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导联体系(1)

合集下载

《心电图导联体系》课件

《心电图导联体系》课件

心电图导联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心电图导联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心电图导联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患者可以在家中使用心电图导联 进行自我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发送给医生,以便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这种应用可以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治疗的便利性。
远程医疗的优势
远程医疗具有许多优势,如可以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提高治疗的便利性和效率、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等。 远程医疗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评估心脏康复效果
评估康复治疗方案
心电图导联体系可以评估心脏康复治疗的效果,通过对比治疗前 后的心电图变化,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监测康复进展
心电图导联体系可以监测心脏康复的进展,通过定期检查心电图, 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心电图导联体系结合其他临床数据,可以预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 事件的风险,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V₅导联
左腋前线与V₄同一水平处。
V₆导联
左腋中线与V₄同一水平处。
常规心电图导联的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可以反 映心脏的电活动状态,为临床诊 断提供重要依据。
缺点
不能准确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 死等心脏实质性病变,对于这些 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
03
心电图导联体系的应用
诊断心脏疾病
诊断心律失常
监测心脏功能
监测心脏电活动
监测心肌损伤
心电图导联体系能够实时监测心脏的 电活动,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节律和 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心电图导联体系能够检测到心肌损伤 的迹象,如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等,有 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
评估心脏负荷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电图导联体系

V1
V3
V5
心电图表现逆钟向转位
01
02
03
如何正确连接心电图导联?
如何快速判断心电轴有无偏移?
如何判断心脏有无钟向转位?
作业题
V1
V3
V5
心电图正常表现
2.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发生右心室向前、向左旋转,左心室被推向左后方,此时在V3导联出现右心波型(rS),而V5、V6出现原V3的图形(RS)。
V1
V3
V5
心电图表现顺钟向转位
3.逆钟向转位: 见于左室肥大。左室向前、向右旋转,致使V3出现左室波形呈Rs型,而V2甚至V1出现原V3的波形。
胸前导联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左侧腋前线与V4呈水平。
胸前导联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左侧腋中线与V4呈水平。
胸前导联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胸前导联位置总结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与V4连线之间
V4
胸骨左缘第5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点
V5
左侧腋前线平V4水平
V6
左侧腋中线平V4水平
猜猜看? 图甲:首先看I导联是正波为主,故电轴应在左侧;再找出上下波幅相等的导联是Ⅲ导联,可知平均心电轴就是30°。
练习2
猜猜看? 图乙:I导联正波为主,电轴在左侧,aVF导联负波为主波电轴度数为负值,六个导联中Ⅲ和aVL导联波幅最大且大小相似,心电轴介于-30°~-60°之间,应判定电轴为-45°。
胸前导联轴之间的角度
01
横面心电向量环在前胸导联上的投影
03
T环
02
QRS环
04
P环

心电图讲座

心电图讲座

心电图讲座I. 概述一、定义心脏的电位是每个心肌细胞在瞬时间电位的矢量和,所谓矢量,即指有大小和方向。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复极过程中总的电位变化。

二、心电图导联体系㈠肢体导联右手-红色-RA左手-黄色-LA下肢-黑、绿-LL、F㈡胸壁导联1、常规胸导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V2和V4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左腋前线V4水平V6-左腋中线V4水平2、后壁导联V7-左腋后线V4水平V8-左肩胛下线V4水平V9-左脊柱旁线V4水平3、右胸导联V3R-V1和V4R中点V4R-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V5R-右腋前线V4R水平V6R-右腋中线V4R水平三、传导系统解剖窦房结(右心房)┌→房间束→左心房└→结间束(前、中、后)→房室结┌─希氏束←───────┘├→左前束支─────┐├→左后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四、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P波-心房除极(右房+左房)P-R间期-房室传导QRS波群-心室除极S-T段-心室除极末复极前T波-心室复极Q-T-心室电活动全过程u波-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T-P-等电位线五、心电图测量㈠心率的测量纸速: 25mm/s方格大小:0.04s×0.1mV(1mm),0.2s×0.5mV(5mm),1s心率(次/分):房率:60/P-P(F-F/f-f)间期;室率:60/R-R间期;6(10)s内波群数×10(6)㈡各波段振幅的测量⑴P波振幅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参考水平。

