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3-1-第一节-储层流体的界面张力PPT课件
第一节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第一节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09abbcbfa417866fb94a8e54.png)
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第一节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一.名词解释1.自由表面能(free surface energy):2.吸附(adsorption) : ... ........................................ .............3.界面张力(interfacial tension)4.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 nt)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画X1.表面层溶质的浓度较相内大时称正吸附。
()2.随界面两侧物质密度差增大,表面张力随之下降。
()3•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愈高,则表面张力愈大。
()4.油藏条件下的油气表面张力一定小于地面条件。
()5 •从严格定义上讲,界面并不一定是表面。
()6.界面两侧物质的极性差越大,界面张力越小。
()选择题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若水中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加,则油水界面张力将A.增加,增加C.减小,增加B. 增加,减小D. 减小,减小1若水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则油水表面张力将油层物理练习册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 !-?W KMWM F:-:-::-H-TW-:3$门:MM S:M 扛、一2 •随体系压力增加,油气表面张力将____ ,油水表面张力将______ 。
A.上升,上升B. 上升,下降C.下降,上升D. 下降,下降()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表面活性物质浓度增加,表面张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吸附将____ 。
A.上升,上升B. 上升,下降C.下降,上升D. 下降,下降()4.在吉布斯吸附现象中,当表面活度__0,比吸附G__0,该吸附现象称为正吸附。
A.大于,大于B. 大于,小于C.小于,大于D. 小于,小于()四.问答题1.影响两相界面层的自由表面能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2 •何为表面张力?油藏流体的表面张力随地层压力,温度及天然气在原油(或水)中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如何?3•就你所知,测定液面表面张力的方法有哪些?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MA:驾絆邈萃 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3.1-2004
![油层物理3.1-2004](https://img.taocdn.com/s3/m/f23597b765ce050876321349.png)
18.4 17.0 21.8 26.9 30.3
苯 三氯甲烷 二氯乙烷 二硫化碳 甲苯
29.0 28.5 32.6 73.2 32.8
(2)物质的相态 一般地,气-液界面张力大于液-液界面张力。
(3)物质的极性 两相分子的极性越接近,界面张力越小。 (4)温度和压力 温度升高, 气-液界 面张力降 低。 压力升高, 气-液界 面张力降 低。
1.比界面能 定义:单位界面面积上所具有的界面能
Us A 单位:J/m2
J/m2=Nm/m2=N/m 2.界面张力 定义:作用于单位界面长度上的收缩力
平衡时:
1.3 1.2 2.3
界面张力的三要素: 作用点:三相周界的接触点 大小:等于各自的比界面能 方向:界面为平面则在界面上,界面为曲面,则 在界面切线上,方向指向使界面收缩的方向
§3.1 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一、两相界面的界面能(interfacial energy) 1.界面和表面
界面: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接触面 表面:当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为气相时,把与气相 接触的界面称为表面。 经常把“界面”和“表面”混用。
2.界面层分子的受力分析
(1)液体内部分子--分子力场平衡 (2)液体表面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净吸引力
3. 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1)细管上升法
(2)滴法
(3)旋转液滴法 (4)液滴最大压力法 (5)液滴质量法 (6)吊板法
4.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
(1)两相物质
表3-1-1 不同液体在室温条件下与空气接触时的表面张力 物 质 表面张力 mN/m 物 质 表面张力 mN/m
正己烷 乙醚 正辛烷 四氯化碳 邻二甲苯
★极性均衡原则
