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合集下载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读其旷达情怀的 内涵。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 0 年 ,法 国 《 00 世界 报 》评 选 了1 0 年 的 1位 英 雄 ,包 自足 千古 。 ”苏轼 仕途 坎 坷 ,宦海 沉 浮 ,但 他 却 以旷 达 的 人 00 2
括神圣罗马帝国、拜 占庭 帝国的皇帝等 ,其中惟一入选 的中 国人是苏轼 。 《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 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试 论 苏 . 诗 词 中 的 旷 达 情 怀 轼
O是 新 宇
摘 要:苏轼 一生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 ,他 始终表现 出洒脱 达观的旷逸情怀 ,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 ,为之投去敬重的 目光 。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 ,探究其 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
财富。


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
(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 索 苏 轼 的人 生 情怀 ,须 了解 其 性 格 的早 期 形成 。苏
佳 节 ,词 人 想到 的不 是个 人 的 醉 生梦 死 , 及 时享 乐 ,而 是 家 构 为 所 不
( 张淑 乐 兰州大学文 学院 7 00 ) 3 0 0
学 研 究
这 从他 给 二 子 的命 名 可 知 。他 后 已。乐天 ,是一种无信誉外物 ,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 在 《 二 子 说 》 中, 阐 明为 子 取 名 的缘 由: “ 乎 , 吾惧 汝 的 处 世观 。因 而 ,素 食 一 生 既 能竭 尽人 事 ,又 能 随遇 而 安 , 名 轼
国之思 ,是 “ 中州盛 日”的往昔场景 : “ 中州盛 日,闺门多 惜 ,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而作为一个封建女 暇,记得偏重 三五… …如今 憔悴 ,风 鬟霜 鬓,怕见夜 间出 子, “ 论政 ”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 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 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 这种情况 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 、怅望故乡 了,生活 的 流亡之痛 。以至于南宋著名 诗人刘辰翁读此 词时 “ 为之涕 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 了太 多的愁和苦 。生 下”、 “ 闻此词,辄不 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 思想之感 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 每 人至深 。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 国事的忧虑 ,难道仅仅只 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 的落难女子 了,就是辛弃疾、陆游 是个人 的 “ 哀伤愁苦 ”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了其故 国之思: 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 酒 ” (《 洞歌仙》 )。因此清 照词 中所流露 出来 的愁苦情

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

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

120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他半世飘零、九死一生,归来到金山后所作,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并没有将自己在朝时翰林学士、礼部兵部等职务引以荣耀,而是把这遭贬谪的半世视为自己的功业,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子自嘲的意味,但这首自题诗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生活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苏轼从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到“乌台诗案”后贬黄州、汝州,及晚年远谪岭南,贬谪生涯历十数年,却一改屈贾的怨愤、韩柳的戚嗟、元白的悲泣的心态,善于化解心中的幽怨牢落,淡然地面对忧患,顽强地求得生存。

后世往往用“旷达”作为苏轼贬谪词的词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有对“旷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类型的定义:“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1]由此可以看出,“旷达”是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欢乐良少而忧愁苦多之后的乐观和智慧、是建立在人生种种苦难之上的热爱与开阔。

然而苏轼自己也曾说道:“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2]在东坡的贬谪词中也充满着“羁客迁人之感”,但并不是每一首词都体现出他旷达的情怀,事实上苏轼也有着在人生苦难的磨砺中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黄州之贬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大的坎坷,考察苏轼在这个时期的心态变化,对了解苏轼贬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分析其旷达词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初到黄州,内心的落寞自所难免。

更何况黄州地处偏远,与外界疏离、隔绝,“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3]。

这种闭塞加重了身为犯官的苏轼“忧谗畏讥”的心理:“某自得罪,不复作诗文,公所知也。

不惟笔砚荒废,实以多难畏人,虽知无所寄意,然好事者不肯见置,开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愿公已之。

”[4]“平生文字为吾累”。

[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苏轼在贬黄初期内心的寂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东坡诗词中豁然达观的艺术风格

