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四点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中心。建国初期,新中国以恢复经济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到1952年,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并认为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只不过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恢复经济为主。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等方面来说,都比较小而已。从这点看,作者对社会主义改造是持肯定态度的。
第二,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比较,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农业改造方面,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开始就造成了严重的混乱。致苏联的农业陷入长期落后的状态。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大多数农民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是比较成功的。在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方面,苏维埃政府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把资本家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而我国在革命胜利后,对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剥夺,而是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赎买政策,通过有偿的形式促使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搞经济建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国初期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使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第四,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