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连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用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第三节《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 《离骚》之比兴运用,不仅比《诗经》更广泛,富于变化,而且 寄情于物,融情于景,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创造出 富于象征意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且能构成完整的比兴 系统。如用身集众芳象征高洁超卓,用滋植香草象征培育人才, 用众芳芜秽象征人才蜕化变质等。而通篇以女子自喻,以众女妒 美指群小嫉贤,求媒指求通楚王,婚约喻君臣遇合等则为贯穿整 个诗篇的比兴系于此,《史记· 屈贾列传》中说:“其文约,其辞离骚》之字意,司马迁释为“离忧”,稍晚之班固
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释为离别忧愁。 三说皆通。
• 二、《离骚》的内容: • 《离骚》可分为两个部分,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
前一部分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情况; 后一部分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主要通过幻想 方式。 • 前部分中,由三个方面人物即自我、灵修和一群党人 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 从首句起,诗人便用大量笔墨,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 好崇高的人格,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品德、锻炼 才干,迫切希望献身君国,令楚振兴,使楚王成为 “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 我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自己的理 想和主张能把楚引向康庄大道。
• 《离骚》后半部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展开了他内心深处 的活动,感情先后出现三次波折。 • 开始,诗人假设一位“女媭”对他劝戒,认为他的“婞直”不 合时宜。这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的想法。但紧接着,通过自己向 传说中的重华陈辞、表述治国之道的过程,否定了女媭的批评。 此为感情的第一次波折。 • 而后诗人在想象中驱使众神,上下求索。他来到天界,但天帝 守门人——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表明重新被楚王信任之路 已彻底堵塞。他又降临地上“求女”,但那些神话和历史传说 中的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以相通,这又表明 无法找到能理解、帮助自己的知音。此为第二次波折。 • 为寻求出路,诗人转请巫者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予以指点。 灵氛认为楚国已毫无希望,劝他离国出走;巫咸也劝他离去, 另求君臣遇合的机会。既然留亦无望,他只能采纳此意见,于 是诗人驾飞龙乘瑶车扬云霓鸣玉鸾,自由翱翔在一片广大明丽 的天空中。这表明,诗人认识到离开楚国确实是一条摆脱困境 和苦闷的道路。这在当时并非不可理解的选择。但对诗人,最 终仍无法接受。在幻想当中,正当其“高驰邈邈”时,“忽临 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发现自己根 本无法离开故土。此为第三次巨大的感情波折。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 A、《诗经句式加以重
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
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 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 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 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 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 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
❖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楚辞”的含义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 (1)从楚辞的内容及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 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 习俗(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 密切关系。
❖ 《论语·微子》所记《楚狂接舆歌》: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顷襄王即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 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将屈 原赶出朝廷,屈原开始了长期的江南 流放生活。
顷襄王二十一年春,秦将白起率 领大军攻破郢都。
《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 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 夏以流亡。”

屈原及楚辞简介课件

屈原及楚辞简介课件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 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 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 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一图,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 )
❖二图,屈原(一席白衣,面江 而立)
❖三图,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 人)
❖四图,杜甫(被玩坏的诗人)
#
杜 甫 很 忙
#
左徒
❖ 据《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者,…… 为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 大多数认为左徒官位在楚国是较高的,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一个主要负责人,而且对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 体任务也没有太大的争议。


施 行


屈 原 的 代 表 作
《离骚》
《问》
《九歌》
《远游》
《卜居》
《渔父》
屈原的历史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伟大 的爱国诗人。屈 原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诗歌进入 了一个由集体歌 唱到个人独创的 新时代。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 样式,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 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 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 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到 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 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 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3 大学国文之屈原与楚辞.ppt

03 大学国文之屈原与楚辞.ppt
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58
因为纵观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 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 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 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 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
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
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
59
54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
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
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
信兮告余以不闲。
55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 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
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
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56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 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 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 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
48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搴:qian,拔取; 汀洲:水中平地; 杜若:香草名;
聊:姑且;
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49
•借景抒情,将景、人、事、现实、
追忆、幻想熔铸为一体。
•全诗基调感伤,气氛悲凉,带有强烈
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诗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既跌宕起
伏,又融会贯通。
专指屈,宋等人的作品。
15
汉成帝时刘向校订古籍,编集屈,宋 等并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辑为《楚辞》。 东汉王逸在刘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一篇 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命名为《楚辞章句》, 这也是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版本。
16
楚辞的文体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形式:一是受 《诗经》的影响,如《橘颂》。《天问》 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另一种样式比 较典型,以《离骚》,《九歌》为代表, 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典型的楚辞诗风上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PPT

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PPT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除了在郢都任职外,有两次飘零在外的 经历。 第 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 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 《九章· 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次是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湘水 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 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屈原 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相关的。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这样,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计 23篇,分别是《九歌》(11篇)、《九章》 (9篇)、 《离骚》、 《天问》、 《招魂》。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 位。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 屈原作品解题 《九歌》
1.《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 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 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 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 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 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 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 在中原儒家思想如出一辙。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二)楚国巫文化对审美风气的 影响
《汉书· 地理志下》将楚国的文化概括为 “信巫鬼,重淫祀”。 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上官大夫靳(jin4)尚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 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 于是“怒而疏屈平”。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褚斌杰《楚辞要论》认为“上官大夫” 应顿开读,“上官”、“靳尚”为两个 人。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亦说:“明是两 人”。 此争议至今未成定论。

屈原与楚辞概要(天津师大中文系课件)

屈原与楚辞概要(天津师大中文系课件)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与楚文化一什么是楚辞?楚辞包括诗体名称和书名两种意义。

