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聚类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用前k个样本点作为代表点。
三、初始分类和调整
① 选一批代表点后,代表点就是聚类中心,计算其它样本
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所有样本归于最近的聚类中心点,形成 初始分类,再重新计算各聚类中心,称为成批处理法。
② 选一批代表点后,依次计算其它样本的归类,当计算完第 一个样本时,把它归于最近的一类,形成新的分类。再计算新 的聚类中心,再计算第二个样本到新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对第 二个样本归类。即每个样本的归类都改变一次聚类中心。此法 称为逐个处理法。
k 1
其 中 当 q=1 时 为 绝 对 值 距 离 , 当q=2时为欧氏距离
④ 切比雪夫距离
dij() max | Xik Xjk | 1k n
q趋向无穷大时明氏距离的极限情况 ⑤ 马哈拉诺比斯距离
T
dij(M ) Xi Xj
1 Xi Xj
其中xi ,xj为特征向量, 为协方差。使用的条件是
再继续进行第二,第三次迭代… 计算出 E(2) , E(3) ,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1 G2
x21 x20 x18 x14 x15 x19
x11 x13 x12 x17 x16
E值 56.6 79.16 90.90 102.61 120.11 137.15 154.10 176.15 195.26 213.07 212.01
第10次迭代x17 划入 G2 时,E最大。于是分
成以下两类:
∴ G1 (x1, x2 ,..., x10, x16)
G2 (x11, x12, x13, x14, x15, x17 , x18, x19, x20, x21)
•每次分类后要重新计算
公式:
x(k 1) 1
(k)
x1
x1 ,
(
( x1
)为二类样品数
6
5
4
x11
3
x15
x13
x12
2
1 x14
6 5 4 3 2 1
x19 1
2
x20 3 4
5
x21
6
Xx12
x2
x3
x4
x16
12 3 x17 x18
x5
x6
x8
x7
x9 x10
456
X1
§ 动态聚类——兼顾系统聚 类和分解聚类
一、动态聚类的方法概要 ① 先选定某种距离作为样本间的相似性 的度量; ② 确定评价聚类结果的准则函数; ③ 给出某种初始分类,用迭代法找出使 准则函数取极值的最好的聚类结果。
③ 直接用样本进行初始分类,先规定距离d,把第一个样品作 为第一类的聚类中心,考察第二个样本,若第二个样本距第一 个聚类中心距离小于d,就把第二个样本归于第一类,否则第 二个样本就成为第二类的聚类中心,再考虑其它样本,根据样 本到聚类中心距离大于还是小于d,决定分裂还是合并。
④ 最佳初始分类。 如图所示,随着初始分类k的增大,准则函数下降很快,经 过拐点A后,下降速度减慢。拐点A就是最佳初始分类。
已知两个样本
xi=(xi1, xi2 , xi3,…,xin)T xj=(xj1, xj2 , xj3,…,xjn)T
n
dij | Xik Xjk | k 1
② 欧几里德距离
dij n Xik Xjk 2 k 1
③明考夫斯基距离
| | n
q 1 q
dij(q) Xik Xjk
长度为d23,则中间距离为:
d
2 0
1 2
d122
1 2
d13
•上式推广为一般情况:
1 4
d
2 23
2 d23 d12 d0 d13
3
1
d
2 0
1 2
d122
1 2
d13
d
2 23
其中为参数,- 1 0 4
• 4、重心距离:均值间的距离
• 5、类平均距离:两类中各个元素两两之间的 距离平方相加后取平均值
两类间的距离
1、最短距离:两类中相距最近的两样品间 的距离。
Dpq
min
xi p
dij
x j q
• 2、最长距离 :两类中相距最远的两个样本间
的距离。
Dpq
max
xi p
dij
x j q
• 3、中间距离: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都有
片面性,因此有时用中间距离。设ω1类和ω23
类间的最短距离为d12,最长距离为d13,ω 23类的
解:第一次分类时计算所有样本,分别划到G2
时的E值,找出最大的。
G G 1、开始时,
(0) 1
(
x1,
x2
,...,
x21)
(0) 空
2
x N N ∴
(0) 0.714 ( )
1 1.333
(0) 0
x2
( ) 0
(0) 21, (0) 0
