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
流寓韩国的泰安名臣世家--明末遗民王以文族系新考
流寓韩国的泰安名臣世家--明末遗民王以文族系新考周郢【摘要】韩国历史上著名之“九义士”,乃指明清之际随同朝鲜质子入境的九位明朝士人。
其中之王以文,传系明臣王楫孙。
王楫为明泰安州人,故里即今岱岳区范镇大王庄。
范镇王氏所藏道光钞本《王氏族谱》中,不少内容堪与韩国史料相印证。
两者在王楫及其先世的记述基本一致,而王楫之后则存在较大差异。
入朝王氏系出于泰安范镇王氏家族洵无疑义,但王以文是否为王楫之孙,仍有进一步查证之余地。
%The famous "nine righteous men" in Korean history was the nine scholars who had been ac-companying Korean hostage back to Korean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Wang Yiwen, the grandson of Wang Ji, the Ming minister who was from Da Wang Village of Fan County in Tai An. The book Wangs Pedigree of a Clan formed in Dao Guang of Qing Dynasty contained the same contents with Korean historical materials. Wang Ji and his ancestors' documents are generally the same, and his offspring's are different. So it is con-firmed that Wangs in Korea are from Tai An, but Wang Yiwen's origin should give further investigation.【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朝鲜;九义士;王以文;王楫;泰安;范镇王氏族谱【作者】周郢【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5;K29在韩国历史上,有一著名之“九义士”群体。
朝鲜半岛的姓氏与中国的渊源
朝鲜半岛的姓氏与中国的渊源白姓:韩国白氏始祖原为中国苏州人,唐朝时为仕,官至吏部尚书,后被人陷害逃亡至新罗,新罗宣德王宠之,封以左仆射司空兼大司徒之官爵。
目前白氏人口约有30万人,历史上白氏人物辈出,亦为一名门大族。
张姓:韩国张氏始祖贞弼原为中国浙江省人,新罗贞圣王六年随其父来朝鲜半岛,18岁时随正使赴唐,文科及第,官至吏部尚书,后又返回朝鲜半岛,成为高丽开国功臣。
禹姓:韩国禹氏始祖玄,高丽显宗五年文科及第,官至门下侍中平章事。
其八世孙倬,文科及第,官至成均祭酒。
程子之学最初从中国传来之时,无人能晓,倬仅费时一月即通晓之,并以之教导后进,此为韩国理学之蒿矢。
倬对经史、易学亦深通晓,世人皆称之为“易东先生”。
刘姓:韩国刘氏始祖荃为汉高祖刘邦之四十世孙,宋朝时官至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高丽文宗三十六年归化来韩。
荃精通九经、百家书,穷天文、地理,不出仕专心为义成后进而努力。
目前刘氏人口约有20万,历史上人才辈出,亦为名门大族。
青海李氏及朱氏:南宋忠臣岳飞五子莲为避秦桧之延祸,东渡来到朝鲜半岛。
其六世孙李元开助李成桂建立朝鲜,策录开国一等功臣,封为青海君,此为青海李氏之始祖。
宋宁宗十七年,朱熹之曾孙潜率子余庆、婿具存裕归化来韩,此为韩国朱氏之始祖。
其婿具存裕为韩国具氏之始祖。
诸氏:新罗兴德王时,诸葛亮的二十世孙公巡东渡归化来韩,公巡十三世孙的泓与滢将复姓诸葛分宗为朱与葛,泓为诸氏,滢与诸氏,各为其始祖。
孟氏:新罗贞圣王二年,孟子四十世孙承训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据经典为传播儒学来韩,后归化新罗。
其后孙思诚为朝鲜初期有名之政丞,其清廉自持为朝鲜朝之代表。
孔氏:孔子的五十四世孙昭为元朝之翰林学士,陪侍恭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
其孙俯与郑梦周、李墙等相交,诗文超卓,书法直追王羲之,自成一家,当代名士之碑文皆出自其手。
程氏:宋程颐(伊川)之十四世孙思祖,元顺帝时为御尉校丞,陪侍恭悠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官至殿中侍御史,为韩国程氏之始祖。
这族韩国人自称中国后裔,拿出族谱来证明,还跑到河南为祖立碑
这族韩国人自称中国后裔,拿出族谱来证明,还跑到河南为祖立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世界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加上中国人口众多,炎黄子孙也遍布全世界。
然而,确有这样一族韩国人,在寻根问祖时发现自己竟是明朝后裔。
经他们多番考究,最终在河南的一个地方为其祖先立下了纪念碑。
这支韩国人,就是韩国千姓族人。
要说千姓,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在朝鲜半岛,那可是名门望族。
你要说赵钱孙李这样的大姓,子孙众多遍及国外也有可能。
这么小众的姓,跑来认亲会不会有假?对此,韩国千姓宗亲千龙凤会长拿出了保存的《韩国千姓大同谱传》,为大家揭开了秘密。
据记载,朝鲜半岛史上就没有“千”这个姓。
唯一有记载的,就是河南登封颍阳的明朝将军千万里,他是落籍朝鲜半岛的千姓第一人。
那么,千万里将军为什么就落籍朝鲜半岛了呢?这还有从一次朝鲜外族入侵战争说起。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
当时朝鲜半岛属于中国的藩属,朝鲜国王眼看打不过,赶紧派人来向万历皇帝求助。
于是,就有了千万里将军出征朝鲜的事迹。
明朝大军天兵神将,一到朝鲜就把日本倭寇打得仓皇而逃。
战争结束后,千万里将军被封为了一等功臣,然后就定居在了朝鲜花山。
历经数百年,千氏子孙繁衍日盛。
但他们一直以中国颍阳为本贯,奉千万里的先祖千岩为始祖、世代发扬中原文化,也算是人才辈出。
炎黄子孙都喜欢寻根问祖,韩国千氏一族也不例外。
据说,自1987年起,韩国的千氏后裔都会跑到河南登封颍阳镇寻根问祖。
但是苦于地方志及实物欠缺,他们也一直没有找到实际的先祖痕迹。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
一位叫宋植芝的老人,帮助了他们。
宋植芝是登封颍阳镇本地人,他了解到韩国千姓后裔急于寻根的事情后,主动把这活儿给揽下下来。
虽然他已经81岁高龄,但他依然每天骑着车子在颍阳各个村子转悠,终于有所发现。
有一天,他在一名姓张的村民院子里发现了一块碑刻,这块碑上赫然写着多个千氏的名字。
他与这位张姓村民聊起这块碑的来历,才得知这里曾经居住过姓千的人。
韩国人三大姓氏跟中国有关吗?韩国人:没有,中国人抄我们的!
