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模具结构设计(SMC_Mold)

SMC模具结构设计(SMC_Mold)
SMC模具结构设计(SMC_Mold)

SMC模具结构设计

SMC制品模压模具制作流程

一、接受任务书成型SMC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 经过审签的正规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产品的牌号、技术参数等。 2. SMC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 3. 生产产量。 4. SMC制件样品。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SMC 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SMC制件的任务书提出,模具设计人员以成型SMC制件任务书、模具设计任务书为依据来设计模具。

二、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制件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机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资料,以备设计模具时使用。

1. 消化SMC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SMC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例如SMC制件在外表形状、颜色透明度、使用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SMC件的几何结构、斜度、嵌件等情况是否合理,熔接痕、缩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许程度,有无涂装、电镀、胶接、钻孔等后加工。选择塑料制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进行分析,看看估计成型公差是否低于SMC制件的公差,能否成型出合乎要求的SMC制件来。此外,还要了解SMC产品的固化及成型工艺参数。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成型材料应当满足SMC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根据SMC制件的用途,成型材料应满足染色、镀金属的条件、装饰性能、必要的弹性和塑性、透明性或者相反的反射性能、胶接性或者焊接性等要求。

3. 确定成型方法采用直

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4、选择成型设备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模压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模压容量、模压力、速度、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开模方式、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浇口套定位圈尺寸、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具体见相关参数。要初步估计模具外形尺寸,判断模具能否在所选的模压机上安装和使用。 5. 具体结构方案(一)确定模具类型如压制模(敞开式、半闭合式、闭合式)、铸压模、注射模等。(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在绝对可靠的条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满足该SMC制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经济的要求。对SMC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是要保证SMC制件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生产经济要求是要使SMC制件的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模具能连续地工作,使用寿命长,节省劳动力。

三、影响模具结构及模具个别系统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1. 型腔布置。根据SMC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难易、模具成本等确定型腔数量及其排列方式。对于压制模来说,SMC制件精度,温度控制方式,固化时间及动作先后工序等。 2. 确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及成型操作,SMC制件的表面质量等。 3. 确定布料方式(SMC、DMC、BMC的形状、位置、大小)和排气系统(排气的方法、排气槽位置、大小)。 4. 选择顶出方式(顶杆、顶管、

推板、组合式顶出),决定侧凹处理方法、抽芯方式。 5. 决定冷却、加热方式及加热冷却沟槽的形状、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部位。

6. 根据模具材料、强度计算或者经验数据,确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定位、导向件位置。

7. 确定主要成型零件,结构件的结构形式。

8. 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就应该着手绘制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绘图作好准备。四、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五、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2. 模压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六、

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七、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3. 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 3.2。"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八、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A.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1. 模具及其零件与SMC件图纸的关系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SMC件图纸的要求。 2. SMC制件方面SMC、DMC 、BMC 料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

是否影响SMC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3. 成型设备方面模压量、压力、预压力、保压力、脱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SMC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导套、顶杆、抽芯是否正确地接触。

4. 模具结构方面1).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SMC 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2).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3).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4).处理SMC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5).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5. 设计图纸1). 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2). 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SMC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叙述清楚。3). 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4). 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

6. 校核加工性能(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分钟等是否有利于加工)

7. 复算辅助工具的

主要工作尺寸 B.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描图时要先消化图形,按国标要求描绘,填写全部尺寸及技术要求。描后自校并且签字。 C.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习惯做法是由工具制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审查,会签、检查制造工艺性,然后才可送晒。 D..编写制造工艺卡片由工具制造单位技术人员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俚语模具的制造质量。九、试模及修模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发现总是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SMC件出现不良现象的种类居多,原因也很复杂,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艺条件方面的原因,二者往往交只在一起。在修模前,应当根据塑件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找出造成SMC件缺陷的原因后提出补救方法。因为成型条件容易改变,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先变更成型条件,当变更成型条件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修理模具。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十、整理资料进行归档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

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l 概述

模压成型工艺是玻璃钢制品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成型方法之一,并且是研究材料性能最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方法。它具有成型装置简单、设备投资小、模具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种最为普及的生产手段之一。然而,进行压缩玻璃钢制品的模具设计能参考的文献除了教科书、几位前辈所著的专著、模具设计图例以外,少有人总结模具设计中的关键技巧。

模具的加热、保温与冷却及装夹结构是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均匀性,同时还影响产品的成型效率。

2 加热、保温与冷却设计

钢制加热是几乎所有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采用的加热手段,可设计为单向接线、双向接线等多种形式,材质上可采用有缝管、无缝管、不锈钢管等,特点是热损失小、热效率高、排线简单,可根据需要设计为220V或380V,接线为式灵活多样。但由于其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模具设计中要注意它向身特点。

(l)加热管在两端通常有较长的冷端,并不能起到加热的作用。(2)加热段的功率设计尽量不超过10瓦特/厘米的限制。如30厘米长的加热管,功率尽可能不要超过300瓦。如果设计功率超过这个限制,加热管表面负荷较高,钢管易氧化腐蚀,造成短路。

(3)对于温度高于250℃的模具设计,采用加热管有一定难度。我曾经利用加热管升温达到420℃,但是这种成型温度对加热管质量要求较高,需要经常检查电路的通畅与短路与否。因为这种条件下加热管、接线端子、连接用的铜线、钢片等介质非常易于氧化,从而导致断路。因此对电传输介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尽量避免使传导电线暴露在空气中,延长导线的使用寿命。

烙铁芯通常也被作为模具加热管的一种,特点是单位长度功率高(通常直径10mm,长8cm规格的烙铁芯可以达到150瓦的输出功率),耐用,安全性好,不易形成击穿短路,可以通过钻盲孔来埋设,缺点是难以定制设计,拆换时易碎、断。电路设计中不可缺少保险、空气开关等保险措施,操作地由要保持干净整洁,绝缘良好,操作中勤于检查电气故障,防止不必要的危险。

从传热角度上理解,加热管的安装要与模具表面尽可能贴合,以利于加热管的热量尽快传递到模具上。而实际上加热管与模具并没有多大接触面积,传热的本质是辐射,传导是次要的。因此大部分用于模具安装的加热管表面都涂有增强红外辐射的涂层,同时也采用限制设计功率(10瓦特/厘米)的办法以增长加热管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加工加热管孔时,尤其是长加热管孔的加工没必要设计太小的配合间隙,有效的设计方法是在孔的两端尽可能能与加热管严密配合,可以采用填塞、封堵或设计挡片等办法。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小加热管的散热面积以及辐射热量的损失。

