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5)[72页]

合集下载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萧伯纳 第三节 劳伦斯 第四节 托马斯·曼 第五节 昆德拉 第六节 纳博科夫 第七节 海明威 第八节 索尔·贝娄 第九节 塞林格
2
第一节 概述
3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快速、锐气和新颖的表达模 式,实现了文学主潮的华丽转身,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一、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他兼收并蓄地吸收马克思、尼采等人 的哲学思想和布莱克、易卜生等人的 艺术成就,确立了积极乐观的“创造 进化论”、针砭时弊的社会问题剧和 以反讽、悖谬及讨论见长的“萧伯纳 式”风格。
•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 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 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往往浸 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萧伯纳
康拉德 高尔斯华绥 毛姆
戈尔丁
莱辛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 法国文学
19世纪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的创作确立了现实主义的辉煌,随着20世纪 社会状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化,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异。一是长河小说的涌现;二是描写空间的扩大。
罗曼.罗兰
纪德
杜伽尔
杜拉斯
最后伊莉 莎离开息 金斯,嫁 给了一直 追求她的 佛莱第。
二、最受观众喜爱的萧剧——— 《匹克梅梁》
• 《匹克梅梁》的情节引人入胜,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 多种解读,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关于人的社会身份问题。
✓首先,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社 会身份的差别。特权阶级与普通民众 在社会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区隔:一 方面表现为实在性的,主要指占有资 本或财产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符 号性的,即谈吐、举止、品位的差别。 萧伯纳在本剧中着意探讨的是身份的 符号性。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精品PPT课件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精品PPT课件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5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 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 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 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 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 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 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 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 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 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 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 望。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胡景凯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1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 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 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 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 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 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 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 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4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 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 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 信仰、价值官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 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 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 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 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 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 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 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 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20世纪西方文学 PPT

20世纪西方文学 PPT

第二节 萧伯纳
1、生平及主要创作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英国20世纪杰出剧作家 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思想内容
