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合集下载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儒家修炼境界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它将人的修炼道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修炼进程,指导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成长。

下面将为您生动、全面地介绍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希望能为您的修炼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首先,儒家将修炼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心正体和。

这三个层次依次深入,代表了修炼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知行合一是儒家修炼的起点和基础。

它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通过学习经书、掌握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知识变成行动,使修养得以实践。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以真知识为基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实践,逐渐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能力。

格物致知是进一步提升修炼境界的阶段。

这个阶段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研究现象,探索真理和道德原则。

格物致知要求个人具备开放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通过发现世界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从而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

同时,这个阶段还要求个人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心正体和是儒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达到了心身合一、内心清净的境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

心正体和要求个人完全摆脱自我私利的欲望,将个人的利益融入社会和天地的利益中,真正成为道德的楷模和榜样。

在这个阶段,个人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能力,能够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和考验。

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道德成长,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个划分,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修炼进程,理解所处的位置,找到下一步的修炼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观。

同时,个人修炼的提升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是一种对个人修炼进程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个框架,每个人都能够在道德修养和成长的道路上找到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修炼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撰写、整理而成。

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中包含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天命论孟子认为天是人类社会道德价值的根源和支持者,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并通过努力修行达到圣贤之境。

2. 人性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相信人们天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并通过教育和修行来发展和完善这些品德。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仁者,并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3. 仁爱论仁是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他把仁义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体幸福的基石。

孟子主张仁爱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强调行仁义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正面影响。

4. 君臣关系论孟子提出了天命君权观念,认为君主应该合法合理地行使统治权力,并为人民谋取最大福祉。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建立良好的道德关系,君主以仁德为基准来统治,而臣子则以忠诚和效忠回报。

5. 教育论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在他的观点中,教育是培养人们具备道德品质和高尚素养的关键。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注重培养自己和别人的美德与智慧。

6. 社会改革论孟子强调社会改革需要由政府发起并引导。

他建议通过推崇仁义、修复礼制、改善土地制度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

结论《孟子》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力。

天命论、人性论、仁爱论等核心观点,都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革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的思想对于个体修行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道德、教育和领导管理等领域产生着积极影响。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修身术: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自省: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

孔圣人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克己: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慎独: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

宽人:孔圣人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o夏长榛:‘其尤病诸——论孟子的圣人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孟苟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4年,第7l页。

前言
袁同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宏大刚强、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势,必须有个承载的 主体,即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①
唐凯麟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个不同的层次,他们都是 人生的范型,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君子是“温、良、恭、俭、让’’的“文质 彬彬"的人格范型,是遵循礼,追求仁德的人,它具有克己复礼、恭敬谦让、诚 信和顺、仁为己任。豪杰是一种杰出的、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有 德之人。如果说君子集中反映了恭谦守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便表现出胆识 超人、直道而行的气概。孟子以推行王道于天下为己任,要求人们知义、求义、 履义他所设计的“大丈夫’’人格形象,就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豪杰人格具有 义以为上、独立特行、刚毅浩然、自强任道的特点。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 善尽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美的人格,是人生可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他具有 谐天至善、民胞物与、法天立道、继往开来的特点。@
concepts Chinese philosophy Jiang Bichun
Wu Jingdong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values the ideal personality,Regardless of
taking the counter-view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tudy as the branch Chinese tradition theory culture,or inspects of the etiquette principles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之孟子解析

论语之孟子解析

论语之孟子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学说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价值。

一、孟子生平及其学说的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杰出儒家代表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时代,国家的分裂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遭受苦难和困顿。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伦理学说,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困境。

二、孟子的核心思想1. 人性善良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有人都具有天赋的良善本性。

他以“性善论”为核心,批判了墨子等主张人性恶劣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中蕴含了仁爱之心,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每个人都能展现出仁义和道德的品质。

2. 致良知:孟子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他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神圣感知力量,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推动个体追求道德的行为。

孟子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即通过修养和培养自己的良知,使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准则,实践道德的原则。

3. 仁爱思想:孟子视仁为人的核心价值,他把仁义视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孟子认为,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4. 善政治:孟子关注政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他主张君主应具备仁政,以爱民为主,实行德政。

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概念,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使人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幸福。

三、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1. 彰显人性的光辉:孟子的人性善良观念为今天社会培育了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弘扬了人性的光辉。

