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理降温:包括冷毛巾湿敷额部, 冰袋臵于额、枕后及大动脉搏动处,酒精 擦浴,冰水灌肠或冰水浴,吹电风扇和用 冷气机降低室温等。 (2)药物降温: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和乙酰胺基苯酚(扑热息痛)是常用的退 热药。对于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应用人 工冬眠疗法。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时出
汗、呼吸及皮肤的水分蒸发增加,使机体 水的耗损量变大。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 丧失低渗液体约3~5ml/kg,中度出汗的病 人,每日丧失体液约500~1000ml;大量出 汗时,失液量达1000~1500ml。不及时补 充,将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降低
中心温度低于35℃称为体温过低。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MH的治疗 立即中止手术,去除麻 醉药挥发罐,更换呼吸回路,纯氧高流量 过度通气,如有必要考虑以阿片类药物、 镇静剂及非去极化肌松剂加深麻醉;迅速 以物理方法降温(降温措施包括冰盐水静 脉滴注,体表降温,在已开放的胸腔或腹 腔内加灌冰盐水,经膀胱、胃、直肠加灌 冰盐水),使体温降至38℃;利尿,维持 尿量2ml/h以上防止肌红蛋白尿损害肾脏;
Leabharlann Baidu
体温监测的方法
5、食管温度(esophageal temperature):对血温的改变反应迅速,是体 外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过程中监测中心温 度较好的方法。小儿食管测温时臵管深度 为〔10+(2×年龄/3)〕。 6、鼓膜温度(tympanic membrane temperature):是目前测量中心温度最准 确的部位。但要求探头柔韧性好。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体温升高的程度为:
1、低热
2、中等热
37.5~38℃;
38.1~39℃ ; 39.1~41℃ ; 41℃以上。
3、高热
4、超高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体温升高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 上,达数天或数周,24h体温波动在1℃以 内。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 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24h内波动达2℃ 以上,波动的下限仍高于正常体温。体温 常在39℃以上,多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 重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出现,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伴有 寒战,数小时后恢复正常。间歇数小时或 一至数天,又再次复发。常见于疟疾、化 脓性局灶性感染。
4、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升高至 高峰,然后逐渐降至正常。不久再发,呈 波浪式起伏。见于布鲁病。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5、双相热 体温突然上升持续数天, 经一至数天解热期,又发生第二次热程。 持续数天而完全缓解。见于某些病毒感染, 如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等。
体温监测的方法
7、其他部位测温 皮肤应测10个点
以上取其平均值才有临床意义。也可用4点 法,即平均皮肤温度=0.3(胸部温度+上 臂温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 当血管收缩心排血量下降时,皮肤温度下 降;反之,灌注良好,温度上升。
体温监测的方法
此外,肌肉测温是将测温装臵的细针
刺入三角肌。当外周血管收缩及低心排时,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麻醉过程中体温升高应考虑MH的可能。 典型的表现为某些病人体温升高>2℃/h, 甚至>40℃,肌张力增加常涉及四肢(肌 松剂不能缓解),如未加处理病情恶 化.可表现为出汗、紫绀,皮肤花斑、低 氧血症,室性心律失常、严重代谢性和呼 吸性酸中毒、循环衰竭.肌肉损伤可致高 钾血症、凝血功能病,低钙血症、CKP升高、 少尿,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给予NaHCO32~4mmo1/kg纠正酸中毒、常规胰 岛素10U臵于50%葡萄糖50m1静脉推注缓解高血钾, 处理心律失常(禁用钙通道阻滞剂,以免加重高 血钾和发生循环衰竭)等。 丹曲林(dantrolene)是治疗MH的特效药, 可有效地控制钙离子依赖性的肌肉收缩和高代谢 状态。具体用法为:1~2mg /kg,每5min重复一 次,直至PaCO2被控制,肌肉强烈收缩消失、高热 下降为止,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可分别达2.5~ 10mg/kg。术后应送ICU至少监护48h,以防复发。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三、体温升高的原因 1、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引起 的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或局灶 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病原体的代谢产 物或其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系统而释放出致热原导致发热。除原发因 素外,危重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多种 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有创监测和体腔 引流等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
温度梯度增加;而当心排出量增加时随着
外周血流的增加,数值减少。因此可用于 判断治疗反应。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
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有意识的行为调节来 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 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相对 恒定。危重病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内环 境的改变等,均可致体温过高或过低。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非感染性疾病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 物理性或化学性组织损害;血管栓塞或血 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或肢 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 白血病、溶血反应。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输血反应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内分泌或代谢失常:如甲状腺功能 亢进、重度失水、恶性高热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活检的肌肉(通常是股外侧肌肉2g)
分别浸泡在1%~3%氟烷和咖啡碱溶液中,
发生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张力异常增高。氟
烷-咖啡碱挛缩试验被认为是MH诊断检查 金标准。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临床特征 MH的症状可发生在围手 术期的任何时间,临床特征与表现也有很 大的差异,最常见的早期的症状是无法解 释的心动过速,自主呼吸的病人呼吸急促 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PETCO2)增高和PaO2下降, PETCO2增高被认为是手术室内最特异的最敏 感的指标。约有45.3%的病人使用琥珀胆 碱后咬肌痉挛。
