着一个传统的人自然是觉的自己所坚持的传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也是如此。
而问题是:你如何知道在这些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中,哪些是真理,哪些仅仅是由传统和文化影响所成的定式思维呢?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不该坚持的呢?不光是“传统”,其实是推到我们所信之事的每一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摸彩》所揭示的现实悲哀之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的细读,重点讨论故事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故事主题,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摸彩,写作手法,主题,人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9-1965)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于1948年6月26日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而1948年的美国正处于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大量的思想家、文学家开始对战争的种种进行反思,美国的文坛异常活跃,大批优秀作家都在一显身手。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舍丽?杰克逊以这样一篇短短的故事,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惹得全纽约乃至全美国都为之震动。
杰克逊信奉着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故事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谎言、欺骗和虚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甚至谋杀对方。
如故事所描述的,人们可能认为人所犯的罪过只是出自维护公共利益。
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
一.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杰克逊作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对于故事场景的设置独具特
色,故事中最令人可憎的事件常常发生在和平恬静的普通生活环境中。
《摸彩》就是发生在当代美国的一个荒谬可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仲夏时节美国的某个有三百余人的小村庄。
那是6月27日的早上,“晴朗无云,有着盛夏时节新鲜的温暖”(“clear and sunny,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村子的广场中间聚集着数以百计的村民,场景平和宁静:孩子们天真无邪,没有一丝一毫的邪恶动机玩耍,挑选并守卫着一堆小石子;大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攀谈,聊着降雨,拖拉机等日常涉及的话题;妇女们互相问好,招呼着自己的孩子。
这一普通淳朴的乡村情景与摸彩的残酷暴力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小孩子挑选收集的“玩具”石子也成了最后残害人命的杀人利器,同时创造出强烈的悬念。
故事的第四段,关于仪式中鬼节节目提及及其所含的比喻意义可以看作故事转折的开始。
当表面随和,热心公益活动的撒莫斯先生手捧摸彩盒到达广场,“神圣”的仪式即将拉开帷幕,他所要做的事情无疑是邪恶、恐怖的象征。
随后关于摸彩的历史和由于人口增加,用纸条代替木片做阄的讨论虽然十分清晰,但与主题还相差甚远。
作者正是要用这种效果继续对故事进行描写对主题进行烘托。
故事的主角哈钦森太太出现在第八自然段。
直到故事结尾,哈钦森太太相对模糊的形象才逐渐清晰,在结尾处作者用细节的描写记录了哈钦森太太为自己生存的抗争和对摸彩的不公进行的惨烈
抗议,以及其他角色对哈钦森太太做出的议论和回应。
在这一过程
中,作者仅以叙述者的身份置身于事件之外,以客观的描述和平和的报道向读者呈现了摸彩这一事件,这种超然的报导式叙事手法对于作者戏剧化的观点进行了强烈的烘托,同时这种冷眼旁观式的叙述更加突出了故事残酷的结局和给人带来的出人意料的恐惧感。
在这一故事的描述中,象征的写作手法无处不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个黑盒子。
尽管它年代久远,又破又旧但是村民们始终都不愿意换掉它,就好像村民们不愿意取消摸彩这一久远的仪式一样。
这一个破旧斑驳的黑盒子就象征着摸彩这一项久远的传统而黑色便象征着黑暗、恐怖和残酷。
正如海伦尼伯克所说,故事中每一个主要的名字也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石头是古代祭祀中的武器,在故事中,石头也是杀人的利器。
负责摸彩活动的撒莫斯(summers),summer意味着生命的成熟期,可以联想为持续了数以年纪的摸彩风俗,summers这一复数形式可暗指年头的消散,岁月的流逝。
他的助手的名字格瑞午思(graves)则暗示着悲惨的结局—死亡。
grave的意思就是坟墓、死亡,也就是说每一次摸彩的结束都会带来一次死亡。
哈钦森太太的名字叫tessie,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了tizzy,意思是处于极度狂乱反抗的心情,在故事的结尾tessie叫喊着:“it isn’t fair”。
二.深刻的主题
杰克逊通过现代社会的一个村庄里一个古老的仪式将人性的残酷和暴力呈现出来。
故事中村民都在为仪式做准备,这个仪式的
过程便暗示着村民们为了丰收要通过摸彩的形式,选出一个村民作为祭祀的祭品来祭奠神灵。
这个被选的村民便成为这一仪式的牺牲品,变成邻里乡民眼中随意选中的一个祭品用乱石打死。
这一仪式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祈神仪式,人们为了来年的风调雨顺,向神灵供奉祭品,这其中就包含了童男童女和生禽家畜。
然后读者不可忽略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立在与读者同年代,而不是崇拜原始神灵的蛮荒古代。
人们常常谈论的便是拖拉机、税收以及作者特意在故事中提及的代表现代社会的邮局、银行。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村民们并没有采用现代的民主选举制度而是用摸彩这一虚幻无序的形式来决定为全村利益牺牲的人选。
对选中的村民不是采取民主客观的审查而是被村民们用石子野蛮的打死,在这看似文明和平的社会中,这一切都增加了它的感情冲击力,也暗示了这种可怕的暴力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身上。
同时,杰克逊也着重描述了村民们的心理状态。
出于人性趋吉避凶的本性,村民没有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祭品这个问题,而是选择站在统一战线抛弃了自己的村民,毫不犹豫的加入了残害无辜者的队伍中,面对昔日谈笑的村民,他们却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在故事中,杰克逊将村民对传统习俗的盲从也披露无遗。
无论村民们是否记得这仪式的历史细节,无论每年仪式都会夺走他们亲人朋友中一个人的生命,无论那个盛彩票的黑盒子是破旧斑驳还
是一片片剥落,这项摸彩仪式依旧年复一年的进行着,就连是否需要更换破旧的黑盒子这个话题最后都不了了之,一切从旧。
村里最老的老人,华纳老人则是这古老仪式的坚决拥护者,当有人说某些村子开始决定取消这项仪式时,华纳老人则是认为那些人都是一群疯子,取消摸彩仪式就会带来麻烦和祸乱。
当轮到他抽彩票时,有大人过来帮他,他则充满好奇的观察着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开始扔石头,大卫接过来别人给他的石头逐渐明白大人们的意思,也了解彩票的含义。
于是,在无知盲从的跟随下,大卫最后麻木的拿起石子扔向了自己亲爱的母亲……摸彩这残酷血腥的仪式就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去,村民们蒙昧无知的人性也在这麻木的仪式中沉淀。
至此,人性的阴暗面在的作者笔尖下暴露无遗,正如杰克逊在《旧金山年史》里坦言:“我想,我之所以在现在、在我自己的家乡,设置一个如此残酷的远古仪式.只是希望逼真的戏剧性表现,使读者为那种毫无意义的暴行和人们自己生活中普遍的惨无人性所震撼。
”
参考文献:
[1]胡敏.重读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j].西南科技大
[2]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0.
[3]胡开杰.《摸彩》的叙事手法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4]薛艺丽.《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