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K e y w o r d s 】M R A ;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F i r s t - a u t h o r ’ S a d d r e s s :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m ̄e Me d i c i n e Ho s p i t a l i n Hu a n g d a o Di s t r i c t o f Qi n g d a o Ci t y ,Qi n g d a o 2 6 6 5 0 0 ,Ch i n a
Me d i c a l Re s e a r c h.2 0 1 4 .1 2 ( 1 ) : 4 7 — 4 8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s t u d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 f I . S T 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i n e e r e b r o v a s e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R A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1 . Me t h o d : G E
临床 中脑 血管 疾病诊 断 以往主 要依靠 x线 数字减 影 ( D S A ) 及C T A等检查方法 。随着磁共振在临床 中的广泛应 用 ,MR A即
有无及 其发生 位置 。对 动脉瘤 的大小体 积进行测 量 ,求其体 积
行M R A检查 。结果 :血管正常 1 4 7 例 ,脑动脉 硬化 2 5 9 例 ,脑动脉栓塞 1 0 6 例 ,脑动脉瘤 2 1 例 ,脑动静 脉血 管畸形 1 3 例。结论 : 1 . 5 T磁共振颅脑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近年来,肝脏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良性和恶性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磁共振成像技术越来越被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特别是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本文通过对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引言DWI序列是一种通过测定水分子的微动力学运动来进行成像的磁共振技术。
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中,由于良性和恶性肿瘤细胞的不同构成和组织结构,其细胞间隙内的水分子动力学运动也存在差异,因此在DWI成像中显示不同的信号强度和图像表现。
通过分析DWI序列成像的信号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表现在其对肿瘤边界和内部结构的显示上。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规则的内部结构,其DWI序列成像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而恶性肿瘤的边界模糊,内部结构不规则,DWI序列成像呈现出低信号或混合信号。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肿瘤的DWI序列成像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还可以在肿瘤组织的弥散性和浸润性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良性肿瘤通常在DWI成像中呈现出均匀的高信号,而恶性肿瘤则可能呈现出局限的高信号或多中心高信号,同时还可显示出肿瘤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
这些特点有助于医生对肝脏肿瘤的浸润程度和生长方式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还可以在鉴别诊断肝脏病变时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提高其对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结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结合肝脏超声造影(CEUS)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血管特征,从而提高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临床应用中,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已经成为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技术原理和病例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应用。
通过临床效果分析,发现该技术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信息,从而提高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肝脏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果分析、影像学表现、技术原理、病例分析方法、价值、展望和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是十分关键的,而影像学检查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系统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非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对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准确性。
胼胝体病变的MRI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MRI诊断袁小平;潘恒;黄穗乔【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58例胼胝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58例,包括胼胝体肿瘤33例和非肿瘤性病变25例.肿瘤病变包括星形细胞瘤15例,少支胶质瘤6例,转移瘤6例,淋巴瘤3例,脂肪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25例,包括原发性胼胝体变性7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6例,脱髓鞘病变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胼胝体肿瘤MRI信号均匀或不均匀,有占位效应,增强不同程度强化,胶质瘤、淋巴瘤向两侧脑叶侵犯出现"蝴蝶征"有诊断价值.胼胝体非肿瘤性病变常有特定的临床病史及胼胝体好发部位、MRI信号特点.结论胼胝体病变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理,有利于分析、诊断胼胝体病变.【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2页(P139-140)【关键词】胼胝体;磁共振成像;诊断显像【作者】袁小平;潘恒;黄穗乔【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胼胝体位于纵裂底,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新皮质的纤维,是半球间的主要联络通路。
