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谢 谢 大 家!
“烘托”与“衬托” 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 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 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 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例: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比”与“衬托” 区别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 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 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 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 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对比”与“衬托” 区别
对比:是两个事物相互比较而得出的结果,重在比 较(双方 衬托:则是一个事物衬托另一个事物(有正衬,反 衬),重在突出一方面特征(两者主次分明) 。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话题:伏笔和铺垫的区别心理活动现代散文贴梗海棠物象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对比与衬托
(二)下面两首诗分别使用了对比与衬托中的哪 一种手法?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对比
通过匠人与“居大厦”者三个环环相扣的 ---------------------------------------------------
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不 劳而获者的痛恨,以及对弱者的无比同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衬托
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寂
• 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 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 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
(一)分析下面诗句,看看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 热 哪些使用了衬托手法?为什么? 身 •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 六宫粉黛的美衬
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托杨贵妃的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对比
形象揭露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杀敌与将军享乐对比揭露二者矛盾,暗示必败的原因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
桃花潭水的深衬托友人对我的情谊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对比
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衬托
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人物的行为、 态度等作对照,相互比较,突显对象的 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表达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对比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用百草园 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 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两体对比) 又如,鲁迅《社戏》中, “我”白天不能去 看社戏的沮丧心情与去看社戏时的高兴心情 形成鲜明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如何区别对比和衬托
如何区别对比和衬托如何区别对比和衬托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主次分明与否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看下面两例:(1)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例(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例(2)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
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反面衬托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第二,主体出现与否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例:红花绿叶扶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衬托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景衬情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③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它们都能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某一特点或情感,但它们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对比是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通过比较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景象或情感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把善良和邪恶、忠诚和背叛、贫穷和富裕等相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以突显主题和人物性格。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暖色调和冷色调进行对比,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简单举例,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强调了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的影响。
少年闰土形象健康、活泼,充满生机;而中年闰土则形象萎靡、呆滞,生活状况明显较差。
这种对比突显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思想。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法来衬托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简单举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音乐的美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伤情感。
在听到美妙的琵琶声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愉悦和感慨;而在琵琶声停止后,诗人又感到孤独和悲伤。
这种衬托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对比是通过比较对立的概念或景象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而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衬托”和“对比”这两个词。
说实话,这俩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特别简单,像是你跟朋友一起聊天时的调侃。
要说清楚这两个概念,咱们就先来看看它们的本质。
2. 衬托的概念2.1 衬托的定义衬托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没它不行!想象一下,白米饭旁边放了一盘红烧肉,那肉的色泽和香味瞬间就提升了,米饭也显得更加美味可口。
这就是衬托的魅力,给主角添彩,让它更加出众。
2.2 衬托的作用通过衬托,咱们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
比如说,在一幅画里,背景的颜色如果是淡淡的蓝色,那么前面的花朵就显得格外鲜艳。
生活中也是如此,朋友间的关系通过衬托彼此的优点,会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
3. 对比的概念3.1 对比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比。
对比就是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是阴天和晴天,水煮菜和烤肉,一下子就能凸显出它们的不同。
用对比,咱们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哪样好,哪样更有吸引力。