⑵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

⑶如QRS起始部为一斜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⑷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

⑸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1)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1)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一、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心电图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心脏的电活动进行检测,来达到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心电图的导联位置颜色有特殊的含义,具体如下:1. 白色导联:位于第四肋间隙右侧心脏引导电极,用于记录胸前导联。

2. 黄色导联:位于右下肢,用于记录心电图的接地。

3. 绿色导联:位于胸骨左侧的第二肋间隙,用于记录 V1 导联。

4. 红色导联:位于左下肢,用于记录V6 导联。

5. 黑色导联:位于夹在左、右下肢之间,用于记录三肢导联。

6. 棕色导联:位于胸骨左侧的第四肋间隙,用于记录 V2 导联。

7. 湛蓝色导联:位于左下肢和左前臂之间、下颌骨到后耳洞之间,用于记录V5 导联。

基于这些位置颜色的特殊含义,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的结果来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法,从而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心电图的治疗方法心电图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其治疗方法并不存在。

心电图只是通过电采集仪器和电极,对人体内部的心脏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反馈,从而获得有效的诊断数据。

因此,对于心电图应用的治疗,需要结合特定病情和病人的病史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特定的病情下,医生可能会对心电图的治疗方法进行辅助,如针对某些心脏疾病或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要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如冠心病需要心脏搭桥等手术治疗,心室肥厚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心肌梗塞需要进行紧急心肌梗塞的治疗等。

三、注意事项1. 检测前不可过度运动和进食,并应当保持放松和安静的状态。

2. 必须卸下胸前的所有金属物品,如项链、胸针、耳环等。

3. 应当保证电极的贴合、安全和效果,不可摆动或松动。

4. 检测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病史等情况。

5. 在检测过程中,应当保持连续地监测心电图信号,不得离开测量仪器。

6. 检测结果应当有医生进行分析和诊断,不可自行诊断。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测和治疗。

7. 对于孕妇及儿童,在心电图检测时需要特殊考虑和处理,具体应当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士的意见。

心电图检查-三导联体系

心电图检查-三导联体系
THANKS
主要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 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以及 评估心脏功能和治疗效果。
心电图检查的原理
电生理学
心脏电活动的变化通过皮肤表面电极 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波形。
波形特征
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T波 和U波等,各波形代表不同的心脏电 活动阶段。
心电图检查的导联系统
01
02
03
常规导联
心电图机故障
如遇心电图机故障,应及时检修或更换设备,确 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05
三导联体系的发展与展望
三导联体系的发展历程
1872年,Einthoven首次提出 使用三个电极进行心电图记录, 标志着三导联体系的诞生。
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 线式心电图机,使心电图检查 成为临床常规检查。
1949年,第一台12导联心电图 机问世,但三导联体系仍是临 床常用标准。
三导联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心电图的分 辨率和准确度,降低干扰和误差。
无创监测
开发无创、连续的心电监测技术, 便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AI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电图进行 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效率和准
04
三导联体系的操作与注意 事项
三导联体系的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确保心电图机处于良好状态,检查导联线 是否完好,确保无破损或断裂。准备好记 录纸和笔,以便记录心电图波形。
分析心电图
根据心电图波形,分析患者心脏电生理活 动是否正常。
连接电极
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相应位置,确保 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无气泡或毛发。 连接导联线至心电图机,确保正确连接。
T波异常

标准肢体导联

标准肢体导联

标准肢体导联标准肢体导联是心电图检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通常会使用标准肢体导联(I、II、III导联)来观察心脏的电活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标准肢体导联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I导联是指将左臂电极(负极)和右臂电极(正极)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冠状面上的变化。

II导联是将左腿电极(负极)和右臂电极(正极)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的变化。

III导联是将左腿电极(负极)和左臂电极(正极)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在水平面上的变化。

