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版)
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渐趋稳定,但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到达较高水平。
这不仅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和自我评价的得分高可以证明,而且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证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2、自我评价更客观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
(1)大学生自我形象的丰富性(2)完整性(3)更具有概括性(4)更具有稳定性。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主要特点1、自我体验敏感性2、自我体验丰富性和波动性3、大学生的自尊心明显增强。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1、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自觉性与自我监督能力明显提高2、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3、强烈的独立倾向和反抗倾向。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不足与完善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
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因而很难达到自我的统合。
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与其它阶段不同的独特的特征,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特殊的一个阶段。
其主要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的冲突、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与片面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意识发展的矛盾,成因,完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2)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
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3)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认知的增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历了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兴趣、价值观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认知。
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个人优势和劣势,并尝试在各个领域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2. 自我身份的建构:大学生开始逐渐摆脱与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关联,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建构独立的个人身份。
他们通过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式,逐渐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形成对自己的独特认同感。
3. 自我理解的深化:大学生在与不同的人交往和接触中,通过对他人经历和观点的理解和比较,进一步拓宽对自己的认知。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目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4. 自我调控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更加自由和多样的生活环境,需要学会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期望的关系。
他们逐渐发展出对自己情绪、行为和决策的自我调控能力,并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社交和实践等方式,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
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
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
能理智地分析自我、真实地感受自我、客观
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改造自我是大学生在大学阶
段人生发展的首要任务。
分析材料1:
•
张某,女,某大学新生。上中学时在班上成绩优良,初
中担任班上的班长,高中时担任学习委员,深得老师信任和
同学爱戴。但高考失利,进入了一所与自己理想中有差距的
大学就学。决心在大学学习中努力奋斗,保持在中学时的优
回。他刻苦学习并把自己学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在大学期间他
不仅写出了多篇很有分量的论文,还与一些厂家合作成功地完成了
好几个科研项目。结果在同学们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他越
来越多地投来了敬佩赞赏的目光。他说:“现在上不上台表演对我
来说已成了一点也无所谓的事了。上台,我会很自信地表演了。尽
管我的演技仍然不佳。而不上台,我也绝不会再把它与‘没出息’
开夜班车,造成心动过速和失眠。在苦闷中她来到了心理咨
询室。
咨询教师分析:
• 1、这位同学的问题是大学新生的自我认识的失调,昔 日的中学辉煌形象到大学却不受到青睐,导致心理失衡。 大学新生入学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定位自己, 改变从前的参照系,重新认识自己,而不能老是按照中学 的唯一标准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失 望与苦恼,进而丧失信心。
3、完善自我、放飞理想
• 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 • 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也与人改造客观世界一样,需要
意志的力量作为保证的条件。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 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增强自我控制 的自觉性、主动性,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 自我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和坚持性,准备为目标的实 现作不断的努力;增加自制力,防止消极情绪对自我控制 过程的干扰。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自我认识方面1.自我感觉的意识明显增强但矛盾突出。
第一,对自我的期望过高。
第二,对*的误解。
第三,对自我的否定。
2.自我分析的广度拓宽但深度不够。
3.自我评价途径多样,能力增强但欠客观。
(二)自我体验方面1.自我情感体验丰富、深刻,但两极*明显。
2.自尊心、*感增强,但把握不稳。
3.自我体验的表达从封闭*向开放*过度(三)自我控制方面1.在自我控制的自觉*方面。
2.在自我控制的主动*方面。
3.在自我控制的社会*方面。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培养简要陈述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什么叫自我意识如何提高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
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自我体验是指一具人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所持的情感体验。
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责任感、优越感等。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悦纳自己"等。
自我控制是指不受外界诱惑因素影响,能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是一种意志力强的表现。
它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卫、自制、自律等。
自我控制主要涉及"我怎样控制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问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版)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达到17、18岁的青年。
他们已走过儿童期、青少年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成长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
大学生刚跨入大学的校门,一个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
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
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书本上的学者、工程师、经济师、政治家、英雄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
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
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无大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三(自我意识)2

2、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之间的矛盾。 3、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出现片面和极端,缺乏客观全面 的自我评价。
高估自己
常常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把缺点也 看为长处,而拿显微镜看别人的短处,把别人 细微的短处找出来,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 “我好,你不好”或“我行,你不行”。 “看别人像一朵花,看自己像豆腐渣”。人际交往 模式一般是“别人都好只有我不好”或“别人都 行只有我不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夸大自己 的不足,感到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 还可能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1、自我意识的形象性,强烈关注自我形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自我”的概念 。他 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镜子,都能找出他面前人的 形象。就像我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孔、体态和服装 一样,人们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他们与我们自己 有关……我们在自己的映象中,努力设想自己的外貌、风度、 目的、行为、性格、友谊等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怎样反映的, 从而会以一定的程度影响着我们。”