3.2 对比的作用对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提到“春天的花开得特别美”,紧接着又说“而秋天的落叶则显得有些凄凉”,那么这对比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条,情感也随着这种对比而变得丰富。
4.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4.1 概念上的差异所以说,衬托和对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
衬托是为了衬托出一个东西的优点,让它显得更加优秀,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两个事物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白它们的特点。
就好比在一个游戏中,衬托就像是那个辅助角色,永远在后台支持,而对比就像是两个主角在争夺“最佳角色”的奖项,直接对抗,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4.2 实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被用来增加情感的层次感,而对比则可以用来提升故事的张力。
比如说,古诗中常见的“月照山河”与“江水悠悠”,前者通过衬托让月亮显得更加清亮,后者通过对比江水与河流的不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5. 生活中的应用5.1 生活中的衬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衬托的影子。
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
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关键词:“对比”,“衬托”,概念,生活中的例子。
提要:“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
为区分它们,我给学生举了不少典型的例子,但学生认为仍不够形象、通俗,还是难以分清,于是我就努力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这样的方法值得继续使用。
“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
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中,我专门就这两者做了讲解,但在最后一个月的模拟训练中考查到这个知识,大多数的同学出现了错误,那是现代文阅读《纽约鸽子》的第5段,这样写道:“潮湿的草地,不能留下我的脚印。
厚厚的草层,托住了我对土地的印盖。
脚印只留在坚实的土地上。
就是沙地也不行。
不信,步入海边,那无际的沙滩上,就是多么容易盖上的脚印,也不会长久。
海浪会轻轻擦去你不大深刻的印痕。
只有鸽子的脚印例外。
她的脚印,播在风里,播在目光里,播在人们的心里。
”问题是“第5段写潮湿的草地留下不自己的脚印,海边的沙地也很难留下脚印,这样写有何作用?”许多同学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我的脚印留不下,鸽子的脚印能留下”。
而实际上,我们流观全文,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鸽子的脚印能播在人们的心里”,所以写“我的脚印留不下”是衬托,而非对比,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种手法还是不太明白,所以,我决定再做一次讲述。
我首先再次明确了两者的概念,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的一种修辞,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前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所呈现出的不同关系,分正衬、反衬两种,为了形象,我举了一些例子,大多是学过的课文。
如:臧克家《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两种人截然相反的生命意义。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通过古今不同情景的对比,突出昔日的兴盛与今日的衰败,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 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 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 “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这 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 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所以,表现手法 是对比而非衬托。
衬托与对比相同点:
•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唐代赵嘏有一首 旧感》: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一、衬托与对比不同点:
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
• (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 系。
•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 列的关系。
•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 “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 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这种 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 点。
衬托与对比 区别 PPT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 「更好的」。 •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 衬托「好的」。 •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例子: •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
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1、衬"景"托"景"
•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 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日潭"与"月潭 ",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 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 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 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 衬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 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4、衬"景"托"情" •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 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 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5、衬"声"托"静" •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 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 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6、衬"喜"托"悲" •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 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 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 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 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 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 雨来》)
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怎样区分?
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怎样区分?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这四种表现手法,总是把许多学生搞得迷迷糊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呢?今天带您走进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让您详细了解这四种表现手法。
一、定义、区分及例子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三、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衬托和对比举例说明
衬托和对比举例说明
标题,城市与乡村,衬托与对比。
城市和乡村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居住环境,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衬托和对比。