肼胝体病变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1]。
本文回顾性分析58例胼胝体病变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肼胝体病变的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我院2010—2016年累及肼胝体病例58例,病例收集不包括胼胝体发育不良及常见脑梗死病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8~72岁。
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肢体麻木、抽搐、头痛、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意识障碍等,一般病程1个月~2年。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检查,其中36例行MR增强检查。
胼胝体变性与梗死的MRI表现探讨
《 外 学 究 第1卷 2期( 第1 期 2 2 月 论 中 医 研 》 0 2 总 7 )0 年8 4 1
著 L n h uzu
胼 胝 体 变 性 与梗 死 的 MR表 现 探 讨 i
苏国华① 陈长 波① 马力① 王 涛① 于周①
【 摘要 】 目的 : 讨胼胝体 变性与梗 死的 M I 临床表 现。 法 : 探 R及 方 回顾性分析 1 2例胼胝体变性 及 6例胼胝体 梗死患 者的 M I 现及临床资 料。 R表 1 例胼胝体变性 患者均为男性, 2 年龄 5 ~0 其 中 9例有明确 的酗酒史 , 3 6 岁, 有头 昏、 精神症状、 智力下降、 肢体无力、 语言障碍、 济失调等不 同症状 , 共 l 例伴有 癫痫。6 例胼胝体 梗死病例男女各 3 例,年龄 4 ~O 5 5 岁,以肢体 活动障碍、语 言障碍及头 昏为主要 症状。所有病例均行 常规 M I R 扫描,2 例
c s s o i t r lf c l e e ft e c r usc l s m.2 c s so a e fun l e a a i d f lo h o p a l u a o z e o a e fMBD a i n s we e r v e d a t rt e t n ,t e l s o ie,mo p o o y n i n lwe e p t t r e i we fe r a me t h e i n sz e r h l g ,a d s g a r
1.5t磁共振失超
1.5t磁共振失超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医学影像学中一种非常先进的成像技术。
MRI扫描可以用来检测人体内部的许多疾病及情况,例如:癌症、脑震荡、关节炎及脊髓损伤等。
然而,MRI仪器越来越大,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MRI设备,大多是1.5T和3T两种。
这两种设备在成像效果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那么,1.5T磁共振失超具体是什么呢?1.5T是指MRI设备的磁场强度为1.5特斯拉(T)。
这种MRI设备在成像效果上相对于低端设备有更好的体现。
在成本方面,1.5T的设备价格较为合理,因此成为中小型医疗机构的主要选择。
磁共振失超表示的是“磁共振失调性重合”技术,主要是对MRI成像技术的完善。
在传统的MRI成像技术中,由于不同组织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较小,因此容易造成成像失调。
磁共振失超技术通过对发射和接收磁场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不同组织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取得更准确的成像结果。
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手术前的准确定位。
1.较高的成像质量:通过磁共振失超技术,不同组织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更加明显,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2.更低的成本:相对于3T设备,1.5T设备的价格较为合理,适合于中小型医疗机构的选择。
3.更好的适用范围:由于设备价格合理,因此更适合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检测和诊断。
总之,1.5T磁共振失超是当前较为先进的MRI成像技术之一。
它的成像效果较好,适用范围较广,价格适中,适合中小型医疗机构使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其未来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
GE1.5TMR简介
我院最新引进的美国GE公司生产的HDxT1.5T超导核磁共振是核磁领域的高端产品,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脊柱、腹盆实质性脏器以及骨关节软组织系统的疾病的定性及诊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腹部早期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疾病的诊断方面有了质的飞越。
HDxT1.5T场强均匀稳定且配有先进的软件,能进行分子及功能成像,通过器官化学成分及功能的变化使得疾病早期获得诊断。
我院引进的HDxT1.5T核磁共振尚具备类PET全身成像功能,无论是在健康查体还是肿瘤分期及治疗监测方面为您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HDxT1.5T超导核磁共振的引进为我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与各种影像设备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为您的健康提供准确、优质、放心的服务。
磁共振1.5T和3.0T的差异
3. 垂体扫描会受影响
磁敏感效应 (Susceptibility)
3T
Stanford fMRI Comparison
1.5T
GE Company Confidential
磁敏感效应的增强是一把双刃剑
磁敏感效应 (Susceptibility)
高信噪比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于不同的组织其SNR的增 加也是不同的:
1. 脑脊液的SNR增加约为2倍
2. 其它组织如脑白质、灰质、苍白球、壳核的SNR增加仅为
30%-60%。
(1)
3. 不同的成像方法也会使SNR的增加幅度不同。 (2) (3)
正确认识 3.0T 二倍于1.5T的信噪比
高信噪比
不同的化合物的频率存在差异
由于不同的化合物周围 的电子云浓密不一样, 真正到达在不同化合物 中的氢质子的磁场强度 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 的化合物中氢质子的进 动频率是不一样的。
化学位移效应(Chemical Shift)的增强
f B0
化学位移随着静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化学位移效应的增强同样是双刃剑
横向驰豫时间
1
1
(7)
• 横向驰豫时间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轻微的
减短。T2W 基本没有影响!