自我肯定型
这是积极的统一类型,表现为正确的理 想自我与进步的现实自我通过积极矛盾 斗争达到统一。 这是自我再统一比较困难的类型。其特 点是内心矛盾的强度大,延续时间比较 长,新的统一的自我久久不能建立。
自我矛盾型
自我再统一
自我否定型
这是消极的统一类型。特点是对现实自 我的评价过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 距过大,心理处于一种消极防卫状态。
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有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吗? 你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吗? 你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吗?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三——自我意识发展:我是谁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偏差
1、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理想自我是指人主要关注自己“想要成为一个 怎样的人”,那么现实自我则关注的是“我是怎样的一个 人”。 所以,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不一定一致。当理想 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将理想与现实自我 很好地结合起来时,就会造成心理冲击,产生自我意识的矛 盾,表现出焦虑和不安。为了摆脱自我意识的矛盾,使自我 意识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再统一起来,即所谓的自我再统一。
我 我比较胖 我不喜欢自己的身材 我不吃甜食
第三,从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 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现实自我 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躯体特 点、行为特点、人格特点、角色特点等的认识。 投射自我也称镜中我,是指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 投射自我 的看法,如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理想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 理想自我 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对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 以及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案例2 案例2:
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四川人,来自农村, 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四川人,来自农村,自幼 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考入大学后,由于城乡差异, 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考入大学后,由于城乡差异, 他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 他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和见识上都不如其他 同学, 同学,包括一向引以为傲的成绩在班里也只是中等水 他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 平。他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害怕与 同学接触,怕别人发现他的弱点。同时他又不甘心、 同学接触,怕别人发现他的弱点。同时他又不甘心、 不服气,想用加倍的努力换来优异的成绩, 不服气,想用加倍的努力换来优异的成绩,以显示自 己的才能。 己的才能。过分的紧张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长 期处于焦虑之中,并出现失眠, 期处于焦虑之中,并出现失眠,不得不走进心理咨询 室寻求帮助。 室寻求帮助。
自我意识和特点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规律(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和同年龄的青年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背景,他们饿自我意识又与一般青年有一些不同。
首先,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大学生不象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而是有四-五年的知识技能的准备时间。
在这段缓冲时间里,他们围绕个人发展、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主动积极的探索自我。
回经常独思,反省“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我性格怎样?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经常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有与各类知识增多,生活经验扩大,感性和理性趋于成熟,大多数学上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边的客观、全面。
王登峰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显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比较高,第三、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
一般说来,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
大学生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愿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心。
内心体验起伏较大,取得成绩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有明显的两极情绪。
第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
第五、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比较高,但不同年纪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纯在明显差异,而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期心理障碍的表现趋势似乎存在某中对应关系。
大学一、二、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随年纪升高而发展,而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低,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回顾与展望最多的时期。
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稳定阶段中的不稳定期,但是也是依次新的上升期,因此也友人称之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扎的转折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杂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
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心理学论文

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心理学论文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大学生的心理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论文篇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我意识的重要发展时期。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冲突,要特别的注重内心的活动状态并及时调整一些不良状况,掌握一些调适策略,使自我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大学生;发展过程及特点;矛盾冲突;调适与培养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整个人格结构之中,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意识。
同时,他还认为自我意识也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以及个体的整个行为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理解为“I(主体)与me(客体)”作为主体的我随时随地根据社会规范而实现对客体的我的调节,me一般为I的命令与态度马首是瞻,进而促进自我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I与me两个方面往往通过社会的不断交往而明确与分化。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可以被基本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3个主要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自我意识的核心为自我认知。
直接决定着自我控制的内容。
而自我体验则是基于自我认知。
自我控制受自我的评价的影响颇深。
其对于自我体验、自我认知都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看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直接影响到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在大学时期呈现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加强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个性逐渐发展到社会化的结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学生自我意识

积极悦纳自我,恰当展示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否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
键和核心。悦纳自我首先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客观分