❖批判讽刺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 会现实。 ❖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 ❖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人 性问题。
3、艺术特征
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 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2、思想特点及艺术特色
德莱塞 漫画
二、《美国的悲剧》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成就的顶峰, “是对美国制度的一个控诉”。
2、艺术特色
❖ 将揭露“美国梦”的虚幻这一传统主题 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质朴无华的真实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西方现当代自然科学成就 ❖ 物质的兴盛
三、艺术特色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 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 它是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 的一种反拨,也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 观念上的新发展。
❖ 回到非理性状态 ❖ 对物质文明的反抗 ❖ “人道”、“理性”的否定与 复归
法国小说家、戏剧 家和散文家。
1915年,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 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 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 诺贝尔奖。
2、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
❖ 善于描绘个人的奋斗和思想探索历程。 ❖ “长河小说”
二、《约翰 · 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插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2、艺术特色
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 的复合式叙述。
❖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作者叙述中注 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意象的呈 现。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犀牛》的巨大成功使尤奈斯库真正声名鹊起,得到了评论家和 观众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也不断由小舞台走向大剧院,走向全 欧洲,走向全世界。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
鼠疫的突然降临打乱了人们一成不变的生活秩序,死亡的肆虐令人不知所措。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地 不知所措。”
作家描写鼠疫的肆虐,实则在批判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与对人类生命的摧毁。
○ 世界并不像人类确信的那样属于人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陌生的
1.无可逃离的“围城”:人类生存的荒诞 ○ 荒诞为人类与世界发生联系时的必然遭遇:
人类和世界是独立的、互为异质的存在,对人类而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和谐融合的。
在 《鼠疫》中,世界仿佛蕴藏着一股人类无法抗衡的破坏性力量,随时会喷涌而出,无情地剿杀人 类生命,人类却只能听任世界的压迫和摆布。
4. 加缪在 《鼠疫》中表达出他以爱来建设人类社会的理想,并力图创造爱的艺术。
从本质上看,爱是对生命的守护,可唤醒人们生命的活力。人只有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才 能付诸行动,担负起保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责任。
从意义上看,爱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凝聚人类的力量, 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邪恶力量进行抗争。
从目的上看,人们以爱为纽带联结起来,建构人们同仇敌忾、和谐共处 的人类共同体。
○ 爱的艺术与荒诞的艺术相对立
荒诞的艺术注重描绘个体对世界之荒诞的各种微妙感受,世界之荒诞似乎成为人们无法摆脱 的宿命。
爱的艺术是以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展现出人们从逃避畏惧鼠疫到积极应对灾难的精神历 程叙写人们从相互隔膜到彼此相爱的情感变化。
○ 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人们生活在 “围城”中,永远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只能被迫承受致命的浩劫。 人类只有对生活中的重重灾难毫不畏惧,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既然人类生存的荒诞是非历史的,那么反抗荒诞的行动也就贯穿在人类历史中。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表现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表现主义文学

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卡夫卡独到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 悖谬与怪诞: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全部 真理,因为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他必 须在真理之外,而真理也就因此而不完 全了。于是悖谬和荒诞就产生了。
✓ 寓意性与多义性:由于作品本身的复杂 和作者意识的隐晦而使得人们几乎不可 能破译它,这就必然导致作品的多义性。
2024/10/6
弗内斯:表现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尼采的活力论、马里内蒂的未来 主义、惠特曼的泛神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以及柏格森 的直觉主义。
理查德·谢帕德:与其说表现主义者是预言家,不如说他们是幻 想家——炸掉因袭而来的真实,打破在人心周围形成的硬壳,以 便给囚禁在里面的活力以不受约束的表现。
2024/10/6
表现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xpressus”,具有“抛掷出去”、 “挤压出去”的意思。