这三种标准肢体导联可以全面地观察心脏电活动在不同平面上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通常会观察标准肢体导联下的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肌的兴奋和收缩,QRS波代表心室肌的兴奋和收缩,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

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除了观察心电图波形,标准肢体导联还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比如,通过观察I导联下的ST段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前壁和侧壁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通过观察II导联下的ST段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下壁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通过观察III导联下的ST段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下壁和后壁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

因此,标准肢体导联在心电图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连接标准肢体导联,保证心电图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身体的稳定和放松,避免因体位改变和肌肉活动而影响心电图信号的记录。

总之,标准肢体导联是心电图检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和ST段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诊断(超级经典)

心电图诊断(超级经典)
心电图诊断基础
心电图检查
是临床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是临床医师 必须掌握的诊断技能。 1.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的价值。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规律是诊断心肌 梗死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3.可协助临床诊断对房、室肥大、心肌受损、 供血不足、心包疾病、药物影响作用及电解质 紊乱等做出正确的诊断。
正常QRS及T环
二、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和命名
正常的电激动起始于窦房结以后先后有序的传播产生电位 变化,使心电图上形成相应的波段。
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 P波、P-R段、P-R间期、QRS波群、ST段、QT间期
心肌局部的电激动通过心脏的特殊传 导系统按一定的顺序扩展到整个心脏, 产生除极、复极过程,随着每个心动周 期而产生周期性的电位变化。因此心脏 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出现的电位变 化顺序有密切关系。 传导系统包括:
掌握: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波形
正常心电图
一、心肌的除极与复极
1. 静息电位:Resting member potential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心肌细胞电激动的产生
心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细胞膜内带负电 荷,使细胞内外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极化状态。
至终末部内缘。
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的测量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指QRS平均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 (平均QRS向量)。 正常指向左下方略向后。 规定I导联正侧端为O°,负(右)侧端为180°循顺钟 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为负。
平均QRS向量与额面最大向量的方向
平均心电轴方向
额面QRS最大向量方向
除极过程—— 除极处心肌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 (电 穴),其前面未除极心肌细胞膜外仍然带正电和(电 源),形成一对电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产生 电流电源→电穴,并一定的方向扩展到整个心肌除极 完毕

心电图肢体导联位置

心电图肢体导联位置

心电图肢体导联位置心电图肢体导联位置心电图肢体导联位置:心电图肢体导联是心电图检查中最基本的一种导联方式,包括三个肢体导联:I导联(左右臂电位差)、II导联(左腿电位差)、III导联(右腿电位差)。

I导联:将左手电极和右手电极贴在下面的位置:左手电极位置:在左手腕正中央,钳子向左,向心脏方向;右手电极位置:在右手腕正中央,钳子向右,向心脏方向。

II导联:将左手电极贴在左臂中段外侧的位置,右手电极贴在右手腕直下的位置,左腿电极贴在左膝盖的前方,位置大概是“费”字的中间点。

左手电极位置:在左手肘关节和肩膀之间,离肘关节大致1/3处;右手电极位置:在右手腕内侧,离手腕关节1-2cm;左脚电极位置:在左脚踝的前下方,离踝关节2-3厘米。

III导联:将左手电极贴在左手腕上方的位置,右手电极贴在右手腕下方的位置,左腿电极贴在左膝盖的前方。

左手电极位置:在左手腕内侧,离手腕关节1-2cm;右手电极位置:在右手腕内侧,离手腕关节1-2cm;左脚电极位置:在左膝盖前方的位置,距离左膝盖大概3-4cm 的位置。

治疗方法:心电图肢体导联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贴上电极,记录心电图信号,诊断心脏病变。

通常情况下,检查前无需空腹,但最好不吃过多、过于油腻的食物,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激动或紧张。

1.准备工作患者需要脱掉上衣,胸前贴上心电图导联贴片,以保证记录的心电信号质量。

一般来说,电极的粘贴应该保持整洁,不要有肥皂、油脂等影响导电的物质。

如果皮肤有擦伤、烧伤等情况,需要先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再进行贴片。

2.取样录入安装好导联以后,医生会开始记录心电信号,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尽量保持身体安静,不要突然的移动身体,以免影响心电图记录的信号质量。