• 但在梯度回波中由于磁敏感效应,会导致 T2*驰豫时间的缩短
正确认识3.0T磁共振的特点,充分发挥其高 SNR的优势,尽力避免其不利因素,满足临床 和科研的需求!
That’s all Thank you
驰豫时间的改变
纵向驰豫时间
纵向驰豫时间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从1.5T到 3.0T,人体软1 组织T1 增加25%-40%,而体液——如血液 1 和脑脊液的T1则几乎没有改变。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定位线示例(神经系统)
不同地区的医院可根据自己 不同地区的医院可根据自己 的特色选择上面的脉冲序列 的特色选择上面的脉冲序列
7/ GE /
内听道扫描
1 轴位扫描与矢
状位前颅底平行,自 颅底向下扫描15层 左右. 在三平面的轴位图 像上调整显示框的 角度,使之为正轴位 显示
1
内听道常规扫描序列包括
AXIAL T2 FRFSE 2mm COR T2 FRFSE 脂肪抑制 2mm 3D FIESTA 1mm
1
2 冠状位在轴位
不同地区的医院可根据自己 的特色选择上面的脉冲序列
14 / GE /
副鼻窦扫描
1 2 矢状面定位以
冠状及轴位为定位 图,平行正中矢状面
1
副鼻窦常规扫描序列包括
AXIAL T2 FRFSE 4mm AXIAL T1 FLAIR 4mm AXIAL T2 FLAIR 4mm AXIAL T2 FRFSE 脂肪抑制 SAG T2 FRFSE 脂肪抑制
不同地区的医院可根据自己 不同地区的医院可根据自己 的特色选择上面的脉冲序列 的特色选择上面的脉冲序列
12 / GE /
海马扫描
3 在冠状位定位
图像上将定位框移 动到中心位置
1 1
海马常规扫描序列包括
AXIAL T2 FRFSE 3mm AXIAL T1 FLAIR 3mm 0COR T2 FLAIR 2mm COR MRS SV
4/ GE /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胼胝体是大脑左右两半球连接的纤维束,它在大脑的沟回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胼胝体病变是指胼胝体发生了一定的异常变化,影响了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影像学在胼胝体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特征。
影像学技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和DTI(弥散张量成像)。
其中,MRI是最常用的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因其能提供更详细的胼胝体结构信息。
影像学表现1. 胼胝体纤维束的异常信号:在MRI图像中,胼胝体纤维束的异常信号是胼胝体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胼胝体正常情况下呈现高信号,如果发生病变,则可能呈现不均匀的低信号或高信号区域。
这种异常信号可以是由于水肿、出血、炎症或肿瘤等原因引起。
2. 胼胝体变形:胼胝体病变还可能导致胼胝体形态的改变。
在MRI图像中,正常情况下胼胝体呈现为一个圆形或半月形结构,变形的胼胝体可能会呈现出凸出或凹陷等形态异常。
3. 胼胝体缺失:某些胼胝体病变,特别是先天性胼胝体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胼胝体的缺失。
在MRI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胼胝体的缺失或部分缺失,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左右两侧的胼胝体大小来进行诊断。
4. 伴随损伤:胼胝体病变可能会伴随其他脑部损伤,如脑出血、梗死等。
在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胼胝体周围的异常信号和形态改变。
诊断流程对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一般优先选择MRI。
2. 进行影像学分析:通过观察MRI或其他影像学图像,注意胼胝体纤维束的信号、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
3. 结合临床资料和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史,对胼胝体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种类、原因和严重程度。
4.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等。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胼胝体是连接大脑的两个半球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其病变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影像学是诊断胼胝体病变的重要工具,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和方法,并对相关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进行细化阐述。
1. 胼胝体的解剖学结构介绍胼胝体的解剖结构、功能及其重要性,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等具体分部。
2. 胼胝体病变的分类详细介绍胼胝体疾病的分类方法,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变,以及按解剖结构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病变等。
3. 影像学诊断技术3.1 磁共振成像(MRI)介绍MRI对胼胝体病变的诊断意义、常用的MRI序列及其特点,如T1WI、T2WI、DWI、及脑三维重构等技术。
详细解释不同胼胝体病变在MRI上的表现特点。
3.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讨论CT在胼胝体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包括CT值的测量、平扫和增强扫描等技术。
3.3 其他影像学技术介绍其他影像学技术在胼胝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如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脑电图(EEG)等。