韩国人三大姓氏跟中国有关吗?韩国人:没有,中国人抄我们的!韩国人其实是没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国期间,高句丽国在西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
由于受到我国文明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我国人的姓氏很相像。
据一九八五年韩国人员国情查询计算资料显现,现有的韩国人的姓氏只要二百七十五种。
而在朝鲜半岛的7500万人以及散居全球的700万韩裔人中,金、李和朴三个姓氏大概占了一半。
韩国姓氏计算那这三大姓氏的来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李氏李准基朝鲜历史和文明悠长,从古代起就同我国有友好往来。
7世纪中叶,新罗一致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
当年,李成桂因得到朱元璋的供认和封爵,合法具有朝鲜三千里江山,创建了朝鲜闻名的朝鲜王朝。
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吞,李氏朝鲜消亡。
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康复其原姓,一起采纳“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员急剧添加。
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后代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流亡迁入朝鲜。
现在,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金氏金秀贤关于金氏来源,有一个韩国的神话。
听说公元前某天,韩国的一个王听到南金城的西边有鸡叫声,他派人去看,成果发现有一个金盒子挂在树梢下,一只白鸡在下面叫。
盒子上笼罩着五彩祥云。
取下盒子一看,发现一个小孩。
王也不知道依据啥,就宣告这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王将这个小孩收为养子,由于是金盒子里取出来的,所以姓金。
但在清朝初年吴珍雨所著的《诸蕃传》中,金氏的来源则是由于女真人。
唐朝消亡了,女真人鼓起于北方,建立了大金国。
金国的皇帝不允许朝鲜做宋朝的附属国,就出动军队攻击朝鲜,把他们的国王围在汉城之南。
“其王乃降,又请赐姓完颜。
”这一次,朝鲜人屈服时,请求改姓,改了跟金国皇帝姓“完颜”。
金主完颜乌骨打笑曰:“真奴才也。
”并没赐他们姓完颜,只赐他们姓“金”,并告之曰:“姓金者,生为我大金之奴,死为我大金之鬼,不行再改!”从这以后,朝鲜国中姓金者遂多。
关于韩姓的历史故事
关于韩姓的历史故事
韩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以下是关于韩姓的一些历史故事:
1. 韩信的故事: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也是韩姓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身贫寒,曾进行了多次投奔,但最终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才华成为了汉朝的将军。
他在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如取得大破楚军的宛城之战及收复乌江之地等等,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名将之一。
2. 韩愈的故事:韩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父亲便是韩姓,故被认为是韩姓的代表人物之一。
韩愈曾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过强烈的反对,提出了“新法”并与文章“清风”并称。
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品包括《师说》、《进学解》、《汉宫秋》等等。
3. 韩国的故事:韩国曾是东亚一大强国,也是以韩姓为领袖的朝代之一。
韩国历史上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土,曾经与中国、日本、美国等强国交往。
它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品包括“韩剧”、“水晶”等。
4. 韩寿的故事:韩寿是中国元代的著名诗人,他的父亲便是韩姓。
韩寿的诗歌主要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感悟,其中尤以《长恨歌》和《禹庙行》广为流传。
5. 韩氏族谱的故事:根据《元和姓纂》与《唐朝国姓》记载,韩姓是源于姜姓,隶属于西周殷商时期的《封禅书》夏、殷两朝列在
臣下之中的牧野诸侯,为十分尊贵的姓氏之一。
根据各地韩氏族谱记载,韩姓分布范围极广,南北方皆有,由此可见韩姓的历史渊源和世代传承之深。
中韩姓氏对照表
[资料] 中韩姓氏对照表2007-04-06 11:36 P.M.ㄱ가(贾) 간(简) 갈(葛) 감(甘) 강(康) 강(姜) 강(强) 강(刚) 강(疆) 개(介) 견(甄) 견(坚) 경(景) 경(庆) 계(桂) 고(高) 곡(曲) 공(公) 공(孔) 곽(郭) 교(桥) 구(丘) 구(具) 구(邱) 국(国) 국(菊) 국(鞠) 군(君) 궁(弓) 궉(*) 권(权) 근(斤) 금(琴) 기(奇) 기(箕) 길(吉) 김(金)ㄴ나(羅] 난(欒] 남(南] 낭(浪] 내(乃] 내(奈] 노(路] 노(盧] 노(魯] 뇌(雷] 뇌(赖] 누(楼]ㄷ단(段) 단(单) 단(端) 담(谭) 당(唐) 대(大) 도(道) 도(都) 도(陶) 돈(敦) 돈(顿) 동(董) 두(杜) 두(头)ㅁ마(马) 마(麻) 만(万) 매(梅) 맹(孟) 명(明) 모(牟) 모(毛) 목(睦) 묘(苗) 묵(墨) 문(文) 미(米) 민(闵)ㅂ박(朴) 반(潘) 반(班) 방(房) 방(方) 방(庞) 방(邦) 배(裵) 백(白) 범(范) 범(凡) 변(卞) 변(边) 복(卜) 봉(奉) 봉(凤) 부(夫) 비(丕) 빈(彬) 빈(宾) 빙(氷)ㅅ사(史) 사(谢) 사(舍) 삼(森) 상(尙) 서(西) 서(徐) 석(石) 석(昔) 선(宣) 설(卨) 설() 설(薛) 설(雪) 섭(葉] 성(成) 성(星) 소(苏) 소(邵) 손(孙) 송(宋) 송(松) 수(水) 수(洙) 순(淳) 순(荀) 순(舜) 순(顺) 승(升) 시(施) 시(柴) 신(愼) 신(申) 심(沈] 신(辛)ㅇ아(阿) 안(安) 야(夜) 애(艾) 양(襄) 양(梁] 양(杨) 양(梁) 어(鱼) 엄(严) 여(呂] 여(余) 여(汝) 연(連] 연(燕) 연(延) 염(廉] 영(影) 영(永) 영(荣) 예(芮) 오(吴) 옥(玉) 온(温) 옹(邕) 옹(雍) 왕(王) 요(姚) 용(龍] 우(禹) 우(于) 운(云) 운(芸) 원(元) 원(袁) 위(韦) 위(魏) 유(劉] 유(柳] 유(兪) 유(庾) 육(陸] 윤(尹) 은(殷) 음(阴) 이(伊) 이(异) 이(李] 인(印) 임(任) 임(林]ㅈ자(慈) 장(章) 장(庄) 장(张) 장(蒋) 저(邸) 전(传) 전(全) 전(田) 전(钱) 점(占) 정(程) 정(丁) 정(郑) 제(诸) 제(齐) 조(赵) 조(曺) 종(宗) 종(钟) 좌(左) 주(朱) 주(周) 준(俊) 지(池) 지(智) 진(晋) 진(秦) 진(眞) 진(陈)ㅊ차(车) 창(仓) 채(蔡) 창(昌) 채(菜) 채(采) 천(天) 천(千) 초(楚) 