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 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三方协商,指由政府,雇主,劳动者三方代表,根据一定的议事规则或程序,通过特定的形式开展协商谈判而形成的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三方协商的特点1三方主体的独立性2主体权利的对等性3协商过程的民主性4协商目的的合作性*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1组织作用:⑴政府在制定法律和重大经济政策,在调整劳关及相关劳动问题时,如制定工时制度,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条件标准,劳动保护措施和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都吸取并听取劳资双方的意见组织劳资双方共同进行讨论⑵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干预。
主要是根据法律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制定消除就业歧视的政策和措施,对雇主的大量裁员进行干预⑶对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采取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争议前介入和争议后介入等方式,进行协商,促使劳资双方合作,达成协议⑷实施劳动行政管理,全面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2平衡作用:劳资双方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问题上出现分歧,一方力量明显大于对方时,劳资关系的协商会困难重重,协商结果也不利于共同合作,这对于发展经济和安定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政府的作用就是采取强硬的调整措施,使双方力量保持平衡。
特别是当劳工运动一旦危及到经济发展和雇主的利益时,政府往往会使用权力,对工会采取强硬措施,以平衡劳资关系。
其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介入劳资双方进行调停,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采取强制手段3监督作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劳资关系的直接干预程度越来越小,而监督的作用于越来越强。
当劳资关系的调整进入劳资双方依法进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时期后,劳资双方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劳资关系的稳定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
因而政府在三方协商格局中主要发挥监督作用*4服务作用:⑴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完整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为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依据,制定标准⑵按国际劳工组织1981年163号建议书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参加集体协商,集体谈判的劳资双方组织予以承认,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⑶政府对劳资双方在建立劳关,进行合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发布各种信息⑷为劳资关系双方进行人员和业务培训,组织国际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机构:中国劳关三方协商机制首先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并取得积极效果。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第1章重点第2章重点第3章难点第4章雇主重点第5章工会重点第6章政府第7章难点第8章集体谈判第9章集体协议重点第10章第11章难点第12章1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1.劳动关系2.劳动力的提供者3.(详情见下页)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工关系集体谈判劳雇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源自日本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美国考点2: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1.概念经济社会关系。
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2.含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基本条件。
自然性质社会性质考点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定内涵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凡不在职工之列的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或者虽在职工之列却以职工以外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1.合作2.冲突劳动者资方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3.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类型劳动力市场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4.权力决策权力考点5:劳动关系主体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雇员劳动者雇员团体雇员组织雇主“管理方”或资方低层管理者属于雇员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政府制定者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服务。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1劳动关系的概念: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 劳动关系的实质:(根源)冲突和合作,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他会收到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选择合作还是冲突由双方的力量决定3 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德国: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劳动关系调整模式日本: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美国:自由多元化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对我国的启迪: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体现了团队自治的重要性。
集体谈判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法律在劳动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国家强制调整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由政府的劳动部门,工会组织,雇主组织组成的三方协调机制是调整拉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的运行机制。
4 各学派的观点1 新保守派: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认为公会的作用不大以美国为典型。
来自于[国富论]2 管理主义学派:关注员工的动机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对公会的态度比较模糊主张采用新的更佳弹性化工作组织形式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合作与信任3 正统多元论学派:关注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的对公平的需求的平衡。
研究劳动法律和公会集体谈判制度。
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相对应的公平效率。
4 自由改革注意学派:关注如何减少活着消灭工人获得的不公平待遇。
需要加大政府的参与,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认为公会的存在很必要增强政府参与以及劳动法改革。
5 激进派:减少体系内的力量不均衡,更加关注劳动关系中的冲突以及对其的控制。
倾向见了雇员集体所有制。
5 非典型劳动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标准劳动关系、非正规劳动关系以及特殊劳动关系等,是指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等多个方面不同于传统固定用工形式和就业形式的特殊类型的劳动关系。
如童工、超过法定退休年龄、雇佣关系自行雇佣的家政人员等等。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1.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2.劳动关系的性质:平等性、从属性、经济利益或者财产性、社会性3.从劳动关系的构成形态上进行划分: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4.外部因素对劳动关系影响:1经济因素;2政治法律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文化状况);4人口与劳动力因素5.内部因素对劳动关系影响:1工作场所因素(工作场所的技术、预算与市场力量、用人单位的管理、所有制);2劳动者的因素(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交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劳动关系冲突的表现:1罢工;2怠工;3联合抵制;4辞职7.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8.劳动法律关系的三要素:1主体要素;2内容;3客体9.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他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奴隶性;2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3他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10.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二者的区别:1范畴不同,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前提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未前提;3内容不同,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和义务;4效力不同,劳动法律关系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而劳动关系则不一定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11.劳务关系: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12.劳务关系的特征:1双方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2提供劳务的一方取得报酬是以劳动结果为准的;3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自行承担风险13.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二者依据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劳务关系适用《合同法》14.