4. 胼胝体病变的鉴别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胼胝体病变,鉴别诊断的要点,并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影像学特征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鉴别。
5. 附录在附录部分提供相关附件,如典型病例的影像学图片、诊断报告等。
这些附件可以给读者提供更直观的理解和参考。
注释:1.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大脑的中央神经纤维束,负责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2. 影像学(Radiology):运用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3.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得人体组织细微结构和功能信息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X射线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取人体横断面图像。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精囊肿瘤并膀胱内积血
鞘膜积液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癌
直肠癌
1、对前列腺、膀胱、子宫病变, MRI≥CT。 2、对附件病变, MRI≥CT 。 3、对尿路结石,CT>MRI。 4、实质性病变,应常规增强扫 描。
中枢神经系统
• 1.脑肿瘤。 多方向切层有利于定位,无骨及气体伪影。 尤其在颅底后颅窝、脑干病变优势更明 显。多种扫描技术结合对良、恶性肿瘤 的鉴别及肿瘤的分级分期有明显的优势。
1、平扫能显示、定性绝大多数 肝脏病变。 2、最小可显示1cm病变。 3、增强扫描有重要定性价值, 应常规应用。 4、MRI技术存在漏诊问题。
肝癌
血管瘤
T1WI
T2WI
动脉期
延迟期
转移瘤
T1WI 动脉期 肝囊肿
T2WI 延迟期
胆系
1、常规扫描对胆系显示能力, 与CT相仿。 2、MRCP对胆系显示,与ERCP 相仿。 3、对胆囊阴性结石,优于 CT。
脊柱
5.颈椎病、腰椎病。颈椎间盘突出优于CT,可显示脊髓受 压及变性情况。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不如CT。 6.椎体病变:椎体转移瘤优于CT。椎体结核可观察到椎 体破坏情况、流注脓肿、周围软组织破坏,优于 CT。 7.椎间盘变性疾病 CT和MRI的效果大致相仿,但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好,可行多方向平面扫描,提供 的信息量更多 8.外伤。MRI可观察到骨挫伤、压缩骨折、椎体移位情 况、间盘突出情况、脊髓受压及变形情况、周围软组 织挫伤,新鲜和陈旧性骨折的鉴别明显优于CT。但对 附件骨折不敏感。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MRI对人体有无危害
• 目前,经过各国医药工业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MR成像仪都是安 全的,均证明对人体没有不良作用。 • 磁共振检查时,要把人体置于强大的外加静磁场和变化着的梯 度磁场内。这些磁场对磁铁性物质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体内 或由于外伤后遗留在体内的金属弹片、碎屑,或因治疗需要而置 于体内的植入体,如起搏器、人工关节和动脉瘤术后的金属夹等, 都会受到巨大吸力而移动,从而造成危害。 • 由于射频线圈的电流所致的电阻率丧失,组织中可产生热量, 高场强的MRI扫描机比低场强者更有可能产生能被测到的体温升 高。尽管证明没有危害,但对那些散热功能障碍的病人,高热的 病人,必须谨慎处理,防止产生过多的热量,特别是在热而又潮 湿的环境下更应注意。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一)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概述: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关键结构,胼胝体病变是指胼胝体在形态、结构或功能上出现异常。
胼胝体病变在神经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入研究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病变,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常见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正文:一、影像学检查方法1.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诊断胼胝体病变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帮助医生观察胼胝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脑电图(EEG):EEG是通过记录大脑的电活动来评估胼胝体病变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与胼胝体相关的异常电活动,可以诊断出胼胝体病变的存在。
3.脑造影技术:脑造影技术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胼胝体的血流情况,以便评估胼胝体的病变。
二、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胼胝体形态异常:胼胝体的形态异常包括增大、缩小或形状异常等。
例如,浸润性病变可以导致胼胝体的增大,而先天性异常可能导致胼胝体的缩小或畸形。
2.胼胝体结构异常:胼胝体的结构异常主要体现为胼胝体纤维束的损伤或中断。
这种损伤通常由于创伤、炎症或血管病变引起。
3.胼胝体功能异常:胼胝体的功能异常表现为跨半球信息传输的中断或异常。
影像学上可以通过观察胼胝体的功能连接区域来诊断这一异常。
4.胼胝体病变的局部化:胼胝体病变的局部化可以通过观察胼胝体病变的位置来确定。
不同位置的胼胝体病变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5.胼胝体病变的病因分类:胼胝体病变可以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如先天性胼胝体发育异常、创伤性胼胝体破裂或胼胝体炎症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病变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总结: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胼胝体病变的重要手段。
