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验论哲学

合集下载

哲学史上唯物论与经验论

哲学史上唯物论与经验论

哲学史上唯物论与经验论
在哲学史上,唯物论和经验论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本实体。

唯物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但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唯物论关注物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并认为意识和观念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验论是一种认为人类知识源于经验的哲学观点。

根据经验论,所有的知识和思维都来自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和经验。

经验论的重要代表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他认为人的心灵最初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的。

经验论强调感觉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的知识是通过感觉对外部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到的。

唯物论和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关联。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存在的,而经验论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这种存在。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论对观察、实验和验证的方法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时,唯物论也对经验论提出了一些批评,认为纯粹的经验无法获得完全客观的真理,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和科学理论的构建来认识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唯物论和经验论只是哲学中的两个观点,存在多种变体和不同的学派。

在哲学史上,这两个观点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互和辩论共同推动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休谟的哲学思想摘要

休谟的哲学思想摘要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比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更为彻底,合乎逻辑得到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之为“逻辑终局”,康德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也使唯理论的理想破灭了。

休谟面临的问题和洛克、贝克莱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主张对人性进行研究,而方法就是经验论的方法。

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

知觉又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对象。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而观念就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也就是当印象活动停止后在心中留下的摹本。

印象有简单、复合之分,而观念也有简单、复合观念。

由此,他提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①印象在先原则,就如上所述;②想象自由原则,也就是心中可以自由地组合形成观念,但无论观念多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由此,休谟便以“感觉印象”作为衡量知识真假的标准。

二、温和的怀疑论既然一切观念都来自印象,印象又以感觉为基础,那感觉从何而来?对待这个问题,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这是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

洛克认为感觉来源外部事物,但休谟认为既然心物二元,我们是无法知道心中的观念是对外部事物的摹本;贝克莱认为感觉来源于上帝这一精神实体,上帝一样是超经验的,是无法证明存在的。

我们只能感知到时刻变化着的此刻的各种特殊的知觉,根本感受不到那些抽象的、一般的概念。

在心灵呈现的只有知觉,“物质世界”“外部世界”甚至是上帝,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或虚假的概念,并没有与它们对应的感觉印象。

但是休谟对于上述的这些的怀疑仅仅只是怀疑,他所持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而不是武断的宣称如“物质世界”“上帝”的不存在,只是人们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无法证实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他并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应该称之为不可知论。

他并不认为因为不知道感觉来源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主张退守常识,只要不追问感觉的来源、能合理解释感觉经验就够了。

休谟的经验论

休谟的经验论

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其中包含了他的经验论思想。

休谟的经验论强调人的知识和思维源于经验,而不是先天的理性或灵魂。

他对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和经验,通过我们的感官来获得。

他质疑了人们对于原因与果果、因果关系、自我和世界本体等概念的认知。

以下是休谟经验论的主要观点:
印象与观念: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识源于两种心理现象:印象(impression)和观念(idea)。

印象是直接感觉或经验,如我们对物体的感觉、感知和情感;而观念是由印象组成的较为复杂的心理表象。

因果关系: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我们观察到事件之间的常见关联,并在心中形成了习惯性的信念,即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另一个事件。

然而,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或理解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能通过经验建立起关联。

归纳推理:休谟对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必然的结论,因为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无法涵盖所有情况。

自我问题:休谟对自我(self)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感知自我,自我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休谟的经验论对后世的认识论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他的经验论观点也与康德的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观点之一。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作者:车其磊摘自:《凉山社会科学》内容提要: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产生.它的产生发展又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导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为以后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经验论哲学作为一种具有近代特点的认识论观点,经历了从弗兰西斯*培根经由霍布斯到洛克的早期发展和从贝克莱到休谟的晚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论的认识原则和思想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系统化,同时他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最终使其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关键词:经验论感性经验实体科学归纳法经院哲学演绎法整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然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经验论哲学的坟墓。

关于经验论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探讨,即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实体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方法论问题的演变发展。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

第一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分析,但还没有作出系统地论述。

作为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的创始者弗兰西斯*培根就明确提出关于知识来自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事物,从自然事物中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就必须以感觉经验为根据。