尊崇人性善良的信念,鼓舞着人们为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带来正能量。

2. 弘扬仁爱之道:孟子的仁爱思想呼唤着社会的爱心和善意,激励人们关爱他人,传播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相互关怀。

3. 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以仁义为基础的善政,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儒家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论、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追求善良是人类行为的正常本能。

他强调人的潜在道德感和善行的根源,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这与他的时代相对应,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通过强调人性本善,倡导每个人以道德为指导,以追求善良为目标,来改善社会状况,实现和谐与稳定。

二、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是孟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在于无恶”,认为爱和善是人们心灵中一种最基本的情感。

他主张人们应该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和善,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政治观点孟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包括君主立国和民主思想。

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要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一个有德政的君主。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贤能为谋士和官员,以德行为统治的基础。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忠诚和公正为原则来治国,通过执政以道德来影响人民,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目标。

孟子同时也提出了民主思想,强调君主应该倾听民意,关心民生,通过人民的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关于人性、伦理、政治的广泛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他通过对人性本善的观点、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的阐述,提出了一种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儒家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大全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大全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大全导言:儒家修炼境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从古至今,儒家修炼境界一直是儒家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中提炼出各种境界的划分,梳理其内涵和特征,以期为广大读者展现儒家修炼境界的全貌。

第一部分:初阶境界1. 诚实无欺:儒家修炼的起点是诚实无欺。

修行者要以诚实为本,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儒家修行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修养的起点。

2. 孝顺父母:孝道是儒家修炼的核心之一。

修行者初阶境界的表现之一是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以孝敬之心感化他人,培养敬老爱幼的美德。

3. 勤俭节约:儒家强调勤劳和节俭的品德。

初阶境界的修行者应该注重勤劳努力,不奢侈浪费,从小事做起,培养节俭的生活习惯。

第二部分:中阶境界1. 仁爱之心:中阶境界的修行者要具备仁爱之心,关怀他人,乐善好施,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是儒家修炼的重要内涵,要求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2. 知行合一:中阶境界要求修行者把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修行者应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儒家的伦理道德理念,不仅明白道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

3. 大爱无疆:中阶境界的修行者要有大爱无疆的胸怀,超越小我,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大局中去,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修行者要具备担当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部分:高阶境界1. 穷达无悔:高阶境界的修行者择善固执,舍弃低级的欲望和追求,追求内心的富足与无悔。

这一境界的修行者能超脱尘世,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2. 心如止水:此境界的修行者内心宁静如止水,面对外界的诱惑和挑战能保持始终不变的心境,不被外界干扰。

修行者要舍弃儿女私情,超越世俗的名利和功成身退,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安于心境。

3. 仙凡合一:高阶境界的修行者能在凡尘中保持仙心,达到仙凡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而又融入其中。

此等境界的修行者能体现儒家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成为众生的楷模和导师。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论语》有几段话集中讨论了君子、仁者和圣人的层级区分、境界之别。

《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载,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宪问》载,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以为“仁”应具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品性,但是,孔子却认为广泛地施恩于人民并能周济大众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为圣人的典范了。

由此可知,圣人已经超越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而升华为参与社会群治、为天下苍生求福祉的终极层面,诸如尧、舜这样的圣君也担心自己不能为天下生民立命开太平,因而孔子眼中的圣人之道并非常人所能承担。

“圣人,吾不得而见”就明确表明了孔子的态度。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

当子路在向孔子求教关于君子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圣人三重境界修炼进阶的历程。

君子“修己以敬”,其关注的重点是修炼自己的身心,从而达到对外在人事的敬畏,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修炼的入门功夫。

第二步登堂之功是“修己以安人”,“安人”则强调君子能以自己的修为安抚身边更多的人群,亦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已经不是君子独善其身的境界了,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宪问》)。

仁者超越君子,具备兼济大众的仁爱胸怀。

孔子对子张问仁的回答亦可说明“仁”的内涵。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孔子对仁的阐释已经超越了个体内学之功,仁者所行应在“天下”,恭、宽、信、敏、惠五者皆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群体间关系之经营,已然超越君子在小我天地的内修。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4-4_儒家理想人格