通过MRI、EEG和脑造影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胼胝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诊断出胼胝体病变的存在。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形态异常、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局部化和病因分类等。
体部30T与15T磁共振比较
• 在高场强下提高空间分辨力能够增加SNR,通过给定的FOV下增加矩 阵直径也即更小的象素与层厚来实现。在横断面上较高的空间分辨力 能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图2)。质量高的重组图像也有助于病变性质 的反映(图3)。SNR的提高与缩短采集时间之间做一个权衡,缩短 时间降低呼吸造成的运动伪影,增加患者流通量。
• 随着高场强磁共振的发展,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 空间-时间分辨率以及光谱分辨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 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1.5T MR到3.0T MR的转换也不 是一帆风顺的。相对于低场强下的体部成像而言, 3.0T体部成像改变了弛豫时间,增加和产生新的伪影, 化学位移的影响加强,能量沉积明显增加,所有这些 在应用3.0T MR时是必须要考虑到的。3.0T MR的静磁 场与射频磁场的多相性使得在线圈与硬件设计以及新 序列的制订都必须有所变化。应用减少体部热量沉积 的技术限定了特异性吸收率(SAR值),而且3.0T MR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以防伤害。 这些都是3.0T MR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优点
• SNR是描述相对于背景噪声下的有用信号的数量的,据此产生MR图 像。SNR与场强呈线性变化。在3.0T下,静磁场内排列的质子数是 1.5T下的2倍,由此产生的信号强度也应该是2倍的关系(图1),但 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弛豫时间的变化、体部的总热量等,实 际的SNR的增益率为1.5T的1.7-1.8倍。在特殊检查中,高SNR通过 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增加空间分辨力或者间接缩短采集时间。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GE1. 5T超导型磁共振机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检查。
结果:血管正常147例,脑动脉硬化259例,脑动脉栓塞106例,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
结论: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是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中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
标签:MRA;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临床中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往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DSA)及CTA等检查方法。
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MRA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 ic resonanceang iography)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无辐射的检查手段[1-2],越来越被临床医生认可和应用。
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扫描,分析其图像,旨在研究MRA成像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临床拟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MRA 成像检查,其中男284例,女262例,年龄16~82岁,平均59.8岁,其中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经DSA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
1.2 仪器设备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Sing HDe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扫描;使用3D-TOF-MRA 扫描序列,扫描参数为:TE 6.6 ms,TR 30 ms,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视野360 mm×360 mm,矩阵256×196。
1.3 图像后处理(1)将所得MRA原始扫描图像传至AW 4.5(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进行IVI重建,对重建血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2)颅内动脉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C1、C2、C3、C4、C5)、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由3名不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各动脉管径进行测量,求得动脉管径的平均值。
1.5T磁共振扫描在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唐倩,方志欣,周嫣,等.M R I 评价安氏Ⅰ类和Ⅱ类成年男性下颌 逐步前伸中颞下颌关节盘的组织结构变化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2(12): 1811-1816.