事实劳动关系:指无书面合同或无有效书面合同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以及口头协议达成的劳动雇佣关系15.一下几种情形属于事实劳动关系:1没有书面合同形式,通过一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劳动合同儿形成的劳动关系;2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后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前签订过劳动合同,但是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同意劳动者继续在本单位工作却没有与其及时续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延续的劳动关系;4以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劳动合同,在其他合同中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条款;5劳动合同构成要件或者相关条款缺乏或违法,事实上称为无效合同,但是双方依照这一合同规定已经建立的关系16.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1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2无效劳动合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3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17.劳动者的法律: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重点掌握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实质;2、掌握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的根源;3、理解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4、了解劳动关系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关系1 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 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1劳资关系;2劳工关系;3劳使关系;4雇佣关系;5员工关系;6产业关系三劳动关系层级结构(一)个别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从属性表现:(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3 地位: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从属性的成因(二)集体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性:(1)工会代表(2)独立自主性(3)权利对等3 地位:核心(三)社会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关注:劳工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问题3 地位:总体、宏观各层级的特征和地位四劳动关系的特征1 个别性与集体性2 兼有从属性和平等性3 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合作与冲突一合作指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或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二合作的根源1 被迫:工作是谋生的手段2 获得满足:(1)满足于现状(2)工作本身的积极性(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三冲突:1 利益;2 目标;3 期望四冲突的根源(一)根本根源1 异化的合法化:并非为自己工作2 客观的利益差异: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二)背景根源1 社会不平等;2 劳动力市场状况;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五合作与冲突(一)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二)冲突的表现形式:明显或潜在的冲突1 罢工:2 “不服从”行为: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怠工、辞职六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1 文化因素:人和氛围2 “客观”的工作环境3 管理政策和实践4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试比较劳资合作与冲突的根源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七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 经济环境;2 技术环境;3 政策环境;4 法律和制度环境;5 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劳动关系,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第三节劳动关系学及其研究方法一劳动关系学的形成1 标志:1958年、邓洛普的《产业关系系统》2 劳动关系系统:(1)环境;(2)主体;(3)意识形态;(4)规则网络二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特点1是一门交叉学科:以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科: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管理2 是一门独立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三研究方法1 理论方法:(1)一元论;(2)多元论;(3)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 学术方法:(1)制度分析;(2)系统分析;(3)行为分析;(4)历史分析3 技术方法:(1)演绎;(2)归纳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学派1 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2 掌握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的内容3 理解新保守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和激进派的观点不同学派的区别:1、对劳资双方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2、差异带来问题的解决方案;3、劳资双方力量分布;4、冲突的程度;5、工会的作用;6、当前体系的改进一新保守派——美国1 也称新自由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2 主要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迷信市场力量3 劳资双方利益和目标不同4 劳资双方力量均衡5 工会的作用不大,集体谈判具有负面作用6 理想的劳动法应禁止或削弱工人团结权二管理主义学派——日本1 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2 关注员工动机及其忠诚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管理政策和实践3 雇员与企业利益基本是一致的,4 冲突的原因在于“从属性”认知,可以采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避免5 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尊重已建、避免再建6 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强调员工和管理方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三正统多元论学派——德国1 由制度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2 关注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3 雇员与管理方在效率、公平方面是冲突的,但限于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可通过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4 劳方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助于弥补不平衡,且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提高生产率5 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瑞典1 关注如何减少和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2 劳动关系是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居于主导地位3 现行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保护,必须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4 “结构不公平”理论5 当前劳动关系体系下周边部门工会无效6 支持强有力的劳动法和各种形式的工人代表制度,反对市场化,主张强势工会,认为其应更加关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物五激进派——蒙作根体系1 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2 更关注冲突及冲突过程的控制3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4 “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5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会的作用是有限的6 开展广泛的与资本“斗争”的运动,挑战资本的主导权第三章劳动关系模式1、了解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2、掌握美、德、日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3、理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及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一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一)基本理念及导向1 经济理念: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2 政治理念:自由放任主义——法团主义3 劳资关系理论:一元论——多元论(二)法律约束程度与方式(三)劳资政之间的关系等二多元放任模式——美国模式1 基本理念:自由经济、放任、多元2 主要原则:劳资合作3 力量格局:工会组织率低、政府干预有限4 评价:劳资矛盾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呈现表面的平静三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模式1 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排除国家干预2 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3 集体协议是独立的法律渊源,是劳动关系规范的基础(二)劳资制衡模式——德国模式1 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2 公认准则: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3 基本格局:双方自治(组织、集体谈判、共同经营)、宏观调控、4 特点:强势的劳动法律、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个人参与制度、劳资之间的社会契约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模式面临挑战四统合模式(一)社会统合模式——瑞典模式1 