他说:“人们若非想着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培根指出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自然事实,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说:“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像中的影像”,“如果现象是我们借以认识一切别的事物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承认感觉是我们借以认识这些原则的原则,承认我们的一切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培根霍布斯作为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了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但是还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述。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

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

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

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一、早期的经验论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

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赵林:西方哲学史

赵林: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绪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梗概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2、阿那克西曼德3、阿那克西米尼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赫拉克利特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2、巴门尼德3、芝诺4、麦里梭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塔戈拉2、高尔吉亚二、原子论者与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2、阿那克萨哥拉3、留基波4、德谟克利特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1、苏格拉底2、小苏格拉底学派3、柏拉图四、亚里士多德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一、伊壁鸠鲁学派二、斯多葛学派1、早期斯多葛学派2、晚期斯多葛学派三、怀疑主义1、早期怀疑主义2、晚期怀疑主义四、新柏拉图主义1、斐洛2、普罗提诺3、波菲利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来由2、安瑟尔谟3、最初的唯名论者4、阿伯拉尔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罗吉尔·培根2、约翰·邓斯·司各脱3、威廉·奥卡姆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文艺复兴与##改革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改革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一、弗兰西斯·培根二、霍布斯三、洛克四、英国自然神论第四节唯理论哲学一、笛卡尔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1、伽桑狄2、马勒伯朗士三、斯宾诺莎四、莱布尼茨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二、休谟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一、伏尔泰二、孟德斯鸠三、卢梭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一、狄德罗二、拉美特利三、爱尔维修四、霍尔巴赫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康德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与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1、感性2、知性3、理性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1、道德问题的提出2、道德律3、自由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与调和的努力2、审美判断力批判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3、理论知识的基础4、实践知识的基础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2、自然哲学3、先验哲学4、艺术哲学第四节黑格尔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二、逻辑学1、存在论2、本质论3、概念论三、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2、精神哲学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与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一、"实体〞和"主体〞之争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唯物主义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一、马克思的感性学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二、穆勒的归纳逻辑与其运用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绪论在这篇绪论中,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与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哲学.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X力.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本书的这一尝试则力图克服这种违背常识的偏见.认真读完本书的读者当不难发现,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梗概在希腊语中,"哲学〞〔φιλόσοφ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希腊哲学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这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2、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据说他最早使用"本原〞〔άρχή,又译作"始基〞〕这个概念,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απειρον,即"无定形〞之意,又译作"无限〞,或音译为"阿派朗〞〕."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3、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如果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一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中"最〞无定形的一个,因而能作为一切无定形之物的代表."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到埃与、巴比伦等到地游学,从那里获得了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三、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是爱非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造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在留存至今的著作残篇中明确表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一样,坚持用某种无定形之物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同的是,他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用另一个不同的东西来说明万物与其转化,而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亦即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赫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逻各斯"逻各斯〞〔λóγος〕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与其规律和结构〔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当然也可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数或量的必然规律,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而更主要的是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能表达.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众所周知,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的.他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有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种归谬法尽管非常粗糙,其中的一些论证明显地带有牵强的色彩,但是他毕竟开创了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在爱利亚学派的其他哲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的"诡辩〞,并经过智者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希腊的辩证法.2、巴门尼德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出身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曾经为母邦立过法,他用六韵步诗体写过一部哲学著作,在那里他不点名地批评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存在与非存在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ˊεον,又译作"是〞、"有〞等〕,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自觉地站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上,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3、芝诺芝诺〔Zenon,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是巴门尼德最喜爱的学生,虽然他本人在哲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建树,但却运用克塞诺芬尼开创的归谬方法,系统地论证了其师的基本观点.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这是只有靠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住的特点;芝诺则要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官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来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否定运动的论证在否定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否定多的论证在否定多这一方面,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对于芝诺的这些论证,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无聊的诡辩,而应该从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中发掘出深刻的辩证成份.亚里士多德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是有着充分根据的.4、麦里梭麦里梭〔Meliss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1年〕是巴门尼德的一位更为年轻的学生,他与芝诺一样,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了逻辑论证.同时,麦里梭也对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改,尤其是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形〕.麦里梭也不像芝诺那样断然否认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而是认为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并不会影响"存在〞本身的不动不变和自身同一.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上述各位思想巨擘除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之外,都麇集于雅典〔德谟克利特也曾访问过雅典〕.从伯里克利从政〔约公元前469年〕到亚历山大去世〔公元前323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雅典城邦成为各种哲学思想大放异彩的繁茂园圃.一、智者派希波战争以后,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在希腊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人被时人称为"智者〞.智者派严格地说来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智者们彼此在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都擅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其思想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着惑人耳目的诡辩.1、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前421年〕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普罗泰戈拉将注意力集中于城邦生活的智慧,而对古希腊先贤们所讨论的自然哲学和神学宇宙论缺乏兴趣.如果说希腊早期的学派——无论它们彼此之间的观点是如何对立——都把世界本原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那么普罗泰戈拉则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可见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理论的相对性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2、高尔吉亚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5—前380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雷昂底恩,著有《论自然或非存在》等书,活了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高尔吉亚同样把矛头对准了爱利亚派,他严格坚持爱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专注于从理论上证伪爱利亚学派的基本命题.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还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仍然是假的.他用了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第一个是:无物存在;第二个是: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第三个是:即令这个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②]"无物存在〞高尔吉亚首先设定了其反命题"有物存在〞,然后运用归谬法来证明命题"有物存在〞不成立,即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谬性来证明命题本身."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对此他仍然运用归谬法从两个方面来证明:第一,"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③],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天上飞或者一辆车在海上行驰,而显然这些事情并不存在.第二,"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④],但是六头十二足的女妖和吐火怪兽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被思想.因此,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对于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⑤]因此,即使我们对某物有了认识,也不能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也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他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关注的是思想的形式而非内容.二、原子论者与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2—前432年〕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不仅在天文、气象、生物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精通医学,他也是阿克拉伽新建立的##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晚年由于遭政敌的陷害而被迫流亡,不知所终.四根说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它们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爱与恨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在作为原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独立的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认为正是这两个东西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恩培多克勒虽然已把爱和恨置于四根之外作为独立的动力因,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流射说恩培多克勒也是第一个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家,他在"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他认为,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正是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我们的感觉才能够发生,认识才成为可能.2、阿那克萨戈拉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邦克拉左美奈城,他是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他的思想渊源是米利。