2.3 加热管的埋放

埋放的加热管,最好采用与管内介质相同的氧化镁粉进行充填,以降低加热管表面的热负荷,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管的表面氧化,有效延长管的使用寿命。有条件的话,加热管的安装孔也最好灌入的氧化镁粉。

2.4 模具保温方法

加强模具的保温措施可以减少模具的热损失,可使模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生产温度,减少能源浪费。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都有一套独特的解决办法,我只谈谈我的经验。

2.4.l 加热板的保温措施

加热板保温通常采用石棉板或石棉布保温,但石棉布不易摆放平整,对压板的平行度保证也有定的影响。石棉板的种类很多,最常见

的是橡胶石棉板,但这种石棉板却不对以用于密封隔热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可压级胜,同时在高温时会释放出一种十分难闻的气味,影响操作环境及操作人的身体健康。加热板的保温宜采用石棉纸板,常见的规格是1000x1000,3-5mm厚,板体较为规整,平行度较好,可压缩性比较平均,高温下无异味产生。

2.4.2 模具的保温措施

模具的保温措施很多,可用石棉布或玻璃布包裹氢氧化铝保温棉进行保温。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保温涂料是目前用作模具保温的理想材料,它由中长纤维、浆料及一种保温泡沫材料混合而成,粘性适中,易于涂抹。这种材料常用作化工、采暖管道的保温层材料,略含碱性(易腐蚀模具)。经在150℃条件下使用没发现有烧焦、熔化、气味等负面影响。同时材料很轻,可塑性较强,容易形成较为美观的模具表面。

2,5 模具的冷却方法

水冷却是大多数模具采用的冷却方式,但也有其缺点;要求管道密封性要好,上下水管路必须通畅,对水资源的浪费较大。当冷却温度超过100℃时,易产生蒸汽爆炸。优点是热容较大,可实现快速降温。风冷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冷却方法,和水冷正相反,它不需要严密的管道密封,不存在资源浪费,可以冷却温度高于100℃的模具,可以通过气体的流量来确定冷却的速度,并且来源简洁方便,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车间都能取得比较方便的气源。

3 模具的装夹

模具的装夹结构与模具的加热、保温与冷却系统密切相关,同时为模具的更换、装卸提供一定的方便特性。多数设计者为图方便,只简单地将模具上打几个安装孔用以固定。例是多数的压模都不单独设计加热装置,而是在压机上下压板上安装加热板以简化中小型模具的加工。模具结构中就只剩下构成型腔主体结构的模块。这时模具可以采用玻璃钢制品的固定办法——用压板将模具固定在上下模板上。在加热板模具上设计好固定压板的空间即可。这种设计不仅可以用于移动式压模,也可用于带有简单项出机构的压模。仅需要在加热板的设计中才考虑到顶杆的位置与加热管不相冲突即可。也可以利用一种模具的模架对多个模具进行通用性改造,以简化模具制造成本。

如果供具较高,单纯的加热板加热已经不能满足均匀加热的需要,这时需要在模具上安装辅助加热系统,可以山加热片、加热管及烙铁芯构成。

对于结构简单、尺寸较小的模具,采用加热板加热会造成大过的热量损失,在模具尸设计简单的加热系统就能够满足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模具和压机固定板之间要添加隔热物(通常来采用石棉纸板)来保温,同时需要注意电源线的排布整齐和电偶孔的位置。这种设);由于热容较小,特别适用于需要反复加热冷却或快速加热冷却的小型模具。

4 结语

本文是恒力液压实际应用中的总结,经实践文中涉及的多种技巧和办法可行。

模具抽芯

第八节:抽芯机构设计 一`概述 当塑料制品侧壁带有通孔凹槽,凸台时,塑料制品不能直接从模具内脱出,必须将成型孔,凹槽及凸台的成型零件做成活动的,称为活动型芯。完成活动型抽出和复位的机构叫做抽苡机构。 (一)抽芯机构的分类 1.机动抽芯开模时,依靠注射检的开模动作,通过抽芯机来带活动型芯,把型芯抽出。机动抽芯具有脱模力大,劳动强度小,生产率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按其传动机构可分为以下几种:斜导柱抽芯,斜滑块抽芯,齿轮齿条抽芯等。 2.手动抽芯开模时,依靠人力直接或通过传递零件的作用抽出活动型芯。其缺点是生产,劳动强度大,而且由于受到限制,故难以得到大的抽芯力、其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制造模具周期短,适用于塑料制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因塑料制品特点的限制,在无法采用机动抽芯时,就必须采用手动抽芯。手动抽芯按其传动机构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螺纹机构抽芯,齿轮齿条抽芯,活动镶块芯,其他抽芯等。 3.液压抽芯活动型芯的,依靠液压筒进行,其优点是根据脱模力的大小和抽芯距的长短可更换芯液压装置,因此能得到较大的脱模力和较长的抽芯距,由于使用高压液体为动力,传递平稳。其缺点是增加了操作工序,同时还要有整套的抽芯液压装置,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一般很小采用。 (二)抽芯距和脱模力的计算 把型芯从塑料制品成型僧抽到不妨碍塑料制品脱出的僧,即型芯在抽拔方向的距离,称为抽芯距。抽芯距应等于成型孔深度加上2-3MM. 一.抽芯距的计算如图3-102所示。 计算公式如下: S=Htgθ(3-26) 式中 S------ 抽芯距(MM) H------ 斜导柱完成抽芯所需的行程(MM) θ----- 斜导柱的倾斜角,一般取15·~20· 2.脱模力的计算塑料制品在冷却时包紧型芯,产生包紧力,若要将型芯 抽出,必须克服由包紧力引起的磨擦阻力,这种力叫做脱模力,在开始抽芯的瞬间所需的脱模力为最大。 影响脱模力因素很多,大致归纳如下; (1) 型芯成型部分表面积和断面几何形状:型芯成型部分面积大,包紧力大,其模力也大;型芯的断面积积形状时,包紧力小,其脱 模也小;型芯的断面形状为矩形或曲线形时,包运费力大,其脱 模力也大。

模具设计的详细流程

模具设计的详细流程 产品的前期处理 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进入了一个学习误区(拿着一个产品就开始急急忙忙的分模)首先我们拿到一个产品后,先不要急着分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检查产品结构,产品公差的修改,拔模,一些产品还会有段差的出现。当你前期处理完后那么产品的分型面,结构基本就能确定出来了,以及浇口的位置。当然这些最终还是要跟客户确认的。 确认产品的不合理处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是不是我分析好了产品结构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模具了呢,答案当然是不能。要想在设计时少走弯路,修修改的话,那么一定要了解客户对模具的要求,这些是一定要达到客户要求