초(肖) 초(初) 최(崔) 추(秋) 추(邹) 춘(椿)ㅌ탁(卓) 탄(弹) 태(太)ㅍ판(判) 팽(彭) 편(扁) 편(片) 평(平) 포(包) 표(表) 풍(冯) 피(皮) 필(弼)ㅎ하(河) 하(夏) 학( ) 한(汉) 한(韩) 함(咸) 해(海) 허(许) 현(玄) 형(邢) 호(镐) 호(胡) 호(扈) 홍(洪) 화(化) 환(桓) 황(黄) 후(后) 후(候) 흥(兴) 강전(冈田) 남궁(南宫) 咸悦(익산] 독고(独孤) 동방(东方) 망절(网切) 사공(司空) 서문(西门) 安阴(안의] 선우(鲜于) 소봉(小峰) 어금(鱼金] 제갈(诸葛) 황보(皇甫)====================================================================== 韩国姓氏排名名次姓氏人数1 김(金) 8,785,5542 이(李) 5,985,0373 박(朴) 3,435,6404 최(崔) 1,913,3225 정(鄭) 1,780,6486 강(姜) 958,1637 조(趙) 877,0508 윤(尹) 834,0819 장(張) 810,23110 임(林) 672,75511 한(韓) 628,38812 신(申) 620,95013 오(吳) 619,81514 서(徐) 611,14815 권(權) 567,76816 황(黃) 564,26517 송(宋) 557,13718 안(安) 556,39119 유(柳) 509,07720 홍(洪) 457,56721 전(全) 430,05522 고(高) 384,01223 문(文) 375,76524 손(孫) 368,17125 양(梁) 343,98526 배(裵) 323,00427 백(白) 309,57228 조(曺) 304,81029 허(許) 264,22830 남(南) 222,24631 심(沈) 219,73732 유(劉) 218,44533 노(盧) 196,28434 하(河) 184,62135 유(兪) 168,07836 정(丁) 165,38137 성(成) 163,51338 곽(郭) 163,41339 차(車) 159,67940 구(具) 157,52641 우(禹) 155,45642 주(朱) 153,47443 나(羅) 150,00844 임(任) 147,69445 전(田) 146,66246 민(閔) 141,32847 신(辛) 137,83948 지(池) 125,62449 진(陳) 123,08750 엄(嚴) 116,00251 원(元) 104,47252 채(蔡) 97,63453 천(千) 97,41254 방(方) 81,41655 양(楊) 81,26756 공(孔) 72,38257 현(玄) 72,14858 강(康) 69,77659 함(咸) 65,18660 변(卞) 64,14361 노(魯) 54,47262 염(廉) 54,44563 변(邊) 50,37964 여(呂) 48,91465 추(秋) 48,62666 도(都) 46,52867 신(愼) 40,76968 석(石) 40,38769 소(蘇) 39,70970 설(薛) 34,26271 선(宣) 33,66472 주(周) 33,22073 길(吉) 30,93074 마(馬) 30,86475 연(延) 27,85276 표(表) 24,56277 위(魏) 24,25778 명(明) 23,37179 기(奇) 22,68980 방(房) 22,51981 반(潘) 21,54882 왕(王) 20,37783 금(琴) 20,35584 옥(玉) 20,19485 육(陸) 18,83786 인(印) 18,27887 맹(孟) 17,63588 제(諸) 17,39289 탁(卓) 16,93890 진(秦) 16,43591 남궁(南宮) 16,22792 장(蔣) 16,10693 모(牟) 16,03794 국(鞠) 15,52795 어(魚) 15,34996 여(余) 14,73397 은(殷) 13,62698 편(片) 13,26499 용(龍) 12,320 100 예(芮) 10,937 101 구(丘) 10,859 102 봉(奉) 10,547 103 유(庾) 10,279 104 경(慶) 10,069 105 정(程) 9,243 106 진(晋) 8,696 107 사(史) 8,660 108 부(夫) 8,565 109 황보(皇甫) 8,529 110 석(昔) 7,959 111 가(賈) 7,888 112 태(太) 7,406 113 복(卜) 7,370114 목(睦) 7,088 115 계(桂) 5,703 116 피(皮) 5,440 117 형(邢) 5,430 118 채(菜) 5,241 119 두(杜) 5,076 120 지(智) 5,028 121 감(甘) 5,012 122 동(董) 4,644 123 음(陰) 4,522 124 온(溫) 4,395 125 장(章) 4,329 126 경(景) 3,691 127 제갈(諸葛) 3,652 128 사공(司空) 3,634 129 호(扈) 3,529 130 좌(左) 3,046 131 선우(鮮于) 3,032 132 갈(葛) 3,021 133 범(范) 3,028 134 하(夏) 2,866 135 전(錢) 2,748 136 빈(賓) 2,647 137 팽(彭) 2,471 138 서문(西門) 2,328 139 소(邵) 2,300 140 승(承) 2,297 141 시(施) 2,203 142 상(尙) 2,117 143 간(簡) 2,074 144 화(化) 1,990 145 설(卨) 1,952 146 공(公) 1,881 147 강(疆) 1,861 148 빈(彬) 1,856 149 시(柴) 1,538 150 위(韋) 1,527 151 진(眞) 1,511 152 호(胡) 1,487 153 (路) 1,484154 우(于) 1,381 155 반(班) 1,364 156 천(天) 1,351 157 단(段) 1,265158 견(甄) 990 159 국(國) 978 160 순(荀) 956 161 도(陶) 943 162 당(唐) 932 163 강(强) 901 164 모(毛) 873 165 방(邦) 824 166 방(龐) 794 167 창(昌) 792 168 양(樑) 700 169 독고(獨孤) 695 170 옹(邕) 687 171 평(平) 648 172 승(昇) 643 173 종(鍾) 621 174 섭(葉) 604 175 묵(墨) 567 176 마(麻) 527 177 궁(弓) 479 178 대(大) 499 179 빙(氷) 464 180 도(道) 459 181 견(堅) 452 182 근(斤) 450 183 풍(馮) 449 184 기(箕) 427 185 원(袁) 424 186 연(連) 398 187 국(菊) 381 188 영(永) 359 188 이(異) 359 190 낭(浪) 328 191 한(漢) 325 192 아(阿) 315 193 장(莊) 310 194 내(乃) 308 195 구(邱) 307 196 만(萬) 282 197 채(采) 275 198 해(海) 270 199 창(倉) 258 200 이(伊) 249 201 궉(?) 