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_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2课时)说课稿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情况。
2.安排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浮沉实验,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物体浮沉的条件。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2.接着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即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
3.然后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3)学会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培养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浮沉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讲解、反馈等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提问时,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0.3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首先,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 10 章第 3 节的内容。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 3 节,作用尤为关键,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总结和运用的作用。
2、本节课在课标中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本节课课标要求会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得出物理普遍规律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物理思维,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利用高效课堂的思想,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
教师沿知识主线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五个部分(一)新课引入(二)新课讲授(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一)新课引入:播放我国核潜艇的视频,并简单介绍核潜艇在海洋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的同时引出问题:潜水艇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能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用的是2013年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它是浮力知识的升华与拓展。
教材在本节课的编排上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课本中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这些例子覆盖面广,使用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充分地体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
2、三维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的角度和液体密度与固体密度大小关系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②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③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
(2)难点: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4、教具准备: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自制潜水艇、可乐瓶、剪刀、橡皮泥、自来水1瓶、抹布、一角硬币10个、圆柱形透明塑料桶等。
二、说学情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形成相异构想,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环节,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液体;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浮起来或沉下去。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环节在实验探究环节,我选择了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作为情景引入,这是基于我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了解。
幼儿对于直观、生动的物体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而轮船、木筏等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里我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从而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二、数据分析环节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比较、分类、归纳等,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高新慧谷学校的郭晶,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1.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3.实验方法设计;4.实验难点突破 5. 反思与自我评价一、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A.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3.知道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基本工作原理B.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环节和动手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亲自动手制作潜水艇感受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通过浮力知识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技制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先学后教”,课堂解决难点问题,增强自信和对物理的热情(二)教学重点: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教学目标1.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2.探究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器材:水槽、海洋球、沙粒、气球、圆柱体、硅胶管、橡皮筋、锡箔纸、硬币、注射器、烧瓶、试管、矿泉水瓶、活塞、铁钉二、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先学后教”,本节课的实施方法是在课前以任务单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汇报进行实验探究,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在层层的问题中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在任务单中有一项任务是学生必须提前做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实验就会帮助学生生成很多问题,学生就会带着疑问来到课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省级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一、实验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能通过改变物体的受力,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学生归纳出物体的浮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体的浮沉条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实验引入】首先,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探究,我通过“听话的小瓶子”小实验引入本节课,(边播放边讲解)现在我手中的矿泉水瓶子里,有个小瓶子,这小瓶子会听话,只要大家说“沉”,它就往下沉,说“浮”它就往上浮,你信不信?学生开始在下面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怎么可能,有的学生说不能,那么请大家拭目以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实验演示)看这是为什么呢?【实验难点突破——1、物体的浮沉条件】“听话的小瓶子”小实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教材中并没有列出相应的实验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自行设计了乒乓球的浮沉实验。
我用三个相同的乒乓球,但是有两个乒乓球分别用针筒注入了水和盐水。
我把乒乓球浸没在水中,让学生猜猜我松手后,乒乓球会如何?学生习惯性的认为,一定会浮起来。
但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三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状态都不一样。