作为一个现代术语,它最早出现于 1901年法语界,当时被用来指称业余 画 家 朱 利 安 ·奥 古 斯 特 ·埃 尔 维 在 巴 黎 “独立沙龙”展出的八幅作品,其总题 目就叫《表现主义》。
✓ 《美国》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面对的还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 《审判》中的约瑟夫·K的活动场所就缩小到大街上、走廊上和工地上了
✓ 《城堡》中的K进而被限定在客栈与村庄里
✓ 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便只能龟缩在自己的房间里
✓ 绝食大师更进一步,被关在铁笼里
“耗子王国”的歌手——
✓ 杂耍艺人的世界就是一根秋千
表现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卡夫卡 第三节 尤金▪奥尼尔
2
第一节 概述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盛于 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表现主义最初萌 生于艺术领域,随后扩展并演变为文学运动。表现主 义艺术着重描述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不是自 然界的客观事实,或基于这些事实的抽象观念。表现 主义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文学在戏 剧和小说方面成就最大。

外国文学史课件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课件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 3、未来主义
•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 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未来主义要凭借非理性的直觉,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直觉 本能击碎理性的坚硬外壳,获得最充足的感应和想象的自由。
• 未来主义将文学艺术定位于对“现代感觉”的把握,主张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反对凝固刻板的理性,创建以“运动”为核心,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响、 色彩的新型美学;崇尚对运动着的客体的认识及对神秘未知的探索,力图从 剧烈的运动变化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昭示;主张依靠直觉、潜意识、排斥理性 的体验与想象,通过直觉体验奔突狂放的动感,捕捉瞬息万变的形态,为此 不惜破坏语言结构的完整性、规范性,以求刺激效应。未来主义不缅怀过去、 不崇尚自然,而是肯定生产力的发展,歌颂现代机械文明和都市生活。代表 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 1、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
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 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和心理 逻辑来组织故事。 • 2、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 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 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 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 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 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 3、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心理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标点 都有很大创新。
• 二、套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并沿用《奥德赛》的漂泊-归家主题。 作品标题原本拟定为《忒勒玛基亚》、《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英雄 主题与爱的主题的对比。作品中三个主人公布卢姆(精神上的父亲。乔伊斯 论布卢姆:"我全方位地观察他,因此从雕塑的意义上讲,他是一个全面的 人。但他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好人。" )、斯蒂芬(精神上的儿子)、 玛丽恩(代表整个女性,象征繁殖力和生命)分别对应的是尤利西斯、帖雷 马科、潘奈洛佩。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阿拉伯文学和马哈福兹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阿拉伯文学和马哈福兹
“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是生活:要描述 生活,说明生活的进程,从中找出其方向 和可能包含的使命;故事从头到尾都要依 赖生活,活生生的人物及其详尽的活动场 景。至于新现实主义,其写作的动机则是 某种思想和感受,面向现实,使其成为表 达思想和感受的手段。我完全是用一种现 实的外表形式表达内容的。”
一、“阿拉伯小说界的泰斗”
这一阶段的文学发展,一方面,前一阶段 的老作家诗人还在继续创作,马哈福兹、 舍 尔 卡 维 、 伊 德 里 斯 、 哈 纳 ·米 奈 、 努 阿 曼·阿述尔等作家,成为六七十年代的中坚 作家。另一方面,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在60 年代登上文坛,文学史上称为“60年代辈” 作家,他们活跃在20世纪后半期。其中以 黑塔尼、盖伊德、萨利赫、鲁巴伊、哈比 比的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诗歌创作有 两位诗人成绩斐然,即科威特的女诗人苏 阿德·萨巴赫和埃及诗人法鲁克·朱维戴。
马哈福兹
三、阿拉伯20世纪文学特点
纵览阿拉伯20世纪文学,可以发现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20世纪阿拉伯各国文学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 关注社会现实,探索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基
本主题; ✓ 阿拉伯20世纪文学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与人文关怀; ✓ 阿拉伯20世纪文学蕴涵着东方的神韵与智慧。
❖ 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著名的思想家、文 学家和剧作家。他的小说和戏剧大都表 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推崇东方文化的 精神价值,反对西方的重物质和侵略扩 张,艺术地探寻民族的灵魂之所在。