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李比希是德国哲学家,他有三个重要的学说:经验论、批判哲学和自然哲学。

1. 经验论:李比希认为,人类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因此我们的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他认为知识和经验是直接相关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真正的知识。

2. 批判哲学:李比希的批判哲学是他最著名的学说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有限,只能理解有限的现象。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思考来得出普遍真理。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批判来发现错误,然后更好地理解真理。

3. 自然哲学:李比希认为,自然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他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影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这些学说不仅影响了哲学界,也影响了其他领域的思考和研究。

李比希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 1 -。

作为纯粹繁复体哲学的先验经验论——简论德勒兹早期哲学的斯宾诺莎主义基础

作为纯粹繁复体哲学的先验经验论——简论德勒兹早期哲学的斯宾诺莎主义基础

种绝不相似的关系之 中。这两条原则对应着德勒兹所构思 的两种先验存 在 :潜能 的繁 复体 和 内强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体 ,而它们
被构想的形而上学原型就是斯宾 诺莎哲学 中的以实体为代表 的无 限繁复体 。
【 关键词 】先验 ;经验论 ;繁复体 ; 德勒兹 ; 康德 ;斯宾诺莎
中图分类号 :B 1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7 6 6 0( 2 0 1 3 )0 3— 0 0 6 0— 0 6
作者简介 :安靖 ,天 津人 ,法 国图卢兹第二大学 ( 勒 ・ 米哈伊大学) 哲学理性与知识研究所在读博 士。
作为纯粹繁 复体哲学 的先验经 验论
能用 在 这 一个 事 物 身 上 ” ①。之 后 ,在 出版 于 1 9 5 6年的论文 《 柏格森的差异概念》 ( L a c o n c e p . t i o n d e l a d i f f 6 r e n c e c h e z B e r g s o n ) 中 ,德勒 兹在 柏 格 森哲 学 的语 境 中对 所 谓 “ 名 副其 实 的经 验 论 ” 做 了更 细致 的 阐发 : “ 我 们应 当达 到 的 不是 一 切 可能经验的条件 ,而是实在经验的条件。谢林 已 然为了实现这一 目 标而将 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高级 经验 论 ( e mp i r i s me s u p 6 r i e u r ) :这 样 一 种 表 述 同 样适用于柏格森主义。这些条件能够而且必须在 直观 中被把握 ,这恰恰是 由于它们是实在经验的 条件 ,由于它们不大于以它们为条件的东西 ,由 于它们所形成 的概念 与其 对象是 同一的” ②。根 据这些 引文 ,我们有 理 由说 “ 名 副其实 的经验 论 ”或 “ 高级 经验 论 ” 的一 条 主导 原则 就 是 : 实在经验 的先验原 理就是 每一个事 物本身 的概 念 。与康德的先验范畴不同 ,经验论框架 内的概 念是内在于具体事物的,也就是说 ,它们是与以 它们为概念 的东西同一 的。而这一点又被德勒兹 在 《 差异与重复》 的开始重新提及 :“ 只有经验 论 者才 能说 :概 念 就 是 事 物 本 身 ” ③。关 于 “ 先

