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
暴雨山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分析
距 l0I 的 10 孔 煤 厚 达 l . 8 I T 98 89 m,成 为全井 田 6
生沉降分异 、 后期构造改造和冲刷作用。
2 1 沉积环 境 的影 响
二. 煤层形成于在三角洲平原上发展起来的 泥炭 沼泽 中 , 沉积 环境 具有 多样 性 和变 化 性 , 其 虽
[ 摘
要 ] 根 据 暴 雨 山井 田勘 探 和 生产揭 露 的地质 资料 , 析 了井田 山 西组二 煤层 变化 的原 分 因 , 出 了煤 层厚 度 变化 主要 是 由原 生 沉积 环 境 、 提 同生沉 降 分异 、 期构 造 改造 以 后 及后 期 冲刷 综合地 质 作 用形成 的结果 。
7 2
d i03 6 0 s 7 — 9 32 1 . .2 o 1. 9 .s 1 2 94 . 0 0 9 : 9 in 6 013
能 源 技 术 与 管 理
2 1 年第 3期 0 1
暴 雨山井 田二 煤层 厚度 变化原 因分 析
冯跃 封
( 河南省煤田地 质局 二队, 河南 洛阳 4 1 2 ) 7 0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被压 实 作用 而引 起 。但前 者对 煤层 的形成 影 响 巨
厚度 , 其中的两个点明显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 。 综上所述 ,本井 田二 煤层 的厚度变化虽然 较大 , 但仍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大, 后者却影响较小 。 压实作用所形成的沉降幅度 与 被压 实沉 积物 的厚 度 和粒 度均 有 关系 。 因此 泥
都不大 ,且具有厚煤带的长轴方向和煤层走向基
薛峰勘查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原因浅析
化规律及其变化原 因进行分析和研 究, 为未来矿井 设计 和 开采提 供地 质依据 。
1 可 采煤 层
表 1 可 采 煤 层 特 征 一 览 表
2 可 采 煤 层 厚 度 变 化 规 律
2 , 1 3 煤 层厚 度变化 规律
2 8 . 2 5 m, 平均 1 5 . 1 6 m, 下距 5 煤层 4 . 8 0~2 7 . 4 5 m, 平均 1 7 . 9 5 m。煤层 埋 深 3 9 9 . 8 5~1 2 8 9 . 7 0 m, 煤 层底 板 标 高 2 2 9 . 6 5~ 一2 2 0 m。 区 内见 煤 点 2 2 个, 可 采见煤 点 1 1个 , 煤厚为 0 . 3 5~2 . 5 5 m, 煤厚 平均 为 1 . 0 7 m。可采 区 内厚 度 在 0 . 9 0~ 2 . 5 5 m 之 间, 可采厚 度平 均为 1 . 5 7 m。一 般无 夹矸 , 个 别 1~ 2层 夹矸 。平 面上 3 煤 可采 范 围主要 集 中在 5 、 9勘
0 引 言
渭北 煤 田韩城 矿 区东 部煤 层 埋 藏 深度 较 浅 , 勘 查和 开发程 度较 高 , 但 边缘 浅部煤 炭资 源逐 渐减少 , 煤炭 资源开 发正 逐步 向 中深 部发 展 。薛 峰勘 查 区位 于矿 区 西南 中深 部 , 距韩城 市区约 1 0 k m, 面 积 约 7 5 k r n 。有必要 对本 区可 采 煤 层 发 育 特 征 、 厚 度 变
层, 1 1 煤 为全 区可 采 煤 层 。可 采 总 厚 度 平 均 7 . 2 O
m, 可采 含煤系数 7 . 1 3 % 。2 、 4 煤 层 极 小 区 域 可 采, 8 、 9 、 1 0 煤层则多为煤线 , 仅 个 别 钻 孔 达 可 采 厚 度 。各 可采 煤层 特征见 表 1 。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变动、岩浆侵入体、喀斯特陷落柱等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标签:煤层;厚度变化;影响因素煤层厚度的差别十分巨大,从几厘米到几百米均有存在。
按开采方法的需求,一般将其分为极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和巨厚煤层。
影响厚度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认识和掌握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因素,可以在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泥炭沼泽基地不平是最常见的原生变化影响因素,可以导致煤层的增厚、变薄甚至尖灭。
对于古侵蚀基准面上发育的泥炭沼泽,在沼泽的低洼处存在植物质堆积形成的泥炭,但泥炭间相互隔离,当该地区沉降或者地下水位上升时,原本相互隔离的泥炭沼泽就会连成一体。
如我国湖北一些地区早二叠世梁山组沉积(如图1所示)和美国东部煤田的一些煤层沉积以及我国的辽宁阜新、河北下花园等煤盆地。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厚变化具有下列主要鉴别特征:(1)泥炭沼泽形成环境决定了煤层的先天产状,基底不平则会导致煤层底板起伏,但煤层顶板一般比较平整。
(2)煤层厚度变化急剧而不规则,且通常位于含煤岩系剖面的底部或下部。
(3)原始的沉积环境中,低洼的地带煤层比较厚,当基底凸起时,煤层也会随之变薄或尖灭。
基底岩层的界面会将煤层的分层或节理截断,上下分层呈超覆关系。
2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冲积扇体系是聚煤盆地的边缘环境,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扇前、扇间洼地、扇三角洲和废弃扇体上。
在冲积扇体系中形成的煤层,其延伸与盆地轴向一致,向盆缘方向急剧尖灭,向盆地中心方向分岔变薄,常沿远端扇形成厚煤层。
河流体系可区分为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体系。
曲流河体系中,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堤后、河道间泛滥盆地和废弃河道上,因此形成的煤层呈透镜状,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同期沉积的河道砂体,沿此方向厚度稳定,向两侧接近河道、越岸-决口扇沉积,则煤层急剧分岔或尖灭。