❖ 陶菲格·阿瓦德被称为黎巴嫩现代小说的 先驱,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面包》。
二、文学纵向发展
❖ 第三阶段:阿拉伯国家大都在四五十年代 获得独立。60年代开始,阿拉伯社会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阿以冲突中阿拉伯的战败, 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独立以来的民族建设 和发展的问题,重新规划民族发展的未来, 推行经济开放政策。

20世纪西方文学-PPT精品文档

20世纪西方文学-PPT精品文档
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 界与人之间关系视点的根本转变; 中西文化间的两种思维进路:和合学说与二元 分立 “人本主义”含义的变化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 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异化感日趋严重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 力图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挖掘人类共同的本 质,要做整个人类的代言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西方文学的历史渊源
(1)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大量引用《圣经》典 故,作为创作题材。据统计,莎士比亚每部戏剧引 用《圣经》典故平均达14次; (2)密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 园》、《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3)现代作家如王尔德、奥尼尔和福克纳,都 频频从《圣经》中汲取题材,进行创作。 作品的题材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文学样式来表 现的。就文学体裁而言,古代和中世纪文学早就为 西方近代作家所常用的一些基本文学形式奠定了基 础。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喜剧,中世纪的“道德 剧”、“傻子剧”、“笑剧”等形式,给莎士比亚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作为宗教的人道主义,来自远古的希 伯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经,继承和发展了希伯莱文化, 其核心是“基督教人道主义”。中世纪教会文学所宣扬的 “忍让”、“宽恕”、“博爱”等思想,开创了近代西方 文学“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先河。如雨果、托尔斯泰 (“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人类之 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忍受苦难,在痛苦中求 得灵魂净化,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现代主义经典作家艾略 特信奉僧侣主义,认为宗教应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三)美学理论 任何一种西方文学思潮,都有各自的美学主张和理论纲 领,众说纷纭,名目繁多,但在美学的基本问题——艺术 与现实关系上,却一直是围绕着“表现说”与“摹仿说” 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20世纪美国小说ppt课件

20世纪美国小说ppt课件
—Ralph Ellison
24
Addie Bundren has died and her
family is carting her coffin to Jefferson
to be buried with her people. The
macabre funeral journey faces natural
14
About the Title: The Naked and the Dead
“Those who had fought such a war were either stripped naked, having lost all hope, or dead, having lost even life itself.” the waste of war and madness of war mentality
28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short story collection) - 1955
O'Connor once referred to the collection as 'nine stories about original sin'. Combining a deft comic sensibility with the grotesque and tragic, they are stories in which characters lead lives of brutal poverty and fierce cruelty; where ordinary events can tip over into misfortune, violence and despair.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宏阔的人类视野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具有人类视野。二是大量 描写国际题材,并在对战争等给人类带来灾难一类事件的反思中揭示人性,有时 更把人道主义发展为对人、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三是对人类精神性的弘扬,这 是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14
第二节 艾特玛托夫
15
1954年以后为第三阶段。1954 年12月,苏联作家协会第二次 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西蒙 诺夫提出删去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定义中的“用社会主义精神 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 民”,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使 得现实主义文学活跃起来是俄国历史上最多彩多姿的时期。 西欧的各种思想纷纷涌入俄国 俄国开始形成自己形形色色的宗教哲学观念 工业化、都市化轰轰烈烈地展开 革命运动也蓬蓬勃勃地发展
作品探讨了精神、道德的堕落对人和 人类社会的影响,把对待大自然的态 度与人的道德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人 性化的狼与兽性化的人之间的错位描 写,引导人们去领悟、去思索、去疗 救。
二、《断头台》:寻找的是精神