的。 客户用来生产的注塑机的吨位及型号类型。这个确认不好,你就没法确认你模具的浇口套的入口直径以及定位圈的直径,顶出孔的大小跟位置,甚至模架的大小,模具的高度等等。你辛辛苦苦的设计好了一套好的模具结构,你也颇有成就感,可模具到了客户那里没法生产,模具大小厚度跟客户的注塑机对不上,客户是不会验收你设计好的模具,估计那时你会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分析产品的问题点,以及产品夹线,产品材料及收缩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ABS的塑料收缩率就一定是%,这个一定要跟客户确认好,要知道他们最终用于生产的材料是什么牌号的,有没有添加什么改性材料等等。有条件时,最好能熟知产品的装配关系以及产品的用途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将来的模具结构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哪些是外观面,哪些是非外观,哪些地方的拔模角度是可以随便加大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改的。甚至包括一些产品的结构,如果你了解了产品的实际装配关系以及用途,你就知道哪些倒扣结构是可以取消或改成另外一种简单形式的。 一定要牢记,做模具的过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常看到一些人做了一套多么多么复杂的结构而感到骄傲自豪,我觉得那是非常得无知。因为很多产品工程师可能会由于自身

模具开发流程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模具开发作业流程 文件编号:SZ-SCM-XXX 版本:V01 生效日期:2012年02月16

模具开发作业流程文件编号:SZ-SCM-XXX 制定日期:2011/05/16 版本: 1.1页码: 1/ 7 1.0目的 1.1 明确模具开发过程中,公司各部门的职责及操作方法。 2.0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模具开发 3.0部门职责 3.1 结构设计部:负责新案子的图纸设计、工艺制定、模具制作申请单填写和模具清单的输出、每阶段样品确认及后续模具确认。 3.2 工程部:依结构设计部提供模具清单提供料号。 3.3 采购工程部:协助结构设计部、项目部选供应商和进度跟崔以及相关商务事宜。 3.4 PMC:依申请单下MR采购,收到模具确认单后入库工作。 3.5采购部:依MR下PO,入库后的请款。 3.6结构项目部:新模具开发进度计划、管控、跟踪。 3.7财务部:依开模需求监督固定资产的入库、请款和盘点工作。 4.0作业内容: 4.1 结构评审 4.1.1结构设计部依ID和项目要求绘制图档,完成后部门负责人审核。审核无误后由结构项目部通知硬件、ID、供应链、项目部、 工程部对结构、加工工艺、生产可行性等进行内部结构评审。并将评审结果记录《会议记录》中。 4.1.2 内部评审完成后,从AVL名录选择供应商进行开模评估,如合格供应商无法满足技术需求需导入新供应商的,请参考《新供 应商导入流程》。并提供《开模评估报告》,应包含价格、开模周期、技术等层面进行评估。原则上一个案子不得少于两家厂商评估。

模具开发作业流程文件编号:SZ-SCM-XXX 制定日期:2011/05/16 版本: 1.1页码: 2/ 7 结构设计部收到评估报告后尽快确认并回复。如有需要的双方技术人员安排会议评估。 4.2评估OK后,PM提出开模需求,填写《模具申作申请单》审批后交于供应链采购工程部,由供应链采购工程部询价,并填写意见后 上交总经理签核,确认最终开模厂商。如新导入厂商,依《供应商导入流程》,采购工程负责在ERP上录入供应商信息,以便工程部申请料号。 4.3确认厂商后,由PM填写《新品料号申请单》审核后交于工程部申请料号。 4.4工程部收到《新品料号申请单》依据编码原则申请料号并录入ERP。采购工程要求厂商把我司对应料号刻在模架上,以便我司固定 资产盘点清算。 4.5开模前由采购工程确认报价单、《模具合同》的签核,结构项目部进度表确认。确认签核无误后由结构设计部提供最终图档才能正式 开模。 4.6确认开模后,由采购工程以邮件方式正式通知厂商开模,厂商按双方协商《开模进度表》进行开模,进度由结构项目部跟踪。如有需 要请采购工程协助。 4.7厂商在收到我司确认报价单、模具合同后正式开模,进度按双方协商进度表执行。具体条款请参照《模具合同》 4.8 开模期间,项目应给出每阶段试产计划。PMC依项目需求给出MR,采购依据MR下PO到厂商,以便厂商备料。 4.9按进度表出模后,每阶段试模前厂商确认试模时间后通知我司结构工程师到现场跟模。试模后需做好样品量测、模具检讨记录和每阶 段签样及样品留底。以便追踪 4.10结构工程师确认样品OK后通知厂商进入试产产品制作,试产后结合试产报告反应问题点及试模模具检讨表给出改模资料。直到量 产阶段 4.11试产验证OK后,厂商按我司承认要求送承认书及样品。承认OK后,正式进入量产状态,在量产5K后没问题结出《模具确认书》 以便安排入库保证公司固定资料安全

SMC模具结构设计SMCMol

SMC模具结构设计 SMC制品模压模具制作流程 一、接受任务书成型SMC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 经过审签的正规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产品的牌号、技术参数等。 2. SMC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 3. 生产产量。 4. SMC制件样品。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SMC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SMC 制件的任务书提出,模具设计人员以成型SMC制件任务书、模具设计任务书为依据来设计模具。二、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制件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机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资料,以备设计模具时使用。 1. 消化SMC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SMC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例如SMC制件在外表形状、颜色透明度、使用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SMC件的几何结构、斜度、嵌件等情况是否合理,熔接痕、缩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许程度,有无涂装、电镀、胶接、钻孔等后加工。选择塑料制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进行分析,看看估计成型公差是否低于SMC制件的公差,能否成型出合乎要求的SMC制件来。此外,还要了解SMC产品的固化及成型工艺参数。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成型材料应当满足SMC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根据SMC制件的用途,成型材料应满足染色、镀金属的条件、装饰性能、必要的弹性和塑性、透明性或者相反的反射性能、胶接性或者焊接性等要求。 3. 确定成型方法采用直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 4、选择成型

设备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模压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模压容量、模压力、速度、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开模方式、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浇口套定位圈尺寸、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具体见相关参数。要初步估计模具外形尺寸,判断模具能否在所选的模压机上安装和使用。 5. 具体结构方案(一)确定模具类型如压制模(敞开式、半闭合式、闭合式)、铸压模、注射模等。(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在绝对可靠的条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满足该SMC制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经济的要求。对SMC 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是要保证SMC制件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生产经济要求是要使SMC制件的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模具能连续地工作,使用寿命长,节省劳动力。三、影响模具结构及模具个别系统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1. 型腔布置。根据SMC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难易、模具成本等确定型腔数量及其排列方式。对于压制模来说,SMC制件精度,温度控制方式,固化时间及动作先后工序等。 2. 确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及成型操作,SMC制件的表面质量等。 3. 确定布料方式(SMC、DMC、BMC的形状、位置、大小)和排气系统(排气的方法、排气槽位置、大小)。 4. 选择顶出方式(顶杆、顶管、推板、组合式顶出),决定侧凹处理方法、抽芯方式。 5. 决定冷却、加热方式及加热冷却沟槽的形状、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部位。 6. 根据

