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成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成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摘要:成语是高中生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此为抓手,并和学生约为“套路”“定例”,让学生相沿成习,自主能动充分地掌握并运用成语,从而切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教学抓手成语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抓手,它既能简约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又能立竿见影地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最直接的是在学生的应试考查上体现得简单高效。
近年来,我对此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谨此例谈一二。
一.巧借成语,导入新课。
文言文新课前,统筹文本资料,溯源成语,引导学生以几个或几组成语为导向深入探究文本,酝酿生成一定的的学习氛围,可收一石三鸟之功。
例如《鸿门宴》第一课时,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拔山扛鼎”和“破釜沉舟”两个成语让学生去准备,课上再让学生讲讲故事,项羽的霸王形象就自然生成了;再写下“四面楚歌、无缘面见江东父老”等成语,悲剧英雄就有了初步印象。
太史公是创造成语的专家,跟着《史记》里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同样地,一堂有温度有趣味的文言文课堂也可因此开展起来。
再如《鸿门宴》第三课时,再抛关于刘、项的两组成语: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决一雌雄、妇人之仁、衣锦还乡。
同学们一比较就会发现刘项之间的战斗是不对称的,职业拳击手是怎么也打不过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的,那么《鸿门宴》的真正主角也就应该是刘邦了,是他在操盘整场宴会,接下来的人物性格分析自可扣此逐一展开……由此可见,成语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合点,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是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积极、高效学习氛围的理想课堂的。
二.紧扣成语,精读文本。
成语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加简约易记、古今通用,因此可作为精读文本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有意识地让成语贯穿课堂,是可以脚踩莲花,步步生辉的。
比如在带学生背诵第一难背的《离骚》(节选)时,就可以依次罗列出“九死不悔、偭规越矩、绳不挠曲、郁郁寡欢、溘然长往、鸷鸟不群、方凿圆枘、忍尤攘诟、屈心抑志、香草美人”等成语,窜起一个别致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比对着解读相关的语句,接着再用“忧愤难耐——屈心抑志——退守清白”这一情感主线一串,那就纲举目张了。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的固定词组。
多为四字格。
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等;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赏笙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丁•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
这样的成语很多。
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
成语架起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长城
成语架起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赵明剑摘要成于是生活中常用的固定词语,它言简意深表达能力强,任何一个国人说话写文章都能来两个成语,这一头儿连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连,大家熟知成语;它另一头又连着中华民族的渊源,产生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
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利用熟知成语可以省去查找资料、翻阅文献的很多麻烦,直接就可以理解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里的字词句,可以说,成语是架起学习古代汉语的桥梁。
关键词成语学习古代汉语桥梁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成语,是语言的化石,历经千百年的风华岁月,沉积着很多种语言现象。
它与古代汉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内涵古代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
掌握成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非常有利,它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架起了一道桥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现代汉语,又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好帮手。
一、利用成语掌握古文中汉字的意义成语是我们熟知的固定语汇。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借助成语理解,反过来,成语中不易理解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学到的古汉语知识解决成语中的疑难问题。
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中的汉字:古今字、通假字等。
学习“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假借造字法的时候,懂得“假”是“借”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假”却经常表示真假的“假”,像假装、打假、假冒、假象、假死、假扮、假牙等等,那么,现代汉语中“假”字有没有“借”的意思呢?其实,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词语的意义。
利用熟知的成语就能打通古今汉语的这道字词关,如借助成语“狐假虎威”、“假虎张威”、“假公济私”、“假手于人”、“假道灭虢”、“不假思索”中的“假”字的“借助”意思,就会发现现代汉语中“假”字实际就有“借助”的意思;当然,也可以通过学过的文言课文找到“假”字的“借助”意思。
例如:《劝学》“假舆马者”、“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左传•僖公二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中的“假”字,《孟子•尽心上》“久假不归”中的“假”字,《礼记·礼运》“大夫具官,祭器不假”中的“假”字来理解。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2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②.表动作所凭借得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③.表处所、时刻: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讲”、“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得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得状语,这确实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得都属于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现代汉语得语句结构来讲,成语中得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得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得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得位置,这确实是文言文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可分不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得盔甲、锐利得武器、旧得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4意动或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名词得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得,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咨询”,不以向学咨询或地位比自己差得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非常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落龙伏虎”、“惊天动地”等.5倒装现象有得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假如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得适应,其语序显然是颠倒得.事实上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得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咨询句中代词做宾语得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早得倒装句,以加强语气.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得要紧工具.随着社会生活得变化进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了解了语言进展得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得语言,并制造性地运用语言.。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