煤矿地质——煤层厚度的变化
煤矿地质——煤层厚度的变化第一节煤层厚度的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
煤层发生分叉、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矿正常生产。
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特征煤层厚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泥岩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地壳活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原生变化主要包括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叉、变薄、尖灭(图6—1)、泥炭沼泽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图6—2)、河流同生冲蚀(图6—3)、海水同生冲蚀(图6—4)等四种原因。
以上四种原因造成煤层变化特征参阅表6—1。
(二)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煤层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以后,由于河流剥蚀(图6—5)、构造变动(图6—6)、岩浆侵入(图6—7)、岩溶陷落(图6—8)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以上原因造成煤层变化特征参阅表6—1。
二、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采掘部署2(影响采煤工艺(影响计划生产 34(掘进率增高5(采出率降低三、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一)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和探测1(煤层的观测1)煤层的观测内容(1) 煤层结构。
(2) 煤层厚度。
(3)煤层顶底板。
(4)煤岩煤质。
(5)煤层含水性。
(6)煤层产状。
2)煤层的观测方法(图6,9)12(煤层的探测1)煤层厚度的探测2)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3)煤层底凸薄化的探测4)煤层河流冲蚀变薄带的探测(二)定量评定煤层厚度的稳定性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是选择综采场地,影响综机采煤的最基本的地质条件。
煤层厚度稳定性包括煤层厚度变化程度和可采程度。
《矿井地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年5月)指出,在定量评定煤层厚度稳定性时,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要指标,煤厚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中厚及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煤层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平顶山煤田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
关键词 : 沉积 环境 ; 层; 煤 厚度 ; 山西组
K e r s e i nay e vr n n ; o e m;h c e s S a x omain ywo d :s d me tr n io me t c a s a tikn s ; h n ifr to l
中图分类号 :D1 T
s dme tr n io me ta dba a ifrn ils te n ,olwe yt ec mpo i a tr o ti d rv reo i n n p s t tr fe t n e i na ye vrn n s ld f e ta et me tflo d b h o n e l st f co sc nane ie rsona d a a hae sr u a a ci . e uc l o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I(0 8 0
1 山西组 含 煤 岩 系沉 积 环 境 的堆积主要取决于 “ 基底平 台” 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点 , 一般 由混 寸由于 潮水 能量 较 小 , 势 平 坦 , 物 茂 盛 , 发 育 地 植 再 本 区在 二叠纪 时期沉积环境 以陆表海 碳酸盐台地——碎屑 滨 合 坪 演 化 为泥 坪 日 岸、 滨海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陆表海碳酸盐 台地——碎 的 泥 炭 沼 泽其 煤 层 发育 较 好 , 度 大 , 构 简单 砂坪 演 化 为 混 合 厚 结 由 屑 滨 岸 环境 , 层 主 要 是 海 侵 体 系域 中下 部 ; 海 平 原 煤 层 主 要 位 坪 和 泥坪 , 煤 滨 其上 发育 的泥 炭 沼 泽 形成 的煤 层 厚 度 较 大 , 构 较 简单 ; 结 于 高位 体 系域 中 的下 部 ; 下 三 角 洲 平 原 地 区 , 层 主 要位 于 最 初 由潮沟、 池演 化为泥炭 沼泽所形成 的煤层厚度相对较小 , 在 煤 潮 而在泻 海 泛 面 和最 大 海 泛面 处。 层 的堆 积 不 仅 受 到海 平 面 的升 降作 用 的 湖相 发 育 的 煤 层 , 煤 由于 地 势较 低 , 水 深 , 利 于 植 物 生 长 , 覆 不 因而 相 影 响 , 受 到一 定 的 河流 作 用 的影 响 。 太原 组 煤 层 海 平 面 上 升 速 度 对来 说 泥 炭 沼 泽较 浅 , 而 煤 层 较 薄 。 由 于局 部 沉 积 环 境 的 变化 而 也 故 较快 , 可容空间增加速度快 , 易导致泥炭被淹 没 , 容 不能形成 持续堆 引起 的沉 积 分 异 和 泥 炭 沼 泽 发育 的不 均 衡 , 造成 二 煤 层 分岔 及 是 积, 所形成的煤层薄 ; , 二 煤层是泥炭 的持续 堆积最大海泛 面缓 慢 局部煤层变薄的主要原 因。综上所述 , . 