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1.惟古于词必己出。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2.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3.文从字顺各识职。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师说(三)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三)学习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词语“师、之、从、乎、也”的用法2.理解议论文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课前预习: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④小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4、课文理解(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5.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课后巩固: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完整版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2课师说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引证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谀2句读3经传4郯子5苌6老聃7蟠答案1y2du3zhun4tn5chn6dn7p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为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0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存在的疑惑。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师说》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一字不差。
2、充分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3、体会韩愈写作目的,反思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 、宋代的 、 、 、 、 、 。
2、了解背景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 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 及 、 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将改革 与复兴 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 。
3、把握文体“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 和 ,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 。
二、朗诵:注音——体会情感——读懂大意 情感:对众人: ;对士大夫: ;对李蟠: 。
三、疏通文意:第一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背诵思路中心论点:。
老师职责:。
(分论点一)从师原因:学习对象:择师标准:(分论点二)第二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嗟乎!师道之...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师说》教案设计及课后练习
师说教案设计及课后练习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师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并理解《师说》中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师说》的核心思想;•分析《师说》中的论证过程;•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师说》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
•课堂讲解(2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师说》的核心思想,解读其中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并给出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师说》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知识梳理(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师说》的课后阅读作业,并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4. 教学工具•《师说》文本•PPT演示文稿•小组讨论分组表和文章分发表•黑板和粉笔二、课后练习1. 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概括了《师说》的主题?A. 教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B. 师道尊严,教学为本C. 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 D. 师生关系的问题与解决2.《师说》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伏尔泰3.以下哪个观点在《师说》中得到了论证?A.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B.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随和的C.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严肃的 D.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争的2. 解答题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师说》中的哪个观点对你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解答略2.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支持《师说》中的某个观点吗?为什么?解答略3. 论述题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师说》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解答略三、课后作业请阅读《师说》一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写一篇 500 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师说》的主题和观点的理解和感受。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4郯子5苌弘6老聃7李蟠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圣益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知道,懂得。
2无论,不分。
3更加。
4遗漏。
5学习,研究。
6普遍。
7赞许。
8赠送。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1通“授”,传授。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所以()②受()③惑()④闻() ⑤固()答案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②同“授”,传授③疑惑④知道,懂得⑤本来2.理解性默写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答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4.解释下面的词语①犹且()②益()③所以()④其() ⑤惑() ⑥族()⑦不齿() ⑧乃()答案①尚且,还②更加,越发③……的原因④大概⑤糊涂⑥类⑦不与同列,看不起⑧竟5.理解性默写①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docx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师说》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借本文正反比的方法。
2.累文言知,掌握“ 、、从”,虚“以、也、、于、乎、所以”等的意和用法,区古今异。
3.立尊重教的思想,培养虚好学的气。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本文正反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知接(自 5 分)1、作者介愈( 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人。
祖籍河北昌黎,所以后人称他“ 昌黎”。
他二十五中士,二十九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四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他教授、指点的学生,皆自称弟子,足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的倡者。
他反魏晋六朝以来浮的文,竭力主“文以道”,提出了“惟言之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当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
愈不是唐代古文运的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多人所的秀散文。
他的散文,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言朴,格健,气雄壮,后世尊他“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
《》是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在安任国子博士写的。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文范,一般述自己某种事物的解。
像《捕蛇者》、《》都属文体。
“ ”,古述和解,因而文体,都可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 ”意思是解关于“从”的道理。
二.自学指,1.教范文,学生自第一段,找出表明中心点的句子,用自己的概括中心点。
10分后提。
2.学生第 2 段,并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行述?运用了什么方法?3 学生自第 3 段,并思考: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行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全体起立)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2 分钟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四.当堂训练( 15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品质学案及答案
第11课师说目标导学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作者轶事刻苦学儒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
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师说学案(有答案)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
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代xx
④彼xx之师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代xx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
六经本文。传:
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
①不拘于时介词,被②学于余介词,向
2.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
一.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二.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第三层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三.分析第3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3“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四.分析第4段:1.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师生共同积累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