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
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
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
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李白《前有樽酒行》)(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荀子·富国》)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
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
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前言在学习古文时,除了需要熟悉基本的文言文读写技巧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
虽然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已经不太常用,但是它们仍然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作为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会推荐一些常用的成语,并且和你分享如何利用它们来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是指春天里鸟语声和花香飘荡在空气中的一种美好景色。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处美景或者形容好的气氛。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
这是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写一个地方。
比如,“古刹千年,此地沉睡了千万人的骨灰,静谧而肃穆”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形容词“古”、“千年”、“静谧”和副词“而”。
“古”和“千年”都是描述这个地方的年代和历史的词语,而“静谧”则是形容这里的气氛。
一衣带水“一衣带水”是指两岸相隔的水流,通常指兄弟地区或友邦间的友好关系。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动词和句式。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动词来描述人物的行动或者事件的发生。
比如,“了然于心,落笔$~\\underline{\\hspace{0.5cm}}~就”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动词“了然”,“落笔”和句式“$\underline{\hspace{0.5cm}}就”。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是形容家中珍贵财宝多得不可收拾。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复习古文中的名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名词来描述人物、场景或事件。
比如,“座无虚席,演讲造诣震惊海内外”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名词“座”、“演讲”、“造诣”和“海内外”。
通过学习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意思。
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是形容人感到失望和疲惫的一种心境。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代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代词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名词,避免重复。
比如,“人心本是水,但急流勇退,却阵阵心灰意冷”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代词“却”,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心本是水”,避免造成重复。
从成语入手学国学
从成语入手学国学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既是语言的符号,又是文化的载体,能够独特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学习成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国国学。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出自《左传》。
从成语中出现的“志”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意志力量是多么重要,有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便能够战胜许多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中国国学中,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付出努力去实现。
“知己知彼”,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
这个成语教会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好工作和应对挑战。
学习中国国学中,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且通过了解别人来积累智慧和经验,进而获得成功。
“饮水思源”,这句话出自《史记》,它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应该知道来路,珍惜身边的一切,建立感恩的心态。
学习中国国学中,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原则和初衷,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戴,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论语》,这告诉我们做事要讲规矩,讲秩序,要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学习中国国学中,我们应该按照古训,崇尚传统文化的精髓,遵守社会规范,努力提高自己的协调性和规范意识,让我们的做事方式更加优秀。
总之,学习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国学,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道德操守的好公民。
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
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成语都是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是从古汉语文句中演化、凝结而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的特征,但在沉淀的过程中又有现代生活的积累,因此准确领会和把握成语的含义,无论是对古文学习,还是对现代文学习,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声东击西:声,声张。
衣锦还乡:衣,穿。
还是读yī。
不可名状:名,说出。
目不转睛:目,看。
不名一文:名,占有。
一鼓作气:鼓,擂(léi)鼓。
春风风人:第二个风,吹。
夏雨雨人:第二个雨,淋。
苗而不秀:苗,长了苗,但没有秀穗。
不衫不履:衫,穿衣服;履,穿鞋子。
不翼而飞:翼,展翼。
经天纬地:经,管理;纬,衡量。
沐猴而冠:冠,戴帽子。
袖手旁观:袖,笼(lóng)着双手。
报仇雪恨:雪,洗刷。
月晕而风:风,刮风。
础润而雨:雨,下雨。
础,台阶,古时叠衬木柱子的石头。
B.名词用作状语狼吞虎咽:狼,虎,像狼(虎)一样的。
土崩瓦解:土,瓦,像……一样。
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的。
瓜剖豆分:瓜,豆,像……一样。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中(在露天里)鬼哭狼嚎:鬼,狼,像……一样再如水深火热、风驰电掣、粉妆玉砌、鹤立鸡群、虎踞龙盘、涣然冰释等。
南征北战:南,在南方;北,在北方。
貌合神离:貌,在表面上;神,在实际上。
C.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锋利的武器。
扶老携幼:老,老年人;幼,小孩子。
扶贫济困:贫,贫穷的人;困,走投无路的人。
改邪归正:邪,邪恶的事情;正,正道。
拈轻怕重:轻,轻巧的事情;重,重担子。
扶弱抑强:弱,柔弱的人,即弱势群体;强,豪强地主,即先富起来的人。
逢凶化吉:凶,凶险的情况;吉,吉祥的境况。
舍近求远:近,身边的人和事;远,远处的人和事。
弃旧图新:旧,旧的事物;新,新的面貌。
喜新厌旧:新,新人;旧,旧人。
去粗取精:粗,粗糙的东西;精,精华。
化险为夷:险,危险的处境;夷,平安的处境。
成语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百花园地2013-02摘要: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注重文言知识的讲授,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用成语进行辅助教学,则能优化文言文教学。
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则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教学;辅助作用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学生生吞活剥,缺少师生互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一些文言文注释资料的泛滥,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注重积极思考,总在想“资料上写着呢,我何必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
