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并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武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传的背景知识、相关历史事件、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6. 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对苏武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效果和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能够概括和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对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概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
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的意义。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学生分析和讨论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3. 词汇和句子解析工具:词典、语法参考书等4. 讨论和交流工具:白板、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品质。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代入感。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段落。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忠诚于国家、民族的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
(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历史背景及传主形象。
(2)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苏武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难懂句子的翻译。
(2)苏武传中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难懂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6.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苏武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2. 深入研究苏武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教案:《苏武传》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苏武传》。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播放PPT,展示苏武传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苏武传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苏武传的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学生了解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但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对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2. 组织一次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武传,主要涉及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等事迹。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苏武爱国精神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预备可以更好地按照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苏武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传》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控制和堆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精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办法:了解敬重史实的看法和对苏武的赞叹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详情和对照手法的作用。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顽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心,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办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支配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确实,艰巨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好汉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波及心灵的挑选。
在这样的挑选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芒的典范。
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老师讲解《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留意是否正确,假如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准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解释(解释很具体)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老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堆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推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推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推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老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苏武传的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的教案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 了解游说的语言技巧。
2.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二、力气目标:初步把握劝说的语言技巧。
三、德育目标:学习苏武的宏大民族精神,树立同学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分析卫律、李陵劝降的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
下面我们就通过卫律、李陵的劝降来看苏武是怎样呈现宏大人格和民族气节的。
二、讲授新课:(-)同学自读文章第5、7、8段,找出卫律李陵二人的劝降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卫律劝降: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李陵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二人为何对苏武实行不同的劝降方式?结合二人当时的投降状况:1、卫律投降:(课下解释62页5)卫律,本是胡种,生长在汉朝,曾任汉使出访匈奴。
因恐受株连,逃入匈奴,成为单于的亲信。
2、李陵投降:(课下解释63页39)老师补充: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曾和苏武同时作汉朝侍中。
李陵有军事才能,不愧为将门虎子,他的投降有不得已之处。
(三)卫律李陵是如何对苏武劝降的:1、卫律劝降:(第5段)..(1)同学分角色朗读,老师点拨。
(2)具体分析:①"剑斩虞常' 企图"杀鸡儆猴、恐吓苏武和张胜。
②"张胜当死"”卫律举剑欲击之「威逼吓到了张胜,对苏武没起作用。
③紧接着"复举剑拟之”来砍他,然“武不动,毫无畏惧。
..④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找同学读"利诱"这几句(老师点拨朗读技巧):"赐号称王富贵如此"。
⑤看他没反应又说:“君因我降尚可得乎?” .⑥重读读第5段,读出语气。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
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 标题破解。
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
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2. 品读句子。
选取几个关键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和解释,并对比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 角色演绎。
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演相关场景,并通过表演的创作形式,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4. 探究主题。
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该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例如“不屈不挠”“民族团结”等。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苏武传》是《汉书》中*出⾊的名篇之⼀,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不辱使命的事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故事梗概。
3、积累⽂⾔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概,增强民族⾃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培养⽂⾔⽂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具书,准确翻译⽂句。
4、思考探讨塑造⼈物的⽅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学习本⽂塑造⼈物形象的技巧和⽅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故事⼴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名伟⼤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们⼼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九年,历尽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令⼈震撼的民族⽓节,有民歌《苏武牧⽺》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冰天,苦忍⼗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北海边。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如铁⽯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发娘,盼⼉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烂,⼤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我们⾛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快速阅读⼈教版配发资料《第⼆课堂》(第99页)和课⽂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志,在⽗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诬告私改国史⽽被捕⼈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关于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推举)一1)课程名称:高二语文2)教材使用状况:《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3)本学期周课时: xxx)规划教学时数: xxx1)课程教学主要目的要求:《唐诗宋词选读》:古代诗歌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教学一、二单元,让学生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及唐宋诗词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把握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整体把握诗歌形象、借助诗歌的形象领悟诗歌的情感、观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提高鉴赏力量与审美情趣。
《现代散文选读》: 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意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通过现代散文的选读,培育阅读散文的兴趣,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熟悉社会、理解历史、思索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了解散文的一些一般性的文体学问,把握散文鉴赏的根本方法,提高阅读与理解作品的力量,对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有肯定的推断力,并且能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同学和教师沟通,学习写作散文评论与散文鉴赏文章;进—步理解散文的表达功能,把握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谈论的根本方法与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构思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文体意识,进展散文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推断水平和自主阅读的力量,独立进展课外散文的选择阅渎,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当代散文写作的现象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形成肯定的根底。
《写作》:读写结合,读中悟写,写中促读,注意积存。
把思维力量的训练作为高中阶段读写训练的核心。
进一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重点训练生动、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加文采;鼓舞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文章立意高远。
谈论文写作是高二阶段的重心,训练中规中矩。
思想正确,观点明确;语言标准、文从字顺;构造完整、思路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唐诗宋词选读》: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端详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赐予恰当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七、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课件】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课件】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课件】◆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课件】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