若极性A>极性C>极性B,则C为吸附在A、B界面上-比吸附,指与相内比 较,界面层单位面积上的 多余吸附量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ppt课件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2b437f700abb68a982fba8.png)
A
B
ER
Soi Sor Soi
100 %
0.8 0.15 0.8
100 %
81.3%
11
1.4 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
根据下图相对渗透率曲线求注水油层最终采收率
0.25
0.9
ER
Soi Sor Soi
100 %
0.75 0.1100% 0.75
86.7%
12
3、溶解
Rs p
亨利定律
4、分离 接触分离
微分分离
3
上节内容回顾
二、地层原油高压物性
1、溶解气油比(Rs)
每立方米地面原油在地下所溶解的天然气在标准状况下的立方米数
2、体积系数(Bo)
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3、粘度(μ) 当速度梯度为1时单位面积上流体的内摩擦力
三、地层水高压物性
二、多相流体的渗流规律
绝对渗透率:指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不与之发生物理化学 作用的渗透率。大小只取决于岩石本身,而与实验流体无关。
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 通过能力,又称相渗透率。
Ko Kw Kg K
相对渗透率:当岩石中有多种流体共存时,每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
上部:汽油(C5~C9)
中部:煤油(C10~C15)
热
裂
下部:柴油(C11~C20)
法
底部:重油(C16、天然气高压物性
1、压缩因子(Z)
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实际占有的体积与在相同条件下理 想气体占有的体积之比。
2、粘度(μ)
表征气体或液体流动时分子之间摩擦力大小的参数
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课件 -第一章(1) 相态
![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课件 -第一章(1) 相态](https://img.taocdn.com/s3/m/aa01a79851e79b896802267d.png)
第一节 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2、油藏烃类的相态特性
(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
相图
2、油藏烃类的相态特性
2.1 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
P 1( 气 )
P2 = P 露
P2
P2
P2 = P 泡
P3( 液 )
F ( p, T , v ) = 0
相态方程 相图: 用来表示相态方程的图形。 相图: 用来表示相态方程的图形。
油田开发中最常用的是: 相图。 油田开发中最常用的是:p—T相图。 相图
第一节 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2、油藏烃类的相态特性
(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
相图
储层烃类一般有气 三种相态; 通常: 储层烃类一般有气、液、固三种相态;
第一节 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2、油藏烃类的相态特性
(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
相图
某一个体系的相态是压力(p)、温度 和比容 的函数: 和比容(v)的函数 某一个体系的相态是压力 、温度(T)和比容 的函数:
性质 原油 大庆S区 大庆 区 胜利T区 胜利 区 孤岛G层 孤岛 层 大港M层 大港 层 克拉玛依 玉门L层 玉门 层 江汉W区 江汉 区 辽河C区 辽河 区 川中油田 任丘P层 任丘 层 相对密 度D420 0.8753 0.8845 0.9547 0.9174 0.8699 0.8530 0.9744 0.9037 0.8394 0.8893 运动粘度 /(cm2/s) 50 ℃ 70℃ ℃ 17.40 37.69 427.5 51.97 19.23 12.9 37.4 12.3 63.5 17.95 157.5 25.55 62.2* -
油层物理-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PPT文档124页
![油层物理-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PPT文档124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a1491819e8b8f67d1cb91e.png)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油层物理-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Thank you
油层物理油藏岩石中多相流体的渗流特性压制课件
![油层物理油藏岩石中多相流体的渗流特性压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1a4a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1.png)
原油中活性物质在岩石表面产生吸附,从而可以使
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向亲油方向转化。
3. 储层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组成
亲水矿物:粘土>石英>灰岩>白云岩>长石; 亲油矿物:滑石、石墨、烃类有机固体等。
(2)油藏流体组成
b.压汞法
测定原理? 退汞效率?