二 煤层 的厚度 变化及分布 下 降 时 形成 的 , 成 了本 区 的厚 煤 层 ; 下 石 盒 子 组 煤 层 是 在 初 始 规 律 , 要 是 由成 煤 前 的沉积 环 境 ( 形 上 主 岩相 类型 ) 定 的 。 决 海 泛面 至 最 大海 泛 面 处 , 平 面 的 上升 速 度 介 于 初 始 海 泛 期和 最 大 海 32成 煤后 期 冲 刷 作 用 对 煤 厚 的 影 响 以 大 占砂 岩 为代 表 的 二 . 海 泛 期 之 间 , 时 才最 有 利 于 泥 炭 的持 续 堆 积 , 沉 积 环 境 是 下 三 1 这 但 煤层 顶板 岩 系属 下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 性 多 为 细 、 砂岩 , 度 变 岩 粉 厚 角 洲 平 原 , 流 作 用 比较 强 烈 , 源 输 入 比较 充 沛 , 积 速 率 较 高 , 化 较 大 ; 占砂 岩 在 区 内发 育 欠 佳 , 度 较 薄 , 河 物 沉 大 厚 与二 , 层 之 间 普 遍 煤 在 这 种 情 况下 所 形 成 的煤 层 层 数 多 , 夹矸 多 , 分高 。 灰 存在 含 古 尼 罗 蛤 化 石 的海 湾 相 泥岩 、 砂质 泥 岩 沉 积 。 内 6 2 二 区 3 3孔 2 山西 组 二 , 层 的 沉 积相 煤 1 煤层顶板有厚 lr 多的中粒砂岩 ( 占砂岩 ) O e 大 直接压煤 , 但二 煤 二 , 层 由淡 水泥 炭沼 泽相 组 成 , 为 中 二 叠 世 早 期 海 退 过 程 厚 仍为 65m, 煤 其 .3 与周围钻孔相 比没有减薄 的现 象 , 明大 占砂岩 的 说 中 , 潮 坪 沉积 的基 础上 形 成 的滨 海 平 原 上 的 聚煤 沉 积 。 因其 靠 近 片流 冲 刷 作用 很 小 , 不 影 响 二 煤 层 的厚 度 变 化 。 在 并 四 煤 层 顶板 砂 古 海 盆 , 炭 堆 积 过 程 中局 部 受 间歇 性 潮 汐水 流 的影 响 , 汐水 道 岩 对 煤层 的冲 刷 作 用 仅使 该 区 4 1 附 近 的煤 层 变 薄。 泥 潮 5 5孔 砂 体和 泥质 沉 积 物 代 替 了泥 炭 的堆 积 , 造成 二 . 层 的 分岔 、 薄 , 煤 变 33构 造对 煤 层 厚 度 的影 响 ① 小 褶 曲 对煤 层 的影 响。 在 挤 压 . 甚至 尖 灭 现 象。 作用下煤层常发生塑性流变 , 斜轴部多为无煤带或薄煤带 , 背 向斜 本 区古 泥 炭 沼 泽 类 型 可 分 为 :微 异 地 堆 积 成 煤 和 原 地 堆 积 成 轴 部煤 层往 往 较厚 。 要 发 生 在北 西 向断 层成 生 的弧 形 拖 曳褶 曲部 主 煤 。微 异 地堆 积 : 为暗 淡 型 煤 , 要 由暗 煤 组 成 , 见镜 煤 线理 和 泥 位 , 主 可 凡有 北西 向 左 行 走 滑 断 层 及 其 伴 生 的 弧 形 拖 曳褶 曲部 位 , 层 煤 岩透镜体 , 具微波状层理。原地堆积成煤 : 分为两种 泥炭沼泽类 厚度急剧变化 , 可 在向斜轴部煤层有变厚的趋势 , 在背 斜轴 部煤层厚 型 。 干燥 森 林 泥 炭 沼泽 : 观 上 为暗 淡 型 和 半 亮 型 , 暗煤 为 主 , 宏 以 夹 度 变薄。例如 锅底山断层北东盘 的六矿拖 曳褶曲和 南西盘的郝堂 镜 煤 线理 或透 镜体 、 丝炭 透 镜 体 等 。 条带 结 构 和均 一 结 构 , 性 组 弧形拖 曳褶 曲所在 部位 , . 层厚 度发生很 大变化 , 细 惰 二 煤 在等厚线 图 合 含 量 高于 镜 质 组 , 4 %~ 0 , 分 < 5 , 有 火 焚 丝 质 体 , 为 0 6% 灰 1% 并 以 上等值线加密, 向斜轴部煤层有增厚的趋势 : 另据 七矿 井下揭露 , 一 碎 屑 结构 一 碎粒 构 造 为 主 , 见斑 状 结 构 ~ 可 亚平 行 构 造 和 少 量 的 复 合 些很小的向斜轴部煤层厚度 变厚。②层问滑动对煤厚的影响。在韩 结 构~ 织 构造 。 高 以微 镜 惰 煤 所 占 比例 较 高 , 上均 说 明 泥 炭 氧 化作 梁 矿 区 的 西部 由于 受 青草 岭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的 影 响 ,挤 压 作 用 强 烈 , 以 用强烈 , 类似现代森林植��
煤层厚度变化及分层特征制度
煤层厚度变化及分层特征制度一、煤层厚度变化煤层厚度变化是指煤层在成煤过程中,因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煤层厚度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地壳运动、地下水活动、煤层自燃、人类采矿活动等。
煤层厚度变化会对煤炭开采和矿井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了解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对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煤层厚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一定区域内的煤田,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煤层厚度变化呈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
2.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岩浆活动、煤层自燃等。
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升降、断裂等变化,从而影响煤层的形成和厚度;地下水活动会对煤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造成影响,使煤层厚度发生变化;岩浆活动会形成岩浆岩,对煤层的发育和厚度产生影响;煤层自燃会导致煤层氧化燃烧,使煤层厚度变薄甚至消失。
3. 煤层厚度变化的工程实践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对于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需要采取分层开采、逐步推进的开采方式,以避免出现采空区、冒顶等安全事故。
同时,需要加强矿井地质勘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煤层厚度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分层特征制度分层特征制度是指对不同分层的煤炭资源进行分类管理、评价和利用的制度。