休谟

休谟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1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休谟自传”,第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究其原因,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又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litical),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

休谟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

02
经验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来源于经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观念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先验的或 超自然的因素。
他们强调观察、实验和感官经验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 感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经验论者认为,理性思维和推理只是对经验的整理和解释,而不是知识的源泉。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观察与实验
经验论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 知识,科学研究领域中,观察和 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理论的重
要手段。
归纳推理
经验论强调从具体经验中归纳出 普遍规律,科学研究领域中,归 纳推理是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方
法。
实证检验
经验论认为知识需要经过实证检 验才能被接受,科学研究领域中, 实证检验是评价科学理论有效性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
• 经验论的起源与背景 • 经验论的主要观点 • 经验论的影响与贡献 • 经验论的批判与反思 • 经验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经验论的起源与背景
经验论的起源
01
经验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特别 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 德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是感觉 经验,而不是理性或神明。
经验论对知识来源和可靠性的探讨, 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经验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体现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上,推动 了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验论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 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现
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经验论对现代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启示,推动了民主和法治的进程, 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经验论与唯理论3-16—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3-16—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六)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1、把知识理解为观念与观念的符合: 知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是否契合的知觉。 2,三个等级: 直觉知识—直觉认识 必然性知识 证明知识(推理)—理性认识 感性知识—感性认识 (观念与外物的契合) 3、“确定的知识”和“实在的知识”(很难达到); 与知识相对应有两种真理: “口头真理”与“实在真理” (一般认识) (真理)
二,托马斯.霍布斯 生平: 1.出身于牧师家庭, 叔叔把他抚养成人。 2.15岁进入牛津大学 学习哲学与逻辑学, 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 一贵族的家庭教师。 3.代表著《利维坦》奠定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基础。 4.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定义、目的与对象 1,哲学是一门由结果求原因或者由原因求结果的推 理的学问(概念、判断与推理) 2,哲学的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类谋福 利”。 3,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产生(消亡)过程中和具 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分为自然物体(自然哲学)和人 造物体(公民哲学)两类。
三、约翰.洛克 生平: 1.出身于商人家庭, 父亲是个清教徒。 2.毕业于牛津大学, 担任过驻外使馆的秘书。 3. 结识辉格党的领袖任其 家庭教师和秘书, 后任政府部长。 4.代表著: 《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洛克的认识论学说 (一)白板说 1、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不存在天赋的思辨原则,“普遍同意”的东 西是后天形成的。 (2),不存在天赋的实践原则,道德原则是教化的 结果 (3),不存在天赋的上帝观念,上帝是对自然世界 第一因的推测。 2,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1)“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
1,物体是“实体”,物体的属性被称为“偶性”; 实体是不生不灭的,属性是变化无常的。 2,实体是独立的,偶性依附于物体,但不构成物体 的任何部分;偶性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偶 性主观化)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倾向,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只能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其中,经验论主要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

[关键词] 经验论唯理论斗争发展正像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与发展,围绕着知识的问题,两派的哲学家们展开激烈的争论。

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唯理论者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是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