4-4_儒家理想人格

孟子把崇高的圣人理想人格与仁与智等具 体的道德修养内容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在 修养过程不断见贤思齐,向圣人境界努力。 他一再强调:“仁者无敌于天下”、“修 其身而天下平”,使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 系更为明晰密切。
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 “圣人”理想人格,荀子则强调“圣人”理 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 荀子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是有区别的,内圣是 主观的,外王是客观的,圣王人格应该是主 客观统一的结果。所以在他的论著中,大量 出现了“圣王”一词,来代表其理想人格。
首先,君子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论语·卫灵公》)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 道。” (《孟子·尽心上》)
第二,君子有安贫乐道的风范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除了安贫乐道之外,君子同时也忧道。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 公》)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孟子》成语精选 孟子》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 《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章句下》 言近指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圣王理想起源于孔子和孟子,发展于荀子及 《礼记·大学》,完备于宋明理学。 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 ( !” (《论语·雍也》) ·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郭广银内容提要总览历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发现理想人格学说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两类理想人格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t 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

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圣王人格源于孔孟,发展于苟子及《大学·礼记》,最终完备于束明理学,形成了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几个方面。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加强群体合作关系、克服社会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理想人格的剖视在我国道德理论与实践中,理想人格问题一直是古人从事道德修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

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

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

理想人格问题就是要求做人达到、合乎什么样的标准、范式的问题,它是人们在立人立德的修养生活中所追寻的做人的终极范式。

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伦理学说的理论兴奋点一直在理想人格上。

翻开世界文明史,欧、亚、印三大古老文明系统,就对理想人格论述的力度和跨度而言,无有出其右者。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总览历代儒家伦理学说,有两类理想人格是一直得到公认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

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儒家的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人格,是全德、全智、全功的体现,它是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起源于孔子和孟子,发展于苟子及《大学·札记》,最终完备于宋明理学。

《论语》里并没有“圣王”一词,但事实上,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完美人格的六重境界:善、信、美、大、圣、神

孟子完美人格的六重境界:善、信、美、大、圣、神

孟⼦完美⼈格的六重境界:善、信、美、⼤、圣、神胡⽴根《孟⼦·尽⼼下》中有⼀段话,表达了孟⼦对完美⼈格的追求:可欲之谓善,有诸⼰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有光辉之谓⼤,⼤⽽化之之谓圣,圣⽽不可知之之谓神。

这⾥孟⼦将完美⼈格划分为六重境界:第⼀重境界是“善”:“可欲之谓善”。

⼈有⼀种向善的欲望了,渴望成为具有⾼尚⼈格的⼈了,这说明你有了⼀种道德⾃觉,有了⼀种道德认知,这就是⾼尚⼈格追求的开始。

当然是善的。

这也是后来王阳明的所谓“知是⾏之始”。

第⼆重境界是“信”:“有诸⼰之谓信”。

不仅具有道德⾃觉,具有道德认知,还能将这种认知内化为⾃⼰的品德,这就表明你真正具有了善的本性,不在于多与少,只要真正具有了,就是真正有了好的⼈格,这就叫做“信”。

第三重境界是“美”:“充实之谓美”。

只有⼀种、两种善的品格,那只叫“信”,若能将⾃⼰善良的本性不断扩充,终⾄于灌注全⾝,浑⾝充满正能⼒,便能使你⼈⽣增⾊,这就是屈原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重之以修能。

”所以能给⼈以美的感觉。

第四重境界是“⼤”:“充实⽽有光辉之谓⼤”。

就是不但有内美,有修能,还能充分显现出来,能发光发热,能光彩照⼈,⾃⼰的内在品德还能⾃然⽽然地影响到别⼈,那就有很⼤的魅⼒了。

也就是不仅度⼰,还能度⼈。

第五重境界是“圣”:“⼤⽽化之之谓圣”。

美德发扬光⼤,进⼊超然的境界,能够感化他⼈,不仅能度⼰度⼈,还能普度众⽣,化育万物,即所谓修⾝、齐家、治国平天,所谓教化万民,教化万邦。

这就是圣⼈的境界。

最⾼境界是“神”:“圣⽽不可知之之谓神”。

就是不仅能教化万民,还能如“随风潜⼊夜,润物细⽆声”的春风,让⼈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受到教化。