pc
1
2
100
SHg
0
1 压汞曲线 2 退汞曲线
b.压汞法
1、恒速压汞原理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恒速压汞分析
美国Coretest公司生产的ASPE730型恒速压汞仪测定原理图
恒速压汞是以极低的速度进汞 (0.00005ml/min) ,进汞过程接近于准静 态。进汞前缘所经历的每一个孔隙形状的变化,都会引起弯月面形状的改变, 从而引起系统毛管压力的改变。孔喉半径由突破点的压力确定,孔隙的大小由 进汞体积确定。
Pc(MPa)
r( m)
0
Swmin
50
最后陡峭段: 表现
为随压力急剧升高, 非湿相进入岩心的 速度越来越小,这 时只有很小的孔隙 内还存在润湿相。
100 Sw(%)
2. Pc 曲线的定量特 征
P(c(1M)Pa排) 驱压力(阈压) PT
Pc50 PT
r( m)
非湿相流体开始进
入已饱和湿相流体岩
石最大孔隙的压力。
2、毛管滞后现象
驱替曲线和吸吮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3、毛管压力的换算方法
实验室条件:
油藏条件:
三、毛管压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典型毛管压力曲线,如图。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PPT课件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0e0aca647d27284a735162.png)
第5页/共45页
§3.3
对于气-油界面:
hog
2 og cosog o gr
对于油-水界面:
how
2 ow cosow (w o )gr
(a).油-气过渡带高度很小;
(b).油-水过渡带要比油-气过渡带宽 ; (c).油,根据油-水、油-气系统的界面张力及毛管力曲线的阈压, 可用润湿指数W和视润湿角θwo来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第36页/共45页
6.4 确定注入工作剂对储层的损害 程度或增产措施的效果
§3.3
在钻井、修井及正常注水等过程中,若注入剂不合格可能会使地层受 到伤害(如引起粘土膨胀、固体颗粒或其它化学沉淀物堵塞孔隙),或在堵 水过程中人为堵塞部分岩石孔隙,在毛管力曲线上则表现出高的阈压和束 缚水饱和度,即曲线向右上方偏移;
利用水驱油(或气驱油)毛管力曲线可查得岩心任一流体饱和度下的毛 管力。油藏中水驱油(或气驱油)时,岩石中的流体分布及驱替过程与毛管 力测定时相同。因此,任一饱和度面上,油水(或气)相间的压力差(即毛管 力)可直接由相应条件下的毛管力曲线查得。油藏工程计算中常用此法确 定任一饱和度面上油水(或气)相间的压力差。
6.2.2 定 量评价孔 隙喉道的 分布
第30页/共45页
6.3 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3.3
6.3.1 唐纳森方法--根据驱替和吸入过程毛管力曲线下包面积比较法 确定岩石的润湿性
具体做法:
将岩样在真空条件下用水饱和,放到离心机上依次作油驱水、水驱 油,再做油驱水实验,测出相应的毛管力曲线,如图3-3-27和3-3-28所 示。
(3) 离心法
《油层物理学》PPT课件
![《油层物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24b360a6c30c2259019e9d.png)
PTP课件
11
学科的发展历史
20-30年代——美国前苏联注意到油藏流体特性及影响, 初步形成了流体性质的测试方法。 49年——M.麦盖特的《采油物理原理》汇总了20世纪上半 叶关于储油岩石和油、气、水流体性质的研究实践资料, 概括并提升到物理学角度予以描述和解释,指导了各种驱 动类型油气田的科学开发。 56年——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卡佳霍夫出版了《油层物理 基础》,把油层物理从采油工程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 的学科分支。
4.吴迪祥,张继芬等,《油层物理》,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4年4月。
5、杨胜来,魏俊之,《油层物理学》,石油工业 出版社,2004
6、沈平平,《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理论与实 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PTP课件
15
第一大部分 储层屑颗粒、胶结物 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孔、溶洞等
25
浊流
辫状河
曲流河 三角洲和障壁坝 浅滩
风成沙丘
A::悬浮为主
B:悬浮和跳跃
C:跳跃和悬浮
D:跳跃、滚动和悬浮
E:跳跃、滚动和悬浮
F:跳跃 PTP课件
26
2、参数法
不均匀系 a数 d60 分选系数 S d75
d10
d25
平均 M z 值 163 5084
标准 偏 (84 差 1)6(95 5)
研究储油气层内与油气运动有关的问题,
包括:
1、影响油气储集与渗流的介质特征
2、储油气岩石介质中的流体特征
3、储油气岩石中油气的流动特征及其与
介质的相互作用
PTP课件
6
课程主要内容——渗流力学部分
1、渗流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表征流体渗流过程的基本能量方程、流体势方程、达
油层物理ppt3-1
![油层物理ppt3-1](https://img.taocdn.com/s3/m/4cdadb4bcaaedd3383c4d383.png)
(4)吸附量与被吸附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浓度越大,吸 附量越大。气体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 量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
界面张力
油藏岩石润湿性
毛细管上升法 悬滴法 旋转液滴法 液滴(气泡)最大压力法
直接测定法
测润湿角
光学投影法
吊板法
间接测定法
