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 态 作 业 的 氧 消 耗 动 态
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
相对代谢率(RMR)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 如下:(要注意,对恢复期还氧债部分的氧耗量不能忽略)
RMR
作业时的氧耗量 安静时的氧耗量 基础代谢氧消耗量
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 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 高计算的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 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 耗量的1.2倍来计算
b) 氧 需 超 过 氧 上 限
第四节
二、静态作业的氧需
作业时氧耗动态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即 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 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耗不像动态作业那样迅速降低,而 是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安静水平。具体如图8-8所示。
(2)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 因素有关。 1)坐姿手操纵力(图8-1 坐姿工作时不同角度得比例测定) 2)立姿手操纵力(图8-2 立姿操纵时手的拉力和推力) 3)卧姿手操纵力(图8-3 卧姿时不同肘角伸臂的臂力测定) 4)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图8-4为常见手部操作 动作及其力量极限推荐值)
式中,为安静代谢率(kJ/(m2· h);为人体表面积(㎡);为持 续时间(h)。
第三节
三、能量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能量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 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也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 加的代谢量之和。能量代谢率记为M。 能量代谢量=MSt (8-4)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如表8-10所示。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Ⅰ Ⅱ Ⅲ Ⅳ
≤15 >15~20 >20~25 >25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式中,M为量代谢率(kJ/ h m2 );为人体表面积(m2);为 测定时间(h)。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 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RMR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RMR 基础代谢量+1.2 基础代谢量= RMR 1.2 基础代谢量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 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 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八章 体力工作负荷
本章内容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作业时氧耗动态 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案例:煤矿工人体能负荷与工伤事故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量 代谢,三者联系密切。
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动的力量特征和耐力特征。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力量
人能够发挥出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姿势、着力部位以 及力的作用方向。
施力部位可把人体力量分为手部力量、脚(含腿)部力量、 背部力量和颈部力量。
人的操作是由手和脚来完成。因此,手部力量和脚部力量 在所有各类力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1)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握 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表8-1是根 据对一组被试的测定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从表8-1可以看出,人 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别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天能耗量/kJ 7746~9211 9211~10676 10676~12770 12770~14654 14654~16329
男
0~1 1~2 2~4 4~7 7~11
女
A B C D E
0~1 l~2 2~4 4~7 7~11
1926~3014 3014~4270 4270~5945 5945~7453 7453—8918
图8-8 静态作业的氧消耗动 态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8-9。该 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 性别 等级 A B C D E
主作业的 RMR
8h劳动能耗量/kJ 2303~3852 3852~5234 5234~7327 7327~9085 9085~10844
RMR
能量代谢率 安静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
M R B
M B RMR R B RMR 1.2B RMR 1.2 B
见例8-1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五、相对代谢率资料
计算能量代谢量时,首先必须准备必要的相对代谢率资料,
专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的相对代谢率数据。可以对研究的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可运用上述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 体力工作负荷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进行 测定。 (一)生理变化测定 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 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 某些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
某项具体作业,观察分析作业者的动作、负荷和疲劳等方面的特 征,然后与现有的资料加以对照比较,即可以判断确定该项作业
的 值。有关判定生产作业活动的资料见表8-5。日常作业活动的
值参考资料见表8-6 。
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能量产生和消耗可以从人体消耗的氧量上反应出来。作业时人 体所需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大小,劳动强度越大,需要氧量也越 多。因此,以体力为主的作业,可以利用人在作业中的耗氧量计算 作业时耗能量。
一、氧债及其补偿
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 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的氧 上限一般不超过3L/min,有锻炼者可达到4L/min) 。
第四节
一、氧债及其补偿
作业时氧耗动态
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
a) 氧 需 小 于 氧 上 限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二、人体活动的耐力
一般把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
力。
研究表明,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 人体力量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反比关系,如图8-5所 示。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
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 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强度越大。人体的工作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对操作者承受负荷的状况进行准确评定,既能保证工作量,又 能防止操作者在最佳工作负荷水平外超负荷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 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 白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运动性尿蛋白”现象。 (三)主观感觉测定 主观感觉测定是通过如图8-6所示 的自认劳累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经过 多次修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15点 (6—20点)量表,该量表的特征是 要求操作者根据工作中的主观体验对 承受的负荷程度进行评判。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二)脚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脚产生的力的大小与下肢的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一般坐 姿时,右脚最大蹬力平均可达2568N,左脚为2362N;膝部伸展 角度在1300~1500或1600~1800之间时,脚蹬力最大。 一般来说,右脚脚力大于左脚;男性脚力大于女性脚力。脚 力控制器的操纵力最大不应超过264N。否则易疲劳。右脚使用力 的大小、速度和准确性都优于左脚。 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