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开始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发现,物体在水中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物体静止时,浮力等于重力;有的小组说,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还有的小组说,下沉的过程中,浮力小于重力。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说我的乒乓球内分别是空心、水、盐水,这些密度对物体的浮沉有什么影响吗?学生继续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悬浮:F浮= G ρ液=ρ物上浮:F浮>G ρ液>ρ物漂浮:F浮= G ρ液>ρ物下沉:F浮<G ρ液<ρ物【实验难点突破——2、浮力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我们已经的除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但是大家是否能应用呢?此刻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特别想自己设计实验,我欣然满足了同学们的愿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云龙镇中学蒋静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由华师大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他探究的主题是: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
本节教材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因此在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动手,探究知识得到相应的结论。
就学习要求而言,既有过程性要求,也有结果性要求。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体浮沉条件,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二、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知道F<G,F>G,F=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知道潜艇和热气球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示例文章篇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物理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漂在水面上,像小船悠悠荡荡,而有的东西却会一下子沉到水底,比如沉甸甸的石头?这背后可藏着大秘密呢!先来说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吧。
其实就像我们在班级里评选优秀学生有标准一样,物体浮沉也有它的“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那它就会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向上浮起来,这难道不神奇吗?相反,如果浮力小于重力,那它就只能无奈地沉下去啦,就好像我们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一样。
要是浮力和重力相等呢,那它就会在水里静止不动,就像我们有时候发呆,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一样。
那这些条件在生活中有啥用呢?嘿,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轮船,大家都见过轮船吧?那么大的一艘船,为什么能在水面上稳稳地航行呢?这就是利用了浮力大于重力的原理呀!轮船的肚子是空的,这样排开的水就多,受到的浮力也就大啦,不就能漂起来了嘛!这就好比我们背着大大的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难跑快,但是对于轮船来说,“肚子”里装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能浮在水面上,神奇不?再看看潜水艇,它一会儿能潜入水底,一会儿又能浮出水面,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啊,潜水艇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可以控制自身的重力。
当它想下潜的时候,就往里面加水,让重力大于浮力,它就乖乖地沉下去了;当它想上浮的时候,就把水排出去,让浮力大于重力,它就又能欢快地浮起来啦!这就像我们玩跷跷板,重的那头下去,轻的那头上来,是不是很有趣?还有气球,充满氢气的气球能飞上天,不就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嘛!同学们,通过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我们是不是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呀?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好多好多生活中的现象,这多有意思啊!所以说,物理真的是一门神奇又实用的学科,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能发现更多的奥秘!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希望能让大家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示例文章篇二:哎呀,老师和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好好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你们有没有玩过那种把东西扔到水里,看看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游戏呀?这其实就和咱们今天要讲的知识有关呢!先来说说物体为啥会浮起来或者沉下去吧。
【附说课相关知识】初中物理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10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①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②难点:轮船,潜水艇等的沉浮原因的分析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了解潜水艇、潜水艇、浮筒的浮沉等的工作原理;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二.说学情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上教师直接出示三个外形一模一样的小瓶(小瓶的外面已经被密封了看不到内部的情况)然后放到水槽中,(要求三个小瓶一个上浮、一个悬浮、而另一个则下沉了)让学生观察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作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
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
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认知困难。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三.【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分析。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应用》说课稿顾萌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简化所学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
我将以实验引课,并结合生活常识引出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不同浮沉状态的物体做受力分析,并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
之后我将操作实验:(1)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现象——鸡蛋沉底。
(2)将同一枚鸡蛋放入盐水中,发现鸡蛋悬浮在液体中。
两个实验说明液体密度不同,鸡蛋的浮沉状态不同。
从而利用浮沉条件,用公式表示力,化简得出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不同时,对物体浮沉状态的影响。
如:F G>浮时,可表示为=gV gVρρ液排物物,因为浸没时=V V排物,约分得ρρ>液物。
故ρρ>液物时,物体上浮。
同理得出其它浮沉状态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之后我将对这一部分所学内容做系统总结。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物理是一门来源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学科,故我们要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介绍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应用浮力的实例,并利用“曹冲称象”、“僧人怀丙打捞铁牛”等故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广泛应用。
之后引入轮船,提问:轮船是钢铁制作的,这么重,为什么不会沉底呢?学生自行看书自学,讨论回答,并解释排水量知识。
我将在黑板上板书轮船满载时=F G浮排,=F G浮物得=G G排物即=+。
并利用课本习题练习。
学生自行讨论潜水艇、气球、m m m排船货飞艇、热气球等的浮沉原理,并思考探索利用什么方法使得它们下落。
讨论学习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培养其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金星照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物理组金星照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
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
教学重点是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模式本课我将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问题引导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基本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所谓“五环”: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一中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