液滴质量(或体积)法
自吸吸入法
吊板法
自吸离心法
自吸驱替法
37
38
水
湿
指数
自
动
自动吸水排油量Vo1 吸水排油量Vo1 离心吸水排
油
量Vo
2
油湿指数
自动吸油排水量Vw1 自动吸油排水量Vw1 离心吸油
物质 正己烷 乙醚 正辛烷 四氯化碳 邻二甲苯
界面张力 (mN/m)
18.4
17.0
21.8
26.9
30.3
物质
苯 三氯甲烷 二氯乙烷 二硫化碳 甲苯
界面张力 (mN/m)
29.0
28.5
32.5
73.2 32.85
4
(2)与物质的相态有关;
表3.1.2 水、水银与不同物质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第一相 第一相
因为增加温度和提高压力将同时改变油水 各自的分子间作用力,它们之间的差值仍可能 保持不变,因此界面张力不变。
更多的研究认为 :温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 响比较明显,温度升高,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压 力对油水界面张力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随压 力升高一般略有升高,但有时还可能略有降低, 这主要取决于油水的组成及压缩性。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PPT课件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67b86669dc5022abea0076.png)
4)轻质油藏(高收缩油藏)相图
高收缩原油的相态图
C点位于临界凝析压力点 的右下侧,且比较接近临 界凝析压力点。
两相环形区更宽;等液 量线较稀疏且向着露点线 较靠近。
油藏条件(A点)常位于 泡点线上方,油藏中烃类 以单相液态存在。
随着油气采出,油层压 力逐渐降低至泡点压力以 下时,分出的气越来越多
5)重质油藏(低收缩油藏)相图
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地层 温度介于临界温度与临界 凝析温度之间。B点称为 上露点,E点称为下露点。
F—气藏。
5. 典型油气藏相图
不同油气藏,其相图不同: 相图的宽窄、大小、区内 等液量线的分布间隔; 包络线上临界点的位置。
1)干气气藏相图
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占70%~98%并无液相烃析出的气
藏,重质含量极少。
aCpC,液相区和两相区的 分界线。
露点线;CCTb,气相区和
两相区的分界线。
临界点: C点,泡点线和
露点线的汇合点。
等温逆行区(等温反凝析区)
逆行就是逆道而行,与正常相反。
两个逆行区: CBCTDC为 等温逆行区, CGCpHC为 等压,体 系中液量含量由0%增加 到40%。反常现象(逆行 现象)
国外研究结果认为,由于液态烃凝析损失的气达地下 气原始(潜在)含量的30~60%。故现在油气藏,特别是 凝析气藏在开采中应特别注意压力的控制,使液态烃 在地面发生凝析,而不是在地下。
目前开发凝析气藏保持地层压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回注干气;(2)注空气;(3)注水法。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2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3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4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5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研究方法
the density of dry air at standard condition(20℃, 1atm ):
油藏描述油藏流体描述PPT课件
![油藏描述油藏流体描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12e3ae852458fb760b56a3.png)
└──┴──┴────┴───┴───┴───┴───┴───┴───┴────┘
第20页/共93页
2.按层位编制油、气、水性 质平面等值线图,描述油、 气、水性质在平面上的变 化。
3.根据剖面上原油性质的分 布状况,描述原油性质在 垂向上的变化,尤其要注 意油水接触面附近的变化。
某油田孔二段II油组原油密度等值图
│C1 │C2 │C3 │C4 │C5 │C6+ │
├────┼────┼────┼────┼────┼─┼──┼──┼──┼──┼──┤
│挥发油或│桔黄- │630~350│0.65~ │0.825~│64│7.5│4.7 │4.1│3.0│16.7│
│高收缩油│浅绿色液│
│ 0.85 │ 0.780│ │ │ │ │ │ │
第24页/共93页
1. 直接法(接触角法) 直接测定油水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角度,再根据润湿性判断标准确定岩石润湿性。
油
水
理论标准 θ=0° θ< 90° θ= 90° θ> 90° θ= 180°
润湿性判断标准
岩石润湿性 岩石表面完全水湿
岩石表面亲水 岩石表面中间润湿
岩石表面亲油 岩石表面完全油湿
第25页/共93页
总矿化度 <1 g/l 为淡水 1~50 g/l 为矿化水 >50 g/l 为卤水
第14页/共93页
4.油田水分类 油田水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各油田主要采用苏林分类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水
中Na+ 或Cl-最后和其它离子化合生成的盐类来定名。具体标准为:
当量比
分类标准
水型
形成环境
(Na+-Cl-)/SO42+<1 Na+/Cl->1
油层物理课件__第三章__储层中多相流体的渗流性质(共三章)
![油层物理课件__第三章__储层中多相流体的渗流性质(共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82adfaba0d4a7302763a7e.png)