抽真空模具的基本设计

抽真空模具的基本設計 為了有效地抽真空(92年11月) 用電腦分析模具內塑膠的流動狀況的方法已經趨向普遍化了,但結果未必如分析的那樣,這是為什麼呢? 考慮到原因如下。即: 1.模腔內的氣壓通常是以一個大氣壓為前提來進行模流分析的。 2.無視塑膠從澆口射出時模腔內產生的高溫氣體。(無視規則) 不管分析得多好,產生不飽模、熔合線、燒焦等不良,是因為沒有考慮到模腔內的空氣、氣體被壓縮了。 當然,抽掉空氣、氣體就都解決了,這樣的成型不是簡單的。其中有runner、gate、模溫、塑膠溫度等復雜的因素。但是,抽去模腔內的空氣和氣體為更好的成型提供了前提,這樣說決不過分。 把空氣、產生的氣體有效地排出模腔,需要怎樣的成型條件呢?絕對不能引起燒焦。也不能有不飽模。應該縮小熔合線。 抽真空的方法是把空氣和氣體從模腔內排出的最合適的方法。真空對利用壓力差把氣體從一個微小間隙的空間抽出來非常有效。真空度越高,越能從微小的間隙抽出來。為了能瞬間把空氣排出,必須考慮排氣量的大小。 推薦以下方法作為排出氣體的時機。 1. 完成合模(信號)→排出模腔內的空氣(約0.5sec) 2. 開始射出→抽取產生的氣體(到塑膠到達排氣槽為止) 3. 排除排氣槽內殘留的氣體(約1sec) 以上1、2、3根據定時器來設置。 研究抽真空裝置的性能,同時必須解決的問題是排出氣體的模具構造的設計。模具的構造千差萬別,但基本的必要的條件有以下4點。 1.把氣體從模具內有效排出的注意點 為了把模腔內殘留的空氣和射出時產生的氣體有效地用真空排出,使用 排氣槽和燒結金屬,下列項目是最合適的模具設計。 1)排氣槽設置在氣體殘留及其周圍處。若塑膠溢出排氣槽,排氣槽會 因為塑膠的阻塞而無法排出氣體。 2)排氣槽的截面積必須大。 通常成型時,射出時間很短,必須瞬間抽取氣體。如果截面積小的 話,要快速抽出,其效果就不好了。 3)盡量減小從排氣槽到模具出口的抽取(或排氣)管道內的真空壓力損 失,這樣的管道設計是必要的。 4)不管是排氣槽還是燒結金屬,從模腔內抽取空氣是從極微小的間隙 抽取,必須防止大氣從模具外進入。為此,根據模具不同,用橡膠

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注塑是一种工艺,是基于比如LIGA的微制造技术开发出来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那么注塑模具的设计流程是什么呢?下面跟一起来看看吧! LIGA工艺就是先生产出一个注塑所需要的模型,也就是俗称的"模子",然后将液态塑料灌注在模具中,最后在分离出来,形成最终所需要的产品。比如一些塑料玩具,产品太多了。 当接到客户的CASE之后,首先,要了解清楚客户的要求(如:产品的外观要求,结构上的要求,或其它的一些特殊要求),与客户进行沟通;接下来,就要开始分析要做的这个产品了,主要是检查产品的拔模及肉厚,对一些柱位及肋位进行防缩水处理(这些很必要,可以减少以后开模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你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 模具设计(以下以Pro/E进行模仁3D设计,再在二维CAD里面完成所有设计为基础)的具体流程如下: 1.对产品进行排位(这将决定模具的大小,在这里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主要的还是靠设计师的经验及公司的要求); 2.对产品加上收缩率(缩水); 3.确定模仁的大小; 4.开始做分模面,这里考的就是真功夫了,不仅3D要用得好,模具结构更是重中之重;

5.分模面做好,就可以把模具分开了,前后模、镶件、斜顶、行位,都可以在这边分好; 6.接下来做的就是流道了,这个关系到公司生产的成本及产品的质量,设计时要慎重; 7.下面就是冷却水路的布置、镙丝的放置及顶针的排列(如果是用EMX设计,那么这里只要做基准点就可以); 8.如果是用CAD设计,一般做完以上工作就可以把它转成平面图,直接放入模胚再在CAD里面设计。 9.模仁图有了,就开始模胚上的设计。首先,以模仁的大小及结构,定出模胚的大小及形式(如大水口、细水口等);然后,用模具外挂调出适用的模胚,装入模仁(注意:图层的控制及颜色的控制,以便在后面出散件图时能更快,更易识别); 10.把水路引到模胚上,还有镙丝,再来画上弹弓、垃圾钉、顶棍孔,在主视图上做这些的同时,要在剖面图上表达出来。当然还有顶针,别忘了这里把唧嘴也给画上。如果是细水口的话就忙了,水口拉针、拉杆、开闭器都要在这里设计好,如果有行位的模具,应先设计好行位; 11.接下来就是撑头、锁模片以及撬模坑; 12.简单一点的模具做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只是说结构图),接下来就开始标数,这也是检查设计正确性的重要一环;