劳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2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3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4 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产业(二)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模式1 基本理念:自由竞争与家族传统的结合、一元论2 主要原则:市场是劳动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 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制4 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该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三)国家统合模式1 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手段,对集体劳动关系予以压缩2 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3 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位主义,缺乏劳动者与工会的参与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配合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缺少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五斗争模式1 劳资关系是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斗争模式解决劳动问题2 成为历史六模式比较之意义与结论1 模式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背景,是适应特定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各有优劣2 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可能会倾向于不同的模式,或有所侧重3 我们应综合、全面地观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诸多因素,探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1、掌握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一般规律;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3、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及其推行方式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历史阶段技术革命1 早期工业化时代:18C中叶——19C中叶2 管理时代:19C中叶——20C初3 冲突制度化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4 成熟阶段:二战后——20C80D5 新阶段:20C80D至今二各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三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1 劳动关系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2 从总体上讲,劳动关系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提纲第一章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用行为管理有关问题为核心内容。
2.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综合,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员工、员工团体(工会)、管理方、雇主协会组织、政府。
4.员工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5.员工团体指因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员工协会或职业协会。
工会是员工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管理方指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不直接介入员工于管理方的关系中。
8.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
9.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力量、权力、合作与冲突。
10.简述劳动关系的性质。
(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2)劳动关系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11.投入-产出模式,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12.产业关系系统模式归纳了所有劳动关系领域的现象和内容,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组成。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代表性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2.简述新保守派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又称新自由派、新古典学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该学派认为,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将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而市场竞争机制能保障员工获得较为公平公正的待遇。
劳动关系学复习整理
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⑴提议;⑵协商;⑶签约。
劳动合同的形式:⑴书面;⑵口头。
劳动合同履行的条件和原则:条件::⑴履行主体明确;⑵履行标的明确;⑶履行期限明确;⑷履行地点明确。
原则:⑴全面履行原则;⑵实际履行原则。
35.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内容应包括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
17.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
⑴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⑵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⑶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⑷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⑸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力量:股东、学者、政府、工会、职工、公众
16。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⑵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⑶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⑷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
5.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力义务。
特点是:((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工资福利等方面,对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雇主和被雇佣者之间就劳动条件达成的合意取得的协议。
2.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应当经过劳动合同订立程序,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诚信原则。
3.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必须写明劳动双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签订时间、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内容。
二、劳动争议1.劳动争议的定义劳动争议是由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或解除而引起的双方之间的争议。
2.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司法审判等方式进行处理。
协商调解是最基本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仲裁或司法审判。
3.劳动仲裁的程序劳动仲裁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仲裁、立案、调解、仲裁庭组成和听证、仲裁裁决和履行等。
三、工资福利1.工资的构成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福利等组成。
其中,基本工资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员工的生活保障。
2.休假制度休假制度是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带薪休假、法定节假日、病假、年假等。
员工需要注意休假规定,严格按照规定享受福利待遇。
3.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实施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以上是关于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自学考试需要自己认真学习,积累经验以及多做模拟题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水平。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P12、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P33、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P54、员工、员工团体P65、管理方P7二、简答1、劳动关系的性质P122、雇主处于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P14三、其他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力量、权力、合作与冲突P82、员工的关系力量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P103、管理方具有退出、停工和岗位的力量P114、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P135、依据劳动关系各方力量的对比,劳动关系可划分为:均衡性、不均衡性和政府主导型P136、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P157、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P178、在投入产出模式中,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
P199、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
P21第二章现代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一、名词解释1、利益冲突型的劳资关系。
P462、利益协调型的劳资关系。
P47二、简答1、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P332、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资关系。
