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
医院体温监测工作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确保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保障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医院设立体温监测工作制度。
本制度旨在通过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发热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入口、各科室、病房及临时隔离区域等场所的体温监测工作。
三、工作原则1. 严格把关,确保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均进行体温监测。
2. 准确监测,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体温计,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 快速处置,发现发热患者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温馨服务,耐心解释政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四、工作内容1. 设立体温监测点,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点应位于医院入口、各科室、病房等关键位置。
2. 体温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体温监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体温监测操作流程及处置方法。
4. 体温监测应实行实名制,填写体温监测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体温等信息。
5. 发现发热患者(体温≥37.3℃),应立即报告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措施。
6. 对发热患者,应引导其至临时隔离区域,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7.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及时安排发热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8. 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
9.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做好消毒、通风等防护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免疫力。
10. 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
五、工作流程1. 入院患者及陪同人员进入医院时,首先进行体温监测。
2. 若体温正常,可正常就诊。
若体温≥37.3℃,进入临时隔离区域,佩戴口罩,等待进一步处理。
3.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安排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体温监测评分标准

体温监测评分标准
1. 引言
体温监测是评估健康状况和诊断潜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
评分标准旨在规范体温监测的方法和标准,提供准确和可靠的评估
结果。
2. 评估对象
本评分标准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体温监测的个体,包括但不限
于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场所。
3.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根据体温的测量结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优秀(Excellent):体温在36.5°C(97.7°F)至37°C(98.6°F)之间。
- 正常(Normal):体温在37°C(98.6°F)至37.5°C(99.5°F)之间。
- 略高(Slightly High):体温在37.5°C(99.5°F)至38°C (100.4°F)之间。
- 高热(High Fever):体温超过38°C(100.4°F)。
4. 评估方法
为了获得准确的体温测量结果,评估应遵循以下方法:
- 使用准确可靠的体温计进行测量。
-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窝下、口腔内或直肠内,保持3分钟或根据体温计使用说明。
- 避免测量时的活动或饮食,以避免干扰测量结果。
5. 结论
体温监测评分标准是确保准确和可靠的体温监测结果的重要依据。
使用本标准进行评估,能够有效地评估个体的体温状态,为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提供依据。
体温监测的方法、部位及意义

体温监测的方法、部位及意义一、测温方法最原始的水银玻璃温度计温度测量慢,容易破碎,而且破碎后散落出的水银有一定的危险,基本上不用于麻醉术中监测。
电子温度计在目前体温监测中较为常见,其中两种最常用的类型是热敏电阻和热敏电偶温度计探头,可监测鼻咽、食管、膀胱、直肠等部位温度。
红外传感器温度测量仪是最近20多年应用较多的测温仪,可不用紧贴患者进行测量;用于鼓膜温度测定时,可表面覆盖塑料膜减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
二、测量部位用于体温测量的位点包括皮肤、鼻咽、食管、膀胱、直肠、腋窝和鼓膜。
温度测定的中心位点包括食管、鼻咽、鼓膜和肺动脉,中间的位点包括膀胱和直肠,皮肤是最常用的外周位点。
位点的选择依赖于测量的目的。
通常需要测量的是某一器官或中心体温。
鼓膜或鼻咽的温度可估计大脑的温度。
食管温度大概反映了心肌温度。
膀胱、鼻咽和食管测量的温度具有最大的精确性(与鼓膜的相关性)和准确度(以鼓膜温度作为准确),腋窝和前额的准确性较其他位点差。
1.鼻咽、口腔鼻咽接近颈内动静脉,是良好的测温部位,可迅速反映脑温的变化,但易受吸入气流温度的影响,气管导管套囊周围漏气会影响鼻咽电极的准确性,另一个缺点是在儿童有引起鼻和鼻腺体出血的可能。
口腔(舌下)是传统的测温部位,简便易行,但受进食和过度通气的影响,不适用于麻醉和昏迷的患者。
2.直肠(肛道)为传统测量深部体温的部位,正常的直肠温度范围为36.9~37.7℃,与中心体温相差1℃左右。
从直肠测的温度常常与其他地方的测量值有差异。
直肠的温度反应较慢,常被用于反映低灌注器官的情况。
直肠内细菌产热、腹腔冲洗液和膀胱镜检膀胱冲洗可导致直肠测温不准确。
探头置入直肠的深度成人应为6cm,小儿为2~3cm。
当患者进行低位骨盆手术或对免疫抑制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为避免感染的危险时,直肠测温被列为相对禁忌。
在放置电极时要考虑到直肠穿孔的可能,特别是新生儿和儿童。
3.食管测定食管温度探头应置入食管的中下1/3交界处,相当于左心房与主动脉之间。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体温监测又称体温测量,是指对人体内部温度进行测试、测量从而对疾病诊治提供依据的测温方法(一) 玻璃内汞温度计(水银温度计)。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体温表,在一根玻璃管的贮囊内灌满水银,插入口腔或肛门后,利用其受热膨胀原理,得出温度变化,由于管理不便在麻醉中不宜应用。
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人体温度测量方面已经完全淘汰了。
原因之一是这种温度计容易破碎,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环境(二) 电子温度计1.热敏电阻温度计2.温差电偶温度计。
前者利用温度计中的电阻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原理,后者利用二种金属构成的电流与其接受的温差有关的原理制成。