1
2
∴目标函数 E N1N2 (x1 x2 )T (x1 x2 ) 0
0
0
11
x2 Z2 (1)
J 准则函数
下降快
拐点 A
下降慢
0 1 2 3 4 5 67
K
最佳初始分类
四、C-平均算法
例:已知有2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2个特征,数据分布如下 图 样本序号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特征x1 0 1 0 1 2 1 2 3 6 7 特征x2 0 0 1 1 1 2 2 2 6 6
N
2、分别计算当 x1, x2 ,..., x21 划入G2 时的E值
x 把 1划入G2 时有
(0)
(1)
x x x 1
(0)
1
1 x1 N1(0) 1
0.714
(
)
(10..373134) (60)
0.75
(
),
1.333
(21 1)
1.10
(1)
0
x2
( ) 6
E 20 1 0.752 (1.10 6)2 23.40 21
Xki Xi Xkj Xj
rij k1
n
2n
2
Xki Xi
Xkj Xj
k 1
k 1
为xi xj的均值
注意:在求相关系数之前,要将数据标准化
2.3类的定义和与类间距离
用距离进行定义类(书19)
非监督学习方法分类
1、基于概率密度函数估计的直接方法 2、基于样本间相似性度量的间接聚类方 法
目标函数 两类均值方差
E
N1 N 2 N
(x1
T
x2 )
(x1
x2 )
N:总样本数,N1 :ω1类样本数
N2:ω2类样本数,x1, x2 : 两类均值
❖分解聚类框图:
初始分类
调整分类方案 N
目标函数 达到最优先?
Y
最终结果
对分算法:略 例:已知21个样本,每个样本取二个特征,原 始资料矩阵如下表:
离差平方和增量:设样本已分成ωp,ωq两类, 若把ωp,ωq合为ωr类,则定义离差平方:
D
2 pq
Sr
(Sp
Sq )
其中S p , Sq分别为 p类于q类的离差平方和,
S r为 r 类的离差平方和
增量愈小,合并愈合理。
聚类准则
类内距离越小越好
Jw Min
类间距离越大越好
JB Max
一些准则函数
动态聚类框图
选代表点
初始分类
Y
分类合理否 最终分类
N
修改分类
二、代表点的选取方法:代表点就是初始分类 的聚类中心数k
① 凭经验选代表点,根据问题的性质、数据分布, 从直观上看来较合理的代表点k; ②将全部样本随机分成k类,计算每类重心,把这些 重心作为每类的代表点;
③ 按密度大小选代表点:
以每个样本作为球心,以d为半径做球形;落在球内 的样本数称为该点的密度,并按密度大小排序。首先选 密度最大的作为第一个代表点,即第一个聚类中心。再 考虑第二大密度点,若第二大密度点距第一代表点的距 离大于d1(人为规定的正数)则把第二大密度点作为第 二代表点,,否则不能作为代表点,这样按密度大小考 察 太 的下多密去,度,一d1太所般大选要,代求代表大表点于点间T。太的T小距>0,离为一都规般大定选于的dd一11=。个2dd正1太。数小对。,代代表表点点内
样 本符合正态分布
⑥ 夹角余弦
Cij
n
XikXjk
k 1
n k 1
Xik
2
n k 1
Xjk 2
为xi xj的均值 即样本间夹角小的为一类,具有相似性
例: x1 , x2 , x3的夹角如图:
x2
x3
x1
x2
x1
因为x1 , x2 的夹角小,所以x1 , x2 最相似。
⑦ 相关系数
n
J1 Tr[Sw1SB ] Max
聚类分析三要素
相似性测度 聚类准则 聚类算法
2.4 聚类的算法
(1)根据相似性阈值和最小距离原则的简单聚类法 (2)按照最小距离原则不断进行两类合并的方法 (3)依据准则函数的动态动态聚类算法
§系统聚类的算法
• 谱系聚类的算法 • 原理、步骤 • 例:如下图所示
特征的类型
1.低层特征: ①无序尺度:有明确的数量和数值。 ②有序尺度:有先后、好坏的次序关系,如酒 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③名义尺度:无数量、无次序关系,如有红, 黄两种颜色
2. 中层特征:经过计算,变换得到的特征 3. 高层特征:在中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经过运
算形成 例如:椅子的重量=体积*比重
D 2 pq
1 N pNq
di2j
xi p
x j q
其中:
N
p
: p样本数,
Nq
:
样本数
q
dij为 p类点i与q类点j之间的距离
6、 离差平方和:
设N个样品原分q类,则定义第i类的离差平
方和为: Siq
Ni
(xij xi )T (xij xi )
j 1
其中xi为样品xij的均值, Ni为第i类的样本数.