P483、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
P54三、其他知识点1、三方性原则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演变的第三阶。
P48段。
2、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P333、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特点:平等、合作、不体现任何身份差别、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P424、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P445、在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P446、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是决定和影响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而经济体制的性质则是决定和影响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直接因素。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安排:单选1*20=20 多选2*5=10 名词解释4*3=12 简答6*5=30 论述10*2=20 案例分析8*1=8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的总称2、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简答)(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3、劳动关系的本质(选择):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总和,他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4、力量: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也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5、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选择)6、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重要(多选)7、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8、雇员:雇员就是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9、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10、劳动关系中的雇员(简答):(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2)雇员是主管以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高层管理者11、雇员团体: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12、个别劳动关系特点(多选):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13、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多选):1、独立自主性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14、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劳动关系的实质1、合作(名词):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2、合作的根源(选择)“被迫”和“获得满足”3、冲突的根本根源:(多选)(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4、冲突的背景根源(多选):(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状况(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4)工作本身的属性5、(选择)冲突按照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罢工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冲突的其他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例如:工作懈怠或低效率工作、怠工以及主观原因造成的缺勤等6(选择)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和工人的行为可以由“文化”因素来解释,它包括工人找到工作时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观的变化。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就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劳动关系的类型1)资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2)双方的力量对比:均势型劳动关系,倾斜型劳动关系,政府援助型劳动关系,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3)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4)及的范围和主体: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1)新古典学派:美(2)管理主义学派:日,英(3)正统多元论学派:德(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瑞典(5)激进派:西班牙劳动者:现代产业社会的劳动关系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体力或脑力工作者。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个体劳权—平等就业和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和福利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职业培训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集体劳权—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集体争议权。
2、义务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提高劳动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忠实的义务工会的职能1、经济职能—工资与就业人数的最优组合、确保就业公平2、民主职能—提供准法律代表、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有助于确保雇员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由、其职权的指向是自下而上的、有自己的章程等制度以保证雇员享有各种民主权利3、整合职能—有助于员工发挥其才能、是实现高绩效管理的重要渠道4、社会民主职能—通过集体谈判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工资水平、通过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减少社会不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雇主的权利:1,招工决定权2,规划指挥权3,物资分配权和惩罚权4,闭厂权5,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雇主的义务(1)平等雇佣劳动者的义务(2)提供劳动报酬的义务(3)保证工人休息休假权的义务(4)提供社会保险的义务(5)保证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义务(6)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复习知识点由于知识点比较细,所以会比较多,但都属于老师“重点范围”之内,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祝大家考个好成绩!!!1、劳动关系概念•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个别的劳动关系•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的关系,即所谓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组织、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产业关系或社会劳动关系2、事实劳动关系是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定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如未签定劳动合同或无效劳动合同等,事实劳动关系如果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就应当强制终止,但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利益仍然受劳动法保护。
3、关于劳动的定义法学意义的劳动: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的合法的、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产生的隶属性的、有报酬的、职务性的劳动。
家务劳动、义务劳动、非职业性的钟点工劳动、家教、家政劳动、暑期短工、学生实习等都不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不受劳动法调整。
4、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雇员与雇员组织(工会)、雇主与雇主协会、政府狭义只包括雇员(劳动者)和雇主(用人单位)两部分5、雇员的范围员工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因为低层管理者只负责监督和分配,而无权命令或奖惩下属,所以也属于员工的范围。
员工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
高层管理者不属于雇员。
6、雇主范围雇主:也称为“管理方” 或“资方”,一般是指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度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8、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经济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这些制度和规则既包括广义的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双方共同签订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甚至是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
合作的表现形式:(1)沟通(2)共同协商(3)集体谈判冲突:冲突的形式,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辞职等;对资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罚、解雇等。
力量: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力量可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权力:代表他人做决策的权利。
在劳动关系中,权力主要集中在管理方。
