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是造成建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

基于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通过实践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抗震意识和抗震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抗震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涵盖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地震动、抗震设防厚度、抗震设防构造、抗震设计地基基础及其与地下水位关系、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等方面。

1.2 抗震设计方法涵盖传统弹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等效静力法、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等方法。

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2.1 结构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及其反应等方面确定了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厚度等基本参数后,根据土桩宏观本构模型,通过叠加近地震、漫游高频地震和远地震等不同地震情形,计算结构最大顶点间位移与构件变形,以预测结构的受力情况,然后根据结构受力,进行结构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各项指标。

2.2 基础抗震原理涵盖土壤抗震、基础抗震、地基抗震等方面。

3. 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仿真实验等方式,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应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课程设计流程1.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任务2.学生独立阅读文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策划课程设计方案4.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抗震设计的范例设计5.讨论交流,指导完善设计结果6.仿真实验并分析结果7.答辩展示设计成果四、课程设计教学设施1.电脑2.建筑结构分析软件3.建模软件五、课程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评价分为两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学生的个人表现。

学生的设计方案评价包括设计成果、设计思路、实验分析和结论等维度。

教学楼抗震分析课程设计

教学楼抗震分析课程设计

教学楼抗震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抗震概念、抗震设防的基本原理及教学楼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教学楼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学楼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抗震要求的教学楼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抗震安全的关注,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建筑工程领域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物理、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对建筑结构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物理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抗震设计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抗震概念及设防原理:介绍地震波的传播、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原则等,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 抗震设计原则及方法2. 教学楼结构类型及材料:分析教学楼常见的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及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 常见教学楼结构类型-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抗震性能- 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特点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 抗震设计规范简介-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楼抗震设计要点4. 抗震设计实践:分组进行教学楼抗震设计,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改进措施,对应教材第二章实践活动。

- 教学楼模型设计- 抗震性能分析- 改进措施及优化方案5. 教学楼抗震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教学楼抗震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各类抗震设计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完成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抗震设计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抗震知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对工程技术的尊重和热爱;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结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从事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抗震基本原理- 地震波传播与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原理-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2. 建筑结构类型与抗震特点-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桁架结构- 其他新型抗震结构3. 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 抗震设防等级与目标- 结构布局与体系设计- 抗震构件设计- 抗震连接设计4.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建筑抗震设计案例- 抗震设计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 抗震设计优化措施探讨5. 抗震设计实践- 简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抗震设计报告撰写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设计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结构体系。

具体设计目标如下:
1.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危害;
2.掌握建筑结构体系的构成、力学特性及其抗震要求;
3.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范;
4.进行抗震设计案例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5.掌握抗震设计的常用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二、课程内容
1. 地震基础知识
介绍地震的定义、特点、发生原理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探讨地震的预测和强
震动基本概念。

2. 建筑结构体系及其抗震要求
介绍多种建筑结构体系的构成、力学特性及其抗震要求,并重点讲解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详细介绍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
分析法等,并讲解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的防线要求。

1。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程编号: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2] [3]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一、课程简介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有用性。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一步争论打下确定的根底。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把握建筑构造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构造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和砌体构造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展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展抗震设计打下根底。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分类、分布等;2. 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要点;3. 了解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及政策,掌握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抗震设计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树立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关注社会公共安全问题;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抗震事业作出贡献的意愿。

本课程针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抗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抗震设计,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抗震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震基本知识:讲解地震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影响,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地震成因与机制- 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灾害及影响2. 抗震设计原理:介绍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方法及要点3. 抗震设防标准与规范:学习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及相关规范,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流程4. 抗震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进行抗震设计,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案例分析- 设计方案制定- 抗震性能评估5.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抗震设计分析,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 软件操作方法- 抗震设计分析- 结果解读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时要求进行详细规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抗震设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了解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如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学习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如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工程抗震设计。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抗震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会查阅和应用相关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2.工程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3.地震工程: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4.工程抗震设计实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工程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抗震原理和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实验法: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程抗震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如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试验设备等。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相关学术期刊、地震工程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课程设计指导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课程设计指导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导书一、题目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地震作用分析二、设计内容根据已有设计资料进行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抗震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 确定结构平面布置,确定结构承重方案,估算梁、柱尺寸,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2. 确定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绘制计算简图);3. 横向框架结构侧向刚度计算,并进行侧向刚度比验算;4.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求出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求出每层的水平地震力,并进行剪重比验算;6. 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进行一榀横向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内力计算并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三、设计内容指导1.结构平面布置(1)确定结构承重方案及构件布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和造型的要求,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