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唯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市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1)哲学理论的起源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1)哲学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哲学的其他 派别冲突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一元论和二元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
世界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被认识的理由:(1)有限不能 认识无限。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 有限的;(2)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古希腊罗 马奴隶制时期和中国奴隶制、封建制时 期的唯物主义哲学。)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并且用“原初物质”解释世界,存在着 直观性的缺陷。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论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 古代唯物主义常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 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 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 “客观精神”的产物。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心灵,意识或 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事物 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中,或是个人心灵 的产物,因此是第二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近代英国 贝克莱 •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 “人为自然界立法”。 • “万物皆备于我”。 • 主观唯心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
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评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 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 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 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摘要】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他把被理性证实的真理称之为“有关观念关系的东西”,休谟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但他的不可知论并没有彻底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为人类认识划出了界限。

“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

休谟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种非理性主义起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休谟生平;主要哲学思想;后世影响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著名评论家写道:“大卫·休谟是当今英国最有才智的人之一。

有些哲学家,与其说属于他们的祖国,不如说属于由他光辉所照耀着的那个世界。

休谟就像这些哲学家一样……可以被纳入用他们的智慧和作品造福于人类的少数人之列。

”一、休谟生平休谟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休谟在1776年去世后被埋葬在他生前所安排的“简单的罗马式墓地”,地点位在爱丁堡卡尔顿山丘的东侧,俯瞰山坡下他位于城内的老家。

二、休谟主要哲学思想1.休谟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认为全部哲学可区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大部分,而科学的哲学研究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自从培根以来,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学的体系。

《西方哲学智慧》第十讲:经验论

《西方哲学智慧》第十讲:经验论

经验论主张知识的来源是 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或 超验的观念。
经验论认为,知识是相对 的、主观的,因为每个人 的感觉经验都是不同的。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要点一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洛克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来自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是 有限的、具体的、个别的。他主张对知识进行实证和实验 的验证,以确保知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经验论主张知识的来源是 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或 超验的观念。
经验论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经验论认为,知识只能来 自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 是有限的、具体的、个别 的。
经验论主张对知识进行实 证和实验的验证,以确保 知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经验论强调感性认识的重 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感官 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
经验论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涉及到宗教与科学的 边界和关系问题。
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01
经验论强调理性和经验在政治思想中的作用,推动了
政治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02
经验论对政治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对民主制度的推动上
,强调民主制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03
经验论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也涉及到对权力、权威和政
பைடு நூலகம்
STEP 03
经验论对科学技术的进步 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
经验论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实 证性和可重复性,促进了科 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经验论对宗教信仰提出了挑战,强调经验和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削 弱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
经验论促进了宗教的世俗化和理性化,使宗教信仰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人 类福祉。
数据分析
经验论强调数据的重要性,现代 科学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如统计 分析、机器学习等,都是基于经 验论的思想,从大量数据中提取 规律和知识。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唯物主义经验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1、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出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

培根虽然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没有完全忽视理性的作用。

他主张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婚姻。

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是象蜘蛛一样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也不是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零碎的事实经验,而应当象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消化。

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系统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这三个步骤。

培根的归纳法是欧洲归纳逻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为近代的“科学归纳法”奠定了基础。

但是,培根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

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知识论角度。

提出:1、知识的得来和证实需要借助经验。

所以,经验主义者声称:知识是人类经验的产物。

培根所说的“经验”,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足够的;(3)经验必须是全面的;(4)必须充分估计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意义和作用。

2、培根认为:尽管由归纳法所确立的一般原则或公理具有可靠性,但是,这种以普遍性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原则、公理,是否具有普遍的可靠性,或者说它们的可靠性的范围如何,仍然是有疑问的。

因为这些一般原则或公理,只是从一定数量的特殊事例归纳引出的,在这个范围内,它们是可靠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数量的范围,就必须通过新的例证进行考查、检验,看它们“是否只是按照那些由之把它引伸出来的特殊事例的尺度形成的,抑或它比这些事例的范围,还要更大和更广一些”。

可以看出。

培根已经觉察到从经验中归纳得来的原则、公理的可靠性带有两面性,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早期经验论哲学课件