6
5
x9 x10 x11
4
3
2 1 x3
x5
x6 x7 x8 x4
X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x2
第二步:x1
Z1
(1)
=(0)-(0)=0
0
0
x1
Z
2
(1)
=(0)-(1)=1
0
0
因为 x1 Z1(1) x1 Z2 (1)
所以x1 Z1(1)
x2
Z1 (1)
=(1)-(0)=1
x2的值。可用以下递推
k ) xi ) /( N1(k ) 1)
x(k 1) 2
(k)
x2
(k)
(x2
xi
)
/(
N
(k 2
)
1)
x1 (k) , x2 (k)是第k步对分时两类均值,
x1(k 1) , x2(k 1)是下一次对分时把xi从G1(k )
划到G2(k)时的两类均值
N1(
k
)
,
N
Baidu Nhomakorabea
(k 2
G3 G1
G2 G5
x G4 G6
• 1、设全部样本分为6类, • 2、作距离矩阵D(0)
ω1 ω2 ω3 ω4 ω5
ω2 9
ω3 1
16
ω4 49 16 64
ω5 25 4 36 4
ω6 64 25 81 1 9
3、求最小元素:d31 d64 1 4、把ω1,ω3合并ω7=(1,3)
ω4,ω6合并ω8=(4,6) 5、作距离矩阵D(1)
然后再把x2 , x3,..., x21 划入 G2 时对应的
E值,找出一个最大的E值。
x 把 21划为G2 的E值最大。
G G ∴
(1) 1
( x1 ,
x2
,...,
x20
),
(1) 2
( x21 )
0.9
x1
( ), 1.65
x2
(
3 ),
5
N (1) 1
20,
N
(1) 2
1
E(1)=56.6
样本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0 0 2 24 4 5 6 6 7
x2
6 5 5 34 3 1 2 1 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4 -2 -3 -3 -5 1 0 0 -1 -1 -3
3 2 2 0 2 1 -1 -2 -1 -3 -5
ω7
ω2
ω8
ω2
9
ω8
49
16
ω5
25
4
4
6、若合并的类数没有达到要求,转3。 否则停止。
3、求最小元素:
d52 d58 4
4、ω8,ω5,ω2合并, ω9=(2,5,4,6)
1 7 2 3 4 5 6 8
10 9
枝状图
§ 分解聚类
分解聚类:把全部样本作为一类,然后 根据相似性、相邻性分解。
第二章 聚类分析
分类与聚类的区别
分类:用已知类别的样本训练集来设计分类 器(监督学习)
聚类(集群):用事先不知类别的样本,而 利用样本的先验知识来构造分类器(无监督 学习)
2.1聚类分析的概念
基本思想: 对一批没有标明类别及类数的模式样本 集,根据模式间的相似程度,按照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将相似的模式 分为一类,不相似的分为另一类。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86 67
78 77
97 78
8989 8899
第一步:令C=2,选初始聚类中心为
Z1(1) x1 (0,0)T ; Z2 (1) x2 (1,0)T
X2
10
x19 x20
9 8
x16 x17 x18
7
x12 x13 x14 x15
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比重与材料,纹理,颜 色有关。这里低、中、高三层特征都有了。
方法的有效性
特征选取不当 特征过少 特征过多 量纲问题
主要聚类分析技术
谱系法(系统聚类,层次聚类法) 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法(动态聚类) 图论聚类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
2.2模式相似度度量
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① 绝对值距离
三、初始分类和调整
① 选一批代表点后,代表点就是聚类中心,计算其它样本
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所有样本归于最近的聚类中心点,形成 初始分类,再重新计算各聚类中心,称为成批处理法。