冲压模具设计步骤

给个实例。由于无法上图,只有文字,见谅。 抽引连续模设计步骤及要点, [摘要] 文章在对抽引加工工艺作了简单的概述後,著重总结了抽引连续模设计步骤及要点,并列举了较实用之模具结构形式. 关键词抽引连续模冲压冲模排样 1. 概述 抽引加工工艺在连接器五金件制造中应用极为广泛. 它是一种将平片毛坯抽制成立体空心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在工业及生活用品的制造中应用极为广泛. 诸如汽车覆盖件,连接器中的D型铁壳,生活用品中的易拉罐等都离不开抽引加工工艺.抽引加工一般分为旋转件抽引(如Audio Jack Shell),盒形件抽引(如D-SUB Shell) 及复杂曲面抽引(汽车覆盖件)等. 抽引加工的成形机理是材料内部产生塑性流动,平片毛坯向径向流动逐步转移到筒壁的过程,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由此可见,抽引加工必然存在以下特点: a. 材料内部塑性流动, 必然产生加工硬化; b. 材料从外围向径向流动时,在切向相互间产生挤压应力,由此导致材料失稳起皱,甚至抽裂. 签于抽引成形机理是材料整体流动,变数太多,故模具设计时光靠理论计算往往不够,需在实际试模中加以修正.在抽引连续模设计时,由於连续模之结构特点以及料带之送料顺畅要求,使得模具设计时有更多的考量要点.以下就抽引连续模设计步骤及要点作些许总结. 2. 抽引件工艺性评估及成形工序确定 在抽引连续模设计之前,首先应对抽引件图面进行工艺性审查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a. 抽引件之精度要求:一般而言抽引件在圆筒侧壁之材料厚度无法做到等料厚t, 故产品尺寸标注时不能同时对圆筒内外同时有尺寸要求, 只能满足其中一项, 其精度要求可达±0.05mm.在高度方向也可控制到±0.05mm, 其标注方式最好以抽引件底部为基准; b. 抽引件之外观要求: 材料在抽引流动时与模仁摩擦剧烈,外观无法做到车制零件那麼光滑,筒侧壁可能会有内凹或弧形; c. 零件之抽引工艺性: 由於抽引连续模之模具结构特点决定,抽引过程中无法加退火工序,故必须对制件之连续抽引进行工艺评估.如果其总抽引系数小於材料所允许之最小总抽引系数,那麼就不具备连续抽引工艺; d. 如果抽引件深度太高,无法连续抽引完成时,可考虑先抽引後翻底工艺,看能否达到目的,此时产品侧壁外观不平整.另外当总抽引系数太小时, 可考虑用胀形工艺完成; e. 产品形状尽量简单对称,有利於材料均匀流动; f. 产品之圆角半径不宜过小,一般底部圆角r和口部圆角R都应大於 (0.1~0.3)t;

注塑模具设计流程

注塑模具设计流程 第一步:对制品2D图及3D图的分析,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品的几何形状。 2、制品的尺寸、公差及设计基准。 3、制品的技术要求(即技术条件)。 4、制品所用塑料名称、缩水及颜色。 5、制品的表面要求。 第二步: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注射机规格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塑料制品的大小及生产批量。设计人员在选择注射机时,主要考虑其塑化率、注射量、锁模力、安装模具的有效面积(注射机拉杆内间距)、容模量、顶顶出形式及定出长度、动模托板移动行程。倘若客户已提供所用注射剂的型号或规格,设计人员必须对其参数进行校核,若满足不了要求,则必须与客户商量更换。 第三部:型腔数量的确定及型腔排列 模具型腔数量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制品的投影面积、几何形状(有无侧抽芯)、制品精度、批量以及经济效益来确定。 型腔数量主要依据以下因素进行确定: 1、制品的生产批量(月批量或年批量)。 2、制品有无侧抽芯及其处理方法。 3、模具外形尺寸与注射剂安装模具的有效面积(或注射机拉杆内间距)。 4、制品重量与注射机的注射量。 5、制品的投影面积与锁模力。 6、制品精度。 7、制品颜色。 8、经济效益(每套模的生产值)。 以上这些因素有时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必须进行协调,以保证满足其主要条件。

型腔数量确定之后,便进行型腔的排列,以及型腔位置的布局。型腔的排列涉及模具尺寸、浇注系统的设计、浇注系统的平衡、抽芯(滑块)机构的设计、镶件型芯的设计以及热流道系统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由于分型面及浇口位置的选择有关,所以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最完美的设计。 第四步:分型面的确定 分型面,在一些国外的制品图中已作具体规定,但在很多的模具设计中要由模具人员来确定,一般来讲,在平面上的分型面比较容易处理,有时碰到立体形式的分型面就应当特别注意。其分型面的选择应遵照以下原则: 1、不影响制品的外观,尤其是对外观有明确要求的制品,更应注意分型面对外观的影响。 2、利于保证制品的精度。 3,、利于模具加工,特别是型腔的加工。先复机构。 4、利于浇注系统、排气系统、冷却系统的设计。 5、利于制品的脱模,确保在开模时使制品留于动模一侧。 6、便于金属嵌件。 在设计侧向分型机构时,应确保其安全可靠,尽量避免与定出机构发生干扰,否则在模具上应设置先复机构。 第五步: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以上内容全部确定之后,便根据所定内容设计模架。在设计模架时,尽可能地选用便准模架,确定出标准模架的形式、规格及A、B板厚度。标准件包括通用标准件及模具专用标准件两大类。通用标准件如紧固件等。模具专用标准件如定位圈、浇口套、推杆、推管、导柱、导套、模具专用弹簧、冷却及加热元件、二次分型机构及精密定位用标准组件等。 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模具时,尽可能地选用标准模架和标准件,因为标准件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商品化,随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对缩短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是极其有利的。 买家尺寸确定之后,对模具有关零件要进行必要的强度和刚性计算,以校核所选模架是否适当,尤其是对大型模具,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六步: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注系统的设计包括主流道的选择、分流道截面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模具设计结构标准

模具设计结构标准

兴旺模具模具设计结构标准 一.产品排位 1.1 产品的排位 二.型芯尺寸结构 2.1 型芯的设计 三.冷却水道结构 3.1 冷却水道的设计原则 四.流道结构 4.1 喷嘴与定位环 4.2 流道的设计 4.3 浇口的设计 4.4 其它设计 五.定位结构 5.1 模板的定位 5.2 镶针的定位 六.开闭模控制结构 6.1 小拉杆 6.2 拉板 6.3 尼龙扣 七.滑块结构 7.1 滑块的设计 7.2 滑块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7.3 滑块的结构 八.滑块镶拼结构 8.1 滑块镶拼的使用场合 8.2 滑块镶拼的几种结构 8.3 滑块的导向 8.4 滑块压板设计 8.5 耐磨块的设计 8.6 楔紧块的设计 九.斜顶结构 9.1 斜顶的设计原则 9.2 斜顶的结构与参数 9.3 斜顶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9.4 斜顶导向 9.5 斜顶座 十.顶出结构 10.1 顶针顶出结构 10.2 司筒顶出结构 10.3 直顶顶出结构 10.4 顶块顶出结构

10.5 推板顶出结构 10.6 气顶顶出结构 十一.模具加工及外观标准 一.产品排位 1.1产品的排位 ○1一定要以节约为原则 ○2应尽量避免滑块和斜顶产生多重角度,减少模具的加工难度。 ○3一模多腔时,应当优先考虑平衡排列,尽量减少流道的总长度保证塑料的流动性。 ○4一模多腔时,当产品之间不通过流道时X、Y向之间的距离要保证在6~25mm,当产品之间过流道时X、Y之间的 距离要保证在20~40mm。 二.型芯尺寸结构 2.1型芯的设计 ○1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 ○2型芯强度设计标准,如表: 产品尺寸(X、Y)产品与型芯边缘的距离(X、Y)产品与型芯边缘的距离(高度Z向)50以下15 25 100以下20 25 150以下25 30 250以下30 35 400以下35 40 650以下40 45 800以下45 50 ○3当设计深腔模具时,高度大于150mm以上的桶形产品。 应考虑原身留的形式,模板之间互锁来加强模具的强度