《断头台》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 首先,小说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神话象征 等假定性手法相结合,在写实的框架中引 入神话、传说、《圣经》故事,虚实结合, 将现实生活描写升华为哲理思考,加强了 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
在艺术上,它打破了那种过分精致的结构, 而像生活本身一样广泛、跳跃,人物众多,线 索繁杂,结构庞大,气势恢宏,写法则跳荡灵 动,大胆独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 被誉为20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第三阶段
六七十年代,苏联现实主义文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工业 题材、农村题材、战争题材、道德题材等多方面专门题材的文学 作品。1985年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家有特里丰 诺夫、索尔仁尼琴、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等。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超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超现实主义文学

2024/10/6
二、超现实主义理论的“立法者”
• 1942年布勒东发表《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 第三次与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旨在
坚持超现实主义独立自主的行动方针,一方面反对脱离社会政治 斗争,另一方面又坚持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法共的制约。
• 《论活生生的作品之中的超现实主义》 ❖ 布勒东除了重申“自动写作法”“与美学标准毫不相干”以外,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 实”,“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 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 的种种变幻"。
✓布勒东不仅推崇梦境,同时把梦境、 幻觉、无意识视作创作的源泉。
✓与上述主张相应,在创作上他倡导 采用“自动写作法”进行写作。
✓同时,在宣言中他还以深恶痛绝的 口吻,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彻底批判 和否定。
✓布勒东还进一步阐发超现实主义对旧的文 学传统特别是现实主义的彻底否定和拒斥的 态度,主张打破一切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 规范,大胆进行各种新的文学实验。
“我们反对任何一种沉溺 于诗意之中的麻木不仁;反 对以艺术为消遣;反对旁征 博引式的探讨;反对纯粹的 推理;同那些养精蓄锐、不 肯动脑筋的人(不管他们表 现得气量狭小还是气度恢 宏),我们不愿有任何共同 之点。任何背弃、任何逃跑、 任何叛卖都不能阻止我们去 结束这一套混账制度。”
• 查拉在苏黎世发起达达运动时,他与阿拉贡、 艾吕雅、苏波等人也组织起法国的达达团体, 并在1919年创办《文学》杂志,予以响应。
• 1924年发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与 达达主义分道扬镳,同时出版实践超现实主 义理论主张的诗集《可溶解的鱼》;1928年 出版超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娜佳》。
• 1966年9月28日,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奔走 呼号、奋战几十年之后与世长辞,法国的超 现实主义运动也寿终正寝,落下帷幕。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件第五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件第五章
• 克洛岱尔是象征主义中独特的基督教象征主义剧作家,其 戏剧的主题几乎都是基督教的胜利。
• 代表作《缎子鞋》通过罗德里格的人生经历形象地表现了 基督教的主题:建功立业是上帝的使命,即使遭受命运的 捉弄,也要无怨无悔,坦然承受,欢欣度日。
克洛岱尔
克洛岱尔剧作选 克洛岱尔戏剧《正午的分界》
③ 梅特林克是比利时著名法语剧作家、诗人,象征主义戏剧 最杰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重要象征主义剧作有《马莱 娜公主》、《青鸟》等。梅特林克19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 奖。
1、象征主义诗歌
① 法国的两种倾向
• 一种是以瓦雷里为代表的哲思化倾向。如《年轻的命运女 神》(1917)、《幻魅集》(1922)。
• 另一种则是自然化、生活化、现实化的倾向。主要诗人包 括果尔蒙、雅姆、凡尔哈伦等。
瓦雷里及其作品
果尔蒙
雅姆作品选
② 德国的象征主义则融法国前期象征主义的特点尤 其是马拉美的梦幻世界与德国文学和哲学对生命 的思考为一体,突出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梦幻性 和哲理性。
③ 别雷主要有长篇小说《银鸽》、《彼得堡》等,代表 作是《彼得堡》。
•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俄国与日本交战失败后的1905年, 主要写大臣阿勃列乌霍夫父子的故事。
• 小说思想上多种哲学观念混杂,神秘主义色彩浓厚, 尤其是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流程,展示其潜意识。
别雷及其长篇小说《彼得堡》、《银鸽》
3、象征主义戏剧 ① 叶芝的象征主义戏剧像其诗歌一样,借用爱尔兰的神话尤
✓ 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诞生、70-80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思 潮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 “星期二茶话会”; ✓ 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1886年9月18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并不等于以“井然的句法”将 “感情、回忆、印象杂乱混合物”转换为合乎理性规范的 叙事,而是指作品在表达杂乱的回忆和印象时不能失去精妙的艺术表达形式。
(3) 写作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加以静态的记录,而是力图发现将语言的句法与人 类的印象密切结合的艺术方式
作家对脑海中涌流跃动、纷纭万千的感觉和印象进行选择、取舍和突出,意在使沉埋心底的 各种模糊的记忆、感情和思想显明出来。
“在一切土崩瓦解中的,似乎不是一支军队而是全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实况而且是精神的表现在剥 蚀分化,在崩裂瓦解,在变为粉末、流水,在归于虚无。”
○ 西蒙看到世界的无意义,转而关注人类内在的情感与体验,并致力于展现人类生命世界的活 跃勃发