② 选一批代表点后,依次计算其它样本的归类,当计算完第 一个样本时,把它归于最近的一类,形成新的分类。再计算新 的聚类中心,再计算第二个样本到新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对第 二个样本归类。即每个样本的归类都改变一次聚类中心。此法 称为逐个处理法。
k 1
其 中 当 q=1 时 为 绝 对 值 距 离 , 当q=2时为欧氏距离
④ 切比雪夫距离
dij() max | Xik Xjk | 1k n
q趋向无穷大时明氏距离的极限情况 ⑤ 马哈拉诺比斯距离
T
dij(M ) Xi Xj
1 Xi Xj
其中xi ,xj为特征向量, 为协方差。使用的条件是
再继续进行第二,第三次迭代… 计算出 E(2) , E(3) ,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1 G2
x21 x20 x18 x14 x15 x19
x11 x13 x12 x17 x16
E值 56.6 79.16 90.90 102.61 120.11 137.15 154.10 176.15 195.26 213.07 212.01
第10次迭代x17 划入 G2 时,E最大。于是分
成以下两类:
∴ G1 (x1, x2 ,..., x10, x16)
G2 (x11, x12, x13, x14, x15, x17 , x18, x19, x20, x21)
•每次分类后要重新计算
公式:
x(k 1) 1
(k)
x1
x1 ,
(
( x1
)为二类样品数
6
5
4
x11
3
x15
x13
x12
2
1 x14
6 5 4 3 2 1
x19 1
2
x20 3 4
5
x21
6
Xx12
x2
x3
x4
x16
12 3 x17 x18
x5
x6
x8
x7
x9 x10
456
X1
§ 动态聚类——兼顾系统聚 类和分解聚类
一、动态聚类的方法概要 ① 先选定某种距离作为样本间的相似性 的度量; ② 确定评价聚类结果的准则函数; ③ 给出某种初始分类,用迭代法找出使 准则函数取极值的最好的聚类结果。
③ 直接用样本进行初始分类,先规定距离d,把第一个样品作 为第一类的聚类中心,考察第二个样本,若第二个样本距第一 个聚类中心距离小于d,就把第二个样本归于第一类,否则第 二个样本就成为第二类的聚类中心,再考虑其它样本,根据样 本到聚类中心距离大于还是小于d,决定分裂还是合并。
④ 最佳初始分类。 如图所示,随着初始分类k的增大,准则函数下降很快,经 过拐点A后,下降速度减慢。拐点A就是最佳初始分类。
已知两个样本
xi=(xi1, xi2 , xi3,…,xin)T xj=(xj1, xj2 , xj3,…,xjn)T
n
dij | Xik Xjk | k 1
② 欧几里德距离
dij n Xik Xjk 2 k 1
③明考夫斯基距离
| | n
q 1 q
dij(q) Xik Xjk
长度为d23,则中间距离为:
d
2 0
1 2
d122
1 2
d13
•上式推广为一般情况:
1 4
d
2 23
2 d23 d12 d0 d13
3
1
d
2 0
1 2
d122
1 2
d13
d
2 23
其中为参数,- 1 0 4
• 4、重心距离:均值间的距离
• 5、类平均距离:两类中各个元素两两之间的 距离平方相加后取平均值
两类间的距离
1、最短距离:两类中相距最近的两样品间 的距离。
Dpq
min
xi p
dij
x j q
• 2、最长距离 :两类中相距最远的两个样本间
的距离。
Dpq
max
xi p
dij
x j q
• 3、中间距离: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都有
片面性,因此有时用中间距离。设ω1类和ω23
类间的最短距离为d12,最长距离为d13,ω 23类的
解:第一次分类时计算所有样本,分别划到G2
时的E值,找出最大的。
G G 1、开始时,
(0) 1
(
x1,
x2
,...,
x21)
(0) 空
2
x N N ∴
(0) 0.714 ( )
1 1.333
(0) 0
x2
( ) 0
(0) 21, (0) 0
1
2
∴目标函数 E N1N2 (x1 x2 )T (x1 x2 ) 0
0
0
11
x2 Z2 (1)
J 准则函数
下降快
拐点 A
下降慢
0 1 2 3 4 5 67
K
最佳初始分类
四、C-平均算法