这种神性,表现为三点,⼀是,修为深不可测。

⼆是表现不知不觉,⾃然⽽然。

既不刻意修为,望之泯然众⼈,⽆任何哗众取宠之⾏为;也不刻意教化,⽽是⾃然⽽然让你受感染,所谓上医治未病,所谓教育的最⾼境界是了⽆痕迹。

三是不求回报,不求功利,也即庄⼦的“⾄⼈⽆⼰,神⼈⽆功,圣⼈⽆名”的逍遥境界。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
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鲁哀公的询问时的一段话,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意思是说,人有五种,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把这五种人了解清楚,治理国家就容易了。

然后鲁哀公分别问什么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分别作了回答。

因为原话比较长,这里就不引用了。

孟子把人格分为六类: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

《孟子·尽心》中有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

这里在圣之上还加了个神。

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当中鬼神的“神”,而是儒家强调的妙不可测的一种境界。

儒家的五种境界

儒家的五种境界

儒家的五种境界引言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重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追求。

儒家的境界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在修养道德和实践中逐渐达到的层次。

本文将介绍儒家的五种境界,并深入探讨每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

一、人性本善的境界1.自觉正直•在这个境界中,人认为自己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能够自觉地保持正直的行为。

•个人注重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真诚善良的人。

2.克己奉公•这个境界中,人通过自我克制来奉献社会,将个人欲望和私利置于公共利益之后。

•个人不追求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社会和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二、孝子贤孙的境界1.尊敬父母•在这个境界中,个人将孝顺父母作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对待父母怀有深深的尊敬和感恩之心。

•个人努力为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尽孝尽责。

2.助养亲属•这个境界中,个人不仅关心父母,还会帮助和照顾其他亲属,尽力支持家人的发展和幸福。

•个人通过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方式来实践孝道。

3.行孝传统•这个境界中,个人不仅在家庭中行孝,还会传承和弘扬孝道,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等途径,让孝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三、君子之境界1.修身齐家•君子在这个境界中注重修身齐家,追求个人的道德和品质的完善,同时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个人通过自我约束和道德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使家庭成为道德的温床。

2.治国平天下•君子在这个境界中关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具有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通过正确的行为准则、贤能的领导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圣人之境界1.脱俗登堂•圣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脱离尘世的琐碎纷争,身处高尚的境地。

•圣人具备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超越常人的局限,看清人生的真谛。

2.言行合一•圣人在这个境界中,他的言行与道德规范完美地一致。

•圣人以自己的言行榜样,影响和教育他人,为整个社会树立正面的道德典范。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一、儒家理想人格概论儒家理想人格是从孔子发端,并初步构建。

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仁学体系。

可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从“仁”开始,后来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儒家的理想人格逐渐完备、成熟。

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理论。

“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种说法,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君子等”。

简言之,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圣贤。

“圣”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至善至美的最高典范,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圣”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而且泛爱天下的百姓,功绩显赫。

圣有圣王、圣人之分。

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圣的人寥寥无几,仅有八圣。

圣王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而能被称为圣人的仅有孔子一人。

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只能被称为亚圣,介于圣和贤之间的层次。

圣王要具有崇高的德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安邦兴国,实现大一统。

“圣人,人伦之至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在儒家看来,圣人就是这种“仁德”的体现者。

“他们爱人以德,立人达人,忠信孝义,智勇刚朴,心胸坦荡,达到了人格修养的尽善尽美的极境”正是因为“圣”人格一般人不易达到,所以普通老百姓或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便以贤为目标。

“贤”人格亦是指君子人格,属于儒家理想人格中,普通人最容易达到的人格典范,同时也是最为儒家学者所重视的理想人格。

和“无为”道家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积极入世为归宿的圣贤。

儒家所确立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分内外两个方面的,也就是“内圣外王”。

“一方面是内圣,是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另一方面则是外王,是指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层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仁知统一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与“知”,二者并举。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孔孟思想的精髓一、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孟思想的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二、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我在研究孔孟思想时,最具体的收获就是把它归结为四句话,各有四个重要的字,研究老庄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从儒家里面学到什么?一、对自己要约;二、对别人要恕;三、对物质要俭;四、对神明要敬。

先说第一点,「约」是教人怎么对待自己。

像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语「怪、力、乱、神」,所慎「齊、战、疾」,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的自我约束。

孔子也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自我约束而有什么过失的很少。

所以讲儒家的修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对自己一定要约束,否则人欲泛滥,其祸无穷。