析优缺点,不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扬长避短,正确 对待挫折和失败,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喜欢自己、尊重自 己、爱惜自己,对自我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再次,要恰当展示自我。自我展示是表达情感和才华的一种方 式,大学生应按照自己本来面目展示自己,不有意掩饰自我, 并主动征求他人的意见。这样,自我认识愈正确,自我评价愈 全面,就愈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于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 现出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 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和自我肯定,而抵抗和排 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己的外在力量。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正面宣 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对老师、家长和周围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抗拒的态度。在内容 上不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抗拒, 情绪成分大,为反抗而反抗;在行为上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越是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
1. 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2. 过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3. 逆反心理
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大学生强烈关注自我,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总是从自我的角 度、标准去认识、评价和行动,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者考 虑问题和做事都从“我”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对人盛气 凌人,常常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好感,人际关系多数不和谐,行为做事 较难得到他人帮助,易遭挫折。 大学生的与自我中心相反的另一心理是从众。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
第五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

内容上
不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 只是一味地简单拒绝和对抗,情绪成分很大; 目的上 只是为反抗而反抗;
手段上
对象上
家长、老师和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 结 果 阻碍了学习,影响了健康成长。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偏离和缺陷,是 其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是由其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背景决 定的,并不是个人的缺点,而是所有大学生或多或少都要 亲自经历的,是整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是普遍的、正常的, 但也是必须调整的。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去面对他,并去争 取解决了它,以达到自我真正的统一、强大和健康。
受伤害。
自 卑 感
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己不如人的失败感。 心虚胆怯,遇有挑战性场合即逃避退缩, 或对自己所作所为过分夸张,过分补偿, 惟恐天下不知,其结果捍卫的是虚假的、 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
过度 自卑
外在的过强自尊心,隐藏极度自卑。
自尊心、自卑感过强,都会影响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
每个人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他自己成
压抑人的积极性,限制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易引起
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和社会作用,给社会带来损失。
2、过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自尊心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
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有自信心,相信自己 能克服缺点,取得进步,这不是自大。 缺乏自我批评,且不允许批评; 过强的 自尊心 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回避或否认自己的缺点; 缺乏自知能力,不能与人和谐相处,易失败,也易
•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知道自 己将来能干什么?困惑迷茫、不知所措。
缺乏正确的 自我意识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
第六章 自觉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含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 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等客观存在的认识。例如,对自 己身材的高矮胖瘦、面貌的美与丑,以及身体的健康状态等的认识,又 称为物质自我
2. 心理自我:指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感知,即个体能够感知调节自己的心 理活动的过程,状态和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1. 自我认识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2.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3. 自控能力增强 4. 自我意思发展存在矛盾性
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矛盾性
1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3
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及调适
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
过高的自我意识 过低的自我评价
过分追求完美
01
02
03
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04
二、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
STEP 01 正确的自我认识
STEP 02 积极悦纳自我
STEP 03 有效控制自我
3. 社会自我: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者群体所关注的反映。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有一个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萌芽阶段(0-3岁):生理的 自我意识发展
发展阶段(3-14、15岁): 社会的自我意识发展
成熟阶段(15-24、25岁): 心理的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的功 能
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影响个体对事物的学生自我意识
教师:XXX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身与客观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包括认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实用1份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实用1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矛盾冲突日益明显。
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
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
相反,当“现实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
2、自我意识矛盾日益突出,但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
他们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
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
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聪明吗?”,“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__。
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
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达到17、18 岁的青年。
他们已走过儿童期、青少年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成长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1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
大学生刚跨入大学的校门,一个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 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
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
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书本上的学者、工程师、经济师、政治家、英雄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
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
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无大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最高,其次是四年级,二、三年级最差。
那么,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倒退呢?或者说,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偏离实际了呢?草率地下结论是容易犯错误的。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面临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思想观念、陌生的教学模式,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去了解、去熟悉、去适应,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来认真地思考自己。
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从中学沿袭下来的,而不是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形成的。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人评价的翻版,他们通过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议论、评判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