模具设计规范

文件版本 1.0 标 题 内 容 模 具 设 计 规 范 页 数 共17页 第1页 1.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塑胶模具的设计原则、方法及要求。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塑胶模具设计。 3.设计内容 3.1 制品工艺性分析与脱模斜度确定 3.1.1制品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3.1.2制品壁厚均匀,变化不超过60℅;对于特别厚的部位要采取减胶措施。 3.1.3加强筋大端的厚度不超过制品壁厚的一半。 3.1.4制品上的文字原则上采用凸型字,以便于机械加工。 3.1.5制品形状应避免产生模具结构上的薄钢位。 3.1.6工艺圆角是否考虑制品使用性能,是否有利于机械加工。 3.1.7 脱模斜度确定 3.1.7.1 客户资料有明确脱模斜度要求且合理时,按客户资料要求设计脱模斜度。 3.1.7.2 客户资料的脱模斜度不合理时,与客户沟通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 3.1.7.3 客户资料未注明或没有明确的脱模斜度时,应明确客户要求后再确定。 3.1.7.4 不影响制品装配的部位应设计1°以上脱模斜度,但需防止缩水;对可能影响产 品装配的部位,以装配间隙差做脱模斜度。 3.1.7.5 应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有特殊要求(如蚀皮纹等)的制品,脱模斜度 应不小于2.5° 3.2 模具分类:根据模胚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3.2.1 模具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 3.2.2 模具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 3.2.3 模具尺寸3030以下为小模具。 3.3 模胚选用与设计 3.3.1 优先选用标准模胚,具体按龙记/明利标准执行。 3.3.2 若选用非标准模胚,优先选用标准板厚,具体参照龙记/明利标准执行。 3.3.2.1 大型非标准模胚,导柱直径不小于¢60mm,导套采用铸铜制做。 3.3.2.2 大型非标准模胚导套孔壁厚不得小于10mm,回针孔壁厚为35-40mm,回针直径不 小于φ30。

模具的结构设计及部分零件设计解析

第 5章模具的结构及部分零件设计 5.1模具总体结构方案的确定 在冲压工艺方案确定以后,根据冲压件的形状特点、精度要求、生产批量、模具制造条件、操作与安全要求等确定所用冲模的总体结构方案。确定模具总体结构方案, 就是对模具做出全盘的考虑和总体结构上的安排, 它既是模具零部件设计与选用的基础, 又是绘制模具总装图的必要准备, 因而也是模具设计的关键 ,必须十分重视。 5.1.1模具类型 模具类型主要是指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模具类型应根据生产批量、冲件形状与尺寸、冲件质量要求、材料性质与厚度、冲压设备与制模条件、操作与安全等因素确定。考虑冲压工艺方案中已根据上述因素确定了冲压工序的性质、数量及组合方式, 这些已基本决定了所用模具的类型, 所以此处只需与冲压工艺方案相适应即可。 由上述所知,更该模具是单工序拉伸模。 5.1.2操作与定位方式 根据生产批量确定采用手工操作、半自动化操作或自动化操作;根据坯料或工序件的形状、冲压件精度要求、材料厚度、模具类型、操作方式等确定采用坯料的送进导向与送料定距方式或工序件的定位方式。 根据厂里的实际情况,采用人工手动送料;定位方式采用定位销定位。 5.1.3卸料与出件方式 根据材料厚度、冲件尺寸与质量要求、冲压工序的性质及模具类型等,确定采用弹性卸料、刚性卸料或废料切刀卸料等卸料方式和弹性顶件、刚性推件或凸模直接推件等出件方式。

该模具采用刚性推件杆卸料。 5.1.4模架类型及精度 模架分为活动导向模架、滚动导向模架和导板模架,根据导向零件的布置又分为后侧式、中间式、对角式和四角式模架。模架类型及精度等级主要根据冲件的尺寸与精度、材料厚度、模具类型、送料与操作方式等因素确定。 该模具采用活动导向四角模架。 5.2模具部分零件设计与选用 5.2.1确定凸、凹模结构形式,计算凹模轮廓尺寸及凸模结构尺寸。 根据凸、凹模的刃口形状、尺寸大小及加工条件等确定凸、凹模的结构形式和固定形式,进而计算凹模轮廓尺寸及凸模结构尺寸。 1. 凹模设计 凹模的结构形式也较多,按外形可分为标准圆凹模和板状凹模,按结构分为整体式和镶拼式, 按刃口形式也有平刃和斜刃。几种常用的平刃口凹模刃口形式如图5— 1 所示。 图 5— 1 凹模孔口形式 (a、 (b、 (c圆柱形孔口凹模 (d、 (e锥形孔口凹模 (f低硬度凹模

抽心机构设计解析

第八节:抽芯机构设计 一'概述 当塑料制品侧壁带有通孔'凹槽,凸台时,塑料制品不能直接从模具内脱 出,必须将成型孔,凹槽及凸台的成型零件做成活动的,称为活动型芯。完成活动型抽出和复位的机构叫做抽苡机构。 (一)抽芯机构的分类 1.机动抽芯开模时,依靠注射检的开模动作,通过抽芯机来带活动型芯,把型芯抽出。机动抽芯具有脱模力大,劳动强度小,生产率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按其传动机构可分为以下几种:斜导柱抽芯,斜滑块抽芯,齿轮齿条抽芯等。 2.手动抽芯开模时,依靠人力直接或通过传递零件的作用抽出活动型芯。其 缺点是生产,劳动强度大,而且由于受到限制,故难以得到大的抽芯力、其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制造模具周期短,适用于塑料制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因塑料制品特点的限制,在无法采用机动抽芯时,就必须采用手动抽芯。手动抽芯按其传动机构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螺纹机构抽芯,齿轮齿条抽芯,活动镶块芯,其他抽芯等。 3.液压抽芯活动型芯的,依靠液压筒进行,其优点是根据脱模力的大小和抽芯距的长短可更换芯液压装置,因此能得到较大的脱模力和较长的抽芯距,由于使用高压液体为动力,传递平稳。其缺点是增加了操作工序,同时还要有整套的抽芯液压装置,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一般很小采用。 (二)抽芯距和脱模力的计算把型芯从塑料制品成型僧抽到不妨碍塑料制品脱出的僧,即型芯在抽拔方向的距离,称为抽芯距。抽芯距应等于成型孔深度加上2-3MM. 一.抽芯距的计算如图3-102 所示。 计算公式如下: S=Htg 9 (3-26) 式中 S 抽芯距(MM ) H --- 斜导柱完成抽芯所需的行程(MM ) 9 -----斜导柱的倾斜角,一般取15 ? ~20 ? 2.脱模力的计算塑料制品在冷却时包紧型芯,产生包紧力,若要将型芯抽 出,必须克服由包紧力引起的磨擦阻力,这种力叫做脱模力,在开始抽芯的 瞬间所需的脱模力为最大。 影响脱模力因素很多,大致归纳如下; ( 1 )型芯成型部分表面积和断面几何形状:型芯成型部分面积大,包紧力大,其模力也大;型芯的断面积积形状时,包紧力小,其脱模也小; 型芯的断面形状为矩形或曲线形时,包运费力大,其脱模力也大。 (2)塑料的收缩率,磨擦系数和刚性:塑料的收缩率大,对型芯包紧力