3.结束检查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把导联贴片撕下,同时清洁皮肤,不要让电极上留下粘着物。

需要注意的事项:1.心电图检查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过敏、瘙痒等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检查的情况。

心电图的导联与常见异常心电图 PPT课件

心电图的导联与常见异常心电图 PPT课件

心房颤动
一、病因
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 孤
立性。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 2. 体征: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率不 规则、脉膊短绌; 3. 房颤患者心室率变规则的可能情况: 恢复窦性心律;房速;房扑并有固定房 室传导比例;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速; 如心室率极慢并规则,可能是完全性房 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1.窦性心率的频率<60 次/分,一般不低于 40次/分,如<40次/分,考虑窦房传导阻 滞 2.窦缓常伴有不齐 3.窦性心律不齐:同导联P—P间期相差 >0.12秒、不同导联相差>0.16秒 4.窦缓常见于:运动员、老人、压迫颈动 脉窦、颅内压增高、甲减等。
窦性心动过缓
三、加压单极胸导联(V):
V1(红)-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蓝)-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绿)-V2 与 V4 之间
三、加压单极胸导联(V):
V4(褐)-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5(黑)-左侧腋前线与 V4 同一水平上 V6(紫)-左侧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上
三、加压单极胸导联(V):

V7- 左侧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上 V8- 左肩胛下线与V4同一水平上 V9-后正中线与 V4同一水平上
药物治疗
心肌梗塞急性期
异常 Q 波+损伤型 ST 抬高 T 波可直立或逐渐倒置
谢谢
上图房性早搏
下图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 R on T现象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一、病因 可发生于正常人,亦可发生于各种病理
状态。 二、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 三、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ST-T与主波 方向相反; 2. 配对间期恒定; 3. 代偿间歇完全;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一)常规心电图导联目前广泛采纳由Einth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的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分为标准导联和加压肢体导联。

(1)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电极间的电位差。

Ⅰ导联:正极:左臂负极:右臂Ⅱ导联:正极:左腿负极:右臂Ⅲ导联:正极:左腿负极:左臂(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右上肢(aVR)导联:右臂(R)左上肢(aVL)导联:左臂(L)左下肢(aVF)导联:左腿(F)2.胸导联V1导联,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导联,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 导联,V2和V4连线的中点;V4导联,胸骨左缘第五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界处;V5 导联,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交界处;V6导联,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交界处。

六、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2.对了解有无心肌供血不足,尤其对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时期的判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提示心房、心室肥大的情况,有助于各类心脏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损害、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4.客观评价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以及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为临床用药的决策提供依据。

5.对其他疾病和电解质紊乱(如心包炎、血钙和血钾的过低或过高等)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6.对各种危重病人的治疗及抢救、手术麻醉等的监护作用。

(三)心电轴的测量心电轴一般指平均QRS电轴,是整个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QRS向量综合所指的方向。

正常人心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指向左下方,约0°~90°之间。

一般采用心电轴与导联Ⅰ 正侧段所成的角度表示心电轴的偏移程度。

除测定QRS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 波和T波电轴。

1.测量方法(1)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来估测心电轴。

临床意义正常心电轴的范围在-30°~+90°之间。

①电轴轻度左偏:心电轴0°~-30°之间,见于正常人、横位心(肥胖、妊娠、腹腔积液等)。

②电轴左偏:心电轴位于-30°~-90°之间,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大量腹腔积液等)、左前分支阻滞和左心室肥厚等。

心电图标准导联

心电图标准导联

心电图标准导联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用来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然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而心电图标准导联则是指根据国际标准,将电极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以获取特定的心脏电活动信息。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心电图标准导联的内容。