243202 포(包) 238 202 판(判) 238 204 초(楚) 232 205 매(梅) 230 206 군(君) 229 206 요(姚) 229 208 필(弼) 199 209 점(占) 198 210 순(舜) 196 211 곡(曲) 189 212 봉(鳳) 179 213 송(松) 177 214 동방(東方) 174 215 개(介) 165 216 미(米) 156 217 범(凡) 154 217 준(俊) 154 219 순(淳) 141 220 수(洙) 140 221 야(夜) 137 222 자(慈) 136 223 종(宗) 133 224 서(西) 129 225 여(汝) 122 226 수(水) 113 227 운(雲) 110 228 뇌(雷) 106 229 연(燕) 104 230 돈(頓) 100 231 탄(彈) 94232 초(肖) 93233 강(剛) 87233 사(舍) 87235 삼(森) 85236 돈(敦) 83237 옹(雍) 80238 내(奈) 68238 편(扁) 68240 애(艾) 66241 양(襄) 59242 성(星) 56243 후(後) 55244 운(芸) 52245 단(單) 51245 비(丕) 51 247 영(榮) 46 248 순(順) 37 249 단(端) 36 250 사(謝) 30 251 추(鄒) 25 252 난(欒) 17 253 묘(苗) 16 254 교(橋) 14 254 학(?) 14 256 전(傳) 13 257 제(齊) 9 258 영(影) 8 259 담(譚) 5 259 환(桓) 5 259 후(侯) 5 259 망절(網切) 5 259 십(?) 5259 흥(興) 5 265 두(頭) 3 265 호(鎬) 3 265 춘(椿) 3 268 뇌(賴) 2 269 누(樓) 1 269 저(邸) 1 269 강전(岡田) 1 269 소봉(小峰) 1 269 장곡(長谷)1 269 초(初) 1。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王盈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大明帝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
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总页数】47页(P4-50)
【作者】王盈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5
【相关文献】
1.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丰臣秀吉中国人说”
2.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和平条件的交涉及其变迁
3.万历朝鲜战争与日本基督教的关系
4.万历朝鲜战争再战前夜日朝外交关系探微
——以金应瑞与小西行长的外交活动为中心5.从万历朝鲜战争“朝鲜辩诬”中解读中朝封贡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朝鲜的姓氏除了“朴”之类的以外,有大量姓与中国相同,比如“李”、“张”等等。
虽然有联系,但是这些姓和中国的联系并不太大。
朝鲜人的汉姓大都是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自己改的,但是有少数是中土汉人迁徙过去保留原姓氏的。
朝鲜族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上“韩国寻根”搜索一下,就可查到许多韩国的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皇帝赐姓外族人的事例。
但是并没有赐姓给朝鲜。
朝鲜的姓氏是继承中国的姓氏,他们有的我们也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的朝鲜文字是在朝鲜李氏王朝世宗时期发明的,在发明朝鲜文字前朝鲜人用的是汉字,而且即使在朝鲜文字发明后也没有广泛应用,氏族子弟在朝鲜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仍然大部分在学汉字。
直到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建立后才大规模推广。
比如,金姓有几个来源,第一来自新罗国王金阏智,第二来自伽耶国王金首露。
朴姓来自新罗国王始祖朴赫居世(新罗国王虽然是同一家族,却有朴、金两个姓)。
这两个姓都属于来自神话传说的姓氏。
济州岛的高、夫、梁三姓也来自神话传说。
百济国王扶余氏和高句丽国王高氏是自己起姓。
还有一些姓氏是古代中国皇帝或者韩半岛三国国王赐姓(比如新罗国王赐的金海许氏、中国皇帝赐的甘泉文氏)、自己创氏改姓(高丽灭亡后,王氏王族纷纷改姓玉、全、田等)。
百济义慈王之子扶余隆在亡国后去中国唐朝学习,被唐高宗赐姓曰徐。
新罗第三代儒理王在将全国划分为6个部落后,给每个部落的酋长都赐姓,比如俱礼马赐姓为孙,苏伐都利赐姓为崔等等。
还有国王给“乱民”起侮辱性的姓,比如高丽太祖给百济遗民起的牛、马、象(后改为尚)、獐(后改为张)、豚(后改为顿)等姓氏。
还有一些来源不详的古代姓氏,比如从箕子朝鲜传下来的鲜于、徐,辰韩传下来的苏姓,百济时的“八大姓”——沙、燕、解、国、真、苗等。
有些朝鲜古姓和中国传来的姓重复,但其“本贯”(祖籍地)不同。
从中国传入朝鲜的主要姓氏有张(元朝公主陪嫁人员)、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难)、闵(始祖为宋朝使臣闵称道)、印(晋朝使臣印瑞)、左(元朝驻耽罗岛牧马官左亨苏)、朱(南宋末期前往高丽避难的朱熹之孙朱潜后裔)、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杜(北宋真宗时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书杜庆宁后裔)等等。
朝鲜(韩国)人的姓氏和本贯
朝鲜(韩国)人的姓氏和本贯姓氏和名字,对一个人来说本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不过是为了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而设定的一种人为的代号而已。
但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和沿革。
但是,朝鲜人又与别的民族还有相异之点。
这就是,从祖先开始沿袭下来的习惯——“本贯”。
所谓“本贯”,就是本家族认定和公认的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
就是说,通过本贯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其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繁衍下来的血统关系。
一个家庭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但经过查家谱或本贯,就能清楚地了解是否同属一个祖宗的血缘亲属关系。
在本贯形成、演变过程中,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贯,而有的姓氏则多达上百个本贯,而且依据这个本贯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朝鲜人仍沿用的本贯,除个别姓氏的家庭沿用中国地名外,绝大部分姓氏沿用的本贯都是朝鲜地名。
这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从历史上看,朝鲜族的姓氏和本贯的形成和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朝鲜人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可见,朝鲜人的姓氏和本贯的产生和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主流。
2.从历史上看,有的家庭收受国王所赏赐的姓名或本贯,这个家庭就感到无尚的光荣,就抛弃原来已有的姓氏和本贯,开始采用国王所赐给的姓氏和本贯,以此炫耀本家庭的社会地位。