人生到处知何似,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东坡诗词中豁然达观的艺术风格

人生到处知何似,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东坡诗词中豁然达观的艺术风格人生到处知何似,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东坡诗词中豁然达观的艺术风格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其名作《苏东坡传》序中热情赞美的那样:“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东坡这种能“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的人格魅力,不但使其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更为其诗词作品充满了一种豁然达观的艺术风格,至今为人们所欣赏、传诵并津津乐道。

这种风格,不同于其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与奔放,亦不同于其笔下偶尔为之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和“柳含烟翠拖轻缕”的婉约与细腻,而是充满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不羁,体现了对世事“应似飞鸿踏雪泥”般的深刻感悟,是构成东坡诗词多样化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豁然”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开阔或通达”;“达观”一词,解释为“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就东坡这样一种风格的诗词而言,首先显然是从而且也需要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当中生长出来。

苏轼的一生,特别是其政治生涯,可谓一波三折:少时锋芒毕露,中年功成名就,壮年大难临头,晚年再创辉煌又急转直下黯然离世。

在这样的境遇下,东坡每每都能含笑不语地从窘境中淡然而过,并将这种坦荡之气佐以对生活世事的深刻感悟,以乐天之情书写出一篇篇豁达的诗词,直面曲折的人生。

这些生长在惨淡的环境与旷达的自我之对比当中的作品,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广泛欣赏与钦佩。

其次,东坡的哲学不但具有孔孟的修齐治平,还有佛老的无为超脱,宗教意识的杂糅对其看透人生波折与官场是非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在诗词风格中体现出来(当然,有人认为东坡晚年已经在思想上皈依佛教,作品中较消沉的内容见有增长)。

另外,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松态度为东坡这一态度的表达创造了环境条件,宋诗重理的传统为东坡更理性地把握情感提供了思想氛围,当时盛行的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各文艺形式融合趋势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摘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豪放派诗句,读来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旷达与婉约风格的作词,相对鲜为人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地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昨雨疏风骤,浓睡不消酒”(《如梦令》)尽是借用外物含蓄表达自己的细腻的感情,这样的为数较多的带有旷达、超然风格的词作,却被读者所忽略;苏轼的词又是婉约的。

苏轼为人,情至深,义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的感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上柳绵”二句是佳句,传说苏轼的妾朝云唱到这里泪满衣襟。

本文从苏轼词风的豪放说起,进而论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旷达与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词风豪放旷达婉约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接触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纵观苏词,旷达风格和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苏轼词风以豪放为主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真是空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

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

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他豪放词的最突出的代表是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桥》(大江东去)。

这首词以夸张的手法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视野高远,其实恢宏。

既正面描摩赤壁的江景,又具体刻画了周瑜的雄姿。

这两方面的文字都颇为夸张,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一)性格的形成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

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

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

“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

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

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

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

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东坡,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二、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三、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旷达风格而著称。

旷达是指诗词中的意境宏大,描绘出的景象宏伟,语言简练有力,充满着浩瀚宇宙的感受。

苏轼的诗词中有着浓郁的旷达风格,他的诗句简洁而有力,把简单的语言装点成浩瀚的宇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苍茫的宇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诗以赤壁的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激烈场面,以及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友情,诗中描绘出的景象宏伟壮观,充满着浩瀚宇宙的感受,令人震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以月亮为主题,描绘了明月的美丽,以及月光下浩瀚宇宙的壮观,充满着旷达的感受:“玉盘空传月,清汉漫漫兮。

万里悲秋帆,白日焕古今。


苏轼的诗词中,还有许多充满旷达风格的诗句,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江城子·丙辰中秋》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水调歌头·渔家傲·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都是苏轼用简洁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装点成浩瀚的宇宙,充满着旷达的感受。

苏轼的诗词中,充满着浓郁的旷达风格,他的诗句简洁而有力,把简单的语言装点成浩瀚的宇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苍茫的宇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苏轼的旷达风格,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读者在安静的思考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冯波摘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

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旷达人生哲学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

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夫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佑八年(190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词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词为诗”,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豪放词风中不失一丝悲凉,但他通过生命实践,向众人诠释了生命最高范式——“旷达”,这也是我最欣赏苏轼的一个主要原因。