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成本的下降,电子温度计越来越流行。
电子温度计不仅可以制作成为类似水银温度计一样的断续测量的温度计,还可以做成可以连续测量的温度计(每秒测量一次),这为体温的连续监测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三) 红外线体温计主要用于鼓膜温度的测定,由于其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临床上引起重视,不足的是探头为一次性使用,位置安放不当将影响测定结果,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
另外,红外温度计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远距离测量。
这为在公共场合下进行体温的初筛,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四) 液晶温度计形状似胶带贴于病人额部,体温的改变可在胶带上显示,由于测定的是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有一定误差,故其临床意义尚在认识中。
测温部位测温部分中心和体表两部,内部温称中心温,血循环丰富,环境影响小,测温准确可靠,为真实BT(Body Temperature,体温)体表各部温差大,取平均值有临床意义。
(一)口腔温度置舌下测,一般病人用。
如张口呼吸,饮食可致误差。
麻醉和昏迷病人及不合作者不适用。
(二)腋窝温度上臂紧贴胸壁成人工体腔,探头置腋A部,温度近中心温。
腋温比口温低0.3-0.5℃,腋温+0.55℃相当于直肠温。
腋窝测温方便、无不适,较稳定,是BT监常用部。
(三)直肠温度肛温,置肛门深部,小儿插2-3cm,成人6-10cm。
体温监测制度范本

体温监测制度范本一、目的和依据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传染性疾病,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体温监测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体温监测管理。
三、监测对象全体师生员工,包括学生、教职工、临时工等。
四、监测内容1. 晨检:每天早晨上学或上班时,进行体温检测。
2. 午检:中午休息时间,对在校学生进行体温检测。
3. 特殊情况监测:如出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及时进行体温检测。
五、监测流程1. 晨检、午检由各班级班主任、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专人负责监测。
2. 监测人员应使用准确的体温计,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4. 对于体温异常的人员,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处理。
六、异常处理1. 体温超过37.3℃的人员,应立即隔离观察,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2. 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送医院检查、隔离观察等。
3. 对确诊为传染病患者的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处理。
七、健康教育1. 学校应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 定期组织师生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八、责任追究1. 全体师生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依法追究责任。
2. 监测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如因失职渎职导致疫情扩散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九、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通过以上体温监测制度,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管理传染性疾病,保障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希望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为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而努力。
ICU患者的体温管理与监测技巧

ICU患者的体温管理与监测技巧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患者的体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准确地监测患者的体温,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体温稳定,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ICU患者体温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一、体温监测方法1. 腋下温度法腋下是常用的体温测量部位之一,使用腋下温度计可以方便地监测患者的体温。
在测量前,应确保腋下干燥清洁,并将温度计插入腋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通常情况下,腋下体温比口腔温度低0.5°C左右,因此在测量时需要做好适当的调整。
2. 耳温法耳温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优点在于测量速度快、方便易行。
通过专用的耳温计,将其插入患者的耳朵内部,即可得到准确的体温读数。
在使用耳温计时,应注意正确的插入角度和深度,并及时清洁耳温计的探头。
3. 食管温度法食管温度法是通过将温度探头插入患者的食管内,测量食管温度来获得准确的体温数据。
由于体温在食管内变化较为稳定,因此食管温度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体温读数。
在使用食管温度法时,需要注意探头的插入深度,确保插入到食管的适当位置,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二、体温管理技巧1. 降温技巧在ICU中,有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体温,以避免高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常见的降温技巧包括应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冰袋等)、药物降温(如解热药物)以及使用降温器械(如降温毯)。
在进行降温操作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2. 升温技巧在某些情况下,ICU患者的体温可能过低,需要采取措施升高体温。
常见的升温技巧包括提供温暖的环境、加强保暖措施(如电热毯、保温毯等)、适当增加患者的代谢热产生(如提供足够的营养)等。
在升温操作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
3. 体温监测系统除了以上介绍的体温监测方法外,ICU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体温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体温监测ppt课件免费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全国体温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体温监测实施方案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决定全面实施全国体温监测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感染者,阻断传染链的传播,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一、实施范围。
