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三教合一1程朱理学23陆王心学5综合4、 67一、选择题1.唐代期间诗人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 , 又忠诚礼佛 , 柳宗元公然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 这说明唐代期间 ()A. 出现三教合一趋向B.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C. 佛教获得统治地位D. 道教快速发展分析 :A此题考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有关知识, 旨在考察学生正确解读资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料说明唐代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向 ,A 项正确 ;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期间, 且与资料要旨不符,B 项错误 , 清除 ;C 、D两项与资料要旨信息不符, 清除。

应选A。

2.(2019 ·河南郑州期中)“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 , 都要理睬 , 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 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倡议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致良心分析 :A依据资料“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道理方泱洽通透” 可知 , 重申了深刻研究万物, 才能理解此中道理, 故 A项正确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心”属于心学的范围, 重申心即是理, 故 B、 C、 D三项错误。

3.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 “闻道西园春光深, 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 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仁”。

与此思想看法最为靠近的是()A. 格物致知B. 致良心C. 心即理也D.存公理 , 灭人欲分析 :A资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切合格物致知的内容, 故 A 项正确。

4.(2019 ·福建永春期中) 公元 1181 年 , 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

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一章, 听者感人不已, 至有泣下者 , 朱熹也立即离座向大家说: “熹当与诸生共守 , 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宋明理学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A.先气后理的思想B.存天理,灭人欲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3.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

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

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

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7.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8.(2019年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强调“格物致知”B、程朱理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C、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D、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北宋时期,理学最初是由程颢、程颐提出的,强调“理”的客观性B、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理学,进一步强调“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C、明代中期,心学成为主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D、清代,理学式微,儒家思想逐渐向经世致用转变3、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天理”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只重视道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B.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传入无关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D.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得益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发展5、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了“理”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论?A、王安石B、朱熹C、王守仁D、李贽6、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程颐B、程颢C、张载D、邵雍7、题干: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对理的追求。

B.理学认为儒家思想是最高道德准则,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C.理学认为宇宙本原是理,道德伦理也是由理构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具有永恒性。

D.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8、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较大?()A.韩愈B.朱熹C.程颐D.范仲淹9、题干: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了注解和阐述,这一行为在宋代哲学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A.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内涵B. 促进了儒学的复兴C. 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阶段D. 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学习典范 10、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A.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理气二元论C. 性命论D. 格物致知11、宋明理学中,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2、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代表人物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13、《宋明理学》一书中,关于朱熹的理气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理为实体,气为理的显现B. 气为实体,理为气的表现C. 理和气都是实体,彼此平等D. 理为气之本体,气因理而存在14、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以下哪项不是其核心观点?A.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B. 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认为心是万物本源D. 提倡“即心即物”15、【题干】宋明理学中,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张载D. 王阳明16、【题干】宋明理学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张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盛行的一种思想体系。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3,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4,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①“理气论”②“心即理”③“致良知”④“心性论”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5,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儒学放弃自己的主张C.统治者大都是佛教教徒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7,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8,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9,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1,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2020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课时3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人教版)

2020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课时3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人教版)

课时3 宋明理学(25分钟100分)基础达标了解宋明理学各代表的思想主张,认识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素养突破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感受儒学的世俗化、普及化,体会理学思想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关系宋明理学本质目的的判断(1)看内涵:如材料中出现“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相关信息,就可以判断宋明理学的本质目的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护专制统治。

(2)辨主张: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主张有“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如材料中出现上述任一主张,就可以判断宋明理学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题组一三教合一1.(6分)顾炎武曾对曹操下令求贤之事说:“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

”其意在说明曹操()A.重视选拔实用的人才B.破坏儒家核心价值观C.造成传统伦理的丧失D.任用了大批奸猾之士2.(6分)陈寅恪先生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

”这表明唐代()A.重视传播佛、道教义B.民间学术氛围浓厚C.三教并存之势凸显D.儒学正统地位丧失题组二程朱理学3.(6分)“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孔孟儒学B.程朱理学C.道家学说D.老庄哲学4.(6分)程颐说,程颢自小“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反映出程颢()A.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B.潜心钻研儒家经典C.理学糅合了法家思想D.思想受到程颐影响5.(6分)朱熹的诗写道:“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昏。