这类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疆场上为国出力,立下战功,受到国王的重用和赏赐。
据传,新罗时期,李瑗的三个儿子李枝春、李叶春、李花春都是新罗将领。
他们因率军在抵御倭寇战斗中都立下了战功,新罗景文王以赐姓名的形式奖励这三位有贡献的将领。
对这三人都赐“安”姓。
新罗王还下诏改李枝春为安邦俊、李叶春为安邦杰、李花春为安杰侠,并封安邦俊为竹山君、封安邦杰为广州君。
从此,这两个人就成了后来竹山安氏、广州(注:朝鲜百济南汉山城)安氏的始祖。
又传,青海李氏的始祖之兰,本来姓名是佟豆兰。
他在高丽公珉王朝廷做官过程中被封为青海君。
《徐安贞文化初探 》序
徐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其姓氏渊源的久远、姓氏人口规模的巨大、姓氏文化的丰富,在中华姓氏中占有重要地位。
徐力行先生殚力于徐氏文化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徐姓出自赢氏,其主体以国为氏。
《史记• 秦本纪》《史记• 赵世家》《世本》记载,远古时颛顼帝后裔皋陶生伯益,伯益即柏翳(伯翳),又名大费。
伯益是一位贤德之人,“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又助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其氏曰嬴氏。
故其后奉伯益为嬴氏始祖。
伯益生子二,一曰大廉,一曰若木。
若木以父名费为氏。
夏后时,若木封于徐,地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及安徽泗县北。
若木在此建立徐国,若木五代孙费昌为商汤所用,及汤得天下,封昌庶子于徐(今山东临沂一带)以奉伯益之祀,复命为伯,国称徐方,又因地处东方而称其国与族为徐戎。
徐为商之盟国,曾相与抗周。
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邺。
三监之乱,徐方、淮夷等国从武庚联合反周。
及伯禽封鲁,徐方、淮夷等又联合反鲁。
周公东征,徐方、淮夷兵败,徐人被迫南迁鲁东南,成王以所俘之徐氏等六族赐赏鲁公。
历32世至徐君偃,时在周穆王朝。
其时偃以仁义著称,得百姓拥戴,国力日强。
在一次疏浚河道时,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
徐君以为是天赐的祥瑞与暗示,要让他代周为天子,于是,率先自称徐偃王。
时周穆王与造父等外出打猎,西行至昆仑丘,在西王母处做客乐不思归。
以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也多有怨言。
而徐戎有“地方五百里”(《后汉书• 东夷传》),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同上)。
于是徐王偃率领周边拥护他的诸侯国起兵反周。
周穆王得知消息后,便由造父驾车日驰千里返回镐京。
遣使至楚,令楚国讨伐徐偃王。
战争打得很惨烈,百姓流离失所。
徐偃王不忍生灵涂炭,于是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的武原山下。
因其深得民心,故有数以万计的百姓随其奔走,武原山后改名为徐山。
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
因为徐偃王深得民心,偃王卒后周穆王仍封其儿子宗于汉东(今大别山一带),称徐子,让其继续管理徐国。
韩国这些姓氏,来源于中国!这才是历史,韩国人不要瞎说!
韩国这些姓氏,来源于中国!这才是历史,韩国人不要瞎说!韩国的姓氏不到300个,但绝大部分人只采用少数几个。
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
韩国四大姓氏金、李、朴、崔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除了金、朴算是韩国本土姓氏外,李、张、赵、崔、陈、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中国的大姓和贵姓。
专家说韩国都教授姓氏或来源于河南新郑李:新罗王国的开国元勋阏川杨山村长瓢岩公李谒平后裔、唐朝支援新罗王国的将领李茂后裔、朝鲜开国功臣女真人李之兰、明将李如松子李应祖和李天根的后代。
庆州李氏为韩国李氏家族的大宗。
张:元朝公主陪嫁随从后裔。
孔:明末山东曲阜孔氏渡海避难的后裔(也有陪元代公主来的衍圣公后人)。
闵:宋朝使臣闵称道与孔子弟子闵子骞后裔。
印:晋朝使臣印瑞后裔。
韩国姓氏的人口比例谢:梁时士族陈郡谢氏辗转渡海避难的后裔。
左:元朝派往耽罗岛驻守的左亨苏后裔。
朱:南宋末期避难的朱熹之孙朱潜后裔。
明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
杜:北宋真宗时期,逃往避难的兵部尚书杜庆宁后裔。
冯:南北朝时,北燕昭成帝冯弘后裔。
韩国姓氏在韩国五大姓氏中,金姓106个本贯、朴姓70多个本贯、崔姓43个本贯,全为本土起源,并无从中国传入的相同姓氏。
李姓109个本贯中,约30多个是由中国传入,郑姓35个本贯中,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由中国传入。
朝鲜民族的安、卞、边、蔡、曹、陈、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蒋、康、孔、廉、卢、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阎、阎、严、杨、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据传完全来自汉唐直至明朝时期的中国,并无充分的考证。
林、鲁、柳、车、罗、吕、南宫、芮、王、吴等姓氏则在族谱中相传始祖是战国、秦朝、汉朝时期进入朝鲜半岛的中国人。
韩国姓氏为什么和中国一样
为什么韩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姓氏一样?韩国人本来没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国时期,高勾丽国在公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
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后,分别在四世纪和六世纪开始使用姓氏。
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
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
单姓最常见的是金、李、朴、崔、郑、姜等姓,复姓有司空、诸葛、独孤、鲜于、皇甫、南宫等等。
韩国姓氏源自中原皇帝赐姓和中国人口的迁徙之所以韩国人的姓氏跟中国人的姓氏一样,可以说中国姓氏是韩国姓氏的“老祖宗”。
其实在韩国历史上,也就是古代的朝鲜半岛是没有姓氏的,当时朝鲜半岛的原住民们并没有姓氏的传承。
他们的姓氏,都来自古代的中原王朝。
首先是古代中原皇帝的赐姓。
公元9世纪前后,朝鲜半岛(新罗)开始成为唐朝的藩属国,按照当时中原王朝皇帝们的秉性,非常喜欢给属国赐东西,赐姓也在其中。
百济义慈王之子扶余隆在亡国后到唐朝学习,被唐高宗赐姓曰徐。
此后朝鲜半岛的掌权者们也学会了这一手,仿照中华的姓氏,给国内的各部落首领赐姓,比如崔姓、孙姓等,都是如此。
其次是中国人口中的一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并将姓氏逮到了那里。
比如明朝曾经帮助高丽平乱,很多援朝的明朝将士在战后就留在了那里,开枝散叶,并把自己的姓氏也带到了高丽。
比如典籍《大明遗史·归化姓氏及世代一览表》中记载了明朝东援将领贾维钥落籍朝鲜后,朝鲜半岛才开始有贾氏。