全国体温监测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场所和人群,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学校、工厂、商场、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以及所有人员,包括市民、工作人员、学生等。
二、监测要求。
1. 各类场所应当配备体温监测设备,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发现体温异常者应当及时进行隔离并报告相关部门。
2. 个人也应当自觉进行体温监测,发现体温异常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接触他人。
三、监测措施。
1. 对于进入场所的人员,应当进行非接触式体温监测,确保监测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对于个人自我监测,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准确性。
四、隔离和报告。
1. 对于发现体温异常者,应当立即进行隔离,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处置。
2. 隔离期间,应当对疑似感染者进行相关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治疗。
五、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全国体温监测方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遵守度,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六、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全国体温监测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七、总结。
全国体温监测方案的实施,是我国在当前疫情形势下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患者体温监测

患者体温监测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危重患者除疾病本身表现外,都存在体温平衡的紊乱,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
临床中应重视体温的监测。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有:①直肠测温法,直肠内温度最接近人体中心温度,其结果最能准确反映体温的实际变化;②口腔测温法,将体温计放于舌下闭口 3 分钟为宜;③腋下测温法,此为最常用的测温法。
一、护理评估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测量部位。
3、30 分钟内有无冷热敷及灌肠等。
二、监测要点1、测温时间:常规口腔测试时间为 3 分钟;腋下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部位,测温时间为 10 分钟;直肠内测温,测量时间为3 分钟。
2、测量方法:必须保证体温计水银端或测温探头与测温部位紧贴,并持续至测温结束,方能测出准确体温。
3、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均不宜采用口腔测温。
刚进食或面颊部热敷后,应间隔 30 分钟后测量。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直肠测温;坐浴或灌肠者须待 30 分钟后才可测直肠温度。
5、腋下冰袋降温后,50 分钟内不宜进行腋温测量。
擦浴降温的患者,擦浴时间为 20 分钟,30 分钟后测量体温。
但是,对于中枢性高热静脉降温者,因静脉降温效果强烈,患者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故降温 15 分钟后即测量体温变化。
此外,测腋温时,应擦干腋下汗液。
三、健康指导要点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1、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作为对照。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 30 分钟测量。
3、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护理工作中,体温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患者的体温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监测和处理体温异常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一些疾病。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
1. 体温监测的方式体温监测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口腔、腋下、耳温、直肠等。
不同的患者适合不同的监测方式,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2. 体温监测的时间体温监测的时间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患者的体温应该在早晨、午后和晚上各监测一次。
特殊病人,如感冒发烧病人,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监测体温。
3. 体温异常的处理当发现患者体温异常时,护士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如体温过高,可以给患者用退烧药或进行物理降温;体温过低,则需要给予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等。
4.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体温监测的准确性也很重要。
在监测体温时,护士需要注意测量的环境是否适宜,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还要注意测量体温仪器的准确性,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5. 体温异常的预防除了及时处理体温异常外,护士还需要做好体温异常的预防工作。
保持患者的室温适宜,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都是预防体温异常的重要措施。
6. 体温监测的重要性体温监测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及时监测体温,护士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7. 体温异常的危害体温异常对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体温过高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中暑、休克甚至死亡;而体温过低则容易导致冻伤、低血压等症状。
8. 体温监测的经验护士在进行体温监测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来进行。
熟练的体温监测技巧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体温异常。
9.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体温监测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如在测量前要保证患者休息好,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在测量时要确保体温计的准确性;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及时准确。
