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与苏武牧羊的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鸿雁传书的典故出处】《汉书·苏武传》。

【鸿雁传书的典故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

精心整理
鸿雁传书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文言文中代表寄信

文言文中代表寄信

文言文中代表寄信
一、鸿雁传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

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

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
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

”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
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
三、黄耳狗寄信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
摇尾作声。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鸿雁传书_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_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_历史典故鸿雁传书:用不屈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

【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鸿雁是一种栖息在平原和草原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
地区的大型候鸟,因此它们每年都会在南北往返。

群雁飞行的时候,常常
会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

鸿雁南飞可以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此鸿雁也可以指代书信,或者用来代称邮递员。

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于
汉代。

大家知道它出自哪个历史故事吗?
蚂蚁庄园今日题目: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选项:A、苏武牧羊,B、昭君出塞。

成语“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

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使臣,他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押了19年才回到汉朝。

在匈奴人的
威逼利诱之下,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还被迫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的茫茫草原上放羊。

为了不让苏武回归汉朝,匈奴单于还谎称苏武已死。

后来汉朝再度与
匈奴和亲,和苏武一起出使的匈奴的常惠才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和亲的使臣,并且想出了营救苏武的计策。

使臣对匈奴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中
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书信证明他还没死,匈奴单于见此在把苏武
放回汉朝,"鸿雁传书"也成为千古佳话。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成语“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答案:苏武牧羊。

【强悍的替补门将】。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历史的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历史的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历史的故事
回答:鸿雁传书(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的历史故事,出自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鸿雁传书起源于汉代,最早记载于《汉书》中,说的是汉朝的使者派鸿雁来传递书信给苏武。

鸿雁指的就是信使,或者书信。

这个故事流传以后,人们就用鸿雁传书来代指信使,或者传递书信,在不少诗歌中都会引用这个典故。

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但他却被匈奴单于扣押,还把他给流放到了北海无人区去放羊。

十多年后,汉昭帝继位,汉朝和匈奴和好,还结为姻亲。

后来汉朝派使节出使匈奴,要求将苏武放回,但单于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但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也被扣留的汉朝使臣,设计让人告诉单于: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
一只大雁,雁足绑着一封信,上面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随后,汉使便将此话原本告知单于。

单于听后,非常惊奇,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放苏武回去了。

从此之后,"鸿雁传书"的故事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鸿雁传书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因此,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近义词】
飞鸽传书 [fēi gēchuán shū]汉语成语,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引用】
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3、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4、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关于“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
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前史典故鸿雁传书:用不平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汉书·苏武传》。

鸿雁是大型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讯。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方信件和传递信件的人。

【前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所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今后,带着使团及丰盛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翻云覆雨的匈奴单于不光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屈从。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摧残,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从,他坚决不平从。

没办法,单于只好命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而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羊羔,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样能生羊羔呢?意图非常理解,单所以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掩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果腹。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绵长的年月。

后来,汉武帝身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报苏武现已死了。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想方设法把苏武的状况告知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旧惠的计谋对单于说:“你们匈奴已然要诚意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诈骗咱们。

苏武分明没有死。

有一天,咱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冰冷的北海当地牧羊,你们怎样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样能够诈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供认自己说了大话,然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莫非咱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当即向汉朝使者抱歉,并容许从速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当地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参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溜溜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鸿雁传书:用不屈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就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达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议和,于是,汉武帝就派遣中郎将苏武使臣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可观的礼物启程至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非常感谢,反而受到坏人怂恿,把苏武等人扣留出来,必须苏武战败。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煎熬,这些都未能并使苏武屈服,他极力不战败。

没有办法,单于只好命令将苏武送至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回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道:“等公羊何时后生了小羊,就送来你回去汉朝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本意十分明白,单于就是极力不摆苏武回去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想苏武回去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了。

与苏武一起使臣匈奴的陈平,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说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编出了一个必须回去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典故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典故