此外,还有一些远嫁高丽的中原王朝公主的随从和陪嫁人员,也在当地结亲,并且将自己的姓氏发扬光大。
还有诸如派遣到高丽的使臣、政治避难跑到高丽的中国人、被流放到高丽的罪人等,也都在不经意间把中原的姓氏带到了朝鲜半岛。
韩国人姓氏大多来源于中国韩国人身份证,其姓名一栏,除了看不懂的韩语,后面还有括号标注着的繁体汉字姓名。
他们的姓,除了一些生僻的,与中国人的悉数相同。
朝鲜半岛现有的主要姓氏大概是250-300个之间,其中有140多个姓氏所有或部分分支皆来自中国。
“千颂伊”姓氏源起河南千村 曾有韩国人来此寻根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最近火爆整个亚洲,都敏俊和千颂伊的爱情让无数观众揪心。
而许多观剧的达人更是对“千颂伊”的姓氏“千”产生好奇,追寻千姓的来源。
昨日,东方今报记者在武陟县乔庙乡千村采访得知,“千颂伊”与千村人系同根同宗!有史有真相:朝鲜半岛本无千姓,明朝将军千万里是落籍朝鲜半岛的千氏第一人。
近年来韩国千氏宗亲会人员陆陆续续来千村寻根问祖,2005年,韩国人千泰浩为促进中韩千姓的交流,携家带子定居在千村。
【有史为证】千万里是落籍朝鲜半岛的第一人昨日上午,东方今报记者驱车来到武陟县乔庙乡千村,在村民千文忠的带领下,见到了千村千姓理事会副会长——72岁的千建武。
“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带火了俺千村。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看这部电视剧,年轻人还经常询问我关于千姓来源的历史。
”千建武见到记者笑着说:韩国的千姓和武陟的千姓是同根同宗,千村就是千姓的根。
千建武说,千姓起源于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氐族,生活在四川一带,西凉氐族首领杨千万战功赫赫,被曹操封为百顷王,其后人依其名字为姓,始有千姓。
元明之际,洛阳孟津上古邮村有千舜祖、千尧宗弟兄二人。
因当时战乱频发,千舜祖先携少子千伯荣逃往陕西蒲城县终南镇千家堡,两年后,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千伯祥、千伯让又带着母亲李氏北渡黄河,来到武陟县东南20公里的柴家堂村(今名千村),定居下来。
随着人口的增多,又有迁往修武、焦作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达到今天焦作千姓的人口规模。
千建武说,千尧宗在逃难途中被乱军所杀,他怀有身孕的妻子最后流落到登封颖阳镇,寄寓于陆夫人家中为佣,生下遗腹子千一河后不久即病逝。
“陆家将千一河收养成人,正德年间登文科,官内赏直阁。
千一河的儿子千万里考取武举,入伍为将。
”千建武手中拿着《千姓的起源和发展》一书,对记者介绍说,据《韩国千姓大同谱传》载:朝鲜半岛本无千姓,明朝将军千万里是落籍朝鲜半岛的千氏第一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应朝鲜王朝请求,明王朝派兵支援,随军运粮官兼总督千万里携千祥、千禧二子率铁骑二万赴朝作战,在平壤、郭山、东莱等战役中接连大胜倭寇。
韩国的陈璘后裔
韩国的陈璘后裔
陈璘(公元1543年—1607年)原籍广东翁源,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在平定罗旁瑶乱后,陈璘落籍东安县南乡所(即今云安县六都镇南乡村委会)。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16万大军侵略朝鲜,致使朝鲜国土大半沦丧,哀鸿遍野,朝鲜国君不断向中国遣使求救。
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陈璘率领大军13000多人,战船数百艘北上抗日援朝。
在著名的“露梁海战”中,他率领副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制李舜臣联合作战,打败了侵略朝鲜的日军,彻底结束了日本倭寇对中国及朝鲜的侵扰。
据了解,陈璘在国内的后裔约有2000多人,在韩国、朝鲜的后裔也有约2000人。
1644年,明亡。
陈九经之子陈泳蟡不愿归顺清朝,为躲避朝廷追剿,他东渡黄海,到达爷爷抗倭之地李朝古今岛,朝鲜人民欢迎他,把这个英雄的后代保护起来。
陈泳蟡后蛰居在韩国全罗南道海南郡皇朝里(现称德松里),从那以后,与祖国音讯隔。
朝鲜族中董氏
朝鲜族中董氏
明洪武二年(高丽武宗二十一年,公元1369年)农历4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董仲舒的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董印宣兄弟二人,以接慰之职使出使高丽,后被李氏挽留在朝鲜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
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八世孙董一元,在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董大顺、董昌顺定居高丽。
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
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
据文献《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的记载: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朝巨儒董仲舒的后裔。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
韩国现在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
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明万历援朝抗倭后朝鲜社会秩序再建——韩国文献《社约辑录》研究
Korean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after the Anti-Japanese Invaders’ War Helped by Ming Dynasty during Wanli Period——Study on Korean Literature of Collection of Social Agreement
作者: 商传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求是学刊
页码: 180-18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三大征;援朝抗倭;乡约;儒家文化;明朝;《社约辑录》
摘要:明万历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援朝抗倭,前后近七年,最终日本败退,朝鲜国土得以光复。
此七年间,朝鲜关壁江山,尤其是南部诸道,尽为日军所占领。
日军于其占领地区,实行破坏朝鲜本土文化之行为,故光复后,地方耆绅着力于社会风气之改造。
文内所举之韩国文献《社约辑录》所录之社约,肇建于明正德间,日本侵略后被迫废止,万历间朝鲜光复,遂有新约之立,其后延至清朝中叶,实为难得珍贵之史料。
文章兹就其于明中叶以后所立之社约,以窥当时朝鲜社会之状况。
古史今说:有个韩国姓氏曾在中国史上落下笔笔辉煌(第128期)