10.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技巧护士在进行体温监测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体温检测方法

体温检测方法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体温范围是36.3℃~37.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体温来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健康状况。
而正确的体温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获取准确的体温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体温检测方法。
1. 口腔测温。
口腔测温是一种常见的体温检测方法。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普通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入口腔下方,闭上嘴巴,保持3分钟左右,待体温计发出滴滴声时,即可取出体温计,记录体温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口腔测温时,应当保持口腔闭合,避免吃东西、喝水、吸烟等行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 腋下测温。
腋下测温是一种简便的体温检测方法。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普通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入腋下,将手臂自然下垂,保持3分钟左右,待体温计发出滴滴声时,即可取出体温计,记录体温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腋下测温时,应当尽量贴近皮肤,避免衣物等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耳朵测温。
耳温计是一种专门用于耳朵测温的体温计器具。
使用耳温计时,应当先将耳朵朝向上方拉伸,将耳温计轻轻插入耳朵内,按下测量键,待耳温计发出滴滴声时,即可取出耳温计,记录体温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耳朵测温时,应当正确使用耳温计,避免插入过深或者过浅,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4. 前额测温。
前额温度计是一种非接触式的体温检测方法。
使用前额温度计时,只需将温度计对准额头,按下测量键,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取体温数据。
前额测温方法无需接触皮肤,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公共场所或者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 皮下植入式体温计。
皮下植入式体温计是一种医疗器械,通过手术在患者体内植入微型体温计芯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这种体温检测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体温的患者,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术后恢复期的患者等。
总结。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体温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体温检测时,应当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器具,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获取准确的体温数据。
ICU患者体温管理方法

ICU患者体温管理方法患者的体温是评估其生命状态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正确的体温管理对于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ICU患者体温管理的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患者的体温。
一、体温监测ICU患者体温监测是体温管理的基础,准确监测患者的体温对于及时发现体温异常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体温监测方式常见的体温监测方式包括口腔、腋窝、直肠、膀胱和皮肤表面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监测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监测准确度以及便捷性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口腔体温是一种简便且准确度较高的监测方式。
2. 体温监测频率ICU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当进行定期,以确保及时获取体温信息并做出相应处理。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但通常情况下,监测频率不应低于每4小时一次。
二、体温调节ICU患者体温管理不仅仅是监测体温,还包括调节体温,以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1. 保温措施保温是维持患者体温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ICU环境中,通常会采用加热床垫、加热毯等设备对患者进行保温。
此外,也可以采取调整室温、使用保温衣物等措施来帮助患者保持体温稳定。
2. 降温措施对于体温过高的ICU患者,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止体温过高造成的进一步损伤。
降温措施可以包括物理降温(如冷毯、冰袋等)、药物降温(如使用退热药物)以及冷却设备等。
3. 体温监测与调节的结合体温监测和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监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体温调节措施。
在实施体温调节措施后,还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体温,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操作。
三、预防并发症在ICU患者体温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1. 避免过度降温降温措施需要谨慎实施,避免过度降温,以免造成低温损伤。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温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降温操作。
2. 预防感染体温监测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预防感染。
体温监测检测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
确保体温计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校准或与已知准确的体温计进行比较来验证。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常见的有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
准备清洁的纸巾或酒精棉球,用于消毒体温计。
2.测量体温前的注意事项:
被测者应在安静状态下,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喝冷热水或吸烟等影响体温的行为。