鸿雁传书”的历史故事,出自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但他却被匈奴单于扣押,人民都以为苏武早已死在匈奴,若干年后,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大雁,雁足绑着一封信,上面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单于知道后,非常惊奇,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放苏武回去了。

后来鸿雁传书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因此,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

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

《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但是,“鸿雁传书”在汉代诗歌中也只是惊鸿一瞥,唯蔡琰《胡笳十八拍》中有“雁南归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归得汉音”。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扩展资料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鸿雁传书120评论(3)分享举报巧克力帆帆嘟嘟2018-10-17关注据《史记》2113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5261,并押在北海苦寒地4102带多年。

后来,汉朝1653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扩展资料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鸿雁传书。

古典诗词中的鸿雁传情

古典诗词中的鸿雁传情

古典诗词中的鸿雁传情古典诗文2009-12-22 1238古典诗词中的鸿雁传情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源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下面是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鸿雁传书典故说明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相关故事汉武帝时期,有个特别有名的人物叫苏武。

苏武那时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过匈奴兵没有按来使的礼节对待苏武,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劝苏武投降。

不过苏武并没有出卖汉武帝,这种态度惹得匈奴的首领非常气愤,但是他又不敢杀了苏武,就把苏武安排在北海边,让苏武放羊,有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名字就叫“苏武牧羊”。

匈奴首领为了让苏武投降,用放羊的方式消磨他的意志,甚至从吃穿住行上面也是各种限制,可惜这样十九年过去,苏武依然没有背弃汉室朝廷。

在苏武牧羊遭受威逼利诱期间,汉武帝和他的臣子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能把苏武救回来。

但是中原地带距离匈奴何止千里,汉武帝几次派使臣希望对方把苏武放回来,但是匈奴一直回复的是苏武已经死了。

使臣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告知他苏武还没有死,只是被流放到北海放羊。

于是使臣便告诉匈奴首领,谎称汉武帝在狩猎的时候射下来一只鸿雁,这只鸿雁的脚上有苏武写给汉武帝的书信,苏武肯定没有死。

匈奴首领至此才承认苏武的事情,放苏武回去。

自此,鸿雁传书这个成语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前言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估计大家随口就能说出几个:大雁真得能和信鸽一样,替人传信吗?一、鸿雁传书典出《汉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汉朝使者想把苏武要回去,匈奴人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后来汉朝使者想出一计,说皇帝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苏武的信,这样才把苏武要了回来。

可见,并非苏武真得那么厉害训练了一只大雁送信,很可能汉朝是指诓骗匈奴人的一种手段。

就算是苏武抓住几只大雁没有当作下酒菜,而是绑上了信放生,也不可能那么巧被皇帝射中。

一、早期关于雁的诗诗人诗中出现鸿雁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

例如诗经《鸿雁》:三章均以“鸿雁”起兴,说的是离家去服劳役的人。

诗经的鸿雁,并没有传书的意思。

最早写”鸿雁书信“的诗歌,不太清楚是哪一首。

传说中的”苏李诗“中,有一首李陵的《与苏武诗》写到:这首诗中的鸟和书信有了联系,但是苏李诗一向存疑,一般认为西汉时不会写出这种诗体的作品。

而且诗中的”鸟“也没有明确是鸿雁。

汉魏时期的蔡琰《胡笳十八拍》中写到:其中也没有明确鸿雁传书的意思,而是诗人见到鸿雁后起了思乡之情。

不过这和后来的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意义差不多,都是用以抒发相思的感情。

二、早期用鸿雁传书典故的诗老街见到最早写鸿雁传书的诗,来自南北朝齐梁时期。

齐梁时期的诗人何逊有一首《学古诗》。

张博望是指博望侯张骞,当年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中途被匈奴扣留,在外共历十三年。