二 、结合功和附着功
结合功:将面积为1cm²的纯液体拉开所做的功。
需做功
液
液
释放能量
液
WLL 2Lg
W结 WLL 2Lg
附着功:将面积为1cm2的固液界面拉开所需所做的功。
气
液 固 需做功
气
液 固
W附 Lg Sg Ls
附着功可以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附着能力,附着 功越大,液体越不容易从固体表面上剥下来,固体 表面越亲该液体。 附着功可以用来表示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② 润湿是三相共存时,三种相界面上自由表面能平衡的结果。
③ 润湿现象主要表现在两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争夺面积,它与 三个相界面上各自的自由表面能大小有密切关系。其中固相
与那一相液体的界面张力低,固体就亲哪一相液体,或者说哪
一相液体容易沿固体表面流散。 ④ 润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种流体同A种流体相比较为 湿相,而同B种流体相比较又为非湿相了。如在石英表面上,当 油水两相存在时,油为非湿相;但当油气共存时,油又为湿 相了。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一、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二、结合功和附着功 三、润湿接触角 四、影响润湿性的因素 五、润湿滞后现象 六、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七、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八、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一、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润湿性:非混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流散现象。
通过实验不难得出几个结论: ① 润湿总是发生在三相体系中,一相为固体,另两相为流体。
五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1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亲水(water wet)(地质学家) 亲油(oil wet)(化学家) 部分润湿或混合润湿 斑状润湿(斑点、斑状润湿)
油层物理课件 chap3.1
![油层物理课件 chap3.1](https://img.taocdn.com/s3/m/fd6b899cd5bbfd0a78567309.png)
1.2 Characteristics of free surface energy
(3)The magnitude of surface free energy is dependent on the polarities (极性)of the two phases.
Shandong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2008
Section 1 Interfacial Tension
Interface (界面) : the contact face between two immiscible fluids. Surface (表面) : the contact face between gas phase and another liquid or solid phase.
1 Interfacial eneryInternal molecules: net attractive force = 0
Molecules at the interface: Net attractive force ≠0, Net attractive force directs towards the inside of the liquid.
Contents
• Interfacial tension (界面张力) • Wettability (润湿性) of reservoir rock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in pores • Capillary pressure (毛管压力) • Relative permeability (相对渗透率)
油层物理学PPT课件
![油层物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2607f3b7360b4c2f3f64c5.png)
测定仪器如图3-1-4所示:。 图3-3
第23页/共246页
• 当液滴在重力作用下要脱离毛细管末端 时,表面张力也与脱落时的液滴形状成比 例。将正要滴出的液滴进行拍照,然后在 照片上测量液滴的最大直径d1,以及距 离液滴顶端为d1处的直径d2,根据下面 的公式计算表面张力
(1 2 )d12 g
第2页/共246页
第一节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一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基本概念
• 度量分子-表面现象的物理性质是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并由表面张力过 渡到润湿性。
第3页/共246页
图3-1-1 界面分子受力状况示意图
• 对含有多相流体的孔隙介质的特性来说,必须考虑 到两个互不相溶的“相”的分界面上力的影响。如果 一相是液体而另一相是气体时,它们的分界面实际上 就是液体表面。其界面分子的受力状况如图3-1-1所 示。
第19页/共246页
表3-1-4 固体表面液体(气体)吸附层厚度
固体 玻璃 石英 石英 玻璃 玻璃毛管 固体
液体
水溶液 水溶液
水 水 庚基酸 N2,CO2
吸附层厚度 (微米) 0.01—0.001
0.02 0.1 0.075 0.21 0.001
第20页/共246页
• 液体中溶解有各种可溶物质,这些溶 解物质的存在会改变液体原来的界面性 质。例如,水中溶有醇、酸等有机物质, 可以使表面张力降低;而当溶入某些无 机盐类时,如NaCl、MgCl2、CaCl2等则 可提高其表面张力。