结构布置基本原则为结构受力合理;传力体系简单明确。

结构构件布置内容包括框架梁、柱布置;非框架梁布置;楼、屋面板布置;以及其它构件布置。

框架的布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横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梁承担,用纵向连系梁连接各榀横向框架。

●纵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纵向框架梁承担,用横向连系梁连接各榀纵向框架。

●双向承重体系—纵、横向框架梁均要承担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宜采用此方案。

非框架梁一般优先布置于墙下和较重设备下,然后再根据楼板的大小和框架承重体系布置。

●构件的材料及施工方法:框架结构梁、板、柱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目前框架梁、柱混凝土等级通常采用C30及以上。

多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相同的混凝土等级;高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不同的混凝土等级。

梁、柱主筋常采用热轧II级钢筋;箍筋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现浇板、楼梯构件及非主结构构件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

在抗震设防区,全现浇框架被广泛采用,也可采用现浇装配整体式框架。

(2)构件截面估算:●梁高h b:主、次梁交接时,主梁梁高一般比次梁梁高大50mm以上。

抗震分析课程设计

抗震分析课程设计

抗震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抗震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2. 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掌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3. 帮助学生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了解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建筑物抗震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建筑物抗震设防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波传播原理分析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震及抗震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抗震设防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抗震工作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核心。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抗震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对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作为标题标识,再开篇直接输出。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抗震分析基本原理:介绍地震波、抗震设计的概念,阐述抗震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结构类型、建筑材料、设计规范等因素对抗震性能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抗震设计规范:讲解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如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动参数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4. 地震波传播特点:介绍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分析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5. 建筑物抗震分析方法:讲解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等抗震分析方法;教材章节:第三章。

6. 抗震设防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抗震设计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四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抗震分析基本原理;第二周: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因素;第三周:抗震设计规范;第四周:地震波传播特点;第五周:建筑物抗震分析方法;第六周:抗震设防实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学习、实践项目分析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1)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学习通过课件教学和阅读经典论著,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危害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现状;阐述闵行公馆项目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案,探究其抗震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2)实践项目分析选取某一具体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和采访当地工程师,对该地区现有建筑抗震设计项目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3)设计实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践。

学生在实验室或者现场进行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设计与构造设计,力学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等。

课程最终评估将基于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实验数据分析。

3. 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团队协作建立学生团队,要求各组成员间具有相互信任、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意识。

针对项目分析和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有条理、高效、合理的团队合作模式。

(2)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在项目分析和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学习与实践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为实践项目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践设计实践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实践活动,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制定分析报告,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4.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主要基于学生团队提交的项目分析报告和设计实践报告。

项目分析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目标地区现有建筑抗震设计项目的分析和评估能力,设计实践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设计思路、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等。

5. 参考文献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刘志辉. 从闵行公馆地震中获得的抗震设计经验[J].结构工程师,2016, 32(6): 30-35.3.高凯宁, 马晓, 张品杰等. 地震工程学及其应用[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目录一、工程概况 (1)1.结构方案 (1)2.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及板厚确定 (1)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1.楼面荷载标准值 (2)2.屋面荷载标准值: (3)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3)1.横梁线刚度的计算: (3)2.柱线刚度的计算: (4)四、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1.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5)2.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5)五、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5)六、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6)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 (6)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6)七、竖向荷载作用框架内力分析 (9)1.梁的相对转动刚度 (9)2.连续梁荷载和弯矩计算 (9)3.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 (10)4.框架梁、柱的弯、剪、轴计算: (12)八、内力组合 (15)九、设计体会及今后的改进意见 (20)十、参考文献 (21)一、工程概况1.结构方案设计五层办公楼.混凝土的重度为32.4kN m楼面活荷载25kN m.墙体面荷载为2为20.5kN m;设防烈度为83.5kN m.屋面雪荷载为22.0kN m。

走廊、楼梯活荷载均为2度.地面加速度为0.20g,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震分组为一组。

2.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及板厚确定2.1结构布置见图12.2各梁柱截面尺寸:(1)梁的尺寸1111()()4200(233.3525)5001881881111()()500(166.7250)2503232h l mm mm h mmb l mm mm mm==⨯====⨯==∽∽∽,取∽∽∽,取b(2)板的尺寸11420084,1005050h l mm h mm ==⨯==按双向板设计,则板厚:取 (3)柱的尺寸采用底层柱轴力估算:假设结构每平方米的总荷载设计值为12KN.则底层中柱的轴力设计值约为: 4.2 2.412() 5.151009.822N kN =⨯+⨯⨯= 采用C30混凝土捣实.假定柱的截面尺寸为b ×h=600mm ×600mm,则柱的轴比为: 10098000.2814.3500500c N u f bh ===⨯⨯ 故取柱子的尺寸为b ×h=500mm ×500mm 。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措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熟悉常见的抗震加固措施,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判断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3.能够提出针对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抗震加固措施: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4.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地震中受损的建筑,探讨抗震设计的优缺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等。