这也是能配合人性向善论一起说的。

第二个,对别人要恕。

「恕」不是指宽恕,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如心为恕,将心比心。

以前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这不见得,有很多地方不讲理的,但是能恕就可以走遍天下。

因为替别人设想,把别人当自己来看,尊重、关心别人。

第三是对物质要俭,孔子一再强调「与其奢也,宁俭」。

资源有限,俭约可以代表你惜物,珍惜大自然的资源。

第四个,对神明要敬。

要尊敬神明,包括祖先在内。

这四个字,人类世界就包括在对自己、对别人这里。

对物质包括对整个自然界,都要爱惜、珍重。

第四个代表超越界,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在内。

这一来这四个字就把人生的各方面都包括在内了。

这是我学习儒家所获得的提示。

对老庄我也用四个字来说。

第一个,与自己要安。

特别用「与」,不再用「对」,是因为儒家是有针对性的,而道家是整合性的。

「与自己要安」是说,跟自己在一起要像庄子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别人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一种来自天命的要求;道家不一样,全部都在道里面,没有什么天命不天命的问题,只有智慧觉悟的问题。

「安」就是安于当下,安于自己生命的所有状况。

第二个,与别人要化。

「化」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就是外表跟别人同化,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尽量不要标新立异,制造别人的困扰;「内不化」是自己内心再怎么样都不受干扰,譬如说在外面不论功成名就或倒霉落寞,内心都保持平常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它的终极至上性,即与天道相联系的“圣”的境界,另一个是它的经世致用性,即与人道相联系的“凡”的现实。

前者是最高的理想,后者是理想的实现,两者之间密切沟通,不可脱离。

有的论者只看到儒学的世俗伦理的一面,不承认它的超越性;有的论者又只看到儒学的高明理想的一面,不承认其所具有的现实性。

关键的问题是要理解天道与人道、神圣与凡俗的贯通。

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 孔子孟子圣仁诚人格境界儒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儒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

也就是说,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自我挺立,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的。

儒者的身教与言教,如果说可以影响别人,那也不是强加式的,而是引导式的,感通式的。

儒者提示、启悟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或周围的人,领略、觉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价值。

儒家教育的目的是成就人格,其向度一是提升境界,二是做修养工夫。

所谓人格境界论,就是儒家哲学的形上学,或者叫境界形上学。

儒家的境界形上学彰显了人的终极性,但与生活世界并不隔绝,可以下贯到日常生活中去。

反过来说,儒家思想并非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只是俗世伦理,它的性与天道的思想含有深刻的哲学形上学的内涵,其日用伦常亦可以提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层面。

形上与形下,境界与工夫,高明与中庸、神圣与凡俗是相互贯通的。

儒家的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论君子、圣人、仁人与****在儒学的话语系统中,说到人格,是不讨论自然人,而只讨论道德人的。

儒家不排斥功利,但批评仅仅以个人功利作为生活的总目标的人,并称之为小人。

君子与小人之辨,是人格与非人格的区分。

道德人当然首先是自然人,道德人并非不讲功利(在一定的时空场合反而更讲族群、整体的功利),但人格境界是从价值上说的。

孔子所提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其最高的境界是“圣”即“圣人”的境界,次高的境界是贤人的境界,然后是君子的境界。

孔子继承先哲所提倡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

这些价值理想通过孔子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了出来。

先说君子。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及其高弟讨论君子与小人之辨的文字。

据《雍也》,孔子曾提醒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与百姓是有差别的。

作为管理者的君子与被管理者的百姓的关系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孔子肯定君子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

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

(1)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

”(《论语·学而》)在这个意义上,“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以上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描述,也是君子内在自觉的要求。

再说圣人。

历史上被尊奉为圣或圣人的,都是后死者对前人的追封。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人,而圣人则是理想人。

郭店楚简《五行》指出,“圣”德,圣与仁、义、礼、智五德之所和,属于天之道的境界,仁、义、礼、智四德之所和,属于人之道的范畴。

又说:“闻君子道,聪也。

闻而知之,圣也。

圣人知天道也。

”(2)按,这里“闻君子道”的“君子”,实指圣人。

现实的人们与理想的圣人有时空的阻隔,二者相接,是通过耳的听闻,气的感应,心的沟通。

圣字(繁体)从耳,此不仅凸现圣人的听德,指能够容受逆耳之言(耳顺),而且表示人们与圣人相感通的路径――接受音乐、乐教的熏陶,通过耳闻,进入心灵。

听是天赋的能力,胎儿在娘肚子里就有听觉。

关于仁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

“仁”字的内涵有层次的区别,高一层次的“仁”可以统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低一层次的“仁”。