例:已知有2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2个特征,数据分布如下 图 样本序号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特征x1 0 1 0 1 2 1 2 3 6 7 特征x2 0 0 1 1 1 2 2 2 6 6
N
2、分别计算当 x1, x2 ,..., x21 划入G2 时的E值
x 把 1划入G2 时有
(0)
(1)
x x x 1
(0)
1
1 x1 N1(0) 1
0.714
(
)
(10..373134) (60)
0.75
(
),
1.333
(21 1)
1.10
(1)
0
x2
( ) 6
E 20 1 0.752 (1.10 6)2 23.40 21
Xki Xi Xkj Xj
rij k1
n
2n
2
Xki Xi
Xkj Xj
k 1
k 1
为xi xj的均值
注意:在求相关系数之前,要将数据标准化
2.3类的定义和与类间距离
用距离进行定义类(书19)
非监督学习方法分类
1、基于概率密度函数估计的直接方法 2、基于样本间相似性度量的间接聚类方 法
目标函数 两类均值方差
E
N1 N 2 N
(x1
T
x2 )
(x1
x2 )
N:总样本数,N1 :ω1类样本数
N2:ω2类样本数,x1, x2 : 两类均值
❖分解聚类框图:
初始分类
调整分类方案 N
目标函数 达到最优先?
Y
最终结果
对分算法:略 例:已知21个样本,每个样本取二个特征,原 始资料矩阵如下表:
离差平方和增量:设样本已分成ωp,ωq两类, 若把ωp,ωq合为ωr类,则定义离差平方:
D
2 pq
Sr
(Sp
Sq )
其中S p , Sq分别为 p类于q类的离差平方和,
S r为 r 类的离差平方和
增量愈小,合并愈合理。
聚类准则
类内距离越小越好
Jw Min
类间距离越大越好
JB Max
一些准则函数
动态聚类框图
选代表点
初始分类
Y
分类合理否 最终分类
N
修改分类
二、代表点的选取方法:代表点就是初始分类 的聚类中心数k
① 凭经验选代表点,根据问题的性质、数据分布, 从直观上看来较合理的代表点k; ②将全部样本随机分成k类,计算每类重心,把这些 重心作为每类的代表点;
③ 按密度大小选代表点:
以每个样本作为球心,以d为半径做球形;落在球内 的样本数称为该点的密度,并按密度大小排序。首先选 密度最大的作为第一个代表点,即第一个聚类中心。再 考虑第二大密度点,若第二大密度点距第一代表点的距 离大于d1(人为规定的正数)则把第二大密度点作为第 二代表点,,否则不能作为代表点,这样按密度大小考 察 太 的下多密去,度,一d1太所般大选要,代求代表大表点于点间T。太的T小距>0,离为一都规般大定选于的dd一11=。个2dd正1太。数小对。,代代表表点点内
样 本符合正态分布
⑥ 夹角余弦
Cij
n
XikXjk
k 1
n k 1
Xik
2
n k 1
Xjk 2
为xi xj的均值 即样本间夹角小的为一类,具有相似性
例: x1 , x2 , x3的夹角如图:
x2
x3
x1
x2
x1
因为x1 , x2 的夹角小,所以x1 , x2 最相似。
⑦ 相关系数
n
J1 Tr[Sw1SB ] Max
聚类分析三要素
相似性测度 聚类准则 聚类算法
2.4 聚类的算法
(1)根据相似性阈值和最小距离原则的简单聚类法 (2)按照最小距离原则不断进行两类合并的方法 (3)依据准则函数的动态动态聚类算法
§系统聚类的算法
• 谱系聚类的算法 • 原理、步骤 • 例:如下图所示
特征的类型
1.低层特征: ①无序尺度:有明确的数量和数值。 ②有序尺度:有先后、好坏的次序关系,如酒 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③名义尺度:无数量、无次序关系,如有红, 黄两种颜色
2. 中层特征:经过计算,变换得到的特征 3. 高层特征:在中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经过运
算形成 例如:椅子的重量=体积*比重
D 2 pq
1 N pNq
di2j
xi p
x j q
其中:
N
p
: p样本数,
Nq
:
样本数
q
dij为 p类点i与q类点j之间的距离
6、 离差平方和:
设N个样品原分q类,则定义第i类的离差平
方和为: Siq
Ni
(xij xi )T (xij xi )
j 1
其中xi为样品xij的均值, Ni为第i类的样本数.