在城市,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独特的景象,而乡村则以宁静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朴实的民风著称。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城市和乡村的衬托和对比。
首先,城市和乡村在人口密度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城市人口众多,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乡村则人口稀少,田野间稻浪翻滚,村庄里安详宁静。
这种人口密度上的对比,使得城市和乡村在人际关系、社会氛围等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其次,城市和乡村在生活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衬托。
在城市,人们忙碌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而乡村则以悠闲、宁静、朴素的生活方式为特点,人们在田间劳作,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对比,让人们对城市和乡村的生活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城市和乡村在自然环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衬托和对比。
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虽然繁华,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乡村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清新宜人的感受。
这种自然环境上的对比,使得人们对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环境有了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总的来说,城市和乡村在人口密度、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衬托和对比。
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特点和魅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衬托,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对比、类比、衬托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对比、类比、衬托后附:对比与衬托、类比的区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也就是说,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可以显示出各自的特性,而事物的整体也许更鲜明。
在写作中,对比手法是运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所谓对比法,就是把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以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手法。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老百姓的饥寒交迫集中在一幅画面中,鲜明地揭露了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让你的作文更有张力呢?对比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横比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用了这种方法。
在暴风雨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骄傲而勇敢地飞翔;而蠢笨的企鹅则四处躲藏。
通过对比,比出了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海燕的形象更为光辉夺目、撼人心魄。
二、纵比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现出变化、现出发展。
【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写闰土就用了这种方法。
少年闰土的外貌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一副外貌,显出了十一二岁少年闰土的天真稚气、可爱有趣、充满了活力。
而中年闰土的外貌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你看,这时的闰土已与少年闰土判若两人,显得苍老、呆滞、麻木。
什么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原因就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通过这种对比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
关键词:“对比”,“衬托”,概念,生活中的例子。
提要:“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
为区分它们,我给学生举了不少典型的例子,但学生认为仍不够形象、通俗,还是难以分清,于是我就努力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这样的方法值得继续使用。
“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
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中,我专门就这两者做了讲解,但在最后一个月的模拟训练中考查到这个知识,大多数的同学出现了错误,那是现代文阅读《纽约鸽子》的第5段,这样写道:“潮湿的草地,不能留下我的脚印。
厚厚的草层,托住了我对土地的印盖。
脚印只留在坚实的土地上。
就是沙地也不行。
不信,步入海边,那无际的沙滩上,就是多么容易盖上的脚印,也不会长久。
海浪会轻轻擦去你不大深刻的印痕。
只有鸽子的脚印例外。
她的脚印,播在风里,播在目光里,播在人们的心里。
”问题是“第5段写潮湿的草地留下不自己的脚印,海边的沙地也很难留下脚印,这样写有何作用?”许多同学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我的脚印留不下,鸽子的脚印能留下”。
而实际上,我们流观全文,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鸽子的脚印能播在人们的心里”,所以写“我的脚印留不下”是衬托,而非对比,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种手法还是不太明白,所以,我决定再做一次讲述。
我首先再次明确了两者的概念,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的一种修辞,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前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所呈现出的不同关系,分正衬、反衬两种,为了形象,我举了一些例子,大多是学过的课文。
如:
臧克家《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两种人截然相反的生命意义。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通过古今不同情景的对比,突出昔日的兴盛与今日的衰败,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李白《赠汪伦》的三四句:“桃花中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正面的衬托,表现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反衬,以动衬静,用蝉、鸟的叫声,更突出树林,深山中的幽静。
我本以为举了这些例子后,学生会十分明确的,但这时有学生提出说:“老师,这些例子各种资料上都举过,你能不能举一些更形象,更通俗的”,我一想,也确实,我所举的,都是那些典型的例子,有的同学甚至都能背下来,但让他真正区分,还是有难度,于是我就努力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我说:“大家都看过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吧,秋香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从我们对她的了解,一定是美女,而影片中导演给秋香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出场,把她置于一排丑女中,大家还记得那个场面吧,这就更显出她的美若天仙,这是什么手法?”同们学立刻情绪高涨地说是“衬托”而且是“反衬”,我趁热打铁又说:“结婚时,新娘旁边都有伴娘”。
伴娘起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回答是“正衬”,衬托新娘的美。
这下学生搞清了什么是衬托,紧接着我又举了几个对比的例子。
我说:“大家都看过相声,你观察说相声的两个人,大多组合是一个特胖,一个特瘦(学生点头),这样一对比,一出场在形象上先有了滑稽的效果。
再比如,把潘长江与姚明站在一块,你就知道什么是高个,什么是矮个了。
把东施与西施放一块,你就知道何为‘丑女’何为‘美女’了。
这就是对比的作用。
”我说完,同学们都频频点头,并且笑得合不拢嘴。
我问他们:“现在能分清‘对比’与‘衬托’了吗?”大家兴奋地说:“当然能。
”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回答问题时,除了要根据定义来判断外,还一定要注意联系语境,看在特定的语境中,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再出错,我也相信大家不会再错。
就这样,通过巧妙例举生活中的通俗的例子,解决了学生的这一难题,这样的方法值得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