第三章 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的 物理性质
第1页/共246页
储油气层岩石内饱和着油、气、水多相流体,因而存 在着错综复杂的流体之间以及流体和孔隙壁面之间的界 面关系,它直接影响流体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渗流。 • 在研究饱和多相流体的岩石物理性质时,通常是以研 究油层中与界面现象有关的表面性质为基础。与界面现 象有关的表面张力、吸附作用、润湿作用以及毛细管现 象将对流体渗流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多相流体在岩石 孔隙中的渗流性质-相渗透率也取决于上述表面性质。 • 运用表面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油层中的各种界 面现象,对于认识油层,寻找油气运移富集的规律以及 提高油层石油采收率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3ppt课件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3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f9e11548d7c1c709a14515.png)
天然气的摩尔质量
n
M yiM i i 1
组分i的摩尔分数 组分i的摩尔质量
5
1.3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1.天然气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nRT
pV ZnRT
P-气体压力,Pa; V-在压力P下的气体体积,m³; T-绝对温度,K; n-气体摩尔数; R-通用气体常数,通常为8.314J/(mol·K)
Vob ,V-o 泡点压力和地层压力下地层油体积,m³
17
1.3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地层油粘度:当速度梯度为1时单位面积上流体的内摩擦 力,单位:mPa.s
地层油粘度随温度增加 而降低
当压力高于泡点压力, 随压力增加,粘度增加
当压力低于泡点压力, 随压力增加,粘度急剧 减小
μ o ~P、T 关系
18
6
1.3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2.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pV ZRT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实际占有的体积 与在相同条件下理想气体占有的体积之比。
Z<1实际气体较理想气体易压缩 Z=1实际气体成为理想气体 Z>1实际气体较理想气体难压缩
7
1.3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3.粘度:表征气体或液体流动时分子之间摩擦力大小的参数
1
1.3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的组成
★烷烃 (alkane)(主要)
CH4
70-98%
C2H6
C3H8
C4H10
>C5
★ 非烃气体(少量)
H2S
CO2
CO
N2
H2O
★惰性气体(inert gas ):
He、Ar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由于界面现象与两相内部及界面的分子力有关, 我们必须从微观角度入手,
❖ 研究是多相流体在储层中:
▪ 1、岩石的润湿性
▪ 2、毛管力及各种毛管阻力,探讨消除和降低 附加阻力的规律,
▪ 3、微观渗流机理,掌握油、水在岩石孔隙中 的分布特点,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
▪ 4、多相渗流特征(相对渗透率)
7
.
❖ 表面层分子a所受的合力的方向指向水相内部并 与表面垂直。
❖ 分子a有向水相内部运动的趋势,即水相表面有 自动缩小的趋势。
❖ 表面层分子力场的不平衡使得表面层分子储存了 多余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自由能’— —即两相界面层的自由表面能。
❖ 如果要想把水的内部分子举升到水面,就必须做 功。只有对其作功才能使液相内的水分子上升到 水表面,这种能量(功)就转化为自由表面能。
8
.
自由界面能的性质
❖ (1)只有存在不互溶的两相时自由界面能才存在。
▪ 以上是水-空气界面。同理对于任意两相,不论是气 和液、液和液,还是气和固、液和固的界面,都存在 有上述的自由界面能。
▪ 而完全互溶的两相(例如酒精和水、煤油和原油), 由于它们之间不存在界面,所以也就不存在自由界面 能。
❖ (2)界面越大,自由界面能也越大
l
F
△x
14
.
1.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 两相界面的表面张力只是自由表面能的一种表示 方法,两相界面上并不存在着什么“张力”,只 有三相周界上,表面能才表现出表面张力的作用。
▪ 在过渡层中,分子的热力学性质也是逐渐过渡并且是 连续变化的,最终分子力场达到平衡的某一单相。
▪ 例如,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层厚度至少有几个分子层 厚。
10
.
自由界面能的性质
❖ (4)自由界面能的大小与两相分子性质有关系。 ▪ 两相分子的极性差越大,界面能越大。 ▪ 水是液体中极性最大的,而干净的空气极性 很小,因此水-空气界面的表面能最大。 ▪ 原油和四氯化碳的极性差很小,乃至界面消 失而互溶,正因为如此,油层物理实验中用四 氯化碳来提取岩心中的石油。
第三章
储层中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 储层流体物性 ❖ 储层岩石物性 ❖ 储层中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 一般说来油藏中单相流体的情况极少,大多存在 不互溶的油、水两相流体或是油、气、水三相流 体。
2
.