2.讨论法:分组讨论抗震加固措施的优缺点,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

4.实验法:安排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相关教材。

2.参考书:地震工程、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的专业书籍。

3.多媒体资料:地震波传播特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案例的视频和图片。

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抗震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评的30%。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环境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2、课程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突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形成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2、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过程,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构响应椭圆图等。

4、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三、课程安排1、引论: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以及在地震环境下对建筑结构的要求;2、基础理论: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3、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各种方法,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4、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抗震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抗震椭圆图等;5、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6、实践与操作:通过实践与操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7、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四、考核方法1、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思路的掌握情况;2、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防御设计、抗震分析评价及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熟练程度;3、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4、考察学生通过复习形成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设计1. 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将抗震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面,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

2.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分析和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能够运用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际建筑工程设计。

3. 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1.地震基本知识和地震波特性2.建筑结构受震性能的评估标准3.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5.钢结构抗震设计6.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措施3.2 实践教学1.各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2.利用建筑抗震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实验3.实地考察和调查抗震设防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4.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采用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2.实践教学采用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形式。

5. 教学评价1.理论课程将考核学生对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

2.实践教学将考核学生的抗震设计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采用实验报告、实验成果汇报、课堂演示等形式进行评价。

6. 教学资源1.教材:《建筑抗震设计》2.教学软件:SAP2000、ANSYS、ETABS等建筑抗震设计软件3.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模拟地震实验室等7.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拥有一定的建筑抗震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本课程的开展也为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厂房抗震课程设计

厂房抗震课程设计

厂房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厂房抗震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掌握厂房建筑的结构特点及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抗震设防的标准和相关规定。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工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阅读和理解抗震设计图纸;能够进行简单的抗震结构分析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及地震波、厂房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案例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及地震波: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2.厂房建筑结构:讲解厂房建筑的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方式及承重结构的特点。

3.抗震设计原理:阐述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抗震设防标准、抗震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措施等。

4.抗震构造措施:介绍厂房建筑抗震构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抗震缝、防震缝、箍筋、锚固等。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及地震波、厂房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讨论法:学生就抗震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抗震实验室,了解抗震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抗震工程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建筑抗震设计简明教程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简明教程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简明教程课程设计课程概述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猛烈的力量之一,地震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也会对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性设计成为建筑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将为大家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课程内容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由地球发生内部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动力学、地震波、地震烈度等内容。

2. 建筑抗震设计设计参数建筑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结构类型、荷载体系、设计基础、材料选用、分析方法、抗震设防烈度等等。

3.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本节将讲解经典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弹性静力分析法、弹塑性时间历史分析法等。

4. 建筑抗震设计实例分析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并根据项目定位进行分类讲解。

5. 建筑抗震设计实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实践演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流程和方法,熟悉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1.熟悉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流程;2.能够基于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筑抗震设计参数;3.掌握经典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以及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

课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2.独立完成一篇建筑抗震设计方案论文;3.实践演习成果展示。

参考资料: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中国建筑业协会地震工程分会《建筑抗震设计基础》;3.陈伟等,《建筑抗震设计与分析》。

以上仅为部分参考资料,建议学生自行查阅更多相关资料。

结语本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建筑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

希望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大家在这一领域的深造和研究提供帮助。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抗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和标准;3. 引导学生掌握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了解抗震结构的受力特点;4. 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抗震结构材料和构造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工程中抗震结构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抗震结构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从事抗震结构研究的愿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抗震结构研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抗震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建筑结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结构基本概念- 地震及地震波- 抗震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抗震设防目标与标准2.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 抗震结构受力特点- 抗震结构设计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3. 抗震结构材料与构造措施- 常用抗震结构材料-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连接与节点设计4. 抗震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钢结构设计实例- 混合结构设计实例5. 抗震结构计算与绘图- 抗震结构计算方法- 抗震结构绘图技巧-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6. 抗震结构施工与验收- 抗震结构施工技术- 抗震结构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程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五层楼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五层楼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五层楼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五层楼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要求。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抗震构造措施的作用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解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五层楼抗震设计,包括结构选型、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