”针对这些在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用成语来辅助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成语,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
因为,成语既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又充分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成语辅助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用成语辅助中学文言文教学成语,是古代词语的遗存,且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也自然留存着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律。
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用成语辅助教学,便能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它的优化作用体现在:其一,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其二,引用成语辅助文言文教学,简单而明白;其三,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不那么枯燥,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四,一石二鸟,文言文知识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并且相得益彰。
巧用成语讲授文言知识-邹爱华
巧用成语讲授文言知识中学生中曾流传着这样的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文言文成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文言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更是让一些学生感到头疼。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巧用成语讲授文言知识会起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成语一般多为四字格,出自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也有部分出自于古代文学作品。
它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的固定词组,里面蕴藏了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利用成语来讲授文言知识。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如“一鼓.作气”、“不毛.之地”、“衣.锦还乡”、“兵不血.刃”中的加点词分别解释为 “击鼓”、“长毛(指长庄稼、长植物)”、“穿”、“沾上血”。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衣.冠禽兽、不齿.于人、箪.食壶.浆、春华.秋实.、沐猴而冠.等。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峨冠博带....、筚路蓝缕....分别释为“带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宽大的腰带”和“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处于宾语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追亡.逐北、道不拾遗.,其中加点词释为“逃之的人”和“丢失的东西”。
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如:披坚.执锐.、取长.补短.、激浊.扬清.、改邪.归正.、革故.鼎新.。
四、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如土.崩瓦.解,狼.奔豕.突、风.驰电.掣、虎.视眈眈、鳞.次栉.比、蚕.食鲸.吞、虎.踞龙.盘、鹤.发童.颜、蝇.营狗.苟、名声鹊.起,其中这些加点的词释为“像……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如:车.载斗.量、刀.耕火.种、口.诛笔.伐、管.窥蠡.测、颐.指气.使、其中加点词释为“用……”或“从……”。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2019年文档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成语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凝缩,其中包含历史典故、哲理故事等,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变化,同时存有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
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一方面可以丰富对成语和文言文的认识,了解古代汉语在意义、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还可以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生哲理、人生态度等。
一、通过成语看古文字的意义变化我们通过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捷径,因为成语简洁明了,便于识记,而且可以发现汉字意义变化的诸多规律,如有利于我们识记文言文的实词部分,也便于我们将成语中所学到的实词意义迁移到文学文本中来。
下面笔者就举一些成语中汉字意义变化的现象:1.识记实词通过成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识记文言文中的实词,因为成语是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而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将成语中的汉字意义熟记,我们在阅读其他古代典籍的时候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如成语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以己度(推测)人、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等,我们将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记住了,不仅有助于识记成语,而且还可以在成语的使用中识记这些汉字的意义,这对阅读文学文本大有裨益。
2.存有汉字的原始意义成语是从古代文化作品中凝练而来,保存了大多古代文字的原始意义,通过对这些原始意义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字意义的演变历程,如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
这里的“兵”使用了“兵”的原始意义。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是汉字发展的一种重要规律。
因为汉字随着使用的范围的广泛不免会产生诸多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成语的了解,认识到汉字的多个意义。
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4.通假字通假字也是成语的一种意义变化形式。
这些通假字有一部分是被通假字的原始字形,有的是一种意义的假借,通过对这部分成语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通假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文本意义。
成语和文言融合教学之尝试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感觉到无能为力,读不通,读不懂,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希望可以实现的。
曾有人说,成语是活着的文言,在现实生活中,成语的使用率还是很高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巧妙地借助成语这一媒介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是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的!学生都知道文言文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然而目前的学生钟情于文言文学习的是少之又少,本应该成为学生仔细咀嚼品味的文言文现如今却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不愿意学却又不得不学。
古人云“强扭的瓜不甜”,在文言文的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抓手,这是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其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笔高贵的财富,那就是——成语。
成语同样也是华夏文化的千年精粹,更有人说,成语是活着的文言。
成语相对于古诗和文言文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的程度和范围要更深、更广一些,生活中成语总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周围,学生喜爱的动画、电视、电影,甚至是新闻和广告中都会有成语的身影,而且学生在自己的习作和日常交流中都会运用到成语,由此可见学生对成语的接受度要比文言文高很多。