由于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复杂性,不同分层的煤炭资源在品质、开采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分层特征制度进行管理。
1. 分层特征制度的必要性分层特征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矿井安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层特征制度,可以对不同分层的煤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分层特征制度可以指导煤炭企业合理安排采掘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煤层厚度的因素
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赵超[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煤矿陕西铜川]摘要:本文通过对铜川矿区石炭二叠纪煤层通过揭露的地质构造浅析其原因。
关键词:煤层地质构造厚度铜川矿区本文所指地质构造是存在于石炭二叠纪煤层在掘进与回采过程中揭露地质变化。
铜川矿业有限公司金华山煤矿位于渭北煤田南部,属陕西省铜川市东部的印台区红土镇,距铜川市区约20km,井田长约5.1km,宽约4.1km,面积21.7664km2,矿井主要开采煤层为石炭纪太原群5号煤层,10号煤层仅局部可采;开采5号煤层顶部受二叠纪下石盒子组与二叠纪山西组承压水层影响,开采深度远离于煤系地层基地奥陶系石灰岩承压水高程。
金华山煤矿矿开拓巷道布置于石灰岩中利用斜巷与回采巷道相联系。
在准备巷道及回采工作面常出现煤层变薄的状况,煤层变薄对巷道掘进及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一般需加强支护,严重时影响采掘部署。
通过对采掘揭露的资料分析,影响煤厚的主要因素为构造基地不平,河流同生冲蚀,河流的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断裂构造、层间滑动)等造成的。
1、主要煤系地层:铜川矿业有限公司金华山煤矿主要煤系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含煤地层中5号煤及10号煤可采(如综合柱状图所示);煤系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纪石灰岩之上,矿区大部分地区奥陶纪石灰岩上覆含根土泥岩的灰色铝土泥岩为井田K1标志层。
2、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矿井准备巷道及回采巷道地质变化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2.1泥炭沼泽基地不平:工作面底部层面起伏不定,顶层面产状平稳较为平坦,煤层变薄的方向整好与煤层底板凸的方向相同,煤层厚度的变化是逐渐的,在煤层与底板的接触界面上,可以看出煤层的层理或底部的夹矸被截断,呈不连续状。
如我矿东一采区3603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出现“底鼓”底部夹矸不连续被截断,回采影响范围走向50米,倾向30米。
如图所示:2.2.河流的同生冲蚀:工作面中煤层中出现透镜状冲蚀带岩体,煤层相对变薄,局部夹石层增多,夹石层多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煤与冲刷物相混,煤层中有冲刷物,冲刷物中还有煤;且煤层和冲刷物共用一层顶板。
徐州某矿7煤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至丰 沛断层 。
该 研究 区域 煤层 比较发育 ,为此 对研 究井 田
51 平 均 3 3 如表 1 . m, 7 . 0 m, 所示 。煤 层结构 简单 ,
少 部 分 含 夹矸 ,夹 矸 为炭 质 泥 岩 和 泥岩 ,厚 度
钻 号 煤 厚 孔 煤 厚 孔 煤厚 孔 号度钻号 辱度钻号 辱度
/ m / m
P1
34 .8
6 —1
28 .
5 一l
26 .6
屯4
屯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P1 8
16 . 7
25 . 4
35 .5
屯 1 7
屯 1
P 6 3
3 . 9
26 . 5
25 .2
井 田 内含煤 地层 为石炭 一二叠 系 ,煤 系平均 总厚度 4 2m。 自下 而上分 三个 含煤 组 , 8 分别 为 : 上石炭 统 一太 原组 , 二叠 统 一山西组 和下石 盒 下 子组 , 中 7煤 赋存于下 二叠统 山西组 。 其
/ m
表 1 7煤 煤 层厚 度 统 计
0_ 3~13 m .
的 7 进行煤厚 变化规 律 以及其 演化成 因进 行分 煤
析。
1 研 究 区地 质 简况
研 究 区井 田为古黄河 泛滥形成 的冲积平 原 [ 2 ] , 地势较 为平坦 , 西南 略高 。 田的南 与东南 侧有寒 井 武系及 奥陶系石 灰岩组 成 的低 山丘 陵 ,大致 成东 北 方 向延 伸 。
0 引 言
研究 区井 田位 于徐 州市 北郊 九 里矿 区内 , 井
焦坪矿区转角勘查区4-2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分析
色 中粗粒 砂岩 和紫 红 色 及 杂色 砂 泥 岩 为 主 , 属气 候
干旱 条件 下 的河流 相 及 河 漫滩 相 沉 积 , 白垩 系下 统
宜君 组岩 性 以砾石 为主 , 属 白垩纪早 期 山麓相 沉积 , 洛河 组分 布较 广 , 岩 性单 一 , 具 有 大 型 斜层 理 , 以河 流相 沉积 为 主 , 华池 组 以粉细 砂岩 为主 , 具有波 状层
煤层 厚度 变化 的 内外 因素 分析 , 基 本 查 明 了煤层 厚 度 变化 的 原 因 , 总结 了煤 层 厚 度 变化 的规律 , 希 望 对后期 矿 井开 采提 供 一 些参考 资料 。
关键 词 : 地质勘 探 ; 沉积 相 ; 含 煤 沉积 ; 褶 曲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1 文 献标 识码 : B
下 的河湖 相及 泥炭 沼 泽 相沉 积 , 直 罗组 岩 性 以灰 白
查、 详查 勘探 , 直至 2 0 1 2年 勘探 结 束 ,区 内外 共 施 工钻 孔 1 0 0个 。 其 中无 煤 孔 7个 , 见 煤孔 9 3个 , 2 0 1 2年 1 0月 提交 了焦 坪 矿 区转 角 勘查 区勘 探 地质