MRI
阳性 阴性 合计
表 1 MRI 扫描结果(个)
实际结果
阳性
阴性
73
0
4
83
77
83
合计
73 87 160
2.2 X 线检查结果 X 线扫描在鉴别诊断 T M D 时,有 13 个患病关节漏 诊,有 5 个无病变关节误诊,X 线诊断敏感度为 83.12% (64/77), 特 异 度 为 93.98%(78/83), 准 确 度 为 88.75%(142/160),见表 2。
2020 年 12 月 50 例 T M 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病变组,同期选取 30 例体检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 X 线检查与 1.5T M R I 检查,
比较两种检查结果诊断准确性差异。结果:X 线扫描在鉴别诊断 T M D 时,有 13 个患病关节漏诊,有 5 个无病变关节误诊,X 线诊断敏感度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T M R I 在 T M D 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其操作简单、图像清晰,诊断准确性很高,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1.5TMRI;TMD;X 线;诊断效果;颞颌关节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9-0149-02
1.5T 与3.0T MRI 弥散加权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诊断价值的比较
1.5T 与3.0T MRI 弥散加权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诊断价值的比较马晓晖;张伟;刘栋;赵建;李石玲;张旭静;赵振江;高宇【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场强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设备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
方法12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600个椎间盘,分别采用1?.5T和3.0T 超导磁共振仪扫描,测得椎间盘表观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依据Pfirrmann标准对腰椎间盘进行分级。
结果1.5T MR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级31个,Ⅱ级94个,Ⅲ级86个,Ⅳ级78个,Ⅴ级11个;3.0T MR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级41个,Ⅱ级80个,Ⅲ级81个,Ⅳ级91个,Ⅴ级7个。
不同级别椎间盘ADC值比较,1.5TMR的Ⅳ和Ⅴ级椎间盘ADC值均分别小于Ⅰ、Ⅱ和Ⅲ级,Ⅴ级椎间盘ADC 值明显低于Ⅳ级盘( P <0.05)。
3.0TMR组Ⅰ和Ⅱ级盘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椎间盘随分级增高,ADC值明显减低( P <0.05)。
同一级别椎间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组( P <0.05)。
同水平同级别椎间盘2组MR设备ADC值比较,L1/2的各级椎间盘,3.0TMR组ADC值明显小于1.5TMR( P <0.05);L2/3的Ⅱ和Ⅲ~Ⅴ级盘3.0 TMR组ADC值明显小于1.5TMR组( P <0.05);L3/4和L4/5的Ⅲ和Ⅳ~Ⅴ级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 P <0.05);L5/S1的Ⅰ~Ⅱ级、Ⅲ级和Ⅳ~Ⅴ级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组( P <0.05)。
结论 MR测得的ADC值可用于腰椎间盘退变评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的ADC值越低;与1.5TMR设备比较,3.0TMR 对诊断早期轻度腰椎间盘退变更加敏感。
ge1.5t核磁共振参数
ge1.5t核磁共振参数GE1.5T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成像技术。
该技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在GE1.5T核磁共振技术中,磁体和渐变线圈共同构成磁场。
磁体生成一个恒定的磁场,在其内部存在一个绕线,绕线中流入电流,使得绕线中间的间隔越来越小,形成一个线圈。
线圈通过变化电流,可以创造一个可控制的磁场梯度,利用这个磁场梯度,可以调节水平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切片,生成三维影像。
核磁共振采用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从而发射出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
其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取决于核的性质和周围环境所处的磁场强度。
通过对发射出来的电磁辐射进行捕捉和分析,就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GE1.5T核磁共振具有以下主要参数:1. 磁体的强度磁体的强度是GE1.5T核磁共振技术的一个重要参数。
磁体的强度越强,产生的磁场也越强,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图像。
GE1.5T核磁共振的磁体强度为1.5特斯拉(T),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影像。
2. 渐变线圈的强度3. 感应线圈的数量和形态感应线圈的数量和形态也会影响成像质量。
GE1.5T核磁共振的感应线圈数量比较多,其中有一些是专门用于某些特定成像模式的,如头颅成像感应线圈等。
感应线圈的形态有环状、螺旋状、盘状等多种形式,不同形态的感应线圈在不同的成像模式下具有不同的优势。
4. 快速成像技术快速成像技术是现代GE1.5T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一个核心技术,能够快速采集成像数据,减少扫描时间和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
GE1.5T核磁共振采用的快速成像技术主要有快速自动整体扫描(Fast Spin Echo,FSE)和快速梯度回波(Fast Gradient Echo,FGE)技术。
总的来说,GE1.5T核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创、无放射性等优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如脑卒中、脑瘤、肝病、胸腹部病变等。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引言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其中包括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这种扫描技术通过对不同组织的水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肝脏肿瘤的性质,从而提高了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本文旨在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一、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原理和优势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指在1.5T磁共振成像设备上进行的一种特殊扫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扩散特性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