测量体温时应注意安全,避免体温计破裂或损伤皮肤。
对于发热患者,应定期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如果体温异常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体温测量结果。
以上是一般的体温监测检测操作流程,具体操作可能会因体温计的类型和使用场景而有所不同。在进行体温测量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直肠测量:对于婴幼儿或特殊情况,可选择直肠测量。使用专门的直肠体温计,涂抹适量润滑剂,轻轻插入肛门2-3厘米,保持2-3分钟。
4.测量体温的具体操作:
对于电子体温计,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通常需要按下开关,等待体温计发出信号后,将探头放入测量部位。
对于水银体温计,先将体温计的度数甩至35℃以下,然后将探头放入测量部位。注意观察体温计的度数上升情况。
如有需要,可以同时记录被测者的其他症状或相关信息。
7.消毒体温计:
使用清洁的纸巾或酒精棉球擦拭体温计的探头,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对于水银体温计,应将体温计放入专门的消毒容器中进行消毒。
8.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体温计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不同部位的测量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一般以腋窝测量结果为准。
测量前应休息5-10分钟,以确保身体处于稳定状态。
对于婴幼儿或无法配合的人群,可在睡眠时进行测量。
如何进行体温监测

如何进行体温监测
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常用的水银柱体温计有2种,即口表、肛表,是由玻璃制成的,一端内装水银,水银遇热后升高的刻度即是体温度数。
①测体温的方法
口腔测量法: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使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3分钟后取出,擦净,看清楚度数,并记录度数和测量时间。
腋下测量法:解开衣扣,揩干腋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入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表,10分钟后取出,看清楚度数并记录。
直肠测量法:使病人屈膝侧卧位,露出臀部,用20%肥皂液或油剂润滑肛表,将水银头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擦净肛表,看清楚度数并记录。
②注意事项
测体温前后,应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
在甩体温计时,不可触及它物,防止撞碎表。
精神异常、昏迷及小儿不可测口腔温度,这类病人测体温时,必须有人在旁守护,并用手扶托体温计,以防体温计失落或折断。
对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也不可测口腔温度。
进食或面颊部做热敷或冷敷者,应间隔30分钟后方可测量温度。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病人不可由直肠测温;坐浴或灌肠后,须待30分钟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而吞下水银时,可服大量鸡蛋清或牛奶,使蛋白质和汞结合,以延缓汞的吸收,最后排出体外。
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给予食用大量韭菜等粗纤维食物,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粗纤维还可以增加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体温计用后消毒,以酒精浸泡为宜,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这样会引起爆破。
医院体温监测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制度一、背景和目的在医院中,体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变化。
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能够有效地进行体温监测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温监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度内容1.监测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病房患者和特殊科室患者。
2.监测频率(1)病房患者: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体温应该在入院时进行监测,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定时监测。
如无特殊情况,可以每4小时监测一次。
(2)特殊科室患者: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制定监测频率,确保患者的体温能够及时监测到。
3.监测方法(1)使用电子温度计进行体温监测,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2)监测时应该注意消毒,保证监测时的清洁卫生。
(3)监测体温时,在显示完体温后,进行记录并进行分类存档。
4.监测记录(1)监测记录应该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科室等,以便于将来的参考。
(2)监测记录应该详细地记录患者的体温数值和监测时间,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补充相关的备注。
(3)监测记录应该及时进行存档,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续的查看和分析。
5.异常体温的处理(1)当患者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的治疗。
(2)同时,还需要将异常体温记录和处理情况进行记录,便于后续的查看和统计。
6.监测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对所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体温监测制度宣传和培训,确保他们对该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执行和操作。
7.监测结果的汇总和分析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患者体温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三、监测制度的实施和监督1.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体温监测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监测制度的执行由病房护士长和科室负责人督促。
3.监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由医员完成,并交付给负责医生进行审核。
4.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公共场所体温监测制度

公共场所体温监测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公共场所的健康安全,防止疾病传播,通过对人员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酒店、学校、医院等。
监测方式1. 所有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都必须接受体温监测。