触 。侏 罗系 下统 富县 组岩性 以杂色 泥岩及 灰绿 色 粉
采, 4 I 2 煤层 较稳定 , 为 区内延安组 主 采煤 层 。4 煤
厚 变化范 围 0~l 4 . 3 5 m, 平均 5 . 2 8 m, 含 夹矸 0~ 3
层, 属结 构较 简单煤 层 。含煤 沉积 的形 成 、 分 布特征 是 多种地 质 因素综 合 作 用 的结 果 , 这些 因素 主 要包 括 古植 物 、 古气候、 古地 理 、 古 构 造 等 。含煤 沉 积 的 形成、 分 异受 地壳运 动 和古地 理环 境等 因素 的影 响 ,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86能源技术图1 湖北早二叠世梁山组煤体形态 煤层厚度的差别十分巨大,从几厘米到几百米均有存在。
按开采方法的需求,一般将其分为极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和巨厚煤层。
影响厚度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认识和掌握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因素,可以在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泥炭沼泽基地不平是最常见的原生变化影响因素,可以导致煤层的增厚、变薄甚至尖灭。
对于古侵蚀基准面上发育的泥炭沼泽,在沼泽的低洼处存在植物质堆积形成的泥炭,但泥炭间相互隔离,当该地区沉降或者地下水位上升时,原本相互隔离的泥炭沼泽就会连成一体。
如我国湖北一些地区早二叠世梁山组沉积(如图1所示)和美国东部煤田的一些煤层沉积以及我国的辽宁阜新、河北下花园等煤盆地。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令狐克桥(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摘 要:本文分析了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变动、岩浆侵入体、喀斯特陷落柱等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煤层;厚度变化;影响因素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75 当受到褶皱构造的影响时,一般表现为在褶皱的轴部煤层变厚,而在褶皱的翼部煤层则逐渐变薄或尖灭。
同时,褶皱在形成过程中的挤压和拉伸作用也会导致煤层随之发生塑性流动,煤层原有的结构将产生变化,即形成构造煤。
3.2 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断裂构造的成因决定了其对煤层厚度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只能在断层面附近,通过地质牵引等作用使煤层发生局部加厚或减薄。
一般压性断层常与强烈褶皱形变共生,使煤层局部增厚、叠覆,影响范围较大。
4 岩浆侵入对煤层厚度的影响4.1 岩床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岩床一般沿煤层顶板、底板或较厚煤层的中部分布,与围岩层理大致平行。
以断裂为通道,选择性顺层侵入的较大的层状、似层状岩体,可将薄煤层全部吞蚀;可将厚煤层部分吞蚀,使靠近侵入体的煤层由于受岩浆热的烘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变成天然焦,使接触带附近煤变为无烟煤或高变质烟煤,形成局部的煤质分带。
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
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摘要:为了满足煤矿工作的需要,煤层厚度和地质结构的综合分析是必要的。
在工程实践中,影响煤矿正常发展的因素很多,需要科学的辩证,细致的分析,良好的煤层厚度和地质结构的关系分析,以满足现阶段煤矿勘察工作的要求如果不能深入分析这一方面,难以得出煤层厚度的有效结论,这不利于实现项目成本控制,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以糯东煤矿多煤层开采情况为例,通过糯东煤矿巷道实际揭露情况浅析影响煤层厚度的地质成因,说明了煤层厚度变化是制约糯东煤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矿井开采过程中加强煤层厚度的探测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层;地质构造;厚度;糯东煤矿1.矿井慨况贵州兴安煤业有限公司糯东煤矿井田位于贵州省普安县南部,行政区划属普安县楼下镇、青山镇及雪浦乡管辖,矿井工业场地距楼下镇约13km。
井田范围南北长8~10km,东西宽约5~8km,矿区面积约67.2961km2。
开采深度由+1500m至+400m标高,矿井主要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龙潭组平均厚度295.36m,含煤14至29层,一般18层,总厚度19.10~26.10m,平均25.88m,含煤系数 8.76%,含可采煤层4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1.23m,可采含煤系数3.80%。
在垂向上,中段含煤性较好,主要煤层17、19、20煤层均在中段,另含零星可采煤层(18号)一层;下段含煤性较差,含有可采煤层一层(26煤层);上段含煤性差,无可采煤层。
井田共含4层可采煤层,分别为17、19、20、26煤层。
糯东煤矿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开拓,在巷道掘进及回采工作面常出现煤层变薄的状况,煤层变薄对巷道掘进及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一般需加强支护,严重时影响采掘部署。
通过对采掘揭露的资料分析,影响煤厚的主要因素为构造基地不平,河流同生冲蚀,河流的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断裂构造、层间滑动)等造成的。