首先,心电图标准导联包括I、II、III、aVR、aVL、aVF、V1、V2、V3、V4、V5、V6共12个导联。

这些导联可以分为四组,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胸前导联(V1、V2、V3、V4、V5、V6)、四肢导联(I、II、III)和胸导联(V1、V2、V3、V4、V5、V6)。

其次,每个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不同方向和位置。

比如I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从右肩到左髋的方向上的变化,II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从右肩到左腿的方向上的变化,III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从左肩到左腿的方向上的变化。

而aVR、aVL、aVF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平面上的变化,V1至V6导联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胸部不同位置的变化。

此外,心电图标准导联的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和诊断心脏疾病。

比如I、II、III导联可以用来诊断心脏的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aVR、aVL、aVF导联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整体活动情况,V1至V6导联可以用来观察心脏在不同位置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导联的记录,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的迹象,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最后,心电图标准导联的正确放置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正确的位置放置电极,并且记录准确的心脏电活动,才能够得到可靠的心电图结果。

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和技术人员都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放置电极,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总之,心电图标准导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电图记录方式,它包括了12个导联,每个导联记录了不同方向和位置的心脏电活动。

通过分析这些导联的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和诊断心脏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R
-30°
+
60°
+150°
+
+90°
+ 30°
可编辑版
L
F
21
额面六轴系统的形成
六轴系统
如果将标准肢
体导联和加压
单极肢体导联
的六个导联轴
均与心脏的“0”
位点相重合,
则形成著名的
可编辑版
六轴系统。 22
额面六轴系统的形成
+240° - 90° +210°
- 60° - 30°
±180° +150°
导联连接要学会, 左黄右红两臂内。
绿黑分放左右足, 连后逐一再查对。
V1 电极放胸前, 胸骨右缘四肋间。 左缘对称放 V2, 2~4中点是V3。 锁骨中线五肋间, V4放置在此点。 V5 腋前6腋中, V4、5、6同一线。 胸导常描135, 必要时描附加联。
可编辑版
36
四、平均心电轴与电轴偏移
概念
可编辑版
1
概念
什么是心电图导联?
将心电图
机上两个电极连接到
人体表面的任何两点,
使心电流能经导线与
心电图机构通组成
“回路”,这种连接
的方法,即称为心电
图导联。
可编辑版
2
问题提 出何为 标准?
一、标准肢体心电图导联
既然在身体 的任何两点放置 电极,均可以描 记出心电图,那 么将会使心电图 的描记出现混乱, 必须制定一个统 一的标准。
Ⅱ导联轴 R F 左下肢(F) 右上肢(R)
Ⅲ导联轴 L F 左下肢(F) 左上肢(L)
可编辑版
11
标准导联轴与三轴系统
-
R
-


A B
++
F
+
L
-

-120°
- Ⅰ ±180°-
-60°
- 60° Ⅲ
+ 0°

120° +
+ 60°
可编辑版
12
问题提 出
二、单极肢体导联
标准肢体导 联心电图反映的 是机体表面任意 两点之间的电位 变化,它不能反 映某点与心脏电 位中心“0”点之 间的电位改变。
胸前导联 V3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V3
V2与V4连 线的中点
V1 V2
V3 V4 V5 V6
可编辑版
30
胸前导联 V5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V5
左侧腋前 线与V4呈 水平。
V1 V2
V3 V4 V5 V6
可编辑版
31
胸前导联 V6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V6
左侧腋中 线与V4呈 水平。
V1 V2
V3 V4 V5 V6
+Ⅰ 0°
30°
+ 30°
+aVF
+120°
+ 60°
+可编9辑0版°
23




+Ⅰ

QRS环

T环

可编辑版
24
三、胸前导联系统 横面向量环
可编辑版
25
可记录横断面的胸前导联
胸前导联由
1930年Wilson
在做心脏直视
手术时记录心
电图波型后提
出,进一步丰
富了心电图导
联系统。
可编辑版
26
胸前导联 V1 的位置规定
可编辑版
6
标准导联连接方法
可编辑版
7
肢体导联线的连接方法
肢体导联电
极共有四根,电极
分别用颜色“红
”“黄”“蓝或
绿”“黑”区分