2.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监测方式:- 非接触式体温监测:使用红外线测温仪等设备,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
- 接触式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等设备,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
3. 体温监测设备应保证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定期维护和校准。
监测流程1. 所有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在进入前须按照规定的体温监测点进行体温检测。
2. 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人员进行体温监测。
3. 如发现体温异常(例如超过正常范围),应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被监测人员到指定区域进行进一步健康评估。
- 提供必要的医疗协助和建议。
- 记录体温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数据保护与隐私1. 监测数据应严格保密,并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要求进行处理。
2. 所有监测数据应有明确的数据保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
培训与宣传1. 公共场所应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掌握体温监测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
2. 公共场所应通过宣传、标识等方式,向公众传达体温监测制度的重要性,并提醒大家积极配合。
处罚与奖励1. 对于拒绝体温监测或提供虚假体温信息的人员,公共场所应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 工作人员积极履行体温监测职责,可获得相应奖励或表彰。
本制度将会不断调整与完善,以适应疫情变化及公共卫生安全需要。
所有公共场所及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共同努力保障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体温监测PPT课件

CCM
异常体温
三、体温降低
处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1次
• 保暖:新生儿置暖箱中 • 提高室温22~24℃。 • 热饮、输注温暖溶液 • 营养支持 • 维持循环稳定
CCM
低温治疗
浅低温 一般低温 中度低温 深低温 35℃ 32℃ 28℃ 20℃
低温是心脏骤停后的脑保护措施;脑局部低温的益处: 降低脑组织需氧量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CCM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一)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肛.6 °F ) 37.5℃(99.5 °F ) 36.7℃(97.7 °F )
正常范围
(36.3~37.2,97.3~99.0 °F ) (36.5~37.7,97.7~99.9 °F ) (36.0~37.0,96.8~98.6 °F )
方 法 有 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
常用消毒液:70%酒 精、1:200 84消毒液、 0.5%过氧乙酸碘伏
二 种
浸泡5min→甩表→第二盒浸泡30min→冷 开水冲洗→擦干→放清洁盒备用。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CCM
四、体温计的检测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使用。
② 观察P、R、BP,伴随 症状,发热的原因及治疗 效果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
降温
▪ 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 ▪ 较好的是物理降温:
T>39℃冰敷 T> 39.5℃酒精擦浴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
补充营养、水份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少量多餐
体温监测技术

第六节体温监测技术一、体温监测(一)正常体温正常成人体温随测量部位不同而异,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腋窝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5~37.5℃。
昼夜间可有轻微波动,清晨稍低,起床后逐渐升高,下午或傍晚稍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二)测温部位1、直肠温度:为中心温度,临床上应用较多,但易受粪便影响。
2、食管温度:为中心温度,将测温电板放置在咽喉部或食管下段。
3、鼻咽温度:将温度计捕到鼻咽部测得,可间接了解脑部温度。
4、耳膜温度:将专用的耳鼓膜测温电极置于外耳道内鼓膜上,该处的温度可反映流经脑部血流的温度,认为与脑温非常接近。
5、口腔和腋下温度:腋下是常用监测体温部位,腋下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低0.3~0.5℃,将腋窝温度加0.5~1℃与直肠温度接近,因口腔温度在临床应用上有诸多不便,其被腋下温度代替。
6、皮肤与中心温度差:皮肤温度能反映末稍循环状态,在血容量不足或低心排时,外周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皮肤各部位温度差别很大,受皮下血运、出汗等因素的影响,要作多部位的测量。
一般测12~16个点,取其平均值方才有意义,应用很麻烦,不太适用。
日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测胸壁、上臂、大腿和小腿四个部位温度,按下列公式求算出平均温度,即:平均皮肤温度=0.3×(胸壁温度+上臂温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大腿内侧皮肤温度与平均皮肤温度非常接近,故现在常规将皮肤温度探头置于大腿内侧。
平均皮肤温度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故在稳定的环境温度下进行持续监测十分重要。
中心温度探头置于后鼻孔或直肠内(距肛门10cm)。
(三)临床意义目前的监护设备均具有T。
、T1两个插孔,这两个插孔用于监测中心温度与平均皮肤温度,以显示温差。
正常情况下,温差应小于2℃。
连续监测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是了解外周循环灌注是否改善的有价值的指标。
当病人处于严重休克时,温差增大;经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后,温差减少,则提示病情好转,外周循环改善。
儿童体温监测制度

儿童体温监测制度.txt儿童体温监测制度目的本文档旨在建立和规范儿童体温监测制度,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背景儿童因为稚嫩的抵抗力和不完善的免疫系统,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
及时监测儿童的体温能够及早发现疾病,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保障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内容1. 体温监测频率:- 对于入托幼儿园的儿童,应每天在早上和下午各监测一次体温。
如有发热、异常行为或不适症状,应立即重复监测体温。