古史今说:有个韩国姓氏曾在中国史上落下笔笔辉煌(第128期)编语:公元4世纪—公元六世纪时,当时韩国人的老祖先百济、新罗分别开始使用姓氏,对于姓氏的实用他们同样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今天看来很多韩国人的姓氏和我们中国人都是很相像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有这么一句话:同姓之间,或许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语。
而这句话其实现如今的意思是用来作为人际关系交往的一种,而在韩国人看来同样的姓氏之间是不允许通婚的,而这也和韩国的姓氏起源历史有关。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道说道韩国人自己对姓氏的了解和观点!先大概说下韩国常见的姓氏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而除了这些本土姓氏外,还有从韩国本土以外迁徙而来的李、张、赵、崔、陈、柳等姓氏。
大家如果了解过朝鲜前三国时代的高句丽的历史的话,就必定知道小编所说的这些姓氏,从未曾在高句丽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哪怕一次。
而韩国历上最著名的几个大姓中,而今天小编就主要为大家讲讲里面的金姓和李姓这两个韩国大姓的历史起源。
金姓起源与李氏姓氏:(史书的观点和依据)小编先引用一段在韩国历史史料《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曾记载: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脱解尼师今(注:新罗第4代君主,新罗昔氏国王始祖)九年,即公元65年三月的春天,九年(65)春三月,王闻金城西,始林间有鸡鸣声。
迟明,遣瓠公视之,有金色小椟挂树枝,白鸡鸣于其下。
瓠公还告。
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
上喜,谓左右曰:“此非天遗我令胤乎。
”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
以其出于金椟,姓金氏。
改始林名鸡林,因以此为国号。
三国史记卷第二味邹尼师今(注:新罗第13代君主,姓金、为第一位金氏新罗君主)立一云味照。
母朴氏,葛文王伊柒之女。
妃昔氏光明夫人,助贲王之女,其先阏智出于鸡林,脱解得之,养于宫中,后拜为大辅。
阏智生势汉,势汉生阿道,阿道生首留,首留生郁甫,郁甫生仇道,仇道,则味邹之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6月第14卷 第2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J un12004Vol114No12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王秋华 万历年间,明廷援朝抗倭将士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许多将士落籍朝鲜,亦有许多将士的子孙东渡定居。
明朝将士落籍及援朝将士子孙东渡使朝鲜的姓氏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韩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姓氏4个,本贯14个。
这些华裔在朝鲜朝廷和地方都受到重用,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明朝 援朝将士 韩国 姓氏结构作者王秋华,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地址:沈阳市,邮编110036。
人类的迁徙移流会导致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姓氏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中国移民史上,大陆人口向朝鲜半岛移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
中国大陆人口向朝鲜半岛移流出于多种原因,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率兵侵略朝鲜,明出兵援朝抗倭,战后,部分东援将士落籍朝鲜半岛及援朝将士的子孙后来东渡半岛,即构成了明朝人口的一次移流。
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
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
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
①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
明廷再次援朝,战果累累。
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援朝将士的子孙也有陆续东渡朝鲜者。
一、东援将士落籍朝鲜明朝东援朝鲜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抗倭援朝的胜利凯歌,与朝鲜人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意。
抗倭胜利后,朝鲜为表彰在战斗中立功的明朝将士,感怀其恩德,不仅为他们记功建祠,国王还亲自挽留东援将士落籍朝鲜,并赐地封官。
另外,战后归国时,亦有一①《明史》卷320《朝鲜传》。
些明朝将士因病或已娶妻生子等原因而留居。
下为落籍朝鲜将士中的几大姓氏。
颖阳千氏。
万历二十年(1592),千万里作为明朝将领携二子千祥、千禧赴朝,任领粮使兼总督将,主管运送军粮等后勤保障。
由于千万里出色地完成任务,使明军在平壤、郭山、东莱等战役中大胜日寇。
5年后,在丁酉战役中,他率军在蔚山、稷山等地三战三捷,又立战功。
因战功卓著,战后在朝鲜宣祖的一再挽留下定居半岛。
千万里被录为一等功臣,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
①千氏及子孙落籍朝鲜半岛后,定居花山(今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以中国的世居地颖阳(河南登封颖阳)为本贯,②奉千万里的先祖千岩为始祖,千万里为中始祖。
千氏子孙在朝鲜发展很快,成为名门望族。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千氏已有23184户、97412人、97个本贯,在274个姓氏中排序第53位,成为较大姓氏。
浙江片氏。
壬辰倭乱,片碣颂奉命以游击将军之职东援,在收复平壤的战役中立功,次年归国。
丁酉再乱,片碣颂又以中军都督之职再度东援,在稷山等战役中又立大功,朝鲜宣祖王亲致书信慰问,战争胜利后定居朝鲜庆州(今庆尚北道属市)金鳌山。
万历二十九年(1601),片碣颂的三个儿子片丰世、片丰源、片山甫自浙江赴朝探亲,但片碣颂已故。
三子为父守墓三年,后留居朝鲜,并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奉片碣颂为东渡始祖。
③浙江片氏定居朝鲜后子孙繁盛,遍居各地,分立出许多支派。
片氏子孙很多人在朝鲜位居高官,片致东为吏曹判书,片基硕为五卫都总府都总管,片思默、片云福、片顺大三人皆为同知中枢府事,片永基为京畿道观察使,片丰敏为户曹参议,片万宗为承政院左承使,片永锡为佥知中枢府事,片云俊和片炳俊均为敦宁府都正。
还有著名学者片铸寿、片万寿。
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国情调查时,片氏已有169户、1326人。
苏州贾氏。
据《韩国人的族谱》④考证,贾氏本为中国姓氏,中国苏州贾维钥明神宗时任枢密院使、兵部尚书、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