相较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具有以下优势:1)对水分子的灵敏性更高:DWI序列扫描对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更为敏感,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观结构;2)对炎症和肿瘤的识别更准确:由于肿瘤组织通常会改变周围组织的水分子扩散特性,因此DWI序列扫描更有利于识别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3)无需造影剂:相较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WI序列扫描无需注射造影剂,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和损伤。
二、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别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囊性肿块通常表现为高信号,而实质性肿块则呈现低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2)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而恶性肿瘤则呈现高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3)评估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DWI序列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三、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中,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8例经过磁共振成像确定的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常规矢状面T2WI序列扫描,同时进行轴位T2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FLAIR等序列扫描,判断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8例患者经过1.5T高场磁共振诊断均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病灶,且矢状位T2WI序列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夹心蛋糕征”,6例患者DWI均呈现出弥散受限状態。
结论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疾病检查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及时判断出患者是否发生胼胝体变性疾病,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1.5T高场磁共振;胼胝体变性;鉴别诊断;应用价值【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patients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l received conventional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can,and sequence scans of axial T2WI,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1WI and FLAIR at the same time,so as to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Results 8 patients had symmetrical lesions diagnosed by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and the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howed a typical “sandwich cake” sign. DWI of 6 patients showed a diffusion-limited state. Conclusion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provides obvious effect in the examin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and it can promptly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 So it contain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Differential diagnosis;Application value胼胝体变性也被称为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该疾病属于脱髓鞘性病变,相对较为罕见,目前为止,医学研究领域并没有研究出胼胝体变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但是该疾病多发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1]。
由于致病原因不明,因此提高治疗有效性就要尽早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疾病,因该疾病在临床中缺少特异性表现,通过直观判断无法有效为患者诊断出病情,而使用1.5T高场磁共振手段为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产生特征性影像,且随着影像诊断学发展,对胼胝体变性患者的早期诊断可能率逐渐提高。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例胼胝体变性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8例患者已经经过本院确诊,且经过磁共振检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2.0±3.7)岁;病程3 d~6个月,平均病程2个月;仅有1例患者无酗酒史,剩余7例患者均有10年以上不同时间的酗酒史,且患者所饮用的酒品种类为散装白酒为主,饮酒量500~1000 ml/d;4例患者为急性型胼胝体变性,4例患者亚急性型胼胝体变性。
1. 2 方法使用1.5T高场磁共振系统为患者进行检测。
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方式进入检查设备中,头先进,患者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进行常规矢状面序列扫描,同时进行轴位T2WI、DWI、T1WI、FLAIR等序列扫描,在扫描中对DWI轴位扫描采用SE/EPI的方式,同时为患者施加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场,最终在扫描后会得到3个方向合成的DWI图像,为患者进行扫描的范围为自枕骨至颅顶,最终根据所呈现出的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具有胼胝体变性疾病。
观察患者病灶分布情况。