早期经验论哲学课件
(1)“族类的假象” (2)“洞穴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 (4)“剧场的假象”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2、科学归纳法
从感性观察和实验出发,经过理性归纳而上升到 真理性的知识 三表法: A、“本质或具有表” B、“差异表” C、“程度表”或“比较表” 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 进行归纳,逐级上升到最后的“公理”。
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2经验与唯理论的共同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3经验论与唯理论不同的出发点方法和基本原则4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的理论困境怀疑论与独断论彼特拉克petraca13041374年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古典文化柏拉图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古典文化柏拉图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统一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统一在思想上开创了一种自由精神在思想上开创了一种自由精神在政治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在政治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1111族类的假象族类的假象22洞穴的假象洞穴的假象33市场的假象市场的假象44剧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francisbaco性观察和实验出发经过理性归纳而上升到从感性观察和实验出发经过理性归纳而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真理性的知识aa本质或具有表本质或具有表bb差异表差异表cc程度表或比较表程度表或比较表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进行归纳逐级上升到最后的公理
彼特拉克(Petraca,1304—1374年)
二、宗教改革
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统一
在思想上开创了一种自由精神, 在政治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 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什么是哲学: 定义、目的、 立场、方法和对象
➢ 自然哲学(物体学说) ➢ 公民哲学(国家学说)
霍布斯论哲学的定义
➢ “哲学是关于结果或现象的知识,我们获得这 种知识,是根据我们首先具有的对于结果或现 象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加以真实的推理。还 有,哲学也是关于可能有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 这是由首先认识到它们的结果而得到的。” (《论物体》,第一章,2)
洛克论自然法
➢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 起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 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 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 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政府 论》,下篇,6)
洛克论公民社会的产生
➢ 凡结合成为一个团体的人们,具有共同制定的法 律,以及可以向其申诉的、有权判决他们之间的 纠纷和处罚罪犯的司法机关,他们就在自然状态中,在那里没有其他的裁 判者,他们每个人自己就是裁判者和执行者。 (《政府论》,下篇,87)
第三节 唯理论哲学
➢唯理论哲学的基本特点
➢ 代表人物:笛卡尔(1596-1650)、斯宾诺 莎(1632-1677)、莱布尼兹(1646-1716)
三、约翰·洛克
➢ 《人类理解论》 (1690)《政府论》 (1689)
➢ 经验主义的知识理论 ➢ 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二、洛克的墓志铭
➢ John Locke(16321704)/ Westminster Scholar/ Censor of Moral Philosophy
➢ I know there is truth opposite to falsehood that it may be found if people will and is worth the seeking.
第二节 早期经验论
➢背景: 十七世纪的科学与哲学革命 ➢概论:经验论的一般原则 ➢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一、弗兰西斯·培根
➢《新工具》(1620) ➢“知识就是力量” ➢批判“四假象” ➢科学归纳法 ➢经验论立场 ➢意义与局限
二、托马斯·霍布斯
➢ 《论物体》(1655)《论人》 (1658)《论公民》(1642) 《利维坦》(Leviathan, 1651)
霍布斯定义物体
➢ “……这个东西,由于它有广延,我们一般称 它为物体;由于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我们 说它是一个自己存在的东西;……可以为感觉 所知觉,并且为理性所了解。所以,物体的定 义可以这样下: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 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 延。”(《论物体》,第八章,1)
洛克的知识理论概要
➢ 批判天赋观念论 ➢ 经验论立场:白板说与知识的起源 ➢ 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 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 实体学说: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 ➢ 观念的相称性及两种本质(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 ➢ 知识与真理
洛克的政治哲学概要
➢批判君权神授论 ➢自然状态(自然权利与自然法) ➢国家的产生 ➢立法权与权力分立的原则 ➢政府的解体
霍布斯论自然法
➢ 第一自然法:“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 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和平时,他 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助 力。……这条基本自然律规定人们力求和 平……”(《利维坦》,第14章)
霍布斯论自然法
➢ “第二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 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 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 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 的自由权利(and be contended with so much liberty against other men, as he would allow other men against himself)。”(《利维坦》,第14章)
霍布斯论自然法
➢ “根据人们有义务将那些保留起来就会妨碍人 类和平的权利转让给他人的自然法就产生了第 三自然法——“所订信约必须履行”。没有这 一条自然法,信约就会无用,徒具虚文,而所 有的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也会仍然存在,我们 也就会仍然处在战争状态中。这一自然法,就 包含着正义的源泉……”(《利维坦》,第15 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