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70e8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4.png)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唯物论认识论
![唯物论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e27650152ea551810a6874d.png)
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世界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2.人与自然,生态文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人类改造自然以创造生存发展更好条件,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
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认识论1.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知道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则阻碍实践发展。
重视正确认识,克服错误认识,坚持时间与认识相结合。
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
2.真理和价值 + 创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唯物论认识论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616e107a6c30c2259019e14.png)
辨证的唯物论主要包括: ⑴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第一个原理】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 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 谐相处。
【第三个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 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要正确对待 错误。
★★
【第二个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 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 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 情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
认识论主要包括: ⑴实践的含义、特点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 ⑵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 ⑶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⑷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第二个原理】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 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150db1960590c69ec37640.png)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fb0205763231126edb1147.png)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自然界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其构成要素: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2、方法论: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五、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05541d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86fa9c2b84ae45c3a358c20.png)
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正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目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理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思。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怍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1)尊重规律,接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理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联系5、发展4、矛盾6、创新2) (共16条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04c30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1.png)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一、唯物论基础知识1、物质: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表现为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3、规律: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
二、认识论基础知识1、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不同阶段的认识形式。
认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2、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人们实现预期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
三、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只有坚持唯物论,认识论才能具有科学性。
同时,认识论也是唯物论的基础,只有坚持认识论,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
因此,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统一不可分的。
四、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应用1、指导实践:唯物论和认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更加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
2、推动科学发展: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提高思维能力:唯物论和认识论可以促进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客观世界。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唯物论和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其内在联系,发挥其重要作用,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4cd4de84254b35eefd3454.png)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唯物论和认识论核心考点梳理
![唯物论和认识论核心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65a446058fafab069dc0257.png)
• (2009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 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 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 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 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 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 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 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 实经济意义。(8分) •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 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2012山东文综,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 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 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 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 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 志愿者精神。 •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 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 解析 本题设问是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 明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限定了原理依据。回答时 要先答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再结合 材料说明在学雷锋活动中怎样做。 •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 •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第五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考点】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的唯物论和认识论主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的唯物论和认识论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cb4bf328ea81c758f57873.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的唯物论和认识论主要知识点【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的唯物论和认识论主要知识点】一、政治必修4唯物论考点梳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①承认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切口需要把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条具体要求答出来)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方法论:要重视意识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小切口)a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仅能够反映事物表面现象,还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创造出界中原本没有的事物。
c意识对人的身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
二、政治必修4唯物论原理方法论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唯物论、认识论
![唯物论、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9ab6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3.png)
第二单元命题范围宏观:运用“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微观:1.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运用“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的精神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④既反对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相关知识:①规律是客观性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同上)宏观:1.运用“求索真理历程”或“认识论”的知识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动力;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目的;③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或“真理的相关知识”命题,一般的答案要点是: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b57a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1.png)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哲学是高中政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
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哲学的所有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点
![哲学的所有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6ff3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b.png)
哲学的所有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点一、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高楼大厦,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可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哦。
比如说你要创业,就得先看看市场的实际需求、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些物质基础。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就像你看到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才会有关于这个苹果的各种想法。
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来形成我们的想法;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计划(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正确意识)。
二、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就像我们人类,和周围的环境、其他的生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比如在保护环境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到环境和人类的长远联系。
2.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就像科技在不断发展,以前的大哥大现在变成了智能手机。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不要守着老一套,要与时俱进呀。
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且检验和发展认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就像做实验,在不断的实验(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认识),然后用这些结论去指导新的实验。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7f3db5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4.png)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8a4a634b73f242326c5f4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a、世界观的定义b、哲学的定义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a、一元论、二元论:(1)、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2)、二元论:特点、实质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a、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b、是人脑的机能c、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四)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四个要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a、普遍联系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的客观性决定的。
)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
3.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
1.含义: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2、认识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的过程:认识受主客体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认识的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三、真理
(1)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性质: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方法论1】: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原理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方法论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②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