既然学生能够接受成语这一个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我们何不好好利用成语这一媒介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呢?如何利用好成语这一宝贵财富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实践探讨的一个方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利用好成语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创情境生趣味翻看我们的成语字典,你会发现基本上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或美丽或忧伤或励志或劝勉的历史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是由文言来叙述,有些时候我们教材中的文言文就是这些故事的叙述,如《〈列子〉一则》中就叙述了“高山流水”这个充满温情的成语故事,《黔之驴》则向我们讲述了“黔驴技穷”这个富有人生哲理的成语故事等。
对于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能采用相关的成语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成语学习古汉语
用成语学习古汉语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学许多的成语,是古代词语的遗存,且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也就自然留存着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因此,我们无论是教古汉语或学古汉语,如果能用成语辅助,则是个较为轻便而俏皮的方法.它轻便俏皮在于:一,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二,引用成语解析起来简单而明白;三,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而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却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一石而二鸟,古汉语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并且相得益彰……这里整理出较为详备的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与学的用例,依古汉语各知识点分列于次:一,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这种情形,在成语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字古义今义成语诗文例句走跑;逃跑行走走马观花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汤热水食汁赴汤蹈火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涕眼泪鼻涕痛哭流涕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怜可爱值得怜悯楚楚可怜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还有更多的,如: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时日)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依附、寄居)人篱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的扩大:唇亡齿(门牙)寒、日月经天、江(长江)河(黄河)行地2,词义的缩小:臭(泛指气味)味相投、五谷(百谷之总名)不分3,词义的转移:缘木(树)求鱼、扬长而去(离开)、凶年(年成很坏)饥荒、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走(跑)马观花、人生几何(多少)、短兵(兵器)相接、破涕(泪,哭)为笑、币(礼物)重言甘……4,褒贬色彩的转换:心腹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褒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名称说法的改变:沉默寡(少)言、鸡鸣狗吠(叫)、罄竹难书(写)、游目(眼睛)骋怀6,单双音的变化:嗤之以鼻(鼻子)、有眼(眼睛)无珠、不平则鸣(鸣叫)、沉默寡言(言语,说话)7,同形异义词语(古代汉语里常是两个词):名副其实(他的实际;操虽托名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自相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便宜(方便,适宜)行事、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不以为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还有“于是”(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可以”(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从而”(吾从而师之——《师说》)、“虽然”等。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巧用成语学文言
巧用成语学文言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
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
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尤”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
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尤”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
)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穷”、和“因”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穷乡僻壤(贫穷)穷奢极欲(极为)穷追猛打(彻底)穷当益坚(困窘)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因:因噎废食(因为)因地制宜(凭借、依据)因循守旧(沿袭)前因后果(原因)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1.书(1)秦御使前书曰:写[罄竹难书](2)使人遗赵王书:书信[郢书燕说](3)黄生允修借书:书本[映雪读书]2.对(1)王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答[对答如流](2)对镜帖花黄;对着,向着[对牛弹琴]3.负(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用背驮东西[负重致远](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忍辱负重](3)秦贪,负其强:依仗[负隅顽抗]4.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站立[顶天立地] (2)且立石其墓之门:竖立[立竿见影]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存在,生存[势不两立、茕茕孑立] (4)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建立[成家立业] (5)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立刻,马上[当机立断] (6)各当时而立法:设立[标新立异]5.交(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交叉[不可开交](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接触[交头接耳](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交往,交流[一面之交](4)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并,一起[饥寒交迫]6.引(1)将军夜引弓:拉开弓[引而不发](2)令查出引入上谕中:引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招引[引狼入室]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救经引足]7.将(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将要,打算,欲[将要取之,必先欲之](2)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将领[损兵折将](3)出郭相扶将:扶,持[将功赎罪:引申为“拿”](4)将恐将惧:且,又[将信将疑]8.走(1)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疾趋,跑[不胫而走](2)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跑[走马看花](3)弟走从军阿姨死:去,离开[远走高飞]9.计(1)可记日而待也:计算[计日程功](2)愿早定大计:计谋,策略[阴谋诡计]10.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跟“公”相对[公而忘私](2)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偷偷地[私相授受]11.文(1)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掩饰[文过饰非] (2)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望文生义]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文如其人]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华丽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2.观(1)臣观大王无意尝赵王城邑:观察[察言观色] (2)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观看[隔岸观火](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蔚为大观]13.是(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合理的[一无是处] (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这个[是可忍,孰不可忍]14.得(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得过且过] (2)得双石于潭上:得到[得寸进尺]15.