苏轼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是一种宁折不断、保持信心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点却总是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波动与挫折,力求自我超脱,不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地否定。

苏轼的旷达词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论苏轼旷达词文风1

论苏轼旷达词文风1

目录内容摘要 (Ⅰ)正文目录 (Ⅱ)注释 (Ⅲ)参考文献 (Ⅳ)附录 (Ⅴ)后记(致谢) (Ⅵ)试论苏轼词的旷达风格内容摘要: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却始终能以旷达超然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

他兼取儒、佛、道众家之长,既能积极入世,努力去实践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又能保持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渴望归隐田园,追求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又未真正厌弃社会现实;他始终能以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坎坷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最终形成其超然旷达的性格,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使其诗词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旷达风貌。

苏轼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及诗词作品的旷达风格,在当时和后世文学史上均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仅就其词的旷达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苏轼旷达风格苏轼,北宋初人,号东坡居士,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天才、奇才,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倾慕。

历来评论者一般都认为,苏轼的词以豪放而称誉,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

但是,仅仅用“豪放”二字不能概括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全貌。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既有豪放词,也有婉转词,还有旷达词及风格自然清新的词。

而苏轼词的基调应是旷达,这种旷达的基调贯穿在他的大部分词作中。

本文拟就苏轼的旷达词风作深入分析。

一、苏轼旷达词风的体现(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人,他的文集仍然被许多人学习参考,他的人生给了很多人启发。

苏轼不仅拥有出色的文学才华,而且拥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激励着众多爱读书者和现代人。

苏轼是东晋末期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章饱含哲理,隽永动人。

他曾用其经典之作《水调歌头》这首诗,表达了崇高的理想,朴素的情感,以及其对宽容无私乐观态度。

他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

苏轼的旷达态度体现在他的文字里,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尘世的压力和繁琐的事务,而应当洞悉人生的美好,放松心灵。

他在《长恨歌》中,写道“人生几个苦日子,劝君莫惆怅。

”他把自己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视苦恼和痛苦为无常,不必有太多的担忧。

苏轼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形式,他的诗词充满了自由浪漫的精神。

他的兴高采烈的诗句激发着读者的新思想,他的话语和文章不仅给了当地市民以思想精神的滋润,而且也给了当时的文人很多新的灵感。

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要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放弃内心的理想,做自己真实的自己,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姿态。

正如他在《一剪梅》中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们也应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唱响属于自己的歌曲。

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未来一代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寻找新的思考空间。

而这正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礼物。

他的文字、他的诗歌,
将永远在历史的洪流中激发人们的新思想。

我们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学习到放松心情、宽容他人、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勇敢地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给这个世界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浅析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

浅析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

2016年第46期(总第310期)N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称他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其文学造诣之高为后人所敬仰。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其《瓯北诗话》中称苏轼的诗是“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

”他的词题材不同以往,打破了历朝历代词“媚”的传统,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一、寻觅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正因为苏轼整个人生经历的坎坷,造就了他异于常人的人生观,其作品抵触一切矫揉造作,反对刻意修饰,其间充斥的是对人生、社会、个人存在的厌倦怀疑,折射出人生的空漠之感。

1.豪迈豁达,俊逸豪丽并不是一生都是不间断的大创作,苏轼在两个时期都经历了人生创作的“欠收期”,即熙宁初期和元祐初期。

这两个阶段斯的他在朝为官,免不了的吃喝应酬,但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俊逸”之作。

如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定风波》)。

在熙宁初期,诗人作了大量的题画诗,例如“南山之下,湃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这句诗题在一副盛唐气象的画作上,写得苍苍莽莽,一气呵转,品读之间脑海中浮现出诗人在濡墨挥毫时的酣畅淋漓,让人不禁拍手称快;苏轼的表兄弟,北宋石室先生文同在诗中写道,“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苏轼的狂放不羁。