连接接法:
红:右上肢
黄:左上肢
绿:左下肢
可编辑版
8
标准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导联轴
某一导联 正负极之间的 假想连接直线, 该直线则称作 该导联的导联 轴。
可编辑版
9
导联轴与爱氏三角形
0.01s 0.03s
0.10s
0.08s
心电轴
0.05s
0.06s平均心Βιβλιοθήκη 轴概念平均心电轴是指心室除
极过程中,额面各瞬间
QRS综合向量的总和,
称为平均QRS电轴(简
称心电轴),正常指向
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Wilson发展了一 个“中心电端”学说, 即在负极人为的创造 一个“0”电位的“中 心电端”,阳极为单 极探查电极。
可编辑版
13
单极肢体导联 示意图解
探查电极
阳极
VR
VL
5000Ω
负极
0电位
5000Ω 中心
电端
VF
5000Ω
优点 缺点
单极肢体导联
特点
1.能较准确的反映某部位电位。 2.不用增加任何导联线。 3.可弥补标准肢体导联的不足。
假设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上肢为距
离相等的三个点,则标准导联的三条导
联构成一个倒置的等 -

+
边三角形,三角形的 -
-
三条边代表三个标准
导联的导联轴,三角
电偶中心
形的中心相当于心脏
的电偶中心。
可编辑版
10
假想标连准线肢体正 导极联的假负想极连线 与标准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Ⅰ导联轴 R L 左上肢(L) 右上肢(R)
为解决这个问 题, Einthoven在1905 年对心脏电活动的记录 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心电图导联选择 规则,即标准导联。
可编辑版
3

标准导联规
准 定,将心电图机
的正极接在被检

导 查者的左上肢,
联 负极接在被检者

的右上肢,描记 出来的心电图称为标准肢体导联Ⅰ,
定 简称标Ⅰ导联。
可编辑版
具体位置
V1
胸骨右缘 第4肋间
V1 V2
V3 V4 V5 V6
可编辑版
27
胸前导联 V2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V2
胸骨左缘 第4肋间
V1 V2
V3 V4 V5 V6
可编辑版
28
胸前导联 V4 的位置规定
具体位置
V4
胸骨左缘 第5肋间与 左锁骨中 线交界点
V1 V2
V3 V4 V5 V6
可编辑版
29
可编辑版
32
胸前导联位置总结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与V4连线之间
V4 胸骨左缘第5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点
V5 左侧腋前线平V4水平
V6 左侧腋中线平V4水平
可编辑版
33
胸前导联轴之间的角度
可编辑版
34
P环
T环
QRS环
横面心电向量环在前胸导联上的投影
可编辑版
35
导联连接口诀
4

标准导联规
准 定,将心电图机
的正极接在被检

导 查者的左下肢,
联 负极接在被检者

的右上肢,描记 出来的心电图称为标准肢体导联Ⅱ,
定 简称标Ⅱ导联。
可编辑版
5

标准导联规
准 定,将心电图机
的正极接在被检

导 查者的左下肢,
联 负极接在被检者

的左上肢,描记 出来的心电图称为标准肢体导联Ⅲ,
定 简称标Ⅲ导联。
所作出的心电图图形波幅过小,
不利于进行心电图分析。
可编辑版
15
1907年,Goldberger 氏在单极肢体导联的 基础上,经过改良, 提出了加压单极肢体 导联的学说,可以使 波幅增大50%,而且 图形不产生变化,彻 底解决了前述问题。
可编辑版
16
aVR
加压单极导联 aVR示意图解
探查电极
阳极
5000Ω 5000Ω 5000Ω
0电位
中心 电端
负极
aVL
加压单极导联 aVL示意图解
探查电极
阳极
5000Ω 5000Ω 5000Ω
0电位
中心 电端
负极
加压单极导联 aVF示意图解
探查电极
阳极
aVF
5000Ω 5000Ω 5000Ω
0电位
中心 电端
负极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示意图



可编辑版
20
加压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15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