6
5
x9 x10 x11
4
3
2 1 x3
x5
x6 x7 x8 x4
X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x2
第二步:x1
Z1
(1)
=(0)-(0)=0
0
0
x1
Z
2
(1)
=(0)-(1)=1
0
0
因为 x1 Z1(1) x1 Z2 (1)
所以x1 Z1(1)
x2
Z1 (1)
=(1)-(0)=1
x2的值。可用以下递推
k ) xi ) /( N1(k ) 1)
x(k 1) 2
(k)
x2
(k)
(x2
xi
)
/(
N
(k 2
)
1)
x1 (k) , x2 (k)是第k步对分时两类均值,
x1(k 1) , x2(k 1)是下一次对分时把xi从G1(k )
划到G2(k)时的两类均值
N1(
k
)
,
N
Baidu Nhomakorabea
(k 2
G3 G1
G2 G5
x G4 G6
• 1、设全部样本分为6类, • 2、作距离矩阵D(0)
ω1 ω2 ω3 ω4 ω5
ω2 9
ω3 1
16
ω4 49 16 64
ω5 25 4 36 4
ω6 64 25 81 1 9
3、求最小元素:d31 d64 1 4、把ω1,ω3合并ω7=(1,3)
ω4,ω6合并ω8=(4,6) 5、作距离矩阵D(1)
然后再把x2 , x3,..., x21 划入 G2 时对应的
E值,找出一个最大的E值。
x 把 21划为G2 的E值最大。
G G ∴
(1) 1
( x1 ,
x2
,...,
x20
),
(1) 2
( x21 )
0.9
x1
( ), 1.65
x2
(
3 ),
5
N (1) 1
20,
N
(1) 2
1
E(1)=56.6
样本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0 0 2 24 4 5 6 6 7
x2
6 5 5 34 3 1 2 1 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4 -2 -3 -3 -5 1 0 0 -1 -1 -3
3 2 2 0 2 1 -1 -2 -1 -3 -5
ω7
ω2
ω8
ω2
9
ω8
49
16
ω5
25
4
4
6、若合并的类数没有达到要求,转3。 否则停止。
3、求最小元素:
d52 d58 4
4、ω8,ω5,ω2合并, ω9=(2,5,4,6)
1 7 2 3 4 5 6 8
10 9
枝状图
§ 分解聚类
分解聚类:把全部样本作为一类,然后 根据相似性、相邻性分解。
第二章 聚类分析
分类与聚类的区别
分类:用已知类别的样本训练集来设计分类 器(监督学习)
聚类(集群):用事先不知类别的样本,而 利用样本的先验知识来构造分类器(无监督 学习)
2.1聚类分析的概念
基本思想: 对一批没有标明类别及类数的模式样本 集,根据模式间的相似程度,按照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将相似的模式 分为一类,不相似的分为另一类。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86 67
78 77
97 78
8989 8899
第一步:令C=2,选初始聚类中心为
Z1(1) x1 (0,0)T ; Z2 (1) x2 (1,0)T
X2
10
x19 x20
9 8
x16 x17 x18
7
x12 x13 x14 x15
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比重与材料,纹理,颜 色有关。这里低、中、高三层特征都有了。
方法的有效性
特征选取不当 特征过少 特征过多 量纲问题
主要聚类分析技术
谱系法(系统聚类,层次聚类法) 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法(动态聚类) 图论聚类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
2.2模式相似度度量
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① 绝对值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