同时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还融入了学生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步:创设情境引课:同学们都吃过饺子,但你们煮过饺子吗?为什么饺子下锅后先下沉再上浮,最终浮在了起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章的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板书课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浮沉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沉下去,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浮起来。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如下:一、浮沉条件:1.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浮沉的基本原理,它表明浮沉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除液体体积的重量,可以用公式Fb=ρfgV来表示,其中ρf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
2. 密度关系: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会浮出液体。
二、应用:1. 浮体测密:利用浮体的浮沉原理可以通过测量浮体在液体中浸入或浮出的深度来推算液体的密度。
常见的浮体测密器有密度计、露点计等。
2. 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潜水艇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深度。
通过控制艇内的水箱充水或排水,改变潜水艇的总体积,从而改变潜水艇的密度,实现浮沉控制。
3. 气球的浮空:气球内充满气体后,气球的平均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密度,因此气球会浮起来。
气球可以利用浮沉原理来实现浮空。
4. 船只的浮沉控制:船只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在船只内部布置大量空腔,使得船只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实现浮起来。
通过控制船只的结构设计和累加物体在船只内的布置方式,可以控制船只的浮沉状态。
5. 漏斗的灌注:在实验室中,灌注液体时,可以利用漏斗的浮沉性质,使得漏斗颈部的液体流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溅出或液体过快灌注。
6. 鱼类的浮沉控制:鱼类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的气体囊来调节自己的浮沉状态。
当鱼类需要下潜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排空来增加自身的密度;当鱼类需要上浮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充气来减小自身的密度。
以上是关于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的说明。
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应用,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以及控制物体的浮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初中物理研究物体浮沉条件说课稿范文
2024初中物理研究物体浮沉条件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物体浮沉条件》是2024年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属于力学部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密度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掌握物体浮力与物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求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够运用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难点是:理解浮力与物体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用公式计算物体的浮力和重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验器材,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和实验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际情景,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的疑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测和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3、讲解和探究在学生对物体浮沉的条件有一定了解后,通过讲解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学习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浮力和重力。
4、应用和拓展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展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深度。
5、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方法,评价自己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巴仁镇中学:古丽艾赛尔·艾力
2015年5月17日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选手,王俊耀,来自陇南市礼县雷王乡初级中学。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理念六方面向大家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教材说明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实例——水饺在水中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开门见山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接着设计了演示实验1:观察等体积的兵乓球和橡皮泥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学生感知漂浮、悬浮、下沉和上浮四种状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
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
传统教材把浮沉条件和认识浮力放在一起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显得内容多而乱,使学生一开始学习浮力就感到困难。
该教材把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放在一起,作为独立的一节,安排在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既保障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使得整体知识脉络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本节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然后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其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做好鸡蛋的浮沉实验及理论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教学对象:
1.学生结构:
在我所教的农村中学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使我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学生活动安排上既要照顾基础薄弱生,也要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思维的提升空间。
2.学生的基础:
知识基础:
学生在了解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和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物体的浮沉情况。
能力基础:体验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经历过自主互助学习的实践,让大部分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期望目标:初步掌握运物体的浮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有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原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通过演示实验、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实验法、理论推导法、比较法探究的学法,突出“做中学”。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总结归纳从而构建“新”的物理规律。
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观察、比较、分析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物体浮沉的意义及用途,并且主动学习: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学法二: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U盘、电脑、投影仪、黑板、烧杯、鸡蛋、食盐、乒乓球、橡皮泥若干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用约4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15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再用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浮力具体运用的实例介绍。
再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感受收获和简单的练习。
再用约3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1、关于演练结合,这节课主要是用实验得出物体浮沉的具体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题的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我是按一节课45分钟分配。
这节课的时间安排我是根据基础好的学生安排的,给我们农村里的孩子要上这节课,我会把后面的感受收获的4、5放在课外进行。
我的说课完毕,要是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