- 对于在家照看的儿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体温监测,如有发热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或咨询医生。
2. 体温监测方法:- 使用专用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
确保体温计的准确度和卫生性。
- 在体温计使用前,应消毒体温计头部,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 对于儿童年龄较小或不合作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额温或耳温的监测方法。
3. 体温监测记录:- 每次监测体温时,应记录下儿童的体温数值和监测时间。
- 可以使用纸质或电子的温度记录表格,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4. 根据体温结果采取措施:- 如果儿童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按照正常的日常活动进行。
- 如果儿童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就医或咨询医生。
- 若发现儿童有明显发热、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责任与监督- 幼儿园及托儿所负责建立健全体温监测制度,并监督实施。
- 家长应积极配合体温监测,并及时向幼儿园或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 医生应及时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评估与改进- 定期评估儿童体温监测制度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 根据儿童的健康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体温监测制度。
- 各方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提升儿童的健康保障水平。
以上为儿童体温监测制度的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监测的方法
7、其他部位测温 皮肤应测10个点
以上取其平均值才有临床意义。也可用4点 法,即平均皮肤温度=0.3(胸部温度+上 臂温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 当血管收缩心排血量下降时,皮肤温度下 降;反之,灌注良好,温度上升。
体温监测的方法
此外,肌肉测温是将测温装臵的细针
刺入三角肌。当外周血管收缩及低心排时,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麻醉过程中体温升高应考虑MH的可能。 典型的表现为某些病人体温升高>2℃/h, 甚至>40℃,肌张力增加常涉及四肢(肌 松剂不能缓解),如未加处理病情恶 化.可表现为出汗、紫绀,皮肤花斑、低 氧血症,室性心律失常、严重代谢性和呼 吸性酸中毒、循环衰竭.肌肉损伤可致高 钾血症、凝血功能病,低钙血症、CKP升高、 少尿,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等。
汗、呼吸及皮肤的水分蒸发增加,使机体 水的耗损量变大。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 丧失低渗液体约3~5ml/kg,中度出汗的病 人,每日丧失体液约500~1000ml;大量出 汗时,失液量达1000~1500ml。不及时补 充,将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降低
中心温度低于35℃称为体温过低。
(1)物理降温:包括冷毛巾湿敷额部, 冰袋臵于额、枕后及大动脉搏动处,酒精 擦浴,冰水灌肠或冰水浴,吹电风扇和用 冷气机降低室温等。 (2)药物降温: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和乙酰胺基苯酚(扑热息痛)是常用的退 热药。对于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应用人 工冬眠疗法。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时出
传 不 习 乎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曾 子 曰 :
体温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目录
概述
体温监测的方法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课后思考题
概述
手术麻醉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很多,如: 术前用颠茄类药物抑制汗腺分泌、麻醉药 物对体温中枢的影响、手术室环境温度、 手术敷料覆盖、大量输血输液、术中并发 恶性高热、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 等。 危重病人通过动态监测皮肤温度及中 心温度的温度梯度,可判断末梢循环状态 是否改善,休克是否纠正。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非感染性疾病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 物理性或化学性组织损害;血管栓塞或血 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或肢 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 白血病、溶血反应。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输血反应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内分泌或代谢失常:如甲状腺功能 亢进、重度失水、恶性高热等。
6、回归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 数日,周期地相互交替。如回归热、鼠咬 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7、双峰热 体温曲线24h内出现两 个发热高峰。见于恶性疟疾,革兰阴性杆 菌败血症、黑热病等。 8、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性。见于 流感、支气管肺炎、风湿热等。 必须指出,危重病人由于抗生素、解 热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机体 的代偿反应能力的降低,发热的程度和热 型有极大的改变。
体温监测的方法
3、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臵入深度小儿2~3cm,成人6~10cm。 缺点是当体温迅速改变时,反应较慢。 4、鼻咽温度(nasopharyngeal temperature)和深部鼻腔温度:可反映脑的 温度。缺点是自主呼吸时测温可受呼吸气 流温度的影响,有可能损伤鼻粘膜而鼻出 血,有明显出血倾向及已肝素化的病人不 宜使用。
某些病人可在发病前多次接触触发药
物而不发病。典型的MH由琥珀胆碱或挥发 性麻醉药物触发。琥珀胆碱及几乎所有的 吸入麻醉剂均可诱发MH:如氟烷,异氟烷、 安氟烷、地氟烷、七氟烷、乙醚、氯仿, 右旋箭毒、吩噻嗪是有争议的诱发药物。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易感病人除有MH家族史的病人外,斜 视、运动性肌痛、易发热、肌红蛋白尿、 肌肉疾病、不耐受咖啡因的人群应做诊断 性检查。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CPK)在70%的病人中增加,氟 烷-咖啡碱挛缩试验具有85%的特异性和 100%敏感性。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出现,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伴有 寒战,数小时后恢复正常。间歇数小时或 一至数天,又再次复发。常见于疟疾、化 脓性局灶性感染。