绝对指标,如8h的能量消耗量,劳动强度指数等。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
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指标评价 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能率 协会的划分标准,它将劳动强度划分 为5个等级。如表8-8所示。
作业的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应越低。 ≤2.7适宜的作业; <4的作业可以持续工作,但考虑精神疲劳也应安排适当休息; >4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 >7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
6908~8039 8039~9295 9295~10970 10970~12477 12477~13942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 3869-83), 该标准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 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 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1.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M) (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 (T)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 (S) (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W) (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I)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3)体力劳切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T· S· 10 M· W·
第三节
二、安静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安静代谢量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 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 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通常以基础代谢量的20%作为维持体位平 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因此,安静代谢量应为基础代谢 量的120%。安静代谢率记为R,R=1.2B。 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8-3)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1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 2);x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 m min· 2。 m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劳动强度 不同,单位时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劳动生理学方面来看,以 能量代谢为标准进行分级是比较合适的。这种分级法可以把千差万别的 作业,从能量代谢角度进行统一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
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该指标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目前 在我国已开始使用;
图8-6 自认劳累分级量表
第三节
百度文库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所 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
一、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 的能量。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5%。 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8-1)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B)×人体表面积(S)× 持续时间 (t)=BSt (8-2)
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
相对代谢率(RMR)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 如下:(要注意,对恢复期还氧债部分的氧耗量不能忽略)
RMR
作业时的氧耗量 安静时的氧耗量 基础代谢氧消耗量
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 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 高计算的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 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 耗量的1.2倍来计算
b) 氧 需 超 过 氧 上 限
第四节
二、静态作业的氧需
作业时氧耗动态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即 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 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耗不像动态作业那样迅速降低,而 是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安静水平。具体如图8-8所示。
(2)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 因素有关。 1)坐姿手操纵力(图8-1 坐姿工作时不同角度得比例测定) 2)立姿手操纵力(图8-2 立姿操纵时手的拉力和推力) 3)卧姿手操纵力(图8-3 卧姿时不同肘角伸臂的臂力测定) 4)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图8-4为常见手部操作 动作及其力量极限推荐值)
式中,为安静代谢率(kJ/(m2· h);为人体表面积(㎡);为持 续时间(h)。
第三节
三、能量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能量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 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也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 加的代谢量之和。能量代谢率记为M。 能量代谢量=MSt (8-4)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如表8-10所示。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Ⅰ Ⅱ Ⅲ Ⅳ
≤15 >15~20 >20~25 >25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式中,M为量代谢率(kJ/ h m2 );为人体表面积(m2);为 测定时间(h)。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 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RMR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RMR 基础代谢量+1.2 基础代谢量= RMR 1.2 基础代谢量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 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 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八章 体力工作负荷
本章内容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作业时氧耗动态 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案例:煤矿工人体能负荷与工伤事故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量 代谢,三者联系密切。
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动的力量特征和耐力特征。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力量
人能够发挥出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姿势、着力部位以 及力的作用方向。
施力部位可把人体力量分为手部力量、脚(含腿)部力量、 背部力量和颈部力量。
人的操作是由手和脚来完成。因此,手部力量和脚部力量 在所有各类力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1)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握 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表8-1是根 据对一组被试的测定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从表8-1可以看出,人 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别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天能耗量/kJ 7746~9211 9211~10676 10676~12770 12770~14654 14654~16329
