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原理以及一些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人。
二、德育原理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激发内在动力:德育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基础,而非简单地通过外在奖惩来约束学生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以及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自主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
4. 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商和社交能力。
5. 教育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实践案例1. 校园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自治组织:学校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华师大)复习资料整理——可直接打印
《德育原理》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0分,共4题)1、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D)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3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FG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4、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C )A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B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D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D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 )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7.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C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共3题)1.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完整版)《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德育原理复习整理1
德育原理复习整理1德育原理复习整理绪论部分1.德育的概念(填空)P9德育及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教育。
2.德育学的历史发展《大学》西方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3.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与研究德育学的意义德育的意义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
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
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具体地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和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简答)第一,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德育(Mor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它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公民。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目标和意义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教育的主要意义包括:1. 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塑造个人品质: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使他们具备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健康心态等品质。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秩序、守纪律等素质。
4. 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素质。
二、德育原理的基础德育原理是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它们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德育原理:1.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2. 以实践为基础原则:德育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教育与家庭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相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德育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德育教育方法:1.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成分。
11. 德育过程: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6分重要程度:★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德育基础知识1.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2.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社会行为和心理素质。
4. 德育工作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为人师表(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因材施教,因时制宜(4)关注思想引领,注重行为规范(5)强调情感教育,注重行为引导第二部分:道德知识1.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当遵守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
2. 什么是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待价值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看法,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对待各种道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3. 什么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所具有的情感,是指人在道德领域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忠诚、责任感等情感。
4. 什么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应当遵循的的规范和规定。
5. 什么是道德质量道德质量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特点和优秀品质,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勇敢等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德育方法1.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教师为榜样,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情感疏导法情感疏导法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 话剧表演法话剧表演法是通过表演形式展示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4. 互助与感恩教育法互助与感恩教育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关爱行为和感恩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总复习.
德育原理总复习一. 基本框架•德育概念1-2章•德育信念3-4章•德育内容5章•德育手段、方法、途径6-8章•德育模式9-11章(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力、道德行动能力)二. 复习要点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从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的历史演变。
•当代中国“大德育”的外延、合理性及问题•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礼仪训练、心理辅导或咨询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与教、教唆、训练的区别,教育的道德性质•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历史演变•德育“工作化”的表现及错误,全员德育机制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天赋论、环境自发论、取消学校德育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错误•学校德育的作用或必要性,学校德育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的关系•学校德育的优势及局限性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杜威、赖尔等人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基本观点;•“美德即知识”及其评析;•直接教学与间接教育;•“教”意向性用法和成功性用法,成功之“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第五章德育内容•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中国的家庭伦理本位传统;•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发展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德目主义传统;•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
第六章德育手段•规范性用语、评价性用语的特点与教育功能,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榜样的教育功能;•各类情境教材的特点与教育功能;•学校与课堂环境的特点与教育功能;•生活、实践、体验的教育功能;•奖赏与表扬的关系,惩罚与批评的关系,奖励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七章德育方法•说理的一般逻辑形式,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道德论证的论据,说服的心理基础;•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班组讨论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了解角色扮演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第八章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直接道德教学由来、长处与缺陷;•间接道德教育的特点,全方位德育;•教学与道德的关系,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学校集体生活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原则第九章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两难问题及其在道德测评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道德判断的内容与结构,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划分和定义,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识别;•布莱特效应,发展性道德教育原则;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组织学生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的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策略。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1、德国哲学家康德把遵循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2、英国学者塞宾斯在《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3、3、1904年王国维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4."大德育"的问题p09我国的“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P06(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2."大德育"的合理性P07合乎教育的实际情况合乎中国的教育传统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P10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二.“教育”与“教唆”的区别P22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教唆是教的内容并不是合乎道德的,并不是善意的,不符合社会规则,教唆的后果可能是使人犯罪。
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教育"的道德标准P31◎教育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二)德育地位的演变及性质的变化P31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4.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5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p37怀疑与反对意见P421.试论学校在实施德育上的优势P47(1)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大,但因其自发性而难以控制,实际效果往往正负参半。
《德育原理》复习
《德育原理》一、简要回答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留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
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确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
确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育目标的一样性。
提倡和激励学生依据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主动的自我修养,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
假如只留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须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简单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老师要时刻关切学生修养的方向,常常分析和探讨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性疏导。
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依据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开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主动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
因此,要擅长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主动参与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主动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不断增加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擅长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育他们自我教化的实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缘由?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学问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相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化活动。
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定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化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
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学问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
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
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1)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3)德育过程观。
(4)偶发因素。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3)家庭美德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信仰道德教育。
三、活动课程与道德教育的关系:(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2)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
(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四、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评述:(1)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为老师,从教师的角度强调道德教育对品德(个性)的教化与形塑。
(2)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是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和行动在德育中的地位。
(3)不同点:教师的正面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4)相同点:教师正面的,学生道德的结合。
四、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五、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
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六、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七、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
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
八、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
九、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
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
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十、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
十一、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
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
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
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五、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答:1、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1)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很多属于政策性问题,缺乏科学性的筛选,教育内容教条化,逻辑考虑不够,程度上影响课程质量。
(2)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教材变动性大,课程效果较差;(3)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教育内容重复出现,带来消极后果,消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于以上几个问题采取政策如下:(1)承认德育学科的科学性并加以对德育内容的清理,形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对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德育课程形式。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材转变为“软教材”活页形式,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以其保证学校德育理论联系实际目标的实现。
(3)采用“螺旋式”教学设计,深入接触学科内容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循序渐进,或者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7.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谈谈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
.(1)应具备的素养:①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法纪道德素养:包括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