模具的主要零件及结构设计

更多资料请访问.(.....) 绪论 模具是在工业生产中,用各种压力机和装在压力机上的专用工具,通过压力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出所需形状的零件或制品,这种专用工具统称为模具。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工具和产品,大到机床的底座、机身外壳,小到一个胚

头螺丝、纽扣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外壳,无不与模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模具的形状决定着这些产品的外形,模具的加工质量与精度也就决定着这些产品的质量。因为各种产品的材质、外观、规格及用途的不同,模具分为了铸造模、锻造模、压铸模、冲压模等非塑胶模具,以及塑胶模具。 我国冲压技术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冲压基础理论及成形工艺、模具标准化、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模具在寿命、效率、加工精度、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相比差距相当大。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型复杂冲模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已能生产部分新型轿车的覆盖件模具。体现高水平制造技术的多工位级进模的覆盖面,已从电机、电器铁芯片模具,扩展到接插件、电子枪零件、空调器散热片等家电零件模具。在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等。其他类型的模具,例如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铝合金和塑料门窗异型材挤出模等,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可替代进口模具。 根据国内和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的模具经过行业结构调整后,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为适应市场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正由手工设计、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械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控切削加工、数控电加工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转变。 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将几个单工序冲压过程集中于一套模具来完成,这种在一副模具上,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在同一工序上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冲压工序的模具称为复合模。复合模的特点是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若原来由三副单工序模完成的落料、冲孔、翻边的冲压工序。在采用力量三合一复合模后,生产效率可提高三倍。而且还节省了人力、电力和工序间的搬运工作;复合模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在复合模具几道冲压工序是同一工位上完成的, 无需重新定位。因此在完成几道冲压工序过程中冲压件的定位基准不动,从而使冲压工件的位置精度得到提高。 模具由于应用领域广泛,而且需求量大,传统生产制作采用单工序模,先落料、

塑胶模具结构

塑料模具结构 一.设计注射模具应考虑的问题: 1.了解塑料熔体的流动行为,考虑塑料在流道和型腔各流动的阻力,流动速度,校验最大流动长度.根据塑料在模具内流动方向(即充模顺序),考虑塑料在模具内重新熔合和模腔原有空气导出的问题. 2.考虑冷却过程中塑料收缩及补缩问题. 3.通过模具设计来控制塑料在模具内结晶.取向和改善制品的内应力. 4.进浇点分型面的选择问题 5.制件的横向分型抽芯及顶出的问题. 6.模具的冷却或加热问题. 7.模具有关尺寸与所用注射机的关系,包括与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锁模力.装模部分的尺寸等的关系. 8.模具总体结构和零件形状要简单合理,模具应具有适当的精度.光洁度.强度和刚度,易于制造和装配 二.注射模具的典型结构 1.成型零件 型腔是直接成型,塑料制件的部分通常由公模仁,母模仁组成. 2.浇注系统. 将塑料由少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称为浇注系统,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

冷料井所组成. 3.导向部分 为确保动模与定模合模时准确对中面设导向零件.通常有:导柱(GP).定位块.顶出导柱(EGP)等 4.分型抽芯机构 带有外侧凹或侧孔塑件在被顶出之前,必须先进行侧向分型,才能顺利脱模.常见机构有:滑块(包括母模抽芯滑块,母模爆炸式滑块),斜销等. 5.顶出装置 在开模过程中,将塑件从模具中顶出的装置.常见机构有:顶针.顶管.顶出块.斜销等. 6.冷却加热系统 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模具设有冷却或加热系统.一般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道,加热或油类物质. ※水孔直径选取Φ4.Φ6.Φ8.Φ10.Φ12.Φ16… … ※”○”型环(见图6 ) A内压式B外压式

模具的主要零件及结构设计

更多资料请访问.(.....) 绪论 模具是在工业生产中,用各种压力机和装在压力机上的专用工具,通过压力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出所需形状的零件或制品,这种专用工具统称为模具。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工具和产品,大到机床的底座、机身外壳,小到一个胚头螺丝、纽扣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外壳,无不与模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模具的形状决定着这些产品的外形,模具的加工质量与精度也就决定着这些产品的质量。因为各种产品的材质、外观、规格及用途的不同,模具分为了铸造模、锻造模、压

铸模、冲压模等非塑胶模具,以及塑胶模具。 我国冲压技术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冲压基础理论及成形工艺、模具标准化、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模具在寿命、效率、加工精度、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相比差距相当大。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型复杂冲模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已能生产部分新型轿车的覆盖件模具。体现高水平制造技术的多工位级进模的覆盖面,已从电机、电器铁芯片模具,扩展到接插件、电子枪零件、空调器散热片等家电零件模具。在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等。其他类型的模具,例如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铝合金和塑料门窗异型材挤出模等,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可替代进口模具。 根据国内和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的模具经过行业结构调整后,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为适应市场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正由手工设计、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械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控切削加工、数控电加工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转变。 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将几个单工序冲压过程集中于一套模具来完成,这种在一副模具上,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在同一工序上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冲压工序的模具称为复合模。复合模的特点是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若原来由三副单工序模完成的落料、冲孔、翻边的冲压工序。在采用力量三合一复合模后,生产效率可提高三倍。而且还节省了人力、电力和工序间的搬运工作;复合模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在复合模具几道冲压工序是同一工位上完成的,无需重新定位。因此在完成几道冲压工序过程中冲压件的定位基准不动,从而使冲压工件的位置精度得到提高。 模具由于应用领域广泛,而且需求量大,传统生产制作采用单工序模,先落料、冲孔再翻边各个单工序分别完成。费时费力,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由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较大,如果把三道工序放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减轻工作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原有的加工方法中须将手伸入模具的问