2.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和分析,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3. 学生能够利用模拟软件或模型制作,进行抗震性能的模拟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心,加强抗震减灾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3. 增强学生对国家抗震设计规范的认识,培养遵守规范和追求卓越的工程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即将面临的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五层楼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还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抗震设计原理:包括地震作用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原则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建筑结构选型:介绍不同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的抗震性能特点,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 材料选择与应用:分析建筑材料的抗震性能,包括钢筋、混凝土等,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3. 抗震构造措施:讲解各种抗震构造措施(如防震缝、减震层等)的作用和设计要求,对应教材第三章。

4. 抗震设计计算:包括结构分析、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构件设计等,对应教材第四章。

- 设计软件应用:介绍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五层楼设计案例分析,对应教材第五章。

5. 抗震性能评估:利用模拟软件或模型测试,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对应教材第六章。

6. 抗震设计规范:解读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强调规范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对应教材附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资料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分别见图1和图2,楼层高度分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

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

柱截面参考尺寸: 500mm×5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梁采用C30;柱采用C35。

钢筋强度等级:受力纵筋和箍筋的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

试对该框架进行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设计计算。

荷载信息如下: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楼板厚度为h见分组表,活荷载标准值:住宅楼面为2.0kN/m2,走道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

设计时考虑雪荷载的影响,雪荷载标准值为0.4 kN/m2。

图1 结构平面图图2 结构剖面图注:a=6m,b=2.4m,c=4.5m二、重力荷载代表值对于重力荷载的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的墙体均取本层的一半和上一层的一半,顶层只取下层的一半计算。

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恒载:25+[0.25]=2538KN 活载:0.50.4 4.5()=103.68KN荷载代表值G2=2641.68KN第一层:恒载:25+[0.25]=3033KN 活载:0.52 4.5()=518.40KN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为了方便计算,取G1=2645KN,G2=3555KN。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1、横梁线刚度的计算梁柱的刚度均采用D值法计算,即梁的截面惯性矩考虑了楼板的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梁的抗侧移刚度部位截面2/h b m⨯跨度/l m矩形截面惯性矩3341210I bhm-=边框架梁中框架梁341.510bI Im-=410c bbE IilkN m=⋅34210bI Im-=410c bbE IilkN m=⋅走道梁 2.41.33 22.5 2.663.333二层其他梁64.5 6.75 3.375 9 4.5一层其他梁64.58.584.2911.445.72注:混凝土C30, 423.010c E N mm =⨯2、柱及楼层的抗侧移刚度柱抗侧移刚度:212ci D hα= 二层: ,22bc i K K i K α==+∑;一层: 0.5,2b ci K K i K α+==+∑ 表2 框架柱值及楼层抗侧移刚度楼层 层高柱号 根数 截面2/h b m ⨯ 3341210c I bh m-=410c cc E I i l kN m =⋅ K α 2/ij D kN m 2ijDkN m ∑2i D kN m2 3.61Z 140.50.5⨯5.214.5591.12 0.36 15150 2121006173002Z 141.85 0.48 20300 2842003Z 4 0.84 0.30 12490 51760 4Z41.39 0.41 17310 69240 1 3.91Z 140.50.5⨯5.214.2081.36 0.55 18360 2570406684602Z 142.15 0.64 21210 2969403Z 4 1.02 0.50 16700 66800 4Z41.61 0.59 19420 476803、结构自振周期计算采用假想顶点位移计算,见表3:表3 假想顶点位移计算楼层重力代表值(kN)楼层剪力/Gi iV GkN=∑楼层抗侧移度4/10iDkN m层间位移/i Gi iV Dmδ=楼层位移/i imδ∆=∑2 2645 2645 617300 0.00428 0.0141 3555 6200 668460 0.00928 0.00928iG∑6200取填充墙的周期影响系数0.60Tϕ=,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四、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多遇地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查表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0.16a=。

场地类别为Ⅳ类,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查表得特征周期。

结构阻尼比为0.05,阻尼调整系,故地震影响系数为:2、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由于按多层框架考虑,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等效总重力eqG取重力荷载代表的85%计算,则结构底部剪力标准值EkF为:由于,且,不需修正顶层附加地震作用。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表4。

3、楼层地震位移计算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5i k k iV F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4、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ie iV u G ∆=弹性层间位移角为:ee u hθ∆=其中h 为计算楼层层高,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 i F 、i V 、e θ的计算楼层层高 /ih m/i G kN/i H mi i G HiiG H∑/i F kN/i V kNi D kN m310/eu m-∆e θ2 3.6 2645 7.5 1983833703496.3 496.3 617300 0.8041 3.9 3555 3.9 13865 346.9 843.2 668460 1.22显然弹性层间角位移均小于弹性层间角限制[]1550e θ=,故梁柱截面尺寸均满足要求。