男
0~1 1~2 2~4 4~7 7~11
女
A B C D E
0~1 l~2 2~4 4~7 7~11
1926~3014 3014~4270 4270~5945 5945~7453 7453—8918
图8-8 静态作业的氧消耗动 态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8-9。该 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 性别 等级 A B C D E
主作业的 RMR
8h劳动能耗量/kJ 2303~3852 3852~5234 5234~7327 7327~9085 9085~10844
RMR
能量代谢率 安静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
M R B
M B RMR R B RMR 1.2B RMR 1.2 B
见例8-1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五、相对代谢率资料
计算能量代谢量时,首先必须准备必要的相对代谢率资料,
专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的相对代谢率数据。可以对研究的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可运用上述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 体力工作负荷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进行 测定。 (一)生理变化测定 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 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 某些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
某项具体作业,观察分析作业者的动作、负荷和疲劳等方面的特 征,然后与现有的资料加以对照比较,即可以判断确定该项作业
的 值。有关判定生产作业活动的资料见表8-5。日常作业活动的
值参考资料见表8-6 。
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能量产生和消耗可以从人体消耗的氧量上反应出来。作业时人 体所需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大小,劳动强度越大,需要氧量也越 多。因此,以体力为主的作业,可以利用人在作业中的耗氧量计算 作业时耗能量。
一、氧债及其补偿
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 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的氧 上限一般不超过3L/min,有锻炼者可达到4L/min) 。
第四节
一、氧债及其补偿
作业时氧耗动态
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
a) 氧 需 小 于 氧 上 限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二、人体活动的耐力
一般把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
力。
研究表明,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 人体力量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反比关系,如图8-5所 示。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
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 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强度越大。人体的工作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对操作者承受负荷的状况进行准确评定,既能保证工作量,又 能防止操作者在最佳工作负荷水平外超负荷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 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 白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运动性尿蛋白”现象。 (三)主观感觉测定 主观感觉测定是通过如图8-6所示 的自认劳累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经过 多次修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15点 (6—20点)量表,该量表的特征是 要求操作者根据工作中的主观体验对 承受的负荷程度进行评判。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二)脚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脚产生的力的大小与下肢的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一般坐 姿时,右脚最大蹬力平均可达2568N,左脚为2362N;膝部伸展 角度在1300~1500或1600~1800之间时,脚蹬力最大。 一般来说,右脚脚力大于左脚;男性脚力大于女性脚力。脚 力控制器的操纵力最大不应超过264N。否则易疲劳。右脚使用力 的大小、速度和准确性都优于左脚。 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
绝对指标,如8h的能量消耗量,劳动强度指数等。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
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指标评价 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能率 协会的划分标准,它将劳动强度划分 为5个等级。如表8-8所示。
作业的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应越低。 ≤2.7适宜的作业; <4的作业可以持续工作,但考虑精神疲劳也应安排适当休息; >4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 >7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
6908~8039 8039~9295 9295~10970 10970~12477 12477~13942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 3869-83), 该标准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 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 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1.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M) (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 (T)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 (S) (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W) (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I)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3)体力劳切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T· S· 10 M· W·
第三节
二、安静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安静代谢量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 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 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通常以基础代谢量的20%作为维持体位平 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因此,安静代谢量应为基础代谢 量的120%。安静代谢率记为R,R=1.2B。 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8-3)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1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 2);x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 m min· 2。 m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劳动强度 不同,单位时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劳动生理学方面来看,以 能量代谢为标准进行分级是比较合适的。这种分级法可以把千差万别的 作业,从能量代谢角度进行统一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
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该指标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目前 在我国已开始使用;
图8-6 自认劳累分级量表
第三节
百度文库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所 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
一、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 的能量。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5%。 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8-1)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B)×人体表面积(S)× 持续时间 (t)=BSt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