2 结果8例患者中,T2WI序列扫描时,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高”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高”的状态,且所有患者胼胝体病灶分布呈现“对称”样式;DWI 序列扫描时,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高”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相等”的状态,且所有患者胼胝体病灶分布呈现“对称”样式;T1WI序列扫描时,患者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低”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低”的状态,但是胼胝体患者病灶分布仍呈现“对称”样式;FLAIR与T2WI序列扫描所得出的结果相同;8例患者在T2WI、DWI、T1WI及FLAIR扫描时,周围受累脑白质均为4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均为2例。
8例患者检测图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胼胝体变性患者最明显的临床影像学表征现象为T2WI序列扫描具有境界清楚、高信号影、腹侧信号以及背侧信号均正常的特点,且呈现出特别典型的“夹心蛋糕”状态。
见表1。
3 讨论虽然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加强了对胼胝体变性疾病的研究,但是该疾病的特异性病因仍处于不明状态,以往在深入研究胼胝体变性疾病时,发现胼胝体变性疾病除了与酒精中毒有关外,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实验性氰中毒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推测该疾病与患者缺氧和缺血具有一定的关系,该疾病主要病变情况为患者胼胝体以及其邻近白质的髓鞘出现脱失现象[2]。
通常情况下,该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像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智力减退、生活伴有幻觉、常出现淡漠或激惹、营养不良、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发展到疾病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强哭强笑、不能行走、四肢强直、完全性痴呆、去皮质状态以及卧床不起等临床表现,虽然从表面上看胼胝体变性疾病临床表现症状较多,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该疾病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在为患者诊断时无法直接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具有胼胝体变性疾病,因此无法为患者做出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容易造成患者最终因并发症而失去生命,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通过本次分析,能够意识到对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及时、准确治疗的重要性,而在医疗领域中随着影像学的逐渐发展,发现使用1.5T高场磁共振能够有效检测出胼胝体变性疾病,为了证实1.5T高场磁共振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作者通过收集本院已經确诊为胼胝体变性疾病的8例患者,并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检测方法,更准确的判断出胼胝体变性患者是否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3]。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得出,8例患者接受T2WI序列扫描时,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高”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高”的状态、且所有患者胼胝体病灶分布呈现“对称”样式;患者在接受DWI序列扫描时,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高”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相等”的状态、且所有患者胼胝体病灶分布呈现“对称”样式;与DWI、T2WI序列扫描不同,患者在接受T1WI序列扫描时,患者胼胝体膝部或全层呈现出“低”的状态,胼胝体压部呈现出“低”的状态,但是胼胝体患者病灶分布仍呈现“对称”样式,FLAIR与T2WI序列扫描所得出的结果相同。
对8例患者检测图像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胼胝体变性患者最明显的临床影像学表征现象为T2WI序列扫描具有境界清楚、高信号影、腹侧信号以及背侧信号均正常的特点,且呈现出特别典型的“夹心蛋糕”状态,因此在为患者进行诊断时,就可以通过患者是否具有该疾病影像学表征特点来判断患者是否伴随该疾病[4-7]。
通常胼胝体变性疾病会呈现出三种状态:一是急性型状态,在该状态下患者容易在短期内出现死亡情况;二是亚急性型状态,与急性型状态患者相比,该类患者存活时间相对较长;三是慢性型状态,根据对胼胝体变性的了解与深入研究,慢性型状态患者较为少见,在临床中,该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症状。
同时在该疾病中主要呈现出6类疾病:①胼胝体梗死疾病;②多发性硬化疾病;③胼胝体区肿瘤疾病;④脑挫裂伤疾病;⑤酒精中毒所致脑部损害疾病;⑥中毒性脑病。
不同疾病在接受 1.5T高场磁共振检测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8-10]。
综上所述,为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建议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方法为患者检测,并通过详细分析患者检测呈现的图像,准确判断患者属于何种类型的胝体变性疾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 李学涵,吕志宇,陈秀.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合并广泛胼胝体外白质损伤且预后良好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7):117-121 .[2] 蒋媛静,何华梅.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111-115 .[3] 翁小琳,许建铭,张继斌,等.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6):123-126 .[4] 鲁德会,贾希村. 常规磁共振成像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世界复合医学,2016(4):72-75.[5] 徐刚,马银华,李伟东. 高场磁共振对慢性酒精中毒致胼胝体变性的诊断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2016(23):126-127.[6] 梁盛忠,桑海燕,贾长玲,等.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用老年医学,2015(12):1031-1033,1052.[7] 李欣,付旷,卢景海,等.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疑难病杂志,2013,12(5):11.[8] 李斯琴,张晖,韩晓东,等. 高场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6):464-467,556.[9] 乔鹏飞,谢生辉,牛广明. 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2012(6):66-69,87.[10] 石士奎,季立平,程敬亮. 胼胝体变性与梗死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