4、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升高至 高峰,然后逐渐降至正常。不久再发,呈 波浪式起伏。见于布鲁病。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5、双相热 体温突然上升持续数天, 经一至数天解热期,又发生第二次热程。 持续数天而完全缓解。见于某些病毒感染, 如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体温升高的程度为:
1、低热
2、中等热
37.5~38℃;
38.1~39℃ ; 39.1~41℃ ; 41℃以上。
3、高热
4、超高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体温升高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 上,达数天或数周,24h体温波动在1℃以 内。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 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24h内波动达2℃ 以上,波动的下限仍高于正常体温。体温 常在39℃以上,多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 重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年龄: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 不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 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尤其 是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 温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3)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 0.3℃。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 律性变化,排卵后体温上升;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四、体温升高的处理 1、病因治疗 通过病史、体检和 辅助检查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处理,如 积极治疗原发病,清除感染灶,合理选择 抗生素等。 2、对症治疗 对于低热和中等度热 可不作处理。但体温过高,体液、热能及 氧的过度消耗,并影响到重要脏器功能时, 则应积极对症处理。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活检的肌肉(通常是股外侧肌肉2g)
分别浸泡在1%~3%氟烷和咖啡碱溶液中,
发生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张力异常增高。氟
烷-咖啡碱挛缩试验被认为是MH诊断检查 金标准。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临床特征 MH的症状可发生在围手 术期的任何时间,临床特征与表现也有很 大的差异,最常见的早期的症状是无法解 释的心动过速,自主呼吸的病人呼吸急促 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PETCO2)增高和PaO2下降, PETCO2增高被认为是手术室内最特异的最敏 感的指标。约有45.3%的病人使用琥珀胆 碱后咬肌痉挛。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三、体温升高的原因 1、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引起 的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或局灶 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病原体的代谢产 物或其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系统而释放出致热原导致发热。除原发因 素外,危重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多种 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有创监测和体腔 引流等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
体温监测的方法
测温方法
玻璃内汞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可分为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
差电偶温度计。具有测量精确灵敏、直接 数字显示及远距离测温的优点。
体温监测的方法
测温部位 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中心和体表两部分, 分别称为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及体表温度。 1、口腔温度(oral temlperture): 麻醉和昏迷病人及不合作才不适用。 2、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一般比口腔温度低0.3~0.5℃。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如劳动、
运动、哭闹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
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5)药物: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或产、 散热过程的影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体温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 温度>37℃或口腔温度>37.5 ℃ ,一昼
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MH的治疗 立即中止手术,去除麻 醉药挥发罐,更换呼吸回路,纯氧高流量 过度通气,如有必要考虑以阿片类药物、 镇静剂及非去极化肌松剂加深麻醉;迅速 以物理方法降温(降温措施包括冰盐水静 脉滴注,体表降温,在已开放的胸腔或腹 腔内加灌冰盐水,经膀胱、胃、直肠加灌 冰盐水),使体温降至38℃;利尿,维持 尿量2ml/h以上防止肌红蛋白尿损害肾脏;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给予NaHCO32~4mmo1/kg纠正酸中毒、常规胰 岛素10U臵于50%葡萄糖50m1静脉推注缓解高血钾, 处理心律失常(禁用钙通道阻滞剂,以免加重高 血钾和发生循环衰竭)等。 丹曲林(dantrolene)是治疗MH的特效药, 可有效地控制钙离子依赖性的肌肉收缩和高代谢 状态。具体用法为:1~2mg /kg,每5min重复一 次,直至PaCO2被控制,肌肉强烈收缩消失、高热 下降为止,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可分别达2.5~ 10mg/kg。术后应送ICU至少监护48h,以防复发。
温度梯度增加;而当心排出量增加时随着
外周血流的增加,数值减少。因此可用于 判断治疗反应。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
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有意识的行为调节来 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 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相对 恒定。危重病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内环 境的改变等,均可致体温过高或过低。
老年病人、婴幼儿、危重病人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