2 关于褶皱构造影响状况的分析(1)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地表以下岩层会产生一系列塑性变化的情况,我们称这种结构是波状弯曲状态,这种折叠结构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矿山地质
1区别解理、层理与节理?答:解理是矿物的物理性质,指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沿固定方向裂开成平面的性质;层理是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在垂向上由于成分、结构或颜色变化形成的层状构造;节理是一种构造现象,指岩石发生破裂变形但无明显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2论述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生产的影响。
(一)原生变化整个含煤岩系最终形成之前,由某些地质因素(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主要有:1地壳不均衡沉降,地壳不均衡沉降形成煤层分叉的形式:2泥炭沼泽古地理,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
3同生冲蚀,在煤层形成过程中,即未形成煤层顶板以前,因地壳上升,河流在含煤地段发育,泥炭被冲蚀(二)次生变化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冲刷等引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主要包括:河流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活动和喀斯特陷落破坏。
三、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1.影响采掘布置2.影响计划生产3.掘进率增高4.回采率降低3 地层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两套地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有哪3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石演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示沉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角度不整合: 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风化壳残余,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
(3分)4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什么是外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
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成因分折
岩脉一般沿断层裂隙带侵入,岩床则顺煤层侵入。并吞蚀 煤层,致使煤厚变薄,其程度随侵入的大小、形态及部位而异, 并使煤层结构复杂化,常呈似层状或无规则.同时夹矸增多。 煤层与岩浆岩的接触带常出现焦化,煤层坚硬致密,光泽暗 淡.断口粗齿状,俗称。犬齿煤”;岩墙直接侵入煤层的地方全 部吞蚀了煤层。但其附近的吞蚀程度则不同,当岩墙以小规模 岩床形式侵入煤层下部时,常使煤层底板厚度受到很大的破 坏,使煤层底板凹凸不平;当侵入煤层中部时,对煤层影响较 大,使煤层的厚度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当侵人煤层上部时.则 影响较小,常出现5-lOem厚的岩浆岩与煤层顶板直接贴在一 起的现象。总之,不管是侵入煤层的上、中、下位置,均可使煤 层厚度变薄。变质程度加深。
呈不规则变化.倾向上往深部变薄。在构造轴部增厚,而在翼
部,煤层变薄其至尖灭,并常滑褶皱倾伏方向形成构造压薄 带.给煤层的开采造成困难。由于受到褶皱的破坏,井田内的 煤层块煤率低.往往可见光滑的挤压面,褶皱的反常翼,甚至 达不到可采的厚度。
2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较褶皱构造而言稍微较弱一 点.表现在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密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煤 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及深度变化。 断层引起的煤厚变化直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增加了 开采的难度。在断层附近,煤层厚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厚 带和变薄带现象,一些逆断层两侧可能出现煤层的逆掩重叠 或挤压聚集,形成厚煤带;而一些正断层由于引张拖拽作用, 可导致断层附近上、下盘煤层厚度变薄。 对煤层影响较大的断层一般均为褶曲伴生的断层,即主构 造为褶曲.伴生构造为断层。该项因素分褶曲为背斜和向斜两 种情况进行分析。主构造为背斜,煤层顶板受拉应力破坏,断 层层面为张性裂隙,充填物比较发育,断层裂隙含水量较大, 断层破碎带较宽,煤层顶板极其破碎;主构造为向斜,则顶板 受压应力破坏,断层层面为闭合裂隙。胶结性好,一般无裂隙 水,断层破碎带无或非常狭小,对煤层顶板影响较小。 2.1逆断层构造对煤厚变化的影响 在有些发育的逆断层中,有一种“z”字或反。z”字形断 层,为逆断层,它将煤层顶板折断或底板折断,构造力沿煤层 薄弱面运移、消失,造成煤层在受力区变薄或尖灭。 2.2层问滑动构造对煤层厚度变化特征 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煤系地层受侧向挤压后,柔 性的软岩层如煤层等便产生柔性流动或层间滑动形成类似鸡 窝状的煤层。其煤层变化特征一般表现为:原生结构破坏层内 滑动镜面发育,煤层灰分增加。 滑动构造总体位于煤层相邻的岩层内或煤层中。滑面或位于 煤层内、或位于顶板或底板岩层内。位于煤层顶底板相邻岩层 内的层问滑动往往对煤产生剪切挤压,造成煤厚变薄。滑面的 起伏变化对煤层常造成构造侵蚀。有时,层问滑动还可伴生滑 褶构造.使煤层顶板或底板穿刺到煤层内。造成煤层严重挤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pdf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煤矿地质学——煤层厚度变化