五、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5所示:表5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柱j层数ih/miV/KN iDijD ijiDD ikV/KNK y bijM/KN.mtijM/KN.m2 3.6 496.3 617300 15150 0.025 12.41 1.12 0.41 18.14 26.541 3.9 843.2 668460 18360 0.027 22.77 1.36 0.58 51.68 37.122 3.6 496.3 617300 20300 0.033 16.38 1.85 0.44 26.12 32.85 1 3.9 843.2 668460 21210 0.032 26.98 2.15 0.55 57.87 47.35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边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6所示:柱j 层数ih/miV/KN iDijD ijiDD ikV/KNK y bijM/KN.mtijM/KN.m2 3.6 496.3 617300 12490 0.020 9.93 0.84 0.40 14.30 21.451 3.9 843.2 668460 16700 0.025 21.08 1.02 0.60 49.33 32.882 3.6 496.3 617300 17310 0.028 13.90 1.39 0.42 21.01 29.02 1 3.9 843.2 668460 19420 0.029 24.25 1.61 0.57 54.36 41.01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7所示:楼层大梁走道梁1Z2Z跨度llEkM/KN.mrEkM/KN.mEkV/KN跨度l/mlEkM/KN.mrEkM/KN.mEkV/KNEkN/KNEkN/KN2 6 26.54 18.87 7.57 2.4 13.98 13.98 11.65 7.57 4.08 1 6 55.26 46.42 16.95 2.4 27.05 27.05 22.54 24.52 9.67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边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8所示:楼层大梁走道梁1Z2Z跨度llEkM/K N.mrEkM/KN.mEkV/KN.m跨度l/mlEkM/KN.mrEkM/KN.mEkV/KNEkN/KNEkN/KN2 6 21.45 16.67 6.35 2.4 12.35 12.35 10.296.35 3.941 6 47.18 39.18 14.39 2.4 22.84 22.84 19.0320.74 8.58六、竖向荷载作用框架内力分析计算框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竖向作用下的内力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全部永久荷载、50%的楼面活荷载和50%的雪荷载。

由于结构的基本对称,竖向荷载下的框架侧移可以忽略,因此,这儿选取半结构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内力。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梁端负弯矩调幅,取弯矩调幅系数为0.8,梁的跨中弯矩随之做相应的增加。

1、各节点分配系数节点分配系数:图3 节点布置图节点B:节点C:节点D:节点F:节点B \ 0.395 0.315 0.29C \ 0.497 \ 0.503D 0.420 0.155 \ 0.425F 0.354 0.103 0.282 0.2612、连续梁荷载计算以下均取中框架结构计算。

(1)连续梁恒载二层:大梁线荷载:走道梁线荷载:一层:大梁线荷载:走道梁线荷载:(2)弯矩计算固端弯矩:弯矩分配见表10。

表10 弯矩分配过程结点 A B C D F H G E杆端AB BA BF BC CB CD DC DE DF FD FB FG FH HF GF ED分配系数0.29 0.395 0.315 0.503 0.497 0.42 0.155 0.425 0.282 0.354 0.103 0.261固端弯矩-66.3 -54.45 54.45 -8.11 66.3 -9.84 -4.92 -4.061 9.61 19.23 26.19 20.88 10.44 13.0911.07 22.14 21.87 10.94-12.03 -24.06 -8.88 -24.34 -12.17 8.88 -10.16 -8.09 -16.18 -20.31 -5.91 -14.98 -7.49 5.912 -0.13 -0.26 -0.36 -0.29 -0.14 -0.183.06 6.12 6.05 3.021.062.13 0.79 2.15 1.08 -0.79-0.16 -0.13 -0.25 -0.32 -0.09 -0.23 -0.12 0.093 -0.42 -0.84 -1.15 -0.91 -0.46 -0.57-0.15 -0.31 -0.30 -0.150.06 0.12 0.04 0.12 0.06 -0.040.09 0.07 0.15 0.18 0.05 0.13 0.07 -0.05最终弯矩9.06 18.12 -51.84 33.66 37.79 -37.74 46.45 -16.16 -30.22 -27.33 58.19 -15.79 -15.08 -7.54 1.03 3.99 调幅-41.47 -30.19 37.16 -12.93 46.55 -12.63整理并考虑梁端弯矩值折算到节点边缘后可得到重力荷载代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及柱端弯矩、轴力值,如表1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