6、回归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 数日,周期地相互交替。如回归热、鼠咬 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7、双峰热 体温曲线24h内出现两 个发热高峰。见于恶性疟疾,革兰阴性杆 菌败血症、黑热病等。 8、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性。见于 流感、支气管肺炎、风湿热等。 必须指出,危重病人由于抗生素、解 热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机体 的代偿反应能力的降低,发热的程度和热 型有极大的改变。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麻醉因素:全麻药抑制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椎管内麻醉使交感神经抑制,外 周血管扩张体热丧失;肌松药抑制肌肉活 动的产热。
4、病人状况:危重病人失去控制热丢 失和产生足够热量的能力,极度衰弱、酒 精中毒、药物中毒、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年龄: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 不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 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尤其 是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 温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3)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 0.3℃。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 律性变化,排卵后体温上升;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如劳动、
运动、哭闹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
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5)药物: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或产、 散热过程的影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 温度>37℃或口腔温度>37.5 ℃ ,一昼
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传 不 习 乎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曾 子 曰 :
体温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目录
概述
体温监测的方法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课后思考题
概述
手术麻醉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很多,如: 术前用颠茄类药物抑制汗腺分泌、麻醉药 物对体温中枢的影响、手术室环境温度、 手术敷料覆盖、大量输血输液、术中并发 恶性高热、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 等。 危重病人通过动态监测皮肤温度及中 心温度的温度梯度,可判断末梢循环状态 是否改善,休克是否纠正。
体温监测的方法
3、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臵入深度小儿2~3cm,成人6~10cm。 缺点是当体温迅速改变时,反应较慢。 4、鼻咽温度(nasopharyngeal temperature)和深部鼻腔温度:可反映脑的 温度。缺点是自主呼吸时测温可受呼吸气 流温度的影响,有可能损伤鼻粘膜而鼻出 血,有明显出血倾向及已肝素化的病人不 宜使用。
体温监测的方法
测温方法
玻璃内汞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可分为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
差电偶温度计。具有测量精确灵敏、直接 数字显示及远距离测温的优点。
体温监测的方法
测温部位 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中心和体表两部分, 分别称为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及体表温度。 1、口腔温度(oral temlperture): 麻醉和昏迷病人及不合作才不适用。 2、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一般比口腔温度低0.3~0.5℃。
某些病人可在发病前多次接触触发药
物而不发病。典型的MH由琥珀胆碱或挥发 性麻醉药物触发。琥珀胆碱及几乎所有的 吸入麻醉剂均可诱发MH:如氟烷,异氟烷、 安氟烷、地氟烷、七氟烷、乙醚、氯仿, 右旋箭毒、吩噻嗪是有争议的诱发药物。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易感病人除有MH家族史的病人外,斜 视、运动性肌痛、易发热、肌红蛋白尿、 肌肉疾病、不耐受咖啡因的人群应做诊断 性检查。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CPK)在70%的病人中增加,氟 烷-咖啡碱挛缩试验具有85%的特异性和 100%敏感性。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四、体温升高的处理 1、病因治疗 通过病史、体检和 辅助检查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处理,如 积极治疗原发病,清除感染灶,合理选择 抗生素等。 2、对症治疗 对于低热和中等度热 可不作处理。但体温过高,体液、热能及 氧的过度消耗,并影响到重要脏器功能时, 则应积极对症处理。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恶性高热是 一种基因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患者DNA中的19号染色体长臂出现了 突变。发病机制是肌质网钙离子的重摄入 减少,由此引起肌肉的持续挛缩,产生高 代谢症状如代谢性酸中毒、心动过速、高 碳酸血症、糖原分解、低氧血症、高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老年病人、婴幼儿、危重病人和手术
麻醉的病人是体温降低的高发人群。
低体温可诱发和加重疾病,但对重要
器官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体温降低的原因 1、环境温度过低:室温为21℃时易致 体温降低,尤其是体重低于9kg的小儿更易 发生。 2、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胸腹腔 或内脏术野暴露时间久、大量输注低温液 体或库存血、大量冷溶液冲洗体腔均可使 体温下降。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口温37℃ (36.2~37℃)
肛温37.5℃ (36.5~37.7℃)
腋温36.7℃(36~36.7℃)。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生理波动 体温可随昼夜、年 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 但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昼夜变化: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 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 时最高;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中暑、 脑外伤、脑溢血、下丘脑肿瘤等。 (5)环境温度及湿度太高,病人覆盖物 太多而影响散热,长时间吸入加温气体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附: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是指由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 烈收缩、伴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 竭的代谢亢进危象。病情的发展迅速且致 命性高,病死率高达73%。已报告的发病 率差异极大(1/1.6万~1/10万),迅速而 有效的处理可使死亡率降至20%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