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透理穷源。

”据此判断,朱熹主张()A.气是理的本原B.理气相斥C.知识源于实践D.格物穷理6.(6分)冯友兰先生认为,朱熹的哲学不是普通的唯心论,而是接近于现代的新实在论,但其却没有朝着近代科学的方向发展,“故其所谓理,有本只应为逻辑的,而亦与伦理的相混”。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有关唐代儒学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B.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C.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C[由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唐代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C项。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纲常伦理。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宋明理学家指导传统儒学中的道德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将其看作万物的本原。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4.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理学强调的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欲”。

A、B两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为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5.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D[由材料中“真知”“不行”可以看出材料揭示了王守仁对“知”与“行”的认识,即“知行合一”,故选D项。

]6.“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段话属于()A.“天人感应”B.心学C.程朱理学D.朴素辩证法B[陆王心学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3: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3: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训练题组1三教合一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答案』 C『解析』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2.(2018·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答案』 D『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题组2程朱理学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答案』 A『解析』北宋对佛道的批判其目的是建立儒学的信仰,南宋时理学已经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内容,故B项错误;北宋时国家统一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朱子语类》中记载:“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C『解析』“天理流行,触处皆是”表达了理为生活,但生活可得到理,故C项正确。

5.(2018·邢台高二期末)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

选择题宋明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B正确。

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A排除。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D排除。

选择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人文主义;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

上述结论正确的是A. ①③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A【解析】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服务于官僚政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早出现,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选A。

②错误在“工业经济”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与文艺复兴不是同一时期,故排除有②的选项,故排除C和D。

B项与A项相比不完整,不是最佳答案,故排除B。

选择题二程的理学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物后有理B. “人伦者,天理也”C.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D.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答案】A【解析】程颐、程颢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认为“先有物后有理”表述错误,根据题目要求,选A。

B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对“理”的理解;C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的方法论;D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对“理”的理解;故B、C、D三项都正确,排除。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含.doc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含.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1、()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日然的思想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2、()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屮,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3、()A、人不能存在止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徳修养的途径是 4、()A、知徳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Z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Z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5、()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6、()A、修牛:养性,提髙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课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土的儒、道两教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

这说明A.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B.中国儒家尊宗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C.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答案】D2.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

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道家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儒学正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玄学。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反对庸俗、烦琐的经学思想,吸收了道家学说,形成了崇尚老庄、探究名教义理的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故选B。

玄学不同于宗教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C项符合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内容,故排除;魏晋时期儒学仍是封建正统思想,尽管它受到冲击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D项错误。

3.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存大理,灭人欲”D.“发明本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反映的思想为理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大理,灭人欲”,因此C项正确。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所以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穷理的方法,不是核心,因此B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心学的认知修养方法,因此D项错误。

4.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A.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B.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C.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D.完全否定了鬼神的存在【答案】C5.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强调的是朱熹理学的内容而不是地位,故A项错误;朱熹把格物致知看作是把握理的途径,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和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做法一致,故B项正确;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故D项错误。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他反复强调其“理学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这说明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A项符合题意。

7.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8.《明史》曾这样描述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直达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定帝权【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都是心学直达本心特点的表现,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和慎思明辨都是儒家理论重视的,但并非心学最显著的特点,排除B、C两项;儒家理论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要求,并未否定帝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9.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10.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反映了对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点,王阳明以心学的思想加以阐释,“格物者,格其心……格其意”,提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反映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选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主观性与客观性D.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在世界本原方面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均在心中,后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可见主观性与客观性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差异,故选C。

两种学说均具有思辨性,因此A不能成为两者的差异,故排除;B主要体现陆王心学的特点,D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故排除。

1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

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

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

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本体宇宙论”看出哲学化的趋势,从材料“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的趋势;从材料“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小问,可以从国家政治局势、理学与心学之争、儒释道之争等方面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材料二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恢复败坏的人心要难于镇压农民起义。

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