壬辰倭乱,贾维钥以苏(蓟)辽按察使赴朝抗倭,在安州战役中立功。
丁酉再乱,又携儿子贾祥(游击将军)、孙子贾琛(兵部从事官)赴朝参战,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定居。
后孙以贾维钥为始祖,并以贾氏在中国的世居地苏州为本贯。
丁酉再乱时,贾氏祖孙三代在南原击败倭寇,但贾维钥和贾祥不幸战死沙场。
贾琛将祖父和父亲的遗体葬在庆尚南道蔚山西生镇都督洞。
战后,贾琛定居蔚山,并与安东权氏通婚。
⑤苏州贾氏定居朝鲜半岛后,子孙繁衍,家族壮大,至第九代,贾氏家族已发展成29个支派。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贾氏已有7617人。
全州秋氏。
高丽仁宗(1123—1146)时,任南宋门下侍中的秋饣盍,以文臣出使高丽未归,定居咸兴(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
秋饣盍10世孙秋水镜,在明朝时回国,任武康刺史。
朝鲜壬辰倭乱,他带领长子秋芦、次子秋荻,作为明援军赴朝参战,在郭山、东莱战役中屡立战功。
但—2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参见韩国人的姓谱编辑委员会:《韩国人的姓谱》,第2页。
参见韩国人的族谱编撰委员会:《韩国人的族谱》,第95页。
参见韩国中央日报社:《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2000年版,第2112页。
本贯即乡籍,又称本籍、籍贯、贯乡等。
贯即古代穿钱的绳索,比喻同姓亲族如古币一样相互连贯。
本贯有的以始祖、中始祖的出生地、食邑地、居地命名,有的以被封君的名称命名,亦有皇帝对有功者、外来者赏地赐贯的。
同一姓氏可能有百余个本贯、几十个本贯、十几个本贯,也有单一本贯的。
通过本贯可以考证某一姓氏或某一姓氏中的某个本贯姓氏的源流及播迁发展情况。
参见韩国人的姓谱编辑委员会:《韩国人的姓谱》,民众书阁1977年版,第1183页;韩国人的族谱编撰委员会:《韩国人的族谱》,日新阁1982年版,第1185页。
因连续作战,劳累过度,病逝于全州(今属全罗北道)。
中朝双方将秋饣盍就地妥善安葬,并追封其为完山君。
其子定居全州,以全州为本贯。
①秋氏子孙落籍朝鲜后,不仅后代繁盛,而且多人在朝为官。
秋水镜和秋芦因在壬辰战争中多次立大功,宣祖王特命为祥检和舍人,后孙中秋瑞郁官至汉城府左尹,秋大顼为承旨,秋仁道为通训大夫,秋大全为左承旨,秋顺岫为嘉善大夫,秋大为为户曹参判,秋湖为兵曹参判,秋海奉为同知中枢府事,秋元启为承政院都承旨等等。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秋氏已有21416人。
浙江刘氏。
浙江刘纟廷,壬辰倭乱以提督之职参战。
丁酉再乱时,又携子千寿、亿寿参战。
战后千寿回国,亿寿滞留定居。
②另据《大明遗民史》收录的《浙江刘氏先系渊源》③记载,浙江刘氏始祖刘纟廷,中国浙江人,壬辰倭乱,于癸巳年(1593)二月统领川贵汉土官兵及南兵五千驰援朝鲜,当年晋升副总兵,在朝鲜抗倭战斗中战功卓著。
甲午年(1594)九月回国,戊戌年(1598)二月,刘纟廷再次率兵东援朝鲜,并携长子刘千寿、次子刘亿寿同征。
此次抗倭,刘纟廷为西路提督,又立战功。
己亥年(1599)凯旋时,千寿随父回国,亿寿滞留朝鲜,定居娥林(居昌古城)赤霞王岩(现属庆尚南道),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奉刘纟廷为始祖。
《大明遗民史・浙江刘氏文献》卷1④记载,刘亿寿以下传十二代。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浙江刘氏有71人。
浙江施氏。
丁酉再乱时,施文用以游击中军之职东援朝鲜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
但当明朝援军凯旋时,施文用正患疾病,滞留未归。
后定居庆尚北道星州,并与张氏结婚,生二子,即施永建和施永达。
施文用原为中国浙江人氏,故以浙江为本贯。
施文用定居朝鲜后,任佥知中枢府事。
他的6世孙施有鼎为训练院主簿,施有荣为宣传官,7世孙施汉冀为训练院正,8世孙施致暾为文人,9世孙施 锡为成均馆生员等。
⑤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施氏已有916人。
浙江徐氏。
丁酉再乱时,浙江人徐海龙的曾孙徐鹤时为都总管,受朝廷之命东援朝鲜抗倭,在朝鲜立有战功,战后未归,定居星州大同坊,以中国故里浙江为本贯,奉徐海龙为始祖。
朝鲜朝廷任命徐鹤之子徐歇世为承仕郎,孙徐宗吉为通政大夫,徐嘉行为训练副将。
⑥杜陵杜氏(乔林系)。
壬辰倭乱时,任明朝尚书左仆射的杜师忠随提督李如松东援朝鲜,初为水陆地划主事,再任裨将仆射门下主簿,在抗倭战斗中立下战功。
战后杜师忠未归,定居大邱,以杜师忠之父杜乔林为始祖,定中国故乡杜陵为本贯。
⑦杜氏在朝鲜半岛定居后,家族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增多,从最初定居地大邱逐渐向星州、咸州等地播迁,并有许多人在朝为官。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杜陵杜氏乔林系已有4837人。
全州扈氏。
韩国扈氏渊源于中国。
壬辰倭乱时,明朝将军扈俊(浚)作为东征提督李如松的副将援朝抗倭,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留居朝鲜未归,定居全州,成为全州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见韩国人的族谱编撰委员会:《韩国人的族谱》,第378页。
韩国中央日报社:《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第599页。
参见韩国人的族谱编撰委员会:《韩国人的族谱》,第595页。
参见韩国中央日报社:《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第1052页。
参见明义会编印:《大明遗民史》上卷,第334页。
参见明义会编印:《大明遗民史》上卷,第338页。
参见明义会编印:《大明遗民史》下卷,1989年版,第118页。
参见韩国人的姓谱编辑委员会:《韩国人的姓谱》,第1290页。
扈氏始祖。
①扈氏定居后子孙延续,有的成为著名学者,如扈有国;有的做官,如扈承权为副护军,扈仲权为大护军,扈荣泽为郡守,扈然尚、扈然弼为通政大夫等等。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全州扈氏有529人。
浙江张氏。
据《大明遗民史・浙江张氏渊源》考证,张氏是西汉留侯的后孙,东渡始祖张海滨出生于浙江省杭州道乌江县。
丁酉再乱时,张海滨以游击将军之职东征抗倭,在忠州、蔚山战役中立下战功,但战争中负伤。
战后明援军归国时,张海滨伤病未愈,便定居庆北军威。
后朝廷任命张海滨为栗峰察访之职,其子孙奉张海滨为始祖,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
张氏子孙定居朝鲜受到重用,张德礼任通德郎,张德安任通政大夫,张天冀任参奉,张宽伯任通政大夫,张敬宰任通政郎。
据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国情调查报告,浙江张氏已发展到3120人。
广川董氏。
《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②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明洪武年间,董仲舒的第43世孙董承宣作为接慰使东渡朝鲜,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