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移情于物: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之思,作者为动乱时局而感伤,为生离死别而激愤。
(3)所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②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明确: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③介绍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八年之久。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也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教师姓名
单书艺
单位名称
巴州第二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30日
学科
语文Baidu Nhomakorabea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25《春望》
难点名称
体会《春望》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诗歌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学生不能够理解。
2、学生对杜甫当时的处境、“安史之乱”历史背景不了解,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4)所忧: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杜甫已满头白发,大家猜一下,他有多大年纪?
明确:当时杜甫年纪45岁, 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
2这一联如何理解呢?
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这时,他的愁不仅在思亲,更是在忧国。这一联堪称神来之笔,它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短,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2欣赏《春望》吟诵视频
小结
安史狼烟起,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这是一首多么真挚、感人的诗呀!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
(《春望》吟诵)
(2)所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这一联如何理解呢?
明确: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一是触景生情:作者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与家人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3、体会《春望》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要通过了解背景,感悟诗境等,学生较难把握。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高度集中的语言,让积累不多的学生带来困惑。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了解杜甫和诗歌背景,抓住关键词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品读和诵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情感,体会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亲之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诵读诗歌,品味诗韵。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的划分。
3.品读诗歌,感悟诗境。
(1)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①诗人“春望”,“望”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如何理解?
明确:暮春时节,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战乱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这破败之景,让诗人产生了忧国之情。
4.题目中“望”字的理解。
明确:作者用“望”字展开,又用“望”字结尾,不仅望见了京城长安的破败之景,同时也盼望能收到家人报平安的来信,期望自己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更渴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5.主题探讨。
明确: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品味诗情。
1现在请同学们怀着对诗人的敬仰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要求。
朗读要求: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注意重读的词语;注意感情的把握。
首联朗诵时咬字要有一定的力度,音量不必大;颔联重点强调“花溅泪”和“鸟惊心”这几个字,颈联要强调战火连绵之长,“抵”字音量要减小,“万”字要将音量提高;尾联“搔”字要适当加大音量,后三个字要拖音。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用杜甫的诗歌引出他的生平。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乱世,见过繁华,享受过生活,24岁登上泰山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6岁时仍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他无奈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49岁时仍能感叹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千古名句。他就是杜甫,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剧作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①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确:能够收到一封家人的来信。
②薄薄的家书怎么能值万两黄金呢?这一联如何理解呢?
明确:三月表示数月,是时间长的意思。战火连绵,久久不息,一封家书却能抵万两黄金。作者以“万金”给“家书”作价,用夸张言其珍贵,亲人的平安健康定比万两黄金还珍贵。作者的思亲之情,煎断肝肠。诗人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收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