冲模设计概述及流程

冲模设计概述及流程 1.冲模分类 冲模按冲压工艺性质分类,见表。 按模具的导向方式分有:导柱模、导板模、导筒模和无导向模等。 按机械化程度分有:手工操作模、半自动模、自动化模等。 按冲模材料分有:钢模、硬质合金模、铸铁模、低熔点合金模、聚氨酯橡胶模等。

表冲模按冲压工艺性质的分类2.冲模基本结构组成 冲模基本结构由表所示零件组成。

表冲模基本结构组成 3.冲模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及应具备的技术资料 1)冲压件的图样和技术条件。如果只有样件而没有图样,可将样件进行测绘,但需经有关人员确认后,才可作为模具设计的依据。 2)冲压工艺。有时,冲压工艺由模具设计人员来制订,但必须了解生产的批量和可供选用的压力机型号。

3)压力机的技术参数。主要是与模具安装及工作有关的技术参数。 4)有关技术标准。如:原材料标准、模具标准件等。 5)冲模设计资料和模具结构图等。 4.冲模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1)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根据冲压件图,分析其形状特点,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及所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冲压工艺要求。良好的冲压工艺性应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工序数目少、材料耗少、模具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和方便。如果发现冲压件的工艺性很差,则应会同设计人员,在保证产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及到原材料的选用,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 2)确定工艺方案。对于一个冲压件,其冲压工艺方案(包括工序性质、工序数目、工序顺序及组合方式)可能有几个,应从质量、效率、成本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确定一个最适合于所给生产条件的最佳方案。在制订工艺方案时,有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以确定毛坯形状和尺寸,以及工序间尺寸等。 有的企业将上述两项工作(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和制订工艺方案)分给专门的工艺人员来做,但模具设计人员在设计模具前应进行确认工作。只有产品(冲压件)的工艺性和工艺方案经确认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模具设计工作。3)选择冲模类型和结构形式。 4)计算各工序压力,确定压力中心。

模具抽芯机构的设计

一`概述 当塑料制品侧壁带有通孔凹槽,凸台时,塑料制品不能直接从模具内脱出,必须将成型孔,凹槽及凸台的成型零件做成活动的,称为活动型芯。完成活动型抽出和复位的机构叫做抽苡机构。 (一)抽芯机构的分类 1.机动抽芯开模时,依靠注射检的开模动作,通过抽芯机来带活动型芯,把型芯抽出。机动抽芯具有脱模力大,劳动强度小,生产率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按其传动机构可分为以下几种:斜导柱抽芯,斜滑块抽芯,齿轮齿条抽芯等。 2.手动抽芯开模时,依靠人力直接或通过传递零件的作用抽出活动型芯。其缺点是生产,劳动强度大,而且由于受到限制,故难以得到大的抽芯力、其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制造模具周期短,适用于塑料制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因塑料制品特点的限制,在无法采用机动抽芯时,就必须采用手动抽芯。手动抽芯按其传动机构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螺纹机构抽芯,齿轮齿条抽芯,活动镶块芯,其他抽芯等。 3.液压抽芯活动型芯的,依靠液压筒进行,其优点是根据脱模力的大小和抽芯距的长短可更换芯液压装置,因此能得到较大的脱模力和较长的抽芯距,由于使用高压液体为动力,传递平稳。其缺点是增加了操作工序,同时还要有整套的抽芯液压装置,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一般很小采用。 (二)抽芯距和脱模力的计算 把型芯从塑料制品成型僧抽到不妨碍塑料制品脱出的僧,即型芯在抽拔方向的距离,称为抽芯距。抽芯距应等于成型孔深度加上2-3MM. 一.抽芯距的计算如图3-102所示。 计算公式如下: S=H tgθ (3-26) 式中 S------ 抽芯距(MM) H------ 斜导柱完成抽芯所需的行程(MM) θ----- 斜导柱的倾斜角,一般取15·~20· 2.脱模力的计算塑料制品在冷却时包紧型芯,产生包紧力,若要将型芯 抽出,必须克服由包紧力引起的磨擦阻力,这种力叫做脱模力,在开始抽芯的瞬间所需的脱模力为最大。 影响脱模力因素很多,大致归纳如下; (1)型芯成型部分表面积和断面几何形状:型芯成型部分面积大,包紧力大,其模力也大;型芯的断面积积形状时,包紧力小,其脱 模也小;型芯的断面形状为矩形或曲线形时,包运费力大,其脱 模力也大。 (2)塑料的收缩率,磨擦系数和刚性:塑料的收缩率大,对型芯包紧

外壳注塑模具设计

目录 1 工艺性能分析和结构方案的确定和所需设备的校核 (1) 1.1 工艺性能分析和模具方案的确定 . (1) 1.1.1 工艺性能分析 (1) 1.1.2 确定模具结构方案 (2) 1.2 注射机型号的选定及校核 . (2) 1.2.1 注射量的计算 (3) 1.2.2 锁模力的计算 (3) 1.2.3 选择注射机 (3) 2 浇注系统的设计和排溢系统的设计 (4) 2.1 主流道的设计 . (4) 2.1.1 主流道的设计 (4) 2.1.2 浇口的设计 (5) 2.1.3 分流道的设计 (6) 2.1.4 冷料穴的设计 (6) 2.1.5 排溢系统的设计 (7) 3 成型零部件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凹模(型腔)的设计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凹模直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凹模深度(圆柱部分)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凸模(型芯)的设计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凸模径向尺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成型塑件侧面型芯的设计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侧抽和内抽机构的设计及校核 (7) 4.1 浇注系统凝料的脱出 . (7) 4.2 推出方式的确定 . (7) 4.3 侧抽零件的设计 . (8) 431 抽芯距S的计算 (8) 4.3.2 斜销有效长度 L 的计算 (8) 4.3.3 斜销的直径 d (8) 4.3.4 斜销长度的计算 (9) 5 模架的设计 (10) 5.1 模架的设计和对其的校核 . (10) 5.1.1 模架的选择 (10) 5.1.2 定模座板的设计 (10) 5.1.3 侧抽芯滑块的设计 (10) 5.1.4 型芯固定板的设计 (11) 5.1.5 垫板的设计 (11) 5.1.6 垫块的设计和校核 (11) 5.1.7 动模座板的设计 (11) 6 推出机构和复位机构的设计 (11) 6.1 推出机构和复位机构的设计 . (12) 6.1.1 脱模力的计算 (12) 6.1.2 拉杆直径的确定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