储层中多相流体的特点
❖ 1、流体与岩石、流体与流体的接触面积相当大 ▪ 油藏岩石是比面极大的多孔介质,即使孔道中 只含有一相流体时,它与岩石孔隙的接触面积 已经相当大。
❖ 界面自由能或表面张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间 的引力,即由于相同分子或不同分子之间分子引 力的差异所构成。
12
.
1.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 比表面能的单位:
▪ SI单位制:焦耳/米2(J/m 2 ),1焦耳/米2 (J/m 2 )=1牛顿/米(N/m),工程上常用 毫牛顿/米(mN/m)。
▪ CGS单位制:尔格/厘米2 。1尔格/厘米2 =1达 因/厘米(dyn/cm)。
❖ (5)自由界面能还与两相的相态有关。
▪ 液相和气相界面的自由表面能一般比液相和液 相界面的自由界面能要大。
▪ 液和固之间的自由界面能大于液和气之间的自 由表面能。
11
.
二、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 比表面能: ▪ 单位表面积具有的自由表面能,也叫表面张力。
❖ 表面能和表面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意 义不同(仅仅是数值相等),在热力学上多用表 面能的概念,而表面张力则多用在力学和实际应 用中。
❖ 为宏观上掌握油井生产规律,合理开发油田,改 善开发效果以及提高采收率等工作打下基础。
5
.
第一节 储层流体的界面张力
❖ 一、两相界面的界面能
❖ 物质界面层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 ❖ 在水相的内部,由于同时受到周围同类分子力的作用,所
以其分子力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 把由相内分子力引起的一些性质称“体积性质” ❖ 把由两相界面分子引起的性质称“界面性质” ❖ 任何两相分界面称“界面”
▪ 而当油藏流体以油、气、水两相或三相同时存 在于岩石孔隙中时,在各相流体之间、流体与 岩石颗粒固相间就存在着多种界面——水和岩 石、油和岩石、油和水、油和气、气和水等多 种接触面,这些界面总面积极大。
3
.
储层中多相流体的特点
❖ 2、与两相界面有关的问题 ▪ 各相流体之间、流体与岩石表面之间——两相界面分 子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有关界面性质的很多问题:
• 水驱油问题、 • 油水界面时的毛细管附加阻力问题、 • 互溶混相驱油时的油水界面消失的问题。
❖ 3、与表面或界面性质有关 ▪ 界面张力、吸附作用、油水对岩石孔隙表面的有选择 性地润湿等现象。加上油藏岩石的孔隙孔道很小,结 构复杂,又会引起毛细管现象、各种附加阻力效应等 等,从而对油藏流体的分布和流动有重大的影响。
▪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知,任何自由能都有趋于最小的 趋势。
▪ 由于等体积物体以球体表面积最小,表面能也最小, 所以水银滴掉在桌面上变成球形,而不是其它形状, 以使自由表面能居于最小 (3)界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 ▪ 界面层的结构和性质与每一相的性质都不同,是一个 逐渐过渡的分子层。在该过渡层中的分子,都具有自 由表面能,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 例子:
▪ 当两相中其中一相为气体时,则把界面称“表面”
▪ 把固和液、液和液相接触的界面称“界面”
▪ 把固体和气体接触界面称“固体表面”
▪ 把液体和气体接触界面称“液体表面”
6
.
一、两相界面的界面能 分子B
分子A
分子B在液相内部,它所受的分子合力为零,可以在液相内自由运动.
分子A在界面层,它所受的分子合力不为零,其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因此,如果要把液相内部的分子移动到液体表面就必须克服这个 合力而做功,即:表面层分子比内部分子具有多余的能量.
▪ 1毫牛顿/米(mN/m)=1达因/厘米 (dyn/cm)
❖ 从因次上看,比表面能等于单位长度上的力,所 以习惯上把比表面能称为表面张力,用符号σ表 示。
13
.
1.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 由于体系表面层上的分子力的不对称作用,使得 其能量比相内分子能量高,故增加体系的新表面 积,相当于把更多的分子从相内移到表层来,就 必须克服相内分子的吸引力而做功,这种作功的 能量就转化为新生界面的表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