从实质上看,这种自我评价并不货真价实,因为其中缺乏评判者自己的观点。
但是,这样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它综合了他人的看法,有道是" 旁观者清",因而它更符合实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了。
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学生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阶段。
他们不再把别人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是真正地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全面剖析自己。
因而,这时的自找评价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下降,以至跌入低谷。
此后,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又有所回升。
从表面上看,一年级的新生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但这是虚假的。
就自我评价能力而言,大一的学生无疑是最稚嫩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问题的实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随年级的升迁而增强的。
(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a自我形象更趋丰富、完整。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大学生和高中生作过一次比较研究,要求被试者就"你是谁?"这个问题作出20 个不同的回答,回答每题的时间为20秒。
结果发现,82%的大学生能够一字不漏地作出20 个答案,但只有56%的高中生能够完满作答。
在描述自我形象时,中学生倾向于整体性的描述,而大学生倾向于分析性的描述,且更多地指向内心世界的深处,广泛涉及情绪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方面。
有的大学生在答卷中写道:"我天真但我不认为这是缺点,我幼稚但我不想学得世故。
"这样细腻的描写在中学生中不易见到。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答题时并不是一味地作客观陈述(如:我是大学生;我是中文系的学生),答案中有不少主观解释式的回答(如:我性格开朗;我好静不好动)。
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趋于完整、趋于丰满。
b •自我形象更具概括性。
中学生对自我的描述还是比较具体的,至多只能抽取出自己的局部特征,而大学生的概括能力显然要高出一筹。
同样是描述自己的身份,中学生常用"我是中学生"、"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语句,而大学生则喜欢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新时代的开拓者"、"未来的人民教师"之类的描述。
这表明,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概括性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C.自我形象更具稳定性。
自我形象的稳定性,基本上同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让被试者在一段时间内作自我描述的研究表明,成年人比青少年和儿童的叙述更合乎情理。
成年人的自我形象更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前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属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仍不及成年人,有时会因偶然的因素而发生急剧的变化。
此外,形成自我形象的那些个性特征的稳定程度,在不同个体身上其表现也各不相同。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主要特点(1)自我体验的敏感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敏感,凡涉及"我"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我"相关的事物也往往能诱发连锁反应。
大学生尤为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有时,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在他们的心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会对此琢磨半天、回味半晌,真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有时他们还会由此及彼,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小孩和一名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着很大的差异。
小孩喜欢看情节性强的书籍,当书中有心理描写的内容时,他们会一掠而过、甚至大段大段地跳过,而大学生则偏好那些心理描写细腻的作品。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两者自我体验方面的差异:小孩的自我体验肤浅,而大学生的体验无疑要深刻得多,他们能把自己沉浸到小说中去,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揣摩他们的感情,并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
看到高兴处,会忍俊不禁;看到伤心处,会淆然泪下;看到激愤处,会怒发冲冠;看到忧伤处,会黯然神伤。
这种现象在小孩身上是罕见的,而在大学生身上则是普遍的,表明了他们体验的深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3)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大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
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体验(喜欢自己还是讨厌自己、满意自己还是不满意自己等),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喜悦还是忧愁、趣味无穷还是乏味无聊等),以及紧张和轻松、敏感和迟钝等体验。
在这些丰富多采的体验中,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自我体验基本情调的调查中,心理学家列举了20对描述情感自我体验的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或成语(如:热情--冷漠、憧憬-- 悔恨、自信-- 自卑、愉快-- 愁闷等);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10个能表达自己近半年以来心情的词语。
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调为: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等。
男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调倾向于:紧张、自信、热情、憧憬、急躁;而女大学生的选择集中在:热情、急躁、舒畅、憧憬、愁闷。
可见,在自我体验方面,男生比女生更有自信心,更富于活力,但容易急躁;女生则更热情,更迫切地要求取得成功,内心舒畅感更明显,但容易发愁。
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其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
比如,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甚至骄傲自满。
忘乎所以;而遇到挫折时,就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
3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1)自我设计的高标准。
"我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人?"" 我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大学生们常常为这些问题苦恼、困惑甚至痛苦。
这表明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设计愿望,并对此十分重视。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就此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72%的人希望成为" 德才兼备、博学多才、富有开拓精神、适应性强的大学生";16%的人希望成为"合格的大学生";5%的人希望成为"被社会承认的大学生";只有7%的人愿意成为" 能混得过去、不被人们注意的大学生" 。
这体现了大学生自我设计的高标准。
另有一项对3,000 余名大学生所做的大型调查表明,32%的大学生愿意"力争第一" 、希望"名列前茅";而赞同"60分万岁"的只占10%。
这再次证明了大学生在自我设计方面的高标准这一特点。
(2)强烈的独立意向和反叛倾向。
独立意向和反叛倾向在中学期间已有所表露,而在大学期间,这一特点依然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是因为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相当接近成人状态,而他们的心理成熟与社会成熟也达到了较高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的成人感比中学生强烈得多。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大学生在内心已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成人式的自我。
他们要求自己像成人那样待人接物,同时也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
他们渴望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希望家长和师长对他们少指责、多理解,少命令、多商量,少管束、多指点。
伴随着独立意向而来的是反叛倾向。
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大学生与他们的长辈在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
矛盾是不易调和的,大学生对上代人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并不满意。
有人在某所大学就生活满意度问题做过调查,只有1.3%的大学生对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即使是比较满意的也只有17.7%;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7%,感到苦乐参半的有14%,而失望、不满意的高达50%。
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很难说。
但它至少反映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反叛倾向,他们不愿接受父母对他们的安排,渴望自己去闯世界,真正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3)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水平上都有提高,但与成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