9、合作的根源所谓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理论一般认为,合作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被迫: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即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二)获得满足:1、获得满足主要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2、大多数工作本身具有积极的一面;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10、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a异化的合法化b客观利益的差异c 劳动合同的性质d雇佣关系的性质(2)背景根源a社会不平等b劳动力市场状况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d工作本身的属性11、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模式是促进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新型用工模式。
通过劳务派遣方式招聘员工,用工单位相当于将人事录用工作部分外包给专业机构,借用市场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用工效率。
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务工者通过劳务派遣机构可以获得更多就业信息,他们只要与这些派遣机构签订合同,就可能拥有更多就业机会。
注:全日制职工从事的兼职或者第二职业一般为劳务关系,不是劳动法律关系。
离退休人员被反聘或者继续从事工作的,一般按劳务关系对待。
12、劳动关系理论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保守到激进的顺序依次为:•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五个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雇员和管理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各学派的不同之处:(1)目标和利益的差异重要程度的认识;(2)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意见;(3)对力量的分布和冲突的作用,尤其是在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和员工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两个问题上有明显分歧;(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
•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上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主张办法:减少政府和工会对市场的干扰。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认为建立员工对组织高度认同、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途径。
解决办法:高绩效模式,可避免冲突,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并增强劳动者和管理方合作。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家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二战以来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
解决方法:政府和社会应该实现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追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均衡。
•劳动法律制度、工会制度、集体谈判等制度---------即将冲突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可以控制的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成员更加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
•他们十分关注员工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包括对歧视、不公平、大量裁员和闭厂、拖欠员工工资和福利等问题的分析。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政府在工会和法律制度之外更多地干预劳动力市场。
解决办法:政府要在工会和法律制度之外,更多地干预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法改革)。
•激进派:激进派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关注公平问题,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的作用。
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固有的。
办法:要使工会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提高工人对自身劳动权和报酬权的认识,了解劳动关系对立的本质,并近而开展广泛的与资本“斗争”的运动,向“资本”的主导权挑战。
有学者将此思想命名为“运动的工会主义”激进的制度变化;员工所有和员工自治。
•对各学派观点的比较:•6个特征:(1)主要关注的问题;(2)主要分析研究的领域;(3)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程度;(4)内部冲突的严重程度;(5)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的评价;(6)他们为改进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而开的“处方”。
•各自特色:1 新保守学派:信奉市场效率2 管理主义学派:强调劳动关系和谐与员工认同感和忠诚度3 正统多元论学派:追求以市场代表的效率和以工会、劳动立法等制度代表的公平之间的均衡。
4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强调产业民主和工人自治12、管理模式与实践企业管理模式:从职权结构维度划分可以把管理模式分为三类:1、独裁型。
高层管理者直接分配工作任务,亲自监督,经常“武断地”做出奖惩决定。
2、集权型。
雇员按订立的制度与规程行事,有明确的工作角色,管理者根据雇员是否遵守企业的制度与规程监督、奖惩员工。
3、自主型。
雇员被赋予高度自主权并参与决策,管理者以工作绩效作为监督、奖惩的依据。
从管理理念维度划分管理模式分为三类:1、剥削型。
管理者不关心雇员的需求,其目标是以最低的工资换取最大量的劳动。
2、宽容型。
管理者意识到雇员的某些需求是法律认可的,从而提供合理的报酬与就业条件。
3、合作型。
管理者充分考虑到雇员福利,实施各种计划以赢得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培养雇员对企业的献身精神。
13、工会的概念•工会是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它强调工会组织的连续性和构成,把职业协会排除在工会之外。
14、工会的职能1、经济职能:工会通过优化组合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达到效用最大化,实现企业和雇员经济利益的平衡。
(考虑高工资的挤出效应)2、民主职能:即工会将民主原则引入劳动关系,为雇员提供各种参与企业政策乃至社会政策制定的机会(如工会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通过工会的代表大会及领导选举制度,保证雇员在工会内部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等)3、整合职能:即促进员工发挥其才能,实现高绩效管理。
(高绩效管理要求雇员与管理方减少或消除彼此的对立和不信任,增进理解和合作,而工会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媒介)4、社会民主职能(1)集体谈判不仅提高会员的工资水平,实践中超出了工会范围,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
(2)工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参与法律的修改来加强集体谈判的力量,通过改革减少社会不公正,保护弱势群体。
(3)工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与妇女组织、环保组织等保持密切联系,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5、阶级革命职能:推翻资本主义,代之以新的经济秩序。
(弱化)15、工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工会对于企业管理权的分享被认为影响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灵活性,工会内部也存在不民主倾向,尤其是关于工会垄断性对经济运行的消极影响则经常被提及。
但工会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并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基本构成的事实,表明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工会的作用是一种社会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工会在总体上提高了工资福利水平及劳动者地位2、工会推动了产业民主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工会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4、工会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6、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政府是守夜人角色。
除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保障国防安全、促进自由市场的运作以外,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
管理主义政府理论•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劳资合作,应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交通通讯等领域为私人部门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增强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强调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稳定作用,促进劳资和和实现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政府中立,不损害三方(消费者)利益前提下,适度干预经济活动,平衡劳资双方利益冲突。
政府在于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
•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精英理论:认为社会按照等级划分阶层,精英处于社会的最高层,因而对于政策制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精英阶层主要是政府官员、政治领导、管理方组成,有些国家还包括知识分子、高级军官、甚至工会领导,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明显不如政府官员、政治领导或企业管理方。
精英阶层内部也有利益冲突,多数情况是精英通过操纵或控制这些利益群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精英扪拥有很多即得利益,因此努力维持不变,他们即使改变也不会提出损害自己利益的方案。
•激进主义政府理论•冲突对立分析政府角色,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先考虑工人或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
工会应该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17、政府劳动关系实践•政府在劳动关系方面制定并实施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劳动关系模式不同,政府的行为方式也很大差异。
•我们从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正义、产业冲突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政府的劳动关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