○ 西蒙认定,世界只是存在着,根本没有什么关于所谓客观实在的真理、美和完善的启示,也不会 表现出诸如天意安排之类的方式来干预人类生活。
பைடு நூலகம்
○ 西蒙认为,外在世界是人类获得感受和体验的背景,只有进入人类的感受和体验的外部事
物,才是与人类相关涉的世界。
人们依靠自身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能力,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感觉并将之保存在记忆中。
借助感觉之间的相通性和记忆的联想性,人们能够把曾经感知的与接触到的各种事物联系 起来。
在人们的回忆和感觉中,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客观存在的,而是会随着人的主观感 受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2. 同时西蒙强调,在 “毫无意义”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人类情感和体验的本真世界
○ 西蒙并不将人类情感和体验的世界与人类生存在其中的世界隔离开来,而是强调人类
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人类感觉和体验的对象。
在西蒙看来,脱离人类情感和体验的物本主义无关乎人类生存,必定表现为无生命的 机械性。
人类的感觉和体验能够从毫无意义的世界中超拔出来,以自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展 现人类生命世界的五彩斑斓和澎湃起伏。
西蒙以福克纳的小说 《喧嚣与骚动》为例,指出作品围绕着 “凯蒂裤衩上脏污的裤底”而展 开,以一种命定的罪孽将所有人物都裹挟其中,人们的苦难与毁灭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注定。
文学企图担负道德说教功能,不过向读者展示虚构的现实图像并灌输某种社会的、道德的 观念,从而蜕变为 “仅保持纯粹示范性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的开端意味着小说的结束,并导致文学的终结。
罗布 格里耶主张世界本身的不确定性:“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 而已。”
对人类而言,无目的、真实的世界呈现出混乱不堪、杂乱无章的形态,各种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 不可预知的。
○ 由于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一直注重道德说教功能的西方文学,就必然带来文学的终结
如 福 楼 拜 笔 下 的 爱 玛 ·包 法 利 服 毒 自 尽 , 托 尔 斯 泰 笔 下 的 安 娜 ·卡 列 尼 娜 卧 轨 自 杀 等
的存在。
○ 在西蒙看来,小说写作的 “做”在于,小说将人类散乱驳杂的无数印象联结起来
,形成具有可感性的艺术形式:
(1)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并不是把语言当作传达某种观念的工具,而是要让语言 对应于人类生命的律动与节奏。
(2) 作为生产活动的写作,需要将 “把词句安排井然的句法”与存在于人类内心 的“感情、回忆、印象杂乱混合物”凝聚在一起。
西蒙被称为 “新小说派”的代表,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取得了 杰出成就。
○ 西蒙并不关注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而是将作品聚焦于人物的回忆与 联想。
○ 西蒙力图展现人物丰富多姿的内在体验世界,将人物不可见的 内心感受以可见的形式描绘出来。
○ 西蒙认为人物对现实的观感与对生活的感受并不遵循历时性的 因果形式,因而在小说创作中摈弃了那种前后相继、因果相陈的 线性叙述手法。
(二)西蒙对文学写作的看法
我做——我生产——故我存在’
○ 西蒙将写作视为从一己之 “我”的生存体验上升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体验的活动。
○ 笛卡尔的 “思”关涉的是对人类已有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理性判断而确证人类的存在 ○ “做”就是指人类的自我创造活动,即人类将 “我”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生产出来,以此实现自身
(4)“做”不但生产出与人类生存体验达到相融境界的语言,而书写人类生存体验的历史
“历史在一种具体的形式下,显得如同一种个人经验的不断重获的结果,并达到了一种相当的程度” 西蒙将事实性历史放置在人类体验的历史中加以透视,让人类成为自己经历的事件的观察者与思
考者。
如《植物园》在人类生命的历史与巴黎的植物园之间建立对比的关系
小说要力图以语言展示人类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力和思想的幽微精深,呈现出人类生命体强大 的内聚力,敞开人类情感和思想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样,读者才能在艺术语言的运动中看到可 见性的世界,从而逐步获得对世界、事物和自我的认识。
发生意义上的语言,也就是与人类体验共生共长的、浸润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语言。
1.西蒙的文学观念
(一)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1. 西蒙颠覆了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传统文学观念,认为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 战争是不可理喻的,导致世界分崩离析,并将人的生活撕成碎片。
西蒙曾经亲眼目睹法军在德军的进攻下溃败,在德军集中营里遭受过非人待遇,并有着侥幸逃脱 的九死一生的经 历,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的体会。
第六讲 克洛德·西蒙与 《弗兰德公路》
○ 西蒙的文学观念 ○《弗兰德公路》:呈现战后世界的无意义 ○《弗兰德公路》中的图像叙事:人类构建自我生命的历程
克洛德·西蒙 (1913—2005)1913年出生于非洲法属殖民 地马达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父母都是法国血统,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 战。西蒙在一次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后来成功越狱并回到法国;西蒙将这 段经历写入了 《弗兰德公路》。
○ 西蒙有不少作品都涉及死亡的黑暗世界,但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活跃生 动。
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不仅与死亡的黑暗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逐渐生发出将死亡的黑 暗世界从人类生活中清除出去的力量。由此西蒙的作品色彩斑斓,结构繁复,富有立体感。
“在西蒙的小说中......看到生命的成长、创造的活力和坚韧力......尽管生存的环境充满各种 残酷和荒谬的事实,这一切是如此清晰、深刻、丰富地表现在西蒙的小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