前者指诗歌的文学体制而言的。

它是指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带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即“楚辞体”。

因《离骚》之名,又称“骚体”。

后者指诗歌总集而言。

是指刘向编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又把汉代贾谊等骚体赋纳入,而命名为《楚辞》。

宋·黄伯思: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校定楚辞序》二、楚文化的特点:(一)神巫性这是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信巫觋(鬼),重淫祠”(《汉书·地理志》)。

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这既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楚地独特民风民俗的表现。

在战国中晚期,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系统。

北方文化已经逐渐摆脱原始文化的束缚,开始理性化,而南方文化则在神话、巫术、宗教的笼罩下,显示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质。

这中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它的文化的不开化,另一方面是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

(二)浪漫性文化的落后,使他们没有中原地区严格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个性精神上也比较独立;而重鬼信巫风俗的盛行,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又使他们摆脱现实束缚,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因此精神视野开阔无边,思维也趋向繁复多样,文学想象谲怪恢弘。

三、楚文化对楚辞的影响:1、独特的文化背景及风俗特点,决定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其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的不同特色。

楚辞那瑰丽的文采,神奇的想象,浪漫的气息,都是神奇绚烂的楚文化的产物。

王逸《九歌章句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

”。

可见,巫术与诗歌关系之密切。

而且因为诗歌中少了礼法、伦理的束缚,所以,诗歌更具有飘逸、奇诡、幽眇、恣肆的浪漫气息。

屈原与楚辞概要(天津师大中文系课件)

屈原与楚辞概要(天津师大中文系课件)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与楚文化一什么是楚辞?楚辞包括诗体名称和书名两种意义。

前者指诗歌的文学体制而言的。

它是指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带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即“楚辞体”。

因《离骚》之名,又称“骚体”。

后者指诗歌总集而言。

是指刘向编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又把汉代贾谊等骚体赋纳入,而命名为《楚辞》。

宋·黄伯思: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校定楚辞序》二、楚文化的特点:(一)神巫性这是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信巫觋(鬼),重淫祠”(《汉书·地理志》)。

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这既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楚地独特民风民俗的表现。

在战国中晚期,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系统。

北方文化已经逐渐摆脱原始文化的束缚,开始理性化,而南方文化则在神话、巫术、宗教的笼罩下,显示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质。

这中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它的文化的不开化,另一方面是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

(二)浪漫性文化的落后,使他们没有中原地区严格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个性精神上也比较独立;而重鬼信巫风俗的盛行,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又使他们摆脱现实束缚,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因此精神视野开阔无边,思维也趋向繁复多样,文学想象谲怪恢弘。

三、楚文化对楚辞的影响:1、独特的文化背景及风俗特点,决定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其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的不同特色。

楚辞那瑰丽的文采,神奇的想象,浪漫的气息,都是神奇绚烂的楚文化的产物。

王逸《九歌章句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

”。

可见,巫术与诗歌关系之密切。

而且因为诗歌中少了礼法、伦理的束缚,所以,诗歌更具有飘逸、奇诡、幽眇、恣肆的浪漫气息。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广西师范学院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广西师范学院
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封面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刘艳第一节楚辞的形成楚辞名称先秦文学第五章1
封 面
——先秦文学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刘艳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
先 一、楚辞的名称:
秦 文
1.诗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
学 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3.结构上: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上: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
先 秦
约公元前340-277,名平,楚国公族。

学 革新 受挫 放逐
自沉
——
第 五
二、屈原思想

1.注重民生,忠君爱国
2.骚》
第三节 楚辞的流变
宋玉的创作:

秦 (一)《九辩》
文 学
楚辞名作,借“悲秋”抒写“贫士失职而志
不平”的凄怨之情。
第 (二)《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
五 章
《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体物细致,极尽铺陈之能事,是楚辞向汉大赋 的过渡作品。

第 五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
2.书名:西汉刘向编定,收录屈原、宋玉作品,
以及汉代人所仿“骚体”之作 。


二、“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上: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2.词语运用上:
文 学 (1)大量吸收楚方言入诗;
(2)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虽蛮 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 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 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 生壮采。”
二、 楚地民俗文化
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 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 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 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 化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 来说,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 中国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 氐、羌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 了楚民族。
2003
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 记·酷吏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 门的学问,与“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 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 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 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 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 的区别。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 楚地民间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 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 及风格特征。
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绘画、音乐以 及建筑园林等内容也都是“楚辞”表 现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楚辞又成为楚文化的文 学载体。
刘师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 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 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 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 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学 不同论》)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若乃山林皋 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 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 系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 言载体)
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则重人事, 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神秘的 氛围;(激发了楚辞绚丽的想象与系 统的象征)
梁启超:“《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 《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 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 学。”
凤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 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 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 主题为引魂升天。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
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 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 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辞章 句·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 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 是浓烈。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 教密切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 熏染了整个楚文化。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演示文稿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
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T形帛画
1972~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共五幅,一为 T字形 ,帛画分三段分 别描绘 了天上 、人间 和地下的不同景
象 。主题仍为引魂升天。内容丰富,
《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 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 《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 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作);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 品如下:《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 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 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 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 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
楚国国势强大:“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马万骑,栗支十年”;
文化兼容并包:“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 国,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被囊括于 此文化圈内”;
楚人独特的文化品质:强调意志自由和感情 至上、强调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对人生的积 极执着态度;
以上这些楚文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楚辞产生 的精神基础。
《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 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 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 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 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 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 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 十七(王逸)
楚辞形成的原因
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 式上提供了基础;
楚地盛行的巫教渗透于楚辞,使之 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国的音乐、方言 的影响分不开;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盖屈、宋 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 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 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 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 蘅者、楚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