2.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唐宋以来,文人居士受“锐意进取”和“归隐山林”双重矛盾心理的支配,身上散发着士大夫的风雅和佛教的禅宗之味,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种继承于南北朝士大夫“政宗合一”的传统,号召文人虽“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苏轼的诗词将禅宗里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进取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他的诗词豪迈旷达,但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摘要: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

苏轼的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击倒,始终刚正不阿、直而不随,成为后世敬仰的词学大家。

苏轼创作的具有旷达疏放、清丽飘逸风格的词更能体现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加显示出了词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与融合。

本文试结合苏轼的坎坷经历分析其以旷达为基调的词作风格。

关键词:苏轼;坎坷经历;乐观旷达;词作风格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在诗、词、文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词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他把自己乐观旷达的做人品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

苏轼22岁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感到朝廷新旧党争和新党内部的斗争激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以后历任密州徐州知州。

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
于新党政客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借口,将苏轼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这是一场卑鄙、残酷的文字狱,使苏轼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

年底结案后,以罪人身份安置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一生中经历最为坎坷的一年。

绍圣年间,宋哲宗亲政,苏轼被“安置”到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又远谪儋州(今海南儋县)。

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并积极创作。

宋徽宗继位之初,向太后听政,苏轼才从海南返回中原,可是,也就在他刚刚回到常州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苏轼的大部分词,作于他在政治上累遭打击之后,由于苏轼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天然之美,故其词作也努力追求平淡高逸的境界,刘熙载《艺概》如此评苏词:“东坡词具神仙之姿”,指的正是东坡词的超然之致、天然之韵,具有清旷高超的风格。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近乎直陈式地披露内心世界
苏轼的不少词感情外放而不内敛,以《满庭芳》为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
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词作气度开张,否定争强好胜。

“浑教是醉”的行为表现出的就是旷达不羁的思想。

这种情绪和思想是对相互倾轧的现实社会的蔑视,也是自由个性的公开张扬。

又如苏轼从杭州到达京口赈饥时所作《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

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眉,长羡归飞鹤。

与老友短暂的相聚后旋即分别,同样的漂泊流荡,天涯沦落之感油然而生。

这种感情如此强烈,以至词作打破上情下景和情景相生的写作模式,以直发议论、直抒胸臆的形式一贯到底,将人生萍泊蓬飘、朋友聚短离多、归乡之志难酬的深沉喟叹一泻而出。

二、超凡脱俗,尽显独立人格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初到黄州时,当时苏轼显得很孤寂,因为贬官如拘囚,“带着镣铐创作”的他身不由己,在黄州的动静皆须汇报。

然而孤独的心中又时时流露出高洁自赏、不同
流俗的情怀,词作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开篇展示了一幅幽静清虚、凄凉冷清的静夜图。

接着以孤鸿自喻,寄感慨于缥缈的孤鸿,以冷寂的景搭配孤独的人,使自己内心的痛楚与苦闷同天地共鸣,从而让“孤鸿”显得高洁而不卑微。

词的下片寓意深刻,“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出了自己遭受打击、惊魂未定的形象以及友人们避而远之的现实。

即便这样,苏轼仍表现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凡脱俗和孤高气质。

三、说理谈禅,抒发人生感喟
苏轼的词有时还以禅意玄理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看法,常在写景、抒怀之作中流露出自己的哲学观点。

作于贬黄时期的《定风波》(沙湖道中),词人那冒着萧萧风雨徐行,超脱坦荡的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词作一开始写遇雨的经历,即独自在飘摇的烟雨中吟啸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何以如此?因为他平生饱经了太多的风雨,慌乱避之,还
不如坦然面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一生都淋着烟雨也任由它去,充分显示出他遇事冷静、坦荡做人的心性修养。

同时,苏轼也给人们传递这样一种情感体验,尽管生活中有难以预测的风云,有凶险的惊涛骇浪,但一切终将过去,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无畏,做到忧乐不挂于怀。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

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

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一生历经重重磨难,遭受政治上的各种打击,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正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现实。

他的旷达通脱表现出不愿苟合取容的个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词风随人品,
他的词超旷高远、寓意深刻,以旷达词风为主调,成为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