第四节 煤层厚度变化的预测
煤层厚度变化的预测四个步骤: 首先是全面了解本井田所属煤田成煤古地理环境,地
质构造,煤系组成及含煤性变化情况; 其次是深入调查包括勘探钻孔及采掘工程揭露所在有
煤层出现厚度变化的地质特征,仔细判别变化原因; 再次是分析研究内煤、岩层产状,构造形迹展布,煤
三、探煤厚的注意事项
1.探煤钎子应垂直煤层顶、底板层面钻进
2.用煤电钻向下探煤时,要经常提拉钎杆, 清除煤粉,察看返出的顶、底板岩粉,防止卡钻
3.探复杂结构煤层时,要根据夹石层与顶底 板的岩石硬度不同,岩石性质差异来判别它们的 位置及煤与矸石的厚度
4.测量下探煤厚的深度时,每钻进一米钎杆, 要扣去10公分
煤厚构造变化带的探测应在掌握本井田构造变化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煤厚构造变化的特点,结合井下观察及钻探和巷探进 行。
四、煤厚复杂变化的探测
煤层变化的地质特征:
对于这种煤厚变化的探测,主要是在开拓开采过程中,充 分利用生产巷道作探巷,辅以井下钻探,以边掘边探险,边探 边掘的方法进行。
边掘边探:
总体描述并附煤层观测点平面图
第二节 煤层厚度的测量
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的测量:为生产矿井的探煤厚工作 煤层厚度测量的任务: 一、掘进煤层巷道的探煤厚工作 1. 用皮尺或钢卷尺垂直煤层顶、底板的层面直接
测量煤层真厚度 2. 用钻探或巷探来探测煤层的全部厚度 例:在缓倾斜煤层沿顶掘进的分层巷道中,用
层与夹石层变化,顶、底板岩性岩相组和与分布等,以 及它们与煤层厚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系统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测图件。 一、煤层冲蚀薄化预测 1.研究煤田地质资料: 2.观察煤层冲蚀现象: 3.测定煤层冲蚀带的宽度与切割深度: 4.推断古河流的流向: 5.判别古河道的弯曲: 6.绘制煤层冲蚀平面图: 二、煤厚的构造变化的预测 煤厚的构造变化的预测是在基本搞清井田地质的构造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东北地区一些晚侏罗一早白垩世煤田,由于聚煤坳陷基底的差异性沉降运动,形成典型的“马尾状,煤层。
盆地边缘受同沉积盆缘断裂控制,沉降速度快,含煤岩系以洪积一冲积相粗碎屑岩为主,盆地内部相对比较稳定,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沉积。
从盆地中部向盆地边缘,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带:第一为厚煤带,层数少,厚度大,有时可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煤层结构比较复杂;第二为煤层分岔带,煤层层数加多,厚度变薄,向盆缘方向呈马尾状撒开;第三为煤层尖灭带,煤层变薄、尖灭,被粗碎屑岩所代替(图4-7)。
图4-7辽宁阜新煤田煤层厚度变化聚煤坳陷内部,往往发育有次级的隆起和凹陷,即发育同沉积背斜和同沉积向斜,对煤层形态和厚度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由于构造分异和沉积补偿之间的不同情况,煤层的发育也是多种多样的。
常常可以见到,聚煤盆地内部的同沉积背斜,造成深水盆地中的浅水地带,沼泽持续发育,基底沉降和植物遗体堆积相适应,出现厚煤带,煤层向同沉积背斜两侧分岔、变薄、尖灭,例如辽宁阜新煤田所见到的那样。
但也可以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次级凹陷部位,湖沼相持续发育,而隆起部位洪积冲积相发育,此时含煤岩系和煤层厚度成正比,在凹陷部位形成厚煤层,向相对隆起部位变薄、尖灭。
因此,煤厚变化和同沉积褶皱的关系,应联系具体的聚煤古地理环境加以判别。
辽宁田师傅煤矿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发育北北东向的同沉积褶皱(图4-8),中部为魏家岭隆起,东西两侧为同方向伸展的次级坳陷。
坳陷核部及其仰起部位泥炭沼泽相发育,煤层较厚;而隆起顶部河流冲积相比例增大,煤层变薄甚至尖灭。
后期构造是聚煤期古构造的继续和发展,后期构造形态和同沉积构造大体吻合。
不仅聚煤坳陷内同沉积褶皱对煤层的形成有控制作用,同样,聚煤坳陷内的同沉积断裂活动,也控制着煤层的发育和形态。
在有同沉积断裂活动的煤田,在垂直断裂走向方向上。
煤系的厚度变化很大,尤其是在断裂两侧,厚度常出现突变。
岩相变化也往往很大。
至于煤层本身,在泥炭堆积最有利的地段形成厚煤带,厚煤带方向常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向两侧,则迅速变薄、分岔、尖灭,甚至形成“马尾状”煤层。
聚煤坳陷的基底在沉降过程中,还伴随有小型的振荡运动,由于幅度和频率的差异,也会使煤层发生分岔。
但一般规模不大,常常是某些地段煤层发生分岔,过了分岔带,煤层又慢慢合并。
图4-8辽宁田师傅煤矿早、中侏罗世煤系第四含煤段岩相一厚度图一般说来,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分带性:沿隆起和凹陷的走向,煤层厚度比较稳定;相反,垂直隆起和凹陷的走向,煤层急剧分岔,以至尖灭。
这种煤层形态和厚度的方向性与聚煤坳陷内部发育的断裂和褶皱具有密切关系;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分带性,又与煤系的岩性岩相分带相一致。
因此,研究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对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影响时,岩性和岩相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二)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厚的影响泥炭层堆积时,泥炭沼泽所处的古地理位置、泥炭沼泽复杂的形态和发育的不均衡性等,对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有深刻的影响。