疾(1)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苦痛,疾苦[痛心疾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厌恶[疾恶如仇] (3)声非加疾也:强,猛烈[疾风知劲草]16.致(1)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专心致志] (2)致敬亭于幕府:送[负重致远] (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雅人深致]17.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加焉:借[假公济私]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不假思索](3)乃悟前狼假寐:与“真”相对[假仁假义]18.绝(1)不如早与之绝:断绝[韦编三绝] (2)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无仅有](3)虽杀臣,不能绝也:尽[绝处逢生]19.师(1)齐师伐我:泛指军队[兴师动众] (2)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好为人师] (3)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师心自用]20.经(1)经正而后纬成:织布的纵线[经天纬地] (2)自经丧乱少睡眠:经过,经历[漫不经心]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典[不见经传]21.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老马识途] (2)独其为文犹可:识:识别,辨认[识时务者为俊杰] (3)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远见卓识]22.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词不达意] (2)即道人意中事:心意[心烦意乱]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出其不意](4)目似暝,意暇甚:神情态度[意气风发]23.胜(1)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百战百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风景[引人入胜] (3)刑人如恐不胜:尽,极[举不胜举]24.顾(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反顾[义无返顾](2)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虑[顾此失彼] (3)君臣相顾,泣下沾巾:看[顾名思义]25.首(1)以刀劈狼首:头[马首是瞻] (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首先[首当其冲] (3)叛主雠贼,还为戎首:首领[罪魁祸首]26.反(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与“正”相对[反其道而行之] (2)诛白公,定楚国,如反称:翻转[易于反掌]27.投(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投掷[投笔从戎] (2)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投入[自投罗网]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赠[投桃报李]28.游(1)夫夷以近,则游者终:游玩,游览[游山玩水] (2)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游动,流动[游刃有余]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纵,放纵[游目骋怀]29.固(1)固而近于费:坚固[固若金汤]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己见] (3)固不如也:本来[故步自封]30.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到达[四通八达](2)自昏达暑:到达,至[欲速则不达] (3)学未有达:通晓,贯通[词不达意]2.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优质】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结合成语释义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
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⑴一词多义:如:道:道不拾遗(道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说长道短(说)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斩木为兵(兵器)兵强马壮(军队)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纸上谈兵(兵法)如: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发表时间:2009-02-16T16:41:31.95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梁发英[导读]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经长期使用,从古汉语中固定下来。
因此,联系成语来解释古汉语之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
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的“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一句时,课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于哪个成语中“举”字用法相同,那个成语中“举”字用法不同时,学生常会想到“举世闻名”、“举国上下”中的“举”与课文相同,而“举不胜举”、“不胜枚举”则与课文不同。
同样,荀子的《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久假不归”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目”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字,与成语“欲盖弥彰”、“天理昭彰”的“彰”字都是“明白、清楚”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类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曰割”、“刀耕火种”、“狼吞虎咽”、中的“日”、“月”、作“削”、“割”的状语,意即“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刀”、“火”是“用刀”、“用火”,作“耕”、“种”的状语,“狼”、“虎”作“吞咽”的状语,意即“像狼、虎一样吞食下咽”,属于此类成语还有:礼贤下士、股肱之臣、瓦解冰销、钟鸣鼎食、星罗棋布、狼奔豕突、南征北战、龙飞凤舞等。
2、名词用作动词:如“不期而遇”中的“期”,名词,用于动词“约定”,“密云下雨”,“雨”本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如履薄冰”,“履”,名词,“鞋”,用作动词“踩”,“一傅众咻”中“傅”,名词,用作动词“教”。
(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意为:“使……活”,于成语中“生死骨肉”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可以互相印证,又如“惊天地,活鬼神”中的“惊”和“活”可以译为:“使……吃惊”,“使……哭泣”,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两字类同。
(三)、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成语中也常见,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不远万里”中的“远”是“以……为远”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薄”是“以…….为厚,以……为薄“的意思,”幕天席地”中的“幕、席”意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梅妻鹤子”中的“妻”“子”意为“把……当作子”,属于此类的还有:厚此薄彼,鱼肉百姓,师心自用等。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苏轼《石钟山证》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勾践灭吴》中的“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2、成语中的判断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否判断,《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肯定判断。
3、成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后,又如“趋之若鹜”,介宾短语“若鹜”置于动词“趋”后,另外,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语“精”之后。
4、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即“鹿死于谁手”,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即“引之以为戒”,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即“一发系千钧”,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省略了介词“于”。
5、成语中的被动句
如贻笑大方,就是被大方之家见笑的意思,跟《秋水》中“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类同,又如“见欺于人”即表被动等。
一言以蔽之,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阅读有帮助,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