就前者而言,《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

”在儒家看来,“仁”和“仁人”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孔子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

他答子张之问,指出令尹子文只能算是“忠”,陈文子只能算是“清”,尚未达到“仁”之境(见《论语·公冶长》)。

对于他的学生,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他肯定其才,但未期许为“仁”(同上),评价他最称道的颜回亦只到这种程度:“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对于政治家,他只肯定管仲“如其仁”(《论语·宪问》)。

他对管仲之违礼有严厉的批评,但承认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避免了生灵涂炭,在这个意义上接近了“仁”,然并不许管子为仁人。

有的论者批评孔子,既提倡“仁”,又说这个人没有达到“仁”,那个人没有达到“仁”,那么“仁”有什么普遍性和现实性呢?产生这种误解,是不懂得“仁”在孔子那里,是有层次区别的。

以上所引,是与“圣”等值等价的“仁”。

至于“仁”的原则的普遍性和实践“仁”的现实性,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等等,都是显例,兹不赘述。

“仁”与“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仁者的境界以“圣”(圣人、圣王)为最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的意思是,广泛地给百姓以好处,帮助大家,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让他们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挺立自己的生命,这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了,尧舜恐怕还做不到呢。

有的论者不解“立人达人”之意,以为是外在性地施予。

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强调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因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外在强加似地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站立起来,通达起来。

我们不能代他人立、为他人达。

我们想要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也要尊重别人,让他自己去挺立生命,通达人间。

就这一点来说,尧舜都还没有做到。

(3)郭店楚简《尊德义》:“民可使道(导)之,而不可使知(智)之。

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

”(4)由此可以印证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也是强调对民众的引导而不是强迫。

庞朴认为,“不可使智之”,是不可强加于人,再好的主张,也只能在人民的理解中慢慢推行。

(5)这与孔子的外王学主张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就人格境界而言,仁与圣是统一的,圣是仁之极至的境界,仁是圣的内在精神,圣通过仁而下贯。

所谓“****”,顾名思义是指完美的人。

“子路问****。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矣。

’曰:‘今之****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论语·宪问》)这是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廉像孟公绰,勇敢如卞庄子,多才多艺如冉求,再以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朱熹注:“****,犹言全人。

……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

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成矣。

”(《论语集注》卷七)“****”是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这是不是至善至美的圣人呢?按朱子的理解,孔子这里的一个“亦”字是大有文章的。

此不是指极至之境,只是对子路因材施教,应机说法,就子路所可达到的人格目标加以点醒。

上引文本本身也可以证明。

孔子并不把“****”等同于至上境界的圣人,相反,他提醒子路注意,“****”是在现实性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贤人人格。

由此,孔子把“****”的标准修订为三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要”是“约”的借字,指穷困的意思。

由程子和朱子的解释,可知理想的“****”,再进一步成为集大成者,近乎完美无缺的圣人;而现实的“****”指并不纯全完备者,例如“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者”(同上)。

我把后者视为“贤人”。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贤人”是富于道德或者才能的人,是人们在现实上可以“见”得到的人格榜样。

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表彰颜回与柳下惠,许之为“贤”,可知他们即是“圣”的标准之下的“****”。

前面我巳说过,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人们只能通过“耳”接受传闻、诗歌、乐教来体认。

而贤人则不同,是可以“见”得到的人格典范。

郭店楚简《五行》:“见贤人,明也。

见而知之,智也。

知而安之,仁也。

”(6)人们可以通过“目”直接接触贤人的德行,并以此为榜样。

当然,人们对于圣人,可以听而不闻,对于贤人,可以视而不见,关键就是人的心灵能否感应,是否有觉识、觉解。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格境界论本是在因材施教中的方便说法,意在启迪不同谈话对象的觉悟,其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以化约论的方式表达,约略相当于: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天道层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人道层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但是圣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

凡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之鸿沟。

儒家传统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就凡人也具有圣贤的潜能来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