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层加厚、变薄或尖灭,是常见现象。
在泥炭堆积初期,首先在低洼的地方堆积了植物遗体,形成的泥炭层是彼此隔绝的。
随着泥炭层逐渐堆积加厚,整个沼泽才连成一片,由于沼泽基底不平而造成了煤层厚度的很大变化。
图4-9湖北早二迭世梁山组煤层形态图4-9是湖北某地早二迭世梁山组煤层形态素描。
梁山组沉积基底为中石炭世黄龙灰岩。
黄龙灰岩长期经受风化溶蚀,形成凸凹不平的岩溶地貌,泥炭沼泽形成于早二迭世海侵的初期,煤层赋存在黄龙灰岩的风化面上。
梁山组沉积初期,尤其是底部“一煤”沉积时,首先在溶蚀凹地里聚积泥炭,随着泥炭层堆积加厚,凹地不断被填平补齐,泥炭沼泽面积进一步扩大,遂使互相隔绝的泥炭层连成一片,形成藕节状煤层。
有时由于成煤环境变化迅速,有些岩溶凹地刚被泥炭层填满后,即被顶板沉积物所覆盖,便形成煤包。
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厚变化的特点是:煤层底图4-10辽宁阜新下层煤与底板接触关系板或基底岩层呈不规则起伏,煤层顶板却比较平整,煤层厚度在短距离内变化较大,并且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常位于煤系底部或下部。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较厚,在较高的凸起部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
在煤层与底板岩石接触面上,煤层的分层或层理被底板凸起部分所截止,上下分层呈超复关系(图4-10)。
滨海地带发育的泥炭沼泽,一般是处于砂洲砂坝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内侧(靠陆方向)以及泻湖海湾地带。
广阔而稳定的滨海沼泽中形成的煤层,在较大范围内,可以看到煤层向海和向陆地方向的逐渐变薄、尖灭(图4-11)。
在滨海沼泽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局部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引起沉积分异和泥炭沼泽发育的图4-11 湖南新化地区早石炭世煤系煤层的原生尖灭1一石灰岩;2-含植物化石泥岩;3-含动物化石记岩;4-石英砂岩;5-煤层;6-夹矸不均衡,可使煤层发生分岔或变薄尖灭。
山东滕县煤田某井田,晚石炭世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比较均衡,“四煤”和“一灰”的层位,厚度都比较稳定(图4-12)。
至早二迭世山西组“三煤”沉积时,由西到东,泥炭的聚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分异。
西部泥炭沼泽持续发育,形成了厚达10米以上的复杂结构煤层;由此向东,在形成“三煤”的过程中,泥炭沼泽环境一度被过渡相所代替,“三煤”分岔为“三下”、“三上”两层,并逐渐变薄、尖灭。
东部过渡相砂质沉积物厚达二、三十米。
这种沉积环境的更替,如果具有区域性规律可能有一定的构造背景。
图4 -12 山东滕县煤田某区煤层分岔示意图有时由于海岸形态的多样性,滨海平原狭长或者由于海水进退频繁等原因,滨海沼泽可能星罗棋布,互相隔绝,发育不均衡,形成的煤层形态复杂,呈透镜状、串珠状或不规则的煤包,厚度变化很大。
我国南方某些地方的二迭纪煤系中的一些不稳定煤层,可能由此造成。
由内陆湖盆演变而来的泥炭沼泽中形成的煤层,其形态和厚度变化比较复杂,大型的内陆湖盆,或面积虽小但湖水较深的湖盆,泥炭沼泽往往只发育在湖泊近岸附近或湖滨分流冲击平原,向湖心则为深水湖泊相沉积物所代替(图4-13)。
这时,由盆地边缘的厚煤带向盆地中心,煤层变薄尖灭,渐为泥岩、炭质泥岩或油页岩所代替。
面积较小的湖沼中,有时在湖沼中部形成厚乃至巨厚煤层,向盆地边缘变薄、尖灭,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新生代煤系,常见这种类型。
图4-13 云南某矿5线剖面图由于内陆盆地四周被剥蚀区所环绕,河系发育,常常发生迁移和演变,煤层形态和煤厚变化特点也因地而异。
在开阔的河谷、河漫滩洼地、牛轭湖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由于地形复杂和河流变迁,一般泥炭沼泽持续的时间短促,形成的煤层往往为不连续的透镜体,短距离内迅速变薄尖灭。
由于泥炭沼泽的发育依附于河流的演变,泥炭堆积最丰富的地带往往分布在较为平坦的河漫滩上和河流交汇、分流地带。
随着河流的变迁,沿河流延伸方向,往往形成一系列厚煤带和薄煤带(图4-14,图4-15)。
图4 -14河谷沼泽形成透镜状煤层示意图图4-15 京西某矿一槽煤走向、倾向变化图(三)煤层的同生冲蚀煤层的同生冲蚀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河流、海浪等对泥炭层的冲蚀。
泥炭沼泽中发育的河流,一般规模不大,弯弯曲曲,支流较多,因而沉积物在平面上常呈蜿蜒曲折的条带,在剖面上则呈透镜状(图4-16)。
图4 -16泥炭沼泽同生河流示意图泥炭沼泽中发育的河流,从沼泽边缘向内部渐行消逝。
所以在邻近沼泽边缘形成的煤层中,河流沉积物常呈夹层或串珠状,而在沼泽内部形成的煤层中则呈单个透镜体出现。
河流同生冲蚀使煤层局部变薄,夹石增多。
河流同生冲蚀的沉积物一般为砂质岩、粉砂质岩与煤层有共同的顶板。
冲蚀面积和深度较小,个别情况下可能切断煤层,在河流冲蚀带附近煤层遭受原始氧化,光泽变暗,灰分增高。
图4-17是淮南某矿B11槽煤层上分层受同生冲蚀的实例。
B11槽煤层上分层顶底板均为泥岩,煤层被冲蚀部分为粉砂岩。
冲蚀带宽约20米,长约230米,剖面上呈透镜状。
沼泽中堆积的泥炭,遭受海水冲蚀的现象,在我国山东,山西等地的煤田中有所发现。
常见煤层直接顶板为灰岩。
由于泥炭层遭受海水冲蚀的结果,使煤层表面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凹坑和槽沟,一般深度为0.4~0.6米。
煤层开采后,灰岩顶板显示冲蚀坑的外模凹凸不平,俗称“蛤蟆顶”,(图4-18)。
有的地方海蚀比较严重,在一定范围内,能使煤层几乎完全缺失。
华东地区有的煤矿,煤层顶板为滨海或过渡相砂岩,底部多煤砾和泥岩包体,与煤层呈冲蚀接触,既是冲蚀泥炭层的后期沉积物,又是煤层的直接项板。
据研究,可能是滨海浅水区海水冲蚀所致。
这种冲蚀造成的无煤区和河流冲蚀不同,往往方向不定,冲蚀范围较广,无煤区块块散布,煤层多具截然缺失的特点。
海水的同生冲蚀对煤层的破坏在某些地方可有较大的规模,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