后又奉命出使乌孙,以功封博望侯。

诗的结尾处写到:这两句明确地使用了汉书中鸿雁传书的典故。

上林雁,是指汉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带着书信的雁,而平陵桐是指汉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树。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也有《代苏属国妇诗》:梁武帝萧衍是南朝齐竟陵八友之一,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诗人。

这首诗更加明确的写出“忽听西北雁。

果衔万里书。

“苏属国即北海牧羊的苏武,他回到长安后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

成语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成语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成语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

只好把苏武放回。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外交官苏武简介 苏武最后如何回到汉朝?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外交官苏武简介 苏武最后如何回到汉朝?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外交官苏武简介苏武最后如何回到汉朝?鸿雁传书,与飞鸽传书差不多,代指通信。

这个典故,来源于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外交大使——苏武。

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哪知道匈奴却将苏武扣下来。

等到新匈奴继位之后,对汉态度开始扭转。

这个时候,汉使表示让匈奴将苏武放回。

匈奴谎称说苏武已经死去多年,汉使说汉皇帝在上林狩猎之时,曾经射中一只大雁。

大雁足下系有一帛书,正是苏武写的。

匈奴单于听后,就将苏武给放回。

苏武牧羊,是大家广为人知的故事。

这位奉汉天子出使匈奴的使者,面对匈奴的逼迫折磨,始终坚持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让人敬佩。

天汉元年,苏武升为中郎将。

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刚好匈奴政权新单于继位,汉武帝就派苏武带领一百位出使匈奴,表示友好。

苏武带着金银财宝来到匈奴,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应该回归汉朝。

但是意外在这时候发生,匈奴上层政权发生权利斗争,苏武等人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

匈奴单于让苏武背叛汉朝,最开始的时候许以高官厚禄,苏武严肃拒绝。

单于见利诱不行,于是决定用酷刑逼迫。

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季,天上飘着鹅毛大雪。

苏武被关进一个露天的地穴之中,匈奴不向他提供水和食物。

饥寒交迫之中,苏武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的羊皮袄,就这样死死坚持,始终没有投降。

软的硬的对苏武都行不通,单于钦佩他的气节,不忍心杀他,于是对他说:“既然你不臣服于我,我又不能放你回汉朝,那么就送你去牧羊吧!”单于给了苏武一群公羊,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附近,承诺他什么时候这些公羊生下了小羊羔,就让苏武回中原去。

全是公羊怎么可能生下小羊羔呢?苏武就在天气严酷,生存条件极差的贝加尔湖一带开始了自己的牧羊生涯。

严寒恶劣的天气,周围没有一人相伴,唯一伴随苏武的就是那群公羊和代表汉朝的使节。

苏武一直坚持,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归故土。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冷了,就与羊取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头发和胡须都变得花白,就这样一直过了十九年。

鸿雁传书蚂蚁

鸿雁传书蚂蚁

鸿雁传书蚂蚁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即位,匈奴旧国王也已即位,再加了崭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同姓。

汉昭帝遂派遣使者前往匈奴,建议摆苏武回来,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遣使者至匈奴时,和苏武一起使臣匈奴并被扣押的副并使常惠设法收买鼎州卒,秘密会见了汉并使,把苏武还活著、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说了汉并使,并编出一计,使汉并使对单于谈:“匈奴既然Cazaubon 同汉朝和不好,就不必须蒙骗汉朝。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狩猎时,箭至一只大雁,雁足上系则着一封写下在帛上的信,上面写下苏武没有死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去了呢?”单于听到后大为愤慨,以为苏武的忠义敬佩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输消息了。

他无法再撒谎,就可以向汉并使致歉,把苏武摆了回去。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又名:飞鸽传书表述:鸿雁就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存有以鸿雁去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传书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议和,于是,汉武帝就派遣中郎将苏武使臣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可观的礼物启程至匈奴。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典故:鸿雁传书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典故:鸿雁传书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典故: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用不屈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雁传书与苏武牧羊的故事
鸿雁传书与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

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

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